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乡教育论文

城乡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03 12:27: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城乡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城乡教育论文

篇(1)

1.1西部城乡体育资源配置现状调查模块通过WEB服务器,对西部城乡体育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在线一些调查问卷,系统对收集到的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并绘制洛伦兹曲线,求出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数值在0-1之间,其数值的大小表示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其值越小表示资源的配制越公平,相反,其值越大,越接近于1表示资源的配置越不公平。

1.2学校体育教学资源评价指标模块学校体育资源的评价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将学校的体育资源从人力、财力、物力、信息资源四方面定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为体育教师的人数、体育器材等,三级指标制学生的人均占有量等。通过体育资源的投入和体育资源的配置、学生人均的体育经费以及学生人均的体育资源占有量等因素进行计算、评价。

1.3体育资源配置的供需分析模块通过对学校体育资源的分析,找出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薄弱环节。根据学生对不同体育器材的需要程度、政府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的投入程度等,确定初步的体育资源的配置方案,争取投入最少的财力,获得最大的效益。

1.4体育资源配置的方案评价模块体育资源配置方案初步确定之后,从学生人均占有的体育经费以及人均占有的体育设备的数量,体育教师的学历、职业、收入,体育教辅人员的数量,人均室内场地面积,人均室外场地面积,人均标准场地面积,人均非标准场地面积,每千人体育设备的数量,每千人体育读物的数量境等作为配置方案的评价指标,对初步配置方案进行优化,建立体育资源配置的最优。

2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的实现

通过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的系统需求的进行分析、设计了系统的功能和数据库,并结合开发效率、系统维护的难易程度等一些实际问题的考虑,最终选择了Windows2007AdvaneedServer+11S6.0++MicrosoftSQLServer2008的实现方案。

3体育资源配置系统中的传输研究

传输技术主要是TCP/IP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际协议,它是互联网实现的基础,并规定了在不同主机之间进行消息传递时的语义和语法规则。TCP/IP协议共分成七层,在应用中通常使用四层,这四层分别是传输层、应用层、网络层和链路层。两个主机通信之间的物理接口是通过链路层来进行规范的,物理接口包括电缆、无线信号、光纤等。所以链路层也被称为数据链路层或者是网络的接口层,链路层的协议包括地址解析协议即ARP和逆向地址解析协议即RARP两个。网络层就是不同的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的接口,包括两个设备之间的数据包传输路径的选择,包括了IP协议、ICMP协议、IGMP协议等。网路层只是保证了在网络中两个设备之间的数据包传输,只是保证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不对接收数据的正确性进行检验。传输层的功能就是对这些数据包进行检验,保证这些数据的正确性,各个数据包按照顺序接收,并且保证不重复进行接收。数据包进行传输的最终目的还是应用,所以应用层的功能就是负责处理数据包传输之后的应用情况。其中包括超文本文件传输协议即HTT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即SNM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即FTP等。在本系统中的传输模块采用了socket技术,其实现的过程为:服务器端创建socket套接字,端口和本地地址的绑定通过bind(),端口监听通过liste(n)进行,客户端的连接申请通过监听端进行回应;客户端创建建socket套接字,服务器端的连接通过connec(t)函数发起请求,客户端监听连接请求,若监听到连接请求则通过accept(),建立连接,开始传递数据。

4结束语

篇(2)

(一)师资力量城乡差距巨大

农村小学生师比为平均为13.6,县镇小学生师比为14.9。农村学校因学生不足、班额小,师资数量相对县镇而言较为缺乏,特别是部分学科教师,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配备不全。从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反映的师资水平,县镇学校远远高于农村。据调查,惠民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人,本科及以上143人,专科及以上46人;高级职称及以上29人,中级职称及以上72人,中级职称以下91人。惠民县辛店镇中心小学教师中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7人。可见,县镇小学师资水平的人员配备、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均远远好于农村小学。

