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31 01:50: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等职业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篇(1)

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因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重点。周裘绒(1997)分析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状况,提出了一般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解决办法,同时提出对特别贫困地区应当特别扶持。王根顺、孟子博(2008)从西部地区整体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沈有禄(2010)以2007年全国地方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的人均经费及生均预算内经费为例,研究发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的离散程度较大。中等职业教育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指数值较大,同时差异也大。辛均庚(2012)指出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单一是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周永平(2013)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的价值追求与转型必要,提出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的转型思路。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的研究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基尼系数法和DEA方法等。已有的关于经费配置效率研究的文献多集中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周胜(2014)从投入效益、使用效益、产出效益三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公共教育经费配置效益进行了计量分析。戴平生(2014)使用基尼系数的一个等价算法:收入份额法对我国省域教育经费配置的公平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省域教育经费配置的公平性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从区域结构来看,都有了显著改善。郭华林、苏捷(2014)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DEA方法对浙江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进行分析。综合已有研究发现,关于民族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研究中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本文以8个多民族省份2007年—2012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据为例,使用DEA方法对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费配置效率进行静态分析,使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进一步衡量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的动态变化。研究结论将为改善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费配置状况,提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生产效率以及完善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提供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选择

(一)DEA与Malmquist指数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的研究基本框架是由查恩斯、库珀和罗德(1978)基于费罗尔提出的生产效率的观点基础上提出的。DEA方法不仅可以对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做出度量,而且还能指出决策单元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依据规模报酬假设的不同,DEA模型可以分为规模报酬不变前提下的C2R模型和规模报酬可变条件下的BC2模型,其中C2R模型是专门用来判断决策单元是否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BC2模型是用来判断决策单元是否为技术有效的。Malmquist指数是基于DEA方法构建的使用面板数据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方法,最初由曼奎斯特•斯坦提出。1982年卡文斯等首度将该指数应用于生产率变化的测算,此后研究者将其与DEA模型相结合,它可以较好地刻画相对效率在一段时间内的动态变化。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大于1表示效率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等于1表示效率水平不变;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小于1则表示效率水平下降。如公式(1)所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tfpch)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techch)和综合技术效率变化(effch),其中综合技术效率(effch)变化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tfpch=techch×effch=techch×(pech×sech)(1)

(二)经费投入与产出变量的选取

根据我国8个多民族省(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借鉴国外教育经济和教育财政的相关研究,并考虑数据可得性来选取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的投入和产出指标。投入指标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固定资产。产出指标包括专任教师、教学质量、学生数量三部分。其中教学质量用毕业生职业证书获得率来体现;学生数量使用在校生人数。本文以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云南、8个省(自治区)为决策单元,采用2007—2012年各省(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进行职业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研究。其中固定资产、教师数量、教学质量和学生数量的数据来源于2007—2012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2011年的数据来源于2008—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2年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数据根据2007年—2012年的数据平滑得来。

三、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研究

(一)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的静态分析

使用民族地区8个省(自治区)的统计数据,利用软件DEAP2.1,采用投入导向型的CCR模型以2011年和2012年的截面数据为代表进行测算。规模效率主要考察我国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规模是否有效地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效率等于1,说明经费投入规模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最佳状态,经费投入既不浪费也不紧缺,经费投入规模恰到好处。规模效率小于1,则说明存在投入不足或投入过剩。2011年,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青海、宁夏7省(自治区)规模效率值为1,实现了经费投入规模的最佳状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规模效率为无效状态。2012年,实现规模有效的省(自治区)下降为5个,云南、青海和新疆未实现规模有效。对于未达到规模有效的省(自治区),仅仅一味地增加经费投入,扩大规模,不仅不会出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些省(自治区)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适当控制投入规模,通过制度创新等手段,来提高经费配置效率。纯技术效率主要考察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方法等技术方面是不是有效地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纯技术效率等于1,则说明经费管理方法和制度恰到好处。纯技术效率小于1,则说明,经费配置方法和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改善。从纯技术效率层面上看,根据表2,2011年和2012年除新疆外的7个民族省(自治区)纯技术效率等于1,反映出我国2011和2012年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纯技术效率普遍较高。配置效率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综合表现,反映了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的综合效率。从综合配置效率的角度看,2011年广西、贵州、、青海、云南、内蒙古、宁夏7个省(自治区)实现了DEA有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效。2012年实现DEA有效的省(自治区)为5个。对于配置效率未到达有效的省(自治区)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来提高配置效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需要在控制投入规模的同时,改进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管理方法和模式。云南和青海两省则应重点改进职业教育经费管理方法和制度。

