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6 15:20: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整治工作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 要: 文章明确提出了加强首都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围绕这一 观点从提升城市整体管理水平、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区和展示首都城市良好形象 的角度,阐述了加强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是首都城市建设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分析了目 前 老旧住宅小区的管理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 的对策和建议。
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薄弱环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 体形象,必须对城市老旧住宅小区进行综合整治,标本兼治,城市才能和谐 发展 。作为我国 的首都北京,更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不惜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完善综合整治机制 和配套的法规政策,切实把城市老旧住宅小区建设好、管理好。本文结合首都北京的老旧住 宅小区现状谈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 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是提升首都城市整体管理水平的需要。
目前,我国各地对老旧小区的界定稍有不同,但一般是指早期建设的那些设计建设标准 低、配套不全、设备过时老化、管理不善、人文环境差的旧住宅小区。北京市的老旧小区一 般 建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约有1580多个,在全市3000多个小区中占有半壁江山。如西城区 ,仅直管公房老旧小区就有76个,而在东城区138个住宅小区中老旧小区就有93个,占到2/3 。WWW.133229.CoM由于受 历史 的局限,这些老旧住宅小区无论在公建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标准 方面,还是在管理模式、运作机制方面,都无法满足首都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特别是 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老旧住宅小区形成产权逐步多元化,小区维护和管理资金渠道逐步枯 竭,管理水平降低,管理功能退化,致使老旧住宅小区人居环境环境与新建小区形成强烈反 差,已经成为首都城市建设管理的落后地带。只有大力加强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尽快将老 旧小区的建设和管理搞上去,提升首都城市整体建设和管理水平才有坚实的基础。
2.加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需要。城市老旧小区大都先天不足,后天 营养不良,导致小区居民日常生活面临许多问题和实 际困难。比如,小区道路维护不足,路面坑坑洼洼,路灯缺失,影响居民出行;私搭乱建挤 压侵占市政管线和消防通道,造成安全隐患;小区雨水污水混流,房屋前后下水管道破损, 堵塞严重,基本丧失城市防洪功能,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每到汛期,能否确保老旧小区安 全渡汛,成为政府不放心、房管单位最担心、群众感到痛心的老大难问题。老旧小区的居民 迫切希望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对小区进行综合整治,努力改善住用 和环境条件,并建立健全正规有序的管理机制,以形成小区维护管理的良性循环。从首都城 区近几年进行综合整治的老旧小区并引入规范管理的试点情况看,群众反映很好,小区居民 普遍感谢政府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实际问题,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 ,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为老百姓办了实事、办了好事。
3.加强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一个安全优美、舒适和睦的生存空间对 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有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目标,首要的不是追求 经济 效益,而是努力寻求社会 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综合整治的意义不仅在于简单改善、维持社区秩序,保 障住户基本的居住条件,还在于可以协调社区内各方面的关系,化解各种不平衡、不和谐因 素引发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通过全面的综合整治,使老 旧住宅小区原有毁损的道路及时修补,严重缺失的照明设施得到增设,方便了群众出行;私 搭乱建被拆除,腾出的场地用来建设绿地、停车场和休闲健身活动场所等等,居民居住的条 件改善了,环境优美了,心气也就顺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自然 会得到提升。
4.加强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是展示首都城市良好形象的需要。
小区是城市的细胞。随着首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一批批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 理先进的新建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给居民们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 已经成为展示首都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然而,一些老旧小区相比之下就黯然 失色,老 旧小区的“脏、乱、差”状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到首都城市形象。可以这么讲, 没有老旧住宅小区居住面貌的根本改观,提升首都城市内涵和整体形象就是一句空话。从已 完 成综合整治并实行规范管理的老旧住宅小区情况看,都达到了整洁干净、亮化美化的要求, 较好地融入了首都 现代 化的城市格局,不仅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实现了物业的保 值增值,而且也为展示首都城市形象锦上添花。因此,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创建文明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时候,更应该重视老旧住宅小区的建设和管理。
二、老旧住宅小区管理现状及综合整治面临的问题
1.老旧住宅小区管理现状。一是房屋本体和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甚至缺失,缺乏系统保养 和维修。也就是说老旧小区都到了“问题阶段”, 如房屋外墙粉刷面起壳风化;内楼道墙 面楼梯扶手脱落锈蚀,没有公共照明;多层楼房顶层防渗漏功能退化,房屋前后下水管道破 损、堵塞,雨水、污水混流,化粪池定期得不到清理;小区道路老化,路面破损甚至没有路灯;绿地杂草丛生、布局混乱,有些公共绿地甚至被人用来种菜。消防设施设计标准低, 高层楼房高层房屋电梯、没有专用消防泵和消防控制柜,消防设施自然损坏、人为破坏和被 盗现象严重,造成很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二是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 各类违章搭建多,破墙开门多,阳台改为厨房、厕所以及“房中房”现象多,无证摊点多, 车辆乱停乱放多,已成为影响城市容貌的顽症。几乎每一个老旧住宅小区都有违章建筑, 一些个人、单位、街道未经规划 部门许可,擅自在小区内主干道两侧乱搭亭棚,破院墙开门,影响小区 交通 和景观,破坏了 小区绿化。机动车、自行车无序停放,随意占用便道,造成交通拥堵。老旧小区的建筑一般 比较分散,难以达到相对封闭和独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有的小区由于没有围墙和门 卫值班室,车辆失窃和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老旧住宅小区中,由于多 方面的原因,房屋出租率普遍较高,居住人员和外来人口多,甚至是“三无”人员聚居地。
三是公共配套设施缺少、被占用现象严重或者说小区分布零散,公建配套无人问津。一 些老旧住宅小区,建设之初,只是为了解决居民住房困难,规划方案比较简单。居民活动场 所、公共绿地、自行车库、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与居民实际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环卫设施不 完备,有的没有垃圾箱和垃圾中转站,垃圾房、公厕、果壳箱等设置过少,有的地方甚至是 空白。大多数小区原有公建配套设施规划配置比例较低,仅有的一些公建配套设施有的也被 挤占挪作它用,一些小区居委会用房已转租或出卖给其他单位,小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 之间 关系不和,争房、争权、争地盘,矛盾重重。这些年市政府加大了投入改造力度,部分老旧 住宅小区条件有所改善,但上述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需 要认真分析整治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予以解决。
2.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必须解决的有四大问题。一是整治合力能否形成问题。老旧小区整治涉 及 的整治任务重,内容范围广,涉及建设、规划、工商、城管、房管、街道、水利、自来水等 政府十多个部门或单位。无论是在整治工作方面还是在整治投入方面,仅靠个别部门是难以 承担这项任务的,必须条块结合,共同参与,明确任务分工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的 合力,才能确保老旧小区整治工作的强力推进。二是整治经费的筹措问题。首都城市老旧小 区1000多个,整治经费动辄数亿元。如果全部由政府或部门承担,财政将无力承受,如果全 部由 企业 承担,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再加上由于房改体制的推进,住宅产权已呈多元化, 因 此,不能再揪住开发单位或原产权单位不放,应立足于小区找资金,尽最大可能、最大限度 地合理利用小区闲置土地或简陋房屋进行二次开发,在不要政府和企业投入、不影响规划的 情况下,实现资金平衡。资金无法平衡的缺口部分,再由房屋产权人、原房屋产权单位、房 屋建设单位、政府及政府部门按一定比例进行合理分摊较为合适。三是综合整治完成,后续 管理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应通过建立市场机制来培育老旧小 区百姓的市场观念,即政府花钱买机制,百姓花钱买服务。要让广大居民懂得,房屋的产权 已经多元化,作为产权人要承担维修养护责任。只有通过成立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对老 旧住宅小区整治完的后续管理实施监督,才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利益,落实长效管理的机制。 同时,要让广大街道、社区干部懂得,老旧住宅小区的维修养护及其他管理服务也应从过去 的政府行为转变为市场行为,要转变政府职能,逐步转换角色,积极主动地做好退位和补位 工作,把老旧住宅小区整治完的后续的管理工作让位于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 ,并加强监督管理。否则,整治成果将前功尽弃。四是一些相关部门或单位的利益调整问题 。 整治势必牵涉到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尤其是腾退已被占用的原公建配套设施,回购街道办 事处、居委会等投资自建的配套设施,这将影响到一些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同时根据规划和 小区服务与管理的需要,补建必要的配套设施,也存在利益机制的调整问题。为切实维护广 大业主的合法权益,促进老旧小区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只有强化政策 约束,才能确保老旧小区整治工作尤其是配套设施的腾退、回购与补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才 能巩固整治成果,扩大市政府对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社会效益。
