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镇政务督查交流材料

乡镇政务督查交流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8 00:00: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乡镇政务督查交流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乡镇政务督查交流材料

篇(1)

一、充分认识做好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信息工作是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全面、准确、及时地向本级和上级党委政府提供信息是各级办公室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办公室系统扎实做好“三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当前,正值我县奋力实现“领先全省十快县、跻身全省十强县、进军中部百强县”目标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上级党委政府对信息需求量相应增加,对信息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信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信息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把信息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开创我县信息工作新局面。

二、健全完善信息工作制度

1、进一步健全信息网络。建立健全以县委办、县政府办为中心,横向连接县直各单位,纵向延伸到各乡镇、开发区的信息网络,根据每个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上级信息需求情况,有针对性的明确部分信息重点网络单位,作为全县信息工作的成员单位。首批明确的全县信息重点网络单位为:各乡镇、开发区,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局、财政局、统计局、招商局、政务服务中心、计生委、发计委(物价局)、经贸委、商贸委、农委、畜牧水产局、水务局、交通局、建设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文化[广电]局、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安监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药监局、人行。根据工作需要,县委办、县政府办对重点信息网络单位可予以适当调整,并将县直重点网络单位的部分二级机构确定为信息直报点单独考核。

2、严格执行重大紧急信息报送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办公厅《关于及时准确向市委报送紧急重要信息的通知》精神,严格按照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紧急重要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及时准确地向县委、县政府报送紧急重要信息。凡重大突发性事件、重特大刑事案件、紧急灾情疫情、重大交通事故、重要社会动态等重大紧急信息,各乡镇(区)、各单位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报送县委办、县政府办,由两办核实并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审阅后,按报送程序分别向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报送,对压报、瞒报、漏报、迟报紧急重要信息的,经调查核实后进行通报批评,对情节严重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县委各部门在对口上报信息时,要同时报县委办公室(信息科);县直单位在对口上报信息时要同时报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报送途径必须通过县政务办公系统邮箱、传真或专用,其他途径报送必须要确保不出差错。

3、建立信息需求预约制度。结合县委、县政府各阶段工作重点及省市信息部门的要求,县委办、县政府办根据所需信息以《信息约稿通知》的形式,要求相关单位在规定时间内,以书面、邮件等形式把所需信息材料报送县委办公室(信息科)、县政府办(信息督查科)。经两办筛选、整理、加工后报送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和上级党委政府。

4、建立计分考核奖惩制度。各信息重点网络单位每日重要工作动态、紧急重要情况必须向县委办(信息科)、县政府办(信息督查科)报送,每周报送信息不得少于3条,每月被县(含县)以上信息部门采用信息不少于5条。实行信息采用计分考核办法,对信息重点网络单位上报信息被县(含县)以上信息部门采用的信息进行计分。具体计分标准为:每上报1条信息计0.5分,被县级信息刊物采用1条计4分,综合编辑1条计2分;被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信息刊物采用1条计8分,综合编辑1条计4分;被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信息刊物采用1条计12分,综合编辑1条计4分;被中办、国办信息刊物采用1条计20分,综合编辑1条计10分;1条信息同时被多个刊物采用按最高分计算;省、市、县领导批示的信息每条分别计20、15、10分(同条信息多次被批示,以最高分计算)。对非信息重点网络单位也按上述标准计分。

每季度对信息重点网络单位信息采用情况进行统计并印发各单位,每季度将统计结果报送县四套班子领导及各信息重点网络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每半年进行一次通报,年终进行考核评比,对得分前3名的乡镇、开发区和前7名的县直单位和优秀信息工作者,分别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后3名的乡镇、开发区和县直单位予以通报批评。信息工作列入党务政务督查考核的重要内容。对非信息重点网络单位工作突出的,也予以表彰奖励。

三、努力改进信息服务方式

1、办好《信息》、《政务信息》。《信息》、《政务信息》分别是县委办、政府办围绕中央、省、市各项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围绕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紧扣全县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和中心工作,及时把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社情民意等各方面的工作动态、成效举措、存在问题、建议意见,编辑整理向上级党委政府报送信息的载体,主要是为上级领导了解基层情况、对下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2、办好《信息快报》。《信息快报》是为县领导服务的信息载体,主要编辑县领导关注的信息,包括县委、县政府部署的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重要紧急情况、稳定和安全隐患、重要社情民意、外地和各地各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等,《信息快报》原则上每日一报。对重大突发性事件、重特大刑事案件、紧急灾情疫情、重大交通事故、重要社会动态等重大紧急信息,各地各单位必须在第一时间内上报县委办、县政府办,由县委办信息科、县政府信息督查科分别了解核实情况后整理编发,本着“有情即报”的原则,实行一事一报。《信息快报》主要报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视情可扩大报送至四套班子领导。

四、不断提高信息质量

各地各单位要在保证信息报送数量的同时,着力在提高信息质量上下功夫。要突出报送上级领导关注、急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和问题,反馈基层群众对中央、省、市、县重大决策出台及各地重大事件发生后的反应,及时报送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敏感性问题。要努力挖掘综合性信息,紧扣中央、省市出台的政策方针和全县各阶段的中心工作,合理确定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大调研力度,真正把情况摸清楚,把问题分析透,及时准确反馈基层在落实上级政策、推进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要总结提炼本地、本单位工作成效、经验,及时通过信息渠道把难点、热点问题反馈给上级党委政府,得到交流工作、解决问题、提升形象的目的,同时,积极借助信息平台把本地、本单位的亮点展现出去,扩大宣传效果。

篇(2)

**年,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州人民政府办公室的关心支持下。州信息化办公室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个服务”为宗旨,创新工作方式,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年自治州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回顾

(一)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努力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一是整合信息资源,搭建全州农村经济信息网。今年,州委、州人民政府启动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整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县市办公OA系统和各通信运营商网络资源,搭建了巴州农村经济信息网,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切入点,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用工岗位、农产品供求、市场信息、农业政策、龙头企业、名优产品等栏目。截止目前,农村经济信息网共农村富余劳动力信息43587人、输出32951人,用工岗位65942个、招聘5707人,各类农产品供求信息600余条。自治区信息产业厅苏副厅长在我州检查工作期间,通过电话抽查,许多农产品信息后不久便找到买家。通过农村信息网的建成,在方便农牧了解种养技术、农产品市场行情、劳动用工信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信息服务平台。

二是加大农村经济信息员队伍建设,拓展了农村经济信息网应用范围。今年4月开始,州信息化办公室编印了《自治州农村经济信息网使用手册》,抽调人员到各县市对农村经济信息员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培训,培训人员1500人。今年11月,利用冬闲,开展了为期两个月“信息技术进农村”培训活动,现已培训20个乡镇的村干部、农业大户和农牧民1000余人。采取“小手拉大手”(将农村经济信息网制成挂历发给学生带回家向父母介绍)的形式,对全州农牧民进行农村经济信息网宣传,发放挂历3万份。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农村经济信息网走进千家万户,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效果明显。