(二)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的动态分析

运用DEAP2.1软件对2007—2012年民族地区8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Malmquist指数分析,得到了8省(自治区)分年和分省的全要素生产率数值及其分解。从按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来看,2007—2012的6年间,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的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变化,总变化趋势为下降,说明6年间民族地区整体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效率普遍偏低。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技术效率变化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009—2010年和2010—2011年分别出现了1.7%和2.7%的增长幅度,但2011—2012年又呈现下降趋势。对技术效率变化进行进一步分解,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呈现增减上下波动趋势,但波动幅度不大。2009—2010年间,技术效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的增长,2010—2011年间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对技术效率的增长均有贡献。历年的技术进步变化数值均小于1,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变化是造成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全要素生产率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应该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按省份分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来看,8个民族省份的2007—2012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均小于1,均呈现衰退趋势,其中青海衰退趋势最为明显,幅度为14.8%;全部8个民族省份中,技术效率变化大于1的有6个,其余2个省份出现了技术效率下降。技术效率变化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青海地区技术效率变化小于1是因为规模效率变化小于1,新疆地区技术效率变化小于1则是由于其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小于1。全部8个省份的技术进步变化都小于1,这说明技术进步效率下降时是民族地区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衰退的共同原因,这个结论也进一步印证了前文按年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中技术进步是民族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的研究结论。由此可见,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虽然教育经费的投入有效地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技术进步等的落后阻碍了经费配置效率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第四部分的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一)从静态分析的角度

2011年,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青海、宁夏7省(自治区)为实现规模效率有效。2012年,实现规模有效的省(自治区)下降为5个。从纯技术效率层面上看,根据表2,2011年和2012年除新疆外的7个民族省(自治区)纯技术效率等于1,反映出我国2011年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纯技术效率普遍较高。从综合配置效率的角度看,2011年广西、贵州、、青海、云南、内蒙古、宁夏7个省(自治区)实现了DEA有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效。2012年实现DEA有效的省(自治区)为5个。造成新疆地区无效率的原因包括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两方面。而造成云南和青海两个省市无效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纯技术效率方面的原因。因此这三个省市在改进效率方面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新疆地区需要在控制投入规模的同时,改进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管理方法和模式。云南和青海两省则应重点改进职业教育经费管理方法和制度。2011年和2012年间,内蒙古、广西、贵州、、宁夏5个省(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实现了DEA有效,新疆、云南和青海地区可以在参考这5个省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民族地区区位优势,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发挥民族特色,加强技术和知识共享,来进一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效率的提高。

(二)从动态分析的角度

篇(2)

一、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法律法规研究,为职教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2、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学会积极参与会议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会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主)

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的安排,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参与修订工作。

4、配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基本标准,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试点工作,并作为《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

5、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国家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9-2010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做好教学、德育、管理、高职、农村与农业、轨道交通、卫生、职高等分支机构开展的科研教研课题工作,以及相关的评奖活动。课题研究和评奖活动中,要把提高研究和活动的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2、就当前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应对,举办高层次形势报告会,加强行业学会间的沟通联系。(轨道交通委员会为主,相关行业协会配合,秘书处协调)

3、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题,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办好管理、高职以及其他分支机构举办的相关课题研讨和培训。

4、开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1、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都应成为网站的地方编辑站,学会网站要加强对其指导和帮助。推动学会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办公和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3、加强学会下属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总结和计划制度,不断提高组织和活动水平。制定《学会工作规则》,加强规范化管理。

篇(3)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 求解 策略

“小课题研究”当前正逐渐走入职教教师的教育生活,成为一种深受一线教师青睐的典型研究形式。本文结合自身“小课题研究”实践经验,提出关于“小课题研究”的“五个不等式”。

一、“小课题研究”≠“个体研究”

“小课题研究”就是教师“个体研究”吗?非也。

所谓“小课题研究”,我的体会是以学术思维和科研意识,审视和理性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的行动研究;是教师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一种“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的自主性研究方式。“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经验即成果”,“小课题研究”具有“真”、“实”、“小”的特点,是教师研究“自己的问题”(选择教学中发生的问题―教学问题分析―确定研究主题―预设研究步骤―教学实践研究―总结研究反思)。但是这种自主性研究并不是固步自封的封闭式研究或排他式研究,而是更强调研究的开放性、合作性。小课题研究者更应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报刊文献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合作研究中吸取经验,增长专业成长的智慧。

