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4 22:48: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致富交流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是扎实推进“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建好“农民之家”。按照“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农家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的目标,扎实推进“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使农村环境不断美化和亮化,农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居住条件更加舒适。
二是加强村级办公阵地建设,建好“村干部之家”。先后投入资金1400余万元,新、改建办公楼54栋,建筑面积均在400平方米以上,高标准配置办公设施,修建村干部食堂58个及其附属设施;县级财政每年预算24.84万元资金,解决了69个村级食堂炊事员工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村干部食宿无着落、学习娱乐无场所的问题,营造了拴心留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三是创建“四化”党员活动室,建好“党员之家”。按照“设施配套化、布置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活动经常化”的“四化”目标,创建党员活动室示范点33个。每个点配备文体活动器材、远程教育设备以及功放机、音箱、话筒等,设置阅览室、图书室和娱乐室,征订5种以上党报党刊:300册以上图书和20部以上电教片,满足党员学习、娱乐的需要;定期组织上党课,经常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党员生活,陶冶党员情操,使广大党员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
四是创建人才工作示范点,建好“人才之家”。围绕“有组织、有规划、有阵地、有活动、有制度、有创新、有成果”的目标:在乡镇、村和县直机关选择一批人才相对集中、工作基础较好的单位,分门别类培育了10个人才工作示范点,建立了一批人才创业实践基地和人才活动室,为各类人才学习、交流和查询信息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务。
贵阳市:开通“百姓-书记市长交流台”
作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3月29日,贵阳市“百姓-书记市长交流台”正式开通。贵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将依托互联网、邮政信件、专线电话、手机短信四种载体,直接面向广大市民的交流平台,旨在“倾听百姓意见、汇聚百姓良策、疏解百姓情绪、维护百姓利益”,更是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使“应”的渠道多样化。为确保“交流台”的高效正常运转,贵阳市成立了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有诉必接,每接必办,每办必果,作好回复,全程督查,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沈丽琼)
从江县: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为了充分利用外出流动党员掌握的先进经验和致富信息,从江县分别在21个乡镇建立流动党员联络站,明确每名流动党员每年为家乡提供2条以上致富信息和相关材料,同时“结对子”帮扶一名以上贫困户,让外出流动党员心系家人,情系家乡,架起与家乡的“连心桥”、“致富桥”、“信息桥”。同时,当地组织力量了解外来流动党员情况,摸清底子,造册归档,使外来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经营、生活等各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从江县委宣传部 李田清)
20xx年8月,我镇分配到两名省委组织部选聘生(大学生村官),分别在我镇的黄台村和xx村任职,为各该村的团支部书记。两个村均以水产养殖为主要产业,有较好的创业基础。
