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8 19:37: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教学系统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8―0085―04
美国学者布兰斯福特(1999)认为,许多新技术都具有交互性,可以更容易地创建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获得反馈和不断地改进他们的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网络教学必须而且只有具有丰富的交互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网络教学的目标,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动力,才能直观形象地提供学习内容。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丰富交互性是网络教学的需要,是发挥网络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如何充分认识和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机制,已经成为设计、开发和评价网络教学平台的重要内容。目前,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研究大都集中在从技术角度分析如何设计和开发交互手段,较少从教学应用层面分析网络教学平台交互的含义和特性。本文在结合教学有效性探讨的基础上,从教学主客体关系角度分析网络教学平台交互的涵义、分类和影响因素。
一 网络教学交互的含义和要素分析
1 网络教学交互的含义
国内外有关网络环境下教学交互的研究中,其涵义的解释和描述主要包括:
(1) Merrill,L I & Jones(1990) 认为,学习中的交互是教学系统与学生之间,包括相关信息交换在内的,实时的、动态的、相互的给予――提取过程。
(2) Gilbert和Moore(1998)认为,以计算机为媒体进行教学的交互性Interactivity是指学生和技术之间的信息交换。
(3) Wagner教授认为,交互是在相互影响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和信息交换,需要两个主体和两种活动之间的互动。
(4)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陈丽认为(2004),教学交互是一种发生在学生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事件,它包括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和各种物化的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
综合上述描述,可以归纳出网络教学交互的定义:网络教学交互是在网络环境下,为实现网络教学目标,所发生的学生、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师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互动事件。既包含作为主体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社会交流以及他们与作为客体的网络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包括网络教学资源本身的动态变化过程。
2 网络教学交互的要素分析
任何一个教学系统都包括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三大要素,其中课程资源包括教学媒体和教学信息。网络教学系统作为一种特殊教学系统,其要素也可以归纳为三大要素:教师、学生和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交互其实就是指教师、学生和网络教学平台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如图1表示网络教学交互的各要素关系。
图中,网络教学平台涵盖了网络教学媒体以及承载与其上的教学信息,网络教学交互主要有生机交互、师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直接交互、师生间接交互和资源内部交互,其中除了师生直接交互与传统教学中面对面交互相似之外,其他所有教学交互形式都与网络教学平台有关。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显然成为网络教学交互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如果将师生直接交互排除在网络教学交互范围内的话,网络教学交互从技术上讲就是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
3 网络教学平台交互的概念
网络教学平台交互的定义可以描述为:网络教学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自身教学信息的动态呈现和生成以及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由于相互作用形成的信息和情感交流活动。具体实现关系如图1。
网络教学平台交互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能改变自身行为,从而实现网络教学目标。当这种交互活动对学生的反应能够使学生的行为朝着教学目标方向发展时,网络教学是有效的。因此,网络教学平台交互重点是关注交互活动如何对学生学习的意义产生作用,如怎样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计与现实实验环境相仿的虚拟实验场景和操作步骤;当学生学习过程遇到挫折是如何实时给予帮助和矫正;如何监控学生的学习状况等。
二 基于教学主客体关系的网络教学平台交互要素分析
1 网络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主客体关系
网络教学是一个有机的社会活动系统,其要素也可以归纳为三大要素:教师、学生和网络教学平台(包含各种技术手段以及运行于其上的教学信息等)。其中教师和学生是系统的主体,网络教学平台是系统客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教学交互总是离不开师生交互,总是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作用关系放在同等地位进行研究,而在以“学为中心”的思想影响下,由于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联系相对比较“松散”,对于网络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点和中心很容易偏向与学生,容易忽略教师的主导和参与作用,特别是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作用。因此,网络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才能真正达到网络教学的和谐发展,才能提高网络教学的有效性。
(1) 师生“双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主体结构,成为网络教学的动力系统,从而促进和推动网络教学活动的进行。有人认为,网路教学不需要教师,只要有学生和平台就可以实施网络教学。这种想法首先否认了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学资源的建设问题,其次否认了网络教学的教学设计问题,这两个方面都必须要教师参与才能进行和开展。只有教师设计和维护好网络教学平台才能保证学生能得到丰富而适合的交互内容,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内容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交互才能使之真正发挥作用,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和谐平等的。
(2) 主体支配客体,客体制约主体。网络教学的师生主体对教学平台客体的支配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根据需要设计制作网络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改变教学内容顺序,对学习内容进行管理等;学生选择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界面,设置学习书签等
(3) 客体是两个主体联系的桥梁。网络环境下,虽然教师和学生都属于主体地位,但与它们出现在统一空间或时间范围内,这是网络教学区别于传统教育最显著的地方。网络环境下,网络教学平台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互的中介手段,师生可以通过留言板、BBS、站内短消息、QQ等方法进行练习和对话。
2 基于教学主客体关系的网络教学平台交互要素
根据以上分析,网络教学的交互不仅指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平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还包括教师对教学平台的操作和交互控制作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要素如图2.
三 基于教学主客体关系的网络教学平台交互分类
从系统论角度看,网络教学平台交互的对象可以分为主体和客体两大要素,主体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他们是交互系统的核心部分,客体对象包括网络教学平台以及作用于在其上的交互手段,它们是交互系统的必要条件。
从教学有效性角度看,网络教学平台交互可以看作是网络教学系统的缩影,也可以将这个系统看作是主体和客体的作用关系系统。这种交互可简化为图3。
根据主体和客体之间所建立的交互功能,可将网络教学平台交互分为以下三类。
1 导航类交互
指网络教学平台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及其关系,包括前台学生主体如何浏览和选择信息,后台教师主体如何控制教学内容的结构和框架等。这类交互的作用是使学生通过前台快速掌握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学习路径和具体学习内容,教师利用导航清晰的后台快速生成网络学习资源。
2 反馈强化类交互
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主体之间的控制机制,当学生输入某一信息后,系统能根据输入情况作反馈响应。反馈响应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显性响应表现为学生能通过操作界面看到响应结果,如学生测试结果反馈、学习状况反馈等;隐性响应表现为系统将响应结果传输到后台数据库保存或处理,它并不直接操作界面上显现出来,学生不能直接看到响应结果,如学生学习过程跟踪、学习步调和学习内容控制策略等。
3 功能操作类交互
指提供给学生主体操作网络教学平台的方法和操作界面的显示技术交互,使学生熟悉网络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降低学生计算机操作难度,增强交互界面的友好性。如网络课程中帮助模块、特殊教学资源的播放插件交互下载等。
四 教学主客体对网络教学平台交互的影响
网络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双向传播的过程,教学主客体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教学交互的效果。如师生特征、学习材料类型、网络自身特性、交互内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可能出现的种种外界干扰都会影响交互的效果。
1 学生主体的特征
网络教学的交互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是网络教学交互的主体之一。网络教学交互不是随意设计和制作的,而是依据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特意地设计到教学中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初始能力、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设计。
(1) 学习动机
所谓动机,就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才能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期望具有直接关系。因此,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策略要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交互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动机因素是网络教学平台交互设计的中心任务。
(2) 初始能力
此处的初始能力包括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虚拟交际能力和计算机操作预备技能。前者指学生在以计算机为主的虚拟世界中进行学习交流、提问、回答和协作的能力,后者指学生在无直接帮助的情况下,与学习资源或学习伙伴进行计算机交互操作和控制网络的能力。
(3) 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个体在一定的生理特性基础上,受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长时期的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威特金的知觉研究将学习风格分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会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自我交互能力较强。对于这类学生,应该提供更多的交互路径和交互工具,使学生能对学习材料根据需要进行重组。场依存性学生则偏好集体学习情境,对于这类学生,要尽量利用网络提供各种人际交互方式,例如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等,提供给他们有明确指导的、结构严密的学习材料。
2 教师主体的特征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但没有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交互的意识:网络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如果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还没有建立以开放、创新、个性化等为特点的网络交互意识,他就不会有设计网络交互活动的主动性。
(2) 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媒体设计水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交互活动,对教师提出一些要求:具有熟练操作网络和多媒体的能力;能灵活组织教学活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融洽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根据交互反馈的情况及时对学生予以恰当的评价,以维持较高水平的交互活动。
