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生学习材料

学生学习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15 20:54: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生学习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生学习材料

篇(1)

    “新课程的课真难上啊!课堂难调控,教材难把握.”“明明觉得挺好的教学设计,怎么效果就是不好呢?”同事们常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也深感其“惑”.记得在上“角形分类”这~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分类方法,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分类的积极性很高,可是课却上得很失败.问题出在哪里呢?课后,我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细细思之,原来问题就出在分类的材料上.由于操作材料过于丰富,导致了教学的失效.由此,引起了我对学习材料有效性的思考.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人脑对外部数学材料的接受、分析、选择和整合的过程.如果把人脑比作“加工厂”.那么,数学材料就是“原料”.学习的结果则是“产品”.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第一要素就是来自人脑外部的“原料”.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本身,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需要学习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材料有效”主要是指课堂中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之后,能让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它有方面的特点:一,能较好地吸引学生自主参与;二,能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三,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突出数学问题的解决.让全体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发展论文.

    二、现象透视及应对策略论文

    1.材料要有思维含量.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缺乏有效性,导致教学效果的低微,类似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我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只是简单通过大量的图形来归纳概念,再让所有学生去练习.教学过程是完整的,学生已经理解了轴对称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但学生之所以会感到“太简单”,就是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过低,缺少挑战性,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从根本上失去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难怪学生会觉得“真不过瘾”.“数学是思维的艺术和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些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味。当然非“思维”莫属.一节思维含量缺少的数学课,一节智力挑战缺乏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低效率课.学生的一句“今天的题目太简单,真不过瘾”,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数学课除了教“数学知识”,还要干什么?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掌握学习方法.所以,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材料选择要关注材料所蕴含的思维含量.对“你给我多大空问,我就有多大发展”的孩子而言,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不仅影响探索空间和知识的生成过程,影响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影响着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果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偏低,缺少挑战性,学生不用跳就能摘到果子,他们就会失去探究的欲望:如果思维含量偏高,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跳起来还摘不到果子,缺少成功的体验,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一定要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把它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的材料最具探究价值,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

    2.材料不要脱离现实起点.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学生都有许多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现实生活中积淀数学的朴素认识,都构成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特定世界,影响并制约着数学学习.教师只是分析了教材中知识的逻辑起点,而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脱离了学生的现实背景,定会使精心准备的学习材料失效.“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从这熟悉的理念中可以看出.学习材料的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一般来说,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其学习的现实起点要高于逻辑起点.比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学习新课之前.许多学生已经会解一元一次方程,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只按“逻辑起点”教学,当然难免遇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状况.所以,进行教学预设.不仅要关注逻辑起点.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套用奥苏泊尔的一句话:“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

    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背景无间隙接触,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及其用处,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论文.

篇(2)

一、精选有利于知识形成的学习材料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时,学生由于在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接触的绝大多数都是真分数,因此,在学生认识分数的记忆中,往往会有这样一种固有的观念,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最多的只有4份,也就是说,全部表示就是“1”,不可能超过1的。鉴于学生这样的一种认识,笔者就选择两条丝带作为学习材料,从而引出假分数。

师:这时绿丝带的长和黄丝带的长有什么关系?

生1:绿丝带的长是黄丝带的(或)

生2:黄丝带的长是绿丝带的2倍。

师:那绿丝带的长是黄丝带的,绿丝带又该怎么表示呢?

师:照这样的方法下去,绿丝带的长是黄丝带的,可能吗?你能想象出绿丝带有多长吗?

生:绿丝带的长是黄丝带的。

师:这个分数和前面的分数有什么不同?看来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也确实存在。

……

教材上假分数这个概念的知识是静态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改善数学学习的方式。

二、精选促进学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材料

认知冲突是一种认知矛盾,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知识之间产生无法包容的矛盾,也是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最初的“不协调”。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才能合理创设认知冲突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下是笔者在执教二年级“统计”中的“以一当二”的教学案例。

师:平时你们比较喜欢喝哪些饮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有关饮料的表格,请看,你看懂些什么?