三、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对策和建议
采取渐进式,逐步推进试点的方式,实施和加强老旧住宅小区的综合整治是一项顺民心 、得民意的利民工程。针对当前面临的许多困难和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对老旧住宅小区整治进行整体规划 ,制定专项计划,列为“折子工程”。按照政府组 织、居民参与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进行房屋维修养护、配套设施完善,延长房屋使用寿 命,改善房屋使用条件。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每年由区(县)提出计划,编制预算,并组织街 道(乡镇)具体实施。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安排专项资金,保证整治资金来源;同时,要积 极引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金、力量共同参与老旧住宅小区整治。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强力实施综合整治。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牵涉面广, 经费缺口大,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 程。市、区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牵头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整治工作常设领导机构 ,作为市区各级常设综合整治办公室。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制定整治总体规 划方案,研究落实产权产籍清理、整治资金筹措、小区硬件设施建设等重要 事项,解决工作进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顺利进行。
3.因地制宜,建立适合老旧小区特点的管理模式和长效管理机制,保持老旧住宅小区 综合整治成果。老旧居住小区整治工作完成后,要通过解决管理责任主体、资金来源、管理 机制等问题 ,建立适合老旧居住小区特点的管理模式、机制,杜绝整治后的反复情况,保持整治成果, 从根本上改变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政府的角色不仅仅在于前期整治时期的支援“造血”, 更在于从政策、资金、技术、人员等多方面入手,引导小区提升自己的“造血”功能;在管 理模式上,可以根据综合整治后房屋、环境、配套设施、业主或使用人的 经济 承受能 力 ,以及对物业管理的实际需求情况照符合老旧小区实际、尊重居民意愿的原则,区分小区的 不 同情况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后续管理模式,促进老旧小区管理的良性循环。对于配套设 施相对独立,较为完善,又有一定规模的老旧小区,可以采取组织召开业主大会并选举业主 委员会,依法选聘物业 企业 ,对小区进行物业服务。对于不具备实行物业企业服务条件的小 区,可以由社区居委会代表社区居民,依法与房屋和设施设备维 修、保洁、保安等专业服务企业签订委托管理和服务合同,专业服务企业按照合同的约定提 供服务和收取报酬。也可以由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待业、失业人员组成维修、保洁、绿化等 队伍,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4.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法规,为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政策和法规保障。对新 建小区,国家和地方都有各种建设、管理方面的法规条例;但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及后续管理,各地均没有具体的 法律 规章和管理办法。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对老旧住宅小区综 合整治的经验与教训来看,首都老旧住宅小区综 合整治,同样面临与各地类似的重重阻力与困难,不仅需要落实整治的大额资金,也需要治 理 历史 “积淀负债”,如整治势必牵涉到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尤其是腾退已被占用的原 公建配套设施,回购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投资自建的配套设施,这将影响到一些单位和个 人的利益,同时根据规划和小区服务与管理的需要,补建必要的配套设施,也存在利益机制 的调整问题。为切实维护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促进老旧小区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管理 机制的建立,只有强化法律和政策约束,才能确保老旧小区整治工作尤其是配套设施的腾退 、回购与补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巩固整治成果,扩大市政府老旧小区整治工作的社会效 益。
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并非几个部门简单的短期突击工作就能达成目标,也并非简单对小 区面貌予以临时性的修补,而是对旧住宅小区居住秩序与居住环境的修复与重建。这样一项 综合系统的整治工程,需要制定相应配套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来加以规范,需要制定相应的 完整周密而又 科学 的整治方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和配合管理机制,才能有效推进。
总之,要通过对北京市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把“老旧小区”建设成为一个个各具特 色的环境优美、舒适方便、安全文明的和谐社区,建设成为首都居民的幸福家园。
关键词: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策略
我国的城市化与国民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源、社会发展、环境状况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显现出来。而且在近年来暴发了一些水环境污染问题,这与能源、淡水、土地资源的短缺一样,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应该对水环境污染的问题重视起来。要想从根本上对水污染问题进行解决,就要将污染控制设施的建设、法规的建设全面贯彻到污染治理的整个过程中去,对一些相关的技术问题与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为城区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保障。
1 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与原则
1.1 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
城市之所以有灵气,少不了水的存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水环境的建设,水环境建设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市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是必不可少的。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对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优秀宜居城市、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城市各方面竞争力的增强、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城市品位的提升、城市水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城市防洪排涝的安全、城市环境的稳定也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1.2 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对生态型河流的建设加以重视,要遵循自然规律,对水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与治理,令水资源能够产生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合理规划,因地制宜,要结合水资源的综合状况,全面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进行考虑,再制定一些目标,分期实现。
(3)坚持对重点区域的水环境的治理,同时也要加强对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以点面结合的形式来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4)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要令各部门对管理职能进行监督与强化,明确各岗位的职责、遵循各项规范、齐抓共管。
(5)坚持由政府引导的原则,政府要大力支持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对资金的整合、市场的运作都要加以重视。各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对城市水环境进行分级管理,各执其责,实行规范、科学的管理体制。
2 加强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策略
2.1 突出重点
2.1.1 合理制定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规划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对生态发展加以重视,对水景观、水生态、水污染处理、给水、排水、再生利用等的结合要全面的考虑,努力平衡安全与景观、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之间的关系,对绿化控制线与河道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以促进水环境能够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对水环境综合整治与利用的规划要进行全面、合理的编制。
以总体规划为基础,要将内河整治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市政设施规划进行结合,对城市水环境的各项规划进行完善,如城市水系整治规划、城市水景观规划、城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城市防洪规划、城市节约用水规划等,明确各阶段的整治目标,按照规划进行实施。
2.1.2 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
按照城区水环境的各项规划,结合具体的发展情况对河道进行专项的整治,对河道整治规划的征地拆迁工作也要加以重视,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各部门都要互相配合,以保证河道政治的计划能够顺利进行。进行河道的清淤与岸坡的政治,对堤防建设进行完善,以保证河道能够通畅。
对雨水和污水进行分流,分别建设收集雨水的管线和截污管线,这对提高污水的收集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尽快进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提高处理污水的能力与效果。对部分污水可进行深度处理,这样可以促进水的有效回用。合理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手段对河道水质进行改善,有利于提升城区水系的自净能力。
加强对水系中工业污染源的管理,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要严格进行控制,工业废水在排入水体的时候要达标,对生活污水要加强管理,对河道沿岸工业企业的突发事故的监管制度要不断完善。
