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6 07:55: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我省环*地区休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交通设施日趋完善,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市场巨大、前景广阔。为推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现对《河北省环*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冀政函〔*〕82号,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指导原则
(一)坚持优先发展的原则。建设环*休闲旅游产业带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分析河北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准确把握旅游业发展趋势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关市、县在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作时,要把环*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统筹考虑,优先发展,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环*休闲旅游产业带的综合效益在GDP中的比重要逐年提高。在3至5年内,初步建成六大功能区、七大产业聚集区和一批休闲城市(县)。经过10年左右时间,把环*休闲旅游产业带建成国内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生态保护带、区域合作带、民生改善带和产业示范带,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提高到8%以上,成为省内重要支柱产业。
(二)坚持市场化原则。加快环*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活和优化各种旅游生产要素,促使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环*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开发建设,应立足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要准确把握休闲旅游的产业规律和特点,在建设、管理和服务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人本理念,注重现代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人性化、亲情化、精细化,提高舒适度、美感度和消费者的满意度。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有效保护、科学开发、持续利用”,杜绝对旅游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破坏性使用。要采用现代科技和先进工艺,实现节能、节水、环保,使资源得到集约利用、环境不断优化、生态持续改善。要高度重视文化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五)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旅游资源,与*两市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环*各市、县要树立整体意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一规划,协调开发,不搞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低价格同质化恶性竞争。
(六)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发展环*休闲旅游产业,既要以资源为基础,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由偏重依赖资源向创新发展的转变。要认真研究休闲旅游市场的变化趋势,以超前意识和创新思维,策划和推出多种类型的休闲旅游产品,满足多元化的休闲消费需求。
二、强化工作重点
(一)谋划建设重大休闲旅游项目。有关市、县要围绕温泉、冰雪、海滨、草原等时尚休闲产品,谋划建设一批引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核心项目。三年内,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休闲旅游和精品观光旅游项目中,争取使燕郊成功(中国)大广场、仙那都国际生态休闲度假村、木兰围场狩猎场等18个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昌黎黄金假日滨海度假城、茅荆坝七家森林温泉度假城、崇礼中马国际旅游度假区等25个项目开工建设;同时,新谋划一批项目并下大力推进前期工作。到2012年,百个以上重点项目形成接待能力,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初步实现优化升级。
(二)打造知名品牌延展产业链条。各产业聚集区通过建设、经营和推介,把一批核心产品和重要景区,做精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海内外知名的休闲旅游品牌。按照不同产业聚集业态,延展产业链条,发展会展、健身、养生、修学、演艺、娱乐、购物、餐饮等关联产业,开发运动装备、花卉、保健品、书刊杂志等衍生产品,打造产业集群。
(三)培育休闲旅游目的地。环*各市、县尤其是秦皇岛、承德、廊坊、保定等4个休闲城市和19个特色休闲县(市),要积极创建中国最佳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镇。加快完善口岸、会展、博物馆、特色街区、游客中心等不同功能的旅游服务设施,推动自助旅游服务体系和救援保障系统建设。结合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将旅游要素和环境因素有机融入城镇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之中,打造宜看、宜居、宜游、宜闲的景观型、文化型和休闲型城镇。
(四)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按照休闲旅游发展需求,构建集散通畅、快速便捷的立体旅游交通系统。要加快在建的张承(宣化—崇礼段)、长深(承德—唐山段)、张石(涞源—涿州段)等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张承(崇礼—承德段)、承秦(承德—秦皇岛)、张涿(涿鹿—涞水段)、密涿(密云—固安段)等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尽早谋划建设干线公路到新建重要旅游景区的联接线。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争取京张、京承铁路客运专线获得批准,加快京石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进度。要努力做好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机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明年开工;谋划建设围场通用机场。有关市、县要安排建设好城镇交通、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种植、森林草场及水利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整个产业带的生态环境;把城镇周边、交通干线两侧和重要景区周围作为重点,加快环境治理。
(五)整合、提升、淘汰落后产品。通过更新改造,扩大规模,拓展功能,挖掘内涵,增加观赏性、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内容,结合民俗风情与舞台艺术推出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已有景区的质量和水平。对档次低、环境差、游客少、改造价值不大的景点,通过市场竞争和产业政策引导等方式,逐步予以淘汰。
三、主要政策措施
(一)以规划为龙头,协调各项开发建设。有关市、县要认真落实《规划》,以《规划》指导休闲旅游的各项开发建设,抓紧研究制定七大产业聚集区发展详细规划。交通、民航等部门尽快编制产业带交通建设专项规划。城建、环保等部门要组织制定休闲旅游城镇发展专项规划和产业带资源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新开发的景区必须在《规划》指导下编制好景区规划和建设方案,跨市、县的景区要联合制定建设规划,严禁不符合规划的低水平无序开发。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投资规模5亿元以上和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环*休闲旅游项目,经省政府批准后,视同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享受财税和建设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项目建设期间(一般不超过五年)企业上缴省、市两级增值税和所得税超基数部分,按企业与政府签订责任书确定的返还比例,于次年3月底前拨付项目业主单位,支持项目建设。省、市两级财政“两税”超基数部分的返还比例相同,“两税”超基数部分的全部或部分返还采用资本金注入、贴息、补贴等方式进行。省、市国土资源部门,依规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安排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用地计划。