3 学习材料的类型
学习材料之所以对交互策略产生影响,是因为不同学习内容对交互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应采用不同的交互设计策略。要素学习是学生对前人经验的接受,教学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并通常配有相应数量的练习。此时交互必须提供丰富的资源及对意义建构作出适量的反馈评价。问题解决学习要求学生有效地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以指导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应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支持查询和收集信息、成立协作小组、实现教师指导与监控,完成总结和互评。探究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应利用网络加强同伴之间的交互,或利用计算机的各种工具,让学生设计各种情境,收集各种信息。
4 网络自身的特性
在设计交互时,网络的软硬件环境是必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者首先要考察现有的网络环境是否能够满足学习的需求,如网络传输速率如何、操作系统对交互平台的兼容程度等。如果网络环境不佳,将会挫伤学生交互的积极性和学习耐心,甚至会致使学生放弃交互活动。其次还要考虑软件设计的艺术性,精彩动人的交互界面、良好的导航组织结构和界面规划能给学生艺术享受,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交互动机。
五 总结
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和教师进行发生联系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主要渠道。在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研究和设计中,必须运用系统方法,从交互对象的主客观关系角度全面分析导航类交互、反馈强化类交互和功能操作类交互的设计策略,并充分考虑师生特征、学习材料类型、网络自身特性等影响因素,从而合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手段和方法提高网络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Merill,D,Li,Z&Jones, M.Second Instructional Design,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 1990, 30(2): 16.
[2] 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教育技术通讯.2004,3.
[3] 李艺,张增荣.网络教学中的师生交互及其内涵[J].教育技术通讯.2000,5.
[4] 胡文鹏,冼伟铨.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中的主客体关系研究――从系统论角度看师生关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5):6-8.
[5] 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设计;增长模式;系统方法;教学设计三维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 8097(2013)11—0035—06
前言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研宄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一门连接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科。教育技术学以媒体技术为基础,教学设计为核心。教学设计旨在创设一个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系统。当前教学设计不仅运用于正规学校教育(基础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或是高等教育),而且也广泛运用于事业机关、企业、军事部门和服务等行业的教育培训中。另外,各种现代化教育形式(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移动教育、泛在教育、云计算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微课堂教学等)的实施也高度依赖于教学设计。
随着教学设计应用需求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教学设计模式被提出来。1991年,加斯塔夫生在有关教学开发模式的论著中则指出,自60年代出现第一个模式以来,在以教学技术为主的文献中已有数百个模式。虽然教学设计有了很多规范化的程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预计新的教学设计模式还会层出不穷,这也就使得教育教学的从业者对教学设计方法变得越来越难以学习、掌握和应用。我们不禁会有疑问:能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给出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呢?这便是本研究所要关心和回答的问题。作者依据“问题”导向的科学技术哲学方法论初步尝试提出一个普适性的基于教学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一般模式,期待能达成共识,形成教学设计的新范式,提供给教学设计人员一种设计思路。因为,本研究是对教学设计方法本身的进一步认识和哲学反思,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所以,本研究是关于教学设计的元方法的探索。
一 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技术哲学观点简介
(中信银行唐山分行 063000)
【摘要】目前,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研究课题多种多样,究其原因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程度、研究视角和方法产生了一些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并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三论”的基础上对涉及会计信息化在发展中相应的定义进行了解析,以期对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研究以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化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研究课题多种多样,主要有“计算机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会计”“会计信息化”等。究其原因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程度、研究视角和方法产生了一些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并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8 年,我国开始会计电算化;1981 年,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标志着会计电算化理论与实践的起点。这次会议是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和第一机械工业部一同召开,第一次使用“会计电算化”这一名称并替换了之前的“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因此,大家从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开始认识会计信息化。2005 年,专家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发表了“会计电算化” 发展为“会计信息化”的观点,认为“会计信息化”是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的总结,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也起到了进一步加强的作用。
学术和教学领域目前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这两个概念同时使用。目前,学者们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有两种主要的观念,一种观念是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经过程,另一种观念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的发展阶段。这两种观念的模棱两可使得人们对其定义与关系疑惑丛生,由于搞不清这两者之间的概念和关系,只能盲从于现有的文献和教材,这一现象不仅导致企业对其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定位不确切、教学概念不清晰、学术机构的研究和工作方向不明确,而且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了明确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以及使会计信息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概念进行认真的剖析意义重大。
二、什么是“三论”
“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三论”推动了科学技术和思维的发展,对现代很多新兴学科的产生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论着重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需要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事物,并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控制论是跨及各类学科的一个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控制与通信共同的一般规律,是综合各类科学系统的控制、信息交换、反馈调节的科学技术。信息论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从量的方面对信息进行研究,其研究的两大方面是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三者是独立的学科,分别产生于现代科学的生物学、通讯和计算机这三个领域。系统论用整体的眼光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对系统概念进行界定;控制论对系统演变过程的规律性进行研究;信息论主要研究控制是如何实现的。因此,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是信息论和控制论,而后两者是研究的基础。
我国从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对“三论”在会计中的应用的观点比较一致。吴水澎教授对会计中“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认为这两者的概念及作用极为相似可以“合二为一”。李树林指出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上对“三论”的实施条件全部符合,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并兼具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全部特点。中南财经大学的郭道扬教授运用“三论”的理念,在其会计控制论一文中指出会计是为人类实现控制社会经济而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2008 年,杨时展教授对会计信息控制论和反映论相互关系的评论被《会计之友》杂志转载。李端生等(2006)分析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与信息需求内容之间的矛盾,建议在会计信息系统的理念中建立“需求决定型”概念。程宏伟等(2007)基于系统模块角度研究价值链会计,深刻探讨了价值链会计。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曾爱民和南星恒(2009)从广义的角度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架进行探讨。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系统是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它集“三论”中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所有特点于一身,有利于人们研究会计信息系统,并统一了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减少了不确定性和争论。
三、基于“三论”的会计信息化相关概念
我们要对会计信息化的自身含义和外延含义都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分析其相关概念,一般概念的思维形式反映了其对象的本质属性。以哲学的观点看,概念即为人类把所能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象出来的概括。概念都具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观、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概念一般用简明的语句说明其内涵。概念的逻辑方法是对其反映对象的特点或本质进行揭示。用一般定义概念的公式进行如下概念定义:被定义概念= 种差+邻近属概念。其中,“种差”即与同属性范围下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也就是差异性;“邻近属概念”即对被定义对象所属的最小属性范围所界定的概念。