例如我校构建了“三位一体化”(实施校本研究在线培训、教师小组合作研究、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化发展战略(“小课题研究”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运用“在线培训”引导教师用培训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研究课题,以教师合作小组方式基于教学问题开展小课题实践研究。

图1 中职校“三位一体”“小课题研究”管理框图

二、“小课题研究”≠“教育总结”

“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总结”吗?非也。

“教育总结”,即是教师立足于最真实、最普通的教育环境、教学状态、管理困惑,对常态教学下的关键问题的思考。但是“教育总结”重在对“做了什么”内容的呈现和就事论事的反思,大多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小课题研究”首先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想清楚―写出来”的,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思考、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做出来”就是脚踏实地地研究教学存在的问题;“想清楚”,就是对存在问题的思维加工过程;“写出来”就是把问题理性地想清楚了后写出,作为自己实践与思考的结晶。换言之,“小课题研究”最需要呈现的既不是方案也不是总结,而是通过“确定小课题研究的题目―设计出小课题研究的方案―反思小课题研究的进程―调控小课题研究的进程―收集小课题研究的效果―物化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的具体活动进程实现研究目的。这是从课堂教学出发,从教师的困惑点出发,从教学的关键点出发,从教育管理问题出发,对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与教育问题进行理性的判断(即开展教学问题型“小课题研究”,如图2所示),“对策即成果,收获即效果”是对“小课题研究”成效的朴实写照。

图2 中职校教学问题型“小课题研究”实施的操作流程

我的“小课题”《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懵懂现象”的透视》(《教育科学论坛》2011/05)就是对职业学校教师“二次成长”中瓶颈与突破的“为什么”和“如何做”等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阐释。“小课题”《关于中职校教师教科研论文写作的问题分析与建议》(《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版》2012/07)是我对某地市中职校近70篇参评论文写作问题作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得出的有规律结论。它们都是我在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与研究过程之间的一种“切换”;是把自己的实践对象变为研究对象的认知;是对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和自身积累知识的“三素”有效的融合。

三、“小课题研究”≠“教育随笔”

“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随笔”吗?非也。

“教育随笔”,即对教育事件的及时感悟的记录。重在记录成功的教学方法、记录教学中的失误、记录教学中的遗漏、记录教学中的感悟、思考教育管理中的不足,大多表现为零散的“豆腐块”。而“小课题研究”则是对“豆腐块”式教育随笔的系统的元认知,是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并不是仅停留于教育日记撰写、教育案例提炼、教育反思记录。

我的“小课题”《中职校“四类”课程问题与有效对策――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是我对当前中职校专业教学主要包括的日常专业教学(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课外技能兴趣小组辅导教学、各级技能大赛集训教学、单招高考专业教学(高职升学教学)四种课程教学方式呈现“四张皮”(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统筹性、融合性)问题的求解与论证结果。它们的研究流程都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课题(问题即是课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设计(制订研究方案,实践中运用拟定方法)―研究过程(具体组织实施,问题得到解决)―研究结果(总结研究成果)。这是伴随我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有关事件的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我评价、自主提升、自动追求教育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持续过程。

四、“小课题研究”≠“教育故事”

“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故事”吗?非也。

“教育故事”,即教育案例当中的一种类型。它是教育活动中“当事人”、“实践者”教师以故事的方式来叙述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真人、真事、真情感的短文。这种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教师对教育的诠释和理解。它既不直接定义教育内涵(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的应然(做什么),只是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是“小课题研究”成果一种呈现方式。但是“小课题研究”不仅仅是对教育叙事、案例、日志、反思中鲜活、丰富、多样、生动、具体、形象的表述,更是注重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话题进行持久关注和不断反思追问,并有效改进实践的研究性教育行为。其成果有完整的表述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教育叙事研究,主要包括题目(简洁点题)、引子(研究起因)、背景(研究背景)、事件(经过或调查的结果)、结果(分析和反思,主要包括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和应用)等研究内容。另一种是陈述方式研究,主要包括研究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样本选取)、研究过程(简述)、研究结果的分析。

我的“小课题”《我研故我乐――我的教科研之道》(《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01)就是对“教师教科研的成长之路”的困惑、路径、对策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叙事研究;我的“小课题”《中职校教学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调研》(《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01)就是我参加省教育厅关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有关课题组调研的内容完整的陈述表达。