(二)完善州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公开大屏幕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一是进一步优化政府网站功能,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始终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作为电子政务工作的重要抓手,督促州直部门建立网站或网页,将各单位工作职责、行业管理、政策法规、工作动态、办事指南、联系方式等通过网站,方便群众办事和公众监督,目前已有50个单位建立了网站或网页。今年,围绕政府网站“公众参与、互动交流、网上办事”三大功能,对州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增加了“网上办事大厅、政务公开、三农服务”等栏目,还首次对自治州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式进行了网上视频直播,改版后的网站体现了便民服务、宣传巴州等特点。截止目前,政府网站累计访问量1800万人次,今年访问量达600万人次。我州政府门户网站在全疆绩效评估中获第一名,并在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取得靠前位次。若羌、轮台、尉犁县政府网站在全疆县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分获前三名。全州政府网站受到广大网民和社会公众的好评,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二是加大“州长信箱”督办力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今年,进一步加大了“州长信箱”督办力度,申请成立了“州长信箱”督办室,增加编制3名。并对“州长信箱”办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功能进行了完善,增设满意度调查功能,加强了群众对部门承办信件的监督,信件的受理、审核、转办、签收、答复、督办等基本实现了网上办理。今年,“州长信箱”受理群众来信1470件,较上年增长50%;答复群众来信1440件(公开答复群众来信1376件),办结率达98%。来信主要反映医疗教育、房产物业、环境保护、收入分配、社会救助等关系民生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督办,大部分信件都得到了满意答复,暂时不能解决的,都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三是精心安排政务公开电子大屏幕节目播出,为公众提供政务信息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大屏幕作为党政机关推进政务公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窗口,今年播出内容增加了“农村经济信息”、“劳务用工信息”和“周末影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并对党的十七大、自治州“两会”等重大事件进行了直播或转播,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声音、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群众关心的信息,通过电子大屏幕传递出去。

(三)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提高机关行政效能。

一是对政府专网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提高办公效率。今年将州政府到县市专网升级为2M光纤,把电子政务专网延伸到乡镇。目前,从州到县、县到乡的公文、信息全部实现了网上交换,实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电子公文可直发至县市。

二是扩充政府内部信息网,强化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今年以来,对政府的公文处理、政务信息、督查事项、提案议案、州长信箱等工作实现了网上处理、网上督办、网上,大大减少文件、信息等印制数量,节约了行政开支。进一步规范视频会议系统管理和使用,完善制度,强化责任,保证会议质量,全年共召开视频会议70余次,节约行政经费60多万元。

三是认真做好州党委、州政府、州人大、州政协机关,统计局、档案局等办公楼的网络和300多台计算机的维护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了四套班子网络安全、稳定、有序的运行,全年无重大网络安全事故发生。

(四)推进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巴州”项目建设。

积极帮助博湖苇业公司申请“倍增计划”项目,获取3000万元贷款规模贴息资金,建设企业ERP项目。同时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培训,帮助企业建立网站或网页,宣传推介产品。通过积极争取,“数字巴州”项目获国家发改委列入备选项目,自治区财政厅已上报国家财政部批准,项目进入设计实施阶段。

(五)加快政务公开步伐,打造阳光政府。

州信息化办公室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事机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积极组织人员编写了《巴州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巴州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得到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的肯定。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和电子大屏幕建设,不断完善功能,注重时效,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以政府网站为平台,整合各部门的办事指南、流程、表单和人员的公开,方便群众办事。同时,与州行政服务中心配合,开发了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系统,实时将办事时限和结果及时到网上,便于社会监督。

(六)强化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促进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健康发展。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事件时有发生,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日益重要。今年,加大了对各县市、州直部门从事电子政务的人员进行保密知识培训,与州保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工作的通知》,定期对安全保密薄弱单位和环节进行检查排除,主动与保密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强化对全州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管理,保证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发展。

为确保国庆节和党的十七大期间的信息安全,制定了《自治州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确保党的十七大信息安全的预案》,9月30日,会同州公安局、安全局、保密局、文化局、新闻出版局、中国电信巴州分公司等单位进行了“确保党的十七大信息安全应急演练”,增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了网络安全事件的异常发现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七)建立全州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工作机制。

今年初,针对各县市、州直各部门及信息办工作人员,分别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定期对全州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进行考核,加强对各县市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的指导。对信息办工作人员按月考评,提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效能,更好地为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信息化管理和应用部门分散、职能重叠,技术人员缺乏,且整体优势不能发挥,有待于对州直信息化相关部门进行整合。

二是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我州政府门户网站综合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网上办事功能等还不够健全,网站综合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应用不够、效益不高,相对滞后于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缺少项目支撑,工业、农业及重点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还有待加快。

四是信息化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办公自动化的各类软件和系统管理平台等应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年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作思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以及“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精神。按照自治州确定的三大目标,不断提升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为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为我州新农村建设服务。**年力争全州所有乡镇建立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有专兼职农业信息员,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联网条件,保证农村经济信息网得到及时更新,通过公告栏、农信通、乡村广播向农牧民信息。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点,协调电信部门提供廉价的宽带服务,通过培训引导农民经纪人和农业大户使用农村经济信息网获取市场、政策和技术信息,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二)加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进网上办事及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按照政府网站“公众参与、互动交流、网上办事”三大功能,不断提升政府网站的服务水平,结合《国务院政务信息公开条例》实施,进一步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加大网站信息公开力度,配合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推进“网上办事”的进程。建立州政府门户网站蒙文版和维文版。

(三)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在企业推广普及信息化知识,帮助企业建立网站或网页,宣传介绍企业和产品,引导企业建立ERP管理系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建立自治州重点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州内重点企业通过该平台与州政府分管领导、经济部门进行沟通联系,使政府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四)建立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在电子政务内网平台上,建立完善我州国民经济动态数据、督查办理、政务信息、法律规章、民情民意等信息库,并对主要经济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及时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数据和政策法律依据。

(五)提高电子政务专网建设水平,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乡镇。采取“小内网、大外网”的原则,不断扩大政务外网的应用范围,各县市、各单位的经济发展主要数据,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及时进行更新。同时,提高政府系统网上办公系统应用水平,州直各部门与州政府文件、信息及材料通过专网交换和处理。在州到县市视频会议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州、县市、乡镇视频会议系统,提高会议效率,节约行政经费。

篇(3)

充分做好群众工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是我们党凝聚人心促进全社会科学发展的力量所在。乡镇作为上级接触、沟通、了解群众的主要渠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乡镇干部就是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因此,本人认为作为一名乡镇干部要做好群众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察民情。察民情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就是要清楚的知道群众需要什么、群众在想什么,从而积累服务群众的第一手材料。在工作中一是要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时刻绷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根弦,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实现工作争先进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做好民情日记。和创先争优、“树正气、讲团结、重人品、重实干”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定时定点深系点通过座谈会、走访等多种形式和群众面对面的进行交流,详细的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和对乡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做好走访记录,为以后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实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要建立起详细的百姓档案。详细摸清辖区群众家庭基本情况、从业状况、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家人健康状况、家庭主要困难或需要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等登记在册做到心中有数,确保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同时根据农户实际情况变化,随时更新,实行动态管理。这样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过程能够使“百姓档案”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数据库”。确保工作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针对性。