(一)基于“三论”的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会计把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结为一体,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因此也称为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AIS)。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系统论的整体最优,会计信息系统按模块讨论其集成性,集成业务处理、信息处理、实时控制和各模块间的层次结构等;将物流、资金流、人员流、控制流等一些重要的信息流联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信息流的网,它们肩负着各自的任务存在于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通过I (input)-P(process)-O(output)〔O=P(I)〕模型可以分析会计信息的来源、会计信息的提供、会计数据的处理及利用过程;控制论主要实现会计信息的并进行反馈,基于 I(input)-C(control)-O(output)〔O=C(I)〕模型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进行反映,必要时还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律进行动态的控制和调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广义信息加工和控制处理器的五大要素是M,T,O,S,I,由P 和 C 构成。其中,M(management)确定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则和规范,是指会计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法律,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和审计等方面。
T(technology)反映了会计信息收集、加工、传输、利用和共享的手段和方法,是指会计信息处理及控制器依赖的基础和工具,包括珠算,钻孔机,计算机系统,其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狭义的信息加工和控制处理器,会计信息系统在T 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被分为手工、机械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
O(organization)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者、信息的处理加工者、信息者、信息使用者以及开发监审会计信息系统者等会计的利益相关者。
S(surrounding)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环境基础,主要指会计信息系统所依赖的宏微观环境,如社会经济、技术等。
I(information)因素与以上四个因素共同称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五大要素。
会计信息系统是以相关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法规为规范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被企事业单位用来处理会计业务,对各类会计数据进行收集、传输、存储以及加工,对会计利益相关者输出会计信息并实时反馈,指导企业的经营、投资活动以及管理决策的信息系统。杨周南主编的《会计信息系统》一书中对计算机会计是这样定义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组织对数据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处理会计业务,为企业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并管理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系统,因此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以上对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在符合定义公式和演绎推理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了概念定义。
(二)基于“三论”的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基于“三论”角度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信息化,包括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会计信息化的水平、会计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会计信息化的目的这四个方面,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过程。首先,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过程即为会计信息化的过程,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运用使得会计的各要素都产生了影响,对会计模式进行了重建。其次,会计信息化水平是指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度,会计软件的核心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综合反映了会计信息系统五大要素,体现了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再次,会计信息通过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和利用对经济活动进行影响,对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辅助建议,以此来反映、控制以及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监审等会计功能。会计信息的作用和地位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扩展、提高。最后,不断开发的信息技术和会计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其还有加强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共享,实现最大的组织经济利息等目的。所以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体现了会计信息化的程度,通过会计信息提高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不同层次都有应用,会计信息一般被我们划分为会计电算化、会计管理信息化以及会计决策信息化三个方面。
1. 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也被人们称为会计核算信息化,指在会计工作中使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之前人们一直手工进行的是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提供工作,而会计电算化产生后这些工作可用计算机代替,体现了会计的反映职能,操作计算机完成会计工作中的记账、算账和报账等程序。因此会计电算化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当中,是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现代化的会计工作。
2. 会计管理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主要体现了信息论的特点,会计工作不仅是生成、供应信息,而且也是利用信息并参与企业管理的一项活动。会计管理具有对自动提供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反映和控制组织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使利益相关者参与组织活动的预测和决策等职能。因为会计电算化是会计管理信息化的数据基础,所以会计核算层的信息化是会计管理信息化的重点。会计管理信息化主要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信息技术重新建造会计管理模式,使现代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成为技术和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信息系统。为了使会计利益相关者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研究开发,以会计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以此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3. 会计决策信息化。会计决策的信息化主要是对会计决策和预测的信息化,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会计决策信息系统中。会计决策信息化的基础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信息化,主要体现在管理层运用会计核算数据参与企业决策并综合分析企业所在领域内其他企业经营和竞争状况、相关行业的经营数据、国内外大环境的经营数据,可以使企业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认清其核心竞争力,预测企业的发展并进行决策功能的信息化。
(三)电子商务会计
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明确的概念来界定电子商务会计,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net)检索了包含电子商务会计为主题的论文并查阅相关书本及资料,发现涉及电子商务会计概念的论文少之又少。宿静和苏亚民在《论电子商务会计的理论框架》一文中描述电子商务会计是关于电子商务与会计学彼此交叉作用的一种边缘学科。这种学科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网络等现代工具和技术,将电子商务作为会计核算对象,利用远程数据进行在线报账,通过电子货币实现交易目的,同时对相关事项的监督和审计非常及时,是为在线理财和电子商务事项提供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下一步,我们从被定义概念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方面来对上述概念进行分析。
根据普通意义上对概念进行定义的公式为:被定义概念= 种差+ 邻近属概念。该公式中的“种差”即与同属性范围下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也就是差异性;“邻近属概念”即对被定义对象所属的最小属性范围所界定的概念。所以本文中的被定义概念为电子商务会计,而本文中对电子商务会计所应用到的邻近属概念即为会计学。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会计的属性还是会计学,可以说是会计学大类的一个细分学科;而电子商务就是上述公式中所言的种差,以区别于会计学大类下的其他细分学科。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电子商务会计就是为电子商务活动服务的会计。但是倘若从另外一种角度剖析被定义概念,即从演绎推理逻辑思维方面来看,上述的被定义概念没有科学性,如何对上述的被定义概念进行界定有待继续深入探讨。比如从以下这种角度出发,假设电子商务会计是一种对会计信息通过电子商务模式进行采集和加工以及处理,则电子商务按理来说是临近属概念。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会计的本质属性还是电子商务,那么会计就成了上述被定义概念公式中的种差。如果电子商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电子商务,而会计是种差,则对应的会计信息以及提供与会计信息相关的服务即是商品以及提供的劳务。供应商以及消费者则分别与信息提供者以及信息使用者相对应,供应商和消费者通过买卖信息来进行交易,即利用电子商务系统来进行会计信息的交易。根据汉语的主语以及定语的语法规则,会计电子商务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恰当的被定义概念。但是该被定义概念还有待从其他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根据宿静和苏亚民对电子商务会计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其先定义技术基础,即“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网络等现代工具和技术”;接着定义基本内容,即“将电子商务作为会计核算对象,利用远程数据进行在线报账,通过电子货币实现交易目的,同时对相关事项进行实时的审计和监督”;最后定义目的,属于一种为电子商务事项以及在线理财提供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宿静和苏亚民关于对电子商务会计的定义从演绎推理逻辑思维角度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可是该定义仍然没有将基本内容以及目的方面涉及的逻辑思维要素表达清楚,不能够清楚地界定被定义概念的种差和临近属概念。同时,笔者也对其他关键词为电子商务会计的文献认真研读,从中得知大部分文献是基于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进行研究,只有极少部分的文献研究电子商务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因此电子商务会计这一概念还有待继续深入探讨。
四、结论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大家对“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及“会计信息系统”等概念的界定都很清晰,而电子商务会计由于是新产生的学科,目前对于其概念的定义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分析。从教学的视角来看,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教材,各自的命名也多种多样,比较为大家熟知的有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等一些名称,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名称和概念太多会使得教师和学生双方无法适应,会产生教学概念模糊,缺乏说服力等问题,在学术研究领域无法统一大家的思想。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与会计信息化相关教材名称的第一选择是“会计信息系统”,因为其从“三论”的角度结合了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思想,符合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此外,若以电算化作为会计信息化教材的主要内容,则可以命名为会计电算化,如果把以电算化为主的教材一味地命名为会计信息化,会使教材有名无实。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 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 模型 [J]. 会计研究,2003(10).