五、“小课题研究”≠“教育论文”

“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论文”吗?非也。

“教育论文”,即教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将平时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和讨论,没有固定的结构格式,呈现的写作形式也不尽相同。“小课题研究”成果呈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小到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教育故事、田野笔记,大到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关键是“小课题研究”还遵循自己的逻辑推理与研究规范。“小课题研究”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其研究共同特点都是一种“研究―实践―调整―完善―实施”的过程:一是“成果应用型”。研究操作流程为:学习他人成果(文献资料)―选取选题―制订研究计划―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研究成果反思总结。二是“问题解决型”。研究操作流程为:问题分析―提炼问题解决的办法―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研究成果反思总结。三是“经验总结型”。研究操作流程为:寻找自己成功之处―总结成功经验―经验的理论分析―研究成果反思总结。四是“探求新知型”。研究操作流程为:对新方法、新规律、新关系的内涵的界定―制订研究计划―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掌握实施效果―研究成果反思总结。

篇(4)

关键词: 校园主体 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涵义

所谓校园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所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隐性渠道。而良好的校风是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师生员工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所形成的符合时代精神文明要求的思想、行为和作风,是学校独特的“文化品质”。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能动的力量,形成影响师生思想行为的一种客观环境,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同化力、感染力,对学生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环境,对师生身心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各个方面引导着学校的发展。对于校园文化的功能,一般认为有如下几种: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娱乐功能。由校园文化的众多功能可以看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为此,我院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积极培育和构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学院塑邓建军像、铺建军路、筑建军桥、造建军广场,丰富邓建军文化景观;与此同时,邓建军精神被制作成闪动字幕出现在校园网首页,校园网专设“建军之友”网页,发表大量学习邓建军的文章和照片;在东区数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室、教学楼入口处等校园重要位置张贴或摆放接见邓建军的大幅照片;学院六次邀请邓建军回母校作报告,并创建“建军班”、“建军林”。青青校园里,莘莘学子中,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日渐浓郁,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高等院校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其校园文化也必然有别于其他普通中等学校,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拥有的带有职业教育特点的群体文化。建设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在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下,还应坚持“职业性”原则和“能力本位”原则,紧紧围绕“办学定位”展开,要有助于办学特色的形成,体现学校特色。校园文化要有特色,重点就在于挖掘历史积淀,寻找“优质风貌”。对于历史积淀,必须科学分析,认真反思,并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其具有“独特性”。当这种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独特优质风貌”得以确认之后,还必须有意识地让它渗透于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并让其得到继承与发展,从而有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既充满活力、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每一个因素对校园文化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作为校园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由上面分析可知,广义的校园文化一般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教师和学生的核心地位在这三方面的建设中都得以充分地展现。

4.1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是校园内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

进行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可广泛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一些校园环境的美化和设计、图案的制作等。如让教师和学生对校园内的道路、园林、景点、楼房等美化点缀提出建议,从而吸取一些合理又有创新的建议。比如在我校操场的围墙上可以绘制一些体育运动、文化名人或者企业理念图案等,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再如为了突出“职业”特点,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学校的板报和宣传栏在内容上可以突出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或名言警句等与职业相关的信息,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素养,又能让学生从中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动力,从而为其将来的择业、就业和创业服务。

4.2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

教师和学生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一是发挥意见和建议作用。比如,为了与企业更好地对接,可以有针对性地借鉴一些先进的企业理念,按照企业对员工的约束方式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使学生毕业后一上岗就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管理。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可以把师生员工的积极思想和言行贯穿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二是发挥师生的实践作用,把校园制度贯穿到有目标、有规范、有行动、有创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并在学校发展中体现时代精神和职业教育特征。师生只有自觉地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工作才能正常进行。

4.3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教师和学生的核心作用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表现最明显、最充分。