(二)教学条件城乡差距明显

惠民县教学资源配置农村小学均落后于县镇小学,小学教育整体投资水平较低,城乡差距显著。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图书蔵量分别为14.0册和8.3册,农村学生生均图书为城镇学生的58.8%;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分别为3751元和1774元,农村学生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为城镇学生的47.3%。体育用场面积、理科实验室仪器,县镇所有学校全部达标,达标率100%;农村小学达标率分别为47.5%和86.9%。

(三)教育投入乡镇差距较大

惠民县小学校舍总建筑面积为17.30hm2,小学在校学生6.28万人,生均校舍面积2.75m2,远远低于7.43m2米/生的全国平均水平。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校舍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地区尚有部分小学亟待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学生宿舍及其配套设施、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严重不足,教学技术装备落后。

(四)农村生源流失问题突出

惠民县城乡小学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十分严重。根据惠民县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惠民县全县小学正常转入44人,转出96人,分别占全部小学人数的0.11%、0.24%;初中阶段转入164人,转出276人,尚有辍学125人,分别占初中阶段学生总人数的0.17%、0.28%、0.13%。生源的流失使农村中小学校面临许多困境,尤其严重的是部分学校面临着无生可教的地步,甚至被迫撤并。

二、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布局特征

(一)农村小学分布密度差异显著

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分布不均。各镇小学数量最多的是胡集,全镇16所小学,其次是石庙,全镇13所小学,还有李庄、何坊,全镇各有10所小学。小学数量最少的是麻店,全镇仅4所小学。全县共有小学114所,平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2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1.3个,服务的人口数量为5629.9人。除县城外各乡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1.75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0.67个,服务的农村人口数量5110.9人。县城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多,达11308.6人。各镇办中,麻店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7522.3人,李庄、魏集、大年陈、辛店、皂户李等5个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超过5000人,胡集镇小学数量最多,每个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少,为3750.9人。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和自然村数量比较,姜楼最多,分别为26.6km2和23.6个自然村;胡集最少,分别是8.6km2和5.9个自然村。惠民县县镇学校规模比较大,在校生人数多;乡镇学校在校生人数少,特别是某些村级教学点规模偏小。有的小学只有1个年级或2个年级,如桑落墅镇的明德小学只有一年级55人,苏堡小学只有五年级和六年级共60人,徐家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83人;胡集镇的于桥小学四个年级仅63人,白桥小学四个年级76人;李庄镇大周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136人;石庙镇奎星刘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73人,九龙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33人;淄角镇大魏小学只有六年级13人。惠民县村级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个别小学或教学点的学生不到20人,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农村小学与村落空间分布不协调

惠民县小学达到了4.8km的全覆盖,其中距离小学1.2km以内的村有600个,占47.73%;1.2~2.4km的村庄有529个,占全部村庄的42.08%;距离小学2.4~3.6km的村占9.22%;距离小学3.6~4.8km的仅有12所。可见,惠民县小学集中分布在距离村庄2.4km以内。总体看来,惠民县农村小学能满足大部分村庄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但部分村庄上学距离偏远,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部分村庄。

(三)农村小学空间聚集特征分析

惠民县小学主要设置在乡镇中心驻地附近的村庄,围绕乡镇中学驻地出现聚集趋势。以5.25km为半径,孙武镇大孙小学邻近村庄最多,有25个;其次是何坊街道办小学邻近村庄24个,大年陈镇孙家中心小学邻近村庄21个。邻近村庄最少的小学是清河镇中心小学,只有1个邻近村庄;其次是胡集镇东西屯小学,有3个邻近村庄。桑落墅镇明德小学、魏集镇中心小学、清河镇学区小学各有4个邻近村庄,有11所小学邻近5个村庄。个别乡镇小学数量过多,部分区域小学存在过度聚集。如桑落墅镇的徐家小学附近的村庄可以被桑落墅镇中心小学和苏家堡小学、韩龙章小学覆盖;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三所小学处于聚集现象;石庙镇的梁家小学和老关赵小学存在聚集现象等。

