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09 12:09: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根据县政府办《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XX镇,辖8个村,农业人口7533户2.96万人,农村劳动力1.2万人,全镇总面积4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万亩,农业生产总值1300万元。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镇有五个“新农村”试点,分别分布在碧石、沙田、十六都、溪头四个行政村五个试点自然村。这些试点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十六都村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三通”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以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萌,环境优美,公路畅通,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地方。

我镇新农村建设虽取了一定成效,但与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村生产力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是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基本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外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农民大都是老、弱、妇、幼。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我镇除了十六都村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各种因素,老百姓响应不积极,“六改四普及”难度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观念,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党和政府的大事,个人存在不愿让利、不愿筹资的思想。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但“理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水、改厕、改栏工作进展缓慢。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1、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镇、村投入资金有限;2、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虽有所改善,但通达深度、通车质量都存在较大问题。且镇村都面临通村公路的养护资金紧缺的困难。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镇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扰,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农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活动,“__”等赌博活动有抬头的趋势。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完善、强化、落实扶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其次,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居环境

要根据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要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民房设计上充分体现农村特色和地方特色,注重与自然相和谐。重点整治脏乱差,加大 宣传力度,转变镇村干部工作作风,耐心做好引导、疏通工作,认真按照“三清、三通、三改、三规范”的要求,进行一次村庄整治建设。成立“村民理事会”,并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加快“六改四普及”步伐,集中力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净化、绿化、美化村容村貌,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促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三)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进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制约。树立“建设大通道、发展大产业”的思路,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自然村内道路硬化率达到100。

篇(2)

一、对全市农村形势的基本估价

通过视察,我们认为,我市农村的形势是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成效显著,态势良好。主要表现在:一是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领导,农村的发展始终有着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农村得予持续发展、农民得予休养生息;三是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四是农村发展的辉煌成就,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视察中,我们看到,我市农村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有: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从年的36·5:27·1:36·4,调整为年的31·6:31·7:36·7。二是农民生活不断改善,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年,农民人均有粮达365·7公斤,人均纯收入达1553元;贫困人口减少为100万人。三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改观。年,农业水利化程度达20·9%;已有890个村通了路、989个村通了水、939个村通了电、814个村通了电话、91·7%和93·8%的村分别通了广播、电视;建沼气池18万口,40·1万户农户有了永久住房。四是社会事业取得了进步,乡村文明水平有所提高,农民素质得到增强。年,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人均受教育年限达5·94年。五是农村基层组织健全,制度逐步完善,民主管理得到加强。

视察中,我们也看到,我市农村在发展中同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业基础脆弱,综合生产能力仍然较弱;产业结构调整步子不大,经济发展仍很滞后;集体经济实力弱,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农村市场培育程度低,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二是农村贫困面大且贫困程度深,农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面貌仍然较差。四是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乡村文明程度低,农民素质教育不够。五是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村组干部的待遇较低;农村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农村任务艰巨。

二、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

通过视察,我们认为,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围绕生产发展,突出村容村貌整治,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归结起来,成功的做法主要有:一是加强领导,提供保证。各县(区)成立了强有力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组建了工作机构,抽调了得力的工作人员,负责处理新农村建设日常事务,指导和协调新农村建设,还划拨了一定的经费,做到了新农村建设有机构负责、有领导分管、有人员落实、有经费保障。二是积极试点,探索途径。各县(区)按照有关要求,结合实际,选择了一些有一定发展基础、建设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自然村进行试点,努力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为全面进行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视察中看到,试点村工作进展顺利,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县(区)通过会议、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单、标语等方式,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思路目标和任务措施,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各级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氛围在逐步形成。四是抓住机遇,稳步推进。各县(区)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培植致富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认真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特别是试点村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村容村貌有了新的改观,农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新的变化。

三、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通过视察,我们也看到,我市新农村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思想认识有差距。少数地方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有误区,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足。二是宣传力度还不够。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还不够充分,对基层群众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存在“上级热、下级冷,政府热、农民冷”的现象。三是规划编制较滞后。新农村建设规划均处在把握上情、分析下情的酝酿阶段,均未形成明确的规划,编制工作仍然较慢。四是建设中困难较多。新农村建设中需要与可能差距大,投入严重不足,争取发展项目、资金难度大,加之原已建设的基础设施缺口资金大、欠帐多,建设新农村任务十分艰巨。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和引导,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把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精神上来,使广大干部群众清楚明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从而增强各级干部的责任感,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