大学生村官创业帮扶计划主要依托团省委“计划”,联合其所在村和镇涉农部门对其提供帮扶,主要包括为其创业提供场地,组织技术人员帮助其选择创业项目,制定创业方案,开展养殖技术、疾病防治、日常管理、市场信息等服务工作,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活动开展半年以来,我镇团委主要做了一下工作:
1、建立帮扶机制,选择切实可行的创业项目,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及实施方案。镇团委负责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其项目选择提供咨询意见,并帮助其制定发展规划,联合起所在的村组织和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对其提供多方面的帮助。
2、镇团委负责帮助其解决前期资金筹集、场地建设、养殖品种引进等方面的问题,联合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生产用水、用电及交通畅通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帮主其申请“田园小康”项目和争取“计划”创业资金,目前,两名大学生村官都已经获批了“计划”创业资金,其中一个还申请到了“田园小康”的创业帮扶资金,初步解决了其创业所需的资金问题。场地方面主要是做当地养殖大户的工作,从其养殖场地分出一部分提供给大学生村官作为出资,年底可以用分红的形式补偿收入,目前,两人均得到了适合的创业场地,可以直接用于生产。
3、组织涉农部门为其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在其创业过程中,组织涉农部门对口帮扶,主要是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并组织当地养殖大户进行经验交流,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养殖规模,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去年底到今年初,由于养殖周期问题,只能做场地维护,技术学习等方面的工作,三月份以来,我镇团委两次带领涉农部门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在鱼苗购买和放养等方面为其提供指导。同时鼓励其参加相关的水产养殖技术培训会,自己多掌握一些技术,确保创业成功。
4、在其创业过程中,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尽力帮助解决其遇到的困难,提供相关的便利条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其代购饲料、药物等,力争助其创业成功。由于刚参加工作,经济能力有限,虽然有团省委各个项目的大力支持,但是在资金方面还是有些压力。今年三月,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经销商承诺,为两名村官每人赊购4000元的饲料和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其创业积极性。
2006年6月,我结束了xx农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的学习生活,到xx市大成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实习,三个月后,公司领导推荐先后担任销售内勤、业务代表、售后服务技术员,直至到咸阳禽业有限责任公司担任饲料场场长。
几年的企业工作经历,使我积累了宝贵的专业知识及社会经验,成为我放飞人生的动力。2010年3月,我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与爱人共同返乡创业。
然而,我的创业之路却遭遇到家人的不解和村民的非议。在他们看来,放弃每月3000余元工资的企业管理者的工作,不免失之年青人的轻率,而让家人感到压力更大的是,办养殖场所需的巨额资金来源,当时我仅有不足3万元的积蓄,办场却需近12万元。
但我却认为,要实现创业梦,就要拿出一股子“义无反顾、只争朝夕”的精神。为了解决办厂资金,多次向银行提交贷款申请,最终在银行贷款3万元,又四处向亲友、同学借了四五万元,建场所需的3万块砖及一些材料也以靠赊账,为了省资金,我和爱人起早贪黑自已动手,一些亲朋好友也纷纷伸出援手,养殖场建成后,我曾经工作过的xx大成公司又赊给我1800只白羽肉鸡苗。
经过多半年的努力,2011年5月19日,我创办的养殖场终于迎来了第一季收获,纯利润达21000余万元。首战告偼,不仅使不解与非议烟消云散,而且激发了村上另一个残疾人的创业热情,并在我的规划建议协助下,建起了一个1000只规模的养殖场,并赶在同年中秋节产出首批产品,获得了可佳经济效益。