三、惠民县小学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化解城乡教育差距必须从单项制度的改革转化为整体教育环境的改善与提高,其根本的措施是城乡教育一体化。惠民县城乡教育差距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农村教育落后问题,因此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调整城乡小学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针对惠民县农村小学校布局存在的问题,应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做好学校的合理规划,本着“学生就近入学,学校均衡布局,适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教学点跨村联办”的布局调整思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小学的布局。从农村小学生的身心条件来看,低年级学童单程徒走上学的时间,平原地区以不超过30分钟、行程约1.5公里为宜;高年级以不超过40分钟、行程约2公里为宜。如以上述标准考察惠民县的农村小学,则以低年级学生的体力和身心条件,惠民县所有乡镇的小学数量均偏少;而以高年级的身心条件,则有姜楼镇、麻店镇、辛店镇、大年陈镇、皂户李镇等高年级小学数量偏少,其余乡镇小学的服务半径均能符合小学生步行的距离要求。对于小学相对聚集的区域,如桑落墅镇徐家小学、苏家堡小学、明德小学,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石庙镇的梁家小学、老关赵小学等,应在不违背学生就近入学原则的条件下,将小学在校生人数少、规模小的学校合并到邻近的小学。但对于小学数量本来就偏少、学生入学距离远的区域,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则应考虑增设学校,以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

(二)增加农村小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农村小学的校舍条件和各种教育设施条件,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惠民县是山东省典型的农业县,财政收入少,难以保证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所以,惠民县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本县经济甚为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首先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其次,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扶持。惠民县必须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教育投入,才能满足城乡教育一体化对财政投入的要求。第三,要注意教育投入的合理分配,使教育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小学倾斜,促进惠民县城乡中小学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设施的规模和质量。

(三)发挥名校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师流动

篇(3)

开幕式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称赞《旅游学刊》培养了一批大家、专家,希望《旅游学刊》能够越办越好,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他还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希望与会专家多做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第二,加强对发展战略的应用研究;第三,加强对国际经验的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特别是始终把握国际发展的前沿动态,以引导我国旅游业科学发展;第四,需要加强对热点问题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导游管理、职业分类、产业政策等“老大难”问题,还应该留意空白性的问题。

一、主题报告

来自国内外的4位著名学者为大会做了主题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旅游学刊》名誉主编刘德谦以《学科成长的时代推手――关于我国旅游学科成熟度的讨论》为题,探讨了旅游学科基础理论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地得到丰富;旅游法规体系和旅游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旅游合作和旅游行业运行的规范,从而优化了学科研究的对象等10个旅游学科成熟的表现。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教授做了题为《顶天立地――关于中国旅游研究的几点认识》的演讲。所谓顶天立地,涉及中国旅游研究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回归原点,是立地;一个是引领前沿,是顶天。目前的旅游研究首先需要回归原点。而原点的研究,一是旅游的元哲学和元理论;二是描述,对涉及旅游的各个方面进行完整的描述;三是解释,对各种现象进行深入的解释,形成理论的说服力;四是分析,需要建立体系和框架,形成理论的系统化。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以《中国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为题,分3个部分梳理了海外学者对中国的旅游研究、中国学者对中国的旅游研究的特征,以及未来中国旅游研究的发展方向。关于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保教授指出了4点方向:第一,持续关注旅游研究的理论建构;第二,强化旅游研究的知识/理论输出;第三,提升旅游学术刊物(平台)的水准;第四,提升旅游应用研究的水平与深度。

英国萨里大学教授、国际公认的权威旅游学术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主编John Tribe结合近年在Annals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国际旅游研究的现状、趋势及创新,为国内旅游学术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带来很多带来很多新的理念和思考。

二、主题论坛

本次年会设置了4个主题论坛以及教育论坛和博士论坛。

第一论坛为“‘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研究的五年规划”,由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主持。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教授宋海岩,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吴必虎,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首旅建国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润钢,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崔凤军,去哪儿网副总裁张泽,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宁泽群围绕此议题进行了探讨。