加强领导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协调和指导,健全有关机构,充实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应当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督促检查,采取市负责县、县负责乡、乡负责村的办法,分别派出工作组,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指导和督查。督查的重点应当是组织机构的建立及经费保证情况、宣传发动情况、规划编制情况、试点推进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通过督查,确保新农村建设试点和整个建设稳步推进。

(二)加强培训,增强能力

加强培训、增强能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应当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切实加强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认识水平,增强组织实施者的工作能力,强化广大农民群众致富技能。应当继续将新农村建设的培训纳入各级党校、成技校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不断加大对各级干部、组织实施者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培训应当结合农村实际、当地产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要,突出针对性、实用性,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尽力满足干部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智力渴望和技能需求。

(三)因地制宜,加快规划编制

规划是对今后一定时期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设想。应当坚持规划先行,加快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规划编制应当坚持加快发展、突出整治、重在基础的原则,把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既做到目标宏伟、增强信心,又做到结合实际、切实可行。除市县(区)制定全面规划外,乡村组也应当制定出具体的规划或是打算,明确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任务,突出产业发展,一村一策,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

(四)立足市情,分层次建设新农村

我市农村的发展条件不同,内地与边疆、坝区与山区、交通便利地区与偏僻闭塞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应当根据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确定不同的发展层次,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台阶式梯次推进。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了按村、温饱村、贫困村三类推进。从视察的情况看,建议还可增加两个层次,把新农村建设分为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5000元)、温饱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24元——3000元)、贫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7元——924元)、绝对贫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7元以下)五个层次比较符合实际,更有利于整个农村的发展和进行具体的工作指导。根据我市贫困村、绝对贫困村所占比重大的实际,在制定一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及进行工作指导时,应重点关注贫困村和绝对贫困村。分层次建设的目标及要求建议为:

1、村:高标准建设新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化,村容村貌特色化,乡风文化文明化,生存环境生态化,社会保障体系化。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45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基础设施完善,连村路通柏油路,村内道路通水泥路,住永久住房,饮用安全水,使用安全能源,普及电话、广播和电视,文化室、卫生室、活动场、公厕、垃圾场配套;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美观且具特色;文化生活丰富,乡风文明;农民生、育、老、病、养得到保障。

2、村:按标准建设新农村,经济发展走向产业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45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基本普及电话、广播和电视,文化室、卫生室、活动场、公厕、垃圾场基本配套;生态环境较好,村容村貌美观且具特色;文化丰富,乡风文明,娱乐条件好;农民生、育、老、病、养初步得到保障。

3、温饱村:着力发展农村经济,抓好产业培植,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稳定解决温饱,重点进行村容村貌整治,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40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基本解决通水、通电、通路、建住房、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问题,文化娱乐条件进一步改善,生存环境进一步好转。

4、贫困村: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着力培植脱贫致富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摆脱贫困。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35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元以上,逐步解决通水、通电、通路、建住房、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问题,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及致富技能。

5、绝对贫困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创造发展条件,重点解决温饱。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35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着手解决通水、通电、通路、建住房、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等问题,努力改善居住条件和生存环境。

(五)建立投入机制,加快新农村建设

建立投入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保障。应当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办法,努力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一是应当在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同时,储备好农村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对新农村建设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多给予倾斜和照顾,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二是各级财政应当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以高于当年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预算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三是金融机构应当不断调整信贷政策,研究确定加大对农村资金投放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新农村建设。四是应当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搞活农村流通。五是应当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原则,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建设家园。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投工投料的折资比例应达投入的60%以上。其中,村和村不低于70%,温饱村不低于60%。

篇(3)

一、基本情况

大庄子乡共有6个行政村,36个村民小组,2437户,8962人,耕地38686亩,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0*年达到4594.6元,比20*年增加2*元。全乡有党员612人,党支部12个,党小组40个。

二、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全乡农村经济出现四大变化: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二三产业、养殖业、林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二是农作物品种结构优化。优质抗虫棉达到75%以上,肉羊新品种改良率逐年增加,林果业高接换优等新技术全面推广。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2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4596.6元,比2004年增加200元,增长8.*%,比2000年的3386元,增加1210元,年均增长2*元,年均递增7.4%。四是农村住房建设发展迅速。全乡共有2437户,20*年共修建高标准小康房45户,95%的农户按照统一的标准修建了砖混结构的住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大庄子乡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部分农民比较富裕,房子比较漂亮,农村也比较稳定。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近年来,由于乡村两级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教卫生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使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少则数万元,多则上十万、几十万,甚至更多。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发展经济包袱沉重,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2、传统农业难以拓展,支撑力不强。大庄子是一个传统的产棉大乡,棉花在全乡的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现在由于受气候、品种、市场等因素的制约,棉花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除了进一步调优、调精、提高单产外,发展的潜力似乎不大。同时,传统农业还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处在一种“望天收”的极不稳定的状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

