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
时间:2022-11-29 16:52: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了解教师的特长
一个好的校长一定是善于倾听的校长,认真倾听教师和学生的心声是一个好校长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校长须细心观察,深入教师群体,定期开展教师座谈会等,倾听他们对学校的意见,了解不同教师的性格和特长。在倾听的同时,校长也要及时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当一些年轻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瓶颈时应及时给予其适当的建议。此外,校长也可通过书面形式了解教师,例如设计调查问卷,以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的优势和特长,根据教师的诉求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能得到极大提高。当然,校长要以温和真诚的态度去了解教师,让教师感受到校长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当得到教师的充分理解和信任之后,学校的管理工作将会得到更多的支持,人事管理也会变得更加轻松,教师的教学也会更加灵活多样。如此一来,学生能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里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施行推门听课制度
一个教师的教学特色很难在量化的表格或书面调查中体现出来,校长要想真正了解教师的特色和水平,听课无疑是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推门听课,一方面,校长能够了解不同教师的教学优点和特色,在集体备课时加以总结,以便教师们相互借鉴;另一方面,校长也能了解到教师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帮助他们改进。例如,有的语文教师十分活跃,教学方式也很独特,在作文课时运用诸如情景再现的方式导入,校长就可将此优点记录下来,让其他教师学习借鉴。值得注意的是,校长听课的立足点应放在教学方法上,在听课结束后向教师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尽量避免发出“应该如何”的指令,同时进行定期总结并及时分享经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三、合理的奖惩制度
合理的奖惩制度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水平。那么,什么才是合理的奖惩制度呢?笔者认为,学校应让教师了解学校的期望,如学校希望教师能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教学中开拓创新、善于总结,提升教学质量。教师们在此“期望”的影响和鼓舞下认真工作,学校可在此基础上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在实施奖惩制度时,学校要将教师的成果进行量化考核,注重动态评价,并及时关注目标进度,和教师们共同探讨、一起进步。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学校在实施奖惩时也要注重细节。所谓细节就是一些看似习以为常的小事,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受到过多关注。一些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由于没有得到关注常常被忽略掉,例如,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会组织学生进行“诗词背诵”比赛,将需要背诵的诗词单张贴出来,学生完成背诵后进行打钩确认,教师每隔一段时间确认一次,以此鼓励学生背诵诗词。这样的做法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也能发挥小学生的记忆优势,是十分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校长须关注这些细节,并在全校倡导推广。当然,除了教学方面的细节,还有环境创设、纪律、卫生等方面,这都是评价学校是否出色的标准。校长在管理中不仅要强调细节的重要性,也要付诸实践,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校长对教师活动的肯定和奖励无疑是教师工作的莫大动力。
在实施奖惩制度时,尤其要注重评价和反馈。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相似,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和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优势,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借鉴。如何进行反馈和评价呢?笔者认为应从学生角度展开对教师的评价,例如学校可设置一个评教系统,让学生定期匿名评价,也可通过对各班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进行评价,如哪些班级成绩提高较快,哪些班级某门科目特别突出,这正是教师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通过以上方式获取有效信息,鼓励教师们交流经验,从而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关键词]室内设计 实践能力 培养途径 改革
[作者简介]周丹(1976- ),女,山东荣城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室内设计。(辽宁 葫芦岛 125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88-01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有着其他本科大学、职业培训等教育类型不可替代的特性。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是最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典型专业,更应受到重视,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突出职业特色,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
一、室内设计专业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室内设计专业是从建筑专业分流出来的,是空间、色彩、造型、照明等艺术与技术结合为一体的典型设计专业,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受建筑行业的影响,是在建好的建筑物基础上进行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更为严格,就业范围很广,能延伸到其他设计学科,涉及职业有建筑师、工业设计师、工程师、建筑工人、技工等,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严格。在美国设计专业毕业生应聘的先决条件是经过3年教育,毕业后应具备3年或3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而4年本科毕业的学生需有2年或2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可见非常重视人员的实践能力。我国当代文化形态的转变同样对高职室内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设计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创新、合作的意识,有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设置的室内设计专业教育与现行的社会经济相脱节,教学体制不完善,学校的教学环境规模、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率是影响高职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对现行高职3年制室内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合理安排课程计划,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承担一些实践工作,以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市场需求。
二、加强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综合实践能力的途径