2.1.3 合理整治水库与湖泊
要不断推进城区水库、湖泊的整治,并重视起相关的恢复与保护工作。制订相关的保护政策,令资源可以持续的利用。对湿地面积进行扩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湿地湖泊、水库的资源利用率提升。加强对水库与湖泊的生态保护以及生态旅游的建设,严格控制其污染状况。
2.2 完善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管理体系
2.2.1 对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管理要加强
要根据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规定,不断完善水环境的管理机构,对城区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条例要加以明确,各城区要建立完整的水环境管理机制。将属地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进行分级管理,明确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与任务,各部门要互相协调,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共同努力做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使工作具有有效性。
2.2.2 不断对政策法规进行完善
要根据国家一级城市现有的相关法规,结合实际的水环境整治状况,制订合理、完整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法规,并要加大执行力度,不断完善一些相关的法规体系。明确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目标、内容以及负责人,确保制度的规范化执行。
2.3 从多种渠道来筹措资金
2.3.1 财政支持力度要加强
要以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综合整治的项目。对综合整治与管理的资金要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市财政在安排年度水环境整治项目资金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财力情况来安排,各城区要加强对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财政的支持。
2.3.2 从多渠道来筹措资金
为了对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提供相关的保障,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同时应努力获得有关部门的支持,这样可以对部分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提供有力帮助。可通过政策性银行贷款、国内商业银行贷款等来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大力宣传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情况,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不断对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机制进行完善,按照相关的规定对各单位的排污费进行收取,用来进行企业污染的治理,将城市的污水处理费用在城区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上。
2.4 对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要加强
2.4.1 将责任具体落实
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相关领导部门要对工作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强对综合整治工作的管理,健全各项制度,以促进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进行。各城区的有关部门要对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以重视,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对工作进行全面协调,对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任务与考核制度也要不断完善,这对水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的顺利完成起保障作用。
2.4.2 各部门要相互配合
各城区的相关部门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责所在,按照相关的制度履行自己的职责,并要相互配合,共同协调作用,这对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水利、城管、规划等部门要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加大执法的力度,严查破坏水环境的种种行为。充分调动起各部门与群众们的积极性,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共同为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而努力。
3 加强监督
为了使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要加强对机关行政效能的建设与干部作风的监督,并对工作方法进行创新。对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要加大力度进行监察,建立完整、科学的监察制度,并严格执行。在进行审计、市场监督、招标投标时,要遵循各项规章制度,将一些相关的腐败、违法行为扼杀在摇篮中。对审计的监督要加以重视,资金的投资与使用要遵守相关的规范。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由于历史原因,环境问题积压比较多,在当前,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仍然是突出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以及原则进行了分析,说明要想对水环境进行全面、综合的整治,就要因地制宜,合理进行规划,并加强对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管理,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与法规,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从多渠道来筹措资金,各部门要互相配合与监督,共同促进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高 鑫.构建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新机制[N].北京:光明日报,2008.
[2]孙靖南,邹志红,任广平.模糊综合评价在天然水体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
[3]梁德华,蒋火华.河流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的统一和改进[J].中国环境监测,2002.
[4]李如忠,张元禧.河流水污染控制区域最优化规划方法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5]冯玉琦.我国水环境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治理方略[J].农业与技术,2003.
[6]何雨薇,刑会歌.我国城市水污染现状及其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
[7]刘应宗,吴景山.“21实际国际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与展览会”会议论文――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资金来源难题破解的探讨[J].2001.
关键词:既有浅基桥梁;成因;整治措施;分析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xisting bridge with shallow foundation formation reas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brief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bridge with shallow foundation treatment measures, hoping to help our bridge safety.
Key words: existing bridge with shallow foundation; cause; control measure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序言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加大了基础建设的力度,投资建设了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桥梁作为交通运输的纽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既有的桥梁由于私自滥采河沙、河流冲刷、污染物质侵蚀等原因,给桥梁的基础安全以及桥梁运营的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马磊在《桥基安全防护技术研究》一文中提出:“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已大规模的进入山区。山区高速公路中纵向桥梁的数量增加较多,桥墩顺河道排列,数量多,范围大,对水流的干扰较大;同时桥梁下部结构也受到了水流和推移质的强烈作用,特别是峡谷河段河道狭窄、比降较大,且多跌坎;山洪暴发时,水流速度快、波动大,并携带较大的卵石或漂石,水流的冲击力和滚石的撞击力都会对桥梁下部结构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河道行洪和桥梁安全问题出。”①因此,必须重视既有浅基桥梁的整治工作,确保交通安全。
2.既有浅基桥梁的整治措施
2.1加强对既有浅基桥梁的保护措施
加强对既有浅基桥梁的保护是既有浅基桥梁整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禁止在桥梁周边区域采砂、挖坑。随着建设事业的逐步升温,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河沙的需求量激增,非法采集砂石能为桥梁周边地区的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收入,导致非法采集砂石屡禁不止,违规非法采集砂石加快了河床的下降速度,造成桥梁基础埋置深度减小,形成浅基桥梁,据有关部门统计,非法采集砂石已经成为既有桥梁的第一杀手。违规非法采集砂石严重影响到了桥梁及通
限载通车的安徽六安县黑石渡大桥
行的安全,因此,桥梁管理部门同桥梁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联合打击非法采砂成为浅基桥梁的重要整治措施。在加大打击非法采集砂石力度的同时,在距离桥墩一定距离的下游修建拦砂防护坝可以有效保证桥梁基础的地埋深度,是对既有浅基桥梁实行保护的重要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在铁路线路和铁路桥梁、涵洞两侧一定距离内,修建山塘、水库、堤坝,开挖河道、干渠,采石挖砂,打井取水,影响铁路路基稳定或者危害铁路桥梁、涵洞安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采挖、打井等活动,限期恢复原状或者责令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刑法也对破坏桥梁的行为处以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法律的规定,使非法采集砂石的行为远离了桥墩,使在距离桥墩一定距离的下游修建拦砂防护坝成为了可能。
2.2做好桥梁的加固防护