论文摘要:将经济领域中的市场营销战略引,\现代教学设计,以它们两者的共同理论基础—系统论为指导,目的是利用偏实践性的营销战略来改善偏理论性的教学设计,从而使得现代教学设计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背景和意义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市场营销战略引入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分析了两者在整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1背景和意义
(1)市场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正在逐渐转变,部分教育机构开始从事业性单位转向营利性单位。一旦涉及经济利益,人们很自然地会用经济领域的评价标准来看待产业化的教育事业,而我们的部分教育工作者也顺应潮流,开始热衷于研究教育中的绩效问题。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的投人产出比,大家热切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模式对教学行为进行系统分析,从而确保其收益作为教学核心要素的教学设计,以其系统论的理论为基础,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期望,从而引发了人们用经济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的教学设计。
(2)教育观念转变。新环境下,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出现了与现代教学极大的不适。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当今的教育已经没有固定的理论模式可以照搬,只能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反思,在探索中前进。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将教育研究封存在理论高度,没有很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和完善,致使我们的教学设汁往往脱离市场、脱离实际,存在着一些无法摆脱的侄桔。长此以往,教学设计就只能囿于局部小范围的试验,难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突破和进展。因此,我们一也需要换一个角度去看待教学设计,为其在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各方面注入新的理念。
(3)转变的意义。相对于教育研究的理论倾向性,在经济领域中,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则更加明显地倾向于实际问题的处理。市场营销战略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和青睐,不仅因为它关系到企业全局,还因为人们开始认识到,占优势的战略比占优势的资源更为重要。营销战略愈高明,取胜的机会愈多,而付出的成本却愈少。
综合以上阐述,我们很自然地会将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营销策略引人教学设计,为通常意义上的教学设计灌输这样一种新的理念,以期加强教学设计的实践性、实用性,也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
2将市场营销战略引入教学设计的步骤
市场营销战略和教学设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例如:两者都将系统论观点作为指导思想,都是为了寻求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都涵盖过程概念等等。我们发现,在教育学领域中的教学设计和经济学领域中的市场营销这两个貌似独立的个体之间,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这种相似性,使我们试图通过市场营销战略的实践性优势来纠正当下教学设计中的理论化倾向。教学设计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市场营销学随时代孕育而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将其引入教学设计一,给目前脱离实际的教学设计带来很多的鉴见。因此,我们相信这种个体间的碰撞终究会产生别样的火花。
用营销理念指导教学设汁的全过程如下:
2.1制定计划
开展相应的调查,明确自身的位置,属于市场领导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追随者还是市场补缺者,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应的策略。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明确特色或者个性。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教学设计成品都关注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忽视其独特性或者是优越性。基本的市场营销策略是:①低成本策略。通过降低成本,降低价格获取竞争优势;②差别化策略。即针对特定的市场,建立产品、服务或营销特色获取竞争优势;③聚焦策略。即将全部营销努力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重点目标市场,获取局部竞争优势。如果教学设计研究的目的是应用于实际教学的话,那么每一位教学设计工作者将不可能忽视其成果的优越性,而不是单纯地完成某个教学目标、于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将更加具有个性。例如,我们要设计新的少儿英语教材,那么我们就必须突出其有别于口前最为流行的剑桥少儿英语教材的地方,可以综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或者现代便捷的通信工具实现及时沟通等等教学设计者将会更加明确其工作任务,有利于后续步骤的完成。
2.2具体设计与开发
根据基本的系统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针对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及标准的制定。
2.3教学设计成果的试行和推广
从市场营销策略的角度来看,教学设计的成果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我们需要将其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用。那么,正如一项产品上市之前,营销人员一般会先去进行产品的试用和推广活动一样,我们的教学设计成果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宣传活动,这样才能为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设置相应的试验班,公布我们的试验结果,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大规模地推向教育市场。
2.4系统评价
我们在对已完成的教学设计产品进行诊断时,可以尝试从市场营销战略的特点来衡量,因为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同样需要具备这样一些基本特性。
(1)全局性。充分考虑开发者、购买者、使用者的获益情况。
(2)长期性。一般而言,教学设计通常是针对新的教学问题,探索解决策略的未知结果,在时间滞后性必然存在的现实情况下,教学设计者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3)未来性。显而易见的是,企业今天制定的战略正是为了明天更好地采取行动措施。同样地,教学设计也是为了解决明天的教学问题或者是满足未来的教学需求。因此,教学设计应该做到立足目前的教学情况,具有前瞻性。
(4)系统性。就这点而言,从教学设计或者称之为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来,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各个要素的关系,以完成教学目标.
(5)适应性。教学设计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设计也要进行不断的更新。特别是新课改以来,人们更加强调教学设计必须与现代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相吻合。
(6)相对稳定性。一项教学设计的完成,无论如何,都会有其生存周期。因此,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可以作为评价其卓越性的一个方面。
2.5调整改进,及时更新
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设计产品进行改进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3引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3.1用户和教学设计者的关系问题
将市场营销战略引人教学设计,对其设计过程和实施过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教学设计者而言,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显得愈发重要。教学设计的成果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先进的技术支持、可靠的实践证明。因此,作为教学设计者,要从多个方面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始终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够降低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矛盾,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如果市场营销战略能够得到用户的认可,也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在服务与交流的过程中,使顾客对信息服务工作产生较高的满意度
3.2费用问题
价格是效益的决定因素,怎样制定合理的教学产品和教学服务价格体系,是教学设计一单位经营策略的核心。不得不承认,如今,营利性质的教学设计单位面对的是整体经济水平不佳的消费群体,如果收费水平高于消费者的普遍承受能力,一方面,该单位的教学设计资源将被空置、浪费;另一方面,用户的消费压力也会增大所以,我们提倡,在现阶段进行的教学设计服务,针对部分消费群,仍应以无偿服务或只收取工本费为宜。
3.3教学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