1.确定培养目标。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室(舱)内设计专业学制3年,主要培养具备美术设计基础、设计创作与研究的能力,能够从事相关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平面设计与制作、装饰工程监理与舱室内设计方面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跟上时代步伐,让学生更好就业,培养毕业生的方向应该是在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室内设计创作专业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具有独立进行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各种实践工作,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同时让学生养成随时了解国内外同行业的发展动态的习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进行室内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一是安排好专业课程科目和课程顺序。新生入校后,大一要安排上素描基础课、色彩基础课,上素描基础课的同时插入速写基础课,学习色彩基础的同时插入构成基础课,还要加入制图基础课,合理安排课程,让学生科学学习,业余时间入厂进行实习,以了解室内设计专业、舱室设计专业人士工作的环境、工作方法和状态,感受将来要想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掌握的技能,带着目标学习就有了动力、主动性,再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给予学生最实际、最先进的教育,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在完成理论教学课程基础上,重点安排实践教学科目。首先,加强实践环节培养。鼓励在校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组织在校学生独立开展各类科学研究,鼓励学生申请各级科研课题,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师课题研究等;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型实验活动,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在校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利用好每一次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我院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到企业实习一周或两周,安排有资历经验的师傅现场指导,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将相关专业的培训、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计划。每年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美工证、平面设计师证、CAD证书等),参加社会化的设计比赛,在培训和准备考证的过程中,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质量,使学生毕业后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取得了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装饰美工证、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焊接技术证等。再次,建立室内设计实践教学基地。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培养在校期间就能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开发和建设学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室内设计专业的相关科目多,涉及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家具制作、沙盘制作等多专业的融合与提升,如按传统的室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教学并设置实验,有限的课时安排必然无法满足要求,而且无法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培养方式。在设计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学院自身行业应用背景优势,在原来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或者自建。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立足于自主开发建设,建立设计专业自己的设计工作室、设计展示厅、舱室设计模拟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设计专业专用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基地,邀请装潢公司有名望的设计师现场授课,支持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合作开发,支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做到教学信息与市场同步。室内设计实践教学基地还可以开展对外短期技术培训,为各单位职工进行软件技术培训,向社会招收培训对象,增加创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提高学院师资力量。教师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考取相关专业的双师资格,我院每年利用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到名校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还要增加外聘教师的数目和提高外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建立任课教师严格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秩序,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对实践教学细化分工,把实习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让教师在实习课前研究制定细致的实习计划书,清晰地指出实习目的,实习实施的具体过程,并在每个实践科目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阶段考核,对学生考核结果、实习过程进行详细总结,以督促教师积累教学经验。
4.确立新型定向培养的模式。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我院与招聘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取定向培养模式,设计专业依托船舶,有自己的特色,毕业生就业单位范围除了装潢公司、平面设计室、建筑公司、工业设计单位外,还能到船舶类行业的舱室设计等多个部门上岗。因此要进行充分的研究探讨,在专业领导的指导下,使学院与企业联合起来,共同调研,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接收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前提,以企业的现任岗位任职标准为纲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毕业生接收协议,在加强师资力量、改善教学环境等方面深入合作,确定专业理论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2007年我院第一次与大连STX船厂签订定向培训协议,让在校学生在学校设置课程的基础上学习韩语,考试合格后派往韩国进行实习培训,培训结束后回国直接安排到厂里设计管理岗,薪水比正常招收的毕业生高一倍,工作环境也不同,这种定向培训协议一直持续5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就业率。我院还与葫芦岛住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飞天公司等多个装潢公司签订培养协议,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直接到公司进行实践,把企业作为学校的后场,毕业后学生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选择工作单位、顺利就业。
从社会行业需求出发,组织调查研究,根据当今社会对设计专业人才的类型、能力要求,研究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的途径,细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找出现行的不足,重点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我国应用型高职室内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依照方案指导教学,必将推进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祥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1(9).
