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管理工作要点

社会管理工作要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5 17:49: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管理工作要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会管理工作要点

篇(1)

一、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扎实推进平安单位建设。

要通过签订综治责任书,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的责任网络和各级责任人抓平安建设和综治工作的实绩档案,把维护稳定、“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落实到林业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肩上,使大家明确职责,负起责任,真抓实管。要大力推进“平安单位”、“平安林业”建设,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事情抓起,从维护稳定最关键的环节做起,加强指导,总结经验,典型示范,全面推进,切实做到组织领导过硬、齐抓共管到位、防控效能体现、基层基础加强、奖惩措施落实。林业各单位要服从局党组统一部署,把创建“平安单位”活动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切实从思想、组织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加强领导,构筑社会治安防范体系。要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认真查找安全隐患,加强整改,有效预防事故发生,要落实看楼护院制度,加强防火防盗,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二、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要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正确的政绩观、牢固的群众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及时调整策略措施,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健全预警、排查、处置和责任追究四项机制,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问题,重点处理山林权属纠纷问题,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要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组织网络和工作制度,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内部,消除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坚持每月一次矛盾纠纷和问题排查调处联席会议制度,矛盾纠纷比较集中的单位要根据需要及时召开排查会议,全面掌握本单位矛盾纠纷的总体情况,特别是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的苗头要及时报告。要认真总结本地矛盾排查调处的好经验好做法,提高预防、化解、消除矛盾纠纷的工作能力。要经常分析和把握林业干部职工的思想动向,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林业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强化林政资源管理,维护林区和谐稳定。

要针对林区面积大、涉及面广等特点,强化林政资源管理,维护林区安定稳定。要深入开展林区治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扰乱林区秩序的违法犯罪,查外一批大案要案,并进行宣传曝光,以震慑林业违法犯罪分子,维护林区生产秩序。要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林区重点部位,认真开展社会治安重点整治,落实整改,巩固打击成效。

四、深入开展基层创平安单位活动,巩固创建成效。

继续开展林业行业创“三无”(无违章、无违纪、无事故)、争“三优”(环境优、服务优、绩效优)活动,巩固创建成效,开创综治工作新局面。积极开展创建安全小区活动,群防群治,整合防范管理力量,加强警民联系,加强值班巡逻,把社区管理、教育、服务、防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防控能力。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职工道德素质,积极开展文明健康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生活。要按照创建综治合格单位要求,深入开展“平安单位”创建活动。

篇(2)

狠抓业务资料的规范化建设,将司法行政、人民调解、矛盾排查、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普法宣传、综合治理、日常工作各类文件、资料、台帐、记录、报表分门别类,整理归档。做到了存放齐全,管理有序,格式统一,登记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基本上达到了规范化、经常化的要求。

按照矛盾排查工作“排查得早,发现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工作要求,我乡司法所坚持每月25日召开一次驻村指导员民情分析会议,对各村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摸底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明确包案领导,限时调处。上半年以来,全乡共排查矛盾纠纷78起,乡成功调解7起,村级成功调解69起,调解成功率为98%。对各类矛盾纠纷和隐患逐一制定解决方案,逐件落实包案领导和责任人,确保此类问题发生在基层,处置在基层,化解在基层,稳控在基层。

按照“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和2015年普法工作要点的安排,及时制订了年度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工作计划,并对照计划逐步逐项落实。积极督促各村通过专栏、会议、广播等形式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上半年每村宣传选举法三次,宣传环境保护法120次,出动车辆在西五村进行宣传,张帖反宣传画60张,喷涂公路沿线__功标语20多条。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使我乡普法验收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全乡19个村与法律顾问签定协议,给聘请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服务保障,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乡社区矫正人员25人,司法所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摸排、建档,及时掌控他们的行迹,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同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服务管理。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的清理核实、安置、帮教工作。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四个覆盖”工作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我乡将西后屯、西官庄三个村做为试点,接受政法委的验收,各项制度均已上墙,台帐完善落实。

今年是第十届村委会选举年,在换届选举前后东官庄、王官屯、何官屯村因贿选、财务等多次到乡、县、市上访。上半年,在我乡橡胶企业、片碱企业环境治理中,企业主多次到乡、县环保局讨说法,目前企业正在按环保要求整改。

一、完善资料,规范档案管理。

二、定期排查,促进调解工作。

三、广泛宣传,深化法制教育。

四、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和解教人员的教育管理。

篇(3)

【关键词】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公共管理

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公安机关多年来综合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手段,发挥打击、防范、管理、控制、教育、服务等诸多功能,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为打造平安社会、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传统的公安管理模式已滞后于当前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时代背景下的管理需要,必须加以创新改革,才能推进公安工作科学发展。