我创业的过程也是依据市场不断调整改进的过程。随着xx旅游业的发展,在保持批量外销的同时,进军当地“农家乐” 。本着“先交友、再交易,先做人、再做生意”的理念,带着我的土鸡产品亲临各个 “农家乐”,让客户免费品偿,当面向客户作出承诺,以产品的高标准质量和诚信销售的理念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使我的产品市场进一步拓展。
在拓展县内市场的同时,我又在xx租赁了一个场地建了一个小型屠宰场,为xx市的鸡肉销售摊位供应白条鸡,为了赶早市,平时,我和雇请的工人每天凌辰4点到6点就得处理好市场所需的白条鸡。这年的中秋节正逢国庆节,为了赶市场,“双节” 前夕,我们每天要从凌辰12点干到早6点,为市场提供七八百只白条鸡。就在我们憋足劲的农历八月十四日晚,正当我从自制的全自动烫锅中捞取烫好的白条鸡时,一位雇工却按下了电动开关,当我的右手从滚烫的烫锅中取出时,手的皮肉几乎被烫熟。
一、积极稳妥的调动学员学习热情。各站点的“双强双富”学员是远程教育集中播放收看日学习的主要学员,实行现场点名制度,在每月进行一次远程教育小组长会议上,交流站点学员利用远教信息的成果,对利用远教信息成果显著的,从全乡的优秀学员中筛选部分进行集中参观学习。本年度共参观了楼下村奶牛养殖场、小尚庄新大养猪场、刘吉传淡水鱼养殖水库、高新经济开发区、前壮口刘家肉鸡养殖场等优秀站点,较好激励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二、专家服务团是现场指导学员致富的热情老师。**乡远程教育站于今年5月份,对远程教育专家服务团实行持证上岗,每月举行一次现场指导,先后在“红发蔬菜批发市场”组织专家服务团现场指导5次,在人口密集的大尚庄办事处、**埠高新经济开发区、红石管理站、黄沟涯示范培训基地等处,授课达36小时,发放科技读本、光盘等5000余份,播放远教视频课件50余个,培训“双强双富”学员280人,受益群众12000余人,专家现场指导蔬菜大棚管理、三夏三秋生产、淡水鱼养殖、肉鸡肉鸽养殖等750人次,指导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业管理等规模型企业130人次,引导农民务工实现农民再就业3350人,对利用远教信息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的”双强“学员给与年终“双强双富”学员表彰大会上,将发放“远程教育‘双强’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对年创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富脑袋”学员,授予“远教知识实用成果奖”;对年创经济收入5万元,实现脱贫走致富路的“富口袋”学员,授予远教信息应用效益奖,并分别给与相应的物质奖励,充分挖掘学员中的先进分子,让学信息、用信息、得到实惠的学员在本区域内起到辐射带头作用,形成全村学远教、全乡用远教、全民共同致富的新时尚。
三、远教服务报及时解决“双强双富”学员的信息需求。大部分学员拥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忙于工作,为了及时让学员得到信息,远程教育站专门出版了远程教育服务报,共出版了8期报纸,其中三个月出版了养殖、蔬菜、务工专刊,除了用于专家服务团下乡授课及现场指导外,每月发放到各站点,每站点不低于20张,争取“双强双富”学员人手一份。方便了学员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
四、分片管理与集中学习的结合,促进学员交流的广泛性、及时性。**乡共55个行政村,12个工作区,乡远程教育站在每个工作区设立了“双强双富”学员交流学习工作点,该工作点是该工作区远教业务技术指导的小组长办公室,也是乡远程教育站专职管理员日常分片培训、维护设备等业务的定点单位。每个月25日前,各工作区小组长要将辖区内的学员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在25日上午9:00前上报乡远程教育站,在小组长会议上进行详细汇报。找出差距、激励先进,研究新的发展思路。为全乡学员进行现场参观交流学习提供材料及场所。
五、学员分类明确,指导成果显著。“双强”学员要增强紧迫感,务必在年终要写出利用远教信息的次数,截至目前,全乡有150余个“双强”学员利用远教信息武装头脑,走科技致富路,年户均创经济收入18.5万元,如:前壮口村村主任刘毅,养殖肉鸡55000余只,年创经济收入23万元;**乡小尚庄村新大养猪场场长、**乡养殖协会会长侯洪武年出栏肥猪500头,创经济收入19万元。针对“富脑袋”学员,重点挖掘其现有产业的运行状态,采用远教先进信息更新促发展,实现产业突发猛进。避免其误入死胡同,无从着手发展行业经济。如:小尚庄村邵礼强,利用现有条件发展农资超市,扩大经营规模,同时,拥有出租车2辆,年创经济收入12万元;孙堂村韩宏专搞建筑业,参加各种大型建筑业交流会,提高了自己的建筑技术,尽此一项,年创经济收入6万元。“富口袋”学员,大力考察其日常经营收入来源渠道,打破顾虑思想,为其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共有170余名学员,从低收入家庭走向了致富路,户均收入3.2万元。实现了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总体思路。