作为现代教学设计专业人员,首先要掌握教学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际教学经验,其次应熟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并应有较强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否则,就可能无法适应工作要求。这种不适将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市场营销都要以优质的产品作为支撑,而教学设计者是否能生产出优质产品,其素质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论文关键词: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数字化校园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随着各种应用系统的不断增加,校园网服务器数量越来越多,这就带来了校园网服务器管理复杂、资源利用率低和数据备份困难等问题。如何更加合理地分配资源,提高服务器的利用率,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2.服务器系统应用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校的网络中心已有各类服务器30多台,组成了庞大的服务器系统。随着服务器设备的不断增加,系统配置管理的时间增多,维护费用增加、灵活性和可靠性降低,系统资源闲置的问题日益明显。服务器系统实际利用率平均在35%左右。经过研究和分析认为,造成服务器系统适应能力差、利用率低下的主要有以下四种原因:
1)缺乏统一规划。随着学校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学系统、管理系统都需要增加服务器以支持其新的应用,结果导致服务器数量不断上升。各新增系统往往都采用单独的服务器部署,而实际应用服务所占用的系统资源容量比服务器计划订购的资源容量小很多。
2)软硬件资源配备复杂多样。多种多样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衍生了纷杂的信息服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一些传统的应用程序使用老式的操作系统数字化校园,通常这些应用在编写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不能与其他应用共享一台服务器。必然造成部分系统资源被闲置。
3)学校的快速发展与服务系统的升级脱节。随着远程开放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员数量不断增加,同时网上考试的科目越来越多,给现有的服务器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利用率低的独立服务器造成资源闲置,但又无法投入使用。
面临系统架构越来越复杂的现状,单纯机械的堆积服务器是不能解决应用增加与服务系统部分资源闲置的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服务器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是当今信息产业界最受关注的新技术之一,其价值已在许多环境中得到验证,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考虑借助虚拟化技术提高服务系统的处理效率。
3.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简介
3.1服务器虚拟化的概念
服务器虚拟化(Server Virtualization)是指多个操作系统在同一时间运行在同一台主机上。通过这种技术,在一台机器上可以支持Linux,Windows,UNIX等操作系统同时运行,而不需要重启机器就能切换操作系统。简单地讲,就是将物理机器、操作系统及其应用程序“打包”成为一个文件,称之为虚拟机。
图1 服务器虚拟化模型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实质是一种方法,通过区分资源的优先次序并随时随地将服务器资源分配给最需要它们工作的负载,来简化管理和提高效率,从而减少为单个工作负载峰值而储备资源的方法。它从两方向入手,帮助服务器更加合理地实现资源的分配。一种方向是将服务器物理资源抽象成逻辑资源,让一台服务器变成几台甚至上百台相互隔离的虚拟服务器,用户可以在这些看似独立的虚拟服务器上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另一个方向就是把若干分散的物理服务器虚拟成一台大的逻辑服务器,使用户可以像使用同一台服务器的资源一样来支配这些物理上独立的服务器,从而达到最大化利用资源的目的。
目前,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分为硬件层次的完全虚拟化技术和操作系统层次的虚拟化。完全虚拟化是以VMware为代表,这种虚拟化使用一个虚拟机,在客户操作系统和原始硬件之间进行协调,完成虚拟化所需要的工作,完全虚拟化的最大优点是操作系统无需任何修改就可以直接运行,但缺点是操作系统必须要支持底层硬件。操作系统虚拟化位于操作系统的顶部,在操作系统之上实现服务器的虚拟化,主操作系统负责多个虚拟服务器的资源分配,并让这些服务器相互独立。
3.2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现实意义
1)减少服务器的数量,虚拟化技术可以支持实现物理资源和资源池的动态共享,可通过动态资源配置提高服务系统对应用的灵活适应力数字化校园,满足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将极大的提高每台服务器的利用率,从而降低整个服务器基础架构的总体拥有成本。
2)降低管理复杂度,通过服务器虚拟化减少了物理服务器的数量,也就减少了相应的物理资源管理;隐藏物理资源的部分复杂性;简化了服务器部署、管理和维护工作,降低了管理费用。通过实现自动化、获得更好的信息和实现中央管理来简化公共管理任务;实现负载管理自动化。
3) 提高数据备份的可靠性,支持快速转移和复制虚拟服务器,提供一种简单便捷的灾难恢复解决方案,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较简单的共享机制无法实现的隔离和划分,可实现对数据和服务进行可控和安全的访问,带来具有透明负载均衡、动态迁移、故障自动隔离、系统自动重构的高可靠服务器应用环境。
4.构建高效数字化校园服务器虚拟化系统
校园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发展,已经进入了服务器的更新期。目前有两种选择,一是购买一两台高性能的服务器;二是按常规购买6~7台普通的服务器。前者采用虚拟化技术就能达到后者所能提供的性能和存储要求,并能实现简化管理、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服务器虚拟化的优点的显而易见的,从主机到主流,服务器虚拟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4.1服务器虚拟化的架构设计
针对各种数字化信息资源数据库种类和信息服务方式等特点,规划数字化校园网服务器虚拟化实施步骤,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不同的操作系统的应用服务进行物理服务器分类,建立Windows、UNIX、Linux等物理服务器,在此基础上建立各自的虚拟服务器。
2)的物理服务器上根据各个数据库应用负载、存储空间、并发用户数和用户满足度等各项参数,配置相应的小你服务器,包括分配CPU、内存、硬盘大小及虚拟网络类型等,建立冗余的虚拟应用环境,既满足数据的快速拷贝,又能满足数据系统的灾难恢复的需要。
3)将需要用到的Oracle、SQL Server等数据库电子资源数据库进行整合,利用虚拟工具中的迁移助手将多个不同物理服务器中的系统迁移到虚拟服务器上,建立独立的数据库集群虚拟机,这样既可以保证了数据库后台的高可用性,同事也极大地提高了服务器的实际使用率,提升了应用平台的整体性能和降低了过来复杂度。
4)根据休息资源种类不同,将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应用进行整合,建立虚拟服务器机群,如Web服务、FTP服务、APP服务、E-Mail服务等转移到相同的虚拟机上,使用虚拟IP地址,提高系统安全性能。
5)根据传统应用使老式操作系统机这些应用在编写时就必须独占服务器的特点数字化校园,利用虚拟化技术合并传统应用,使服务器能够快速频繁地重新分配。
4.2服务器虚拟化方案
本方案拓扑架构如图2所示:硬件采用联想万全R630 G7服务器,每台服务器均配置双HBA卡,通过两台光纤交换机分别连接到Lenovo-HDSAMS2100存储阵列的双控制器上,保证了整个硬件平台的冗余。软件选用VMware vSphere4.0 Enterprise版本,提供了诸如HA、DRS、Vmotion的高级功能特性,方便用户快速调整虚拟机的分布、资源的利用及当故障出现时的快速恢复能力,配合其提供的Data Recovery或者VCB备份接口功能则可对虚拟机文件进行快速的备份及恢复,另外虚拟化所具备的克隆技术则可以大大缩短新的业务平台或测试平台建设时间。独立的虚拟机管理服务器则提供了对整个虚拟化平台的集中化管理能力,通过集中化管理来大大提升整个平台的管理效率。通过虚拟化技术的使用也解决了很多数据中心存在的硬件设备资源利用低及大量硬件设备所造成的数据中心供电、散热等问题,保护用户投资。
图2 服务器虚拟化拓朴结构图
5.结束语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虽然不算是新技术,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要有一个了解和接受的过程。在过去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重在IT基础架构建设,现在和未来必将侧重于建设领先的虚拟化IT环境。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虚拟化的基础架构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突出的问题是一个篮子里放了太多的鸡蛋是否安全?如果运行着10台虚拟服务器的主机出了故障,造成的损失能否补救?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很多的解决办法,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新的解决方案供用户选择。相信在虚拟化厂商和用户的不懈努力下,虚拟化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鄢会一一被解决,虚拟化的明天必将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谭文辉.利用VMware实现数据中心服务器虚拟化[J]. 舰船电子工程,2008,6.
[2]周铁成.虚拟化技术在数据中心架构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计算机,2009,4.
[3]张文盛.虚拟化服务器的应用研究[J]. 办公自动化, 2010,8.