[2]张阿霞.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法研究与实践[J].河南农业,2009(16).
一、微课程的应用优势
(一)是新课程标准的体现
微课程的应用能够根据教学重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课堂内容及方式的设定上更具针对性,更符合新课程标准下要求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随着近几年微课程应用的不断广泛,该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在信息技术方面应用可借鉴经验较少[2]。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在应用微课展开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针对学生的切实学习需求以及教学重难点,合理设置微课内容,而不是照搬照抄经验。
(二)提升教学效果
微课的应用更适应于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初级专业知识,对知识点的讲解更为细致。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学生在课堂重点上把握的更明确,在有的放矢下思维紧跟教师[3]。同时,应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无形中树立了学习目标,学生对本节课程的重点内容展开深层次学习,可有效提升课堂有效率。
(三)有利于提升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难以做到管理上的面面俱到,因此不少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上思维并不活跃,对知识点的兴趣程度不足。由于计算机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并非每天存在,该课程重要程度也不及中考科目,因此学生的重视性明显不足,应用微课展开教学时课程的吸引力更充足,更容易满足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及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究欲望。由于微课程的占用时间较短,因此在讲解信息技术知识点时可随时开展重点知识点的深层讲解和对知识点的回顾,让学生在学习进度上合理安排。
二、现阶段微课教学的问题所在
(一)信息量控制不当
微课的应用应选取重点知识点展开针对性讲解,而非在微课过程中综合讲解。目前微课的应用年限并不长,不少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希望将更多知识融入其中,反而失去了讲解的重点,让学生无法了解学习目标,导致对微课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足。
(二)课堂时间限制
由于微课教学需占用课堂时间,因此在具体实施上微课的讲解耗时并不长,学生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了解专业知识点的含义及应用。换言之,虽然初中生的学习自控能力明显提升,但由于微课的教学时间限制,不少学生在一知半解下?o法达到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在操作过程中问题百出,久之影响学习信心。
三、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准备
由于微课教学在时间及课程内容上的限制性,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所学重点内容以及难点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微课教学内容,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分解学习任务。微课的制作提倡以网页形式来完成,通过信息化网络,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备课过程中,微课中应用的各类元素不宜过多,以免影响课堂重点。通过网页形式呈现的微课程应考虑到超链接网状结构,实现学生自主操作下的个性化跳转,并以网页为容器吸纳更多素材。学生在自主操作微课程教材时可根据自主需求实现链接跳转,在网络的交互性下反馈学习情况。
(二)课堂导入
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的不足,多数学生在这类课程上并不会投入较多精力,因此学习效率明显偏低。将微课程融入信息技术教学首先应注重课堂导入阶段的吸引力,让学生形成足够的关注程度,最大化提升学习兴趣与动力。课堂导入阶段应将微课程的视频内容配上背景音乐或花絮,让学生更容易融入教师创设的导入情境之中。例如在学习多媒体作品设计相关知识点时,由于多媒体设计涵盖的知识点内容较多,微课程应选取重点知识点详细讲解,编辑微课视频。例如针对制作PPT、插入视频元素、插入音频元素等知识点,应选取其一作为微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及导入内容。
(三)自主学习
教师将微课程教学内容上传至网络或直接发送至学生操控的计算机中,让学生自主完成非线性学习,根据自主学习基本功底以及学习兴趣对教师预设的学习内容自主安排与调节,实现学习上的个性化。在学生完成对微课程的学习后,教师应通过任务驱动手法达到课程的延展教学,可分为应用内化、评价内化、创新内化三种类型。应用内化指的是让学生通过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完成知识的架构,通过独立分析完成信息技术相关操作任务;评价内化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微练习的方式展开课堂评价;创新内化指的是教学资源上的延展性与开放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以及设计能力的应用,紧密结合微课程的教学重点,更强调知识点的实际应用。
(四)课程制作要点
微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授课时间短且知识点覆盖范围小,可将微课看做对某一知识点的详细、深入讲解,课程更适合解决核心问题。教师在微课程的制作上应短小精悍、突出重点,建议在五分钟至十分钟左右即可。微课的教学资源除了微视频外,还应涵盖微练习、微素材、微讲义、微课件等多种学习资源,让学生更方便的根据自身学习难度及需求选择适合的素材展开学习。
【摘 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种教学方法:一、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二、自主学习创新实验;三、设置问题探讨思索;四、科普活动发散思维。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当代学校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有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拥有创新意识,从而才有可能帮助国家在同一领域中有所发展和进化。而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目标也越来越多的被教师所重视。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加明确的完成教学目标。