在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先生,还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向导和引路人。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应将社会发展及与本专业有关的新信息及时传播给学生。教师工作生活在学生当中,其思想、品行、作风、言谈、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等,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学生仿效的榜样,有些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终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价值选择和文化行为。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力量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因此,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班级管理中要有意识地强化校园文化精神。比如,在班级管理上,抓好班风建设,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书法、绘画、摄影、集邮、演讲、歌咏、诗歌、百科知识竞赛活动等,组织兴趣小组。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戏剧、文艺节目,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开展这些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围绕着能激发学生情感、有教育意义的主题,由学生自己组织、创作、表演、评议,并尽可能吸引大多数学生参加,从而使学生的身心经常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生。在校园精神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下,校园精神文化也体现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因此,学生既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实践者,又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学校的理念、校训、校风、学风等要有学生的认同,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要有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在当今,青年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模糊性和选择性,在对多元文化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中,他们尤其需要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对此,我们学校在新生中开展以邓建军精神和邓建军事迹为核心的“新起点、新目标”系列入学教育活动,播放邓建军事迹录像,政治理论课配合讲解价值观、人生观理论,以及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新生确立科学的人生理想和目标,鼓励大家以校友邓建军为自己的标杆,并把邓建军爱岗敬业内容写入了政治课教学大纲。通过学习,很多学生都表达了“刻苦训练,苦练内功,做邓建军式的高技能人才”的决心。有位学生这样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我本来一心想成为爱因斯坦、杨振宁那样的科学家,但高考的失利使我心灰意冷;后来知道常州轻院出了个邓建军,得知一名小小的中专生也能做得这么棒,我就想:做不了爱因斯坦、杨振宁,我就做个邓建军一样的高技能工人吧。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开始晴朗起来了。”正是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经过学校一代代人的努力,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才逐渐积淀成深厚的校园精神文化。

综上可见,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文化之根,是学校发展的活力之源。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精神文化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上,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体现出学校精神,并一代代传承、创新,为学校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春平,杨汉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

[2]王福玉.对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现代技能开发,2002.

[3]夏天平.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当代教育论坛,2004.

[4]杨新起,向东,万美容.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 护理类;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69-0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解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状况,采取问卷调查、文献收集、个别访谈等方法对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查。

一、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情况

一般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的专业教师。实践中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双素质”和“双来源”两个层面。学校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到医院实践锻炼、参与项目研发等活动,同时从医院引进一线医护人员,实现了教师队伍结构的“双师化”。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56人,其中专业课教师117人,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共83人。“双师型”教师数量与学校内涵式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

(二)专职教师的来源情况

学校专职教师中,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有164人,占63.7%;从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调入的有47人,占18.3%;从其他学校和单位调入的有28人,占10.9%;其他来源约占7.0%。可见,学校教师的来源仍以高校毕业直接任教为主。

(三)“双师型”教师年龄结构

学校“双师型”教师中,30岁以下的32人,占38.6%;31~40岁25人,占30.1%;41~50岁15人,占18.1%;51~60岁6人,占7.2%;已过退休年龄的5人,占6.0%。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内,教育部把中青年教师界定为40周岁以下的教师。学校40周岁以下的“双师型”教师占“双师型”教师总数的68.7%。这一数据说明目前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呈年轻化态势,但也反映出教师专业实践经历的不足,培训任务尤为艰巨。

(四)“双师型”教师学历结构

学校“双师型”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5人,占总数的6.0%;具有本科学历的58人,占总数的69.9%;专科和中专总计约占总数的24.1%。从以上数据可知,高学历人才数量和比例明显偏低,这与学校内涵式、持续性发展要求尚有差距。

(五)“双师型”教师职称结构

在“双师型”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和副高职称的教师有15人,占“双师型”教师的18.1%;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25人,占30.1%;具有初级和无职称的教师43人,占51.8%。可见,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教师占大多数,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较少。

(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学校主要通过“内培”与“外引”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内部培养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占70%;从外部直接引进的“双师型”教师占30%。

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尚待提高

首先,学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以支撑学校发展。其次,学校“双师型”教师质量与学校内涵式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缺乏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一些教师虽然有在医院实习的经历,但由于时间较短,并没有全面深入掌握专业技能。一部分专业基础比较扎实的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普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对学科前沿知识理论了解不多的问题。很多拥有丰富护理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即将退休,而年轻教师大多数缺乏实践经验。

(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体系尚需建立

学校没有符合本校实际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科学、严格的认定程序。以“双证”标准为例,学校获得“双证书”的教师为76人,占专业教师数的54%。然而,当要求教师对自身是否是“双师型”教师进行回答时,只有7名教师认为自己是“双师型”教师,只占获证教师的10%。究其原因,还在于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没有严格界定,一些符合“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未予明确认定。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尚待加强

实践锻炼和相关培训是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途径。调查显示,学校当前提供的培训机会少,教师迫切希望学校能在时间、经费、制度上予以更多支持,为其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制度保障。

