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业

金融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6 11:00: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金融业

篇(1)

美联储和日本央行相继宣布将收购国债以提高流动性,刺激经济。这一新措施出乎市场预料,给人以惊喜。

另外,继花旗、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后,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也了业绩预喜,给人一种欧美银行股将脱离险境的感觉。投资者对股价已经跌得面目全非的银行股的态度有所改观,推动股指企稳回升。

为了鼓舞人们的信心,美国官员也频频出来唱好经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首次接受了电视专访,称政府已化解风险,避免陷入1930年代般的大萧条。他还断言,如果政府能成功强化银行制度,稳住金融体系,经济衰退很可能在今年结束,并于2010年恢复增长。他的唱好在市场上获得了正面回应。

美国最近公布的2月新房屋开建数量意外大增,从而结束了18年来最长的连续7个月下跌周期,暗示美国房市可能已经非常接近底部。作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源头的房地产市场可能触底的信息,也对市场走稳构成支撑。

虽然有市场言论称美股已见底,但分析人士表示,楼市及PPI等数据可让人安心,并带来乐观情绪,但美联储仍应保持谨慎,因为一个月表现好不足以构成趋势。“商品大王”罗杰斯则继续唱空,说美国的救市方案将令全球陷入萧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了1月份时对全球经济作出的预测,认为这次是真正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无论什么发展层级的国家,都将受到冲击。

受惠于全球金融体系可能企稳的期望,环球股市都有较好表现。港股摆脱了汇丰控股供股带来的悲观气氛。花旗银行研究报告指出,在寄希望于中国可带领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心理作用下,海外投资者重投中国相关股票基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11日当周,中国及大中华基金共有2.71亿美元资金流入,为两个月来规模最大。而其他亚洲基金则净流出1.78亿美元。

内地银行股陆续开始公布年报。由于内地银行受海外金融市场的冲击相对较小,且受惠于国家的刺激经济方案,市场预计内地银行股去年业绩仍表现强劲,但今年增长将趋缓。

法巴表示,未见到2008年底的资产质量转坏,预期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会在明年才开始呈现。

摩通在报告中称,相信银行的风险管理改善和充裕的资金,有助于抑制呆坏账在短期内出现。该行认为,拨备覆盖率增加能减低银行2009年的信贷成本。

瑞信则指出,三大国有银行的盈利前景较佳,因为它们所受净利息收益率压力较小,且放贷给基建项目的机会较大。

虽然大行普遍看好内地银行股,但内地银行股恐怕即将面临今年第二轮的外资股东减持潮。摩根大通分析员陈舜认为,建行和工行新一批外资持股将在4、5月份解禁,预期届时将是外资股东减持的高峰期。最为市场关注的将是工行的战略股东高盛、安联和美国运通是否减持。

篇(2)

有关专家表示,过于密集的投资意向和在银行业经验的欠缺,成为财务投资色彩浓厚的淡马锡继续扩大对中国投资的阻碍。

淡马锡布局中国市场

2004年10月,淡马锡在北京设立代表处,2005年在香港设立办事处,2006年上半年又在上海设立代表处。

近年来,淡马锡参加了不少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首次公开募股,如中远集团、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电国际和东风汽车等。与此同时,淡马锡积极布局对中国银行业的投资。

从2004年开始,淡马锡通过现金购买新股以及受让老股等形式迅速对多家中国国有银行及普通股份制银行入股,完成了在中国金融业的多层次布局。淡马锡旗下亚洲金融控股公司主席胡赐道表示,在存在商业机会、符合自身投资标准的前提下,将考虑参股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内地金融机构的可行性。截至2006年9月,淡马锡作为中国银行业最大的外来投资者,已在中国投资了80亿新元(合51亿美元)。淡马锡在去年年报中称,对中国建设银行所投资的15亿美元,以及承诺在其IPO时认购总值10亿美元的股份,使得淡马锡更进一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获益。同样,淡马锡几经周折实现的15亿美元收购中国银行5%股份的计划,使其从中国与全球多边贸易的快速增长中获益,并分享中国在逐步迈向现代化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带来的机会。

近日新出炉的《淡马锡2007年度回顾》显示,金融领域仍是淡马锡在中国投资的重头,但有迹象表明淡马锡已经开始将投资新目标瞄准中国飞速增长的新兴行业。2006财年(2006年4月1日至2007年3月31日),淡马锡在中国新增投资约11亿美元,除金融业外,多数集中于民用住宅开发、消费品、医药、能源与资源行业的少数股权投资。

淡马锡缘何出击中国

作为一个纯粹的政府投资公司,淡马锡除了有企业的逐利冲动之外,还担负着些许非市场的期待,其投资决策在盈利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宏观政策的影响。因此,加大海外投资力度是淡马锡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新加坡政府对于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考虑。新加坡希望通过淡马锡的海外投资使得国家经济向多元化发展,把自己的发展和亚洲其他高发展地区的经济捆绑起来。过去一年,淡马锡成功将投资在新加坡本地的比例由52%减至49%,未来还会进一步降低,而其他亚洲国家的比例将会提高,除中国外,淡马锡在亚洲的投资重点是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