1.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化学实验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因为对各种化学品的不了解而会出现一些实验事故。所以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安全,而忽略了其他的教学目标。正因如此当代的大部分化学实验教学都是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跟随教师的步骤及动作指示一步一步完成。在这样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完全不能使学生得到创新能力,甚至对学生没有任何启发,只是来验证已经知道的结论。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都需要发现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个国家的发展创新是最重要的,只有创新型人才多了我们国家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而我国的应试教育已经把学生的创新能力都磨没了,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笔者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探讨。
2.1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的教师鼻祖孔子用这句话阐释了学习的起点,那就是兴趣。所以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要先将学生带入实验世界,然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注意自己的引导方式,而不是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及时参与到教学当中。所以教师应该运用每节课的导入吸引学生,使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现化学的魅力,做一些视觉和听觉效果极佳的实验,使学生喜欢上化学实验课。当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室非常奇妙的事情时,必然会对化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随之便会很认真的学习其中的奥妙,并且使学生的大脑也时刻转动起来。只要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那么就为达成所有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自主学习创新实验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在保证实验的安全性之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对所学习的内容举一反三,能够自主设置一些实验来解决自己发现的疑问。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这样一来一个学生的提问有可能会引起其他组员联想到其它的问题,集思广益使实验的方向增加。在这个方法中,学生就已经初步的开发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学生们为了验证自己的问题就要动脑筋来设置新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每一个细节都是自己设计的,这样就进一步的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经常性的自主学习创新实验,那么学生就会养成经常动脑的好习惯,也就使学生得创新能力逐步的养成了。
2.3设置问题探讨思索
做化学实验时不仅仅是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不能断的。在设置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探讨性,在每个实验开始和过程中都要设定有意义的问题,并且组织学生探讨思索。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用脑思考并且积极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个方法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很重要的,所以可以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启发和锻炼。教师不但真正的做到了引导者,还会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来进行学习,完整的完成一节化学实验课。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学生动脑去思索时便正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科普活动发散思维
学校定期的组织一些科普活动,让学生看到课外的化学世界,更加引起学生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兴趣。并且在参加科普活动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或者进行简要的讲解,学生则会主动参与其中,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活跃的学生,创新能力一般都比较强。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打开学生的视野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只是把学生关在学校,只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所以,定期的组织一些科普活动,使学生较好的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小结
在忙碌的课本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动手一类的学习科目。所以,化学实验教学本身就有一定的优势,使学生感兴趣。教师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就要更加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有较大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完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彭铁贞.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华少年,2011,(2):246.
[2]周跃红.创新教学与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学研究学报,2011,24(2):88-89.