3、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足。近年来,各村都相继建设了一批小型加工企业。但由于资金有限,投资规模小,市场风险大,经济效益差,这些企业都还处在创业的初期阶段,自身的生存发展还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4、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在深入基层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农民增收门路狭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四、对策和建议

1、要坚持富民为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尽管“十五”期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96元,初步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条件,但农民收入渠道不宽,增收基础并不稳固,靠天吃饭、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未根本改观,偶遇自然灾害,稍遇市场波动,增幅就会大起大落,陷于徘徊。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振兴全乡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2、要抓住主线,巩固和发展增收基础。在现阶段,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调整的着力点从局部面积的加加减减转到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上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加大示范带动。结合本乡实际,通过引进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加大棉花的产出率,同时通过棉花膜下滴灌等新技术的示范,带动棉花产业增产增收。二是要依靠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在继续推广JD-3、JD-4、9665、丰棉8号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的同时,要以科技为动力,坚决淘汰劣质低效品种,积极探索推广棉花双株双层立体间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源的综合效益和潜力。三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做到农产品按标生产、有标上市。农产品的竞争已进入质量竞争、品牌竞争的时代,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效益呈倍增长。“十一五”期间,要顺应消费需求,高度重视标准化,普遍推行标准化,建立健全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关。

3、要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通过对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种养大户,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导、农户投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引进优良品种,采用精细的管理方式,逐步发展状大起来,使他们不仅是科学种养致富的典型,而且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要引导农村大户、运销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篇(4)

一、显化村现行社会保障的主要方式

通过对xxxx年显化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显化村现行的养老保障方式总要有以下几种:

1、家庭保障方式。可以说,“以家为主”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障家庭生活的重要作用。对于保障和维持年老体衰的人群的生活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家庭保障,包括赡养老人和哺育幼儿不仅仅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被上升到政策和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认了老年人被赡养的权利,以及从侧面规定了年轻儿女有义务抚养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xx”计划和xxxx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实际上,家庭赡养一直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家庭赡养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子女供养。根据显化村的统计,按照六十岁以上人员统计,目前显化村完全由家庭抚养的老人有xxx人,这些老人的抚养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这部分家庭的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有点困难。

2、五保保障方式。农村五保指依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料和物质帮助。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对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供养对象,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显化村目前享受五保政策的有x人,这五位老人基本上的由显化村给予照顾和帮助,生活情况良好。

3、优待抚恤保障方式。准确来说,这一种保障方式并不能说是一种常态化的保障方式,因为这种保障方式具有特殊性性,其保障对象为老、复员军人、烈军属、伤残军人等。根据有关政策,对这些人给予不同的优待抚恤,其业务由村民政负责管理。因此,严格意义上讲,优待抚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村社会保障。但是该保障方式对于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优抚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根据统计,显化目前有x人享受此类社会保障方式。

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根据《xx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x政[xxxx]xxx号)和《xxx市人民政府转发xx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政[xxxx]x号),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人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其中对于已按《xx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x政[xxxx]xx号)参保缴费的女性农村居民,待遇领取年龄仍为55周岁。显化村现有xxx户,人口xxxx人,符合社会保障的有xxx人,整体上说,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绝大部门农民是认同和欢迎的。

5、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这项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地现行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基础上,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在夫妇年满60周以后,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享受年均不低于xxx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实施该项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对实施了计划生育的家庭给予经济奖励和扶助,部分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困难问题,形成利益导向机制,以更好地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显化村目前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分为奖扶对象7人,特扶对象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人员,双提对象x人。

6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该项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不仅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一般的门诊和住院服务,而且承担着儿童计划免疫、妇女孕产期保健、计划生育、地方病疫情监测等任务,并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开展各种疾病预防工作,对保障广大农民健康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显化村目前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为2389人,基本上覆盖所有长居于显化的农村居民,对于该项制度,农民普遍表示很有价值。

7、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该项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补助。显化村历来重点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资格评选和认定工作,在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的同时,注意被保人的生活情况变化,适当、适时的调整,使得应该保的人享受到政策,可以保也可以不保的人民主评选,不可以保的人坚决不保。在XX年最新的最低生活保障名单中,保障了xx户,xx人。在公示之内,无任何异议!