旅游定点宾馆、餐厅、景点,其用水(桑拿、洗车等特种行业除外)、用气价格与一般工业并轨。旅游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其排放的废水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三)充分运用金融手段发展旅游。通过出让或转让政府投资旅游企业的股权和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将收回的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逐步建立健全旅游产业融资担保体系,省及各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扶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各类金融机构要对重点旅游项目贷款予以倾斜;景区可以所有权、经营权或门票收入作抵押进行融资。鼓励旅游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积极创造条件上市融资。企业可积极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
(四)加强市场营销。旅游部门要以环*休闲旅游为主题,围绕《规划》提出的形象促销“十个一”工程,研究制订产业带整体宣传方案。要利用节庆、展销会、邀请国内著名旅行社来河北考察、省市部门和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促销活动,努力塑造鲜明的环*休闲旅游目的地形象。充分发挥电视、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促销,高度重视互联网络等新型媒体宣传。要组织产业带各设区市和重点景区通过央视等重要媒体的主要频道、热点栏目投放休闲旅游形象广告。省内媒体要开设专栏和专版、增加专题和时段,加大对产业带休闲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各市、县要制订鼓励招徕海内外游客的政策措施,支持和引导旅游企业搞好产品营销。
(五)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旅游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放开旅游市场。凡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旅游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对本地企业开放的,都要向外地企业开放。加强和改进旅游招商工作,运用小团组招商、专业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手段,组织针对性强的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一批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开发建设休闲旅游产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与国内外旅游知名品牌特别是*大型旅游企业实施联合,组建旅游企业集团。要优化旅游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认真解决客商投资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营造具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重诺守信的人文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客商投资建设环*休闲旅游产业带。
(六)提升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旅游部门要会同质监部门制订并推行休闲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鼓励休闲旅游景区(点)创建国家高级别A级旅游景区,鼓励休闲旅游接待宾馆饭店争创国家星级酒店特别是高星级酒店。鼓励旅游企业创新运营机制,通过跨行业经营、连锁经营、联合经营和集团化经营等模式,完善旅游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健全休闲旅游诚信经营体系、文明旅游体系、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营造“重信守诺”的旅游服务氛围和“放心旅游”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适合省情并与国际接轨的休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具有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策划人才队伍、具备较高素质修养和工作能力的管理人才队伍、爱岗敬业技能熟练的服务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实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上岗、在岗培训制度,加快培养高、中级休闲旅游管理和策划营销类人才以及技能型实用人才。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政府引导。各市、县政府要加强对休闲旅游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更大范围谋划和支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在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促进服务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同时,制订更加有利于环*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在资金、税收、规费、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省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产业带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协调调度。各市、县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政府引导,真正把休闲旅游业作为硬任务组织好、推动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1、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我镇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广阔,全镇上下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富民强镇的必由之路,是优化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美而富、和而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努力开拓全镇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2、明确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生态旅游大镇为目标,进一步加大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同时打造精品旅游景点和产品,紧紧围绕“一流的生态观光景区、一流的休闲度假胜地、一流的会议接待中心、一流的水上娱乐运动”的建设目标,推动我镇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3、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成立了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大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针对我镇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及时研究决定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我镇旅游业协调、快速发展。
二、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围绕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镇的实际,遵循“科学开发、有效保护、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好镇旅游业发展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重点做好伊山深山景区和沿湖岛屿景点项目策划,同时统筹考虑全县旅游业的吃、住、娱等项目的发展,逐步完善新光农庄、苏亭山庄、艾园的接待能力和功能,对一些近期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加强保护,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加大旅游招商力度。镇将派出招商引资小分队,对旅游项目进行外出招商,针对我镇的旅游资源,在水上娱乐运动、湖区休闲度假、山野生态观光等方面,进行重点推介,重点引进1—2家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旅游企业,形成带动面大、辐射能力强的龙头旅游企业,把建成集生态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会议接待为一体的旅游重镇。
3、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注重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组织人力、物力和专业人员对全镇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进行集中搜集、整理、编写,制作成册。进行宣传,积极提升我镇旅游文化的底蕴和内涵,营造浓厚的旅游文化氛围。
4、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加大集镇建设力度,逐步完善集镇功能,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完成集镇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同时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倡导全民参与和农民自办形式,加大对田段村码头“渔家乐”和大坪村“农家乐”的扶持力度,鼓励开展镇特色餐饮和一村一品,逐步走向观光型的乡村旅游。