[关键词] 多媒体;形态学;机能学;临床医学;课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c)-091-02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数据、图形、影像、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体为一体,使教学过程立体化,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显示了显著的优越性[1]。但是,不同的医学专业学科有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如果不能恰当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势必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弊端[2]。那么,如何在不同的医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而避免其弊端呢?课题组通过对本校各届省级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奖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研究,将他们教学的优点和经验总结如下,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多媒体课件在基础医学形态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属于医学专业基础科目中的形态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人体正常和疾病状态下机体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与临床各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医学形态学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大体观察、显微镜观察、尸体解剖和临床病例分析等方式,从形态学角度研究和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黑板加粉笔和挂图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教师在上课前需要花很多时间准备挂图,上课时需要花时间更换挂图,而挂图的质量和大小无法保证大教室后排的同学能够看清图中的所示结构,因此,既费时,又费力,还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形态学的课堂是对传统形态学科课堂教学的改革[3-4]。高质量的光学图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挂图所无法比拟的,也远胜于教材上的图像,并且能将局部图形任意放大或缩小、重复显示或分步显示,与教师在黑板上画图相比也有使用简便、省时、省力等许多的优点。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功能可把复杂的、难懂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既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视觉的直观性,也使课堂教学立体化、多维化,从而多途径、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例如,人体解剖学介绍呼吸系统时,可以先通过静态的图像介绍该系统的结构组成、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等,然后用动画形式展示吸气和呼气时膈肌和肋间肌的运动以及气体在肺泡内的交换过程,最后用简练的文字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教师一条一条地将课本知识和概念灌输给学生要生动得多,学生对人体形态结构的理解和记忆也会深刻得多,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形态学课程,在理论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静态图像有利于教师对病变的讲解,如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大体标本、光镜下的图像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清晰、直观,使学生对动脉粥样硬化各期的大体和镜下形态学特点等内容更易于理解和记忆。病理学课堂教学中,如介绍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等内容时,采用动态的视频或动画,更有利学生掌握病变发生的动态过程,使课堂教学生动、具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习变得轻松、高效。
2 多媒体课件在基础医学机能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专业基础科目中,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为机能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人体正常或疾病状态下机体的器官功能、细胞代谢等方面的改变,区别于医学形态学教学,这些机能课程理论知识系统性强、内容抽象、学科涉及范围广、覆盖面大。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往往对肉眼看得见的、直观的客观物体容易观察和认知,但对于微观的现象、抽象的概念则不容易认知和掌握,经常会产生畏难情绪。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机能学科课堂教学的需要,对于枯燥的、抽象的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改变、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等,单靠板书和教师的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达不到有效地课堂教学效果。
将多媒体课件用于机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使抽象的教学内容以图片、动画、视频、录像等方式展示出来,做到了逻辑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5]。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不仅画面清晰,图文、声像并茂,尤其是制作了动画效果,更是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来很难想象,甚至不能想象和理解的问题都能很好地记忆和掌握[6]。
例如: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来介绍肌肉的收缩机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优势显而易见。首先采用色彩鲜明的静态图片将肌束、肌纤维、肌小节、横桥等结构展示给学生,并用精炼、准确的语言解释每一结构及其在肌肉收缩中的作用,然后采用动画形式逐步演示肌小节中横桥的摆动引起肌肉收缩的每一步骤,还可以加上视频和声效演示肌肉收缩及其产生的全过程,这样的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药理学的教学中,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很抽象,尤其是药物作用的机制,往往是发生在分子水平,看不到、摸不着,并且在阐述药物的机制时常会用到前期基础医学科学的相关知识,同时又联系了临床医学与疾病治疗相关的知识,因而学生学习起来常常觉得无从下手,也不容易理解。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概念。