做好桥梁的加固防护也是既有浅基桥梁的重要整治措施,该防护措施可分为局部的加固防护措施和整体的加固防护措施。既有浅基桥梁的自然环境方面的侵害主要来源于河床的侵蚀作用、河流的冲刷以及河流携带的泥沙及卵石、粗颗粒等对桥墩的撞击、摩擦而出现磨蚀,从而造成桥墩地埋深度减少、基础掏空等现象,严重影响桥墩的稳定性,给桥梁本身和交通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为了有效防止这些自然因素对既有浅基桥梁带来的可能损害,需要对浅基桥梁进行局部防护和整体防护。主要是通过减弱河流冲刷能力的方法,逐步提高桥墩的抗冲刷能力,或者采取深埋桥梁基础,加大桥梁安全深度的方法,来减小自然因素对既有浅基桥梁造成损害的可能性。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合理”的原则,以实现根治为目的,充分考虑既有浅基桥梁防护工程的长期效益,对既有浅基桥梁实行永久或半永久的防护,确保加固防护的耐久性。防护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减轻水流对桥梁的冲击;二是提高桥墩的抗冲刷能力;三是增加桥墩的埋深;四是在下游设置拦砂坝。要结合对河流的集中整治,充分考虑既有浅基桥梁的整体抗冲击强度,尽可能地减少对河道的挤压。切实实现加固防护一处、杜绝一处隐患的终极目标。在实施桥梁的加固防护时,要综合考虑桥梁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河流的水文特征等因素对既有浅基桥梁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既可以通过修建护岸、护坡、河床护砌及丁坝、顺坝、导流堤等永久性建筑控制河流对桥墩的冲击,减少河床下降和冲刷的概率。同时还要采取生物措施,如建设防护林进行防风固沙等手段对既有浅基桥梁进行必要的防护。
注:①引自:《桥基安全防护技术研究》。作者:马磊。2009年10月7日。
参考文献:
[1] 马磊,《桥基安全防护技术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年10月7日。
[2] 郭琦,肖洋,蔡名扬,王志良,《南昌市洪都大桥桥墩局部冲刷试验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12月29日。
[3] 蒋志文,叶洪斋,张爱民,丁若冰,《高喷灌浆技术在潍河大桥桩基防护暗坝工程中的应用》,[J],《山东水利》,2005年第4期。
[关键词] 矿区;生态平衡;整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大的国家,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构成的74%,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近年来由于矿产煤炭资源开采等高强度干扰的负效应导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由于直接挖损、采掘引起地表沉陷和煤矸石堆积等原因,破坏和占用大量的土地,使本已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矿区退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自我调控能力低,产生诸如耕地数量急剧下降、农作物减产、生态环境恶化等形式的退化,表现出极端的脆弱性,甚至已威胁到矿区生态安全,同时也给人体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胡振琪,2009,2010)。因此,基于以往研究提出矿区土地生态整治关键技术,将为矿区土地生态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1 矿区土地生态整治研究进展
发达国家对矿区生态修复与调控技术研究非常重视。美国平均每年采矿占用土地4 500 hm2,其中47%已得到整治,1970年以来其生态治理率也达到70%左右;英国的土地生态恢复率达到87.6%;德国生态治理率达53.5%;澳大利亚矿区生态恢复与土地生态整治被认为是世界上先进的。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整治工作起步较晚,直到1989年《土地复垦规定》的生效实施,土地复垦才被真正得到重视。目前,我国的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工作发展迅速,已复垦土地34万hm2,复垦率已达12%。近年来,我国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在土地破坏机理、复垦土壤生产力模型、土地复垦界面演替、残余变形预测、矿山区域土地与生态价值评价等以及非充填复垦和充填复垦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胡振琪,1997,2001,2009,2010;白中科,1997,2004;卞正富,1998,1999,2000)。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研究内容更加注重生态与环境问题和生态持续能力的恢复,矿区土地生态整治将得到深入研究和推广;农林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不断被引入土地生态整治中,使复垦土地重构、重新植被、土壤改良、侵蚀控制等技术更加科学高效(胡振琪,1997,2001,2009,2010;白中科,1997,2004;卞正富,1998,1999,2000;秦文展,2010)。
矿区土地退化是当今土地与生态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退化土壤的定向培育技术,人工土壤构造技术,复垦土壤的侵蚀控制,污染土地适宜的覆土厚度,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等方面(胡振琪,2001,2009,2010;白中科,1997,2004;卞正富,1998,1999,2000)。目前,国内外矿区土地生态整治工作主要集中在工程处理、受损土壤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生物处理以及矿区景观研究、主要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技术包括开采沉陷预防及控制技术、煤矿塌陷区地表恢复及复垦技术、煤矸石山植被覆绿及景观重建技术、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及其应用等(胡振琪,1997,2001,2009,2010;白中科,1997,2004;卞正富,1998,1999,2000;李树志,2000)。
2 矿区土地生态整治关键技术
2.1 矿区植被恢复技术
植被作为矿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矿区土地退化的进程和逆转,是矿区生态系统演化的主要指征之一,因此,生态系统退化阻控与恢复的核心问题最终归结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生态保育上。筛选适应矿区生态环境的适生植物是合理重建矿区植被的重要前提。一般地,所选植物应具有较强的适生性、固氮潜力、成活率和发达的根系。植被栽植应注重工程设计,更应重视植被保护及管理。
2.2 人工土壤重构技术
土壤重构是在重塑地貌的地表再造一层人工的土体,以便于种植。复垦土地往往缺少熟化的表土或土壤贫瘠,一些人造表土可作为自然表土的改良剂或直接作为表土使用(胡振琪,2005)。
2.3 沉陷地貌重塑技术
沉陷地貌是由于采矿运走了埋藏于地层内部的矿体和部分围岩,或者采矿的同时将地下水疏干,原来的力学平衡被打破,上部岩石发生弯曲变形,重新形成新的应力张力平衡,使地面下凹而形成的再塑地貌。与挖损地貌不同的是,沉陷地其地表物质组成不变,只是地面下沉呈坑状、凹型盆地,同时在四周出现裂隙。针对不同的沉陷地貌,可以采用煤矸石填充法复垦,作为农田进行再种植,或者作为迁村用地或路基。地貌重塑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基础工程(汤惠君,2004)。具体的工程技术常见的有梯田法复垦技术、疏排法复垦技术、挖深垫浅法复垦技术、泥浆泵充填复垦技术、利用粉煤灰(矸石、塘泥)造地复田技术等。
2.4 生物修复技术
矿区生态恢复主要的生物技术措施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主要是利用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作用把重金属由地下转移到地上部分,收割地上部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另外,利用重金属耐受型植物稳定修复也是较好的途径。豆科植物是理想的先锋植物,可加速脆弱矿区生态演替(黄铭洪和骆永明,2003)。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降低土壤中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从而使污染土壤环境尽可能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黄铭洪和骆永明,2003)。近年来,关于丛枝菌根(AM)真菌在矿区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土壤微生物,90%以上的陆生有花植物都能与它形成共生体系。丛枝菌根能够促进植物吸收利用矿质养分和水分,提高作物抗逆性和抗病性,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促进植被恢复,丛枝菌根的这些生理生态特性使得菌根技术具有克服矿区生态重建中氮、磷及有机质含量极低、土壤结构不良、持水保肥能力差、极端值、干旱或盐分过高引起的生理干旱等潜力。在受损的生态系统中人为地引入AM真菌接种剂,能够加速被破坏生境中植被的恢复。在长期世代演替的自然生态系统中,AM真菌是其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已被认为是矿区、退化草场等生境植被恢复的“生物调节剂”。迄今为止,已有很多关于应用菌根生物技术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功范例。澳大利亚在矿区土地复垦中广泛地使用了菌根生物技术。在煤矸石山和矿区塌陷地栽培植物时接种AM真菌,不但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而且提高植被盖度,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对植物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土壤具有一定的改良效应,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毕银丽等,2007,2008,2010;杜善周等,2008)。大量的试验已经证明在被扰动生境的恢复过程中,外来菌种的引入和土著菌种的培育可以增加植物的产量,也可以促进原生植被恢复。
2.5 化学改良技术
多数矿区退化土壤缺乏有机质和矿质营养元素。整治土地未来利用方向为农林业的,其首要前提是培肥土壤。有机废弃物可作为土壤添加剂,同时可通过螯合作用降低其毒性。包括化肥等无机添加剂也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特性,大部分矿区废弃地缺乏N、P等营养物质,一般添加肥料或利用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来提高土壤肥力(黄铭洪和骆永明,2003)。
2.6 景观恢复技术
采矿迹地是剧烈人为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是人类为获得矿产资源而对土地进行剧烈改造的区域。基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生态重建就是使采矿废弃地具有具体利用方式和一定水平的生产力,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与周围景观特征相协调,最终达到生态整体性目标。矿区废弃地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的生态重建途径。矿区废弃地隶属各种尺度的景观类型,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设计科学的景观格局和适合的生境条件,即依靠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实现生态重建目标(龙花楼,1997;陈秋计,2006;谢宏全,2007)。通过土地整治和生态建设提高自然和半自然生境的面积,增加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镶嵌性,以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景观娱乐休闲功能。
农田景观恢复施工技术。矿区开采沉陷量不大或开采下沉后土地坡度变化较小的非积水塌陷区。采用直接平整利用或自然恢复利用的方式:积水较少区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进行充填复垦;积水较深区域,采用挖深垫浅法,建立塘基式农田;未稳定沉陷区采用预复垦。
另外,对于位于沉陷区的村落,可采用村落恢复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注意保护、规划村落,发展中心村,节约用地,维护乡村特色。矿山尤其是露天矿采矿时常常会破坏山体,可采用山体恢复技术对山脊生态廊道进行修复,保持山脊线的自然连续性,并尽可能留出更宽的视线通廊。
参考文献:
[1]白中科.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博士论文,1997.