5、培育旅游品牌和线路。以新光农庄、苏亭山庄、艾园为主体,逐步开发好休闲度假游、乡村游、商务会议旅游等旅游品牌,逐步培育好城郊一日游、乡村一日游和城乡二日游的精品线路。在高速连接公路和宋通公路建设完工后,充分发挥城郊和交通优势,逐步把建成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会议接待为一体的中心区。
三、规范管理,联合兴旅,促进旅游业良性发展
1、强化服务旅游意识。要积极强化旅游大局意识、倡导全民服务旅游思想,形成兴旅富民的观念,做到“老板投资我服务、老板赚钱我得利”的良好社会氛围。各级、各部门要把支持旅游业发展摆在本部门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支持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旅游重点项目建设。
2、规范旅游项目开发。旅游项目的开发,必须做到有旅游资质规划设计的编制规划,同时按合同资金0.1—0.5%的比例交纳履约保证金,报县大旅游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后,方可动工,并按时完工,建设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改规划。
关键词:淳安;旅游业;市场化;政府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153-04
淳安旅游业发展初期,像许多县市一样,采取了政府主导、推进型的发展模式。可以说,近年来,旅游产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旅游业市场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究竟应居于什么样的地位,该行使何种职能,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起何种作用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值得做深层次的探析。
一、旅游产业及其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业是旅游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随着经济市场化,由政府包办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局面将逐渐被打破。
淳安县旅游业在政府主导下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而导致的许多问题:旅游主管部门政企不分,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精品打造不够,旅游产业要素整合不力;旅游投入不足,宣传促销手段单一,力度小;旅游市场秩序混乱,旅游消费者权益遭受严重损害等。这些问题已成为淳安县以湖兴县、旅游经济强县的巨大障碍。
二、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淳安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在给淳安带来诸如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淳安经济繁荣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淳安带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污染,引起物价上涨等不利影响。所以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遏制旅游业发展给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利用其正面效应,以服务于社会,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现阶段,政府所承担的主要是市场规范者的职能。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市场在旅游经济中的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在配置旅游产业要素中的基础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引领淳安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在行使职能的范围上,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为主
旅游业是一种涉及面极广、关联度极高的综合性产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政府主导”不是“政府主干”,应体现在制定政策、完善旅游体制、搞好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投资方向、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宏观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领导和协调,但政府不能直接参与企业微观的生产经营活动,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要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宏观调控,作好引导工作,促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意志”管在行使职能的性质上,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实现由人治行政到法治行政的变革
政府部门尤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创造一个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大环境,服务于旅游业。在职能行使的手段上,应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手段为主,用法律法规而不是“长官理规范旅游产业,以避免旅游管理的随意性和旅游发展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产业在法律法规的规制下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在行使职能的方式上,由传统“管企业”向“管行业”的体制转变
有些人认为“政府主导”就是“政府主宰”。政府这支“看得见的手”完全操纵旅游市场的运行,政府不但管理市场,还直接投资旅游业,景点开发、经营和管理更是由政府来“包办”。而政府直接投资办旅游企业、开发景区(点),往往产生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下的通病。政府部门把主要精力集中于企业微观管理上,导致该由政府部门管的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方面却管理缺位或不到位。加上经营机制的落后,旅游企业应有的效率和活力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展示。为了有效地发挥政府管理旅游业的职能和构建更有利于市场竞争发展的经济管理体制,要求政府基本上退出微观领域对生产经营性企业的参与和干涉。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不应再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从管企业转变到管行业上来。作为旅游产业的主管部门,应在县政府指导下制定本地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完善行业法规,使行业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行业的宣传和促销,搞好旅游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抓好旅游资源的调研和保护工作,协调好内部及与其他行业的关系。采取规范、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和审批等管理手段,确保旅游行业的健康、规范化发展。
三、淳安旅游管理职能的定位分析
根据上面的论述,结合淳安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淳安旅游管理职能应定位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做好全县旅游规划
一、进一步提高加快旅游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地理区位优势明显。随着广梧高速公路的开通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全面拓展,发展旅游业市场广阔、潜力巨大。自设市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旅游者的消费环境,旅游企业的经营环境,社会资金的投资环境日趋成熟。我市已具备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条件。
加快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是建设山区经济强市的重要途径,对于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我市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凸现城市特色;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脱贫奔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县(市、区)、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共同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旅游业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建设文化强市结合起来,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按照政府指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发展旅游业。到年,使我市旅游业的接待总人数、社会旅游总收入、旅游创汇跃居全省山区市前列,为建设山区经济强市作出积极贡献。