除上述主要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方式外,显化村对于自然灾害专项救助、特困救助等临时救助和保障措施,也执行到位,对显化村重点贫困对象予以适当的生活救济。

二、显化村社会保障状况及原因

xxxx年,显化村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均按照相关政策执行和依据显化村的具体实际做过适当的调整,比如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开展中,在村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于所有长居于显化村的居民,村委会先行为每人垫付了xx元,垫付金额xxxxx元,为该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显化村的社会保障情况仍然不是十分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群众对于自身的社会保障不热心,缺乏认识。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例,该保险于已于开始xxxx年开始推广,但xxxx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继续开展实施的阶段,依然有很多农民对此有深深的顾虑。

究其原因这首先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决定的;其次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可能在农村各项负担降低的情况下,人们并不认为养老是一种问题,传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依然束缚着这一政策的推行和执行力度;有部分农民担心这是保险是不是和公司做生意,担心缴的钱不知去向,这是极少部分的言论。

(二)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效果不是很理想现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大部分以“保小病”为主,部分农民对于减免挂号费和辅助检查费的态度是无关痛痒,致使普通患者对此也缺乏热情。此外,作为合作医疗载体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并不能让农民信服,在调查的过程中,很多农民认为镇医院就是看看感冒,挂挂吊水的地方,对于镇医院检查大病的能力,都表示怀疑,更愿意去市区的医院,因此导致很多农民对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产生了不冷不热的态度。

(三)政策的不连贯性也是导致农民对部分政策产生疑虑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关于女性享受保障年龄的规定。根据《xx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x政[xxxx]xx号)参保缴费的女性农村居民,待遇领取年龄仍为55周岁。但是今年女性享受此项社会保障的年龄和男性相同,均为60周岁,因此,很多人对此产生了质疑。此外,自然灾害专项救助、特困救助等临时救助方式在救助方式普遍使用打卡的方式,但是这些临时的、特殊的救助在这些资金到位之前村里均已垫付相关救助资金,采取打卡方式,将会产生村里垫付资金无法收回,若村里不采取垫付方式,将导致受灾人的生活困难,这种尴尬的情况。长期困扰着基层的救助工作。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总体思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是:从实际出发,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为目的,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分重点(先保障农村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再一般群众),分人群(先思想观念接受能强者,后影响接受能力弱者),分项目(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等基础性项目,再养老保险等大型项目),分批次(先完成可以完成的项目,再推进其他项目,先易后难)进行。

(二)具体建议

1、继续强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执行和筛选力度。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应保尽保”的政策有力地保障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这不仅体现了公平性,也有利于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首先要合理界定所选择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的保障对象应该是那些供养系数较高的家庭、残疾人、病人和家庭有突发事件的人。村级系统内,村民之间的了解程度比较高,村级民政负责人应定期核查受保对象的生活情况,避免形成养懒汉的倾向,影响其他人对于评选低保人员制度的公平性产生异议,影响社会和谐。其次农村保障金的发放形式与城镇一样,财政按指定账号划拨资金,由银行统一发放。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减轻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又方便了群众,有利于各级资金的及时到位,还提高了透明度。但是,如前所述,在经层工作中,尤其关于社会救助上,打卡制度的优势和劣势是并存的,具体应该怎么操作,还待进一步研讨。

篇(5)

为确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迫切需要在发挥政府财政支农投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体系。

(一)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需要加大中央与省市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中央已承诺今后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而且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资金继续主要用于农村,这些都是增加支农投入的重要举措。省市财政尤其是发达地区省市财政也应当大幅度增加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必须形成一种有效机制并加强事后追踪审计,使新增财力向农业倾斜,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鼓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向农村、农业、农户提供贷款在现阶段,农户和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着金融资金的需求,但金融部门对农村信贷总规模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农民储蓄在商业银行、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的资金被银行转移投入到农村农业之外,未能有效转化为新农村建设的资本。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业生产自然灾害、市场波动风险大,农户可供抵押的财产少,农村贷款分散、金融机构经营成本增加等客观原因,也有长期以来执行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金融业牺牲农村金融保城市金融、抽调农村资金支持城市工业发展的政策的惯性影响。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乡村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向农户农业提供贷款。

(三)农户作为农村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单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

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家庭在投入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探讨。

(四)鼓励和扶持各类工商业向农业、农村投资

国家诸如在税收、补贴、贴息等方面对农业投资给予优惠和奖励,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建设;同时,可以考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机制,促使社会资金配置到生产效率高的农业企业,满足农业企业的高成长性的大量投资需求,促进优秀的农业企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五)继续积极争取外国政府援贷款、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和外国商业银行贷款用于支持各地区大型农业开发项目和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任务,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应当支持新农村建设,但是就某一年度或某一时期来说,其可筹集的资金总是有限的。因此,应当坚持系统分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研究各类支农资金投放的优先次序,区分近、中、远期资金安排重点投向、投资结构,分阶段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科技培训的投资

