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1 01:21: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

篇(1)

关键词 中职;机械类专业;公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091-03

公差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首选必修课,其重要性却常常被忽视,内容多课时少,科任难教,学生也难学。如果公差学不好,会影响后阶段的许多课程的学习,甚至直接影响学生的加工技能。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优化简化公差教学谈几点意见。

1 学前动员,学生有认识、有兴趣、有信心

首先,让学生认识本课程的性质,并了解本课程的内容 公差是机械冷加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后续的专业理论课和实操课的学习服务,是冷加工技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让学生明白这种性质,这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笔者所在学校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第一次课,笔者一般选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第三版)的绪论,由互换性引出误差、公差、测量,这四个概念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为实现互换性以公差控制误差,需要靠测量来实现。互换性是指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部件,不需作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就能进行装配,并能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种特性;机械制造的各个环节包括设计、加工、装配、使用和维修,都离不开互换性。

然而零件机加工必然存在误差,有尺寸误差、形状误差、位置误差、表面微观形状误差。为了实现互换性,零件的各种误差必须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这就有了公差: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公差控制误差,靠测量来实现,因此对零件的测量是保证互换性生产的一个重要手段。

画出一阶梯轴的零件图(图2),以此为例,使学生认识四种误差。然后根据图2提问学生:轴φ30为φ30f6(),孔φ30为φ30H7(),如果根据此图样进行加工,直径尺寸误差必须控制在什么范围内?轴线形状和位置有什么要求?学生已经过钳工乃至普车实习,已有简单零件加工的经验,可对误差控制还一知半解。教师可简单地讲解一下,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本书主要内容:四种公差和测量。这样一来,学生对本课程的性质与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知道零件加工需先会读图,加工完毕需采用各种计量器具检测各种误差,而这些都离不开本课程的学习。

其次,学生初步认识本课程的目标,重在识图能力、检测能力的培养

1)与机械制图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首先是零件图的识读。学生学了一学期的机械制图,已初步了解读图步骤:首先概括了解,再分析视图、想象形状,再分析尺寸,最后了解技术要求。技术要求包括表面结构要求、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热处理等内容,本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各种公差要求的识读能力:会识读尺寸公差、公差带代号,并能查出上下偏差,计算出上、下极限尺寸(最大、最小极限尺寸)以检测实际尺寸;形位公差14个项目,认识项目符号,了解公差带。然后是装配图的识读,一张完整的装配图包括一组视图和必要的尺寸(包括配合尺寸)。经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根据配合尺寸能够判断配合制度和配合性质。配合制度包括基孔制、基轴制、混合制,根据基准孔H或基准轴h来判断很容易。配合性质包括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度配合,需要学生用点心。

2)加工检测能力的培养。会使用基本的计量器具来检测误差。游标卡尺、千分尺、塞规和环规(或卡规)检测尺寸误差,百分表、千分表检测平面度、圆度、圆柱度、跳动公差的误差。

2 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主动学习,同时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测量项目实现公差控制误差,提高学生的识图和测量能力

引导学生应用各种学习方法,沟通新旧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对比联系区分法。公差中有很多术语,字面相近,但定义不同,学生若死记硬背易混肴,但若采用对比联系区分法来学就容易掌握,而且能沟通新旧知识。如尺寸有基本尺寸(公称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先对比定义,基本尺寸是通过它运用偏差求出极限尺寸的尺寸,实际尺寸是测量获得的尺寸,极限尺寸是允许尺寸的两个极端,还可进一步找联系: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上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基本尺寸+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实际尺寸≤最大极限尺寸,等等。

2)概括总结法。公差中的形位公差种类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易顾此失彼,但只要学会并应用概括总结法,形位公差这一大块就比较容易。概括可以是种类内概括,如位置公差中的定向公差:平行度除了线对线任意方向平行度公差带为圆柱面内区域外,其他都是两平行平面间区域,这两平行平面间距为t且与基准平行;垂直度(倾斜度)则除了线对面任意方向垂直度(倾斜度)公差带是圆柱面内区域外,其他都是两平行平面间,这两平行平面间距为t且与基准垂直(或成某一角度)。这样一概括,15种定向公差就易学了。也可以就某一特征进行概括,如公差带为圆柱面内区域的有:形状公差中任意方向直线度;位置公差中有任意方向线对线平行度公差,任意方向线对面垂直度/倾斜度,任意方向的位置度公差,轴线的同轴度公差,等等。通过概括总结法,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门课的各个知识点。

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适时适量实施项目式教学,以测量项目,锻炼培养学生的公差识读与误差检测能力 本校现在选用的教材,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编写,每个项目是一种测量器具的使用或者用一种测量器具测量某种形位误差,其中穿插各种公差基本知识,有些穿插的知识与项目本身关联性不强,有待完善。笔者设计一种带孔阶梯轴(图2),可对φ30的孔与轴提出各种公差要求,学生学完尺寸公差后,学习用游标卡尺、千分尺、内径表、塞规(卡规)进行测量,挑出各种公差要求的合格品,登记存放。学完配合后,再以这些孔与轴,形成3种不同性质的配合。学各种形位公差,如直线度、圆度、圆柱度、垂直度、同轴度、跳动公差等,都可以对此零件提出相应公差要求,进行测量练习。期末考核,学生自己加工一个这样的零件,并测量各种误差,判断零件的合格性,加工出来的零件可以留给下一级的学生测量使用。这样,公差直接与生产相联系,学生动手多,有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