(四)外聘教师管理机制尚需完善

学校属贵州省人民医院办校,具有长期聘请一线医护人员任教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外聘教师管理经验,但相应的管理制度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外聘教师管理的随意性大,特别是外聘教师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还不成熟。调查显示,当前聘请医院一线医护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医院医护人员与本校教师的沟通不够,医护人员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医护人员参与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有技术但不熟悉教法。

三、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一)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认证制度

学校应在国家层面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和省有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可行的认证标准,为“双师型”教师认定提供具体依据,使“双师型”教师认定常态化、制度化。

(二)加强对现有专业课教师的培训

1.开展校本培训

第一,岗前培训。在新教师上岗之前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学校专业教学的特点,了解所承担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第二,跟踪培训。随着新教师走向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跟踪培训,促其尽快成长。第三,定期和不定期培训。组织本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师进行实际操作培训,也可组织理论课较强的教师对实践指导课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培训,还可聘请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对教师进行专项技术培训等。

2.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培训

一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组织专业教师到有关学校进修提高,到先进地区院校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参加国内较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二是利用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关系进行专业实践。学校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每年选派一部分专业教师到医院挂职工作,进行临床锻炼,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院校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每年选派教师到实习基地培训,让教师既承担理论教学,又承担部分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教师技能水平。鼓励专业教师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

(三)拓宽“双师型”教师引进渠道

一是加强与各职业院校的协作,从高职院校聘请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任教。二是从医院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四)完善外聘教师的管理制度

一是调整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设置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是调整人事分配制度,吸引医护人员参与教学;三是建立科学、高效的考评制度,规范兼职教师队伍的任职管理;四是加强学校和医院合作,畅通医护人员的聘任渠道;五是建立良好的聘任机制,调动医护人员兼职的积极性。

(五)建立“双师型”教师支持和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教师技能考核制度,建立“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二是为教师参加“双师素质”培训、考试、职称评定提供必要条件;三是对取得“双师素质”的教师给予外出培训、进修等相关待遇;四是在职称评聘、评优、提拔使用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并与考核挂钩,初步建立教师“双师型”职务评聘制度等;五是对取得“双师型”资格证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六是设立“双师素质”教师特聘教学岗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双师素质”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贺文瑾.略论职技高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4):50-52.

[2]徐莉,魏素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2-33.

[3]李细平.发达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8(4):61-62.

[4]王洪昌.关于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2):65-66.

[5]侯钫,陈斌,杨小燕.“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

[6]张卫平.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J].商业会计,2009(10):54-55.

Situation of “Dual-qualification” Teaching Staff of Nurs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he Case of the Nurse School of Guizhou People’s Hospital

LI Jun-hua, LI Ye-ming, LI Rong, CHEN Ting

(Nurse School of Guizhou People’s Hospital, Guiyang Guizhou 550001, China)

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学内容 职教特色 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116-02

职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多数学生重“专”轻“文”,这就陷入了只顾眼前不思长远的误区。实际上,仅就文化课中的语文学科而言,这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虽然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语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职校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还远未发挥,应起的作用不甚明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探讨如何优化职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

一、职校语文教学内容应实用性强,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校语文课程吸引学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看到学习语文对于自身生活的意义,看到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语文教师要注意根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其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以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中职生。

(一)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很多学生已不太重视写规范汉字和练一手好书法。殊不知,在生活中手工书写还是有其不可替代性的。学生如果字写得不好,且错别字过多,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而且影响文字表达效果,还会给人素质不高的印象。为此,从第一堂语文课起,语文教师就要让学生知道写一手好字的重要性,平时应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笔者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汉字正确的笔顺、结构和书写方法,再通过临摹字帖提高字体的美观度,最后形成个人的书法风格。要练就一手好字不是一夕之功,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练字必须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实践证明,对于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并不厌烦,反而乐于接受,因为这不需要花费太多脑力,也是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而且经过不断的练习,他们看到自己在进步,自信心、成就感便油然而生。笔者的学生每天都坚持练字,既有钢笔的,也有毛笔的。等到毕业的时候,他们的书写能力跟三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近年来,社会对中职生的听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选会上,能说会写的毕业生很受欢迎。可见,接收信息是否准确,语言表达是否顺畅,遣词造句是否生动,这都是关乎求职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便顺利走入职场了,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在语言交流中获取他人传达出的重要信息,如何在不同场合中进行洽谈、答询、协商,等等。因此,职校语文教师应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进行普通话训练。职校生多来自乡镇、农村,普通话往往不够标准,方言音较重,所以从入学起,教师就要求学生学说普通话,课堂上鼓励他们开口读书,在提问交流的同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此外,建议学生多收看《新闻联播》,学习主播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发音技巧。职校学生往往带有一些自卑心理,只有多鼓励多训练,他们才能逐渐摆脱方言的影响,说一口较为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从而彻底打破与人沟通困难的障碍。其次,教会学生“怎么说”,即如何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们训练的内容包括,从声音的运用技巧开始,学习用腹腔而不是胸腔来呼吸,说话时把声调放低;然后是心理素质训练,多说“我可以”之类增加信心的话,说话时配合一些手势;最后是说话的态势和一般语言表达技巧训练等。