三、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合力。
1、加强领导和部门协调。各级政府要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协调管理职能。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发改、交通、科技、财政、税务、国土、文化、建设、规划、环保、劳动保障、农业、宗教、经贸等部门要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拥有旅游资源的部门或单位,要从发展我市旅游业的大局出发,打破行业界限,多与旅游部门沟通协商,尽快把这些资源开发利用好,为振兴我市旅游业作贡献。公安、工商、物价、卫生、安全监督、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加强旅游安全、价格、市场秩序、食品卫生、饭店餐饮、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加快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宣传和推介旅游,在全市营造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大对旅游业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旅游扶贫工作,制定措施,狠抓落实。每年要积极向上争取旅游扶贫资金和旅游景点建设资金的支持,并将省、市的旅游扶贫资金和景点建设资金用于景区建设,坚决查处各种违规占用旅游扶贫资金和景点建设资金的行为。同时,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的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旅游市场促销、旅游发展规划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解决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干部职工的编制、工资和办公经费。有关部门要切实减轻旅游企业负担,坚决取消各种违规收费项目,使旅游企业有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抓好旅游业发展规划,引导旅游业向高层次开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要发展,规划要先行”。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奇山秀水、峰林洞穴、六祖文化、温泉文化、石艺文化、历史古迹、自然生态等构成了我市发展旅游的优势。如何结合我市旅游发展现状,把这些资源科学地、合理地整合,打造成旅游精品,构筑起的大旅游网络,对旅游规划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不仅要求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更要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规划工作,财政部门要把规划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旅游发展规划要由具有相应资格的单位承担,并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按规定程序报批。同时,要加强旅游项目管理,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点)等旅游项目的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其立项应先征求旅游部门意见,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其向高层次开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市及各县(市、区)务必在年底前完成区域内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对1—2个重点景区进行详细规划。
(三)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深挖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
根据我市资源优势,以“禅文化”和“石文化”为重点,深入挖掘我市的六祖文化、温泉文化、洞穴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古建筑文化,实施我市旅游精品战略。城区要以加快发展蟠龙洞为主的洞穴旅游和石材加工流通基地的石文化旅游,以市场运作的手段加快对蟠龙洞景区的招商引资,扩大和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南山森林公园建设步伐和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罗定市要以龙湾山水自然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为突破口,切实加快罗镜历史文化旅游区、连州仙境茶园农业生态旅游区、萍塘—华石观光游览区的开发建设;新兴县要以六祖文化和温泉文化为切入点,着力开发与龙山景区相配套的新亮点,全面提高景区品位和接待能力。加快发展水台温泉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郁南县要以连滩、大湾古民居和西江民俗文化风情游为重点,加快对大王山森林公园和神仙滩景区的开发力度以及南江文化的发掘,开发无核黄皮等农业生态观光游;云安县要以西江黄金水道游和卧龙湖度假旅游为重点,与毗邻的县(市、区)景点整合新的旅游线路。各县(市、区)要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措施,不断完善县域旅游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快通往旅游区(点)的道路建设。同时,积极争创广东旅游强县(特色县、资源县),加快景区(点)的评A和修学旅行工作。
(四)运用市场化手段,扩大开放,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
1、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利用外资、民资开发旅游景点和兴办旅游项目,引进珠三角、港澳地区的资金,加快我市重点景区及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使我市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国有旅游企业改制步伐,大力发展民营旅游企业。鼓励旅行社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强饭店业结构调整,推动饭店业专业化、集约化和多样化发展,市区和各县(市)要发展1—2家四星级以上饭店,以提高我市旅游和商务接待水平。加强星级饭店评定工作,推进饭店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2、加强“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旅游合作。抢抓CEPA先机,提升粤港澳旅游合作水平。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利益分享的双赢原则,积极推动和建立“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旅游协作机制,建立旅游区域无障碍合作。围绕“东渐西联”的新格局,培育区域旅游品牌,构筑旅游新网络。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旅游优化组合、线路推介、旅行社等业务的合作,全面提升区域内旅游服务质量和效益,从而拓宽我市区域发展空间,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行业管理和业务培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1、加强旅游市场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认真整顿旅游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整治无牌无证非法经营旅游业务;打击欺骗和“宰客”等丑恶行为;强化旅游安全管理,防止各类旅游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各县(市)旅游部门要建立和健全游客投诉、紧急救援、旅游咨询、散客服务等旅游服务机制,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和完善城市旅游功能。
关键词:旅游业 产业要素 旅游规划 理论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在国家“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政策背景下,我国正在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一轮旅游规划热潮,从旅游发展规划转为旅游产业规划是一大趋势。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是各地旅游业实现协调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第一部省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由王兴斌教授主持完成,其成果对编制旅游产业规划特别是建设大旅游产业群,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但在旅游规划理论研究上存在缺陷。本文结合广西桂林和湖北宜昌旅游发展实践,从“水桶效应”、产业集群和核心竞争力等三个方面,构建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以期指导新一轮旅游规划的编制。
旅游产业规划特点