六、实地参观,科学论证,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每月组织“双强双富”优秀学员40名,到本乡先进站点参观学习,到规模发展示范基地考察,一年来,共组织700余人次在本乡优秀站点参观学习,组织3次优秀学员到山东寿光、江苏沛县、浙江安吉、蒙古、济宁任城区泰牧养殖场等地参观学习,签订合同5份。较好调动了学员积极主动性。
七、科学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创新:支部+协会+基地建设。**乡有蔬菜协会、养殖协会两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乡蔬菜协会,拥有会员430人,该协会通过互联网,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签订订单农业合同12份,会员年获红利10000余元,为**乡争创“鲁南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打下基础。**乡养殖协会位于小尚庄新大养猪场,沿马陵山一带的五个工作区27个村,有会员440余户,其中:肥猪养殖户153家;山羊养殖户78家;蛋鸡养殖34户,肉鸡养殖55户;肉牛养殖120户,年终会员分红约15000元,远教节目“大杨树下富强村”黄沟涯的因地制宜,带领群众走致富路,激发了养殖协会会长侯洪武的工作热情。目前**乡有生态养猪场15家,年出栏肥猪、仔猪达28000余头,实现了“以点带面”辐射全乡的生态养殖新技术的普及。
八、学习先进,实行月月回头看。对各站点同行业的发展,实行横向比较,找出本单位发展与先进单位差距,及时赶上先进的做法。如:**乡楼下村党支部书记赵德玉利用**乡高速路出口的奶酒厂原料需求的及时、新鲜这一特点,及时上奶牛场,可养殖奶牛150余头,但是其每天都要到互联网上查找养殖场建设视频讲座等,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饲养奶牛的方法等。改造牛舍等技术也从互联网上得到经验,进行了投入改造。在每个月小组长会议上,由小组长提出其辖区内的学员产业发展势头,是否新增项目或者加大投资,对新增投资项目的要上报,我们将派专家成员跟踪指导,让其稳步推进。实现项目蒸蒸日上,不能让其夭折。实现项目推行业,行业推经济,经济促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
九、强强联合,跟踪服务。**乡利用专家服务团全体成员,实行专人负责,集中调度的方法,增强党建服务职能。每个专家实行持证上岗,是党员的要在下乡服务岗位上,详细著名党员岗,体现党员模范岗的工作特殊性。对乡直部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兽医站、司法所、文化站、综治办、经管站、计生办等兄弟单位实现联合办公,在远教小组长月例会上,联合单位派员出席会议,提出在本行业上的需要宣讲的法律、计生、农业种植、养殖等内容及上级有关惠民政策,争取在下个月远教工作中,妥善安排日程表,先后在全乡70个站点上安装了“科技信息村村通”软件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软件,为学员利用科技市场信息等创造了条件,同时为群众丰富文化生活、创造了
环境。
十、月考核制度推进站点学习的纪律保障。乡党委从9月份,除了对站点实行集中播放收看后台考核外,还实行月集中检查组考核。每月乡党委组织计生、远教、审计、综治、土地等单位组成的检查组,深入各站点现场检查软、硬件建设,是否能够满足党员干部学习需求,节目下载是否及时,内容是否多、节目预告栏是否更新等,推进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对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考核成绩上报乡党委作为月度调度考核成绩之一。留存远教站一份作为村级操作员发放补贴主要依据。
超级仿真花引来慕名投资者
2010年4月23日,在《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第三届创业周的展会现场,河南商丘市科技交流培训中心仿真花厂的超级仿真花卉,凭借着惟妙惟肖、净化环保的实用卖点,再一次赢得了选项者的关注与投资者的好评。同时更获得了“2010年最具潜力的创业项目”称号。