【关键词】ACTION模式;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64一04
一 引言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重要命题。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支持与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保障。因此,近年来,我国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资源建设的动力主体包括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个体等,这些动力主体分别在政策驱动、市场利益、社会文化及价值实现等动力来源的驱使下开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工作。
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启动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再一次将优质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工作推到了一定的高度。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2]因此,研究如何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展开主题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关于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规范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该规范中的CELTS-4l便是教育资源建设规范。(2)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开发研究。研究者大多是基于某种新技术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设计研究。如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基于Web Service的开放式教育资源库体系。(3)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何克抗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容、类型、管理、技术标准、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以及质量监控六个方面,对我国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祝智庭从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动力主体、动力来源、动力作用模式、实现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4)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策略研究。研究者从政策性调控机制策略、科学的投入规划机制策略、技术保障技术策略、质量监控机制策略、管理服务机制策略及应用创新机制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区域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5)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如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资源在高等学校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等。
上述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探究。但是已有研究大多数是单纯地从教学资源建设的这一具体内容切入,较少将教学资源建设置于教学系统甚至是教育系统中进行审视,即缺乏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教学资源设计的研究。ACTION模式是系统地指导远程教育中媒体选择与技术应用的有效方法,因此,论文提出在ACTION模式的理论指导下,开展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工作。
二 ACTION模式
1 ACTION模式的基本内涵
ACTION模式是由托尼・贝茨在《技术、开放学习和远程教育》一书中提出的,其中A(Access)一方面是指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另一方面是指机构和学习者角度考虑媒体使用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c(COST)是媒体和技术应用的成本效益;T(Teaching and Learning)是指在某种技术支持下会发生特定的学习活动,以及技术如何支持这些教与学的活动;I(Interactivity and User―Friendliness)是指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O(Organizational Issue)是指在技术和媒体应用中组织与机构的协调:N(Novelty)是指技术的新颖性;S(Speed)是指技术应用中,内容传递的速度。
本文主要选取ACTIONS模式中的A、C、I、T四个部分,即分别从教育资源获得的便利性、成本效益、教与学因素及交互性四个方面分析如何进行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
2 ACTION模式之于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
(1)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
由于信息时代的教育是基于一定的媒体技术开展的,因此,技术的可行性及便利性是ACTION模式中的基础条件。同样,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中所涉及的技术及平台的便利性同样重要。
(2)强调教学资源的成本效益比
ACTION模式的提出者托尼・贝茨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便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远程教育研究,因此其提出的ACTION模式中也突出了成本效益这一经济学元素。这说明,ACTION模式是从教学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教育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因素,确定如何在教育中采用媒体技术。将成本效益的理念引申至教育资源的设计中,其成本便是教育资源设计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而效益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利用该教学资源开展学习的学习效果、教学资源的覆盖面等多个方面。
(3)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是ACTION模式从教与学的角度提出,媒体和技术如何支持远程教学活动。对应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就是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充分分析该教学资源可以应用于哪些教与学活动之中。这点突出了媒体、技术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教与学这一理念。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从如何实现教与学最优化的角度进行。
(4)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
ACTION模式强调应用于远程教育的技术及媒体所能提供的师生交互,这是对由于师生分离状态引起的学习者缺乏学习支持及归属感等方面的教学及情感补偿。数字化教育资源虽然并不是完全面向远程学习者设计及开发的。但是混合学习已经成为我国从高等学校到中小学普遍采取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要强调资源所能提供的交互,为混合学习中的在线学习部分提供良好的交互支持。
三 基于AOTION模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策略
1 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
根据ACTION模式中的“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要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我国的各类政策性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一系列“十二五”质量工程项目,更是在践行者教育资源共享这一理念。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及便利性至关重要。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阶段,提高其可获得性及便利性主要体现在:
(1)充分分析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对象
根据教育传播学相关理论,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及受教育者是组成教育传播过程四个基本要素。而教育资源则涵盖了教育信息与教育媒体两个方面,即教育资源是面向受教育者的教育信息及相关媒体的集合。因此,明确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需求分析、确定受教育者的教学媒体偏好等设计与开发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采用常见的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其教学应用,教育资源的应用主要包括学习者的浏览学习与教师的编辑再利用。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阶段,要采用常见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资源,以保证学习者获取资源后浏览的便捷性,同时教师获取资源后能够较方便地进行编辑再利用。如,SAP、MATLAB等软件是土木工程类课程进行工程建模分析及工程绘图等常用的技术工具;统计类课程常采用SPSS、SAS等数据处理及统计软件。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优先选择相关专业、课程常用的软件。
(3)开放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呈现方式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呈现要体现开放性,即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无需注册登录、无需支付任何费用,便可以方便地访问教育资源,实现真正的教育资源全面共享,而不是处于条件性的、半开放共享。但目前为止,我国的教育资源中部分资源未能做到开放与共享。如,2009年度的72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37门课程因为找不到服务器、无法找到网页、网址修改、用户没有被授权等原因而无法正常访问。因此,完全开放的教育资源呈现环境与方式,是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
2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最小代价率原则
ACTION模式强调成本效益比,而我国目前的教学资源设计中出现的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就是由于没有系统地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所致。因此,根据ACTION模式中的强调成本效益比,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时要体现最小代价率原则。根据媒体选择的最小代价率原则,一种媒体或者信息被选用的可能性与其能够提供的效能成正比,与使用者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成反比。因此,在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所要开发的教育资源的成本/效益比,尽可能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教育效果。如开发与课程相关的视频案例,若将其作为网络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其受益面则会大大超过单独的视频案例本身。因此,同样的一段视频案例,当其融入开放的网络课程中时,则具有更高的效益/成本比;再如在进行动作技能教学时,开发动画资源要比拍摄动作视频付出更多的人力资源,效益/成本比相对较低。
3 数字化教育资源要服务于教与学的最优化
根据ACTION模式中“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要体现如何服务于教与学的最优化。
(1)体现学科内容、教学法与技术的整合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Content Knowledge,TPACK)是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最新阶段采取的整合模式,是整合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之后的新知识,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必备的知识。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需要教师具备TPACK知识,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连接体的教育资源,必然要掌握TPACK知识,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科内容、教学法及信息技术的融合。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中体现学科内容、教学法与技术的整合,并不是指三者的分别罗列及简单叠加,而是要体现每个学习内容如何与技术及教学法融合起来。