旅游业是个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群,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以及由六要素外延拓展形成的旅游产业链,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文娱体育旅游等。在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往往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和带动性的产业。可见,旅游业不仅仅是一个单一行业的产业,而是涉及众多行业的成长性产业群。旅游业这种特殊的产业群是通过产业波及线路来联系的,一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上游依赖产业”的线路产生逆向波及;二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下游后续产业”的线路产生顺向波及;三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相关联的消费互补性产业”产生间接波及。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旨在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健康、和谐发展。基于此的旅游产业规划,也应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关联性的特点,也就是要把旅游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的上述三大波及领域,协调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关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优势,重点强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聚集性和竞争性。只有这样,所编制的旅游产业规划才能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
(一)“水桶效应”理论
“水桶效应”理论,是指水桶由多块木板绑成,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据此一个水桶装水的多少不取决于组成它的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而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旅游产业要素规划就犹如设计一个“水桶”,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是组成“水桶”的木板。因此,制定旅游产业规划,研究的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要以此为突破口,并以最长的木板(要素)来统筹安排其它组成部分(要素),使“容量”(目标)更大化。
(二)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被誉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波特把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实质上,产业集群理论是以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关于产业空间结构布局的理论,是同一地区相同或相关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聚集效应,竞争的结果是一种正和博弈。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并在交往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和维系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关系网络,因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降低而构成了产业集群价格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要素规划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各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的聚集。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评估,发现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趋势;规划的重点就是顺应这一聚集趋势统筹安排产业要素布局,使之发挥产业聚集优势。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由普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并把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心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组合多样技术流派的学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发展战略从多元化到归核化转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具有价值优越性、资源集中性、文化异质性、整体完整性和模仿高成本性等特性。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力,特色的形成源于旅游核心竞争力。所谓旅游核心竞争力,就是某一旅游目的地内部诸要素的整合,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能力。某一旅游目的地要保持竞争优势,关键就是要在旅游发展中某些“战略环节”上保持核心竞争优势,以形成和巩固这一独一无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一核心竞争力要素统筹确定发展战略重点,从而增强该地旅游竞争力。
上述旅游产业规划三个理论在实际规划的运用中各有侧重。“水桶效应”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各要素之间统筹发展,讲求的是均衡发展,即各要素之间在量上的协调;产业集群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讲求的是聚集优势,即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核心竞争力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内某些环节的突破,讲求的是核心竞争优势,即要素在质上的明显优势。可见,三者在旅游产业规划中的配合运用,既能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又能形成旅游业的聚集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优势,从而实现旅游业量的增长、质的扩张。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的实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的桂林旅游业曾一度出现大滑坡,床位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客源市场的增长幅度,客源市场的不足导致桂林旅游饭店床位过剩,旅游饭店纷纷采取削价或变相削价等手段争夺客源。依据“水桶效应”理论来判识,交通瓶颈成制约桂林旅游业发展的“短板”,大量的游客进不来,散不开,出不去。20世纪90时代随着桂林两江机场和火车新站的建成,交通“短板”问题得到解决,客源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桂林城市景观和公交容量变成了“短板”,这一问题又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两江四湖”为代表的旅游城建项目完成而得以解决,自此桂林旅游产业要素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寻求新的平衡点。当前宜昌旅游产业要素的配套问题与桂林20世纪末的情况类似,游客尤其是入境游客的可进入条件和城市景观建设的滞后,成为宜昌旅游业发展的“短板”,突出表现为旺季出现“一票难求”和城区旅游“空心化”的矛盾,这是宜昌旅游产业要素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又如桂林的旅游购物聚集在瓦窑旅游商品批发市场,旅游产品聚集在漓江沿线,旅游饭店及夜间文娱活动聚集在桂林城区。相比之下,目前宜昌旅游产业各要素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集群,旅游饭店尤其是高档星级饭店还没有在城区得到聚集,难以满足规模稍大的商务会议团队的同一接待规格和水平的要求;环坝(三峡大坝)旅游产品具有聚集的潜质,但聚集优势仍未形成;旅游商品、城市景观、夜间文娱活动等产业要素亟待规划和聚集开发。能否形成有效的产业要素集群是宜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在山水同构产品的竞争中,阳朔旅游曾一度缺乏竞争力;自从策划并推出“印象·刘三姐”之后,阳朔一跃成为桂林旅游圈中新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因为旅游文化产品“印象·刘三姐”成了阳朔竞争桂林山水风光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在传统的三峡旅游产品中,葛洲坝船闸、三游洞、中华鲟、屈原祠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平平,宜昌旅游在产品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在与重庆竞争三峡旅游中占居下风。三峡工程建在宜昌,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航发电后,三峡大坝是宜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离开了三峡大坝,宜昌难以与重庆旅游相抗衡。为此,要举全市之力支持三峡大坝建成宜昌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但目前三峡大坝还是较为简单的工程观光型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工程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游客参与性体验不够,游客实际的体验经历与其旅游期望值存在较大的反差,这是三峡大坝旅游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结 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规划的三大理论中,“水桶效应”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协调发展问题,产业集群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问题,核心竞争力理论解决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市场吸引力问题。这三大理论配合运用于旅游产业规划,可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吴议.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eb/ol].中国新闻网,2006年1月10日
