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2 18:27: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有关大自然的资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在3月28日上午第一节课,我们班举行了一次“大自然的启示”汇报会,同学们都把自己搜索到的关于“大自然的启示”的资料读给大家分享。
叮玲玲,上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涌进教室,老师也匆匆地走进了教室。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这一节语文课我们来谈一谈昨天同学们收集的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老师宣布:“‘大自然的启示’汇报会现在开始!”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首先登场的同学叫黄致远,他走上讲台就问:“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水母耳风暴预测仪’仿照了哪一种水下动物的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仿照了水母的耳朵的结构和功能。”黄致远祝贺我们:“恭喜你们答对了!”接下来是李倩瑜上场:“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从哪一种飞行动物身上得到了启示制造了人工冷光吗?”同学们又回答:“是萤火虫!”李倩瑜说:“你们又答对了,就是萤火虫。”一问一答地这样过去了,时间过得飞快,到下课时间了,这一次的汇报会也就结束了。
在这一次的汇报会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比如说: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高级丝线,抵抗断裂降落伞与临时吊桥用的高强度缆索。响尾蛇导弹是科学家模仿蛇的“热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着一种似照相机装置的天然红外线感知能力的原理,研制开发出来的现代化武器等可靠的知识。
这次汇报会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一定爱护大自然,珍惜大自然,向大自然学习,造福人类。
广东中山南头中心小学五年级:徐弘宇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插图的教育作用,既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达到明理导行的目的。因此,品生课堂如何充分解读文本插图、适机巧妙地运用插图;如何打破常规、创造性地使用插图,是品生教学者钻研的方向。只有发挥插图优势,攻克运用过程中的难点,巧用课本插图,才能点亮思品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一、解读插图内涵,理解编排意图
对品生课文的解读要“与插图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实现与插图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插图的意图,插图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插图“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插图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到插图的背景是怎样,有些什么思想,做到心中了然。只有做到与插图及下面的注释对话,才能实现对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准确解读。
例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上学了》第二个主题《校园铃声》,教科书第8页先用插图呈现了学生在听到上课铃响后的不同表现,旨在引导学生讨论,上课铃响后应该怎么做。左下脚的儿歌它以浅显的语言,明确地提示告诉学生听到铃声后可以如何做。教科书第9页上图,呈现了课堂上学生发言或者回答问题时常有的反应:有的同学能注意倾听,有的则开小差等。旨在引导学生辨析在课堂上,怎样做才是正确的。第9页下图,呈现了教师提问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并举手的情形,旨在提示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是好的表现。小兔的话,旨在进一步提示学生,只有做到眼到、耳到、嘴到、心到,课堂学习才会更有效。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懂得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形成规则意识,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二、活化教材插图,拓展教学空间
虽然人教版品生教科书中各类插图均衡地分布于各册书中,且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尊重儿童认知逻辑,即顾及了幼小衔接,又关照到儿童与文本的距离。但插图多用喷绘卡通图,图形略显生硬,人物形象、表情、衣着略显单一,一定程度降低了插图的表现力。教师可以在对教材插图精深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幻灯片显示、计算机视频辅助或小品剧演绎等教学手段让插图“动起来”,那么课堂就会变得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充满想象与创造,充满灵性与活力。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快乐的少先队》第三个主题《快乐的“六一”》课文插图呈现了儿童在“六一”儿童节参加活动的情形,旨在了解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社会各界对儿童的关心与帮助。学习本课前,教师准备了有关“六一”儿童节的歌曲、诗歌、VCD片、视屏等资料。授课时,教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过“六一”儿童节时的欢乐心情、听歌曲、看VCD片、视屏,让学生感受“六一”儿童节的欢乐气氛、接着播放往年“六一”儿童节联欢会的录像及收集到的观察、访问等活动资料,将课文中的插图生动地演绎出来,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过“六一”儿童节的快乐,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教师再利用有关资料,使同学们了解到在战火中饱受磨难的儿童和生活在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儿童的不幸,并与自己的生活做对比,从中体会到自己的幸福,懂得要珍惜这种幸福。而后通过同学们自己畅想、设计自己的节日,使他们有了更高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由此培养儿童从小养成爱祖国、爱社会、爱家园、爱父母长辈、爱自己、爱同伴的爱心情怀。
三、借助插图资源,创新课堂教学
