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8 03:46: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三化学答题技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初三化学;试卷讲评课;有效性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7–005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试卷讲评课对日常教学起着矫正、巩固、完善和深化知识的作用,一节高质量的试卷讲评课不但能矫正补偿知识的缺陷,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1]。然而,许多学校的初三化学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质量令人堪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思想上不重视,主观认为试卷讲评课就是修订答案;教师准备明显不足,既没有明确讲评重点,也未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讲评后缺乏针对性的巩固练习。
要上好一节高效的试卷讲评课,可以从讲评前的准备工作、讲评中的授课方式和讲评后的教学处理三大方面来加强。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一次综合测试的试题为例阐述己见。
1 试卷讲评前的准备工作
1.1 教师要统筹分析试卷,明确讲评重点
试卷讲评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教师在讲评课前,应该对试卷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暴露出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面的缺陷,明确讲评重点,对症下药。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进行整体得分分析,计算平均分、合格率,统计分数段,以了解本次考试学生的整体状况。第二,进行各试题正确率统计,明确难题、容易题及中等题,将得分率在50 %左右的中等题作为重点讲解试题。第三,分析重点试题中学生出现的错误类型,将试题重组为不同题组,以便于归类讲解。
经过以上3个步骤,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学习缺陷,并明确了讲评重点(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2 学生要订正试卷,进行自我诊断和总结
教师应把批阅后的试卷做好分析统计后迅速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先独立订正错误。拿到试卷后,学生一般会主动关注做错的题目,与其他同学进行积极的交流,通过多种途径查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对于学生这种主动纠错的积极性,教师应积极提倡和鼓励。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出现错误的真正原因,提高自我诊断的准确性,笔者还编制了自我分析表(见表2),供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这种学生先行自我诊断,可以直接转化为自我控制、自我调节,避免同类错误下次再犯。在多次测验后,学生把每次考试的“分析表”放在一起,便会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明确努力方向。
教师回收全体学生的自我分析表后,也可发现学生在答题时的习惯、心态,以及知识能力情况,可以增强讲评的针对性,也为以后的教学中更准确地对症下药奠定基础。
2 试卷讲评过程中的授课方式
2.1 巧妙公布成绩,以激励表扬为主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激励表扬对促进学生主动
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每次试卷讲评时,如果教师能巧妙公布学生成绩和名次,能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以下是笔者每次测试讲评时公布成绩和名次的几点技巧,以供参考:
(1)70分以上的学生有(列举学生姓名);
(2)本次测试进步较大的学生有(列举学生姓名);
(3)在某些题目解题思路清晰、方法灵活和有创意的学生有(列举学生姓名);
(4)本次测试中书写规范的学生有(列举学生姓名)。
从不同角度挖掘学生试卷中的“闪光点”,多表扬学生,能让师生关系更融洽,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2 突出重点,讲代表性问题
试卷测试后,由于每题的得分率不同,讲评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应该不同。教师在讲评前要有所选择,必须针对学生试卷的实际情况。将讲评的重点放在题目难度在0.50左右的题目,这类题目难易程度中等,属于区分度较好的题目[3]。通过讲解代表性问题,帮助学生剖析错误的原因,启发探索准确解法的方向,使学生逐步掌握答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理清思路。
例如本试卷第25题为:
氯化钙在生活中常用作干燥剂、融雪剂,在工业上可用于制造防冻液等。某工厂以石灰石为原料生产二水氯化钙(CaCl2·2H2O)的流程如下。原料石灰石中含有的杂质主要是MgCO3、MgSO4和Al2O3。
回答下列问题:
(1)石灰石粉溶解时,Al2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加入BaCl2除去的杂质离子是 ;加入Ca(OH)2除去的杂质离子是 。
(3)检验“滤液”酸碱性,如果显碱性,还需加入适量的 (填化学式)中和,以提高产品纯度。
该题是考查酸、碱、盐性质及其应用,难点在第(2)小题,学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是不能正确理解每个方框加入物质后,产物的成分是什么。为了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存在的形式及相应反应的本质,先要求学生书写出每个方框内发生的化学方程式,然后用图1表示每个方框中物质的成分,最后根据问题进行答题。这样的讲解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微观粒子的层面理解酸碱盐反应的本质。第(3)小题,许多学生知道应用加酸中和,但不清楚是应选HCl、H2SO4还是HNO3。此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观察生成物CaCl2的阴离子是氯离子,从而能判断所加的酸是HCl,这样的讲解培养了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
2.3 重视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时间学生发言
初三化学试卷讲评课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安排时间学生发言,课堂上形成一种师生互讲,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活跃课堂氛围。对那些解题思路清晰、有创意的学生,教师可以邀请其到讲台上表达他们做题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本试卷第24题为:
钢铁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1)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其中含碳量较高的是
。