根据淡马锡的发展目标,未来10年淡马锡将把总投资的1/3放在新加坡市场,1/3放在亚洲市场。正是如此,淡马锡总裁兼执行董事何晶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淡马锡正试图把自己的发展与亚洲其他高速发展地区的经济挂钩。”

对中国经济未来继续保持高增长的预期,是淡马锡近年来频频对中国金融领域和部分新兴领域作出长期投资承诺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淡马锡在中国扩张迅速的最大原因或许在于中新两个国家文化的接近,合作双方更容易进行充分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淡马锡从不掩饰自己的战略投资者形象。

淡马锡大量投资中国金融业,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争取稳定的回报率,令资产增值。淡马锡在亚洲有着丰富的投资银行业的经验,进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在8个亚洲国家拥有9家银行的投资项目。尽管淡马锡在中国银行业中持有的股份很少,但绝对投资额很大,淡马锡有信心通过对中国银行业的注资实现其在中国稳定的回报率,为股东带来增值。

淡马锡中国遭遇挫折

在中国的国企改革过程中,淡马锡和中国国资委从未间断过的合作,也加深了国内管理层对这个公司的了解。这些对于淡马锡在中国金融版图上攻城掠地,都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一直高奏凯歌的淡马锡却连续遭遇了挫折,其中最大的一个当属对中国银行的投资意向。去年8月底,淡马锡和中国银行联合宣布,淡马锡将出资31亿美元收购中国银行10%的股份,并在中国银行上市时再认购5亿美元股份。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终结。中国银行复杂的引资结构若要获得最终通过,还需要经过两道审批程序:经其控股股东中央汇金投资公司董事会和中国银监会的批准后才能生效。随后,在去年10月中旬汇金公司董事会上,通过了暂不同意淡马锡参股中国银行的决议。理由是认为淡马锡参股比例过高,更关键的是其短时间内大规模参股国内金融机构,对于中国的金融安全将会构成威胁。

与此同时,另外一家审批机构银监会也对淡马锡表示了保留意见。去年11月初,中国银监会高层人士在一次论坛上谈到中国银行的境外投资者时,提到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将投资中国银行36.75亿美元,惟独“省略”了淡马锡。当时该高层人士还强调,外资入股中资银行一般不能超过两家,否则会像“撒胡椒粉”一样难以兼顾。这时的淡马锡已经是建设银行和民生银行两家银行的股东。淡马锡入股中国银行的形势急转直下,但随后的发展也更加扑朔迷离。淡马锡在最初方案被否后并未放弃,又和中国银行协商后提出了修改方案。根据新方案,中国银行将向淡马锡发售5%的股份,和去年8月份公布的最初方案相比,入股比例减少了一半。淡马锡几经周折实现了15亿美元收购中国银行5%股份的计划。

另外,淡马锡旗下子公司新加坡星展集团对广东发展银行的投资进展也并不顺利。为了加大竞购筹码,星展银行甚至请出了香港前财政司长梁锦松协助处理入股广东发展银行事宜,但目前在竞争对手中,获胜呼声最高的还是花旗银行。

篇(3)

沿海沿江城市积极参与建设

报告是由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和上海金融联合会航运金融专业委员会共同编写的,报告主编、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航运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甘爱平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发展航运金融,沿海沿江城市进入百花齐放阶段。

报告称,从区域看,我国沿海沿江城市积极推动航运金融的发展。特别是上海、天津、广州、宁波、厦门、大连、重庆等城市在推动航运金融市场发展方面,结合本地的特点和优势推出了积极扶持政策,鼓励和吸引航运金融机构落户和航运金融的创新。

以宁波为例,宁波港重组改制的宁波通商银行挂牌成立;宁波港集团组建航运保险公司的方案也已经递交至保监会。

发展航运金融,争先恐后的并不止宁波。大连在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规划中,2011年底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战略性项目——大连船舶交易市场揭牌,同时揭牌的还有船舶物资交易、航运人才市场、航运金融研究院等5家公司。与此同时,辽宁省首家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地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大连港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而天津凭借滨海新区的优势,截止2011年底,天津吸引各类融资租赁公司近60家,注册资金约365亿元,约占全国的1/3。这一规模在快速扩大,到今年3月,天津市场融资租赁法人机构68家,注册资本金达到413亿元,租赁合同余额超过2300亿元。

各地财政政策支持层出不穷

上海浦东新区出台了《浦东新区促进航运发展财政扶持意见》,将重点扶持对象列为重点航运服务企业。如,注册资本2000万以上的船舶公司、航运企业等可以申请重点航运服务企业,不但获得最高20%注册资本的一次性补贴,还将享受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主要税种“三免三减半”政策;同时,重点航运服务企业高管可以获得个人所得部分最高40%的财政补贴。此外,服务标准的银行、航运保险等金融服务业,同样享受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