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michael ·e· 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s,nov-dec,1998
5.西韦尔(英)著,姜法奎译.核心竞争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阚如良等.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04,26(5)
黄局长:在国家旅游局和云南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在昆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昆明市旅游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全行业的积极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2012年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全年累计接待海外游客113.7万人次,同比增长13.28%,旅游外汇收入3.39亿元,同比增长13.68%;接待国内游客4580.5万人次,同比增长14.45%;旅游总收入426.68亿元,同比增长16.18%。旅游业发展取得骄人成就。
《商务旅游》:昆明市为发展旅游业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黄局长:在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下,多年来我们统筹规划,多措并举,为旅游业发展做了很多工作。
(一)完善旅游规划体系。突出规划引领的作用,根据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修编了《昆明市旅游发展规划》等一批旅游发展规划书。带动昆明城市国际化发展,将旅游业作为桥头堡战略建设的先导产业来谋划。
(二)内引外培,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2012年昆明市投资额3亿元以上的旅游重大项目39个,协议投资金额1597.59亿元。以阳宗海生态旅游小镇、七彩云南名胜世界、星河温泉旅游小镇为代表的综合性旅游小镇开发建设全面提速。
(三)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旅游产业发展聚集区正在形成。按照“项目集中、管理集中、政策集中、扶持集中”的原则,昆明市在石林风景名胜区、滇池旅游度假区至滇池东岸片区等九个区域集中建设旅游产业集聚片区。
(四)全方位加大宣传营销推广。在中央电视台和云南电视台投放昆明旅游形象宣传片。加强对国外旅游客源地的宣传推广。定期举办“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狂欢节”、“郑和文化旅游节”、“浪漫春城·花开昆明—2013昆明茶花节”等大型旅游类活动。
(五)“智慧旅游”成果丰硕。在昆明市“数字旅游”平成备案的旅行社有342家、分社45家、旅行社服务网点146家、旅行社部门1561个,景区景点207家。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了行业和市场的管理监督作用。
(六)深入开展旅游业“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2012年昆明市共立案查处旅游行政案件259件,罚没金额125.95万元。其中“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立案查处旅游行政案件206件。所有案件均已按程序和时限办结,结案率100%。
(七)安全生产、综治维稳成效明显。昆明市积极推进“平安旅游”活动,严格落实安全工作“一岗双责”责任,建立责任倒查机制。全方位开展隐患排查和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通过“安全生产月”活动,不断强化安全意识。
(八)旅游业基础工作进展快速。2012年昆明市共举办25期导游培训。成功举办了昆明旅游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和全省导游大赛等活动。新增4家A级旅游景区。为规范乡村旅游服务,撰写《昆明市乡村旅游服务管理办法调研报告》。
《商务旅游》:未来昆明旅游业总体发展思路与2013年旅游业发展目标是什么?
黄局长:未来昆明市将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挖掘优势,将旅游业作为经济腾飞的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提升旅游业国际化水平为突破口,以推进旅游业综合改革为内生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统筹旅游业与现代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构筑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游客进出便利化、旅游环境优质化发展新格局。
2013年努力实现接待海外旅游者121.3万人次,同比增长6.65%;接待国内旅游者5476.99万人次,同比增长17.71%;旅游总收入513.84亿元,同比增长18.95%的发展目标。
《商务旅游》:接下来将采取哪些措施发展昆明旅游业以实现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
黄局长:为把昆明全面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城市,我们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重视战略研究。加强与国家旅游研究院战略合作,启动昆明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编制一批对全市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做好各项规划的宣传、贯彻和执行工作,将规划内容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确保规划实施的有效性。
(二)加快提升景区质量,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完善景区游览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推进39个全省重大旅游项目的建设工作。
(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进旅游综合改革。提升旅游市场化水平,促进旅游业各要素流动。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管理能力,建立运转高效的涉旅工作协作机制。积极稳妥探索旅游度假区改革创新工作。
(四)推动旅游与文化、科技、商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推出旅游新项目和新产品。抓好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进旅游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策划包装环滇池体育赛事;依托特色旅游街区,引进各类地方名特商品和连锁经营业态。
(五)加强旅游市场宣传营销。请专业机构对昆明旅游形象宣传总体策划;利用现代媒体和宣传手段加强旅游营销力度;建立昆明-东南亚旅游城市联盟;加强入境市场开发力度,拉动昆明入境旅游的持续增长;探索与航空公司的联合营销模式,引进国外航空公司开通更多国际航线。
(六)抓住《旅游法》出台契机,推进依法治旅和市场治理。以《旅游法》为依据,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矛盾性问题,全面推进旅游市场治理工作,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昆明打造国际旅游城市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七)治大隐患、防大事故,扎实有效推进安全生产和综治维稳工作。坚持落实责任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对重点时段旅游安全生产和行业综合治理维稳监管。加大旅游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创新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共建安全综治维稳防控体系。
(八)保障办好“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狂欢节”、“南博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和“中欧旅游论坛”等大型旅游节庆会展活动,培育国际节庆、会展品牌。积极争办国际性展会,争取更多国际性主题会展和论坛落户昆明。