(2)人们常用“铜墙铁壁”来形容物体的坚固,但铁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各种反应。如铁丝能够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将m g氧化铜加入稀硫酸中完全溶解后,再加入铁粉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滤渣A和滤液B。再将滤渣A加入足量稀硫酸中,有气泡冒出,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2.8 g。
①滤渣A的成分是 ,滤液B的成分是
。
②原氧化铜的质量m= g
对于第(3)小题中②原氧化铜的质量是多少?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书写两条化学方程式来求原氧化铜的质量。如果按照这样每一步反应逐步计算,步骤繁琐,容易出错。但有位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找出Cu元素化学反应前后守恒的关系:CuOCuSO4-Cu。根据题干的信息,求出Cu的质量是12.8 g。
CuO-CuSO4-Cu 80 64
x 12.8 g x=16 g
讲评到这题时,笔者邀请该学生把他做这题的思维过程在黑板展现出来。当他把整个解题过程在黑板展示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显然,这种讲评方式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之间能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课堂讲评过程中学生情绪亢奋,容易接受相关知识及解题的思路,同时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2.4 重视题目的拓展和延伸,发展学生思维
讲评时不能只针对某个错误就题论题,而应该通过典型题目,指导学生总结规律和解题思路后,对题目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这样的讲评方式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本试卷第22题为:
一些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7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110 g 硝酸钾固体,所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将上述溶液降温到10 ℃时,析出的晶体质量是 g。
(3)工业上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饱和)冷却至室温,析出晶体。
①析出的晶体中主要物质是 。
②关于剩余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含有氯化钠,不含硝酸钾,且氯化钠达到饱和
B.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只有氯化钠达到饱和
C.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两者都达到饱和
本题考查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为了拓展题目,讲解第(1)小题时追问学生,70 ℃时形成饱和溶液,需要再加入硝酸钾固体多少克。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阅读溶解度曲线图的能力。为了延伸题目,可以把题目设置为:结合图中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分析和提高获取图表数据能力。通过对题目拓展和延伸的讲评方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忌就题论题。
3 试卷讲评后的教学处理
3.1 设计举一反三的针对性训练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是日常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因为教师详细的讲评,尽管学生掌握了,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切。因此,教师应该根据阅卷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收集讲评后学生反馈信息,设计针对性的训练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本试卷第20题:
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甲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乙、丙、丁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气反应。丁盐的水溶液可用丙制的容器盛放,但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甲>乙>丁>丙 B.丙>丁>乙>甲
C.丙>乙>丁>甲 D.乙>丁>丙>甲
解本题时,许多学生不能将题干“丁盐的水溶液可用丙制的容器盛放,但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转化为“丙金属不能从丁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丁,乙金属可以从丁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丁”。笔者在讲解时用表格的方式对所涉及的反应进行分析比较(见表3),帮助学生形成有序思维习惯。
为了加深对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认识,将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于盐和金属的置换反应规律的理解和运用,笔者又设计如下题目:
有甲、乙、丙、丁4种金属。只有甲在自然界主要以游离态存在。丁盐的水溶液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但可以用丙制的容器盛放。这4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甲>乙>丁>丙 B.丙>丁>乙>甲
C.丙>乙>丁>甲 D.乙>丁>丙>甲
通过设计一定量的针对性训练题,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举一反三。
3.2 适当辅导,强化讲评效果
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讲评得很详细,因为面对的是全班学生,总会有个别学生在某些问题上未理解透切。因此,在课后有必要及时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彻底帮助学生弄清楚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强化讲评效果和进
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初三化学教学实践和反复总结的做法,通过讲评前的准备工作、讲评中的授课方式和讲评后的教学处理三大方面加强,让学生在试卷讲评课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和有所感悟,提高了初三化学试卷讲评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初三 化学教学 复习
1 紧扣新课标精神,抓考点、热点