在这些利好政策的驱动下,截止2011年,上海各类融资租赁企业有82家,占全国286家的30%,融资租赁企业注册资本约31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注册资本金1022亿元的30%。

以财政政策支持为杠杆,以期撬动航运业发展的还有福建。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从2012年起,连续5年对航运相关企业实施奖励政策,加大航运金融支持力度。如,对在福建省新注册的船舶融资、海上保险、航运资金结算、航运价格衍生品开发等航运金融服务企业,实际到位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按实际到位注册资金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金额可达500万元。

对在福建省注册的船舶管理企业、国际船舶企业、水路运输服务企业等企业,其主营业务缴纳税额在全省同行业前10名的,按企业当年对地方税收新增贡献额,前两年按80%给予奖励,后三年按40%给予奖励。高级船员奖励个税地方留成50%。

航运金融市场初步形成体系

报告称商业银行对航运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我国航运金融市场初步形成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国的银行业占全球船舶融资份额的5%。国内船舶融资市场的分布情况是,工行、中行、进出口银行三家银行占据融资市场总体比例的75%,其它融资机构占据25%。

在资本市场,2011年船舶制造、航运和港口类的上市企业中,从境内外共融资318亿元人民币,其中,股权融资和中期票据占比超过了30%。在融资租赁方面,目前我国航运融资租赁市场份额中,民生租赁、工银租赁、国银、交银、招银等银行系租赁公司占据了近75%的比重。

篇(4)

当前,中国正出现一场将网上支付业纳入金融业的运动。银行业正在主导网上支付业。在第一批网上支付牌照发放中,将作为重要主角的电信运营商排除在外;而且对民营第三方网上支付设立过高门槛,并引发协议控制等历史遗留问题。人们在纠缠“契约精神”等派生枝节问题时,忽略了主要问题:金融业为追求本位利益,在权力扩张同时,会对中国的竞争力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

我在不同场合发表的二十多次演讲中,一直宣传这样一个观点:从互联网发展趋势看,网上支付业主要不是金融业,而是数据业。金融业务在支付业中的比重,将降到十分之一以下;百分之九十都将是数据业务。目前这种金融业独大,而信息业被废的管制格局,将在未来中美竞争中,对我国电子商务核心竞争力的发挥,带来灾难性影响。

如果睁开眼睛看世界,就会发现我所说的趋势。以Paypal的业务为例,它的网上支付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终端、交换器、买卖处理器、清算和结算。其中只有清算和结算是金融业务,需要连接到银行处理器,这部分业务将来可以免费;另外三样全是数据业务,是真正的增值业务:终端业务的定位是读取信用卡,获得信息及交易细节(例如某某每四十天买一次牙膏);交换器业务的定位是让不同商家运营的软件程序决定对交易做什么样的处理;买卖处理器的定位是接收交换器的决定,可跟踪交易细节(这构成谷歌所说“情境发现”contextual discovery的语境context)。

Paypal的业务结构,是未来网上支付业的一个缩影。未来网上支付业将由免费的基础业务(金融业务,即结算和清算)与收费的数据增值业务关联形成。在交易数据基础上,可以按App store模式,通过应用软件接口(API),向开发商开放。举例来说,某某每四十天买一次牙膏这条信息,可以被用来指导商家第三十九天发放一则精准广告给牙膏目标客户。昨天在大连,IBM中国新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毛新生告诉我,他们已开发出不伤及用户隐私的信息读取技术。目前美国这方面的发展非常神速。IPCommerce开发出类似Windows的支付软件平台,开发商凭此平台,联接买卖处理平台和销售终端设备等软件应用程序,通过帮助开发商构建适用于处理各种类型支付交易的软硬件的应用程序,已经渐渐开始改变美国的支付产业。据分析,由支付派生的衍生信息业务,将集中在(AGENT)方向,其中又分为信任(见《影响力3》)和生活方式设计师(见《2.0版》)两类,将来会达到上千种职业的集合,构成信息经济的主体。而总的门户,正是支付。

在国内,支付宝的主要业务重心,也是在信息业务,而非金融业务。支付宝业务的信息性质,一方面表现在信用服务,营造服务(而不仅是金融)的信任环境;另一方面表现在数据服务,向增值应用开放数据,通过云计算为电子商务提供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这些都不是金融部门所理解的支付业务,金融部门管不了这些事情。

由金融部门主导网上支付业务。我们想象不出来会怎么发展。难道要把支付宝这样的数据服务企业,诱导到偏离主业的金融业务上去,利用沉淀资金玩钱?还是胆子更放开,按斯蒂格里茨前卫的货币理论,搞信贷与金融混业经营?在中国的条件下,这样做不确定因素太多。更可以想象的是,只做网上支付业中的金融支付业务这一小块,满足于收手续费。如果是这样,岂不与世界主流发展的趋势渐行渐远?支付业务中的金融业务由金融部门管,这没有问题。但应明白,支付业务中的金融业务不等于支付业务的全部,甚至主要部分。