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来到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对展会进行全程报道时,栏目组不但被超级仿真花逼真、唯美的精湛工艺所吸引,而且还在当晚的新闻对此项目进行了特别报道。山东青岛的王女士,当晚看到了山东新闻对展会现场超级仿真花的特别报道后,第二天早上4点钟便开着车,急忙从青岛赶到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慕名来此参观选项。当王女士亲见到一盆盆含苞待放、吐蕊纳芯的超级仿真花后,她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真没想到仿真工艺可以高超这种地步。全新工艺制作出的多种超级仿真花单枝、插花与盆景,都可与从大自然采摘的新鲜花朵媲美。产品栩栩如生,色泽艳丽,叶脉清晰,用手触摸它还能让人感觉到花瓣的肥厚。近距离看一下还能闻到鲜花的清香。
姚厂长向她介绍说:我厂生产的能净化空气的新型超级仿真鲜花,该产品不仅高度仿真难辨真假,而且还具有净化空气,杀灭空气中的浮游细菌、分解室内甲醛、烟味及有害物质的功能。产品已通过国家环保产品监督检验中心检测,现已出口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我们以高质量和优质的服务使得我厂产品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客户的高度好评。因为超级仿真花卉逼真漂亮、造型精美、品种多样、功能突出,所以在市面上颇为畅销,是最近几年工艺品出口的一个新卖点。
其实单枝仿真花卉的材料成本都在1―2元之间,造型特别逼真的花卉盆景生产成本也不过10元左右。但随着市场上需求量的加大,在大中等城市,一盆高级仿真花卉零售价可以卖到200元以上,在香港市场上可卖到500―600元之间,从香港出口到美国每盆竟高达1200港币。”
听完了姚厂长的介绍后,王女士不但决定再次前往河南商丘超级仿真花厂实地考察引进该项目,如果有可能,还将与商丘市科技交流培训中心仿真花厂达成进一步的扩大生产规模与产品出口合作。
如此生动的产品、完善的功能、丰厚的利润、广阔的市场,怎会不吸引创业者的关注?创业周整整3天的展会,商丘市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的展位前,围满了或咨询、或学习、或加盟的意向读者。有的大加赞赏仿真花卉的精美,有的看好了高级仿真花市场前景引进项目生产合作,更有的投资商直接想现场预定仿真花卉进行试销或出口。
信誉承诺
长年提品订单和销路
生产能净化空气的超级仿真花产品,不需三相电源、生产人员不受文化水平和男女年龄条件限制,一年四季均可生产。办一个3-5人的小厂,需厂房50-100平方米,购买原材料流动资金2000-5000元即可批量生产。按日生产成品花200-300枝,每枝赢利5-10元计算,日获利1000-3000元。
为了使超级仿真花迅速在国内普及满足国内外市场极大需求,也为了帮助更多的小本创业者借助该项技术快速脱贫致富,商丘市科技交流培训中心仿真花厂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招商加盟计划。由于本次创业周,选项者对超级仿真花的空前关注。现向全国诚招加盟商每地区仅限一家,全套技术费地区独家费(优惠价)2.9万元(含进口生产设备及生产模具各一套)。如果你资金不足可先交16800元引进该技术,欠款部分待你成功后再补交。包您在该厂经过培训后,回家当天就能生产出合格产品并顺利打开市场。短期内就能收回投资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且总部为加盟户常年提品销路和产品出口订单,确保加盟商无后顾之忧。
能净化空气的超级仿真鲜花自问世以来,得到了国内外业内人士及专家的高度好评。除供应国内部分大城市需求外,产品还出口加拿大、美国、芬兰、西班牙、日本、韩国、阿联酋等地。随着仿真花艺市场需求的前景看好,前来登门求艺的创业者越来越多,为了打消投资者的经营顾虑,公司提出一条“经营风险我买单”的服务举措。无论是超级仿真花的加盟商还是普通学员,只要技术方面没有问题,苦于加工出来的产品没有销路,或不想操心经营的投资者。总部常年可以免费提品订单和销路。包教包会还包产包销,商丘市科技交流培训中心做的虽然不是来料加工项目,但是绝对有能力承担国内销售和产品出口保障。
姚长领经理真诚的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中小投资者,借助这项已经成熟的技术,早日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把分厂办到全国各地,大家联合起来满足国内需求和出口订单,共同把中国制造的能净化空气高级仿真花市场做大做强!