新课标改变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选择了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再一味地强调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技巧,而是要能够与生活的实际相联系。
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其内容有:①活动与探究;②课堂讨论;③演示实验;④家庭小实验;⑤调查与研究;⑥插图;⑦资料;⑧选学;⑨阅读;⑩表格等。其突出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深刻理解教材改革理念,深挖资料的教学功能,灵活地实施创新性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尖子生的水平。
2 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复习材料
要搞好化学总复习,必须通观《安徽中考化学考试说明》。什么内容要求知道,什么内容要求理解,什么内容达到会的层次,都要在总复习之前做到心中有数。
总复习不是把学过的知识简单、机械地复述一遍,而是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对比。经过教材的组织,设计一套启发思考题穿线结网,则可以把这些“珍珠”串起来,进行“熔炼式”的复习。在组织总复习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①选定重点;②攻破难点;③找出联系。
3 改进学习方式和复习方法
3.1 重视平时的复习。
3.2 改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主动的自主学习方式。在总复习中要提倡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不是不要老师的指导,更不是上课不用听老师讲,专心听讲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必须要始终坚持。但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高。首先是在总复习开始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其次,在每一次复习课前,把有关的内容先进行概括、总结。有时需要将这些内容归纳、比较,形成图表。自主学习还要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重点地复习自己尚未掌握或掌握不好的复习内容。
3.3 认真阅读教科书。在总复习中阅读教材,可以从全册教材的高度来理解和审视所学过的内容,加深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掌握。阅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阅读跟思考问题相结合。②注意弄清各种概念的含义。③注意阅读实验描述、化学符号以及各种图、表和举例、注解、附录等。④阅读时要动手、动笔。
3.4 勇于探索和思考,大胆提问。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思考,提出一些问题自己研究或者与同学一起讨论,向老师请教,都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4 让学生掌握做化学实验的方法
4.1 实验――学习化学的手段。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4.2 观察实验要与思考相结合。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分别进行观察。观察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思维。例如:在观察将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4.3 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一、二、三”。①实验室取用固体粉末时,应“一斜、二送、三直立”。即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试管底部。②实验室取用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时,应“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③在液体的过滤操作中,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口,漏斗里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烧杯要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5 加强练习,认真改错
在平时的教学中,试卷讲评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每次测试之后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解和点评,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有效体现。因此,试卷讲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初三化学的复习,试卷讲评课更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目前的一些试卷讲评课中,学生往往处于接受现成答案的被动地位,很少参与或独立完成对于一个自己不会解或者解错的试题的解答,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优势无法得到体现,从而大大影响了复习的效率。为此,我们在试卷讲评课中要注意克服这一弊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相信并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那么,在试卷讲评课上应注意哪些方面,使试卷讲评课更能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呢?本人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讲评要及时
每次考试结束,学生都追着我问:“老师,最后一道题是这个答案吗?”“老师,推断题中A物质是这个吗?”……学生急于知道正确的答案,所以试卷讲评最好安排在测试后第一节课进行。一方面,教师刚改完卷,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想法还很清晰,有些题即使做错甚至没有做,学生当时的思维火花还没有熄灭,大脑神经仍处在兴奋状态,他们不仅急于知道分数,更急于知道正确的答案,求知欲极强,此时讲评效果最好。如果时间过长,学生逐渐淡忘,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动力,此时教师再来讲评,效果可想而知。
二、讲评要有针对性
讲评试卷切忌面面俱到,不要每道题都讲一遍,这不仅浪费时间,对学生来讲也没有这个必要,达不到讲评应有的效果。讲评试卷,要有针对性,应选择典型的题、学生疑问较多的题、出错率较大的题进行讲评,重点分析错误的原因,通过试卷讲评解决学生存在的几个典型性的问题。所以每次改卷,我都注意记录学生的答题情况:哪些题丢分较多,哪些题答得较好,哪些问题答得不够完整……然后进行分析。如统计选择题哪道题丢分率较高,学生主要错选A、B、C、D备选答案中的哪个选项,然后分析学生错选的原因,必要时,还要找个别学生交谈,听听他的解题思路,找出根本原因,只有这样,在讲评试卷时,才有针对性。
例如,有一道考题: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生黑色固体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雾