宋海岩、吴必虎、宁泽群回顾总结了中国旅游研究的变化及旅游研究对象等方面的转变。宋海岩介绍了国外的经验,例如政府提供研究经费和教学经费,学校研究成果要能够应用到实践当中,而业界也参与学校的教研和课程设置,同时企业也可以提供一些研究经费,但学校研究体系跟实际有差距的现象是一直存在的。崔凤军特别指出,目前中国旅游学术研究亟须解决两个问题:建立旅游研究的范式;旅游学科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一些方法和理论问题。张润钢、张泽作为旅游业界的专家代表,从企业的具体实践提出,目前的研究成果很难在企业转化成实际成果,迫切希望旅游研究能够有更新的实践性成果。

此外,论坛嘉宾还对如何将中国旅游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进行了讨论。吴必虎指出,应该做些应用理论研究;教育部要推进旅游学科的一级学科建设;国家旅游局要重视专家的作用。

第二论坛为“‘十二五’期间城乡统筹与旅游发展”,由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马波主持。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光,著名农村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海南省旅游委巡视员陈耀,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汪宇明参加了讨论。

光首先表示,目前的城乡统筹有很多内容,主要是政府主导,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考虑,是城市的发展。具体到与旅游相关的方面,现在城市旅游是要考虑如何能够提高水平,而乡村旅游重点是考虑如何进一步开发,城乡旅游都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于建嵘提出,要把人文、文化、爱心、物质融合在一起,公益旅游是一种好的方式;要从人文的角度来理解城乡统筹,一定要尊重农民的利益、尊重农民的权利,使农村生活多元化,而不是大规模搞土地流转。杨振之结合成都近年来在城乡统筹方面的实践,分别从城乡统筹中涉及的制度问题和旅游发展在协调城市和乡村发展关系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汪宇明提出,上海要率先建成全国城乡一体化格局,路径有很多,但最新的动向集中在公共服务的根本性并提出了一个顾虑,即乡村被城市化。陈耀结合在海南的工作经验谈到希望由旅游推进城乡统筹,提出“乡城统筹”的概念,认为在科技进入农村、资本进入农村的同时要保障农民的利益。此外,专家们着重探讨了土地流转、尊重农民的权利和利益、公正性等问题。

第三论坛为“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由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朱f主持,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谢彦君、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肖洪根、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陆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南开大学教授李天元、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享参与讨论。

谢彦君表示,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化应该体现在3个层面,即视野、方法、规则。研究者不仅要有更加宽泛的、世界性的视野;进行科学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和交流核心研究成果的平台要国际化;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也要符合国际规则。肖洪根分别从技术和知识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第一是非英文国家开展的旅游研究,走国际化的道路应该是一种趋势;第二是知识传播过程当中,或者是科学传播过程当中的“大同”主义。陆林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中国旅游研究首先要接受西方的一些研究方法、价值观、思想,然后用这样的 视野来开展中国的研究;第二,中国旅游研究要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立足于本土,立足于民族化;第三,贯通中西文化。邹统钎列举了一系列数字,显示出中国的旅游研究在世界范围取得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李天元阐述了他对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化的理解,即国人的旅游研究要能够融入到国际社会当中去,拥有跟国际沟通的共同话语权的平台,并通过国际化更好地了解别人、宣传自己。李享则围绕世界关注中国,中国的旅游研究关注国外的旅游情况不足,以及中国更应该关注世界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四论坛的主题为“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成果总结与当前走势”,由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辉主持,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石美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凌云、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马耀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庄志民、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参与讨论。

论坛专家认为,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亟待提升。在总结成果时,专家们围绕重新回归到旅游学研究本质、旅游研究范畴、旅游的研究角度等最基本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谈及未来旅游研究的走势时,马耀峰提出旅游学从借鉴、整合到提升、优化的转变的趋势,学科融合、学科深化和学科体系的构架亟须共同努力。庄志民提出要从辩证思维来理解走势,旅游产业研究要从经济为中心向以经济文化为中心转变,并且搞清楚旅游研究和实践的本源和去向问题。马勇提出学科引领、产业支撑、产业融合三大走势。石美玉提出了消费者的问题是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该论坛的讨论吸引了台下嘉宾的积极参与。保继刚提出,希望增强旅游研究者内部的凝聚力,旅游学科应为产业发展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并培养一批坚定的旅游研究追随者。朱f也认为,过去30年旅游的发展,最大的成就是有一群数量庞大的、有无限热情和能力的一个群体的出现。