3 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用好模型、电化手段辅助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素质差,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却少,本着够用、适用的原则,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比如公差带,尺寸公差、极限配合、形位公差都涉及公差带,对这些内容学生、教师都头疼。尺寸公差,假设加工轴与孔类零件,即使使用最老的车床,只要根据图纸标注的尺寸公差查表,查出上下偏差,确定切削参数,加工完后检验是否合格即可。配合,工人装配机器时装配轴与孔类零件,应该知道是间隙配合、过渡配合还是过盈配合,过盈配合要应用热胀冷缩或者外力,学生没必要知道为什么,只要记得基本偏差系列图中各公差带位置,孔公差带在上孔大是间隙配合,反之则是过盈配合。形位公差的公差带更加多,直线度3种,平行度、垂直度各5种,让学生一一明晰这些公差带费时费力,作用也不大。可以前面几种详细点,学生明白形位公差的公差带是用来限制点、线、面实际形状或实际位置变动的区域,因此,公差带形状与被测要素有关联,大概知道公差带形状就行;重点还是让学生学会测量各种误差,特别是百分表/千分表,形状误差、定向误差、对称度误差、跳动误差等都可用百分表/千分表来进行测量。

同时,教师多应用模型、电化手段辅助教学,增加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如形状公差可采用各种透明的平面度、直线度等模型配合讲解,学生容易懂。不过这种教具易损坏,而且携带不便。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教学中多运用多媒体CAI课件,其中采用三维动画展示各种形位公差又直观又方便又有动感。如给定一个方向的直线度,可让一条红线在透明的两个距离为公差值t的平面间区域内上下波动,而给定两个方向的直线度则可让一条红线在不同颜色的透明的距离分别为t1、t2的两对平行平面间区域上下、前后波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融入;专业基础课程;数控技术

1.前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高等工科院校制造大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如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模具技术等专业,且都将该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通常称“公差”。该课程包括几何量公差与测量技术两方面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机械技术工人和产品质量管理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011年3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数控技术专业作为骨干建设专业,将全面提高课程教学内涵建设。数控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人才和数控加工人才,因此该专业的核心对象是数控机床,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核心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逐渐认识、熟悉、操作数控机床的情境,因此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核心课都应该围绕这个核心对象——数控机床展开教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调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任务对象,将数控机床引入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的使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技能和专业核心对象对接,进而融入专业岗位。

2.引入专业核心对象,融入专业岗位

2.1课程的服务性

首先针对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性质,它是数控技术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其前导课程是《机械制图》,提供识读零件图的技能;其后续课程之一是《数控编程与操作》,提供的知识和技能是识读机械图纸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测量加工零件的尺寸。另一门后续课程是《数控机床结构与装调工艺实训》,主要是应用测量技术检验数控机床装调的精度。因此《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一门服务性质课程,从服务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核心课程对象——数控机床。

2.2重构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程的设计要从专业岗位出发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地,专业开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共有八个课题,分别为①测量技术基础、②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③形位公差与检测、④表面粗糙度与检测、⑤光滑极限量规设计、⑥圆锥和角度公差与检测、⑦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⑧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检测。对于数控技术专业来说,《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目标是:正确识读带公差的机械图样、能准确测量零、部件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能使用通用测量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简而言之主要是读加工图纸、测量零件尺寸和按装配要求装调数控机床,与岗位关系最紧密的两个课题是“②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和“③形位公差与检测”,因此要适当多分配课时,而“⑥圆锥和角度公差与检测”与专业岗位关联不大,可不设课时,以自学形式完成。

2.3理论教学改革

相对于专业核心课程来说,将专业基础课程融入专业岗位,难度要大些,但既然专业整体设计时需要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说明这些基础课是和专业岗位间接相关的,可以把课程内容融入专业岗位。把数控机床零件、部件之间的原理和结构、数控机床装调精度融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七个课题,变空洞的理论知识为具体的操作对象,思路如下。①测量技术基础课题:将数控机床装配时所用的计量器具和测量数控机床精度的方法作为示例引入。具体为量块、塞尺、千分表等工具的使用;在线测量、接触测量、镭射检验等方法的应用。②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课题:以数控车床主要部件间的配合性质为例讲解这一解课,如尾座和底座硬轨间为平面接触的间隙配合,如图1所示;主轴和两个轴承零件(22)斜角滚珠轴承、(24)深槽滚珠轴承皆为过盈配合,如图2所示,需通过热胀轴承加力装配;线轨和滑块是小间隙配合,如图3所示,学生可以亲手装调操作领悟配合性质。③形位公差与检测课题:数控机床的装调精度主要取决于形位公差,形位公差比尺寸公差更显重要,因此把数控铣床装调精度引入该课题,讲解14种形位公差。如数控铣床工作台和立柱之间垂直度公差t为0.015mm/300m,如图4所示,立柱(Z轴方向)相对于工作台前后(Y轴方向)及左右(X轴方向)垂直方向的最大偏移量为0.015mm/300m,形成一个横截面为t×t的立方体公差带形状,便于学生理解垂直度形位公差。又如工作台的X方向和Y方向的直线度公差为0.04mm/m,以此讲解直线度形位公差。再如引入线轨的直线度、两个滑块间的平行度、主轴的圆跳动和全跳动来讲解其他形位公差,对照数控机床讲解理论容易理解、真实、有效。④表面粗糙度与检测课题:对照数控铣床工作台讲解该课题,如图5所示。工作台的表面非常光滑,表面粗糙度Ra数值为0.2μm;⑤光滑极限量规设计课题:将友嘉企业质量检验科设计的卡规、塞规应用于该课题的教学,具体讲解企业里如何设计轴、孔的专用检验量规。⑥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课题:数控机床中单健、花键、螺纹、轴承较多,这一课题容易结合数控机床讲解;⑦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检测课题:将数控钻孔攻牙机床主轴箱里的齿轮啮合引入该课题,如图6所示,小齿轮和马达相连,通过和大齿轮啮合在Z轴上得到较大扭矩,以带动刀盘,数控机床里的齿轮精度高,可和其它齿轮比较讲解。将数控机床引入各课题后,容易形成知识和技能具体的记忆点,有利于和后续课程融会贯通。