C.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对于这类题,看似容易,但出错率较高,学生多数错选B或C。选B的学生没有分清“白雾”和“白烟”的不同,而选C的学生则是审题不清,错把结论当成现象来描述。
所以我们在讲评试卷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析错误的原因:是化学基本概念、原理不清,还是知识记忆不牢;是审题粗心大意,还是分析不到位;是化学用语书写错误,还是表达能力欠缺;是解题格式不规范,还是心理紧张,等等。教师讲评时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重视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指导,突出对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的培养。
三、讲评要注重方法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们议论:“这道题上次才考,讲评过了,这次再考,怎么还是有那么多学生做错呢?”通常教师都把这种情况归罪于学生上课时没有认真听讲,其实,这跟我们教师自身也有关系。我们的讲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我们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又能听进多少?所以,在讲评试卷时,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做法,采取多种形式丰富我们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讲评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查自纠
比如,有的学生考试时经常会犯低级错误――会做的题却做错了。对于这类题,教师可以不用讲评,由学生自己订正;如果是做错了,却不知错在哪,这类题可以由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来解决;小组讨论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即剩下不会做的题,则由教师集中讲评,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找出解题的突破口,采用哪种解题途径,等等。所以每次讲评课开始,我都给学生约1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先对错题进行分析,发现错因及时纠错。在这个自我纠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看书、翻阅笔记等方式,弄清自己为什么做错及怎样做才正确,这比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评的效果更好,学生对错因印象更深刻;另一方面,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甚至争辩,互相找出错误原因,讨论彼此的差异,互问各自的疑难点,这样学生不仅弄清了知识点,而且还找到了解题方法上的差异,同时看到别人做错的地方,还可以引以为戒,防止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在答题的一些技巧上得以互补和提高。这种讲评方式,不仅解决了学生存在的大部分问题,而且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大大提高讲评课效率。
2.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多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比如,化学实验题及推断题是难度较大的两类题,学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对于这两类题型,要通过学生自己揣摩、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的方法使学生悟出答题的方法,教师切不可为了省事而直接将知识和方法灌输给学生。研究表明,用成人的逻辑将整理好的知识塞给学生,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所以在讲评这类题型时,我都尽量提供机会,请解答得比较出色的学生讲一讲自己的解题思路,为其他同学进行思维示范,使其他同学学到思考这种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也可归纳学生做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请出现这类错误的学生谈谈当时是怎样思考的,找出解题思路中存在的缺陷,有利于其他同学纠正思维上的偏差,这也是试卷讲评课上收效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使整个讲评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信息,有助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对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内在的思维潜力、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初三进入后阶段的复习时,大型综合题的分析便可采取这类讲评形式。
3.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试卷讲评课的示范功能
有些学生在解答题目时,心里知道答案是什么,却不知如何表达,特别在解答简答题时,常常词不达意、表述不清;在解计算题时,存在解题过程不规范、计算错误或解题过程复杂化的现象。为了更有效地纠正试卷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选出两种类型的试卷:一种是有普遍或典型性错误的试卷;另一种则是答题认真、规范或方法巧妙、思路灵活,值得其他同学学习的试卷,在讲评时投影给学生看,让学生之间开展辩论甚至争论,教师只需适时点拨或点评一下。用这种方式讲评,也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学生积极性很高。因为对于出自学生之手的“原版作品”,学生在课堂上看得更真切、更认真,而能被展出“优秀作品”的学生更觉得自豪,学习热情也会更进一步高涨;对于有“典型错误”的学生则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不用教师多讲,学生对试卷中出现问题的地方自然会印象深刻,比其他同学更能做到“下不为例”。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试卷讲评效率,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规范答题的好习惯,还能促进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讲评要注重拓展延伸
讲评试卷,要注意不能就题论题,要在原有的知识中渗透新的内容,特别是对于重点的内容,要不断挖掘试题功能,逐步拓宽和加深,同时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使学生真正弄懂、吃透,最终达到“做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例如,实验题在中考中占的分值比较大,通常气体的制取和检验、除杂都是常考的重点内容。针对这种有较大灵活性和综合性的试题,我们在讲解时还应作进一步的“借题发挥”,引起学生思维的发散,开阔他们解题的视野。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用该装置(如图1)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则气体应从哪端导管进入集气瓶?