商丘市科技交流培训中心(新型仿真花厂)
地址:476000 河南省商丘市归德南路19号(商丘日报社对面院内)
电话:0370-2696891 2955376
手机:13903708659
联系人:姚先生 陈小姐
[关键词]新闻;采访;心理调控
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是一种频繁而深入的社会交往活动,要想把一个事件,一个人物写得鲜活具有打动观众的力量,记者就必需要深入研究社会交往活动中人的心理因素。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顿说过:“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0%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人为基础写成的。”而尤其是我们广播电视行业的新闻记者,采访的对象大多是要以人为素材基础的直接新闻报道,所以说,每一次采访工作的成功与否,能否从被采访者口中得到记者所需要的真实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本人就新闻实践中摸索出的掌握与调节采访对象心理的基本方法谈点粗浅的认识,供同行剖析参考。
一、日常注重对人心理调控艺术积累,种下日后采访收获的种子
世界上有专门从事采访职业的记者,却没有以专门接受记者采访为职业的专门采访对象,对于采访对象来说,记者总是一种突然闯入的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和改变着采访对象原有的心理状况与活动方式。而记者采访的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方方面面,生活经历,职业特点,道德水准,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其心理状况,心理活动也纷繁复杂。而记者在有限的采访时间里是很难对被访者的心理进行全面剖析的,所以职业特点就要求记者日常加强自身学习,善于动脑筋研究身边的人物特点,对不同人群表现出的不同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行剖析分类,摘取一些身份,处境,工作相同人群的有共同表现的群体心理特点。例如,一般干部善于归纳分析,谈话较有条理;教育工作者善于言谈,语言流畅,热情耐心;科技工作者态度严谨认真,说话讲究分寸,而普通百姓语言质朴,性格粗犷豪放,等等,这是所谓群体心理,而每个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有心理也是千差万别的,那就要看记者把握人物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对待记者采访态度方面去衡量,将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分以下类型:1.积极配合型。即采访对象积极按照记者的要求提供素材,对待记者采访活动主动热情,有问必答。2.一般协作型。即采访对象公事公办,不冷不热,采访活动平静无。3.蓄意应付型(也叫消极对抗型)。即采访对象根本不愿意接待记者采访工作,态度冷漠生硬,拒不回答或故意讲错,甚至与记者唇枪舌剑,挖苦嘲讽记者。这三种分法也只是笼统的分类,实际采访中会出现远比它更复杂得多的情形。但如果在采访前选择好最佳的采访时机,采访中又能千方百计的倾心相待,与采访对象和睦相处,知己知彼,避虚就实,采访活动就能顺利的完成预期的目的,取得好效果。
二、采访前对被采访对象相关情况做好精心准备是收获采访果实的基础
记者在采访前,一定要明确采访的目的,想要了解些什么事情。同时对采访的对象和事件还要有一些概括的了解,有了充分的准备,提出的问题才能问到点子上,被采访者也就会很自然的接受配合记者的采访。由此可见,记者在工作前明确的掌握采访对象不同的心理活动规律,为采访的对象和事件配备多种采访“钥匙”,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与采访对象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可以轻车熟路的打开各种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锁,达到采访的目的,收获到最佳的采访果实。
采访中,只有目的明确,记者的提问才能问到点子上,当然,谈话中也可能有意外收获,这在采访中也是绝对不能放过的。同时对采访对象的一些概括性了解,例如简历,业绩,性格以及发生事件的一些简单过程等等,都可以减轻记者在采访中摸不着头绪带来的采访压力。列出采访谈话提纲也不失是一种好的工作习惯。可以根据采访的目的,以及初步了解到的被采访者的情况进行分析,有必要时还要考虑到报道需要,列出谈话中所要了解的问题和需要启发引导的问题,做到先打后攻重点,攻破记者需求的采访“堡垒”就会指日可待。
而能否做好与采访对象谈话的准备,既是方法问题也有责任感问题。在听广播或看电视时,有时就会发现有些记者的提问很不在行,甚至问出笑话,出现这些就是记者对采访前准备的不充足,重要性认识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采访对象的谈话内容就是新闻写作的“米”,采访效果如何,是涉及新闻是否真实,感人的关键一步,只有事先做好酝酿和考虑,才能使采访内容更具有确定性,材料获取的更全面细致,制出的节目才更加“顺耳悦目”。