金融部门把网上支付业务管理权大包大揽,唯一值得肯定的正面效果,是保证了金融安全。这一点没有问题。别人爱怎么说怎么说。我也一直主张支付和支付信息(我拒绝称之为金融信息)应由国人掌握。但现在金融部门做过头了,把数据业这一块伤害了。怎么讲呢?举个例子来说,如果Paypal的业务结构成为产业结构的现实,将来的格局应是少数大的支付基础业务平台企业,通过API,带动成千上万中小企业一起形成产业。而按现有规定,支付业的入门门槛是1亿资金,把中小企业的机会就给废了,把支付派生的数据增值业的前景废了,其损失至少在万亿以上。这种事有历史教训。IDC业务本来应该比中国电信的总业务规模还大,但捂在运营商手里,只做到了2%的规模,损失了98%的产业利益和价值。金融部门独断支付管理权的最大弊害,是在不懂数据业务(主要是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务)的情况下,对中国的电子商务进行无心的自我,把本来可以大发展的全面产业,变成了小发展的局部业务。

相比之下,由信息产业部门和电信运营商进入网上支付领域,掌握网上支付的数据标准,开展网上支付的数据基础业务,不仅有利于我国电信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化条件下的出路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数据增值业务的发展,至少比银行和银联,更懂得数据业务,更有利于发展数据产业。金融部门如此排斥电信运营商,尤其是中移动,用国家利益和安全理由,都说不过去。唯一的解释,就是本位利益。如果仅仅是金融业务权力之争,还可理解,金融部门做过分的地方在于,在涉及支付业务中数据基础业务部分的管理、标准等问题上,一味在把运营商往边缘化的方向推。这是在拿国家利益开玩笑。信息产业部门在这个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问题上无所作为,也令人费解。

再说协议控制问题,事实上有许多是非,并不像金融部门想象得那么简单。例如,支付基础业务不许外资进入,但数据增值业务可不可以?这要综合技术、业务、安全、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判断和论证。目前这样由银行一把抓过来的做法,造成民营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进退两难,像支付宝那样进,可能被别人指责违背所谓“契约精神”;像财付通那样退,可能面临银行的管制。协议控制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形成的特殊现象。当年,互联网企业被人人喊打(财经媒体当年是赶尽杀绝互联网的主力),干净、全部、彻底地赶出了中国,背井离乡,寄人篱下,才有了协议控制这回事。这不是这些企业的错,而是中国当年自己放弃了发展机遇。现在回过头来遇到了支付这件事,在“契约精神”等舆论下,人们不得不面对多年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不愿主动挑开的协议控制这个伤疤。历史已不能退回去重来,我个人以为,从支付业的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相区别的视角判断、解决这个历史难题比较好。在保证国内控制网上支付基础业务,保障金融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协议控制下的业务在一定条件下进入数据增值服务。当然,这个条件还有待上述那几个方面的研究搞清楚。这样可以将坚持原则与灵活处理结合起来,因为不管怎么协议控制,马云、马化腾毕竟是中国人。过去已经给他们出了那么多难题,现在不要再纠缠下去为好。真正要当心的,是银联的合作伙伴Paypal,而不是自己人。

篇(5)

关键词:营改增;金融业;方案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重点项目:“‘三聚’税改――金融业营改增政策的追踪与效果调研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10285009Z)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8日

一、金融业“营改增”的必要性

(一)较高营业税税率影响金融服务业竞争力。对于税率问题,马恩涛(2010)指出金融业5%的营业税税率明显比国内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建筑业和文化体育业3%的营业税税率高,造成了一定的税负水平差距。而以营业税为税基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进一步加大了差距,造成金融业承担较重的税收负担。同时,国际上部分国家对金融业给予免税优惠,对比之下我国金融业不具备竞争优势。

(二)重复征税问题明显,税制结构不合理。营业税与增值税并行的当前税制下,金融企业既要全额负担增值税,又要负担较高税率的营业税,这对于企业而言造成了双重税收负担。例如,在增值税抵扣链条中,如果营业税纳税人向增值税纳税人购进已纳增值税的商品或劳务,该项购进所承担的增值税无法抵扣,带来隐形税负。另外,金融业大部分业务以营业额为计税依据,同时规定购进的已纳营业税项目所负担的营业税不允许扣除,造成重复征税。

(三)现行税制不能实现彻底出口退税,不利于国际竞争和金融创新。在我国实现出口退税的主要是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并不存在出口退税的情况,这就意味着金融业对外提供服务无法实现退税,影响我国金融业服务出口的竞争力。与实行金融业零税率政策的国家相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金融业服务的国际竞争力,阻碍了其跨国经营业务的拓展。同时,对于接受国内金融服务的出口企业,在接受服务过程中也承担了一部分营业税,而这部分税负在对外贸易时也是无法退还的。另外,金融产品更新快、种类多,对金融衍生产品缺乏明确的税收政策,不利于金融创新。