本次年会特别设置的教育论坛以“‘十二五’期间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为主题,由吴必虎教授主持,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谢彦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谷慧敏、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王美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彭青、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夏赞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赵黎明参与讨论。

吴必虎与嘉宾们分享了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首先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旅游方面的增长情况;其次,学院办的旅游系专业方向非常多;最后,是专业教授的从业经验丰富,有70%的人教学经验丰富。谢彦君谈及目前国内旅游教育现状的3个方面:全国的院校数量很多;各院校教师数量差别相当大;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谷慧敏谈及目前旅游教育受到了教育体制的制约,使得很多老师不能深入到行业一线进行深度的接触。夏赞才认为旅游教育的问题是其结构性的问题。王美萍认为在“十二五”期间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这个阶段,教师的创新和发展显得更为重要,教师队伍应该是以规模为基础,以质量为榜样,以功能为特征。彭青提出课程计划应该兼顾职业导向和未来导向两个方面,或者是通识教育导向。赵黎明认为,老师应该在完善自己的同时,还要站在更远的角度看旅游学科发展。

本次年会还专设了博士论坛,为学术新秀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共有16名博士代表做了精彩演讲,并得到了宋海岩、张辉、许春晓、肖洪根等专家中肯的点评。

三、学术委员工作年会及颁奖典礼

本次年会专门召开了《旅游学刊》首次特邀学术委员工作年会。学术委员们首先投票评选了“大地风景杯・《旅游学刊》2010年度十佳论文”,然后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和办刊质量、如何更多的吸引国内外优秀论文、栏目设置、封面风格等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篇(4)

关键词:QQ;教育博客;学习;应用

一、QQ的学习与应用

QQ的存在让我对网络有了认识,让我走进了网络世界,看到网络的发展,从“Out”到“Fashion”,我认识到应用是一个自我发展、进步的一个阶段,它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架起友谊的桥梁。

二、教育博客的学习与应用

2009年底,我通过吉林省社区这个平台建立了自己的博客,起初我只是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反思、对教学的见解等内容,看他人博客也是种进步。

2010年,同事获得博客大赛奖项激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认真学习设计我的博客、日志、图片、影音……是我进行网络学习研修的起点。

2011年的博客大赛我如期参加,因为学校电脑紧缺,我只能在本子上记录我的反思、随想、教育论文等内容,回家吃完晚饭就忙着往电脑里打日志,为了比赛爱人给我买了笔记本电脑,告诉我:“你弄吧!白天在学校弄点,晚上就不会很累了。”听到这番话我十分感动,拿着笔记本电脑我高兴地说:“我一定努力,让你看到笔记本电脑没白买,我会让它发挥它的作用的。”比赛结束后,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2011年的博客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让我感到很开心的不是我的成绩,而是我写的日志等内容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好评,证明我所述说的内容有一定的内在价值,哪怕是一点点,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我的成长。平日里我与我的爱人不断探讨教学,别看他没有建立自己的博客,但在生活中一直是我交流的对象,他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

关于这几年对博客的了解,去年我确立了省级课题《依托网络研修,促进自我成长的实践研究》,使我更高层次认识了网络研修,它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创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网络研修能发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城乡学校和教师能够平等获取信息资源和对话交流,从而弥补传统教研模式的

不足。

篇(5)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平等 教育决策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一、政策主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保障我国外来务工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问题的决策分析