有些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传统,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忽视了品生课堂的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兼具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等多重教育的课程。因为低年级的小学生处于视觉较佳年龄期,所以教材中的情境图以形象化、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使插图、文字与欣赏者之间进行思想传达与情感沟通。因此,教师要用智慧的眼光对情境图进行有效的利用,创造性地选择合适的内容,灵活机动地设计和生成适宜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低年级儿童有喜欢看动画、喜欢表演、谈感受、编故事、喜欢涂涂画画的特点,因此,引导学生在活动、游戏中学,在感悟和体验中提高,是品生教学有效的途径。二年级品生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第1个主题《秋天在哪里》这一课教科书第18、19页展现了一组儿童在秋天的大自然中活动的情景,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体验的课程的性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设计如下活动贯穿始终,即:(1)日历上的秋天;(2)温度计上的秋天;(3)我眼中的秋天。
“日历上的秋天”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先从节气上了解秋天,为后来的感受秋天,体验秋天打下基础。1.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好日历或台历;2.师生一起在日历上寻找关于秋天的两个重要节气:“秋分”和“立秋”;3.师生通过自己查找的资料或已有常识来共同研究“立秋”和“秋分”的含义。让学生大概了解秋天到来的时间,对秋天有个初步的印象。
“温度计上的秋天”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从气温的变化上体会秋天的到来。1.师生收集本地夏天到秋天一段时间的温度观察记录。2.提前让学生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了解每天气温变化的情况。3.提前在班上放置温度计,请学生轮流观察,记录气温。
“我眼中的秋天”这一环节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记录、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了解与秋天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再让学生在收集成语、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1.感受秋的旋律:(1)播放鸟叫声音乐;(2)播放“秋的旋律”课件(将文中插图链接加上配乐);(3)欣赏秋景图片;2.表现秋的美丽:(1)收集秋季常识及有关成语;(2)小组合作画秋天,利用树叶、枝条、花朵等材料制作秋天剪贴画;3.表达对秋的喜爱。(1)朗诵赞美秋天的诗歌;(2)用歌舞来赞美秋天。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依据文中插图提纲挈领,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通过多课型的灵活变换,原本给人乏味感觉的品生课堂随即变得兴趣黯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大大提升,促进学生在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中发展。
四、凸显品德基点,唤醒美好心灵
陶行知先生说:“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不过,小学生的成长历程大相径庭,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他们的思维基点也迥然不同。所以,教材的文本和插图就将他们的成长经历折射到课程中,并将其间的矛盾适机凸显:用文字阐述正面观点,用插图折射现实生活中的负面现象。由生活事例将生活中的矛盾导出,学生通过去感悟和思考,以一种理性的观点来进行对错的分析,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极强,对于动物都充满好奇而且渴望与之亲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动物接触。只不过学生对于如何能友好地和动物相处及哪些行为是伤害和戏弄动物的认识都很肤浅,甚至不了解。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第四个主题《我和动物交朋友》课文插图中,小朋友虽然喜欢动物,但却因为行为不当,反而对动物造成了伤害。“怎样对待动物,才是真正友好的行为?”道出了低年级小学生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也比较困惑的问题。因此,本主题活动就是要促使学生真正认识、了解并爱护动物,和动物交上真正的朋友。在本课中,教师以插图为基点,用多媒体资源创设了与文本相类似的生活情境,让孩子们饰演其中的各种小动物角色,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非常有意思的情感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亲身感受,激活了学生的心灵体验,不仅使学生茅塞顿开,真正体会到了作为动物朋友的快乐,而且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爱保护动物,也有助于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德育的回归。
五、采集生活资源,绽放品生活力
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它不但是教师讲授知识的载体,它还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依据,是儿童开展活动时的重要资源。教师不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插图,还应当重视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采取多种措施、多种途径,充分挖掘、因地制宜地扩展和深化课程,有效利用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图书、媒体资源、校内资源、网络资源,将儿童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吸纳到课程内容中去,让品生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与鲜活。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大自然》。单元题头插图中,几位兴高采烈的小学生和他们的老师正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万物复苏、莺啼燕语、姹紫嫣红、绿草如茵?……大自然究竟有什么奥秘?题头画让孩子们对有着变幻莫测的神秘感的大自然充满了好奇。
关键词:单元导语;导学;导教;效率
“单元导语”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编者对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对一组教材而言,有着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学习导航等重要功能。因此,解读单元导语,把握编者意图,对于一组教材的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块重要的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呢?