饮料名称 雪 碧 可 乐 橙 汁 苹果汁

喜欢的人数 10人 12人 8人 6人

师: 为了更清楚地看出这四种饮料喜欢的人数,我们还可以通过涂格子的办法画在统计图上。

……

由于笔者只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上面这样一张操作的小纸片,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并且提供的纸片上下左右都不能延伸,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促使学生在提供的格子图里打主意。当思索片刻后,好多学生就想到了可以把一个格子分成两个小格,这样一个格子可以表示2,两个格子就可以表示4,依次类推,6个格子刚好可以表示12,从而顺利地突破了“以一当二”这个教学难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矛盾,发生冲突时,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主动驾驭教材,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把握教材本质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三、精选达成整体认知结构的学习材料

在过去的教学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容往往和解比例联系在一起,作为解比例的一种应用。事实上,正反比例关系作为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雏形,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模型之一,也是小学阶段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新的教学中开始强调学生对于变化的量及变量之间关系的体会,使学生感受到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是两种重要的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事实上,在学习正、反比例关系之前,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学习材料,使他们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变化之中的不变。其实,学生对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有着自己的“直觉”的。下面来看一个教学例子。

课件出示以下6个情境,然后思考:

1.观察每个情境中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2.哪些量的变化具有相同的特点?尝试按照它们变化的特点进行分类。

3.独立探究后小组交流。

通过交流,大部分学生将6个情境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两个变量一个增加另一个也增加(“同时增加”,情境②③⑥);第二类是两个变量一个增加另一个减少(“一增一减”,情境④⑤);第三类是两个变量一个增加另一个有时增有时减(情境①)。

下一步,教师鼓励学生对于“同时增加”的继续研究。

1.把同时增加的3个情境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看看又是怎样的一幅图?

2.整体观察这3种情境,再给它们分分类,看看你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通过思考后,发现③⑥是成倍增加的,并且计算出来的速度和单价始终保持不变,而②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3.揭示正比例关系。

……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经历了“体会变化的量之间有关系――感受到变量之间的关系不同――通过分类关注某一类变化情况”的过程。特别是学生通过看图、观察表格和数据等方式,直观地感受到了变化趋势,为之后正式引入正、反比例打下基础。

篇(3)

远程教育教材的建设中有一个关键的名词就是“远程特色”,教材是否适合远程学生的学习,是否满足远程学习者的需要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远程教育的质量。

香港公开大学凭借着高质量的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通过高质量的远程教学,赢得了香港本地和国外的一致认可。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本文在分析香港公开大学教材基础上,就“学科指南”展开比较,看一下优质的远程学习材料如何体现远程特色,如何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如何区别于传统学习材料。

二、香港公开大学远程学习材料介绍

香港公开大学的课程发展和远程学习材料设计由香港政府拨专款资助,香港公开大学组织建设。通常一门学科的学习材料由学科指南、指定读物、视音频材料、多媒体辅助教材、互联网学习资料等组成。充分体现远程教育特色的是学科指南,每一门学科指南都会由专门的课程开发小组、课外评审委员、责任编辑、制作组共同负责。

学生需要按照学科指南进行学习,学科指南是基础,也是媒体间结合使用的纽带。学科指南采用活页式设计,方便大学通过分期发送材料的方式控制学生学习进度。学科指南中给出指定教科书,它会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让学生阅读指定教科书中的相应内容。指定读物也在学科指南中给出,有的紧跟在各章内容后,有的附在全部学习内容后。视音频材料的使用结合学习内容,在学习指南中也会有相应的说明,有的也有专门的手册(Video Workbook),根据学习内容对视音频材料的使用做出指导。针对不同学科,结合学科指南,香港公开大学还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发送系统,通过在线学习环境,他们可以了解到:

最新的信息公告(一般是给学生提供的);

课程信息,课程时间安排,课程辅导人员;

课程辅导笔记,以往考试试卷,网络链接;