二、问题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我国社会特有的“农民工”群体。与此同时,一部分农民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人口流动呈现出“举家搬迁”的现象,大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跟随父母流入城市。另外,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也大批存在,他们的教育问题也令人担忧。保障农民工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政策目标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2003年教师节,总理专程赴北京石景山玉泉路小学看望那里的农民工子女,在黑板上写下这句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展望。我国的义务教育面向全国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城乡,不分人群,农民工子女理应受到良好公平的义务教育。

四、方案设计

农民工子女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随父母进城的随迁子女,一类是被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针对这两类人群的义务教育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2、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

五、决策分析

(一)针对“随迁子女”的方案。

1、优点:

可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从体制上保证随迁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让流入地政府直接承担起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责任,有利于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的强化,在体制上有利于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一样受到当地相应水平的教育。

2、缺点:

会导致流入地政府的“不堪重负”。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会导致流入地教育资源的更加紧张,使当地财政“不堪重负”。同时,由于“两为主”政策没能就流出地政府的辅助责任作出详细的设计和要求,客观上“免除”了其对流出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责任,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流出地”财政、管理、师资等多方面的压力,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导致了另一种“不公”。

农民工子女会存在入学适应难等问题。从已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看,目前,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公办中小学大部分位置较为偏远,学校环境较差。即便个别学校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但是学校自身办学环境相对其他一些公办学校来说,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体上来讲,教师对入学的农民工子女态度是积极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一定的被动性。而且随着学校农民工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有些城市学生的家长一方面担心学校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他们怕农民工子女给自己子女带来不良行为影响。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的学习氛围较之其他学校来说,不甚令人满意。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也普遍存在适应不良和学习差的现象。

(二)针对“留守儿童”的方案。

1、优点:

鼓励社会参与,可以调动大量资源,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负担。公民的志愿服务意识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为有需要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帮助可以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公益人士,如港澳台和内地的知名企业家、演艺家等,他们的资助是发展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的一大资源;二是大学生志愿者,近些年高校公益社团和志愿服务活动很是盛行,大学生通过参加支教、公益宣传等活动,也可以为留守儿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在大学就参加过对留守儿童的捐款捐物活动;三是一些民间社会组织的长期服务运作,像广东的“华裔助弱服务中心”、四川的“萤火助学志愿服务中心”、安徽的“太阳伞服务队”等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机构。这些力量可以有效地带动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怀。

寄宿学校的建设有利于解决留守儿童上学远等问题。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住在偏远的山村,到当地学校上学,往往要长途跋涉,早起晚归,上学十分辛苦,且存在安全隐患。建设寄宿制学校可以让学生避免奔波,方便读书,同时留守儿童在家大多由爷爷奶奶照顾,存在相应教育和照顾上的问题,留在学校可以较好地解决该问题,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缺点:

寄宿学校的设置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情感上的缺失。寄宿学校再好,毕竟不是孩子们的家。留守儿童大多为年幼的儿童,正是最需要家庭关怀的时候,学校是否能代替家、照看留守儿童是否是教师的职责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六、结论

从总体上,纲要中列出的解决方案符合目前的问题状况,有利于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但政策的关键还是在于落实,期待这两个方案能不断完善、达到预期的目标。

“农民工”群体是中国现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随之产生的特殊社会问题。产生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独有的城乡户籍制度和对教育投入的不足, 看来彻底解决该问题还是得放在改革和发展这个大方向上来,这与分析其他社会问题后的结论有种殊途同归的感觉了。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斌.和谐社会视域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载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2]陈家斌、王守恒.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回顾与思考,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2月第22卷第2期.

[3]杨润勇.新背景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与建议,载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7期(上半年月刊).

[4]吴向东.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载教育政策研究2010年第7期(综合研究).

[5]王清志.浅探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载中国农村教育2009年7月第8期.

[6]吴瑞君.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思路,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10月.