一、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基本问题

由于社会建设滞后,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一些在非传统单位就业的人员以及大量农民工还没有被整合到相应的社会组织内,“社会人”、“陌生人”以及风险社会对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个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存在诸多不适应,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理念不新,观念陈旧

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中还未能从根本上跳出传统封闭环境下的固有管理思维,很大程度沿袭计划经济时代以管制、监督为主的政府行政管理理念,习惯于粗放、单一式管理,强调管理多、服务少,限制要求多,支持援助少,管“死”的办法多、管“活”的办法少,这与复杂的维稳形势、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严重制约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的顺利发展。[1]

(二)管理体制不畅,责任不明

公安机关警种职能交叉重叠,社会管理职能较为分散,既有交叉部分又有漏管环节。特别是在重点人员、重点场所管控方面,国保、治安、经文保等相关警种部门各有责任、各有侧重,落实到基层单位和实际工作中,责任不明、重点不清,基层难以分辨轻重缓急、难以抓住工作要点,在警力资源普遍缺乏的情况下管理效能大打折扣。

(三)管理基础薄弱,模式滞后

公安机关目前基本实行的是“事后处理、案后补救、坐等服务”的被动静态模式,公安基层组织不够扎实,对基础工作不适应,社会管理的基础数据不完善,信息没有充分实现互联和共享,利用率偏低。群众基础不够坚实,情报信息不够灵敏,警力保障也不够到位。

(四)管理手段缺乏,协调不足

在公安行政管理中,传统方法与科技手段不能良好的衔接运转,管理手段不多,管理渠道不宽,创新意识不强,应对能力缺乏。警务运作的机制不适应,勤务制度相对落后,对社会面的管控能力不强。由于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组织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作机制,没有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公安为主、部门参与的社会管理创新大格局,致使公安社会管理存在较多不足之处。

二、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选择

(一)管理理念上,由“控制管理”转变为“服务管理一体”理念创新,这是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首要环节。

没有管理理念上的更新,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就无法走出新的路子。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公安社会管理理念,公安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取得实效。传统公安社会管理主要是建立在“控制管理”理念指引下的一种管理,企图通过对社会大众和社会事件等进行强有力的控制来达到管理的目的,社会大众被公安看成控制的对象,这种理念指引下的公安社会管理必然走向僵化死板,甚至漠视人权和法治的境地。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与社会关系“顾客导向”的定位告诉我们政府必须回应顾客需求,提供回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以新公共理论为启示,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和公众的素质程度,在新时期的公安社会管理应当树立“服务管理一体”的理念,公安社会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行为,同时也是服务行为,要在“管理中提供有效服务,在服务中实现良性管理”。公安社会管理应该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二)管理主体上,由单一型管理转变为多元合作型管理创新公安社会管理主体,实现管理主体由单一型管理向多元合作型管理的转变,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公安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

传统公安社会管理的主体为公安一家,且常以具有强制命令性的行政、法律手段为主,旨在通过对社会的强力管控来维护社会稳定,因而常常会将自身置于社会的对立面上,成为社会矛盾攻击的对象,这不仅对良好警民关系的营造无益,而且长期下去也不利于社会治安秩序稳定。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应该广泛引进竞争机制,让不同的行业和部门有机会加入到提供服务的行列中,并主张政府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因此,新时期的公安社会管理除了公安组织本身来从事这项工作外,更应当更多地创造机会,提供平台,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公安社会管理的事业中来,强调各类社会组织通过自愿平等合作来参与管理,实现公安社会管理主体由公安单一型管理向公安、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合作形管理的转变。

(三)管控模式上,由直接微观式管理转变为直接间接相结合,宏观微观相统一式管理管控模式创新,这是公安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公安社会管理依靠直接、微观的管控模式,管理的内容多而复杂,公安事必躬亲,难度大,要求高。而实际上,管得过多过细,一方面,大大压缩了社会大众的自由空间,对和谐社会构建和国民素质的提升不利另一方面,使现有的警力不堪重负,公安苦不堪言,效果并不突出,结果就是公安该管好的没管好,想管好又经常力不从心。新公共管理强调 “政府应该是掌舵而不划桨”,强调一个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实行“治理”的政府。因此,新时期的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应该努力转变传统的公安社会管理管控模式,让公安从繁乱复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实行直接间接相结合,宏观微观相统一的管理模式。在公安的专业领域,公安要一手抓,要直接且微观; 而在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领域,公安机关要让渡出来,实行间接宏观式管理,公安机关主要是起到一个规划者、协调者、监督者的作用。