[2]白中科.山西矿区土地复垦科学研究与实验示范18年回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4(4):313-317.
[3]毕银丽,陈铸,曹楠等.丛枝菌根对矿区塌陷地环境修复的生态效应[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5(11):850~854.
[4]毕银丽,刘银平,黄霄羽等.丛枝菌根对尾矿环境的生态修复作用[J].科技导报,2008,26(7):25-29.
[5]毕银丽,吴王燕,刘银平.丛枝菌根在煤矸石山土地复垦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7,27(9):3738-3743.
[6]卞正富,张国良.矿区水土流失及其控制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4):31-36.
[7]卞正富,张国良.矿山土复垦利用试验[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1):81-84.
[8]卞正富.国内外煤矿区土地复垦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1):6-11.
[9]陈秋计,刘昌华,谢宏全等.煤矿塌陷区景观生态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26(5):83-86.
[10]杜善周,毕银丽,吴王燕等.丛枝菌根对矿区环境修复的生态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4):113-116.
[11]胡振琪,贺日兴,魏忠义,等.一种新型沉陷地复垦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01,29(1):17-20.
[12]胡振琪,魏忠义,秦萍.矿山复垦土壤重构的概念与方法[J].土壤.2005,37(1):8-12.
[13]胡振琪,赵艳玲,毕银丽.美国矿区土地复垦[J].中国土地,2001(6):43-44.
[14]胡振琪.山西省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机遇和挑战[J].山西农业科学,2010(1):42-45.
[15]胡振琪.土地复垦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学基金,1997(1):17-22.
[16]胡振琪.中国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20年:回顾与展望[J].科技导报,2009,17:25-29.
[17]黄铭洪,骆永明.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J].土壤学报,2003,40(2):161-169.
[18]李树志.中国煤炭开采土地破坏及其复垦利用技术[J].资源产业,2000(7):8-11.
[19]龙花楼.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68-74.
[20]秦文展,陈建宏.平果铝矿高效复垦示范区土壤质量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26(3):304-309.
[21]汤惠君.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5(3):85-88.
[22]谢宏全,胡振琪,陈秋计.煤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中国矿业,2007,16(10):42-45.
2009年上半年工作
(一)上半年工作基本情况。全局共出动检查2000余人次;发放组织机构代码713家,标准备案26件,代办商品条码注册或续展73件;完成计量器具检定修理5782台件,产品检验454批次。
(二)扎实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按照省市局关于“三个年”活动的要求,以“质量和安全年”的活动开展为契机,扎实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确保质量安全。一是开展了加工食品安全大检查和集中整治行动,对全县火腿、肉制品、含乳饮料、茶叶等食品加工企业进行集中检查;二是开展了食品加工小作坊整规行动。主要针对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检查企业40余家,抽检21批次,组织了全县乡镇质监员对食品加工小作坊整治工作进行了培训,对部分乡镇的小作坊进行调查确认,要求小作坊业主对生产条件进行改造并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三是开展了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印发了《武义县深化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对乡镇街道安全协管员进行培训、动员、部署;四是开展了针对农资、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仿瓷餐具及食用糖等重点产品专项执法行动;五是开展电子计价秤等计量专项执法行动。
(三)十小整规行动紧密有序地开展。2009年是“十小”整规工作的全面推进之年,我县在去年试点工作基础上,有序稳步推进整规工作。根据市政府与县政府签订的《金华市“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与规范工作2009年度目标责任书》的要求,4月24日,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全面推进“十小”行业整规工作会议,会上与各乡镇(街道)、各责任部门签订了2009年“十小”行业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我局作为县“十小”整规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在,为了整规工作能更好的展开,每月牵头召开一次整规工作协调会,总结阶段性工作,帮助各责任部门分析梳理问题,统一协调整规工作。组织各责任部门对我县“十小”整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督查;武义县“十小”整规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县长杨霄雁带队,多次对全县各乡镇(街道)的“十小”行业整规工作进展情况展开实地督查,县“十小”整规办公室走访了全县十八个乡镇(街道),对“十小”整规工作积极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的整规工作开展。
作为食品加工小作坊整规的责任部门,武义县质监局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了2009年度食品加工小作坊全面推进整规的工作计划、行动方案及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具体措施和全年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召开全县乡镇(街道)质监员动员会,对食品加工小作坊底数再调查再核实。进一步落实四项基本制度措施,明确食品加工小作坊业主主体责任。同时结合我县农村食品加工小作坊实际,修订完善了我县食品加工小作坊标准规范,使整规工作更切合实际。我局组织业务人员对全县各乡镇(街道)“十小”整规联络员进行了食品加工小作坊整规工作和食品安全法的宣贯培训。截止目前全局共出动检查人员75人次,取缔非法食品加工点2户,检查小作坊39家(户),发放整规资料150余份。
(四)帮扶企业,开展企业服务年。我局本着“为企业减负、让企业受惠”的宗旨,坚持将服务企业落到实处,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解难题。2月起,我局开展了“千名干部进千企,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由局班子领导分头带队,对电动工具、链条、门业、旅游休闲、文教、食品行业走访调研,主动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引导企业增强发展信心,为企业排忧解难,全面落实惠企政策措施;由检测中心组建技术服务队,为企业开展帮扶活动;根据上级“技术机构百家企业质量帮扶”活动的相关要求,目前我局共开展链条企业技术服务32家;组织乡镇质监员针对食品安全法及特种设备新条例的宣贯开展业务培训两期,共70余人次。尤其针对食品安全法,组织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一期57家企业,61人次;对安全健康类重点产品、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准备在8月份组织培训。我局成立了“能源计量服务队”,重点为三美、沪江等高能耗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提高计量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节能降耗。三是不断提升技术机构检验检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服务能力,推动创新型技术机构建设。我局积极发挥技术机构服务产业的支撑作用,结合我县产业特色,在电动工具、防盗门、链条、农残等项目和参数上进行扩项认证和认可,提高检测服务能力。
(五)积极推进品牌培育工程。2009年我局将根据省、市局名牌战略实施调整情况,结合我县实际,有效开展名牌培育工作,继续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对创牌企业帮扶力度,重点对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帮扶,已走访创牌企业18家。今年准备申报推荐浙江名牌1只,金华名牌5只。同时在电动工具、链条、休闲产品等重点提升产业,通过抓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进企业专利转化为标准,企业的标准提升和技术改造促进企业产业转型提质。
(六)深入开展计量惠民活动。我局充分开展计量检定、产品检验等基础性工作为民生服务、为节能减排服务。一是加强民生计量工作。我局加强对商用衡器、出租车计价器、加油机、医用计量器具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开展强制检定工作,并取得县财政的支持,已对商贸流通领域的计量器具实行免费检定,今年还将免费检定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卫生单位。二是积极开展计量惠民进社区活动,进入中南、溪南社区及桃溪、茭道、柳城等乡镇开展免费维修血压计、现场为老年人量血压等活动。
(七)积极开展质监文化建设。我局积极开展质监文化建设年活动,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争创市级文明单位,向县文明办上报申请材料,并针对市级文明单位的创建要求,逐项做好准备工作,迎接市、县级检查。
为提升质监工作社会公信力,增强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和安全意识,4月由我局主办的“质量和安全杯”摄影大赛正式开赛,向社会征集摄影作品。5月15日,我局专门组织老年摄影家前往武义意达电器和永晖工具两家电动工具企业参观采风,在为摄影家们提供素材的同时,也展示了武义企业的风采。