二、解民忧。解民忧是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所在。主要是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为群众多办实事,进一步提高服务群众的工作水平。一是抓好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民忧”最大的方面之一。所以,我们干部就要紧紧抓住这一关键点,从源头做起以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抓手,加大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方便群众的生活。二是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在群众正在使用的水井、灌渠等设施受当时生产条件限制,在项目实施上,并不考虑农田设施的后续使用和修缮,存在设施建设标准低、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现在群众出现浇地难问题,所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我们干部一定要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工作责任意识。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看作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命线,是群众搞好生产的生命线,在工作中高度重视兴修农田水利工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进一步建设好、管理好农田水利设施。

三、暖民心。暖民心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是完善规章制度 ,搭建方便群众办事平台。进一步完善群众事项办理责任机制,实行群众办事首接首问责任制,规定第一个接到群众事项的工作人员从事项登记、事项办理、信息反馈、办结回复等工作,确保为群众办理的事项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彻底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二是继续大力开展为民办实事工程。为民办实事是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手段,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每年确定一批利民实事项目,并且进行公开,明确责任人、承办人、完成时间,确保实事项目真正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纽带。三是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成立秧歌队、腰鼓队等民间文艺组织,定期举办象棋、乒乓球等文体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有效地发挥文化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将广大群众凝聚和团结在一起,为社会稳定和团结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理基础。

四、化民怨。化民怨是做好群众工作的落脚点。一是建立完善防范矛盾纠纷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等制度,在出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时,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推行“一事一议”,鼓励群众参与决策,吸纳群众的正确意见。二是着力排查,注重源头化解。对于社会矛盾,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化解,杜绝把小事拖大、大事失控。在排查中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事件苗头全部纳入视线范围之内。三是分类化解,注重因事施策。对排查出来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按照“一个矛盾纠纷、一个调处班子、一个调处责任人、一个调处方案、一个调处期限”的要求,明确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力求彻底解决。四是适时跟踪问效。成立督查组,专门负责对各种热难点问题的处理进行督查督办,确保热难点问题发现一个、彻底解决一个。

篇(4)

以便民服务为核心,以机制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关键,按照“便民、优质、高效、廉洁”的要求,进一步整合审批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推进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向镇(街道)延伸,通过完善市、镇两级便民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以市政务服务中心为主体、镇便民服务中心为延伸,覆盖全市、上下联动、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市、镇两级政务服务体系,打造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平台。

1.依法行政。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镇(街道)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以下放、委托、授权等方式下移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提升镇(街道)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2.职责明晰。坚持 “能放则放、应放尽放、有需必放”原则,科学制定由镇(街道)承接的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明晰市级部门和镇(街道)的职责权限。

3.高效便民。坚持以方便基层单位和群众办事为导向,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科学设置服务窗口和流程,为基层单位和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4.规范运行。坚持服务、管理、信息标准化的要求,突出规范化和人性化,逐步建立标准化工作体系,打造具有各地特色的服务品牌。

二、范围、事项、机构和人员

(一)实施范围:本意见的实施范围为海虞镇、辛庄镇、古里镇、支塘镇、沙家浜镇、董浜镇、尚湖镇、碧溪新区(街道)、东南街道(以下简称“镇(街道)”)。

(二)进驻事项:采用下放、委托、委托收件、派驻等方式将87项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详见附件)进驻镇(街道),与镇(街道)本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以下简称“进驻事项”)共同集中办理。

(三)机构设置:在各镇(街道)党政办公室增挂“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牌子,负责研究制订本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事项目录,负责组织、协调、监督、考核、管理进驻中心的部门和单位依法、高效办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与便民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模式。

(四)人员配备:建立与镇(街道)便民服务职能相匹配的政务服务队伍,根据“人随事走”的原则,下派一定比例的市级政务服务力量,与各镇(街道)抽调人员实行统一管理。便民服务中心人员统一由镇(街道)负责日常考核,工资关系、组织关系等均不变。进驻人员调动应征得镇(街道)同意。

三、工作内容

(一)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对市级行政审批特别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继续清理资质资格审批项目,完善镇(街道)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进一步加大对各镇(街道)的简政放权力度。各镇(街道)根据公布的事项清单,结合本级现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研究确定本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事项目录,上报备案后,公布执行。

(二)打造便捷服务平台。根据进驻事项的办理体量、进驻部门、预计日接待人数等情况,合理配备必需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设置专门的政务公开区域,公示进驻事项的办理目录、办理材料、办理流程。延伸市政务服务办理系统,合理设置服务终端,确保各镇(街道)进驻事项实时网上运行、审批数据实时网络传输。按照进驻事项的技术要求、操作要求、经验要求选派经验丰富、服务能力强的政务服务人员,合理配置,从严培训。明确进驻事项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期限等内容,确保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委托协议的要求依法办理。

(三)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推行首问首办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实时评价制等,规范审批流程,优化审批服务。推行并联审批、模拟审批、联合验收等模式,建立健全部门内部协调、并联审批相关部门定期协调和跨部门综合协调等多层级的审批协调机制,压缩办理时限,提高行政效能。制定审批服务办理、部门和人员管理、监督考核、后勤保障等工作规范,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交流制度,充分调动基层政务服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进驻事项的监管,市本级进驻到镇(街道)的事项和镇(街道)本级办理的事项,由镇(街道)监管;市本级委托到镇(街道)的事项,由委托的主管部门和镇(街道)共同监管;市本级保留但与镇域综合执法下放行政处罚权相对应的行政审批事项,按照《市政府关于在全市镇域开展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由镇(街道)行使日常监督管理权。市级执法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已下放权限内的违法行为及时移交所在镇(街道)立案查处;镇(街道)发现的非下放权限内的违法行为及时移交市级执法部门立案查处,形成工作合力。

四、工作步骤及时间要求

(一)调研阶段(6月底前)

1.制定实施意见。按照“全面、务实、可操作”原则,制定推进镇(街道)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责任部门:市编办、市政务服务管理办。

2.制定事项清单。结合实际,制定进驻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经审议通过后,予以公布实施。责任部门:市编办、市各相关部门、各镇(街道)。

(二)启动阶段(7月-8月)

1.部署组织实施。按照实施意见工作要求,明确职责,落实任务。责任部门:市府办、市编办、市各相关部门、各镇(街道)。

2.制定方案目录。各镇(街道)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及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并上报备案。责任部门:各镇(街道)、市编办、市政务服务管理办。

(三)全面推进阶段(9月底前)

1.落实政务服务场所。各镇(街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配备必需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设置专门的政务公开区域、公示进驻事项的办理目录、办理材料、办理流程。责任部门:各镇(街道)、市政务服务管理办。

2.延伸政务服务系统。根据各镇(街道)实际需求、合理设置服务终端、指派技术指导人员,确保进驻镇(街道)事项实时网上运行、审批数据实时网络传输。责任部门: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市经信委、各镇(街道)。

3.选派培训人员。各镇(街道)要根据进驻事项的办理体量、进驻部门、预计日接待人数等情况,合理选派工作人员。运用上门培训、集中培训、分片培训等方式,实行全员分类专项培训,使每个工作人员都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技能。责任部门:各镇(街道)、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市各相关部门。