(四)控制机制上,由重执行弱结果向过程与结果并重转变强化对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跟踪和监督控制,这是衡量公安社会管理创新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指标,是公安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2]

传统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上,比较注重政策有没有执行,过程怎么样,而没有树立一个良好的控制反馈机制,而使公安社会管理工作的成效难以评估,因而也就难以总结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创新的方向。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注重实行绩效目标管理控制,即确定组织和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这对新时期公安社会管理创新活动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新时期的公安社会管理创新既要注重管理过程中对政策法律制度的维护,也要注重对结果的关注,要努力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的运行控制机制,使公安社会管理活动的成效能够评估。

注释:

篇(4)

20__年,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市委、市政府和省应急办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省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促经济发展和保安全稳定相结合,把维护安全稳定作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按照“以人为本、健全机制,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强化管理,快速应对、协同配合”的方针,围绕省政府20__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不断加强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初步形成,应急管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层组织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高,有效防范和处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减轻和消除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社会危害和影响,确保了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工作得到加强

(一)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从讲政治、讲大局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保障公共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将其列为一项专门议题,对全市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重新调整了由市长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副市长及军分区主要领导任副主任,县(市)、市直40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应急管理工作委员会,进一步加大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力度。成立了市防汛抗旱、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卫生、森林防火、食品安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专项应急救援指挥部,为全面推进各项应急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各县也相应建立组织机构,完善了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预防为主、应对有力,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工作局面。市政府定期研究应急管理工作的新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及时解决问题,做到了思想重视、组织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到位,有效掌握了应对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动权。同时,严格实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初步形成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住的应急管理体制。

(二)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本着“未雨绸缪、平战结合”的原则,按照“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和“一专多能、一队多用、一岗多职”的要求,以公安、部队、武警等骨干队伍为主体,以基层民兵、企业、社区综合应急队伍为基础,整合现有专业救援力量,加强应急救援演练,强化

应急处置能力培训,形成了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地区实际的应急救援队伍格局。20__年,各县分别成立了民兵应急营,所有的乡镇基本都成立了民兵应急分队,采用集中时间,统一管理,封闭训练的方式,开展各类应急处突训练和演练。同时,注重专群结合,建立起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畜牧疫情、公共卫生、消防灭火、煤矿、电力、通信等专家人才库,充分发挥专家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

二、预防为主,多方协作,应急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一)建立健全防范机制,提高防范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预防措施、运行机制、处置程序和善后处置,规范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相互衔接、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各级各类预案基本覆盖了全市常见的突发公共事件。整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基本实现了统分结合,自成体系,为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应急处置体系,增强全社会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做到了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基础工作与实战演练相结合,变过去的事后、抢救性的被动应对为事前、预防性的主动控制,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20__年我市共专项应急预案18个,部门预案25个,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39个,预案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二)建立健全协同配合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坚持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本着“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认真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 工作,建立健全了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明确了各方职责,确保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高效运转、快速反应,各司其职、分工配合,共同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为不断完善联动机制,提高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真正达到了落实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的目的,20__年我市开展了地震、治安防暴、消防、旅游、公共卫生、煤矿、非煤矿山等共250余次应急演练,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公共保障机制,提高全社会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坚持认真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事前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了日常管理之中,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应急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全年共培训应急管理工作人员17人,公务员应急管理知识培训5000余人。进一步规范应急值班和信息处理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规范信息报告和处理程序。同时,加强预测预警系统建设,逐步建立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严格落实应急信息报告特别是重大紧急信息必报制度。积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认真总结分析本区域、本行业发生过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从中查找易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危险源,建立危险源数据库,逐步开展应急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应急资源数据库,拟订调用方案。做到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力争把灾害与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迅速把各种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危机应对和防范工作当中。

(四)加强基层,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应急工作薄弱环节。

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基层应急试点工作的安排部署, 20__年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落实,本着加强基层、夯实基础的原则,结合我市开展的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居住分散,防灾意识差,自救、互救能力弱等特点,周密组织,积极落实,紧紧把握“抓源头、抓苗头、抓早抓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一根本,着力抓好基层应急组织体系、预案体系和基层应急队伍等方面工作,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基层实际的应急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有效提高了基层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解决在基层”。其它各各行业、领域也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强化应急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扩大应急救援体系的覆盖面。同时,加强重要部位、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应急管理工作,特别是各类高危企业按照“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处置有机制、善后有措施”的要求,强化了应急协调、联动救援工作。