综上所述,现行营业税不能满足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要求,金融业营改增势在必行。

二、金融业“营改增”的难点

(一)从金融行业角度

1、实际税负问题。金融业营改增目的之一在于避免重复征税与促进税收公平,而如何保证金融服务业能够承担起适应的税负成为改革的难点。一般而言,营改增后金融业增值税税率的确定需要根据金融行业增加值率来考虑,其基本原则是实行增值税后金融业的总体税负不增加并且有所减少,即营业额×增值率×增值税税率≤营业额×营业税税率(魏陆,2011)。杜莉、张苏予(2011)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测算,分析得出营改增对证券业实际税负上升,对银行保险业实际税负减轻。但是,不同的征收方法设计,会造成不同的实际税负结果。由于营改增后还会带来一定的税收成本,例如开票系统的更换、税务人才的培养以及其他电子设备的配套等,可能带来隐性奉行成本,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出现实际税负增加的现象,造成改革阻力。

2、抵扣发票问题。对金融业征收增值税,进项税额和税基的确定是较为困难的问题。以银行存贷款业务为例,银行作为储户和借款人的中介,存贷利差即为增值额。一方面增值税专业发票开具困难,因为个人无法就存款利息给银行提供增值税发票作为进项税额,银行也无法向贷款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销项税额;另一方面增值额认定困难,银行很难确定每笔贷款的收益或者资金净成本,整体销项税额很难确定。抵扣链条难以打通,抵扣发票问题难以解决。

3、行业差距问题。部分学者表示,中国金融业及市场竞争格局具有特殊性,在利率非市场化的现状下,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处于限制竞争的状态,政府是市场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杨斌、林信达、胡文骏(2015)通过建立“单一双层博弈模型”,说明在当前金融业发展较平稳情况下无需对金融业加税或减税,因为减税人为提高服务业竞争力不利于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增加行业差距。任鹏飞、王小宁、周长军(2014)表示,我国金融业发展与国际相比仍存在较大管制,在其他改革措施未配套的前提下,金融业减税可能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获利能力,行业收入相应提高,引发社会公众不满。

(二)从税务征管角度。我国增值税开征时间不长,税收管理水平有限,全面开征增值税对我国而言仍然存在较大的技术难题。营改增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缴纳方式,申报渠道改变,征管机关变换,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营业税征管机制的转换与调整,涉及到营业税征管流程的变化以及税收征管资料的重新设计,这对企业和税务部门来说都需要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1、税率设计。在税率设计方面,如果缺乏对行业发展的综合考虑,税率设计不当很有可能造成税负加重或者行业内税负不合理的现象。如果实行17%的标准税率,将会提高流转税负率,从提高金融服务价格,加重消费者税负。如果全部实行零税率,会造成增值税税收收入急剧下滑,带来税收损失。如果实行较低税率,可能给已经包含较多种类税率的增值税进一步增添征管难度,带来效率损失。

2、征收方法。征收方法方面,是否参考国外通常做法,采取简易征收方法还是标准增值税征收方法,如何确定不同的征税业务,都有待验证。如果对作为主要金融业务的隐性业务免税,则会导致金融业收入锐减;如果对金融业按小规模纳税人简易征收,则纳税人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进商品劳务无法抵扣,是小规模纳税人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且这一做法与差额征收营业税基本一致(徐达松,2015)。

3、发票开具。税务机关内部或者用票单位和个人必须建立严格的发票专人保管制度、专库保管制度、专账登记制度、保管交接、定期盘点制度,保证发票安全。增值税税款抵扣需要采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管理成本较高。

营改增后,地税部门行之有效的以票控税的手段将随之失去功效。由于国地税管理自成体系,各自征管信息系统目前还无法对接,大量的基础数据不能共享,造成零散户纳税人在国税部门取得增值税发票后将有可能无视地税部门管理,有意或无意地避开申报地方税费这一环节,相关的所得税、城建税等地税收入难以得到保证,征管难度加大。

(三)从央地关系角度。平衡中央和地方的税权分配、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直是营改增过程中较为棘手的问题。

如果营改增后维持现有增值税75∶25的税收分成比例不变,中央级收入增加,地方级收入锐减,将进一步降低地方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在目前的分税制体制下,营业税是地方第一大税种,营业税收入绝大部分属于地方公共预算收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即便税收收入总量不变,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也会减少75%。2012~2014年,以连云港市为例,连云港市地税局分别征收营业税(不含省级营业税)67.33亿元(占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32.22%)、82.8亿元(占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35.51%)、91.22亿元(占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34.85%),2015年按营业税年均增长10%的比例来算,营改增后,地方将减少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约75.27亿元,地税部门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将大幅度缩水。