(九)推进“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建设。结合“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要求,深化和完善“数字旅游”平台功能,加强对行业的管理力度,建立旅游行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深度挖掘旅游服务产业的潜力,大力推动旅游产品服务创新。
关键词:金融支持;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0)-0089-04
商洛旅游I于2001年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渐成规模,正逐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的新兴支柱产业,旅游总收入占地方GDP的比例逐年增加。在地方旅游业发展中,金融部门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商洛旅游业发展概况及金融支持旅游业现状
(一)旅游业发展概况。商洛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因商山、洛水而得名,境内旅游资源富集,组合程度较高,秦岭山区拥有的地质、水文、生物景观均有体现,尤其以山、水、峡、洞、瀑、林见长,具有良好的自然风光。境内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地质公园2个、水利风景名胜区3处,7个4A级景区,已建成开放各类景区景点45个,丹江文化旅游线、镇柞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线和商山绿色体验旅游线等精品线路,商洛印象、商於古道、阳城驿文化产业园还在建设之中,形成了以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文化宣传推介的格局,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强旅游城市”、“最具魅力旅游城市”和“国内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截至2015年底,商洛全市共接待游客3362.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4.87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1.9%、14%,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成倍增长,两项指标均居陕南三市首位。
(二)金融支持旅游业情况。商洛辖内各景区的前期建设资金以政策性银行低息贷款为主,如金丝峡景区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3000万元、牛背梁景区分别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000万和省农发行贷款3000万元。随着商洛市旅游业的迅速崛起,辖区各金融机构也在更新经营理念,积极拓展信贷业务,不断改进金融服务,逐步介入旅游产业,主要支持大型餐饮企业、娱乐行业、旅游产品开发及其它相关产业贷款。截至201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37.7亿元,其中与旅游业相关的贷款余额为5.91亿元。
二、商洛旅游业发展中的SWOT分析
(一)商洛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1.政府重视,集中力量打造旅游品牌。地方政府将旅游产业作为全市五大特色产业之一来抓,按照”大型景区+旅游小镇+美丽乡村”的发展理念,以创新旅游产品,发展全域旅游,推动生态旅游向观光度假、休闲体验并重转变,加快景区提档升级,突出旅游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提升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一是强攻旅游宣传营销,连续举办了七届“秦岭生态旅游节”,充分利用旅游专业网站、电商等网络平台,持续加大营销力度,以公交车体、户外广告牌等为载体宣传商洛旅游景点,提升景区知名度,使“秦岭最美是商洛”深入人心,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积极开拓客源市场,以西安、咸阳、渭南、安康、南阳、十堰等7个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与150多家旅行社签订组团旅游合同,加大对景区周边宾馆、酒店等附属产业的规范管理,增加了游客源。三是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在大力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抓好旅游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建立旅游咨询网站和媒体营销平台,推进旅游定制化服务,实现4A级以上景区无线网全覆盖和在线预订,着力改善旅游“软环境”,打造特色城市名片。
2.金融助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强劲。辖区各金融机构面对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加大以旅游为龙头的相关产业信贷投放力度,支持配套宾馆酒店、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第三产业建设,开设旅游保险项目,使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以来,商洛市各金融机构投向与旅游业相关的贷款大幅增长,信贷支持旅游产业的力度逐年加大。从存量看,2015年末,全市各金融机构与旅游业相关的贷款余额5.91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421.83%;从占比看,截至2015年末,全市各金融机构与旅游业相关的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为1.37%,较2010年增加0.78个百分点。
3.服务跟进,旅游金融环境不断优化。截至2015年底,商洛辖区共有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365个营业网点,已全部加入了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等现代支付系统,畅通了资金结算渠道。为满足旅游产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商洛市各金融机构在主要景点设立自动存取款机,安装刷卡终端,提供找零兑换等金融服务,切实改善金融服务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成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3077个,实现辖区1800多个行政村全覆盖;发展特约商户3308家、POS机3654台、ATM机663台,较2010年分别增长417.08%、404.17%和458.16%,改善了景区支付结算环境,满足了游客非现金结算的需求。同时,通过在各金融机构网点摆放公告牌和受理投诉电话等,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商洛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1.旅游产业链未完全形成。目前,商洛旅游企业多处在“门票经济”为主的初级阶段,旅游服务单一,旅游拉动消费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旅游市场要素呈现克隆化、雷同化。大众化低品位的餐饮、住宿一哄而起,无法拉长食、住、行、游、购的消费链,旅游产品除生态景区土特农产品外,没有特定的代表景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没有拓展延长旅游产业链条的休闲度假产品,旅游文化几乎没有显现,导致游客滞留时间短,平均消费水平偏低,旅游商品销售份额占整个旅游过程消费不足12%。
2.旅游业行业特点的制约。旅游开发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前期开发投入大,资金回收时间长,在短期内效益不明显的特点,决定了其贷款大多属于中长期大额贷款,景区基本建设资金除国有政策性银行发放贷款外,其余部分通过政府资金平台办公室向上级争取财政转移支付、国债项目资金筹集取得,不足部分通过向地方各部门借款、垫资等渠道,而后期扩改建设要想再争取国债资金有难度,这部分资金显得捉襟见肘。旅游业投资金额大、资金回收期限长、企业经营不确定性高、抵押担保措施不足的情况,客观上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投入。
3.旅游业法人责任主体不明确。目前,商洛旅游融资以景区管委会或旅游公司为平台,属政府主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有一定难度。以金丝峡为例,以金丝峡管委会为融资平台,但其所有经营收入均上缴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由财政拨款,不完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而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在全国统一调度资金,县域的法人客户的审贷决策权全部集中于省市行,贷款层层审批,手续繁琐,贷款责任追究制度渐强,严格的贷款准入条件制约了金融机构的能动性。
(三)商洛旅游业发展的机遇