(五)广泛宣传,深入教育,形成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确保万无一失”的要求,发扬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的优良传统,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充分利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加大对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向各族群众广泛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我市多年来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卓有成效的工作,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高了群众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自救能力。全年免费向群众发放防灾救灾手册和宣传单10余万份,并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真正把应急自救的实用技能交给群众,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整体素质。在大部分中小学校开设了公共安全课程,有针对性地宣传应急救援的必备知识,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强化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遇险自救能力。

20__年,我市始终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工作中,我们认为:一是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这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二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统领应急管理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三是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责任意识,这是彰显应急管理工作人性化的重要体现。四是必须认真研究工作规律,这是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的根本要求;五是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是推进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的关键要素;六是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这是实现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经常化的制度保证;七是必须紧紧依靠社会各个方面,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这是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群众基础。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面推进交通系统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强化社会管理力度,提升交通安全意识,进一步加强县交通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为县经济再度腾飞开创安全、文明、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工作要点

(一)提高交通系统科学管理水平,实施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确保人民群众交通安全及生命财产安全,杜绝“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一般、轻微事故发生数;

(二)加大交通安全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力度,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道路交通安全法贯彻落实为载体,推行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

(三)加强学习培训,以交通系统工作人员、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船员、公路施工企业的负责人和安全人员、公路养护人员为主,开展交通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全面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四)进一步加强对海事部门、运政部门、路政部门执法活动的领导和监督,确保交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五)海事部门、运政部门完善三级台账,建立动态管理登记,使台账准确,严整和科学;

(六)继续开展严打整治和交通事故严防活动,加强路面监控,加大路检路查力度,对非法营运、超载等严重违章行为进行从严查处,从源头上有效的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七)加大督查力度,严把道路运输“三关一监督”,认真履行“三关一监督”工作职责,加强源头管理,严格执行“三不进站、五不出站”管理制度,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监管;

(八)加大道路运输稽查工作力度,对道路运输市场实施有效监督,依法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九)海事部门突出重点时段、重点船舶和重点水域的检查和现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渡口、渡船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十)抓好公路施工企业、公路养护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对重点部门、要害部位、施工现场、主要机械设备,实行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肃查处违规、违章现象。

(十一)加强路政部门巡查力度,切实维护好路产路权;整治公路两侧违章建筑和占道为市、打粮晒谷、堆放杂物等行为,及时清除路障,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安全目标管理,明确交通安全责任。继续推行“一岗双责”,狠抓交通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的全面落实,与相关单位及部门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项指标进行量化,纳入对相关单位及部门的年终责任制考核内容,定期对各单位交通安全工作进行检查、评比。

(二)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完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机制。认真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广播、宣传展板、派发宣传材料、组织召开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三)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协助上级职能部门对各下属单位及各挂靠车辆单位的交通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履行情况、各级领导部门关于交通安全生产方面交办事项的办理情况、带有普遍性的交通安全生产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发生的影响较大涉及>!工作汇报,组织基层单位经验交流,共同促进交通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分类指导,推动交通安全生产工作协调发展。

篇(6)

一份(《关于实施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12月12日联合,并于19日向社会公开。

《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共涉及农林业、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和化工等14个行业1 12类项目;《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共涉及钢铁、有色金属、黄金、轻工、医药、建材等15个行业96类项目。

《通知》还明确表示,凡列入《限制目录》第一至第十类和《禁止目录》的建设项目或者采用所列工艺技术、装备的建设项目;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凡采用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或者生产明令淘汰产品的建设项目,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投资管理部门一律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不仅再次明确把先前国务院已经叫停的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高尔夫球场项目、赛马场项目等等列入了禁止用地目录,还对目前新出现的一些不合理或群众反应比较激烈的用地行为,进行了严格规定。

如,《通知》把党政机关新建办公楼项目、城市主干道路项目、城市游憩集会广场项目以及大型游乐设施、主题公园(影视城)、仿古城项目、赛车场项目、公墓项目和低密度、大套型住宅项目(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低于1.0、单套住房建筑面积超过144平方米的住宅项目)等等列入了限制目录;还把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新建培训中心项目列入禁止目录,禁止用地。

(摘自2006年12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国有资本将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最近,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国企将调至80到100户

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到2008年,长期积累的一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任务基本完成;到2010年,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调整和重组至80到100户。

向重要行业领域集中

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把握国有资本的集中,《指导意见》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推进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对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要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二是对于不属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资本,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可实行依法转让;三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规范操作,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加快国企股份制改革

《指导意见》的政策措施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除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和专门从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公司外,国有大型企业都要逐步改制成为多元股东的公司。积极鼓励引入战略投资者,积极支持资产或主营业务资产优良的企业实现整体上市,鼓励已经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收购资产等方式把主营业务资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