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来作为农村义务教育重要收入来源的农村教育附加费及农业税被取消,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极大地制约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外出务工收入是近年来许多农民家庭增收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一技之长,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要优先支持义务教育和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加快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二)农村居民医疗保障与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投资

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大病户的医疗负担,但其自付费比例仍然很高,依然会为病人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同时,应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别是因城市建设和工矿业征地而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保持并加大财政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投资“三补贴、两减免”政策实施后,广大农民惜地种粮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应当保持财政资金“三补贴、两减免”政策的持续性、并进一步加大补贴额度。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投资农业是弱质产业,每年因旱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很大,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非常有效的措施。近年来,农电改造、农村通讯、农村道路建设已取得实效,但与城市的差距还很大。因此,财政支农资金要继续加大对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小流域治理、中小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等投资

这些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城市工业化所产生的污染物肆意排放,污染后果逐渐影响到了农村生态的平衡健康发展。同时,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过度施用、畜禽粪便、随意屠宰、畜牧业的废物排放、秸秆焚烧、生活污水、露天厕所、垃圾污染等,使农村的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生态系统呈现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村容村貌与农村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密不可分,需要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

三、推动管理制度创新,提高新农村建设资金使用效果

从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来看,新农村建设要开好头、起好步,必须解决诸如资金截留、挪用或者浪费、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确保农民收入稳定提高、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的问题。

(一)实行直接集中支付方式,保证财政支持“三农”资金足额、安全、及时到位

目前,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路径、资源配置方式、资金使用管理低效。财政涉农补助资金由各部门发放,普遍存在着相互掣肘、推诿扯皮、挤占、挪用、截留的现象。由于资金管理程序不到位、补助对象审查不严密,虚报冒领、“权力寻租”等问题常有发生。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方式改革的思路可以考虑:凡是财政安排、直接发给农民的补助资金,都采取直接集中支付的方式,以减少资金的中间运行环节。通过金融机构作为支付的桥梁,形成财政—金融—农民的“一条线”资金运行轨迹。目前挤占、挪用全国财政支农资金的,90%以上发生在县乡两级,而直接集中支付则能克服账户多、资金分散、运行环节复杂的弊端。

(二)建立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促进财政由政府包办型向市场型和效益型财政转变,财政支出的管理职能由原来的财政资金分配拓展到对资金监督约束上来,促进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益化。通过进行绩效评价,对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实行约束与激励,根据掌握的资金使用信息,对其投入成本和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衡量和比较,从而判断专项资金管理水平和效益,强化财政支出的监督手段,引导和规范财政支出管理行为。

(三)探索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有效措施,吸引金融机构资金回流

商业银行不愿涉足农村投融资业务,从县以下层面退出乃至农村信用社网点撤并,大量信贷资金从农村流出,其主要考虑是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农民信用风险太高。为此,应当加强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工作,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倡导诚实守信,坚决依法惩治逃废债行为,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通过提供财政贴息或支持贷款担保等措施,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办农业贷款保险险种,同时,尝试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对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初级加工业、运输业等风险较大行业贷款。

(四)承认民间金融机构的合法地位,放宽民间金融的利率管制农村企业和农户由于经济活动内容和规模不同,其资金需求也呈现多层次的特征,但我国目前以农信社为主力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仍然停留在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上,而且资金规模有限、结算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和农民的需要。民间金融(如私人银行、民间基金会)具有设立方便、资金使用灵活、贴近乡土等特点,应当成为国家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因此,应该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机构的合法地位,使亲友之间、农户之间、村办企业之间的借贷从地下转到地上;同时放宽民间金融的利率管制,吸引民间资金对农村的投入,可以解决一部分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

篇(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心总揽全局、高瞻远瞩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适应潮流深得民心的历史选择,更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建设要求,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害是发展。正如徐光春书记所说:“当前农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一穷二白。穷就是缺钱,白就是发展不够。”就我县来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三农”问题,调整农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完善基础建设,全县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但是,当前我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清除,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据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村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没有特色农业或规模较小,支柱产业不明显,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取得成功,真正改变“农村太穷、农业太弱、农民太吃亏”的状况,决不能搞“一刀切”,要结合各自实际因地制宜,重点是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假如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后劲,再整洁的乡镇和村庄,再通达的道路也不过是一幅幅漂亮的“躯壳”而已,最终都会失去生命力。