(八)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有序。从3月初,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安排,紧密结合“严格监管确保质量安全、优化服务推进转型提质”的实践载体,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现阶段。我局正在开展深入分析检查,多方面、多渠道采纳意见、建议。我局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一直坚持理论学习,党员干部上交了科学发展理论文章,结合质监工作实际,畅谈自己对如何让做好质监工作的想法和意见。开展调研活动,向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发送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函,反馈良好,并在五月上旬召开了民主恳谈会,邀请县退休老干部、企事业单位代表、乡镇质检员等分别开展民主恳谈会,征求他们对质监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由局领导带头撰写科学发展建议书,着重梳理影响和制约质监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依照质监职能对我县发展提出了可行性意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围绕我局“严格监管保障质量安全、优化服务推进转型提质”这一活动实践载体,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进质监工作取得新成效。
(九)指导协会开展各项工作。县电动工具行业协会和县链条制造行业协会是我局业务指导的两个行业协会,在我局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行业协会工作有声有色:(一)恒友、永晖、意达公司三个培训点,有10个企业200余名员工参加了培训,下一步还将在海阔、东达设点培训。协会还向县政府等有关部门申请了专项培训资金,为职工培训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邀请武义职校老师进企业上课,大大方便职工参加培训学习。(二)5月22日,电动工具行业协会与劳动人事保障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红五月”职工职业技能比武,比武分检验工、维修电工两项工种,会员企业有70余名选手参加了比武。(三)5月18日下午,在浙江阿波罗运动休闲用品有限公司,青企电动第一个互帮互学小组开展活动。这是为了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应对危机,经协会发文,由会员企业自主与秘书处联系,成立了青企电动第一个互帮互学小组,互帮互学,抱团取暖,共同发展。
2009年下半年形势分析和工作举措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市场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很多企业特别是外向型的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然而,对于锐意进取的企业来说,经济的寒冬并不会成为裹足不前的借口,相反正是进行管理变革与提升的大好时机。武义质监局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时机,为全县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应对危机,为武义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同时一些不利因素的存在,也影响着武义质监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在食品生产企业办证、监管职责界定等方面存在实际操作盲点。(2)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大,人手缺乏。(3)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对转型提质、创牌工作认识不到位。(4)特种设备依然存在不安全因素,监管难度大。(5)安全监管、专项整治等工作经费和人员保障仍面临很大压力。面对这些压力和不利因素,我局下半年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工作,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一)要按期完成“十小”整治年度目标。今年下半年,我局将配合县委县政府工作,做好全县“十小”行业整规工作开展情况的督察;做好各行业整治牵头单位的协调工作;联合县宣传部做好“十小”整规宣传工作;作为责任部门,切实做好食品小作坊的整规工作。
(二)持续开展重点产品专项整治行动。按照省市局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各类产品的专项执法检查和帮扶整改,确保质量安全。
二、继续深化名牌培育工程,争取完成目标任务
按照我县中国名牌及省市名牌的培育计划的规划,今年重点培育2009年浙江省名牌1个、金华市名牌4个。下半年我局将加强对重点培育企业的走访调研,及时了解企业创牌中存在的困难,配合、督促企业做好申报工作,确保培育工程取得实效。
三、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
我局今年共有三个标准化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当中。一是会同武义县文教用品行业联合制订与实施“二针二钉”的原材料验收标准;二是开展武义县无公害竹笋标准化栽培推广示范项目;三是开展武义县无公害莲子标准养殖推广示范项目。目前三个项目均已完成了资料上报等基础性工作,下半年我局将加强落实力度,会同有关单位做好项目任务的实施工作。
四、开展电子计价秤整治,加强计量监管
按照《武义县电子计价秤专项整治方案》的要求,结合上半年调查摸底、动员部署阶段工作,加强组织实施力度,将企业自查和集中执法检查相结合,范围涵盖生产、销售、修理、使用全过程,做好落实整改和总结工作,进一步规范电子计价秤的生产、经营行为。
五、深化学习《食品安全法》,正确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为食品监管提供了非常有效地法律依据,更为我们督促生产经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保证食品安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下半年我局将继续以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食品监管人员、检验人员、食品企业主等相关人员进行学习,争取学好、学深、学透《食品安全法》。
关键词:河道管理 ;市场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提供水源、交通航运、防洪排涝等功能,还具有调节气候、削减污染等生态环境效应。近几年来,河道环境问题也引起了我国许多城市的重视,一些城市对市区河道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南京市即在此列。然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针对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的法规依据和保障,南京市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的成效受到了影响。
1、南京市城市河道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南京城市河道经过多年的综合建设整治和保护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得到广大市民的充分肯定。但按照《南京市清水行动计划》的目标“饮水更安全,污水不下河,死水变活水,脏水变清水”,目前城区景观河道水体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河道成片成网整治的计划统筹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市河道整治按照点面结合、水系成网的要求推进。但部分河道的综合整治计划受到周边市政配套建设、城中村改造、地块启动等计划影响,按要求同步治理存在一定困难。致使已整治的城市河道水质提升不明显。此外,各区城市化进程存在差异,受此影响,河道建设整治的重点和推进力度不均衡,市区两级联动有待进一步加强。
1.2河道水质现状仍不容乐观。
近年来,虽经雨污分流、河道清淤、引水补水、生物治理等多种手段改善城市河道水质,但劣V类河道仍占多数。从现有情况看,水质改善主要面临以下形势:首先,企业偷排污水,造成河道水质和环境污染严重;其次。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生活污染和农业种养业污染影响河道水质;再次,随着河道整治范围的扩大,城郊结合部地块管网不发达[1];最后,雨污分流工程尚未完成,部分地区污水截流管入河口改造不彻底,造成部分污水下河,影响河道水质。
1.3河道引补水水源不足水质较差。
河道引补水对于加速水体流动、增强河道自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南京市江南六区市政管养的河道约123公里,其中约49公里河道实施了引水冲洗,非市政管养河道中约48公里实施了引水冲洗。引水冲洗覆盖河道总长度约97公里。引各类水冲洗河道、湖泊,每日引水量约100万吨/日。南京市城区引水设施不够完善,引水格局不尽合理,水源不足,水质较差,部分河段引水不能覆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道水质的改善。
1.4未整治河道周边环境函待改善。
市区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基本完成南京市主城范围内主要河道的综合整治工程。然而目前南京市仍然存在着未整治河道周边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河道保护范围内违章建筑,倾倒垃圾、渣土,堆放杂物,毁绿种菜现象众多。垃圾堆散、淤泥堆积、臭气熏人,周边居民对于河道建设整治的期盼日益迫切。
1.5河道的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
南京市域河道管理主体较为混乱,管理单位有城管部门、水利部门、建成未移交的由建设主体管理,同时还存在相当一部分的无主河道。2012年,城市维护管理事权下放下放后,所有市政河道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均由各区负责管养。市城管局负责对各区河道管理部门进行检查、指导和考核。同时负责办理全市市政管理河道的挖掘占用审批。但目前仍有许多非市政河道(郊区非主流河道为主)管理主体尚不明确,造成河道养护工作不到位,河道杂物、垃圾较多,不止造成水体环境恶劣,同时影响汛期行洪,导致城市淹水。