营业税作为地方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营改增后地方税主体税种结构将发生变化,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由于整体税负下降,加上对部分企业实施的过渡性财政补贴,地方政府面临减收增支的双重压力。增值税作为我国当前第一大税种,中央与地方的分享比例为75∶25,但并不能满足地方政府支出需求。金融业作为地方政府税收的重要行业,实施营改增后,如果没有完善的配套改革措施,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地方政府财权与支出责任不相匹配的困境。

三、金融业“营改增”预测方案综述

对于金融业营改增的实施方案,学界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对不同的金融服务实行不同的税收方案。明确征税对象,细化业务分类,进行差别税率设计。为了实现营改增的目标,需要同时考虑完善税制和从长期上保证财政收入的问题。

杨默如(2010)提出,对不同项目税基分别制定免税、零税率的政策,使得受到政府鼓励的金融服务项目获得税收优惠,降低实际税负。金融保险业在出口环节还可以采取零税率政策,有利于金融服务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打开海外市场。另外,对不同金融项目实行差别待遇,与国内外金融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相一致。

王莹(2013)提出,我国可将金融服务分成显性收费服务和隐性收费服务两大类。可以参考国际成功经验,对显性收费服务按照标准税率征收增值税;对隐性收费服务实行免税,允许提供给一般纳税人消费者的隐性收费服务给予部分进项抵扣,使得金融机构无论自行提供服务还是外包服务所负担的税负保持一致。刘天永(2013)对金融服务的分类和王莹基本一致,但是同时提出对出口金融服务实行零税率,对隐性金融服务可采用现金收支法。

宋英华(2014)提出,对银行保险业可以采取简易征收的办法,减轻税收征管成本;对于证券行业,可以采取在基本免税模式下的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同时另设低档利率,以避免对证券行业造成过大冲击。

实行差别税率设计的方法,有利于降低金融业实际税负,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增强我国金融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有助于我国金融业税收政策与国际接轨。但是,同时需要指出,金融业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确定不同产品的税率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困难,而界定不同金融种类也成为问题。所以,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实施难度。

(二)采取渐进式改革方法,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税收方法。为了从根本上实现营改增的目标,可以在适应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现营改增的渐进式过渡。

魏陆(2011)提出,我国金融业营改增可以从三个时期考虑,首先对金融业实施简易征收办法,类似目前小规模纳税人或现行营业税的征收方法;接下来向国际经验过渡,参考欧盟做法,对金融核心业务免税,对附属业务按标准税率征税;最后实施全面增值税征收模式,新设一档新的增值税税率。

徐达松(2015)提出,为避免地方财政风险扩大和考虑到税收征管能力欠缺的现状,需要采取三步走的方案:第一步,先保留营业税制,但对金融业营业税制做适当调整;第二步,选取试点地区,对直接收费业务和存贷款业务实行增值税改革,同时完善增值税纳税系统转换;第三步,将全部金融业务纳入增值税范围,合理确定各税制要素,全面实施金融业增值税。

渐进式增值税改革方法考虑到中国税制改革的国情,有利于避免激进式改革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分步骤进行改革可以进一步完善外部改革配套设施,为彻底实现改革目标赢取时间,减轻一次性改革的税收征管成本和地方税收风险。但是,确定每一阶段的改革时间、测定当前改革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延迟当前改革所带来的时间成本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方面。

(三)从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体系着手,重构增值税收入分享体系。在金融业营改增过程中,完善中央和地方税制,实现税收收入的合理划分。

篇(6)

1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改善金融业风险管理效果的呼声越来越大,一系列由金融机构引发的金融市场风波或由此造成的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波动,引起了国家相关机构、董事会、投资者以及普通大众的广泛关注。由此人们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国家相关机构的责任范围,董事会的具体职责,利用多种组合分散风险以及各级管理层和雇员应对风险的政策等等。另外,更加强调的一点是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

我国的经济目前处于转型期,如果仅仅对单一的风险进行管理,而不从系统的角度和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那么面对风险时我们将束手束脚。另外我国的金融业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实践并不是很好,这就更要求我国的金融业机构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2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2.1金融业风险管理的运行逻辑

现代金融理论强调,金融机构就是生产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客户分担风险同时能够有效管理自身风险以获利的机构,金融机构盈利的来源就是承担风险的风险溢价。因此,在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运行至少涉及以下3个层面:

2.1.1治理层

治理层主要是指国家相关机构及金融机构本身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为代表的高级人员。治理层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并结合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来预定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金融机构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金融机构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2.1.2管理层

管理层主要指金融机构本身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首席风险官以及相关的风险管理者。管理层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或修正机构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研究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问题。

另外,在对风险进行控制过程中管理起到一个沟通者的角色,就风险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差异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有效的建议并上报主管部门。对下属的执行人员要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策略。