二、当前“三农”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当前,“三农”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乡(镇)、村两级债务化解难度较大。调查发现,乡政府和村委会负债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20**年,中心1号文件出台,免除了农业税及农业税附加,但乡(镇)、村两级的收入却锐减,干部工资及时发放都难以保证,偿还债务更是无从谈起,这些债务问题都成了乡(镇)、村干部的“心腹大患”。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缺乏资金来源。近年来,部分乡镇的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渠道淤塞,因设备老化、水系不通而制约农业生产的现象总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过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是靠“上面投资,下面投劳”来解决。取消“两工后”,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上面不投资就无法实行。困扰农村的水系渠道、电力排灌等问题始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3、村组工作运转举步维艰。近两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政策,严禁对农民负担乱加码、乱收费。乡镇政府自身运转也是日益艰难,无力对村组予以财力上的资助。村级经费靠财政转移支付数额很少,致使村级工作因缺少经费而处于无处落实的被动局面。

4、农民素质依然偏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科技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不少农民只具备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甚至还有少量文盲、半文盲,而且他们的后天接受能力不高,对科技知识的把握相当不够,还停留在“经验挂帅、靠天吃饭”的传统种田模式中,在适应技术和市场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现阶段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尽管中心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财政向“三农”的投入,但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上述问题只有靠我们自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逐步加以解决。假如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而且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不仅影响农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且关系到民心向背,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农民群众反映的主要价费问题

目前,农资价格、教育收费、医疗收费、建房收费、农机服务收费、计划生育收费仍然是农村居民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级物价部门高度重视农村价格治理,不断创新治理手段,加大治理力度,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价格权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受农村经济底子薄、财政收不抵支、机构臃肿和人员超编的制约,有些单位将已明令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继续收取;有些行政机关分解职能,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利用收费打白条等行为往返避《收费许可证》的治理,变换名目乱收费的情况依然存在。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农民群众反映的价费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收费。中小学教育收费向来都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我省农村中小学“一费制”及农村贫困地区“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地解决。但是,仍有部分学校存在着乱收费现象,收取政策以外的费用,如停车费、考务费等。“一费制”和“两免一补”政策,虽然有效缓解了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但高中和大学期间高昂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依然是每个家庭的沉重负担。农民对此反映强烈。

3、农资价格。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减免农业税和落实粮食直补后,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是,居高不下的农资市场价格却使农民在喜悦之余有了些许忧虑。20**年以来,种子、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涨幅较大,农民群众的生产性费用支出明显增加。据统计部门资料显示,20**年我县小麦价格为0.5元/斤,按平均亩产650斤计算,每亩小麦收入325元,种植小麦每亩地投入的农资成本在90元左右,扣除成本纯收入235元/亩。20**年小麦价格为0.69元/斤,每亩收入449元,农资成本在170元左右,扣除成本纯收入279元/亩。这说明,国家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一部分已经被农资涨价所抵消。

3、医药价格。近年来,农村医疗价格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部分乡(镇)医院乱收费的现象依然存在,药价虚高没能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看病难、药费贵”的现象得不到彻底根治,甚至出现“一人得病,全家反贫”的情况。若一个农民得一场大病,平均花费4000元,基本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全部收入,需要几年才能翻过身来。

四、规范涉农价格和收费的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社会结构的基层,农民是工农联盟的基石,只有把“三农”问题真正解决好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目标。我们认为,对于物价部门来说,规范涉农价格和收费,服务新农村建设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农资价格的成本监测和价格监管。完善农资价格成本监测体系,加大价格监管力度,防止价格过快上涨,避免本应由农民得到的实惠,由涨价的“黑手”掏了去。

2、从严审批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慎重审批涉农收费,不符合收费条件的,果断取消收费项目;不是收费主体的,果断取消收费资格,把中心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3、深入推行涉农收费公示制度。乡(镇)、村两级要向农民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使涉农收费政策做到家喻户晓。同时,要加强对公示内容的审查,根据收费政策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公示内容,确保收费公示的时效性。

4、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收费进行清理,该降低的降低,该取消的取消,有浮动幅度的执行最低标准,并对清理后的各项收费项目标准向社会公布出去,增加收费政策透明度,象保护重点企业一样保护新农村示范点建设。

5、建立一个快捷有效的县乡村三级价格监督网络。以县级价格主管部门为依托,在乡级建立物价治理所或物价监督站,在村级聘请物价监督员,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物价监督治理的积极性,发挥“12358”举报电话的作用,鼓励农民群众监督举报涉农乱收费行为。

篇(7)