2.4实验教学改革

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部分应加强专业实践应用,将数控机床上的主要零、部件作为实验对象引入实践教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一般开设四个实验。实验一:量块的清洗、研合、组合与维护;实验二:形位误差测量与检验;实验三:用螺纹百分尺测量螺纹;实验四: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与公法线长度变动误差测量。这次教学改革强调和专业的融合性,将专业核心对象引入实验,具体如下:实验一为量块实验,它是测量技术的基础实验,需要保留,但增加量块的实际应用实验。量块是精密量具,数控机床也是精密机器,增加用标准组合量块检测工作台移动精度实验。实验二中原实验测量对象为箱体零件,如图7所示,主要测量直线度、平行度、垂直度和跳动等形位公差。箱体是一个常用件,没有专业特征,实验后同学们只知道原理而无具体应用之处,而实验测量的形位公差项目都能在数控机床上找到,为此增加形位公差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测量实验,如实测底座硬轨的直线度、两条硬轨间的平行度、工作台的平面度、立柱对工作台的垂直度、主轴的圆跳动和全跳动等形位公差。实验三为螺纹中径的测量,原测量对象为普通螺纹,改革后可增加数控铣床底座螺纹的测量实验,并对比两种螺纹的精度。实验四中用来测量的齿轮可增加为两个,原普通齿轮和数控钻孔攻牙机床的齿轮,通过实验对比被测对象的精度。这样同学们既掌握了各种形位误差的测量原理,也由此尽早地接触了数控机床。将数控机床作为被测对象,能够促进学生对专业岗位的认知,这一重构实验对象的思想对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同样有引导、启发作用。

3.教学实施

3.1教材的选取

高职院校通常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这种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种专业的需求,教材内容更侧重于基础性和通用性,也就脱离了特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造成专业基础课内容和专业核心课内容衔接不紧密。为此应推进落实专业基础课教材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革,由专业教师参编教材,使基础课教材打上特定专业的痕迹。

3.2任课教师的工学结合要求

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决定了高职教学必须是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容易实现工学结合,专业基础课程也应带有专业特征。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最好是本专业的教师或具有相关企业经历,以便于从专业的整体角度出发设计、讲解课程内容。

3.3教学地点

实施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营造一个和专业岗位关联的教学情境,因此除了一般的多媒体教室外,还需要本专业的实训中心。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新建成数控装调维修实训中心,能够对数控机床进行软装、硬调,是教学改革后现场教学和实验检验教学地点。

4.总结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注意力往往放在专业核心课上,忽略了专业基础课,使专业基础课停留在旧模式上,没有吸引力,影响了专业核心课的学习效果,所以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应从专业整体的需求角度出发,重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变枯燥的理论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专业对象,提高学习兴趣、夯实专业基础,达到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和专业岗位融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建中.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2.吴晓苏.数控机床结构与装调工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3.孙金荣.《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探讨.科技创新导报,2008 第13期.

4.沈艳芝.浅谈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的新模式.教学研究,2007 第2期.

5.邓清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第F12期.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公差》;绪论课;教学设计;兴趣

绪论是教科书的开头部分,一般说明整个课程的主旨和内容。绪论课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课程的开端。教学中,一堂好的绪论课,不仅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唤起对所学课程的求知欲,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学好该课程开创一个好的开端。

《公差》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的简称,它是一门与机械零件精度与检测等内容相关的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加工、制造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上好《公差》绪论课是本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研究,就如何上好《公差》绪论课,谈谈《公差》绪论课的教学设计。

一、研究教材、设计主线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素材,就其自身特点而言,具有其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严密性等。对于以教材为依据的教学而言,教学就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材本身在内容与顺序的编排上,未必与每位授课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授课设计相适应,未必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当遇到不相适应时,就需要授课教师重新考虑、精心设计教学的内容和顺序,力求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绪论课同样如此,不同的教材,绪论部分内容的多少和阐释、顺序不尽相同,但是其主旨却都是一致的。一般可归纳总结为:学什么?为什么?怎么学?因此,对于授课教师而言,要想上好绪论课,首先要备好绪论课。备课时,应做到在分析与认清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和熟知整个教材全部内容的前提下,认真、反复地研究绪论教材内容,思考教学的导入点和顺序,设计教学主线,这是备好绪论课的首要环节。