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涉及对细菌蛋白质合成全过程的抑制作用和对细菌胞浆膜通透性的干扰,既有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也有微生物学的知识在其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借助图片显示革兰阴性杆菌细胞的示意图,指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的靶点,然后用视频或动画回顾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基本过程,之后再用动画演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结合与相应的靶点后对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肽链延伸阶段、终止阶段等的干扰,从而生动地将抽象的、不可见的药物作用机制直观地、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促进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3 多媒体课件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专业学科课堂教学内容庞杂,疾病种类多,知识覆盖面广,授课内容包括疾病的定义、特征、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将课本知识通过教师讲述和板书传输给学生,常常使学生听完课后仍然是一头雾水、弄不明白,只好下课后死记硬背课本上的概念和知识点,这样即使能完成教学任务,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于一体,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7]。多媒体形式将临床疾病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把枯燥的临床病种特征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不仅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讲解更到位,并且对典型病例或罕见病例能通过课件使学生有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也更有利于诊疗操作规程的标准化、规范化。
比如临床专业课程中的骨科学属于运动医学,由于专业的特点,骨科的大多数疾病的受伤机制、患者的阳性体征都是通过动态的教学模式才能讲授清楚,利用多媒体将原先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及动画中,使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等多感官的刺激获取更多的信息量,也能更容易、更形象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8]。例如,在课堂讲授“肩关节脱位”时,如果教师只是进行肌肉起止点、运动方向等理论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此类外伤的致伤机制过程,势必影响正确的手法复位治疗,而采用视频或录像,学生看到简单的肩关节后伸、外旋方向受到推力,造成脱位,自然就能理解脱位的力学原理,顺理即可推断出脱位后的临床表现和分类情况,更有利于理解临床上的特殊表现和专有体征,给学生的印象是直观的、生动的,也是深刻的。随后的治疗手法就是在理解了损伤机制后,反其道而行之,采用牵拉、屈曲、旋转的力量达到复位的要求。再如,介绍“骨折伴发脂肪栓塞综合征”的相关内容时,讲授的重点是理解脂肪栓塞发生的微循环机制,这一过程也是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的疾病演进过程,采用不同阶段的典型病理改变的图片,配合简洁的文字,把病理学和临床医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比起教师单纯用语言来讲述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医学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9]。在医学不同类型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恰当应用了多媒体,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声色、动静、图文等方式多角度、多途径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将抽象的概念和过程直观、生动地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医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冷静,杨莉.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6):83-85.
[2]王娟.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应用中的利与弊[J].全科护理,2010,8(1):178-179.
[3]闫勇,王焕霞.人体解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巧和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9):105-106.
[4]刘艳红,周建华,李景和,等.病理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导报,2006,12(9):99-100.
[5]李萍,侯进,任利君,等.多媒体技术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利弊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6):78-79.
[6]王洁,杨彩红,张轩萍,等.多媒体教学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744-745.
[7]林伟,陈金坤,林铭.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外科学临床教学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950-951.
[8]尹良军,秦晋,程昀,等.现阶段骨科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1):94-95.
关键词:模具教学 项目教学法 教学评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60-01
1 项目化教学法的概念及其特点
1.1 项目化教学法的概念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就是项目化教学法。从字面意思上看,它是以项目为贯穿完整教学工作的主线,师生共同合作,学生自主探索完成教学任务。在这过程中,教师应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兴趣为目的,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将教学问题或任务分置下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团队的环境氛围中,共同协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与实际操作流程,共同致力于整个项目的顺利完成。项目化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充分理解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形式、以实际开发操作为中心,在团队环境中,以项目开发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发散性思维,丰富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及社会阅历。学生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提升。