篇(6)

随着学龄人口急剧膨胀,学校教学规模迅速扩大,教师队伍的扩张也是惊人的。特别是农村中学,建校时间短,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使师资引进招聘数量更大。于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一项非常必要而且紧迫的工作。

一、农村中学青年教师培养的制约性因素

1.农村中学能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的优秀老教师少。大多数农村初级中学成立于1986年中小学分设之际,当时合格的中学教师十分稀少。尽管后来绝大部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取得合格学历甚至高学历,但至今仍有若干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存在。由于农村教学条件艰苦,难有教学成就,所以很多优秀教师自然流向城市,使本来就先天不足、底子极薄的农村优秀师资更是凤毛麟角,给青年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2.农村教师工作量大,专业进修机会少。就目前来看,城区学校师资超编现象普遍存在,而农村中学基本还处在缺编状态。因此,农村教师教学任务普遍偏重,花在自主专业进修与学习上的时间精力都偏少。又由于信息、交通、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农村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培训提高的机会明显少于城市学校教师,使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相对滞后。

3.农村教师自我发展压力偏小,内驱力不足。这一点主要在于农村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档次低,示范的负效应不容忽视。这当然不能责怪农村老教师们不求上进,水平低。而是由于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不如城市,农村孩子学习能力远不如城市孩子,使教师们有许多工作花在本应该由家长管的事务上。农村学校教学学术氛围普遍不浓,青年教师处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很容易懈怠。

二、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具体措施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提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抓紧抓实。在积极参与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新手上路,“拔苗助长”

最近几年,农村中学招聘的新教师都是大学本科以上专业对口的教师,他们各方面的素质相对较高,但毕竟是新手上路,教学实践经验与教学理论运用还是空白。为使他们能有超常规的进步与发展,可以采取“拔苗助长”的方式。

1.压担子。让上岗一两年的新教师担任九年级毕业班中考科目教学任务;让上岗一两年的教师担任年级级长、教研组长、校团委干部等职;这些“拔苗助长”的措施,让新教师挑起重担,他们就必须全力以赴,努力提高。也使他们得到了更多锻炼的机会,从而更快地脱颖而出。

2.结对子。新教师的成长少不了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师徒结对帮教活动是一个好方法。从备课指导、听课指导、作业指导,以及汇报课指导等全方位介入。优秀的区市县级骨干教师成为师徒结对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当然,新教师的培养更需要备课组甚至整个教研组的努力。

3.查本子。仅依靠师徒结对等形式培养新教师显然是不够的。学校领导必须直接过问,经常关心。不仅经常查查新教师的备课本、批改的作业本等,还可以让他们把阅读教育书籍的摘录、领悟、与实际的联系等写下来,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感受记下来,定期查看这个本子,与新教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温理论,转化能力。

(二)教学评比,“引人入胜”

开展各类教学评比是培养青年教师,促进其专业成长的重要方法。教学设计评比、课堂教学评比、说课比赛、教学案例评比、教学故事评比、教育论文评比等等。这些也为青年教师搭建起一个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吸引青年教师们乐此不疲地展现自己的教学魅力。

1.教学竞赛全面观照。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青年教师同伴互助发展的基本途径。全校性的每学期一轮的课堂大比武,给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以螺旋式上升的既定轨道,让青年教师重视练好教学基本功,重视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微观把握,也重视教学反思,理论学习,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2.选拔人才鲶鱼效应。学校一旦重视从年轻教师中选拔中层干部,年轻人就会有目标,有希望,有追求。因此,在不违背民意的前提下,在教学业务评比中,适时推出一些新人,给人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感觉,使青年教师队伍有效激活,给更多的青年教师有一种他行我也行的感觉。他的钻研劲就会越来越足,钻研力越来越强,教学力也就会越来越强。

(三)融入社区,“入乡随俗”

农村中学近几年受国家政策的照顾,补充了很多的“特岗”老师,这些老师有好一部分都是外籍的,让这一部分教师尽快适应本地生活环境,了解本地民风民俗,以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1.学习方言。教书育人,最需语言的沟通与交流,与学生可以用普通话,但若学生讲方言,教师听不懂,是一种遗憾;与家长交流,很多家长不习惯用普通话交流,有些场合讲普通话显得太严肃,讲方言可能更显得尊重与亲切、随和而融洽。