对于《公差》绪论的内容而言,不同的教材大同小异,不外乎互换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公差标准、测量与计量等方面的阐释,其顺序也不尽相同。教师在设计教学主线时,首先需要思考教学主线的开头导入点,不同的导入点,其主线内容的顺序不同。《公差》绪论的导入点,一般是紧扣课程教材的名称,开门见山与“学什么”相呼应。根据《公差》教材名称的不同,一般归结为三个不同的导入点:即“公差”导入,“极限”导入和“互换性”导入。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教学主线,根据从“学什么”到“为什么、怎么学”这一顺序,考虑设计为以下三条线,即①“公差”导入的主线:公差—配合—互换性—互换性的实现—公差标准—技术测量等。②“极限”导入的主线:极限—配合—互换性—互换性的实现—公差标准—技术测量等。③“互换性”导入的主线:互换性—互换性的实现—公差标准—技术测量等。

二、以线带面、顺序展开

设计出的教学主线,仅仅是总体的教学思路和顺序的安排。同时,在备课时还应考虑和设计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如何紧紧围绕这一主线,以线带面,按顺序顺势展开。就上述三个不同的导入点和对应的主线而言,考虑设计按顺序展开。

(1)公差导入。(什么是公差)公差的概念:公差是规定允许零件尺寸或形状、位置变动的范围(或允许的变动量)。(为什么要规定公差)控制误差。(什么是误差)误差的概念。(为什么要控制误差)满足零件配合的要求。(什么是配合)配合的概念:尺寸相同的孔、轴相互结合在一起的松紧要求。(为什么要满足零、部件配合的要求)保证零、部件具有互换性。(什么是互换性)互换性的概念:指规格相同的一批零件,不需经过任何挑选、修配或调整就能进行装配并能满足零、部件的使用功能要求的性能。(为什么要保证零、部件具有互换性)互换性是现代化大生产方式和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什么互换性是现代化大生产方式和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基本要求)现代化大生产方式的概念:产品的生产是协作化生产,即零、部件分散加工、集中装配。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周期短、生产成本低、装配和使用维修方便。(如何保证零、部件具有互换性)制定和贯彻实施公差标准为基础、进行互换性生产、计量与技术测量做保证。

(2)极限导入及互换性导入类同公差导入,略。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完整的教学活动方案

设计课程的主线和围绕主线的顺序展开仅仅是绪论课设计的一个必要的前提。一堂好的绪论课,还需要授课教师在进行课的设计时,考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出完整的教学活动方案。

(1)绪论课的教法。绪论课的教法取决于它是课程的开头这一特点,一般以讲授法为主,主要通过授课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有一个全面的、概括的了解。由于绪论课中的术语涉及面广泛且比较抽象,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备课时,考虑讲解时的语言描述,尽可能做到既言简意明又通俗易懂。例如,将“公差”解释为:规定尺寸的活动范围,将“配合”解释为:规定孔轴结合的松紧度等等。同时,还应考虑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尽可能讲解时言之有物、言之有例。例如,讲解“公差”“误差”和“互换性”时,举例教室里可见的灯管、灯泡,学生随身用的手机,生活中看的电视机,出行中骑的自行车、电动车,乘坐的汽车等。

(2)绪论课的教学手段。基于绪论课的地位和特点,其教学手段应优先考虑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影像资料、动画的形式,列举相关典型的案例,配合教师的讲解,使教学有情有景,景情并茂,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材名称,不同的绪论阐述内容,其课程的主旨却是一致的。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名称及绪论阐述的内容,选择一个合适的教学主线,并紧紧围绕着这一主线,有序地展开。同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法和手段,设计出一个简明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比较好的教学活动方案。

参考文献:

[1]黄云清.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宋文.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

版社,2004.

[3]孙爽.互换性与技术测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 公差原则;独立原则;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085-04

0 引言

公差原则是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章节。2011年秋季笔者首次讲授公差与技术测量,授课对象为2009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讲授公差原则时,已感觉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接受得非常吃力;课程结束考核后,通过学生对试卷中有关这个知识点的题目作答状况(相关题目共17分,平均得分10.57分,得分率62.17%)更加确定了学习效果的不理想。

笔者认真分析总结了缘由所在,除课程内容本身过于抽象及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可能不强等客观因素外,其中不乏教师对难点内容处理不够到位。如,从学生易于理解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不相干的公差原则即是独立原则”直接过渡到“二者相干的公差原则就是相关要求”。这种过渡看似巧妙,实则知识点引入过于简单生硬,导致学生从一开始就没能弄清楚“相关要求”可发挥的作用。略显简易的开端,未拓展原本形式复杂且难于理解、驾驭的判定遵守实体要求的零件是否合格条件,加之学时所限,课上未对学生可能存在的某些疑问做详细的补充说明,致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自始至终显得非常吃力。

本课程收尾之际,恰逢2011年底学校组织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工作,考虑到本课程当时的状况,笔者遂申报了本课程的教改项目,以期在项目资助下更好地探讨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程难点内容(公差原则在其中)学习的教学新方法。

自学校同意立项之日即2012年1月起至2012年9月间,笔者结合初次教学的得与失,经过自我揣摩及与项目组成员、兄弟院校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组老师的学习、交流,对本课程中所涵盖的重、难点内容逐一作了深入的教学研究,并制定了全新的教学方案。

1 相关要求的引入

尺寸公差及形位公差讲解过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判定零件是否合格需从两方面着手:(1)实际尺寸是否介于极限尺寸之间(或实际偏差是否介于上、下偏差之间);(2)形位误差是否不大于给定的形位公差。