(2)加强教育资源评价和审查标准,提高教育资源质量
根据上文中的同类研究述评,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关于教育资源的技术规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并在实践中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在如何对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评价,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方面仍需加强。这方面较为突出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精品课程等综合性的教育资源的评价,而对于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验资源、媒体素材等教育资源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2012年版)”中对各类资源的基本要求属于此类的研究,但仍需深入、细化。因此,建构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是提高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3)强调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协作共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Web2.0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从独立开发走向了协作共建,从小部分人的设计开发走向了凝结群体智慧的设计,群体动力在其中得到了最大限度发挥。群建共享的特质也使得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资源永远在不断被修改、更新与完善。这与之前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一旦开发完成之后,便长时间固定不变不同,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4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多元的交互原则
ACTION模式提出要加强“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要体现多元交互原则:
(1)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者之间的交互
我国的教育资源开发者包括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个人,政府部门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大多起政策性引导的作用。因此,要确保教育资源的开发质量,首先在源头部分进行强化。加强参与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各方机构的之间交互,建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教育资源的建设质量。
(2)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良好的交互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开发者可以为学习者利用教育资料进行学习提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要注重师生交互功能的设计,如常见的课程论坛、留言板,或者引用Blog、Wiki、SNS等Web2.0工具为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创设交互的平台。
(3)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基于教育资源的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交互方式,学习者针对教育资源进行总结、分析、交流与讨论,能够更广泛地分享个人建构的意义,在不断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获得对教育资源新的理解。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不但要注重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更应该支持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Web2.0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资源的者,也可以成为资源的学习者。无论是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还是资源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教育资源的不断完善,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开放大学;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自我评估
作者简介:孙传远(1968-),男,安徽明光人,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研究;刘玉梅(1968-),女,上海开放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教育心理学;董丽敏(1971-),女,上海开放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
基金项目:2015年上海开放大学学科研究文科重点课题“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基金资助(编号:JF1502),主持人:孙传远。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4-0054-07
一、问题提出
“教学学术”的概念最早出自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在1990年出版的《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的报告,他首次从综合的角度阐述了教学学术的含义和类型,认为教授的工作主要包含四种形式的学术――发现学术、综合学术、应用学术和教学学术,其中,教学学术是指教师以本学科的认识论为基础,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将研究结果公开,与同行进行交流讨论,接受同行评价并能够让同行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的活动(吕达,周满生,2004)[1]。从此,“教学作为学术”的观念逐渐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关于大学教学学术的内涵、要素、模型建构及其评价标准等的研究也逐步得到深化和拓展。
国外学者对学术工作评价标准的探讨是评价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理论依据。大多学者提出的教学学术评价标准或模型都比较完整,且重点关注教学交流和教学成果的公开和应用。例如,查尔斯・格拉塞克等(Charles Glassick, et al,1997)[2]1997年撰写的《学术水平评估》中认为,不论什么形式的学术都应该有六个标准:目标明确、准备充分、方法适当、结果显著、表达有效、批判反思。卡罗琳・克莱博(Kreber,2002)[3]认为对教学学术作出判断可以参照六个方面的标准:高水平的与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性、知识可以复制或详尽描述、可以用文献或资料予以证明(包括教案和关于自己教学的反思性论文)、教学能被同行评论(发表有关学科教学的研究论文)、产生了重要影响。舒尔曼(Shulman,2000)[4]结合教学学术的独有特征,将教学学术的评价标准明确为三点:能够公开;能够被其他同事评价与批判;能够被其他同事使用、发展与完善。英国学者特里格威尔等人(Keith Trigwell,et al,2000)[5]以澳大利亚大学的20名学者为对象,通过以“对教学学术的理解”为主题展开访谈,抽象出一个教学学术程度的评价模型,该模型从四个维度对教学的学术性程度加以衡量:知识、反思、交流、观念。
与国外相比,我国关于大学教学学术内涵及评估还处在理论阐述和探索阶段。例如,王玉衡(王玉衡,2012)[6]运用帕森斯社会系统论专门探讨了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产生的过程以及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为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宋燕(宋燕,2013)[7]研究了大学教学学术的基本理论和制度保障,认为我国目前大学教学的学术性程度不高,需要内外制度的合力保障。还有研究者专门探讨了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袁维新,2008;周光礼,马海泉,2013)[8][9],如,袁维新认为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应以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为核心,具有三个方面特征:学术能力、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关于开放大学的教学学术研究主要有:严冰(2011)[10]认为开放大学应高度重视教学学术,远程教育应该寻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钟志贤(2012)[11]探讨了开放大学教学学术的内涵、意义及方法后认为,开放大学的教学学术必须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深入开展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密切相关的学术研究。总体看,我国对开放大学教学学术的研究还很少,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目前对于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价标准的实证研究还很缺乏。针对开放大学目前的转型发展及其远程教学质量保证的特殊性需求,认为关于开放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及其评估框架的研究既是迫切的,又是十分重要的。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教学学术主要指开放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从事发现、交流、改造和创新等的活动。开放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活动既要完成大学教师基本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还要以远程教学为特色,从事重要的服务社会和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活动。开放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的制定是开放远程教育的重要保证,从教师自身角度评价教学学术活动和建构科学的评估框架,无疑对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形成良性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过程
(一)问卷结构
本次研究使用自编的教师教学学术评估问卷开展调查。调查问卷遵循一般的问卷结构,主要包括封面信、个人基本信息、调查题项、结束语等几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部分主要了解开放大学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任教学科等,调查题项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知识、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教学研究与创新、教学反思与交流、教学学术规范与伦理8个一级指标问卷,以及由此框架而形成的38个二级指标问卷。答案设计成五级量表的形式。
(二)调查对象
上海开放大学系统由总校和分布在各个区县的44所分校组成。截至2015年1月,系统内共有专任教师1075人,兼职教师1052人;总校7个院系共有专任教师111人。2015年5月,研究者对上海开放大学总校及其6所分校的专任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43份,回收问卷222份,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为88.29%。本问卷统计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1和表2。由表1可见,专任教师中,女教师(66.3%)相当于男教师(33.7%)的两倍;中青年教师是专任教师的主体;中级职称(讲师)教师占多数(64.8%)(调查对象中没有教授职称教师);教师学历以本科(41.8%)和硕士研究生(51%)为主体。在13个学科中,由于受开放大学招生专业的局限,没有教师从事农学、军事学和艺术学等三个学科,教师获得最后学位学科与现在所任教学科不太一致,主要表现在理学、教育学为主要教师“输出”学科,工学、管理学为主要教师“输入”学科。
(三)因子分析
通过对问卷中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二级指标38个题项分别进行项目分析,单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所有题项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所有题项均适合调查研究。然后对38道题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KMO检验值为0.918,适合作因子分析。再经Bartlett Test球形检验,其值分别为5569.009,自由度(df)为703,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也证明其适合作因子分析。
经两次正交旋转、碎石图检验法(Scree Plot)和因子负荷值的检验,只筛选掉1个题项(“远程教学的认知能力”),剩余37个题项,得到7个因子,且每个因子包含3个以上的题项,每个题项的负荷值均在0.4以上。最后对每个因子进行重新命名。分析结果见表3。