交互方式――留言板,讨论区,电子邮件;

个人文件夹――课程日历,学习者档案,个人学习记录,密码更新;

帮助――常见问题解答,学习者导航,技术咨询。

三、远程学习材料的特色分析与比较

香港公开大学的远程学习材料以学科指南为核心,结合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在使用说明部分具有以下特色:

使用对象说明。导言部分对教材的使用者有明确的说明,比如“教育科技与资讯科技”是教育荣誉学士(小学教育)学位科目,专供对教育与资讯科技有兴趣的教师选修。

学科介绍。导言部分有对学科的简要介绍,同时学科宗旨、学科目标一目了然。

学习条件建议。导言部分对学生学习需要具备的条件有一定的建议。比如有的课程需要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学科指南会对修读的学生提出所需要的硬件、软件以及网络配置的建议。

学习支持服务说明。主要是对导修课、工作坊和补习式指导相应要求及次数的说明。

成绩评核说明。一般包括两部分,导师评改作业和期终考试,对其中的权值分配有相应的规定。

学习进度建议。学科指南提供学习进度表,并有对各个单元的学习周数和导师评改作业时间的说明。

修读建议。对学生学习方法、如何使用教材、如何解疑的建议。

教材编写人员介绍。学科指南对参与教材编写的人员有简要介绍,增强了教材的亲切感。

学生在进行学习前,首先拉近他们跟教材的距离,减少陌生感,然后才能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的情况出发,增加跟学生共同经验的交流。在学科内容部分,香港公开大学的学科指南更是充分体现了远程学习的特色:

承上启下的绪言。绪言部分通常会告诉学生本单元要学什么内容,学习本单元需要先前掌握的知识以及本单元涉及的阅读资料。

条目式的单元目标。单元目标告诉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具体能够做什么,一条条依次列出。各个目标都以行为动词开头,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简单用含糊的“知道”、“了解”“掌握”等词语描述。

适宜的易控制的学习量。每一个单元的内容由众多小的知识模块组成。每一个知识点的标题醒目,以加大加黑的字体出现,并分一定的层级。这样的设计可以减少学生的疲劳感,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大量图表、案例的使用。在内容的编写上,一般来说,能用图表比文字更好的地方最好用图表,更容易学生的理解。丰富的有启发作用的案例能够防止学生停留在抽象的表象上,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

精良的活动设计。香港公开大学学科指南中的活动设计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学生通过做一个个的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科内容。并且活动具有操作性,跟学生的经历相参照,与学生的工作生活不脱节,活动的设计正是为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内容的测试与及时反馈。有的测试题会在单元的不同部分出现,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有的测试题会单独成册(AssignmentPile)。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有对测试题的详细反馈。学生参考反馈的提示,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巩固与复习。

与多种媒体及网络的结合使用。指南会在适当处标注与其他媒体的配合关系,需要学生使用媒体和网络的地方,都会有详细的说明和要求,学生需要按照指示结合多种媒体进行学习。比如介绍市场研究的步骤时,学科指南会说明为学生准备了一套有关市场研究的录像,在什么节目播出,录像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谈论的课题等等。

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的提供。学科指南中除了给出指定的教科书外,还会在学科指南后附上指定读物,学生按照学习内容的要求来阅读。同时学科指南中还会列出参考书目、补充读物、需要访问的网址等,有的还会在各个单元或者书后附上词汇对照表。

对话式的语言风格。瑞典远程教育学者霍姆伯格一直倡导与发展“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理论,他坚持认为,建立师生间的人际交流关系是增强学习动机从而是实施远程学习的先决条件。所以采用友好的、对话式的写作风格就像有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身边,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清晰的内容架构与整洁的版面设计。远程学习材料一个版面上的文字要适中,如果全是黑压压的文字,学生会有压迫感,减少读的动力。香港公开大学的学科指南不管是知识块的标题还是活动、测试、参考资料都以清晰的标题或图式方式表示。