三、寻求“共同语言”,适宜的采访地点,时机,以及谈话技巧是调控采访对象心理的基本方法
在采访中,记者应该努力寻找与被采访对象的“共同语言”,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引起“心理共鸣”,这样就可大大缩短采访与被采访者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最佳的采访效果。全国优秀教师,我区第二中学的杜东林老师是我的中学老师,本人深知杜老师为人师表,是怎样把自己一生献给三尺讲台,鞠躬尽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像蜡烛一样默默燃烧,照亮每一位学子成功的历程。正是我们有着师生情缘这个共同语言,采访就会很快达成共鸣。记者采访时,如果有条件,尽量选择被采访对象比较熟悉自如的环境,这样可使他的心情放松,农民出身的科技致富典型王子富,平常话语就少,一对记者的镜头话筒他就紧张得不行,为此,采访时我们选择在他的山上鹿场实验室,利用他在做着配种实验这一空当进行,一讲到自己初中毕业给别人在山上放鹿,到逐渐爱上这一行,自己经过艰难的创业路程,逐渐发展到今天有了这样大规模养殖场,他都十分自如,一点也不拘谨,根据这次采访素材写成的《磨盘山上的养鹿人――王子富》播发后,他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并被评为省农民科技致富典型。
16岁,掌握一整套蜡染技艺;
19岁,前往香港点蜡献艺;
21岁,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蜡染文化;
……
48岁,创办贵州杨芳蜡染有限责任公司,带动3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她,就是丹寨县苗族蜡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芳。
30多年来,她对蜡染事业始终如一地艰辛付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从未退缩。正是这份执着,令她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苗乡蜡染佼佼者
10月14日中午,见到杨芳时,她正忙得不亦乐乎,一边洗菜,一边将电话夹在肩上事无巨细地安排着公司的各项工作。她身后的墙上贴着两张奖状,分别是2002年和2003年她参加扬武乡“双学双比”蜡染比赛活动被评为先进个人而得来的。
丹寨的苗族世代有制作蜡染布艺的传统,苗族妇女在包好浆的画布上用铜片作画,然后制成漂亮的工艺品。在长年的勾画创作中,面对一块白布,创作者必须对即将勾勒的图案了然于胸,无论是动物花草的构图,还是民族图腾的组合,每人都有截然不同的构思和风格,所有作品绝无复制,这就是苗族蜡染精奇独特之处。
由于家境贫寒,12岁那年杨芳辍学跟着长辈学习蜡染,学习的过程不但辛苦,而且枯燥,她的手总是被植物熬制的染料泡成黑色,绘图时一不小心就被滚烫的蜡烫到,但她从未懈怠过。
“祖祖辈辈学习蜡染都需要勤学苦练,想学好一门技艺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既然决定去学,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杨芳说。
15岁那年,她以一套亲手制作的盛装远近闻名,成为苗族妇女学习的标杆。学习到第4年,她掌握了一整套蜡染技术。
至今,她仍然记得父亲说过的话:“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学会一整套蜡染技术的人并不多,能画得好的就更不多了。”父亲的肯定让她日后更加专心于蜡染,杨芳淡笑着说:“对我来说,那是一股催促我不断前进的力量。”
1986年,杨芳19岁。
贵州省文联到村里组织蜡染比赛,凭借娴熟的蜡画技艺,杨芳从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被推荐前往香港三联书店点蜡献艺。
杨芳从未走出过丹寨县,去香港对她来说是一件从未想过的事,她既期待又焦虑,“那时候没到过大都市,有些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自己的技艺会不会在香港受到肯定,挺担心的。”回忆起年轻时候的那段焦虑时光,杨芳眼带笑意。
到了香港,杨芳静下心来,用精湛的技艺赢得了海内外艺术家的赞誉。
非遗文化传播者
从香港回来后,杨芳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蜡染的创作中去。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她的技艺更加精湛,越来越多的蜡染爱好者慕名而来向她取经,一时间她成了村里炙手可热的“蜡染大师”。
1988年,杨芳被省文化厅推荐前往美国展示苗族蜡染。
从未出过国门的杨芳忽然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
辗转难眠的夜晚,杨芳便起来练习蜡染,常常一练就是一个通宵。