2.鼓励家访。家访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重要方式。通过家访,还能了解学生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从而找到许多学生存在问题的根源,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

三、问题探讨

青年教师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作,长期努力。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与探讨。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留守儿童 三位一体

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爱,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如何关爱这个特殊群体,让他们像其他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接受正常的教育是我们整个社会不能不认真考虑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导致是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我国西部相对较贫困的地方,尤其是是农村地区,这些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次要原因。如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各地的教材版本不一样、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的择校费用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下由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对留守儿童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结合我校在解决留守儿童方面的做法,总结一些主要对策。

(一)构建校园网络,加强学校和家长互动。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出外打工,他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块生活,有的甚至寄养在亲戚朋友家里,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无法像父母那样给他们以温暖、约束、管理,致使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出入网吧,有的还走上犯罪道路。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学生联系的平台---校园网,每个班级建立一个网页,老师可以把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学习的照片贴在网上,把学生完成的作业和考试的试卷扫描在网上,当然,在节假日制作留守儿童的一些有关视频挂在网上更好,家长可以通过在校园网上关注自己的子女,可以留言,写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校,教师沟通,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通过这一平台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打工在外的父母,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学习到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二)搭建网络教室,让家长实时观看师生上课情况。父母远在外面打工,心里最放心不下的一定是子女了,子女有没有到学校,到了学校有没有好好听讲,晚自习有没有在完成作业,这些都是他们最想知道的了,如果有条件的学校能够搭建一个网络教室,把上课的情况实时传输到网络上,让家长实时的观看,随时掌握子女的情况,子女知道有父母在关注,会促进子女认真的学习,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三)引入社会资源,建立校讯通平台。我校在几年前就引进中国移动公司,建立了校讯通平台,主要投入在在硬件和软件上。硬件上面主要在校园各个角落安装磁卡电话,学生买一张存储家长电话号码的磁卡,子女上学和放学时把磁卡在电话机上刷一下,家长立即就收到上学或离校的信息,也可以用磁卡来给家长免费打电话,避免了学生把手机带到学校来玩游戏或挂QQ。在软件上,建立了班级网页,老师通过网页把各科作业,以及每周的工作要点,有关教育信息的方式,以及老师给每个孩子半期或者期末的评价结果等内容在网上,家长的手机就会自动的收到相关内容的短信,让那些没时间也没机会上网的家长及时了解自己的子女在校的表现情况。这样引入社会资源,学校不用投入资金就可以让社会、学校、家庭联系起来,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通过三方面的协同教育,达到学校教育学生,家长了解孩子,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目的。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四)聘请社会名流,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我们学校地处化工园区,附近有很多企业,周边网吧林立,社会闲杂人员众多,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学校聘请的当地派出所的所长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每学期面向留守儿童举办法制讲座,每年请少管所带领失足少年现身说法,用生动的案例加强法制教育,警醒留守儿童遵守校规校纪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促使他们热爱学习,成为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到目前为止,我校还没有发生过学生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法制教育成绩显著,去年,我们学校首批被重庆市授予法制学校称号后,法制观念更是深入人心,法制教育更上层楼。

(五)通过互联网对学生学籍进行有效管理,减少留守儿童的辍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在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是辍学率最高的群体,有的学生不想读书了,撒谎说转到另一个学校。重庆市在几年前就实行了学生的电子学籍管理,建立健全了学生的信息系统,学生何时从何处来,何时又到何处去,中途是否辍学,这些情况教育主管部门都可以掌握,从而有效保证了留守儿童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六)利用学校网络,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为了加强留守儿童的心里教育,我们学校专门从西南大学招来一个心理学系毕业的大学生,在我们学校网站设立“谈心室”,在办公楼僻静的地方专门设立了一间20平米左右的“心里诊疗室”,心里诊疗室布置得象家一样温馨,师生随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心灵沟通,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协同教育,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信息网络系统,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农村教育论文 ,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J] 20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