一、巧用导语“导学”
导语行文生动活泼,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课文,领着学生步入美丽的知识殿堂。每个单元的导语还都配有表现主题内容的情境图,画面生动,充满童趣。在教学中,适时地让学生读导语,是发挥导语“导学”功能的最有效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新一组课文前,让学生读导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二组,简短的导语点出了本组的主题――学校生活。教师在教学课文前先让学生读读单元导语:“同学之间、课堂内外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师:“这一组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是多么有趣。读了这些故事,我们一定会从这些学生身上感受到爱老师、爱学习、爱集体、爱劳动以及珍惜时间的教育。”学生读到这里,着急想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带领学生浏览整组课文。
2.提取学习信息
单元导语,实际上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如,在上五年级上册第四组单元导语课时,我安排学生多次读导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力图从整体上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先是自由读,提出阅读要求:字通句顺,正确流利,然后检查朗读,接着又让学生默读,进行批注,指导学生将自己获得的信息用序号标出,经过多次阅读,大部分学生都能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加以引导,从而提炼出本单元的主题“亲近名著”,训练重点“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阅读原著中与课文相关的部分。”这样以单元“导语”为切入点,初步了解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初步感知主题的情感意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使单元学习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明晰。
二、巧用导语“导教”
1.借助导语,把握教学重点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单元导语正如我们的眼睛,它是整组教材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能看到丰富的教学信息,能更好地把握单元教学的重点。
我们知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在四年级下册第三个主题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来组织教学内容,旨在通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等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这组单元导语中有这样的描述:“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鱼儿在水中自由沉浮,人们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让我们来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我们稍作留心,知道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每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概括的方法,来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借助导语,细化教学目标
大家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
怎样利用好单元导语来细化教学目标呢?根据课标理念,为真正落实语文素质教育,我们应从整体入手,确立单元教学“三维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深挖教材,并提出多维教学目标)。如,根据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我们可以确立单元教学的以下“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学习积累并练习运用本组课文中朴实而优美的词句;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通过课文的词句理解,来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所在。由此可见,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了,学科素质教育就到位了。单元导语似乎不怎么起眼,但它们确确实实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借助导语,找准训练点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单元导语也承载了不少语言学习的信息。如,二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我们稍加留意就知道本组课文不仅在于让学生认识岩石和这些天然的指南针,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他们走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趣,从而对大自然产生赞叹之情。如,我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在学生熟读,基本消化了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后,设计了师生配合表演的环节。
迷路的小孩(哭):怎么都是树呀,怎么没有路了,我回不了家了。
太阳:孩子别哭别哭,我来帮助你。现在是中午,你看我照着大树,大树的影子指的就是北方。
北极星:别哭别哭,到了晚上,如果天晴,你只要找到我,就知道北方在哪里了。
大树:我也能来帮助你,你看我的树叶,一面阳光充足,枝叶茂盛,一面很少见到阳光,树叶稀少。稠的一面是南方,稀的一面就是北方。
积雪:如果是冬天,你只要看看我就行了,南方太阳光强,我就化得快,而北方光弱,我自然化得慢了。
迷路的小孩(擦干眼泪):哦!我明白了,谢谢你们,再见!
这一活动中,学生兴味盎然,积极的运用学到的辨别方向的方法,感受发现大自然秘密的乐趣。
总之,单元导语是一块重要的教学资源,作用之大显而易见,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单元导语的教学资源,使之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好材料、好向导、好老师、好平台.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07.
2010植树节主题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培养孩子绿色环保意识,直到植树的好处。
[活动准备]
小树苗若干、心愿卡、铲子若干、洒水壶、了解种树的过程.