1.6河道建设与管理立法建章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南京市市政河道管理使用的地方性法规是1989年制定的《南京市内秦淮河管理条例》,河道建设内容较少,河道管理范围较窄,作为河道建设整治与管理的法规依据和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应加强城市河道建设整治立法,唯有实施依法治河,加强河道执法管理,才能使城市河道建设与管理得以科学、规范、高标准、高品质推进。
1.7市政河道养护模式单一、经费偏低。
目前南京市政河道养护单位主要由各区河道管理部门指定,多数为改制后的各区河道所负责日常养护工作。主要包括河道打捞漂浮物、岸坡清扫、截流沟养护等内容。河道养护定额水平较低,为32.34元/米,远低于国内同级其他城市。模式单一、经费偏低的情况造成了养护企业竞争意识差,积极性不高,养护质量一般,行业管理模式急需调整。
2、建议与对策
2.1明晰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权限,划分工作职能。
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到水利、规划、环境保护、交通、国土资源等多个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强化市、区二级人民政府在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中的职责,合理确定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中的权限和职责划分,特别是要明确界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与建设、城管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厘清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城市行政主管部门在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中的权限分工[1]。
针对“建”“管”分离的原则,建议市住建部门为市城市河道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河道建设活动的组织、协调、监督、考核以及其他有关职责。各区住建部门负责做好辖区内本级城市河道建设的管理。市城管部门为市城市河道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城市河道的日常管理,对各区河道的管理部门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各区城管部门负责辖区内城市河道的管理。
2.2充实城市河道建设项目的管理规范。
城市河道建设是整个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现行规章和政策文件规范不够,效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充实,包括河道建设项目用地、内容的明确,河道建设标准的制定,河道建设项目的建设条件确定、建设条件手续办理及河道建设项目设计审查、竣工验收的规定等,并做到河道建设项目的建设和管理的无缝衔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水平,使河道品质再上新台阶。加强河道蓝线管理,明确河道蓝线与城市绿线的关系,规划部门与绿地审批部门应在审批工作进行前,与市政管理部门沟通,确保不占用河道蓝线。
2.3加大控源截污的力度。
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质量是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大控源截污的力度是有效改善水质的手段。稳步推进雨污分流工作,加快入河口的节点改造工作,同步开展现有截流沟溢流口的封堵工作,杜绝污水下河。同时逐步开展初期雨水的收集利用,减少城市面源对河道的影响。加强排水许可和河道挖掘占用审批工作,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规范排水行为,保护河道环境。
2.4以生态化整治为主要目标。
在整治、修复或再建生态河道时,整治的不仅仅是一条河道,而是河道流域内相关的基础设施的综合治理与改造。杜绝简单的裁弯取直、块石驳岸等做法,采用自然生态的修复方式,如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系统,建造节地型河流绿化带,开辟大型的自然生态公园等。完善生态景观建设,实现“水土交融、城乡交替,河景交汇”。此外,河道的整治应多采用自然材料来代替硬质材料,以此来改善水质,提高河道的功能性[2]。
2.5加大投入,提高河道引补水力度。
加强河道引补水是快速有效改善现有河道水质的手段。在八月份亚青会期间,由于多部门联动,加大了引补水水量,加快水体引换频率,多个河道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河道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引补水设施建设,加大引补水水量,开展常态化、日常化引水工作。
2.6开展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养护定额。
进一步开放河道养护作业市场,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构建“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公平化竞争、产业化发展、标准化作业”市政管养运行模式。真正实现事企分开、管干分离、重心下移、市场运作,提高养护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益。提高河道养护定额,建立健全养护市场招投标制度,不断提高市政管理水平和养护质量。
3、结语
加强城市河道建设和管理水平,需多部门齐心协力,多措并举,着力改善河道水质,立足于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
参考文献
一、政治思想和业务学习
200*年,全科同志始终以“认真做好医政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积极主动地参加卫生局组织的各种培训会议和学习活动,不断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掌握各种业务知识和卫生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医政管理工作
(一)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1、认真做好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200*年医政科继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原则,严格按照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和省、市卫生工作要求,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通知,在全市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全年坚持每月都深入到各医疗卫生单位,严格督导、检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督促其整改。
2、针对个别医疗机构妇产科存在的医疗隐患,及时筹备并举办了“全市妇产科医疗纠纷防范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对孕、产妇的产前保健、产程观察、产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催产素的正确应用等问题以及医院妇产科医疗纠纷的防范,进行了全面、集中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降低了我市妇产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3、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省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为内容,积极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基层,到镇(街)卫生院举办医疗护理质量培训班。引导和督促镇(街)卫生院广大医务人员(包括乡村医生)继续深入学习和全面掌握卫生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进一步提高了镇(街)卫生院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强化了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4、组织有关专家,采取随机抽取的形式,从全市各医疗机构中抽取200*年以来的出院病人住院病历265份,进行病历评审。共评出甲级病历241份、乙级病历24份,甲级病历率90.9*,评审结果在全市进行了通报。通过病历评审活动,提高了全市的病历书写质量,强化了病历质量管理。
5、为进一步提高镇(街)卫生院的急诊、急救水平,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简化服务流程,优化服务过程,切实防范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按照卫生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通知》精神,11月底准备组织全市镇(街)卫生院开展人工心肺复苏术操作、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电动吸痰器吸痰法技术比武活动。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街)卫生院的急诊急救能力,不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让病人在医疗服务全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人性化关怀和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护理管理工作
1、参加了国家和省卫生厅举办的各类护理管理培训班,并多次在镇(街)卫生院举办护理质量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培训活动,做到每月到镇(街)卫生院督导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查找不足,严防各类护理纠纷的发生。
2、200*年完成了180*的护士执业注册及计算机录入工作,并按照上级要求,完成了50*人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报名工作。