1.2 项目化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化教学法有其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鲜明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可实际操作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设立项目主体时,可将真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教学任务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己设想场景,针对性地就某一实际问题而进行自主性摸索学习,这种自由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项目教学法的项目课题设置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题,自主选择研究方法和研究形式,例如项目研究小组、师生课题研究组,这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项目化教学法具有学科的综合性,由于项目课题的开放性,内容的丰富性,项目课题教学过程中需要涉及到的学科科目也较为繁多,这也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
2 项目教学法在模具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传统的模具专业教学中所设计的题目是彼此独立不相通的,由于其专业特点,这些题目的设计都是在相关课程结束后才提出进行的,这在《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模具CAD/CAM实训》和《模具制造技术课程设计》等著作中都体现出来。
随着机械科技的发展,现在的企业对高素质模具人才的需求逐步提高,传统的模具专业教学虽然注重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在设计课题时也综合了各类课程的主要内容与特点,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但是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这就使得其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在模具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便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模具CAD/CAM实训》和《模具制造技术课程设计》这三门学科的知识,以综合性工程设计项目为主线完整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以项目研究学习小组为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自主参与塑件模具设计、加工生产流水线、产品检验等工序流程,这使得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积极性,结合实际操作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1 确定项目,制定计划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提高学生的大型工程软件操作能力这一教学目标为基准来制定相应的项目任务。在选择项目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能力,选择那些难易程度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与课程知识相结合的、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例如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塑件模具为教学范式,让学生设计模具以及一些工艺生产规格流程的编制工作。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书本上的知识要点来布置学习任务和提出要求。学生在项目研究学习中,根据具体任务要求,自行制定工作计划,主要包括绘制产品图纸、设计模具图、样品的加工方案、产品的三维模拟等等内容,力求详细有序。这可以培养学生设计注塑模具和模具零件型面加工设计及其数字化模拟能力,提高操作动手能力,从而符合企业的需要。
2.2 计划实施
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可将学生分成5~6人为一组,每组具体要求设计的塑件各不相同。各小组成员可推选一名成员为小组长,即项目负责人。具体职责是将任务分成若干步骤,分发给各成员,并要求在布置任务时学习要点在每名成员的工作任务中都有所体现。小组工作开展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模具造型、工艺方案和结构形式方案设计,可以以头脑风暴法为形式,最终从几套方案中投票选择一种最优方案,确定为最终任务。老师在这样项目的教学中,要结合每名学生的特点与能力素质,分组时要注意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与相对较弱的学生合理分配,并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掌握各组项目进度,能够做到问题的早发现早解决,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2.3 结果评估
在小组项目完成收工后,老师和学生要对任务的完成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查评估与学习经验交流。学生可以逐个进行自我评价,说出自己的一些经验总结与不足,小组负责人对小组的整体成员评价进行总结发言,师生共同讨论出现的问题与不足,积累经验避免以后再次发生。最后由老师对整个项目过程与成果设定评价要素,进行检查验收与评分,从而得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过程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思维逻辑和合作精神。
3 结语
通过以上所述,在实践中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模具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培养综合能力,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解决各类问题,以适应以后的工作要求。同样,这种教学方法对老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和帮助的作用,老师要在这一过程中早发现早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快速反应及科研能力。项目教学法的开展需要相关课程体系的融合,学科交叉性较强。学校也应该改革课程,引进新型机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课程展开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相信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模具课程的项目教学会发展得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 王相,凌华.项目化教学法在模具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11(1).
关键词:中医;西医;临床;断代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05-
0991-02
My View Points on TCM Clinical Atrophy
CONG Li
(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Zhejiang,China)
Abstract:TCM clinical atrophy is caused by artificial factors, training model, self-orientation and unhelpful guide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CM slow atrophy.