教师应教会学生从气体的密度来考虑气体从哪端导管口进入瓶内,学生明白原理之后,可将此题进行拓展:①若用该装置收集氢气,则氢气应从哪端进入瓶内?②若将该装置倒置(如图2),那么气体的进入方向是否与正放时相同?③若该装置装满水,用排水的方法收集气体,则气体又该从哪端管口进入瓶内?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讨论,能更灵活地掌握这种装置的用法,并自己总结出在不同条件下使用这种装置的常规思路:不管瓶内有没有水,不管该装置是否倒置,只要根据气体的密度,气体进入瓶内后聚集在哪,就从哪端管口进气。
讲评试卷时,通过变式练习,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方法,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变能力。若要训练学生的综合实验分析能力,我们还可以将此题进一步拓展延伸。如:用该装置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应装什么试剂?如果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那么又该用什么试剂来除去氯化氢?假如要收集一瓶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是先干燥还是先除去杂质气体?如何将制取气体装置、除杂质装置、干燥气体装置连接起来?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将实验仪器连接装置图画出来。
关键词:习题讲评 针对性 相异构想 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63-02
1 问题的提出
在平时教师习题课讲评的教学生活中经常有这样一些困惑:
困惑一: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的牢骚:“这种类型的题前两天刚练过,而且精心讲评过,怎么还有同学做错?”许多教师都严格地控制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严格地控制着学生思维的每一个进程,希望自己能够让学生径直地获得正确的答案。但是,实际情况是,不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多么谨慎,学生还是会出错。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学生会出错?
困惑二:在拿到每次测试、批阅后下发的试卷后也经常能听到学生这样的感慨:“咳,这种题我明明会做,老师刚讲过不久,不知考试时怎么想的?”学生出错非常正常,但“屡教不改”就有其原因。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为什么反复出错?
做题出错,而且频繁出错,固然与学生基础知识牢固程度、解题时的心理因素和解题技巧等有关,但不可否认与当下教师习题讲评课低效率有关。当下还有很多一部分教师在讲评试卷时就题论题,面面俱到,重点不明,一张试卷从头讲评到尾;教学方式的单一和对教学材料的处理机械;讲评时缺乏拓展性,没有思维扩散、没有变式训练等。如何使习题讲评课也生态起来?前一阵笔者有幸作为观察者全程参与2013年张家港市初中化学评优课比赛,赛题是“2013年张家港市中考化学网上适应性考试试卷的讲评”,有一些观察心得与感悟,与读者一起探讨一堂生态的讲评课的必备要素,以期提高广大一线教师复习讲评课的教学效益和质量。
2 生态习题讲评课的必备要素
2.1敢于取舍,增强讲评的有效性,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生态课堂追求让生命实体在良好条件下自然、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其重要特征之一是有效性。几位参赛教师在备课设计时都充分调查自己任教班级学生得分情况,每道题的答题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找出失分率多的题,其相关知识就是讲评的重点,值得花时间。而得分率很高的,全班没几个人错的,就没有必要再唠叨,可一笔带过。有了教师的辛苦才能换来课上的高效率――重点明确,避免了“面面俱到,重点不明”的弊端。
秦老师的初三(10)班学生(总共54名)考试分析
同时,每位教师都在分析讲评一类题型后进行变式训练,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变化。
试题16.在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一定发生改变的有( )
A. 4种 B. 3种 C. 2种 D. 1种
李老师在讲评这题之前先让学生回忆有关基础知识:常见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有哪些?请分别举2例尽可能化合价变化情况不同的化学方程式。除四种基本反应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反应的类型不属于以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
学生在回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并举例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置换反应中单质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肯定不为零,因此置换反应肯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前后部分元素化合价肯定变化)。复分解反应中要求反应物相互交换成分,并化合物中化合价不能改变,肯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前后部分元素化合价肯定不变化)。化合、分解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元素化合价有变化的,也有不变的,因此答案选D。同时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化学反应类型与化合价变化的规律。(见下图)
变式训练:(2012.苏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在复分解反应中,没有单质参与
B.化合反应一定要加热
C.置换反应一定有新的单质生成
D.中和反应一定有水生成
“分析试卷,敢于取舍”策略是解决试卷讲评课中“面面俱到,重点不明”问题的一个有效尝试,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还让学生们体会到了考试的必要性(查漏)和讲评试卷的重要性(补缺)。