(三)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表达与交流”模块对中职生作出了明确要求――“掌握日常生活、职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以及掌握调查报告、说明书、广告词、策划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的写法。但有人错误地认为,应用文写作很容易,模仿、套用一下书里现成的文章就行。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要写好应用文,不仅要掌握格式,而且应懂得该文的内容、用语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好好地教,学生反复地练,直至写作这类常用应用文得心应手。另外,语文写作教学不可脱离社会,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练习说明文、议论文、商业信件等实用性文体,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和深造打牢基础。

(四)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代社会发展迅猛,各种知识与信息日新月异,职校生走出学校后,如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语文课上引导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培养他们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重要。

我们利用语文课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做法是:第一,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能力有限,处处大包大揽,课堂上经常“自问自答”,结果却吃力不讨好,学生缺乏锻炼,成绩、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其实,教师应转变观念,相信学生的智慧,要敢放手,多放手。第二,加强指导,教会方法。备课时,教师要深入教材,仔细研究学生学习时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同时寻找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解决方法,课堂上加以指导。教师还可以举一反三,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类似问题,请学生试着解决,加深认识。第三,创造机会,鼓励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养成积累与实践的好习惯。第四,加深认识,提升自我。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懂得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提高自学能力,不仅可以提高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质量,还可以不断扩大知识面。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适应高速发展变化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环境,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校语文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专业,提升职业素养

职校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语文课程的学习联系紧密。语文教师应时刻牢记一“职”字,始终用职业教育的战略眼光来看待手中的文本,密切关注学习主体。在日常教学中,课堂内容要与学生专业紧密联系,以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同时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

(一)专业思想教育在语文学习中加强。职校语文教学,可将自信与自强、敬业与爱岗、责任与诚信、团结与协作等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其中。如给新生补充阅读《技能人才成功之路》、《李嘉诚的深圳演讲》等励志文章,帮助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健全人格,增强道德修养,使其不再因为考不上普通高中而情绪低落,感觉低人一等,务必要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中职生经过努力也能收获成功。在阅读教学中,将文本中的人文性延伸至职业素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是今后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如在《我喜欢出发》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合作探究:人能走多远,人能攀多高,这取决于什么?作者所喜欢、所追求的“出发”是一种盲目的、无目的的“出发”吗?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不难领悟到年轻人要时刻追求进步、给自己不断充电的道理,同时也明白了只要意志坚定,人生会变得丰富而充实。

(二)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巧妙结合,还可以体现在通过挖掘专业方面的资源,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汽修专业的学生拆卸发动机可谓得心应手,于是,在练习写作说明文的时候,就可以出这样一个题目――《汽车发动机的拆卸》。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他们写起来也不太费劲,这样就可以将专业知识与写作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再如,给美术专业学生上《米洛斯的维纳斯》时,笔者借助绘画语言来品读课文,使学生在绘画艺术与文学艺术的交融体验中汲取语文的素养,唤起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三、职校语文教学应利用传媒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技术被快速应用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创造能力的重要工具。而现在许多农村中小学都已配置了电脑,有的家长也为孩子购买了电脑,为此,如何引导学生善用网络、传媒资源,成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一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课前了解写作背景、时代特征,知晓作者生平、主要作品,收集美文、格言、警句,探究文本所引发的人生思考,等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获取、选择、分析信息的能力。二是借助网络快车寻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源,再现当时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引导学生上网观看《红楼梦》等经典影视作品。三是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发生关联,充满时代的气息。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可利用电视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如播音员字正腔圆的播音、每天半小时的新闻联播、中央台的“焦点访谈”,甚至广告词、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等,都值得好好学习与借鉴,由此丰富、充实语文教学的内容。