到了美国,杨芳正常发挥了自己的蜡染水准,在各国民族文化交流的展示中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
“来美国之前我心里七上八下的,担心自己的东西不会被认可,毕竟当时前来美国参展的国家挺多。但出乎意料,外国人对蜡染很感兴趣。”杨芳说。
从美国回来后,杨芳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当时的感受,回来后我重新用一种眼光来看待蜡染,忽然间明白了许多,觉得它是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我有义务将它传承下去。”
今年9月26日,“2016墨西哥・多彩贵州文化节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拉开序幕,杨芳与苗绣、银饰、木雕等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同前往墨西哥国立多元文化博物馆传播蜡染文化。
多次的出经历让杨芳格外从容,她带去20把蜡刀,200张包好浆的画布,在博物馆内认真作画。吸引了很多墨西哥观众围观,观众甚至自发排起长队请杨芳教他们点蜡。半天时间,200张画笔全部用完,而排队的墨西哥群众依旧很多,很多人甚至跑来找杨芳要联系方式,表示有机会一定要来中国找她拜师学艺。
“看到那么多外国人喜欢我们的
文化,我很自豪,我以后还会继续出国交流,把蜡染文化传播出去。”杨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她先后去了印度、俄罗斯、韩国、德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传播蜡染文化。她已然把传播蜡染文化当做己任,两个儿子在她的严格教导下,已对蜡染技术谙熟于心。
不仅如此,她还在扬武民族中学特长班、蜡染文化培训班任教,培训苗族妇女和学生2000多人次,通过杨芳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蜡染。
村寨致富带头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蜡染是苗族妇女自制自赏自用品,随着国内外对蜡染需求的不断增加,见识面广,经济意识较强的杨芳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便号召蜡染能手,于2004年创办了“丹寨县扬武乡蜡染专业合作社”,并从大山深处移民到扬武乡,用自己的房屋作为专业合作社使用,建立集培训、交流、展览和观光为一体的“蜡染民间艺术博物馆”。
此后,杨芳大量向村民收购蜡染原材料以及半成品,为当地村民搭建了一个增收致富的平台。
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民在杨芳的号召下制作画布并作画。收到村民制作的半成品,杨芳十分焦虑,村民没有市场意识,画作大多简单粗陋,杨芳委婉地告诉村民产品不合格,需要重做。这可惹恼了村民,一些人认为是杨芳故意刁难,纷纷找上门来讨说法。无论杨芳如何解释,他们都不能理解。无奈之下,杨芳咬牙买下了他们的所有产品。
“无奈有一些,但更多的是不忍心,这也是他们辛苦大半年的成果,他们的愤怒可以理解。”说起此事,杨芳毫无怨言。此后,为避免重蹈覆辙,杨芳挨家挨户指导村民如何制作蜡画,并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
2006年苗族蜡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杨芳成了非遗传承人。
在收入逐步增加的同时,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杨芳并不满足现状,为让更多苗族同胞增收致富,她致力于产业发展,逐步使蜡染技艺从自产自销向商业化转变。2014年9月,杨芳在产业规模上作进一步尝试,将合作社注册成贵州杨芳蜡染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订单+农户”的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妇女农闲时间从事蜡染加工,用订单收购。
“农闲时我都在给公司提供半成品,勤快时一年至少增收3000元,反正闲着也是闲着。”50岁的罗云美是典型的苗族家庭妇女,除了务农没别的增收途径,自杨芳成立公司以来,她每年给公司提供蜡染产品,足不出户就能挣钱。
如今,杨芳的公司年收入逾200万元,周边300余户村民在公司接订单,年均增收达到1000余元以上。“这只是起步,我还需要更努力才能让村民的收入迈上一个新台阶,真正达到脱贫。”杨芳说。
对话杨芳
记 者:你去过不少国家,见识到很多国外的民族文化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杨 芳:最大的感触就是,国外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起步比较早,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得比我们好,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