第二,培育优势国有大企业。一要强强联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二要积极推动应用技术研究院所与相关生产企业重组,促进研发与生产紧密结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三要加快国有大型企业内部调整、重组和整合,精简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原则上将管理层次控制在三级以内;四要大力推动不具备优势的一般国有企业并入优势国有大企业,促进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之间的优化重组,促进企业之间非主业资产合理流动,向主业突出的企业集中。

第三,加大对亏损企业国有资本的调整力度,对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要撤换负有责任的企业负责人;不属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亏损企业,短期内难以扭亏的,可以向各类投资主体转让,或与其他国有企业重组。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实施依法破产,符合条件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抓紧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

第四,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重点围绕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方向和目标,统筹安排收入和支出,保障和促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摘自2006年12月12日《中国改革报》)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定“七大要点”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确定了2007年的“七大工作要点”:

首先以重点开展创建平安县(市、区)活动为抓手,广泛深入地开展平安建设。 其次,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着力构建在党委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作用,三种调解手段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和排查调处工作责任制。突出排查调处工作重点,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第三是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继续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健全“打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杀人、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财犯罪始终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坚决遏制发案上升的势头,增强群众安全感。继续开展“扫黄打非”和禁毒、禁赌、禁等斗争,坚决打击、查禁犯罪和赌博、网络赌博、出境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扫除社会丑恶现象。

第四是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着力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加快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用,完善出租房屋管理协作机制。严厉打击幕后控制、操纵流浪未成年人乞讨和教唆流浪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推进过渡性安置企业和基地的建设。

第五是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推进科技防范工作。加强治安防范组织网络建设,推进治安防范社会化、职业化。

第六是加强和改进检查考评工作。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对策与建议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职能及财务工作组织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对优秀财务会计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财务职能及财务工作组织状况并不理想。企业财会人员分工不明确,并且缺乏对各项成本费用的控制职能和重大投资活动的分析、评价及决策建议职能;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会计人员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监督权,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只局限于简单记账。此外,中小企业普遍以亲情、亲信为用人标准,不注重才能,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是因为关系招聘的,缺乏正规培训学习,在会计核算中经常出现原则错误、技术错误,造成会计核算不准、经营成果反映失真。(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行为不规范。第一,财务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中也不能严格认真执行。第二,会计核算行为不规范。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会计账务处理程序(设置)的书面文字规定,部分记账凭证没有附原始凭证;随意结账、入账,缺乏有效的监督;账目混乱,会计资料失真等现象不胜枚举。第三,内部会计监督失效。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导致会计的监督职能几乎无法发挥。(3)管理资金不到位。第一,货币资金管理松懈,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没有编制货币资金收支明细账及收支计划,无法了解货币资金的来龙去脉;有些中小企业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第二,往来款缺乏应有的控制。中小企业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方面往往无专人负责。对各项应收款没有进行账龄分析和计提坏账准备,缺乏有效的客户信用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和应收款管理政策等,造成中小企业资金周转缓慢,甚至回收困难。

二、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措施

(1)设计和完善企业财务组织体系。首先,要做到合理设置会计机构,完善财会岗位,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其次,要切实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再次,合理设置财务收支处理权限,进行财务管理的严格控制和规范运作;最后,政府也要改变监督方式,加大对企业建账的监管,制定出对违规核算、虚假反映经营成果等行为的具体处罚规定,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规范会计核算行为。(2)设计和完善企业会计信息体系。一是规范记账行为,实行企业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权、责、利,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二是检查、调整、健全企业会计账册体系,调整账户体系设置,明细核算各项目资产负债及成本费用,正确合理归集与分配成本费用,使各经营项目收入与费用能够配比,真实反映各经营项目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三是设计、完善企业会计报表的设置、编制、报送和应用分析,加强统计分析及预算的规划工作和监控能力。关注与跟踪企业损益变化趋势,及时做好企业财务分析,建立企业预警系统。(3)健全财务制度,设立财务跟踪机制。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必须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将企业财会管理制度化和科学化,形成完善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财会管理体系,改变财务决策的随意性,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还要设立财务跟踪机制,对财务管理全过程进行控制。(4)实行科学管理。要解决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问题,仅靠财务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关键还要企业提高整体核心管理能力,从管理体制、用人观念、规章制度等多方面入手,理顺组织架构,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规范工作流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环境在不断影响着中小企业管理者,不少中小企业在努力克服自身劣势,不断改进会计管理来为企业自身创造条件,提高竞争力。因此,要加大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变革,更新会计管理方式,更好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2006年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和2007年工作要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中小企业司

[2]王棣华,严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4-1(P44~46)

[3]肖凌译.中小企业理财[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