2.1.3操作层

操作层主要指在实际进行风险控制时的一切人员,包括金融机构的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大部分的金融机构都忽略了这个关键的一环,他们认为员工没有能力进行风险管理,他们的这一不正常心态常常使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差强人意甚至失败。究其原因是他们忽略了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和灵活性。

只要对员工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培训,下属员工就能胜任这一项工作,现在提倡的人性化,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正是这一现象的写照。风险管理决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整个金融机构每个人的责任。

2.2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

从上面的金融业风险管理的运行逻辑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构建了下面的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模式(见图1)。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不仅仅要求处理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还要求处理各种风险,并要求包含这些风险涉及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如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等,以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从业务员直到机构整体,从总公司到各分公司,从本国到国外。

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固然重要,但是它还需要与其他业务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畅通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金融业必须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因。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风险因素,各种产品和地理区域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为核心的新型管理模式,已成为金融业国际化增强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

3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机制

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具有清晰的文化理念、完整的架构体系、规范的规章制度、科学的控制流程、先进的信息技术的管理系统,能够对投资和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准确、及时的识别、评估、控制、监督和反馈,实现全面覆盖金融业风险、全员参与风险控制,以及对风险的全程管理。但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一些机制予以配合。

3.1人人都是风险管理者

一般来说,一家金融机构里有很多员工都在为提高盈利而不懈努力,但是将时间和精力用于风险管理的人还是屈指可数。在当今全球化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金融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使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要实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金融机构上下必须团结一心形成一个风险管理团队。

未来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而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不安全正成为新的冲突因素,工业社会追求个人权利,风险社会则追求管理风险。正因为如此,让人人承担风险让人人从风险中受益。

3.2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操作风险是损失风险,是指在风险管理管理过程中有不当和失败的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操作风险的关键在于其具体性。金融机构的每个独立部门都有其自身的独立的和独特的操作风险。因此要想胜任风险管理,或许要考虑金融机构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定义和进一步分类。操作风险可具体分为风险管理失控、出差错、风险管理中的不当行为或外部事件,但都不外乎组织、政策/过程、技术、人员、外部5类操作风险。

3.3人性化治理与管理的结合

人性化就是在治理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把人的因素提升到主动性的位置,高度地发挥人的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人性化是人在治理和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

今天金融业面对的风险比任何一个行业都多,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是决定金融风险能否得到及时解决的关键,因为金融业的风险很可能形成系统性风险,而系统性风险的灾害是巨大的。人性化是对金融业风险控制过程中的治理和管理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全领域的渗透,让人体会人间处处有浓情的感受。

3.4突出行业管理和治理特点

虽然在一个金融机构内部大部分时间是采用统一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治理机构,但我们必须考虑在金融业中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其他的业务,它们的风险管理过程或风险管理模式以及设置的治理机构的异同点。不同的行业需要我们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设置不同的治理机构。

金融机构应根据自己的业务比例采用不同的风险管理和机构治理的组合形式。至于在组合中哪个部分的比例占多少需要金融机构自己在实践中探索,只有实践过的理论才能真正指导金融机构的发展。

4结语

篇(7)

首先是房地产金融业务竞争加剧,信贷风险加大。入世后,首批进入我国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大多为国外资金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技术一流的大公司、企业集团。与之相比,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相对弱小,经营机制落后,国内企业过去在土地使用、项目取得等方面的优势将消失,势必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国内房地产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运用大多为向国内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提供贷款,在债务软约束的条件下,国内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通过银行负债将经营风险转嫁到了国内房地产金融机构身上。此外,国外房地产金融发展较为成熟(如美国早在1934年就成立了联邦国民抵押协会,开始了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的操作,而我国至今尚未建立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国外房地产金融机构对于开办房地产抵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房地产信托、房地产租赁、房地产保险等业务很有经验,早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运作规范,有相当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我国房地产金融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少房地产金融业务才刚开办或还尚未开办,金融商品较少,在强大的国外房地产金融竞争对手面前,人才缺乏、经验不足,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是国际经济变动状态对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影响将加大。加入WTO使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脉搏与国际市场更趋一致,这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国内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中介服务都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与之相联系的房地产金融业务也会受到较大影响,如房地产抵押贷款、房地产保险、房地产信托投资等。同时,在外资大量进入房地产时,还容易引发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出现,一旦泡沫破灭,房地产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甚至会导致金融危机。

再次是房地产金融监管难度增大。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包括政策性房地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房地产金融机构、贷款的创造和投资机构、担保或保证机构的完整的房地产金融机构体系,房地产金融监管缺乏,除《商业银行法》中有关银行设立和资金运用规定外,对房地产金融机构的管理尚无一个明确的专门机构,房地产金融业务的有关规范也有待制订。入世后,国内市场更加开放,外资金融机构的广泛进入不仅会使国内金融市场更加活跃,也使得对之加强监管的难度加大。