一、××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

××区现有行政村63个,其中村居合署3个,社区居委会57个。近年来,全区各级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主体经济实力明显壮大。20__年全区乡镇工业完成纳税销售439亿元,同比增长23,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3.4。5个镇完成三产纳税营收222.7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区三产总量的52.9。实现镇级可用财力6.54亿元,镇级可用财力均超亿元。全区95个村、社区合作社实现可用财力达2.55亿元,平均268万元,其中村均245万元,社均319万元。引导村级强化经营理念,20__年全区各村集体新建标准厂房18.5万平方米,累计达39.6万平方米,新增加商业用房5.6万平方米。

(二)集聚集约水平提升。

围绕资源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加快推进“三个集中”。确立了以沿山形成区、沿湖组成片的农业集中战略,突出抓好一批都市农业项目,建成了太湖葡萄沟、唯琼生态农庄等都市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4.78万亩,集中率达47.47,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600亩。通过抓好营造高地吸纳一批,城市拆迁安置一批,进驻标房集中一批,加快提升改造一批,沿湖景观迁出一批,关停并转淘汰一批“六个一批”,加快工业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的步伐,工业集中度达到68。推进农民居住集中做到“六个结合”,即与市区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与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建设相结合,与地块拍卖改造相结合,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与撤并小规模村巷相结合,与提升改造保留相结合,20__年共拆迁农民住宅3596户、62.7万平方米,整体撤并自然村45个,开工建设农民安置房102万平方米,竣工88万平方米。

(三)规划导向作用明显。

以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为目标,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城乡产业体系、城乡社区体系的新模式等进行全面规划,有力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集聚发展。确定了我区“211 8”二级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总体目标框架,即:两个分区——蠡溪分区和太湖新城分区,一个马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一个镇——胡埭镇,8个新型农村社区。同时注重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统筹各类生产要素,着力提高规划水平和可操作性。通过规划来整合优化现有资源,预计到20__年可节约各类用地20__多公顷。

(四)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以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目的,激发农村经济组织加快发展的活力、动力。完成企业改革15家,盘活退出公有资产8404万元,企业改革扫尾工作基本完成。加大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力度,累计成立77家,股东达146113名,量化经营性净资产9.73亿元。20__年度可分配收益1715万元,实现个人股分红1058万元,同比增加223万元。结合实际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20__年共组建10家混合型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__年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家,其中农业专业协会9家、专业合作社1家。

(五)富民保障进程加快。

抓好农村培训就业工作,20__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2230人,其中技能培训5456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指导6774人次;积极挖掘“十个一批”潜力,有效调控政府援助的公益性岗位资源,优先安排农村特困对象就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不断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共完成乡镇养老扩面1.61万人,其中城保扩面1.36万人,农保扩面0.25万人,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9,全区农保最低年缴费额提高为1000元;将养老补贴享受对象的范围由农村老年农民扩大到全体农村世居户老年人员,发放率达到100%;区级养老统筹人员统一纳入全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农村大病(住院)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26,原郊区养老统筹人员城镇医保工作政策调整接轨到位;全区农村符合低保条件的778户1585人全部纳入低保,做到低保全覆盖;深入开展了“筹千金、助千户”活动,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济帮扶力度不断加大。

(六)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完善镇村教育管理体制,“双高普九”成效显著,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调优,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完善农村公共 卫生体系,加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建设力度。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达标创建活动取得实效,文体市场管理秩序进一步规范。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发放到位率100。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十星级”文明家庭、“五星级”企业和“三星级”青年爱心服务站、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工作圆满结顶,“民主法制村(社区)”创建活动、“法治××”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二、当前××区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区近几年呼应城市化建设发展要求,加快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从××区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也就无从谈起。

一是规划布局比较零乱。规划是龙头,是建设发展的依据,离开了规划的新农村就不会是科学发展的新农村,必然导致结构布局的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首先是产业布局零乱,全区原9个镇、开发区、街道建设了11个工业园区,包括集中区外共有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4000多家,缺少成规模的大企业集团和大型的服务业商贸区、专业市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现象十分突出。其次是居住布局零乱,全区现有的262.5平方公里区域土地上共有自然村1000多个,“城中村”244个,其中20户以下的小村巷60个,农村住宅分布散乱,配套不完善,环境较差。第三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导向,××的综合发展区规划和区农村规划正在修订完善,次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还未做到全覆盖,许多区域和地块的开发功能尚未确定。