由于尺寸公差的补偿,此时垂直度公差较图中给定值要大,且大于垂直度误差值。至此,按图1判定为不合格的零件,按图2判定为合格。当然,这种标注上的变动并非为使零件合格而合格,此时的合格意味着该零件达到了某种特定的功能要求。 按图1判定零件是否合格时,尺寸和形位公差各自独立,互不干涉。而按图2判定时,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产生了关联,尺寸公差补偿给形位公差,使形位公差放大。

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非独立即关联,处理二者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即是公差原则。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不相干的公差原则即是独立原则,此外即为相关要求(《GB/T 4249-1996公差原则》已将相关原则改称为相关要求)。独立原则使用范围较广,大约90%的零件设计均采用独立原则[1,2]。但相关要求是保证零件满足某些特定功能需求时适宜采用的公差原则。

相关要求共三类,即包容要求、最大实体要求和最小实体要求,可分别保证零件满足三种不同的功能要求。文中只涉及后两种相关要求。

2 遵守实体要求的零件合格条件

2.1 作用尺寸判别法

了解作用尺寸后,体外作用尺寸使轴的尺寸变大,孔的尺寸变小;体内作用尺寸使轴的尺寸变小,孔的尺寸变大的道理会显而易见。

1)最大实体要求的作用尺寸判别法。如图3所示的轴和孔,假设局部实际尺寸处处相等,亦处处相等。

从图3中可清楚地观察到决定轴、孔能否自由装配的并不是轴、孔的实际尺寸和,而是使轴变大的体外作用尺寸和使孔变小的体外作用尺寸。

为确保孔、轴之间的可装配性,自然需要对轴和孔的体外作用尺寸分别加以控制,使其不超越轴、孔的体外作用尺寸极限值即最大实体实效尺寸。毋庸置疑,轴、孔的局部实际尺寸也必须分别被控制在轴、孔的极限尺寸或最大、最小实体尺寸之间。

以上公式形式相同(均为)且符合人们的判别习惯,即形位误差不大于形位公差,只是这里的形位公差由两部分组成,即。只要将处理正确,问题可迎刃而解。分析式(13)~(16)可知:对于最大实体要求,局部实际尺寸与最大实体尺寸偏离值即为值;对于最小实体要求,局部实际尺寸与最小实体尺寸偏离值即为值。

另外,从公式可一目了然:用来控制形位误差的公差值要较独立原则中的公差值增加一个补偿量,使形位公差值放大。所以最大(小)实体要求可提高零件的合格率,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可保证产品质量[3-5]。

3 图示实体要求的含义

不借助公式,有关最大(小)实体要求的一些问题不易掌握,如果借助图形,会有助于理解。

3.1 实体实效边界的控制作用

以遵守最大实体要求的孔类零件为例,如图5(a)。若孔的局部实际尺寸处处相等,且处于孔的极限尺寸之间,则该孔可以有垂直度误差,如图5(b)。可以产生多大的垂直度误差?如图5(c),只要孔的局部实际尺寸和垂直度误差的综合作用结果即未超越孔的最大实体实效边界即可(需特别注意的是,孔的体外作用尺寸界线位于孔的最大实体实效边界之外为合格)。

3.2 局部实际尺寸与形位误差的关系

遵守最大(小)实体要求的轴或孔类零件,在极限尺寸范围内,其局部实际尺寸越接近最大实体尺寸还是最小实体尺寸,可以产生的形位误差越大?学生通常困扰于此,特别是对于遵守最大实体要求的孔和遵守最小实体要求的轴,总是产生如下疑问:为什么孔或轴的实际尺寸越大,允许产生的形位误差也越大?主要原因是未能借助最大(小)实体实效边界来考虑此问题,以图6~图9进行说明。

如图6,因轴的最大实体实效边界在局部实际尺寸界线外侧,故轴的局部实际尺寸越小即越接近最小实体尺寸,通俗地讲,产生形位误差的余地越大,即允许产生的形位误差越大。

如图7,因孔的最大实体实效边界在局部实际尺寸界线内侧,故孔的局部实际尺寸越大即越接近最小实体尺寸,允许产生的形位误差越大。

如图8,因轴的最小实体实效边界在局部实际尺寸界线内侧,故轴的局部实际尺寸越大即越接近最大实体尺寸,允许产生的形位误差越大。

如图9,因孔的最小实体实效边界在局部实际尺寸界线外侧,故孔的局部实际尺寸越小即越接近最大实体尺寸,允许产生的形位误差越大。

4 结束语

公差与技术测量是机械专业及近机类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学生日后的工作会与之密不可分。为更好的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使其成为学生日后开展工作的一项技能,项目组经历了立项及近一年的课题研究,对课程的重、难点内容调整了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案。

公差原则作为课程的重、难点之最,本次课题研究予以了特别的关注。对于独立原则的介绍,相关要求的引入,最大(小)实体要求的作用,遵守最大(小)实体要求的零件合格条件的由来,合格条件判定公式形式的确定及如何解答以往学生就本节内容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等等,都经过了细致的推敲,使其更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为他们所接受。

2012年秋季笔者将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应用于2010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与09级相比,学生听课状态和课程的推进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期末考核结果亦大相径庭,同样难度的试题,09级最高分88分,优秀率0%,不及格率25%;而2010级最高分98分,优秀率13%,不及格率0%。就公差原则这一节,2010级试题中的相关题目共15分,平均得分12.51分,得分率83.43%,与2009级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次教学改革特别是对本章节的教学改革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进宏.互换性与技术测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9.