(四)总结评估阶段。(12月底前)

采取现场督查、随机抽查、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各地政务服务工作成效进行综合检查及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同时,注重总结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加强横向交流、纵向沟通,营造良好氛围,形成长效机制。责任部门:市编办、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各镇(街道)。

五、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街道)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编办牵头组织实施,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定期研究、指导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调整优化进驻事项,制定完善配套制度,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镇(街道)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篇(5)

——**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综述

创新,发展的永恒主题。

翻开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的“成绩单”,人们在为取得全面快速发展而叫好的同时,也为“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精彩纷呈而喝彩。

“十大体系”一年来的建设历程,承载体制机制创新之重,倚仗追赶跨越战略之策,令全市干部群众难以释怀。

厚爱一分,全市总发动营造浓厚建设氛围

非常之举,需要非常措施。

市委、市政府把“十大体系”建设作为全市“一条主线,六个重点”的首要任务来抓,列入市委常委(扩大)会、市政府常务会重要议程。党政主要领导在市委二届四次全会、全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对此作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亲自谋划“十大体系”建设方略,经常过问工作的进展情况,多次在全市重要会议上进行强调,多次听取汇报和调阅有关材料,并作出重要批示,不断为“十大体系”建设领航指路。市长王昭悠切实解决“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中政府机构改革、行政职能调整、行政管理权限下放、政务环境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问题,使“十大体系”建设在政府体制改革创新上得到有效落实和推进。为切实加强对“十大体系”建设的领导,每个体系都有一名市领导挂帅,并确定有一个牵头单位和一个专门机构。

按照“市为重点、优势先行,县为示范、以县促县,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市本级6个重点体系先行突破,7个综合示范县(市、区)和12个单项示范县(区)抓好示范试点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围绕一个思路、抓住二个突破、办好三件实事、解决四个问题、坚持五个结合”的总体策略。先后下发了有关方案、工作意见等文件,为全市“十大体系”建设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

宣传培训造声势。集中了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全市干部学习“十大体系”政策文件。市里两期副县级以上干部培训班培训1100人,两期科级干部培训班培训1420人,各县(市、区)共培训基层干部14000多人。成功举办了1场“十大体系”建设主论坛和10场分论坛,国内31位著名专家对赣州市“十大体系”建设进行“把脉”,建言献策,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开展了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共征集论文237篇,评出一、二、三等奖35篇。精心编印了“十大体系”建设《工作指南》、《工作汇要》、《建设新赣州》(一、二、三卷)、《学习读本》,同时全年共编印62期《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简报》。进行了广角度的跟踪报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国质量报》、《江西日报》、《信息日报》等市外主流媒体和本市媒体纷纷聚焦我市“十大体系”建设,以专题、专栏、专版等形式进行了深度报道。举办了以“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掌握政策”为主题的政策咨询、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有声有色的宣传造势和学习培训,为“十大体系”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和社会氛围,广东省、安徽省先后派出考察组前来我市作专题考察。

去年6月底,随着77个配套文件全部如期出台,标志着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长珠闽”经济运行相对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本框架已经体系性地完成搭建,全市督查调度促落实的力度为此明显加大。市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常委(扩大)会议,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市十大体系办公室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十大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调度,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先后还在赣县、龙南、上犹、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召开现场办公会,就各县(市、区)提出的106个具体问题,进行了现场答复、书面复函和限期解决。对“十大体系”所涉基础设施(硬件)项目和全市重点工程项目,每月还进行一次专项督查调度,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突出重点,市本级先行突破异彩纷呈

市本级六个重点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心崛起”之势迅速凸现。

政策法规体系:高质量地完成了31个配套文件的制发工作,共有30多个部门积极参与,50多人次外出学习考察,发放征求意见函200多份,召开座谈会20多场次,收集意见271条;对1999年7月以来出台的270个政策文件进行了清理,共废止不符合“合法性、对接性、现实可行性”原则的政策文件83个,进一步调整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创新了体制机制,打破了阻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实现在全省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打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了信贷投入,全年新增贷款27.28亿元,同比增长1.9倍;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10.4个百分点,农信社不良贷款率下降7.7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延伸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商业银行在南康、瑞金设立了分支机构并已挂牌营业,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瑞金、龙南设立了外汇管理支局并已挂牌,在南康开展了远程外汇核销管理系统的试点;大地财产保险公司在赣州市设立了分公司;市本级、信丰、南康、龙南、大余、兴国、寻乌成立了信用担保公司。金融环境的改善和金融服务的优化,进一步活跃了我市的生产要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信息网络体系:已有90个市直单位接入了市政务信息网,全市接入政务信息网的计算机数量达到4600台;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取得可喜进展,“赣州市人民政府网”全面改版,17个县(市)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40个市直部门和单位建立了网站或网页;“赣州市政务信息网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已经建立并正式运行;“赣州市政策法规数据库”和“赣州市人口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市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社区服务设施项目正在实施。信息平台的搭建,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软件服务功能。

口岸服务体系:龙南海关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开关运行,检验检疫大楼主体工程已竣工;赣州公路口岸作业区顺利通过南昌海关和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上级口岸部门的验收;赣州出入境检测中心已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立项;赣州铁路东站国际集装箱货场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成功引进三家口岸物流货代企业;赣州至厦门的“铁海联运”已经开通;赣州驻深圳口岸办事处开始运作。口岸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进一步提高了通关效率,优化了投资和创业环境。

人力资源体系:全市年内共引进各类人才2300多名,人才总量达到49.6万人;市人才市场升为省级人才市场,并与各县(市、区)联网,举办了三省六市(广东韶关、惠州、东莞,福建泉州、漳州,江西赣州)人才智力交流大会;组建了赣州技师学院、赣南科学院,并已正式运作,赣州技师学院在校学生突破万人大关;选拔了192名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1070名;在信丰兴建了100个“农户安全储粮示范仓”;聘请多名外籍专家实施了伟良钨业超细超粗炭化钨粉研发、变速器设计、旅游开发决策、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和蔬菜新品种引进等项目,并推广了“一村一品”模式;选派了34名优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出国(境)培训;“两化”工程硕果累累,其中培训城镇公民8.8万人、农民77.66万人次,23万人经培训实现了就业,1.74万人分获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举办了首届技术能手技能大赛,500人参赛,100多人获奖。这些成果,为我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保障体系:赣州被列为全省“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劳动保障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开通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门户网站,在部分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村干部养老保险、“五保合一”、事业机关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等试点工作纵深推进;新增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创历史新高,征缴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同比分别增长17%、21%、5%;确保了全市102270名参保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2332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基本完成,城镇失业登记率下降到3%,下降了0.7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民工工资监控机制,追回被拖欠农民工工资2020万元,接到投诉但尚未清欠的工资仅为18.66万元,占全省总额比例不足1%;十大救助体系正在发挥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为构建和谐平安赣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他体系同步实施,齐头并进。产权交易体系:全年完成国有产权转让5宗,交易额达21586.6万元,实现资产增值3089万元,其中,成功转让原市接待中心整体资产;办理国有土地交易95宗,面积754.175亩,交易额3.217亿元;办理房产交易14726宗,交易面积288.69万平方米,交易额23.8亿元。技术标准体系:完成脐橙国家标准的编制并已报审;初步建立了稀土、钨、“猪-沼-果”等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试点城市项目、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顺利通过上级验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技术标准数据库。贸易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了供销系统农资连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产品流通等体系建设,已发展农资连锁加盟店354家,新发展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了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物流服务体系:编制完成了《物流产业发展纲要》和《赣州市2006—2015年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市物流中心、市物流信息中心已启动营业,汽车交易市场已开工建设;县一级有28个物流项目正在建设,总投资近10亿元。