[行动口号]
行动起来,争做护绿小使者。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1、植物种植全校播种行动:
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幼儿自带种子进行动手种植的实践,写观察日记或符号表示,进行成果展示。
2.环保护绿行动:
按照护绿小队,认养园内绿化植物,开展拣垃圾、落叶、擦花坛、养护绿化等活动。各班级制作护绿卡片,统一悬挂。
3.“我知道……”植物生长知识交流活动:
相关树木的资料片辅导,收集有关植物生长知识的调查在班上交流、宣传。
4.“绿意角”的设计评比:
充分发挥教师和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将绿化、生物养殖、植物种植等融为一体。
[活动安排]
集体进行活动
1、在家内与爸妈共植一棵树,并记录小树的成长过程。并进行植树登记统计。
2、 进行与植树节相关的调查表,并在班内交流。
3、幼儿自带种子进行动手种植的实践,观察日记。
4、园内认养小树挂牌活动,表爱树心意。
5、观看相关树木的资料。
6、“绿意角”评比活动:
植树活动
1、到小区或园内进行植树活动。
2、给树松土,施肥等,让树快快长。
3、给树整枝,给小树建立成长档案。
[活动过程]
小朋友组织开展了“放飞梦想”的活动。活动中五个孩子合作同种一棵小树,并在小树上系挂了孩子心中的愿望。活动中,孩子们自然地融人到大自然中,初步了解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意识到“保护环境、植树造林”就在我们的实际行动中。植树完毕,孩子们还和家长一起放风筝、制作环保标记……本次活动在行动中让孩子认识到要爱护小树苗、保护小树苗,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从而更好地发展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
[活动分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揭示了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意义。有关资料说明:婴幼儿期正是躯体动作和双手动作发展的最佳阶段,而手腕和手指等小肌肉群的运动能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促进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完善,大脑的完善发展又促进手的运动更加灵活,并为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打下生理基础。我园地处农村,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条件优势,让幼儿走进自然,使大自然成为他们的活教材。通过多年的幼儿教育,我认为农村的自然物是幼儿常见的,由于它的直观性、可取性、教育性,更被我们农村幼儿所喜爱。因此,利用农村自然物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也是非常可行的。
一、创设自然角,激发幼儿的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的一个重要窗口,它不仅能使幼儿在观察周围自然现象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发现一些自然规律,而且通过自然角的活动,能够增长幼儿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同时通过对自然角的管理,能使幼儿学到简单的劳动技能,陶冶他们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于是,我首先发动每位孩子从家里收集各种种子;然后大活动,请幼儿各自介绍从父母那儿了解到种子的特征、用处等;最后把种子放到自然角中,让孩子进一步参观、认识。另外我们还在植物区内,共同收集了虎皮兰、茉莉、芦荟……通过对它们的照顾,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在小动物区内,小朋友还共同照顾小金鱼、小乌龟等。饲养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锻炼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开发种植园,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
为了让幼儿能亲自体验种植的乐趣,我们还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种植活动,培养儿童的兴趣,同时锻炼其动手能力。如在教室旁的种植园里,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种植许多植物,有青菜、小葱、玉米等等。孩子们对松土、锄草、浇水等田间劳动非常感兴趣,每次活动都兴致勃勃。每天一到学校,孩子们都要去看看我们的菜园,有时他们还会主动地去浇水、拔草。当种子长出嫩芽了,他们就会高兴地跳起来:“种子发芽了,种子发芽了。”在教师的启发下,孩子们还会尝试学习记录,他们不会用文字表述,就用图画来表述,虽然图画得不怎么好,但是孩子们自己看得懂:“这是种子发芽,这是长出新叶子,这是开花,这是结果……”当玉米成熟了,当青菜长大了,他们都会自豪地对别人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动手机会,我们还特意同附近的孩子家长联系,每逢种植植物时通知我们,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另外,我们还定期组织幼儿去照顾、去观察。在家长们的支持、配合下,孩子们的知识丰富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
三、开展活动区,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自信心
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实际水平,想办法寻找能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生活材料或动手游戏,给幼儿提供一个动手的平台。如在活动区中对小班幼儿,我们就投入豆粒和娃娃,让幼儿用小勺喂娃娃吃饭;中班幼儿,我们投入一些如鞋带、毛线、布条、废光盘、河卵石、花生壳、树叶、各类种子等材料,供幼儿系鞋带,包饺子,树叶、花生壳、各类种子作粘贴等游戏用;大班幼儿的动手游戏则更多,如用柳条编织、用线绣花、织毛衣等各种小制作,可以自然地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另外,我们还可开设多种区域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大班美术区可投放蔬菜、水果、双面胶、剪刀等,鼓励幼儿自己制作小动物,并随时添加活动材料。通过操作区的活动,他们的交往、合作、自信心、想象力、动手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之,在各种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小肌肉群,而且其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61-01
《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天天与科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科学熟视无睹,对科学缺乏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与用分离,把科学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学活动是单一的,教学方法呆板,学生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依附性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彻底改变观念,让学生回归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由生活导入科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很多学生不了解科学,对科学没有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因为教师将知识点讲得不够详细,不够到位,而是因为很多教师在科学学科导入学习的时候,没有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没能够利用好学科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往很多教师在教学科学这门学科的时候会跟学生解释什么是科学,科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很多学生在这样的讲解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了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其实教师可以先用一些小故事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去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教师可以问学生每次打雷的时候是先看见闪电呢,还是先听见雷声呢?这样的导入方式与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很生活化,是每个学生都见过的事情,这样的提问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问题思考当中去,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讲课,学生听,学生参与到思考中去,无论得出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能够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很大的学科,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当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之后回答先看到闪电,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进行讲解,原因是因为光速比声音速度要快。所以,打雷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小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如在《溶解》一课的教学中,老师提出DD“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就更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到一些方法:“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境出发然后再引入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的,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感兴趣了。