[2]孔晓玲.公差与测量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8-69.

[3]张玉,刘平.几何量公差与测量技术[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109-111.

篇(5)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如果不合理设计,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设计教学内容首先要摆脱教材的局限,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够用、适用”的原则,有些内容可以整合,有些不适用的内容可以删除。

国家级规划教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修订版)有十二章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需要70学时,但目前职业院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部分规定的学时数为50左右。如不科学组织教学,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锥度和角度、螺纹公差、齿轮精度6个学习模块,根据知识点又将学习模块分为若干小节。每个学习模块以“检测任务—相关知识—检测仪器—检测方案—检测实施—任务考评”为教学主线,检测任务选择一些企业的典型工作案例。如学习直线度公差时,将“检测车床导轨直线度误差并调试”作为该小节的检测任务。通过模式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直线度公差的知识,还学会了校对车床导轨水平的技能,体验了工厂现场的检测工作过程。

紧密衔接相关课程教学

本课程有“桥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其它相关课程紧密衔接。在尺寸公差学习模块中,可以将减速器中的输出轴作为学习载体。因为前期学习《机械制图》时,已经安排了减速器测绘的实践环节,学生基本掌握了用游标卡尺测量输出轴的各段轴径,并对轴系零件的配合关系有初步的了解,这些可以作为学习该模块的基础,降低学习难度。同期开设有《机加工实习》课程,结合《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选择合适的加工工件,将《机加工实习》课程中的学生作品作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中的检测任务,使学生模拟从加工到产品验收的工作过程。如果验收合格,学生就会获得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学实施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本课程具有综合应用性强的特点,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基础等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在本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PPT课件、模拟仿真软件、二维或三维动画演示,使得一些抽象的专业术语、定义等内容变得易懂难忘。在实训课教学中,多媒体尤为重要。每次实训课都需要教师为学生示范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而有的测量仪器较小,学生无法看清老师的操作过程和读数方法。更常见的是教师示范操作一台仪器时,学生围在仪器旁,一般只有靠近仪器的同学能够看清楚、听明白老师的讲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多媒体,例如介绍用万能卧室测长仪测量轴径的操作要领时,老师可以事先将操作步骤录像,再配上语音讲解,制作多媒体视频课件,通过视频或模拟仿真教学,让全班的学生都可以掌握操作步骤,能够实现实训操作的规范性。

任务驱动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每个教学模块均以“检测任务”导入,要求学生分组分析实际检测案例,确定完成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相关问题,并讨论寻找答案。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现场教学法也得到广泛应用,针对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中。例如讲解跳动公差时,可以将课堂搬到实训室,指导学生用偏摆检测仪测量轴的径向圆跳动、径向全跳动误差。学生边学习跳动公差带定义,边动手操作测量误差,能深刻理解跳动公差带的定义,并体会了圆跳动和全跳动公差的联系与区别,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视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同时又缩短教学学时,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与实训场所的一体化。

改革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都是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做一份试卷。这种考核模式很难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少学生平时不学,仅靠考试周临时抱佛脚,也能通过考试,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与不学一样的心理。改革考核评价模式势在必行。

过程式考核模式为:每个学习模块总分为100分,按表1中的6个考核指标单独评分,学期末计算出6个学习模块的平均成绩即可(如下表)。

建立这种考核评价模式,是为了科学公正的考核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在改善学生学习态度、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增强综合应用知识及实践归纳能力。教师可以动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以评促学”。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改革 公差 检测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是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课程内容与实践联系紧密,涉及概念、标准和专业术语较多,抽象理论分析与实践技能要求也较高。对机电类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学生学习困难较多,厌学情绪较为普遍;再加上相关实验、实训条件有限,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等因素,客观上成为制约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

瓶颈。

一、论点的提出

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指出: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这说明传统一味追求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所谓“硬实力”的教学思路已不合时宜,现代高职教育已开始越来越注重培养有助于增强适应环境而持续发展的人本素质,即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着力改善与优化受教育者思维、情感和意志等所谓的“软实力”,使其有更广泛的岗位适应性,有自我改进、持续发展的潜力,有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创新的毅力。从而,宜在教学活动中转换角色关系,力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教师主要起辅助、诱导与暗示作用;力求以提高动手、动脑水平等“硬实力”的同时强化情感、意志等“软实力”训练,注重手、脑、情等人本要素的协调均衡发展,“软硬兼施”的打造具有高度适应性、灵活性和发展性的新世纪应用型人才。

二、就业分析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中心,为体现整个教学活动明确的针对性,结合专业特点与课程内容去积极地关注学生未来就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这门课程至少涉及四类典型就业岗位:技术服务、制造装配、检查统计和质量管理等。

1.技术服务岗

企业一线的技术服务岗将涉及较多专业信息交流,要求熟悉处理专业问题的典型思路、方法,在掌握全面而准确的概念和原理内涵的基础上,能主动灵活、高效务实、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能进行具有亲和力的交流沟通,具有严谨求实、不怕困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

2.制造和检查岗

数量最多、比例最大而堪称企业主力军的制造和检查人员,其力量主要展现在出色的动手能力方面,而受实训条件和课时所限,我们的学生往往达不到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因此,要强化入门教育,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训练能够终身学习的习惯,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和高涨的工作热情。