主攻特色,单项示范县建设争奇斗艳

12个单项示范县(区)因地制宜,打造样板,力创特色。

章贡区成立了现代物流产业协会;自筹268万元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全区农民参合率已达到73%,已有1510名农民领取医疗补助金共计94.47万元;实施了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赣县在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中开创了“5+1”管理模式,把全县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统一纳入到“五办一中心”管理,建立了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网络。

信丰县组建了民营性质的诚信担保公司,为400多家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6000万元的信用担保;该县还被列为全国首批100个农业标准化(脐橙)示范项目表彰县。

安远县建起了社会保障征缴大厅;每个乡镇都建立了社会保障工作站,重点乡镇还建立了社会保障事务所,初步构建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多元化机制;将村干部和失地农民纳入社保范围,在全市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具体办法。

寻乌县组建了赣南脐橙良种繁育中心,建立了以果业协会为载体的县、乡、村三级果业服务网络;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寻乌蜜桔》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上犹县构建了人才交流中心、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中心、劳务服务中心、招投标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和基建审计中心等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崇义县被省信息中心列为“江西省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唯一的试点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迈出大步;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无公害山羊标准化示范项目列入全国第五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中科院与章源公司合作兴办了博士工作站。

定南县建设了天晟大市场、昌盛贸易广场、金桥文化广场、杨梅建材大市场,县城综合、专业市场的经营面积达到3.8万平方米;编制了《定南县贸易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定南县县城2005—2010年商品市场总体规划》;生猪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有新亮点,生猪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年出栏35万头的总量中,80%以上销往珠三角市场。

全南县清理行政许可项目171项,撤销93项,废止政策文件32个,新制订出台政策文件30多个;整合了全县国有林业资源,成功引进属国内500强企业的江苏阳光集团,投资1.1亿元组建江西高峰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破解了国有林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难题;“高山蔬菜”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宁都县兴建了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宁都黄鸡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被确定为省级地方标准,并获赣南首个业内国家证明商标;一批企业和农产品标准获国际、国家和省级认证。

会昌县初步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文件框架;实现了“五保合一”同场征缴;在全县各乡镇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901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建立了贫困大学生救助基金会,全年共筹集救助资金300余万元,发放20.1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58名。

石城县把土地交易中心、房产交易中心和拍卖行从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来,组建了产权交易中心,实现了产权交易“三合一”、“四分开”,全年累计交易额达3938万元,增值908万元,增加税收309万元;《紫石牌烤烟综合标准体系》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和验收。

优势聚集,综合示范县建设交相辉映

7个综合示范县(市、区)取得了明显的综合示范效应。

南康市组建了“三场合一”的大产权交易中心;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共向8721户农户、18956名村民发放低保金共计163.8万元;赣南卷烟厂以赣烟商标获质押贷款6600万元,开创了我市以企业品牌质押贷款的先河;开展了“民主推荐,差额选举”党政领导干部试点;投资近1亿元、占地405亩、可容纳5000名学生的新南康中学已竣工使用。

大余县建立并实施了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和城市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103名;建成了“世界钨都网”等系列网站;开展了“金边瑞香”原产地标识注册和“南安板鸭”原产地保护申报工作;在全省县一级率先开展了钨矿区采矿权、国有商品林经营权拍卖工作,其中钨矿区采矿权拍卖收入达2997万元,是拍卖底价的3.8倍;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资产经营公司。

龙南县取消行政许可项目216项,清理政策文件141个;设立了出口退税基金和出口创汇奖励基金;南昌海关驻龙南办事处正式开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大楼完成主体工程;会展中心项目建设已经启动;金塘物流服务中心即将完工;占地400亩、总投资1.2亿元、按照省级示范性优质高中标准规划建设的龙南中学新校区已经建成。

兴国县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理财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国有资产经营中心等中心,其中,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多、品位高,首批35个单位已进驻中心;完成了县四套班子和35个县直单位政务信息网络的布线接入工作;在县政府办公楼和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了2个政策法规文件触摸屏查询系统;制订了兴国灰鹅和兴国鱼丝系列标准,启动了兴国灰鹅原产地保护工作;农产品检测站获国家农业部批准建设;建立农资连锁加盟店94家;兴国第二医院为民办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典范;将军中学创下了赣州民办学校“五个第一”。

瑞金市建立了“政银企协作”和“融资项目双向推介”两项机制;已争取到并设立了赣州市商业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支局的分支机构;选招了45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担任乡(镇)长助理;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发展投资公司;实行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开启了非国有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先河,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三个外来投资项目相继实施;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60%;建立了食品安全质量监测站,鳗鱼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进入了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行列。

于都县六大信息网络系统已具雏形;农村“三院”(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建设成为示范样板;于都县奶牛养殖农业技术标准点成为国家级奶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立了探矿权采矿权交易中心;吸引6365万元社会资金兴办民办学校6所。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制订了失地农民过渡生活补助、重病救助、子女就学补助等政策,发放各种补助150多万元;市物流中心入驻物流企业已达86家;汽车交易大市场、卷烟物流中心、众成物流公司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物流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工行分理处升格为支行;设立了市商业银行开发区支行。

深化改革,新组建机构项目推进开局良好

按照建设“十大体系”的要求对政府机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对一些单位和部门的体制进行了创新性或整合性改革,并对一些机构进行了职能调整和强化。如:将市粮食职工中专、计生职工中专、财会职工中专和商贸职工中专等四所学校整体划转赣州高级技校,整合组建了赣州技师学院;撤销了市冶金煤炭工业行业办、市建材行业办、市物资行业协会、市轻化纺食品工业行业办、市二轻工业行业办等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组建了大行业办,改变了过去“一能多专”的机构臃肿情况;新组建的赣南科学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金融办、市信息办、市口岸办、市招投标中心、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和升格的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市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已正式运作;对新组建的政府机构开展了跟踪问效,如在对已进入实质性运作的大交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及配套的《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出台了《重大行政决策规则》和《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试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快了政务公开进程。

篇(6)

2006年,我局的人事人才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事局的精心指导下,围绕全区中心工作,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全区公务员的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人事人才和机构编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全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事人才保障。版权所有

一、工作情况

(一)围绕实施人才战略,推进整体性人才开发进程

1、注重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使用。建立了市乡镇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全区登记入库乡土人才881名,其中生产能手808名人,经营能人44人,能工巧匠19人。支持乡镇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目前,南城镇已设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实用人才培训,聘请了两乡一镇19个行政村的主要领导为农村劳务输出经纪人,取得了经纪人资格证,为30名在发展企业和民营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民技术人员申报了专业技术职称。