1.独特的区位和便利的交通。商洛位于鄂豫陕三省结合部,距离西安仅100公里,距离咸阳国际机场仅3个小时的车程,是陕南三市中距离西安最近的城市,已融入西安1小时经济圈,成为西安的“第二生活区”。同时,商洛处在关天经济区与中原经济区、汉江生态经济带联系的交通要道上, 距离省会城市郑州、武汉均600公里左右,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商洛交通十分方便,312国道横贯东西、西合铁路、西康铁路穿境而过,沪陕、包茂、福银三条高速联通全市七个县区,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县县通高速的地级市。榆商、山柞等三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西武客运专线、商洛民用机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之中,发达的路网、便利的交通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商洛旅游观光,为商洛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政策的支持和观念的转变。从政策层面看,一是2013年《旅游法》的颁布实施,使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到法律规范当中,将对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二是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旅游业提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在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必将为商洛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三是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一带一路”经济带以及陕南循环发展以及商洛市“一体两翼”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必将会给商洛带来更多的项目、资金,使得商洛的旅游业处于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从消费观念看,一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必然会带来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的改变,人们出行的意愿更强,旅游消费的潜力更大;二是随着国家在节假日实施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优惠政策,加之现在的假期多以小长假为主,带动了周末游、自驾游等方式兴起,会为商洛从西安、郑州、武汉等周边大城市带来更多客源。
3.金融配套措施的有力推动。当地人民银行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提请地方政府批准了《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指导意见》,要求各金融C构优先满足涉及旅游产业的信贷需求,2020年前确保每年旅游产业信贷增速不低于25%且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信贷资金支持重点包括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建设、人文旅游精品区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文化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品牌宣传等。寻求旅游产业供需的结合点,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放到有市场前景的旅游产业中。同时,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通过银企座谈会、项目推介会等途径,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推出新的服务措施,确保信贷支持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四)商洛旅游业发展的威胁
1.陕南三市旅游资源同质化竞争。商洛、汉中、安康同属陕南地区,均有着“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条件。安康水丰林茂,且水资源优于商洛,汉中盆地以湖泊居多,旅游资源、产品与商洛有相似之处,替代性、竞争性强,且安康、汉中旅游发展起步较早,基础设施及综合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对商洛旅游市场的分流明显。
2.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间的矛盾。《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实施,对秦岭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开发提出具体规定,特别是商洛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存在一定的矛盾。
3.金融业与旅游业的信息不对称。随着商洛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了具体的旅游业扶持政策和发展规划,大量旅游项目上马施工,然而旅游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没有搭建起合作发展平台,相关的融资信息无法快速对接,金融机构对旅游管理、发展规划、项目开发、融资需求不甚了解,对项目前景、预期收益、风险程度等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致使各家商业银行对旅游项目贷款均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银行信贷投放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对商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发挥政府部门发展大旅游的主导作用,拓展多方融资渠道
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打破行业界限,优化金融生态,形成多元化的筹资体制,以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合作、入股;坚持以项目开发为主,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开发旅游景区景点。支持和鼓励旅游企业依法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投资、参股、兼并、收购、承包等形式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鼓励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上市等方式进行融资,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局面。
(二)深入挖掘旅游文化资源,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
按照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的目标,对旅游企业科学统筹规划,衔接旅游要素产业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整合优势资源,研究开发地方民情风俗、人文历史文化,制作特色旅游商品,活跃景点购物市场,打造集生态观光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亮点,提升景区文化层次。
(三)着力优化贷款结构,加大信贷投入
金融部门要把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支柱加以支持,加强调查研究和征信建设工作,充分利用信贷征信系统提供的相关信息,将资质好、信誉高的旅游企业作为优先放贷对象。对开发前景广阔的特色旅游产品生产给予优惠的信贷扶持,对有创新性和带动性的旅游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贷款,扩大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自,在资金上向旅游扩建改造和新景点建设挖掘方面倾斜,逐步形成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
(四)建立旅游企业和项目推荐机制,强化宣传与信息沟通
一是建议地方各级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旅游企业及项目信息库,定期向金融机构推荐重点旅游企业及项目,让金融部门了解旅游最新发展状况和项目规划,实现旅游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二是搭建沟通交流平台,金融机构可适当参与旅游项目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形成旅游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兼顾的长效机制。三是做好旅游发展的正面宣传,让企业充分展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激发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永宁,唐文荣.金融支持旅游业如何有效发力[J].当代金融家,2016,(2):168-169。
[2]李贵义.金融服务推动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西部论丛,2002,(4):26-27。
[3]谢琛,谢建功.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困难和路径选择――以江西井冈山为例[J].新经济,2016,(20):9-10。
[4]张永平.金融支持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J].青海金融,2015,(6):29-31。
[5]张运来,孙梦超,顾森.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14,(18):47-52。
SWOT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inance’s
Boos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 Case of Shangluo City
WANG Fang
(Shangluo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Shangluo Shaanxi 7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