入世给我国房地产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带来巨额资金,房地产融资渠道将有效增加,房地产金融业务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入世后,房地产资金的来源渠道更广,如外商的房地产开发经营投资、外资金融服务机构的各项存款、外商的各项企业存款、储蓄存款等会有所上涨。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工具单一,尤其是面对居民住房消费的个人住房贷款品种较为单一,在还款方式、偿还期限、贷款利率、首付率搭配方面不够灵活,使得住房消费信贷在很多城市“火”不起来,个人住房贷款占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不到1%,与发达国家20%的比例相差甚远。国外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有丰富的业务拓展经验,有适应社会各类人士的贷款品种、贷款手续简便。外资银行大量进入房地产信贷领域,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竞争,也给国内房地产金融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新型的金融工具,有利于满足我国居民各种层次的住房信贷需求。

二是我国房地产金融行业水平、从业人员的素质将得以提高。我国房地产金融业由于缺乏必要的外部竞争刺激,对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的贷款,信贷人员担心收不回而“惧贷”;对消费者的个人住房贷款由于存贷利差小,办理手续繁杂而缺乏积极性;房地产金融市场缺乏活力,人员素质、行业水平尚未达到高水平。在外部压力下,对金融从业人员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国内房地产金融机构必然会在经营机制改革、管理方式、专业培训、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服务品种、服务质量等方面下功夫,从而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是促进我国房地产金融业发展。一旦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全面涉足房地产业,可能开办对境内居民的人民币抵押贷款业务和对境内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贷款业务,同时还会带来与房产相关的保险品种。如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证券化业务相当发达,美国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HMA)近30年来为3100万个美国家庭购房提供了抵押贷款,金额达25000亿美元。房地产抵押证券化不仅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而且开辟了新的金融投资品种。国外保险、金融机构将凭借其强大的营销网络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涉足房地产金融业务,尤其是抵押担保业务和不动产证券化业务,从而将与国内金融机构一起,有力地推动我国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发展。

面对挑战和机遇,金融房地产信贷工作应积极研究对策,应对挑战。

1、要加强对国际惯例的学习和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外银行的管理经验,变外行为内行。面对压力,我们应看到我们的优势,如对国情熟悉、与企业有长期密切关系、各种信息灵通等。但更应仔细研究入世后将面临的各种困难、自身运作中的优劣所在,做到心中有数,早作对应之策。要在房地产信贷营销理念、市场营销策略、服务手段、运作机制等各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并且要有实质性的突破;要及早研发和推广适应形势需求的新的房地产信贷产品品种和业务,如试办面向外国人士的按揭贷款、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住房储蓄、房地产中介业务合作、住房保险等新的金融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WTO带来的挑战。

2、要加快房地产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简化信贷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入世后,房地产金融市场主体的复杂化要求从业人员能精通一门到几门外语,熟练操作计算机,具备房地产评估、房地产投资、财务分析、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但目前,高水平的房地产金融人才还特别缺乏,而且今后还面临人才流失的可能。因而,各级行都要高度重视房地产信贷人员的培养,通过开办培训班、选送出国学习、鼓励职工业余进修等方式,培养出自己的高水平人才。此外,个人住房贷款手续繁杂、审批缓慢也是此项业务未能更快地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转变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改革管理体制,简化手续必须及早研究解决。

3、加大对开发资信评级高、规模大的优质房地产客户的营销力度。加入WTO后,国外机构将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贷款,为个人办理抵押贷款业务,并推动房地产抵押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对我国银行来说,更应关注那些资信评级度比较高、资产质量较好且有一定规模实力的房地产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因为他们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强,在从事大项目时具备资金规模的优势,从而有利于公司持续经营业绩的提高。对其要积极营销,抢占市场。

4、房地产金融管理机构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为国内金融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将使国内房地产金融市场主体复杂化、交易工具多元化。为了使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能在竞争市场上站得住脚,房地产金融管理机构应抓紧这一段宝贵的时间,保护和培育国内产业,逐步探索有力又有利的监管方式。要放松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控制,放开住房消费信贷,扩大贷款规模,及早占领和发展房地产金融市场;要调整房地产贷款结构,完善住房消费信贷机制,形成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群体需要的贷款系列品种;要发展房地产保险,尤其是房屋财产保险、房地产责任保险、住房抵押保险和房产质量等方面的保险;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房地产政策性金融机构,尽快开放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

[摘要]入世后,我国房地产金融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是房地产金融业务竞争加剧,信贷风险加大。其次是国际经济变动状态对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影响将加大。再次是房地产金融监管难度增大。入世给我国房地产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带来巨额资金,房地产融资渠道将有效增加,房地产金融业务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二是我国房地产金融行业水平、从业人员的素质将得以提高。三是促进我国房地产金融业发展。面对挑战和机遇,金融房地产信贷工作应积极研究对策,应对挑战。

1、要加强对国际惯例的学习和研究。

2、要加快房地产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简化信贷手续,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