2、健全和完善人事工作。一是整合人力资源市场。为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适应新形势下我区人才就业工作的需要,7月份我们将区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合并,成立xx区人力资源市场,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服务工作,实现了全区人力资源信息共享。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市场由交流大厅和服务功能区组成,交流大厅面积29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家用人单位进行面试交流洽谈。服务功能区主要由咨询服务、求职与用人登记、信息、信息查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档案管理、就业备案、就业援助等服务窗口构成,面积200平方米。新组建的人才资源市场在促进就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及稳定社会等方面,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8月25日上午,在xx区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xx区首次人才招聘会。突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公益性特征,邀请了鹰游集团、太阳雨集团、苏宁电器、久和置业、三吉利化工等30家强势企业加盟,提供了近500个岗位,岗位涵盖了用人单位的每个层面---中高层管理、一线操作、后勤服务等数十个工种。二是逐步扩大人事工作的服务范围,从单纯的事业单位人员,扩大到集体企业、民营企业、退伍士兵、新考公务员、政府雇员等,服务项目从保管档案、年度考核、开具相关证明扩展到代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职称等,切实解决了人员的许多后顾之忧。今年共新办理人事手续30人。

3、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职称工作在整个专业技术队伍和人才资源开发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认真做好职称评聘,更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人事部门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今年我们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初定工作由每年一次,更改为每个月办理一次,方便了符合初定条件人员的职称评定。同时做好各类职称考试报名工作。组织21人参加全国经济专业和江苏省职称外语考试资格报名工作,发放全国外语职称准考证30份,为92个大中专毕业生办理技术职务的初定手续,上报中高级评审材料192名。通过职称评定有效地提高了我区科技干部队伍人员的整体素质。

4、推进机关事业单位考工定级工作。我们对工人考工定级报名工作进行广泛宣传,按照文件精神,认真审核资料和档案,严格把关。据统计,全区共组织85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工人升级考核,其中初级工7名,中级工37名,高级工38名人,报考种类达13个工种。通过率达95%以上。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技师评聘5人,有2人通过省级考核。通过考试及技师考评,我区的工人等级结构已由初、中级居多,逐渐发展为以高级工占多数,中级初级次之的等级结构,工人技能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完善公务员管理机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1、做好公务员网上培训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公务员公共管理知识及能力,从4月20日起全区公务员开始网上注册报名学习,全区共有573人参加培训。12月份,将对45岁以下公务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

2、做好公务员招录工作。今年我区共设报考职位6个,招考人数6人,报考我区共303人,经笔试进入面试18人,经面试进入体检6人,体检全部合格,在8月底前已全部报到上班。

3、做好公务员登记工作。根据公务员法界定的公务员范围和市局的统一部署,上半年,对纳入公务员管理的本区各类机关人员状况,认真进行了调查摸底。9月份,根据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公务员登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连人[2006130号)文件精神,我们于9月20日召开了全区实施公务员法工作会议,布置了全区的公务员登记工作。全区共有行政编制(含参依照、政法编制)772名,各单位上报人数共632人,目前材料已经过市人事局初审,登记工作将在11月30日全部完成。

4、做好公务员年度考核工作。我们根据市局的统一部署,对机关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在考核中坚持“规范考核行为、严格考核程序、提高考核质量、注重考核结果应用”的原则,认真组织行政机关的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工作人员职务升降、职称评聘、工资级别晋升的重要依据。全区参加考核368人,优秀37人,称职317人,未定等次14人。根据年度考核结果,行政机关按规定对称职以上人员发放了年度考核奖金,为66名连续三年优秀人员调整了工资,发挥了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三)完善机制体制,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程

1、积极稳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政策性强,不仅是一件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一件关系社会稳定的敏感之事。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从加大政策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入手,着力把好改制单位的改革方案制定关,协调解决改革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到目前为止,钟声幼儿园改制工作已基本结束;区二招改制工作已全部完成;晨辉·世纪星、苗苗、蓓蕾三家幼儿园,资产审计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资产评估。由于三家单位没有土地证、房产证,正在和有关部门协调办理中。

2、完善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扎实推进我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一是探索建立岗位(职位)管理的制度。上半年我们重点结合专业技术职务设置工作对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设置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设置的原则性意见。二是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工作。严格按照文件精神,认真做好审核。对于受党纪、政纪处分的人员严格按文件要求确定考核等次,对于优秀等次比例超过15%的单位要求其纠正。据统计参加考核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总人数为3698人,优秀等次418人,合格3248人,基本合格5人,不定等次27人。三是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录工作。为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规范事业单位招聘行为。上半年我们拿出3个事业单位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经过在报纸和市人才网上公布招聘简章,共有15人报名。通过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公示程序,有3人被聘用。招考工作的报名、笔试、面试、体检等环节,均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进行。同时我们也通过组织和参与,提高了业务工作能力。

(四)加强管理和服务,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为提高人事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深化勤政廉政意识,努力做好我区的人事人才工作。我们结合行风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规范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各项日常工作开展较好。

1、做好教育系统教师核编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办等部门关于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2]113号)精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核定一次。今年6月份,我们会同区教育局对我区的27所中小学进行调查摸底,在准确掌握每所学校的在校学生数、班级数的基础上,对我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

2、加强金猴信息系统管理工作。为加快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提高编制管理水平。我们根据市编办的要求,完成了全区机构编制的历史沿革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入库工作,并成功将所以信息导入金猴远程办公系统第二版数据库,目前金猴远程办公系统第二版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

3、做好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工作。今年完成事业单位年检108家,网上年检率100%,设立登记2家,变更登记23家,注销登记1家。全部登记材料都按照市局的要求整理归档。

4、认真做好工资福利工作。我区工资工作本着严格执行国家的工资、退休政策,积极稳妥完成各项调资任务。一是完成全区机关事业单位2006年初工资正常晋升审批工作。调整了包括有5年考核称职及连续三年考核优秀人员、达到上一级别最高年限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满5、10、20、30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区调整达158人次,均从2006年1月起执行。二是根据相关任命文件,对48余名因干部调整、晋升级别人员、356名评聘的专业技术人员、79名工人等级考试合格人员进行工资调整。另外还对9名新进人员、11名调动人员、27名晋升学历人员进行工资变动。确保全区干部职工调整后工资福利待遇的及时到位。三是认真审核审批退休手续,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退休人员的审核审批管理工作,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全年共审核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68名,企业退休人员158名,保证了工改实施前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与退休管理工作的平稳进行。

5、认真做好企业干部生活解困工作。我区现有困难企业干部17名,均属团职以下职级。其中区属企业12名,市属企业辖区管理5名,还有自主择业干部辖区管理25名。今年以来,针对企业干部上访要求解决生活待遇问题,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各主管部门落实文件精神进行指导和督促。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企业干部上访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较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五)围绕行政效能,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1、强化学习,提高素质。按照区委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各项活动,认真传达贯彻市机关效能建设会议及有关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学习新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自觉性。

2、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坚持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紧抓内部管理,力求管理工作规范化。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增订和修订,出台了《2006年目标管理考核评分暂行办法》,对岗位设置进行了重新调整,增强了按制度管人、办事的自觉性,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根据效能建设需要,相继出台了加强效能建设十项制度,较好地促进机关效能建设的长效推进。