3.质量管理岗

学生欲成为一名优秀的质量管理人员,切实履行好监督与导向职责,就应知晓人性化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能够规范执行质量控制程序,构建宽松融洽的作业环境,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具备优良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

三、课程探讨

理论和实践历来相伴而生、相辅相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于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的学习更是不宜过分单独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需注意相互协调与促进,坚持用两条腿走路才能脚踏实地、稳步前进。无论哪个工作岗位都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反复作用中生成与发展,恰当处理两者关系无疑有利于教与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学员角色向员工角色的顺利转变。以就业为中心,坚持理论和实践两个基本点实施高职教育是其基本方针,具体到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合理确定及过程的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既要参考专业特点及其具体岗位要求,更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知识储备情况与学习兴趣,还要联系配套教材及相关硬件设施的状况;教学实施宜遵循认知规律,注意反馈而适时调整,最大化的追求教与学的双赢效果。对于理论铺垫要求较为深厚的量规设计和测量误差分析等内容,以及其他知识和现场经验要求较为丰富的公差参量选定问题,宜简述或省略,而企业逐渐重视的质量达标内容则宜有所拓展和加强。为使教学活动能够完成计划而真正达到预期目标,教学双方在整个过程中至少应关注三个方面,即技术交流、检测评定和质量管理。

1.技术交流

在技术交流方面,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为辅,注意掌握基本原理、原则的实质与内涵,尤其是对“公差”的概念宜重点关注,应积极动员已经掌握的相关专业课知识及生活经验,从较深的层次上认知其产生、结构和应用,认清宏观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微观的表面粗糙度三者间的关系。对于普遍反映较难把握的内容,宜鼓励学生主动调用头脑中现有而熟知的间接或直接的经验储备,变换思路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往往出现“柳暗花明”的效果,这样既巩固和优化了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又能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较为抽象的形位公差带和误差评定部分,就可动员已掌握的数学几何知识,采用“头脑风暴法”讨论分析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全面把握其实质,培养知识的迁移意识和能力,再适时将涉及的空间结构借助模型、动画与视频进行直观展现,使学生对其有生动的感知和体验,从而能学出兴趣,活学活用,真正学好、学到位。专业的信息交流主要是以图样为传递媒介进行,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形成严谨求实、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和作风,是我们进行培养和训练的主要方向,与此同时也应该对口语交流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其思想、情感的健康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到表达和倾听的重要作用,使其从敢于表达到能够表达,以致善于表达,并能开放倾听、认真交流学习,树立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协作互助观念,形成不卑不亢、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另外,要反复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尽量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实训活动,让学生在图样标注的练习中,在相互交流的言语描述中,在相关问题的探究中做全面而深入的认知。

2.检测评定

检测评定部分是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与生产现场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是实训、实验的主要内容,但受条件所限一般只进行普通简单计量器具的检测训练,不过实际生产中也确实为降低成本而多采用通用量具,因而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的高低往往就表现为能否熟练而灵活的使用普通量具完成检测任务。要想借助简单的普通量具对工件质量作出足够准确的评定,尤其是测量对象的结构或测量要求较为复杂时,就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步骤,需要敏锐的操作手感。而只有充分领悟检测原则的内涵,熟知各类典型测量方法,熟悉量具结构及测量原理,再加上丰富的操作经验积累,才会成功完成。现实生产中,企业总是进行专门化的生产,实际岗位也不需我们成为全能。为保证检测效率和精度,工作现场往往采用专门的计量器具,而随着工件结构、形态及要求的变化,相应的量具也呈现出变化多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充分熟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百分表等基础量具的结构原理,了解计量器具的典型设计变型规律,灵活运用测量原则和方法,就能很快上手而驾轻就熟。因此,学习从共性特点中把握个性,能够由普遍到特殊的辩证转换,训练因地、因时的调整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能力,才能鱼和渔兼得,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通过实训课应使大家体会到动手能力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教学中不只是传授进入门槛的操作步骤和手法,而是着重说明相关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指出进一步训练的要领和努力的方向,希望在枯燥繁琐的练习中磨砺出足够的韧劲与毅力,而使性情也有一定的改善。

对于常用的典型结构零件,如轴承、圆锥、螺纹、键及齿轮等,宜结合相关知识背景引入公差与检测内容,可通过视频、动画及模型展示具体检测过程,尽量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使其在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增加专业学习热情。

非典型结构和几何量的准确检测一般较为困难,过程也较为复杂繁琐,为降低成本,实际的工作现场多采用简化的模拟或近似测量。要想获得具有足够可信度的数据,避免误差过大,就要准确掌握检测原则的实质与内涵,真正达到触类旁通而灵活运用的水平,这就需要同学们重点学习和揣摩典型,虚心求教先进,认真总结方法,努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生存、员工立岗之本,每个职业岗位都要涉及也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我们的学生投身企业,那么无论他从事设计、生产、装配、销售及管理服务等哪个具体环节的哪项工作,都应该知晓足够的质量管理知识,才能真正树立起质量意识,自觉遵循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法规。

为提升市场竞争力,企业越来越热衷于向管理要效益,期望通过科学高效的规范管理来挖掘自身潜力,确保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在丰富的企业管理内容中,质量管理向来被得到广泛的重视,众多的企业倾力于为自身构建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并积极的通过获取第三方认证来扩大知名度与市场份额。在现代企业管理中,ISO9000族系列标准是企业普遍采用的质量管理体系,为便于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其管理模式,在校期间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度的培训。联系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而设计质量达标的实训项目,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体会其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其规范而严谨的科学性,努力将“注重预防,持续改进”核心理念拓展到学习与生活中,培养勤于总结和反思的良好习惯,力图形成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处世风格。