Keywords:TCM; western medicine; clinical; division of history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其独特的辨证体系,该体系指导下所取得的疗效令世人瞩目。但纵观今日之中医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中医后继乏人乏术已成共识。各省中医院大都不景气,所占有的患者数量逐渐减少,中医疾病谱日益窄小等,与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西医相比,中医的衰败之势是显而易见的。中医如何走到今天,笔者认为,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
1 培养方式存在问题
中医学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理论体系庞杂,灵活多变。因中医理论多为个人经验总结,尚缺乏系统完整的整理,加之实践性极强,这就决定了中医的培养方式以师徒相承方式更为便捷。这种培养方式从古至今,一直沿续到建国前,它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医英才。建国后,中医得到了国家的充分重视,中医从个体走向医院,培养方式也从师带徒变成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改变了过去验证了几百年的教育程序,把过去奉为金科玉律的四大经典逐步沦为考查、甚至选修课,无休止地增加西医、英语等课程。中医科目日渐减少,到目前为止,在5年制的本科教育中中医的总课时尚不足1000学时,其培养时间仅相当于过去师带徒的一年时间,其基础之薄弱是可想而知的。另外,中医目前的师资多为中医院校自已培养的毕业生,对于中医理论的掌握和认识还远不够,加之缺乏必备的临床实践,因此其授课质量实难保障。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中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几乎是没有保证的,平时的课间实习暂且不提,既便是毕业实习,学生们也很难有机会自己动手,他们每天的工作几乎就是清一色地帮老师抄写处方,带教老师或缺乏必备量的患者,或忙于诊务,使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不能对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加以验证并进行有机地结合。这便是中医培养的人不可能迅速适应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
以上的培养方式决定了中医培养的学生理论匮乏、实践不足,使中医的长足发展从根本上受到了遏制。近几年来,国家对以上问题也开始有所认识,近几年来的高徒教育就是最好的例证,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以上的做法收效甚微。目前中医的教育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这是形成目前中医乏人乏术、甚至于断代的根本原因。
2中医自我取向不利
建国以前中医是以个体方式经营,为适应临床需要,逐步出现了分科。因病制宜,中药的使用也呈现出多种制剂并存的喜人景象。建国后,中医进入医院,为了便于医院管理,中医用药开始简单化,汤剂因配药方便,成为主流剂型,除屈指可数的几十种丸剂,汤剂几乎一统天下,从而改变了几千年来因病制宜、多种制剂并存的局面,中药的应用受到不应有的限制,中医的疾病谱也开始日渐缩小。并在以后的岁月中逐步形成了“大病找西医、小病找中医”的格局。中医几乎是自主放弃了原有的一些优势,这样便自然而然地在以后的岁月中逐渐形成劣势、甚至居于可以被忽视的地位。
1977年以后,随着中医教育的恢复,中医的临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一些效益比较好的医院已不能满足现有门诊状况,开始设立病房。与之相适应,中医开始去学习西医知识和西医技术。于是派外进修、引入西医人员成为中医培养人才的一大热点。近几年来,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中医拥有一定的西医知识已成为必备和一种时尚。其结果无非有2种,一种是西不西、中不中的做法,失去了原有的中医疗效,使原本兴旺的中医门诊变得异常冷清,从此一蹶不振;另一种,是患者量剧增,甚至出现一些中医院与西医院试比高低的喜人景象。以上情形是喜是忧?门庭冷落者,其衰败之象自不待言;那么与日俱增的患者,日渐增加的经济效益,又说明什么?严格来说,效益良好的中医院,大多是凭借良好西医技术和设备,并非借助于中医实力和疗效,恐非中医繁荣景象。
中医从社会进入医院,从门诊扩展到病房,每前进一步都让古老的中医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一步步地逼着中医去接受西医、学习西医、应用西医。在反反复复的西医实践中,中医逐步丧失自我,尤其那些对中医临床实践尚缺乏认识的年轻医生,于是中医开始西医化。中医大量使用现代诊疗技术、治疗手段并无可厚非,但令人不能接受的是中医思维模式西医化,出现诸如用双花、连翘抗炎、抗病毒,用五味子降转氨酶,用瓦楞子制酸,用牡蛎补锌;胃炎的治疗思路便是胃肠动力药、制酸药和抗螺旋菌的中药的组合,如此种种荒唐之事已是屡见不鲜。这种理念从根本上违背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这便是中医的疗效日渐下降的原因所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覆焉?
以上的中医取向存在着不容质疑的问题,人的精力究竟有多少,鱼和熊掌能否兼得,答案不得而知。中医与西医相比,优势何在,是以长比短,还是以短比长?一比西医之短长,只需购置设备和引进西医人才即可。那么因此而失于发展的中医将面临的是什么呢,很可能是断代、是失传。古老而充满神奇色彩的中医很可能会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这不是十分可悲吗?今天,中医走向世界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中医走向世界凭借的是什么,是可靠的疗效,而庞杂的辨证体系则是这一疗效的根本保证,如果我们失去这一精髓,将使中医失去灵魂,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废医存药将是指日可待。
3 导向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