3、强化监督,注重考核。加强社会监督,召开行风监督员会议。加强政务公开,主要事项通过公开栏、政务网等形式实行公示,增加工作透明度。开展内部监督,每两月召开局务工作例会,建立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季度考核制,有效地促进机关效能建设的开展。

二、亮点工作

1、整合人力资源市场。7月份我们将区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合并,成立xx区人力资源版权所有市场。新组建的人才资源市场在促进就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及稳定社会等方面,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建立了市乡镇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设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实用人才培训,聘请了两乡一镇19个行政村的主要领导为农村劳务输出经纪人,取得了经纪人资格证,为30名在发展企业和民营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民技术人员申报了专业技术职称。

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录工作。从报名到笔试、面试、体检等环节,均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进行。为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4、建立市新录用公务员锻炼基地。将新东办事处、新海办事处、路南办事处、花果山乡作为首批四个市新录用公务员锻炼基地。基地将承担全市新录用的公务员(含参照单位工作人员)的基层锻炼任务。10月20日下午,连云港市新录用公务员锻炼基地在新东办事处举行揭(授)牌仪式。

5、做好公务员登记工作。根据公务员法界定的公务员范围和市局的统一部署,对纳入公务员管理的本区各类机关人员,进行了分类登记。

6、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到目前为止,钟声幼儿园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区二招改制已进入职工安置阶段,11月初可完成改制的各项工作;晨辉·世纪星、苗苗、蓓蕾三家幼儿园,资产审计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资产评估。由于三家单位没有土地证、房产证,正在和有关部门协调办理中;区房开的审计工作已经完成,由于改制不涉及产权转让,暂未进行评估工作;云台房开和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在进行审计评估工作。

7、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今年以来,以加强机关工作人员作风建设为抓手,以强化平时考核为切入点,采取三项措施狠抓机关效能建设。一是健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结合实际,健全完善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政务公开制、ab岗工作制、责任追究制等工作制度。下发了《2006年目标管理考核评分暂行办法》,坚持用制度管人治事;二是强化监督,实行阳光行政。通过各种渠道公布投诉电话,从社会各界服务对象中聘请监督员10名,定期召开座谈会,切实加强对机关工作人员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全面监督;三是加强督查,狠抓工作落实。采取抽查、突击检查、暗访和群众座谈等方式,先后对机关工作人员上下班工作纪律、工作作风等情况进行多次督查,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

三、难点工作

1、公务员登记操作难度大。我区公务员队伍结构较复杂,人员存在转任、调任、混岗、混编问题,一些因职务、岗位的变动或竞岗等原因的特殊人员是否列入登记对象范围尚需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确认。

2、事业单位改制转企难度大。有的改制单位固定资产老化,没有产权证明,变现困难,有的可变资产少,远远满足不了改制成本支付。教育系统所属改制单位受上级条条文件精神约束,改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四、明年工作

(一)突出人才战略主线,抓人才队伍建设

1、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首先,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开发作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其次,要确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鼓励人人奋发进取、努力成才、多做贡献,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再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最广泛、最充分地把各类人才聚集到我区现代化建设的大业上来。

2、研究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措施。根据当前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借鉴省、市及先进地区在引才留才方面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订引进人才及人才管理的政策文件。完善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制度,以进一步优化人才的使用环境。

3、大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根据我区人才需求信息,做好面向外省市招聘人才工作。采取人才交流会、组团到外地招聘、网上招聘等活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办法,加大对各类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其他紧缺急需人才,完成市局下达的人才引进目标。

(二)突出改革创新,抓事业单位改革及机构编制管理

1、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一是对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进行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二是继续在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内进行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分配机制,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通过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在推进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改革的配套措施,认真研究和解决未聘人员安置、富余人员分流办法,确保改革的稳定。

2、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利用金猴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推广编制远程办公系统,举办编制管理人员培训班,规范编制管理流程。

3、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规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举办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培训班,提高事业单位法人意识和管理水平。

(三)突出公务员法实施,抓公务员队伍建设

1、做好公务员工资套改工作。结合公务员法的实施,在全区公务员登记审批后,做好工资制度改革工作,同时探索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2、做好公务员培训工作。根据市人事局的部署,做好公务员更新知识培训等相关工作。

3、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根据省公务员法实施的相关配套文件精神,对我区公务员的年度考核工作进行细化、量化,通过年度考核充分反映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

(四)突出求真务实,抓人事人才业务工作

1、努力做好工资、退休审批工作。及时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工资福利文件精神,规范和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结合公务员法的实施,做好全区工资制度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退休人员的审核审批管理工作。

2、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一步探索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对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促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

3、切实做好干部安置工作。积极探索干部安置办法,确保圆满完成安置任务。同时,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和省关于切实解决部分企业干部生活困难问题的文件精神,努力做好企业干部的稳定工作。

4、认真做好人事各项日常工作。要认真做好及完善目标考核、来信来访、电话承办、人事宣传与调研等工作,推动人才人事工作全面发展。

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为抓手,以推动当前交通建设和管理重点工作为目的,以创优环境、促进发展为主题,以服务对象和群众满意为标准,建设充满活力的学习型机关、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机关、便捷高效的效能型机关、风正气清的廉洁型机关。坚持标本兼治,努力推进“四型机关”建设,培育实干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严肃工作纪律,降低行政成本,开创机关工作新局面。

二、步骤安排

市交通运输局争创“四型”机关、争做优秀公仆活动从5月份开始,到7月份结束,分动员部署、组织实施、总结检查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5月11日以前)。成立市交通运输局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召开会议进行宣传动员,安排部署工作措施。

(二)组织实施阶段(5月12日至7月中旬)。按照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联系市交通运输局今年各项重眯工作,确定争创“四型”机关、争做优秀公仆活动重点内容,落实推进措施,确保活动顺利实施。

(三)总结检查阶段(7月中下旬)。按照活动方案规定的内容,对照年度交通运输重点工作任务,认真检查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认真总结创建经验,建立长效机制。总结检查情况于7月25日前上报市活动领导小组。

三、活动内容

(一)创建学习型机关

紧紧围绕“五破五立”,坚持学以致用原则,整合机关学习资源,创新学习载体,完善学习制度,在机关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大力提高机关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推动机关各项工作开展。

1、按照“学习党史、增强党性”工作要求,加强党的理想宗旨学习教育。实行每周五下午机关定期学习制度。围绕建党90周年,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党的传统,加深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采取集中学习、自学和研讨相结合的办法,做好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落实机关干部学习责任制和述学、评学、督学制度,保证学习效果。

2、组织交通运输专题学习和岗位练兵。与北京交通干部管理学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平台,5-7月份开展交通运输业务工作专题学习培训。一是开展新闻宣传培训,各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各县区局相关人员参加,邀请新闻媒体专家讲课。系统学习新闻宣传基本知识、新闻稿件、政务信息撰写。二是开展公路工程建设管理培训,组织工程建设管理相关单位参加,重点培训工程建设市场管理、建设程序管理、交竣工验收、公路养护管理、示范乡镇建设等方面内容。三是开展运政管理培训,组织交通运政执法人员参加,重点学习《国道条》、《省道条》等交通行政法规、治理超限超载法规政策、交管站职能转变经验材料。四是开展交通质监专题培训,学习《农村公路质量鉴定实施办法》、部省关于交通工程监理、试验检测工作要求。五是开展安全生产培训,由机关、企业安全生产部门负责人参加,学习《安全生产法》、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处理等相关知识。此外,组织各单位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组织公路养护工技能竞赛、运政执法员模拟执法竞赛、驾培人员技能大比武等活动。