2.2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其自然,顺其天性而为。这就体现了生态课堂的自然性。让我们的课堂摒弃盆景式的缠绕,还学生真实的自我。真实的学生生活离不开环境、社会的影响。学生已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及在校学习中已经掌握一定化学知识,形成“前概念”。前概念有时与科学概念并无冲突,但有时则与正确认识和思维方式大相径庭,这种偏离或背离科学概念的错误思维结构称为“相异构想”。这次优质课比赛各位参赛选手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暴露相异构想,鼓励学生自己暴露相异构想。
教学片段一:
试题14.下列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溶液的总质量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C.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 D.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暴露相异构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两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难电离物质,例如气体、沉淀或水。发生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会生成沉淀,因此这两个选项反应后溶液质量之和比反应前要小,因此学生形成了“只要是复分解反应生成气体、沉淀或水的反应后总质量就发生变化”,加上学生审题不清,因此错选C。
在教师和其他同学了解了该学生的“相异构想”后,教师引导其他同学纠正其错误想法,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正因为反应生成水,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而且生成的水进入溶液,所以反应后溶液总质量与反应前相比没有变化。
在讲评课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更多机会激励学生暴露相异构想,分享彼此观点,对不同构想作出比较、选择,自觉判断什么是科学的、有效的、最佳的,从而对正确观念认识更深刻,对错误观念纠正更彻底。当学生不敢或不愿暴露自己想法时,教师要善于洞察他们心理,采用有效方法,激励学生大胆表现。教师要促进学生概念知识的重构,对于相异构想的转变,学生只有通过同化和顺应从而实现原有的错误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
2.3化学实验依然是科学探究重要方式和讲评课的必要手段
2.3.1科学探究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学习方式
生态的习题讲评课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也不是被动接收的电台,学生应该在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探究、发现、改造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是生态课堂的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感三个方面建构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入手,由近及远,由宏观到微观,形成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等五大主题。其中科学探究在化学中考中的权重达到40%,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学习内容。
以2013年张家港市中考化学网上适应性考试试卷为例,第4、5、9、11、12、15、17、20、22、、24、25、26、28、34、35题都与科学探究有关。
2.3.2化学实验是习题讲评课的必要手段
由于课时紧张,准备繁琐,所以鲜见习题讲评课上有演示实验展示,更不用说学生实验了。但是化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学生化学热情,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24:
甲烷燃烧
选项A: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有说明甲烷中有碳、氢元素。
分析:很多学生联系到白瓷片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能收集到炭黑,同时考虑到杯壁有无色水珠出现,认为A选项成立。课上季老师直接拿出一个储有甲烷的储气瓶,点燃,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烧杯内壁的确有水珠,但没有出现臆想中的炭黑。说明此实验只能说明甲烷中有氢元素,而不能说明有碳元素。继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甲烷相对汽油、煤等燃烧较为清洁,进一步说明甲烷中含碳量较少,燃烧较难产生不完全燃烧,产生黑烟相应也少。
当然几位教师还有其他很好的习题课讲评的好的做法。李老师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等五大主题为上课线索,一目了然。秦老师在每类题讲评结束,把试题升华,总结出物质分类观、元素守恒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化学核心观念。
3 结语
习题讲评课要做到高效的确不容易,需要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课前艰辛的付出。而习题讲评课又是初三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求精讲精析,择其要点加以点拨、归纳和总结,要帮助学生把思维中“相异构想”暴露出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要熟练运用化学实验这一利器,要随时向学生渗透重要的化学思想,使之逐步形成观念。只有这样,我们的习题课讲评才能没有文中的困惑,我们的课堂才能做到真正的“有效性、自然性、发展性”的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