根据上述对香港公开大学远程学习材料特色的分析,以香港公开大学两门学习材料为例,简要以图表的形式表示,见表1:

在比较香港公开大学远程学习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再参照杨家兴《自学式教材设计手册》中李丽君及雷畏斯等人对远程学习材料特色的分析结果,把香港公开大学远程学习材料与中国内地的部分高校远程教育教材在细节上做大致比较,从中发现我们在远程学习材料建设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见表2。

篇(4)

课堂上提高数学课的趣味性可参考如下两点:

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挖掘教材。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赋予数学知识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应用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同时教师要敢于“突破”现行教材束缚,根据学生实际,改编教材,优化学习材料;

2、贴近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创设自然生动的情境,提高趣味性,点亮数学课堂。利用学生爱好游戏的天性,创新学习方式,不仅学生学习快乐,效果好,也锻炼了学生之间协作探究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思维;数学价值;学力;学习材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35-02

【作者简介】沈军,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00),一级教师,南京市建邺区数学学科带头人。

在当今社会中,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与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其中,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从这个角度说,聚焦思维能力培养,实现思维的拔节和学力的提升,自然就成为融合发掘数学学科价值和发展学生学力的纽带。下面笔者以自主开发的数学综合实践课《对称与等分》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思维拔节的有效举措。

一、精心选择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实现思维拔节的前提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也是学生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学习材料主要包括教材中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外拓展的课程资源。如果学习材料脱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高于普遍学力,学生“跳起来摘不到果子”,缺少成功的体验,就没有思维的欲望和思维拔节的可能。因为只有学习材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要把它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铺设台阶引领学生拾级而上,这样才能实现思维的拔节。本节课学习材料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层次一:研究单个基本图形的对称与等分。先从圆开始,然后到正方形和长方形,再到平行四边形。

层次二:研究两个基本图形组成的组合图形的对称与等分。先出示一个圆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轴对称图形(如图1)。随着圆不停地滚动,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组合图形也从最初的轴对称图形过渡到非轴对称图形。最后出示一个圆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非轴对称图形。

层次三:多个基本图形组成的组合图形的对称与等分。材料中先提供了五个圆组成的轴对称图形,然后变化圆的位置,过渡到非轴对称图形(如图2)。

与第一、二层次的材料相比,第三层次的材料更具挑战性,也更具吸引力。教师没有继续安排三个图形的组合,而是安排了五个图形的组合。为了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材料仍然先出现轴对称组合图形,再到非轴对称组合图形。这样处理既不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也没有让学生的认知停留在低水平上,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非S对称组合图形,给学生留有一个自由的、广阔的空间,使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从多角度、多层次来思考问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整节课学习材料的安排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学习材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层次性和关联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的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鲜感,不但学习兴趣浓厚,而且思路得到拓宽,思维定势被打破,实现了从现有发展水平到潜在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时,学生不仅实现了思维拔节,还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由此可见,学习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先决条件。在需要提供学习材料的课型上,教师选择材料时应关注这样几点:(1)把握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只有贴近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学习材料,一节缺乏智力挑战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不上一节好课。只有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3)提供适量的学习材料,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过多会分散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注意,过少则缺少探究价值。

二、巧妙设计参考性的教学问题――搭建思维拔节的支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思维发展的起点。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来说,课堂问题可分为是非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三类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要求逐步提升,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就在提出参考性问题之后得到拔节。好的参考性问题是学生从数学活动奔向教学目标之间的思维阶梯,是思维拔节的脚手架。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深层地思考问题的性质,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搭建导向性支架,引导学生按正确的、有价值的方向拔节。本节课在问题设计上提供了三次支架。

支架一: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对称性想到非对称性;支架二:引导学生从找出将轴对称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到找出将非轴对称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支架三:引导学生从经过一个中心点把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到经过两个中心点把组合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当然问题源自学习材料,一个好的学习材料再配以深度的问题,学生的潜在能力将得以发掘。整节课中,参考性问题为学生奔向教学目标提供了必要的指引。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开展了有结构、有序的活动。在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时,教师的问题可谓一盏明灯,为更深入地开展数学思维活动提供方向和动力,适时地引领学生实现思维拔节。