3、积极参加大讲堂活动,组织交通专题讲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参加大讲堂学习教育活动,认识新形势、掌握新知识。邀请大专院校和科研机关专家学者,举办交通运输专题讲座和专题报告,提高学习效果。

(二)创建服务型机关

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规范服务行为,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载体,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服务型机关。

1、扎实推进“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打造服务品牌。深刻把握“一笑、二礼、三心、四创”的内涵,继续落实机关“微笑服务、温馨交通”工作规范、交通窗口单位文明服务规范,推行优质便民服务“三声”、“四个一”工作法;深化交通基层站所“八化”建设,围绕“两个拓展、一个加强”,积极推进职能转变;在汽车客运站推广“瑞青工作法”,落实“三优、三化”标准,开展出租车驾驶员文明服务进行考核评比;交通执法部门在执法活动中先敬礼、再执法,防止粗暴执法、不文明执法。今年开展好“微笑服务”群众评议、调查研究工作,找准问题,认真整改,巩固提高,使“微笑服务、温馨交通”这一服务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2、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落实惠民实事。大力实施对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民生工程,2011年全市安排危桥改造110座,按照市局《市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实施办法》加快推进工程实施,6月中旬开工建设,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全年工作任务。抓好改建县道056山闵路、二徐路学院至刘闸段大修工程、灵璧大马桥、观音机场候机楼、二级以上肢体残疾人免费乘公交车、优化公交线路等惠民实事,确保按时全部落实。

3、深化“绿色通道”行动,提高行政许可服务水平。按照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对纳入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许可等6项行政许可项目以及3项服务项目,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行政审批科室负责人进驻中心,对首席代表授权到位。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统一领导下,落实“一门进”、“一费清”、“一章结”、“一人包”。加强交通窗口建设,提高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4、推进政务公开,完善网络互动平台。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开条例》和市政府政务公开考核办法,依托新闻媒体、交通网站等,提高政务公开深度和广度,及时公布全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和运输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交通产业政策,做好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工作。对班线许可、出租车行业管理、财政补贴资金发放等重大事项,一律先公示再实施。机关和行政服务窗口印制发放服务告知单、格式文本资料、服务指南,公开申报条件、办理程序、承诺事项等,该公开的一律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开展网络问政工作,完善与服务对象和群众的互动平台,进一步提高网络发言人工作水平。坚持网络发言人每日上岗值班制度,网民发贴经常涉及的运管、公路、公交等单位同时安排人员每天在线,防止回应和办理超时。切实增强工作时效性,属交通运输部门办理的发帖,原则上在当天办结;对交通运输工作影响重大,直接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发贴,要即收即办;对局领导专门批示的重要发贴,必须按照要求的时限办结。除网络发言人版块以外,每天访问市民论坛市民之声等其他版块,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交流,耐心解答延续提问。继续开展“行风热线”工作,认真办理群众咨询、投诉事项,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三)创建效能型机关

加大督查力度,严格责任追究,重点解决责任意识不强、办事拖拉、效率低下、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进一步提高办理效率和实效。

1、改善服务态度,密切联系群众。加强交通机关干部职工思想教育,制定和落实机关工作人员服务规范。不准冷落、刁难甚至与服务对象发生争执,不允许以各种不正当理由搪塞当事人,当天能办理的业务必须当天办理完毕,因特殊原因不能办理的要耐心解释。完善交通运输部门接访制度,加强交通网站、96333服务热线管理,拓宽与广大群众的联系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建立起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2、转变工作作风,严明工作纪律。发扬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反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工作不实,落实不力;切实克服工作节奏缓慢,遇事推诿,服务意识不强的“中梗阻”现象。严格执行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强化“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效能建设制度,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完善机关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和考核制度;机关工作人员不得迟到早退,工作时间不擅离岗位;不准在办公室闲聊、喧哗,严禁网上聊天、游戏等娱乐活动;加强会风建设,少开会,开短会,严肃会议纪律;注重八小时之外的言行,不得从事与机关工作人员身份不相称的活动,树立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

3、推进重点工作,严格责任追究。围绕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运输管理重点工作,根据局制定的《2011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开展效能监察,加大作督查督办力度,实行责任到人。对重点工程进度实行每天一报,每周总结回顾、每月专题调度,确保按时间节点推进;对交通运输重点管理工作实行局领导牵头督办,提高效率。落实局纪检监察部门工作职责,加强行政效能问责,按照《效能责任追究办法》,强化机关和基层单位政风行风监督检查,对态度消极、作风拖拉、执行不力,造成贻误时机、影响工作的行为,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当事人的责任。

(四)创建廉洁型机关

重点解决权力个人化、利益化,为政不廉、不勤等突出问题,努力做到廉政勤政。

1、加强党风廉政教育。认真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切实加强反腐倡廉教育,采取听警示课、看警示片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近期在交通运输系统开展一次廉洁从政主题教育活动。

2、落实反腐倡廉工作措施。进一步健全交通运输系统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落实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决策制等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对班线审批、行政执法等权力集中部门和岗位,排查风险点,制定防范措施,明确防范责任,及时化解风险。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健全交通干部廉政档案,加强日常监督,实行动态管理。围绕高速公路、国省道改造、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针对招标投标、工程质量等关键环节,开展监督检查,着力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严厉整治社会关注、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大力实施《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在运政、路政执法、治理超限超载等工作中,坚决防止行政乱作为、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严防出现新的公路、水路“三乱”。

3、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廉洁从政,节俭办事,反对奢侈享乐,充分发扬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等现代化办公手段节约办公成本,开展以节电、节水、节纸、节油、节约电话费为主题的“建设节约型机关”实践活动。严格控制公务活动规模和公务接待标准,积极采取交通建设管理高效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促进节能降耗。实行燃油定额管理,严格控制公车私用。通过有效措施,把厉行节约,廉洁奉公优良传统真正体现到交通运输工作中去。

(五)争做优秀公仆

结合建党90周年和“创先争优”活动,在机关和全系统开展“向我身边的优秀党员学习”活动,结合交通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学先进、树新风、创一流”活动,客运企业“六比六看”活动,争创党员文明模范岗、巾帼文明岗,争做文明标兵、文明驾驶员活动。激励机关干部学习先进、争做先进,积极投身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加速崛起实践,努力争做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模范,认真学习、勇于实践的模范,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模范,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模范,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模范,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模范,严守纪律、清正廉洁的模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模范。

四、工作要求

深入开展争创“四型”机关、争做优秀公仆活动,是今年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实施,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交通运输局成立争创“四型”机关、争做优秀公仆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机关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领会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按照市局活动方案,从实际出发,从自身做起,完成各项任务,确保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