(四)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问卷采用Cronbach’s Alpha(α)系数(即内部一致性估计方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4。表4中各因素的α系数均在0.725―0.932之间,说明本问卷有较好的信度。
本问卷效度检验主要看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教师教学学术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相关程度较高,相关系数在0.733―0.841之间,且均达到显著水平(P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统计结果描述与分析
描述统计结果可以通过计算每个因子内各题项的平均值(mean)反映出来。相对来说,平均值越高,表明教师越看重该项学术的价值。由图1可见,教师在“学术研究规范”方面整体得分较高,其中,“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和“对自己研究成果负责”得分最高(m=4.321),这充分说明教师对他人以及自己学术成果的尊重;在“用通用方式呈现教学成果”得分最低(m=3.903),说明教师在呈现教学研究成果方面不太赞同所谓的通用方式,而认可多样化的公开方式。
由图2可见,教师在进行“学术研究实践”方面整体得分较低,其中,“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得分最高(m=3.908),在“主持教学研究项目”得分最低(m=3.653),这说明开放大学教师认为研究重在参与,而不是都要主持研究项目。实际上教师能够主持教学研究项目的机会不多,主持项目的能力也略显不足。由图3可见,教师在“对远程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方面得分最高(m=4.066),说明教师非常认同远程教育教师职业,而实际上大多数教师在选择这一职业之前就已经具备对这一职业的认同感了;而对于“远程教学评估能力”准备不足(m=3.837),或觉得自己评估能力欠缺,应由外请专家进行评估等。
由图4可见,教师在因子“教学理念创新”方面整体得分较高,尤其是“奉行开放大学办学理念”(m=4.311)得分最高,这说明开放大学教师比较能够遵循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宗旨,遵守开放大学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勇于实践和创新。由图5可见,教师在“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高”(m=4.255)、“学习者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m=4.174)、“学习者对知识的接受”(m=4.174)等方面得分较高,说明教师认为学习者在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和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方面认可度比较高;而在“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增强”(m=3.821)、“远程教学创新能力”(m=3.842)等方面得分较低,说明教师认为在远程教学方面的创新非常艰难,而且实践中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教学成果。
由图6可见,教师在“远程教学实践”方面,教师负责“课程教学”得分最高(m=4.174),而在“努力组建和形成教学团队”得分较低(m=3.796),这说明开放大学教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不是其他,同时也揭示出教师从事远程教学时往往单打独斗,各自为政,不能组成合作性教学团队,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由图7可见,教师在“教学知识基础”方面整体得分较高,其中,“所教学科知识”(m=4.418)、“远程教学的教授能力”(m=4.204)方面得分偏高,说明教师教学主要凭借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知识,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而对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准备不足(m=3.964),或觉得目前还比较欠缺。
(二)差异性检验(t检验和F检验)结果与分析
经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检验,不同性别、学历的教师在各个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经方差检验,(1)不同职称的教师在“学术研究规范”上只有中级职称(m=37.339)和副高职称(m=35.182)教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值差异为2.157,显著性为0.038)。这说明中级职称的教师未来存在较大的升职空间,对学术研究规范比较重视;而副高职称教师因学历学位的限制在开放大学几乎没有升职空间。(2)不同年龄的教师在“学术研究规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发现,36-40岁的教师评价最高(m=38.267),51岁以上的教师评价最低(m=31.800)(见表6)。从表6可见,31-40岁的教师平均值较高,处于“峰顶”状态,说明他们正处于教学、研究等事业顶峰时期,有较大的升职空间和机会,相比31岁以下和41岁以上的教师来说较为关注教学学术评价。
四、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本研究因子分析结果框架可用于评估开放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根据因子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的结果可知,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的稳定性较高。依据因子分析的贡献率(解释率)赋予各级指标权重系数(见表3),可以用来评估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但此框架比较适合教师自我评估,真正科学的评估框架体系还需要专家意见、同侪评议、学生评教等综合构成。而且,依据教师评价的结果看,目前教师对教学学术的理解比较偏重“学术研究”,而不太认可“教学作为学术”观念,存在将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分裂开来理解的认知倾向,这需要在后续研究中不断调研,探索转型发展的路径。
2.开放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评估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也存在着弱点和劣势。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和平均值的比较发现,开放大学教师眼中的教学学术主要表现为职业认同感强、注重学术研究规范、积极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关注学习者的满意度等,但同时也不太关注学术成果表达的通用方式、教学实践创新、组建教学团队和具备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等应该关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在遵守“学术研究规范”方面,教师比较尊重学术研究成果和维护学术权利,而不太看重成果表达的通用形式;(2)在“学术研究实践”方面,教师认为参与研究项目比较重要,而主持研究项目的任务不是大多数教师赞同或看重的;(3)在“相关知识基础”方面,教师比较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可以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普遍较高;(4)在“教学理念创新”方面,教师认为自身的职责是奉行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而不是进行诸多实践创新;(5)在“远程教学效果”方面,教师认为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和让学生满意十分重要,而对于创新不太看重,也缺少一定的创新教学成果;(6)在“远程教学实践”方面,教师认为远程教学实践非常重要,而不看重组建教学团队;(7)在“教学知识基础”方面,教师认为最重要的是具备学科知识和教授能力,而不是信息技术与网络知识。此外,不同年龄的教师在遵守“学术研究规范”的评价方面差异显著,51岁及以上的教师与其他各年龄段教师间差异显著,说明开放大学教师在临近退休的几年里对于学术规范的认识存在所谓的“退化期”。
(二)改进建议
1.尽快构建科学的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体系。开放大学教师的创造性工作主要体现在远程教学上,具体表现为“面授教学+在线教学”的混合模式,但国内大多数开放大学教师的教学长期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教师的工作量(出勤率、上课时数)往往是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尺度。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当前需要结合绩效工资制度等的改革,从内外多种角度(如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生评教、专家评议等)开展对开放大学专任教师的教学学术进行综合评价,以利于促进教师发展,提升开放远程教学质量。
2.加快建立和完善校内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开放大学教师属于大学学术职业的一部分,但其学术职业地位偏低,职业发展进程缓慢。因此,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必须要与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紧密联系,同时要遵循开放远程教育领域自身的特色和发展规律。开放大学教师的学历主要以硕士学位为主,而大多学校教师的正高级职称的评聘需要博士学位,不能有效激发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热情。因此开放大学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给予在教学和研究上有突出成绩的教师以恰当的职称评聘,有效激发开放大学教师群体的教学动力和职业发展热情。此外,开放大学教师的学科和教学学术领域也因受学校招生制度的市场调节机制而频繁变换,其职称评聘方式也应分层次、分类别和多样化。
3.有效开展教师研究型教学或探究性教学实践及研究。开放大学在国际远程教育领域里属于“远程教学型”大学,在中国属于开展远程开放教育为特色的“新型大学”。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对“教学作为学术”的观念尚缺乏足够的和正确的认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急需增强。当前首先需要增强远程教育教师研究机构的功能,增加资助研究经费,同时增强教师对教学与研究、社会服务等的相互关系的认识,有效开展开放远程教育领域的研究型教学或探究性教学实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远程教学能力,从而提高远程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素质。
4.协调进行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开放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处于大学学术职业的“边缘地带”,处境极其不利,因此,当前需要协调进行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包括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技术院校、成人高等学校等在内的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和提高开放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权利和地位,对开放大学教师来说,要在学校的转型发展中逐步明确大学的核心功能和价值所在,尽快从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教学的教师角色中转变过来,着重基于多学科领域的多层次和多样化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4.
[2]Glassick C E, & Huber M T, Maeroff G I.. Scholarship Assessed: Evaluation of the professorate[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7. 6-7,36.
[3]Kreber, C.. Controversy and consensus on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7(2). 2002. 151-167.
[4]Shulman, L.S.. From Minsk to Pinsk: why a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Scholarship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JoSoTL).1(1).2000.48-53.
[5]Trigwell, K., Martin, E., Benjamin, J. & Prosser, M..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 mode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2000.155-168.
[6]袁维新.教学学术:一个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高教探索,2008(1):22-25.
[7]王玉衡.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宋燕.大学教学学术及其制度保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9]周光礼,马海泉.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8):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