三、结合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乐于实践
社会实践包括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户外观察、考察、分析、研究,以及搜集、查阅和整理各门各类的资料。学校教育不论在时间、空间上都很有限,让小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比在教室里“纸上谈兵”更重要。尤其是作为小学科学学科,与自然的接触更为紧密。儿童思维、活动能力的形成,知识、经验的获得,其亲身经历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重要的途径之一。结合教材,利用各种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及人类对它的改造和利用,从而真正理解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能力,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比如在教学《认识土壤》这一课时,就和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土壤,采集土壤,学生户外学习的机会不多,一旦有了这样的机会都十分兴奋,积极行很高。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发现我们常见的土壤有着很多让人难以想象的现象,有的土壤是红色的,有的是黑色的,还有的是黄色的,学生又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它们颜色会不同,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哪些土壤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可以到图书馆、书店、Internet网去搜集和查阅各门各类的资料、图片,或者向父母和其他有知识的人请教,然后集中汇报有关土壤知识、图片资料的成果,比一比看谁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多。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贴近大自然,又获得了许多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必将成为他们今后幸福的童年回忆。学生们在实践学习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好多学生都期待着下一次到大自然中实践学习。
四、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一、地位、任务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小学自然、社会,初中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就决定小学自然课是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自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第一项就是“指导学生熟悉四周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自然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落实《课程计划》的规定和体现《自然教学大纲》的需要,决不是穿靴戴帽,另搞一套。
根据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然课要完成的任务中也包括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教育。在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增加环保意识,在他们幼小、单纯的心灵上烙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印记,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影响他们一生,以致他们将来长大了走向社会后,不做对生态环境有损害的事。
二、内容、要求、方法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时《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应正确反映自然事物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的环境内容,找好结合渗透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为了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渗透的尺度,我们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统编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按其渗透和结合的程度,分为典型环境教育课和渗透环境教育课(简称典型课和渗透课)。1~6年级典型课共14节,渗透课共38节,针对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低年级:指导学生熟悉四周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习惯。
中年级:指导学生熟悉四周自然环境的共同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行为习惯。
高年级:指导学生熟悉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基本方法:
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熟悉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讲授、观察、考察、实验、讨论等方法。
三、课堂教学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首先必须依据《自然教学大纲》和《武汉市小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指导意见》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做到全面、明确、具体、适当,然后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教学都必须指向目标这个核心,使每项目标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1.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比较多,集中突出地反映了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一课就是一个具体的环保内容。
低年级以环境保护启蒙教学为目标,结合实际,诱导他们对环境的感性熟悉。例如《漂亮的大自然》,可以用图片、录像、幻灯等直观教具,展现大自然的旖旎风光、鱼虫鸟兽、神秘太空、珍稀动植物等,也可带学生游览校园,让他们用眼睛看大自然,用语言描述大自然,使之通过感官的感知和语言的加工,将感知到的一个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大自然漂亮的具体表象。以此实现本课环境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中、高年级则是小学环境教育的要害年级,此时的学生对环境已有了一定的感性熟悉。对自然事物的个体、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也有了初步的熟悉。此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同学们将感性熟悉上升为理性熟悉,以培养学生的熟悉能力为主,使学生熟悉自然规律,知道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关系,知道人类在利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做过的探索。例如《水的污染与保护》、《空气的污染与保护》、《保护大自然》等课,要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或借助录像资料,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同学们从小就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不做或少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2.渗透课
此类课涉及的环境和环境问题方面的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一类课教师授课时,环境教育的知识不必展开,只是结合教材内容找到自然知识和环境教育的结合点,点到即可。例如《声音》一课,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声音有悦耳和嘈杂之分,知道了悦耳的声音对健康有利,嘈杂的声音则损坏人体健康后,告诉同学们:“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时,还要注重教材前后有关知识的衔接。例如《溶解》可为《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以及《雨和雪》作铺垫,空气中如二氧化硫的含量过高,溶解于雨雪,就可能形成酸雨,对动植物生长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破坏作用。
总之自然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无论是典型课,还是渗透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可能接受的能力,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切忌不分教育对象和教学实际用同一模式进行,在渗透的深度上,也要把握好。环境教育作为普及性教育,不能上成某一学科的知识拓宽课和环境专业课。喧宾夺主、牵强附会,为渗透而渗透,只会影响教学效果,造成学生厌烦心理。
四、课外活动
要真正地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其它媒体,利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例如学校与环保部门挂钩,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参与社会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园地,举办知识讲座、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