三、合理组织主体性的探究活动――催生思维拔节的力量

在当下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教师束缚,跟着教师跑,没有时间进行主动思维,思路被牢牢地捆绑在教师的讲授上。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长此以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愿意思考了。因此,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亲身验证,卷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才能产生由内而外的学习动力。本节课中层次清晰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思维拔节提供了条件。

层次一:在研究单个基本图形时,学生提出猜想:经过正方形的中心点画出的直线可以将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如图3)。

层次二:在研究一个圆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非轴对称图形活动时,学生要验证经过圆和正方形的中心点画出的直线能否将组合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如图4)。

层次三:在找出一条直线把五个圆组成的组合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活动中,学生把它想象成两个基本图形后再画直线。

篇(6)

(一)概念界定

奥数即奥林匹克数学,这项国际性竞赛活动的内容为数学,它集中体现了我国的素质教育思想。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小学奥数。

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数学阅读是通过对数学符号、图形、文字语言的相互转换,学生内部形成一系列的信息编码和加工过程,实现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并进行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将语言识别与转换、信息筛选、逻辑推理等在内的能力总和。

(二)奥数与数学阅读关系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奥数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旨在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用数学语言和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二、小学奥数的现状调查

(一)方法概述

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的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

2.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归纳。

3.建立《小学生奥数学习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然后进行访谈。

(二)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学校程度不同,学生对待奥数学习的认识也不同。分别抽取x市重点、普通及私立学校各一所,各70名,总共发放问卷210份。按学段分:小学低年级70人,小学高年级140人;按性别分:男生123人,女生87人。回收208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率96.2%。问卷调查后,选择一些学生进行访谈。

(三)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包括六个方面:奥数学习的兴趣、奥数学习的动机、对奥数的关注度、奥数学习的形式、奥数学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奥数学习材料的阅读。

(四)结果分析

1.奥数学习的兴趣

选择“很感兴趣”、“比较感兴趣”、“没兴趣”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17%、36%、47%。数据分析:一半多的学生对奥数学习感兴趣,他们认为奥数学习十分有意思;也有学生认为有些解题方法在学校课堂教学是涉及不到的;一部分学生认为奥数的解题技巧让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等等。

2.奥数学习的动机

选择“自身爱好”、“父母要求”、“学校要求”、“其他”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35%、57%、4%、4%。数据分析:其动机主要来源于外界的要求,只有三分之一多的学生学习奥数是因为自身爱好。他们提到当地重点初中或者普通初中的重点班在招收学生的数学测试卷中会涉及奥数题目,没学习过奥数就会在考试中处于劣势;不过也有学生提到家长希望因此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一部分是为了参加数学竞赛,等等。

3.对奥数的关注度

选择“经常”、“很少”、“不关注”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39%、56%、5%。

4.奥数学习的主要形式

选择“辅导机构”、“家人辅导”、“教师教学渗透”、“自学”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67%、10%、12%、11%。学生的奥数学习主要通过外界的辅导教学,很少是自己自主学习。

5.奥数学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选择“很大”、“比较大”、“没有”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25%、27%、48%。

6.奥数学习材料的阅读

选择“独立自主思考”、“教师带领下读题”、“其他”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35%、57%、8%。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看到一道题目时找不到解题思路,但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完题目后他们就能立即解决问题。

(五)结论

1.学生对奥数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外界。

2.奥数对于学生的数学成绩是有明显影响,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学生是否擅长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程度越高的学生,奥数的学习对学习成绩有越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数学阅读能力的教学研究

数学阅读能力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在参考了以往对于数学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一线优秀小学教师进行访谈,数学阅读能力在小学奥数学习中的渗透以下方面入手。