总之,职校语文教学应凸显学科的价值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提升职业能力,从而为今后走进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亮.建设切合中职生实际的语文教学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 对口单招考试 复习方法 计算机学科

近年来我省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参加对口单招考试经历了扩招、缩招、再扩招的过程,对中专生而言无疑是个惊喜,特别对于那些想通过考大学进而有机会进一步系统进行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学生而言,是个非常好的机会。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对口单招中职专业课教学的老师,在这些年负责学校对口中职教学管理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把一大批读中专的学生送到本专科大学深造。提高中职学生对口单招升学率,使学生升入高一级职业大学学习,就必须进行细致化复习,参加高考并且取得好的成绩。复习是一种重复,是强化和巩固记忆痕迹的过程,既要有系统性,又要有针对性。中专生的高考复习就是让学生将职高阶段所学知识和技能加以综合,使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由于时间较紧,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复习时不可能太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复习时必须根据考试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既注意系统性,又注意突出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讲求实效。下面我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谈谈对口单招考试复习的教学体会。

一、研读考纲,把握重点

研究《考试大纲》中对考试性质、考试要求、考试科目、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各方面的要求,并以此为复习备考的依据,也为复习指南,做到复习不超纲,同时,从实质上领悟《考试大纲》,具体来说是:

1.细心推敲对考试内容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准确掌握哪些内容是了解,哪些知识点是理解和掌握,哪些内容是灵活和综合运用。既明了知识系统的全貌,又知晓知识体系的主干及重点内容。

2.针对高考大纲,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每一科的复习都有时间限制,因此必须根据大纲,有针对性地复习。

二、重视课本,狠抓基础,构建学生良好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良好的知识结构是高效应用知识的保证。一轮复习以课本为主,重新全面梳理知识点,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揭示其内在联系与规律,从中提炼出精髓。在二轮复习知识的深化过程中,切忌孤立对待知识点,自觉将其前后联系、各科联系,如到二轮复习时可将计算机原理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结合在一起复习,这样有利于知识结构重组纵横比较,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知识系统中。

三、狠抓常规,强化落实与检查

精心选题,有针对性地讲评。认真抓好每周“一测一练”、“每章一测”,既注重重点基础知识,出“巧、活”的题目,又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出有新意的题目,只要能抓住这两点,就是好题。对每次测验和练习,都要坚持面批面改,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失分点,然后总结知识点失分情况,再根据失分点出题,进行强化训练。为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要求学生对自己做错的习题进行改错,提高习题课讲评的针对性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注重“三点”,培养学习习惯

高三复习注意到低起点、重探究、求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抓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信息点、易错点、得分点,培养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养成规范作答、不容失分的习惯。尤其针对学生好写错字、命令动词拼写错误的特点,要求学生平时学习新课的时候就认真地去做、去记,通过每周早自习有针对性地默写检查。

五、不同学生不同要求

学生的整体情况不一样,同一班级学生层次差别较大,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这就要求每位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各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应区别对待。这样,对课前预习、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课后辅导内容就因人而异,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课堂提问上要分层次,基础题一般由学生来做,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把知识点扩展开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既有全体学生的必做题又有针对较强能力的学生的思考题,教师课后对学生的辅导内容因人而异,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对目标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每周抽出固定时间进行提优培训,单独辅导。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关爱学生,激起学习激情。热爱学生,走近学生,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鼓励的话语,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注重模拟考试,强化考试能力

从3月份考完技能以后,我们就开始了模拟考试,一共做了十五、六套模拟题,能够做到全批全改,对于难题基本能给目标生讲两遍,平时利用上午两节课后的大课间,要求他们到我办公室默写重要知识点或做一些生题。4月份,部里组织三次正规的模拟考试,在每一次模拟考试时批卷都从严要求,尽量向高考标准看齐,以后学生会注意书写、拼写、作图的注意事项,也就是注重解答的细节。同时训练学生考试时保持情绪稳定的心理素质,这样的作用也是显著的。

总之,在对口单招教学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海无涯,书山有路,最终让更多中职学生考上本专科,是我们从事对口单招教学工作教师的艰巨任务。同时在每年对口单招考试中,为从事对口单招教学的教师提供无限展示成果的“舞台”,我相信每位从事对口单招教学的教师都能在这个“舞台”上大展拳脚,视把大批口中专学生送入大学深造为教学使命。

参考文献:

[1]2010年江苏省对口单招计算机专业理论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