二是经济发展参次不齐。经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要在全区同步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财力作支撑,但是经济发展中镇和街道之间、村和社区之间的不平衡性,成为××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因素,近郊村大多有资产而缺资源,而远郊村有资源却缺少优质经营性资产,村级收入高的如龙山社区、南桥村、溪南股份合作社等,年集体收入超过5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元,收入低的如马山的嶂青村、耿湾村等年集体收入只有50万左右,人均不足500元。各镇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有的财力相对不足,如胡埭镇等;有的债务较多,如太湖镇、华庄镇;有的发展不快,如蠡湖街道等。只有加快发展镇村经济,壮大集体财力,促进稳定增收,才能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三是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当前来看,城乡差别仍然较为明显,社会贫富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农民实际就业率还不高,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不够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和提高农村职工工资福利水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此外,社会弱势群体在农村较为集中,农村的社保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的就业率、城保的农村覆盖率、农村保障的标准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扶贫济困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有待于研究解决,等等。

四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新农村应当有新气象,但从当前城乡发展来看,农村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相对突出,特别是农村生活环境、设施配套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较差,与现代化新农村的要求比差距很大。农村安置房建设滞后于城市拆迁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五是文明素质有待提高。文明素质是体现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来看,××区农村社会事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教育、文体等各项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城市的优质公共资源和社会服务有待于进一步同农村对接、向农村拓展,农村居民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加快推进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设想

针对上述薄弱环节,围绕市委、市政府明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区在当前和今后工作中必须通过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一是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促进集约有序发展。规划是建设发展的龙头,要通过科学规划来节约利用资源、集聚集约发展。要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深化完善农村规划编制,统筹安排农村工业区、农业区、居住区、生态区和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区域协调的城镇体系,实现有限资源无限发展。特别要加快完成××综合发展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十一五”城乡建设规划、各项次分区规划、重点控制性详规和农村新型社区详规编制。要通过规划的完善和实施,节约土地资源。

二是以都市产业为方向,促进转变增长方式。坚持园区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开发区、胡埭安置区、马山生物医药园、工业设计园等一批特色品牌园区空间。要加快拓展现有园区的可用空间,重点抓好胡埭工业园西拓和工业设计园南扩,提高园区对骨干企业安置、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的承载功能,以空间拓展来“稳心留根”,为××未来发展提供规模支撑和产业基础。要依托现有的12个园区和3个老工业团地,大力发展标房楼宇经济,在原有基础上再建设一批适销对路的标房楼宇,并着力提高租售率和产出率,实现集聚集约发展。要积极引导现有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节能低耗环保、循环型、知识型的都市工业。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有条件的集体和个人抢抓城市化发展机遇,抢滩沿路发展现代商贸,并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实现工业、服务业“两轮驱动”。根据战略农业和过渡农业相结合的思路,依托沿山沿湖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唯琼农庄、九龙湾乡村家园、雪浪山生态园、龙寺生态园等一批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示范园,实现农业生产的园区化、特色化、高效化。

三是以资产经营为纽带,促进财力稳定增长。引导鼓励镇、村(社区)积极抢抓城市化推进机遇,把农村土地出让金、集体资产转让金、自有资金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土地、房屋等优质经营性资产,大力发展集体经营性资产,增强发展后劲。积极参与胡埭工业园西拓和工业设计园南扩,参与建造适销对路的标准厂房和配套用房,增加集体优质经营性资产。结合老工业团地改造,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拆旧建新,腾笼换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利用区位优势,抢滩沿路发展商业用房,有条件的要发展楼宇经济。抓住“城中村”改造和农村宅基地整理等的机遇,优化一批新的空间进行置换开发。全区镇村要通过强化资产经营,均能增加一块能稳定获利的经营性资产,使村级集体财力年均增幅不低于5。

四是以富民优先为根本,促进完善社会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富民优先,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积极挖掘就业载体,加强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完善政策配套,促进农民充分就业,鼓励群众创业致富。要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向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并轨,全面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体系,切实落实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各项救助政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切实提高人民的收水平,促进收入的多元化,增加经营性、资产性和股份合作收入。通过政策 配套和措施到位,到“十一五”末,力争城镇社会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五是以建设管理为重点,促进优化生态环境。立足于“以建促拆”,切实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按照城市化推进的要求,今后几年全区的29个安置点至少要新建安置房500万平方米以上,逐步实现拆迁安置“零过渡”。要加快城市改造,提升城市品味,高标准推进河埒口地区改造,全面建成核心商务区,打造区域发展新亮点。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农村扎实开展以拆临拆违、环境卫生等为重点的各项专项整治。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发展循环节约型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彻底整治水环境。确保到“十一五”期末每万元GDP综合能耗控制在0.72吨标准煤以内,60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污染集中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国家生态区创建全面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