3、组织参加了市卫生局和护理学会举办的2005年庆祝5.12国际护士节护士风采活动,获得了较好的名次,通过此次活动,对内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对外提升了我市护理队伍的整体形象,使病陪人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中医工作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的预防保健和诊疗作用,进一步做好了我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的有关工作;按照市卫生局要求,积极指导镇街卫生院和村卫生所运用中医药50项适宜技术,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简便的中医药服务;协助做好了中医药行政许可证项目管理的研究调查工作;完成了全市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的报名工作;做好了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报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个人的有关工作。
(四)镇(街)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整顿工作
按照市政府办公室《整顿镇(街)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通知》要求,200*年制定并下发了《关于继续开展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整顿工作的通知》,继续对全市21处镇(街)的一体化管理工作进行了清理整顿,进一步加大了对全市各镇(街)一体化工作的督导和管理力度,积极督导和协助各镇(街)卫生院对本辖区内的卫生所逐村逐所的进行认真梳理、整改,对于一村存在多室的卫生所坚决进行合并或停业。最后,为检验整顿效果、进一步强化一体化管理,对各镇(街)卫生院已设置的各类卫生所,重新采取逐村逐所的形式进行现场校验和验收,凡是验收不合格的卫生所一律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改正;已经验收合格的卫生所予以校验或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纳入正常的一体化管理轨道。截至目前,200*年全市共校验农村一体化管理的各类卫生所850处,新批准农村一体化管理的各类卫生所222处(其中紧密管理型卫生所34处、目标管理型卫生所188处)。通过今年的一体化整顿活动,更加强化了我市村级卫生组织的管理,严厉打击了所外行医和非法行医活动,净化农村医疗服务市场,进一步巩固了农村一体化管理工作。
(五)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和省、市等有关部门联合下发的《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文件精神,2005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
1、为认真做好此项工作,专门健全了领导组织—“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大队长的“市卫生行政执法大队”。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了计划周密、声势浩大、效果显著的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整个活动坚持:依法行政与“监督、规范、疏导、打击”相结合、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与规范管理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相结合、日常监督发现非法行医和群众举报相结合的原则。为摸清*内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卫生局专门抽调了3*卫生监督员,医政科全体同志共同参与,分为九个小组,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从8月9日开始,对*内所有的医疗机构逐街逐巷的进行调查摸底,此次摸底共登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7*,彻底弄清了我市*医疗机构的现状。
2、对*现有的211处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进行了年度校验;对举办人不在现场、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擅自扩大诊疗科目、擅自变更执业地点、擅自医疗广告、治疗室不合格、出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违法行为进行了认真查处,依法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整改意见。通过校验,规范了部分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
3、在前期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活动。此次活动,对*存在的159处非法医疗机构严格依照法定程序立案后,逐个进行了调查取证,依法做出了行政处罚。据统计,我市自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全科同志带领监督人员共进行监督110*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18*;取缔无证行医82处、非法义诊2处;作出罚款决定11.*元;没收药品6*箱、医疗器械一宗,价值*余元。
4、积极查处医疗机构内部出租、承包科室等违法行为。200*年共立案查处了*中医医院外五科承包案、*滨湖南医院皮肤科承包案、*卫生院承包科室案等多起非法出租、承包科室的案件,依法纠正了这些医疗机构的违法行为。
5、多次主动与市计生局联合,对全市使用b超和流产药物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没收了违规使用的b超机一台、计生用品及流产药物一宗。
6、依法与药监局联合,对*内的部分药店进行了监督检查,查出存在“座堂行医”的药店三家,并进行了立案处罚。
7、加大对重大案件的查处力度,针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诊所非法行医案、*门诊部非法行医案等,都依法进行了立案查处,从严从重作出了行政处罚。
8、在打击非法行医过程中,我们除了在工作日进行正常的监督检查外,根据我市非法行医的特点,还采用了中午查处和夜晚查处相结合、节假日查处和周六、周日查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新开办的非法医疗机构,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取缔一个。对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非法医疗机构采取突击检查和蹲点守候相结合的办法,严格进行查处,使非法行医无处藏身,收到了很好的震慑效果。对6处拒不执行卫生行政处罚决定、违法行为较为严重的非法医疗机构,依照卫生行政处罚程序,依法申请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8月31日,卫生行政执法人员配合人民法院对此6处非法医疗机构进行了彻底取缔,没收了药品、器械、医疗广告牌一宗。
(六)医疗纠纷的调查处理
今年,全市共发生较大的医疗纠纷*,涉及市人民医院、*卫生院、*医院等。在局领导的亲自指挥和带领下,通过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全科上下共同参与,齐心协力,积极主动的靠上去调查处理,在医患双方都较为满意的前提下,全部调解完毕,妥善处理了医患纠纷,及时化解了社会矛盾。
(七)医学科研、教育和各类人员的体检工作
积极督导各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医学科研、教育活动。全年科研立项38项、通过技术成果鉴定13项,在市级以上杂志发表科研论文293篇;完成了医学会、中医学会、护理学会的年检工作;组织并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一期“全科医师培训班”,单独完成了2005年我市全科医师的教学、培训任务;2005年组织*医院完成大中专查体任务1300*;为严把征兵体检质量关,积极为部队输送合格兵员,2005年按照政府征兵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共组织安排征兵体检206*,较好的完成了05年的征兵体检工作任务。
(八)药品管理工作
继续以医疗单位内部的药品管理为重点,积极加强药事管理组织建设。不断督促各单位严格按照规定从合法渠道采购药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在临床使用,严把药品入库验收和出库登记手续,做好药品的在库保养。严格执行效期药品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的降低药品损耗,认真执行“金额管理、数量统计”的定期盘存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制度。指导部分镇街卫生院实行了药品微机联网管理,监督镇(街)卫生院(医院)建立了规范的药品代购分发中心药库,进一步加强了农村药事管理。
(九)卫生支农工作
为加强镇(街)卫生院的医疗技术力量,继续做好卫生支农工作,200*年制订下发了《关于继续开展城市卫生机构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通知》,安排了我市7处市直医疗机构,采取对口帮扶和下乡支农两种形式,支援10处镇街卫生院。200*年度医政科坚持经常性的到受援镇(街)卫生院(医院),检查7处市直医疗机构选派的6*名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做到了及时认真进行考核,严格按照规定实行管理。
(十)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和聘任工作
200*年,为认真落实*卫生厅《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管理办法(暂行)》的规定,全科同志根据我市一体化管理的实际,严格按照《乡村医生聘任实施办法》的规定,安排和督促各镇(街)卫生院(医院)采取定岗、定编、择优聘任、三岗分离的形式,对已通过省、市考试的204*乡村医生,结合各卫生所的实际需求,择优进行乡村医生聘任,认真开展首次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工作。为坚决杜绝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严格做到依法聘任,防止弄虚作假。目前,全科同志对各镇(街)卫生院已聘用的乡村医生,正逐所逐人的进行审核,现已审核完毕18处镇(街)。
(十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继续督促各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配合文明生态村建设,积极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医疗卫生单位到社区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全市*范围内共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各镇(街)卫生院(医院)共设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