四、结束语

总之,根据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树立以人为本,讲求自我实践、自我丰富的教育理念,加强基础文化和基础能力的教学,以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不断地寻求完善和改进,必将使教学工作切实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篇(7)

关键词:教学方式;主线;现代化;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62-03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属于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与机械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是联系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的重要纽带。本课程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关几何量公差与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缺乏学习所需要的专业生产知识和经验,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因此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认为从课前准备、教学方式改革和实验教学三个方面入手,可有效的提升《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这门课的教学质量。

一、课前准备

要想上好课,必须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首先应该从教材的选择入手。一本好教材就是一个好老师,一本不适合的教材会打乱老师的教学进程,使学生变得无所适从。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应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师应根据机械类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精心选择授课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好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探讨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方法。如何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这门课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升该课的教学质量,最好的方法就是设计出一系列趣味性十足的教学方法。

1.上好绪论课。新课程要给学生新鲜感,教师借助“新”意,上好第一节绪论课很重要。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热门话题入手,也可以从电影、电视的一个片段入手给学生一个视觉冲击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中首先要讲的就是互换性的概念。在提出概念前,先播放了动画片《汽车总动员》里的一段赛车场景,一辆服务车快速给一辆赛车换轮胎的视频,学生的心灵得到愉悦的同时,很好的理解了互换性的含义。生活中处处有互换,学生可以试着举一些耳熟能详的例子。这样首先使学生从感性上接受这门课,并产生兴趣,然后再介绍该课程在本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

2.抓住主线。《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内容散、杂,各章内容互不相连,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如果能在课程开始阶段把主线抓住,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围绕主线来对各章内容进行讲解,更便于学生理解。首先,贯穿《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主线是零件的互换性,只有合格的零件才能进行互换,那么怎样才算是合格的零件呢?这是由零件的几何参数来评价,其中包括了零件的尺寸、形状、几何要素的位置关系以及表面粗糙度等。只有这些参数在规定的公差范围内,那这样的零件才是合格的。而保证公差需要用到相应的测量技术。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条主线,使学生明白学什么和为什么学。其次,每个章节有其自己的主线,也应围绕主线展开讲解。例如在讲“尺寸公差与配合”这一章节时,一部机器由很多的零部件组成,零件和零件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机器要想正常工作,零件的配合必须要满足工作要求,而配合是由零件的尺寸决定的,在讲零件的尺寸时,各种尺寸的定义又顺理成章地被引出来。有了尺寸的定义,学生对偏差、公差和配合的概念,以及配合的几种形式等问题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3.采用现代化手段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为主,有些概念、内容很难表达清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当今教学手段的主角。它使抽象的东西视觉化,降低了教学难度,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形位公差”这节的内容是该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教学方法只是机械的讲解,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都比较困难。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模拟出加工和测量的过程。比如讲圆度公差,公差带是在同一正截面上,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个同心圆之间的区域。如果只是这样讲解,学生的理解效果要差些,可以加注图形。如图1(a)所示,格中标注的0.1的意义是:被测圆锥面任一正截面上的圆周必须位于半径为公差值0.1mm的两同心圆之间。而图1(b)可以先出现测量的曲线,再出来两个同心圆,采用以动态代替静态的形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我们也可以直接把实际中加工和测量的视频播放出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案例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从书本到笔记,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中逐条逐款地理解和记忆,其效果常常事倍功半。而有意识、有目的地选用一些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引入到接近现实的“现场”,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这就是案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当中,必将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为什么螺纹连接件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滑扣现象?为什么有些孔和轴套在一起能转动而有些则不能呢?诸如此类的简单、熟悉的问题,学生们用所学知识很容易解答。机械类学生经常会与工程图打交道,那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精选一些工程图来讲解,可以将一些工程中出现的案例引入到教学环节中来。通过对课程每章节精心设计案例,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实验教学方式的探讨

实验课是该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几何参数测量、几何量计量器具的原理及测量方法,加深对互换性和公差基本概念的感性认识,初步具有正确的使用计量器具以及处理测量结果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每次实验课前,教师应该对本次实验的目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在实验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讲解。由于学生刚接触测量技术,对所用的量具、量仪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不是很熟悉,老师可在学生进行实验前进行示范或者通过播放实验流程的视频,借助视频给学生讲解实验设备、操作步骤等,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个全面了解。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保证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实验、独立思考。老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经过一学期的常规和综合性实验之后,给学生布置一次设计性实验。结合学生的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等加工出一批典型的机械零件,如轴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叉架类零件、盘盖类零件。实验前,学生需要了解零件的实际用途,在看懂图纸后,制定出实验步骤,合理选定仪器设备、工具等,通过测量对零件的合格性做出判断。学生测量的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而是一个完整的机械产品。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总之,要想提升《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这门课的教学质量,不但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优化,还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

[2]卢龙,张淑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究.北京:科技资讯.2010年30期

[3]张宏洲.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思索.安徽:科教文汇.2008.12

[4]张明容.独立学院《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山东: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大学(威海)教研项目“基于‘项目式教学法’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1050512420003)中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