(一)数学阅读材料的形式

数学阅读材料的形式和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奥数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时,要尽量清晰明了;奥数题目应该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奥数来源于生活,学生可以使用所习得的奥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深刻体会到奥数学习内容的“有用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学习材料,适时指导,使他们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数学阅读能力是奥数学习中必备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是对以往教学中主要由教师读题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摒弃,其提倡的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及独自解决问题为特征的数学阅读学习。

篇(7)

一当前Flash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1Flash传统教学模式:重“文”轻“武”

以教材为中心是Flash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教师按照课本编排的顺序讲解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采用一周四节,两节多媒体教学,两节上机操作为主要实施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过分注重课本知识,按部就班,学生只能担任“操作工”的角色,对照课本或教师的操作步骤机械模仿。Flash传统教学模式下,往往会产生以下弊端:

第一,Flash课堂教学容易走入“照本宣科”的尴尬境地。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使学生在相应的能满足需要的活动中表现出认真、紧张、主动而顽强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学生对待学习任务、学习对象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传统Flash教学模式对教材的过分依赖,会使得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惯性疲惫。没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正如前苏联学者G.索洛维契克指出,学习中的恶性循环是:缺乏兴趣的动力,会使学生成绩差一些;往后兴趣更弱,成绩也就更差;兴趣再度减弱,结果很少用功;兴趣全无,成绩一团糟[1]。

第二,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Flash传统教学模式都偏重于强调教师的主体性,无形中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在Flash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中,只能做简单模仿,没有对开发Flash作品的发言权,教材有什么就要做什么,课本怎么做就要怎么做。被动的学习环境,会极大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无法使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是成功的教学方法。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认为,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

2Flash实例教学模式:“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在Flash课程的实例教学模式中,以“实例”为中心,通过演示实例,分析实例,把完成该实例制作所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融合到创作过程中。Flash实例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Flash实例教学模式中,却产生一个新的不容忽视的缺点,实例随即选取,为知识点而选取实例,每个实例往往只能兼顾一个课时的知识点,知识点的游离性与实例的随机性,使得学生在学习Flash课程时很难形成合理完善的知识架构。加之,职业、技工等院校学生自身在学结、学习习惯方面的欠缺,往往使得Flash课程的学习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学生对实例掌握了,却依然只是一个个实例而已。

二基于学习迁移的Flash课堂教学模式

孔子曾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心理学观点讲,“举―反三”和“触类旁通”都是指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的促进,所以都是学习的迁移现象。学生对其学得的东西,不仅能重复、应用或表现,而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推广类化。这种现象就是学习迁移。研究和掌握学生对Flash课程的学习迁移,依其规律,选择和编排课堂素材、合理组织Flash教育教学过程及正确选用Flash教学方法,对提交Flash课堂教学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基于学习迁移的Flash课堂学习材料

第一,Flash课程的学习材料的组织和结构,极大的影响着学习迁移。

在选取Flash课程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切忌墨守陈规,按部就班地按课本教材进行。教师应该注意把握课堂局部材料在Flash课程整体中的相对关系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结构关系,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分步骤且有层次,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Flash课程。

在Flash的实例教学中,针对基本绘图工具这一知识点,会有丰富多彩的实例,比如,针对椭圆工具的练习,常有的练习有:太阳,花朵,雨伞等等。但是,实例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以实例为实例,与后续的Flash知识点相互游离,对于本身对知识整体把握能力相对薄弱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很难将之迁移到后续的学习中。因此,在教学中,学习材料的局部与整体的关联与布局是每个Flash教师所必须斟酌和把握的。

第二,Flash课程的学习材料的应用价值也影响着学生对Flash知识的掌握。

在Flash课程学习材料的选取方面,必须把握好一个核心,即越是具有应用价值的Flash课程学习材料,越能产生迁移作用,反之,Flash学习如缺乏应用价值,难有应用或推广的机会,在新学习中应用的机会不易为学生所察觉,便难以产生迁移作用。一方面,Flash教学情境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比如在表1中所涉及的学习情境的学习,就是采取了学生最熟悉的腾讯“砸金蛋”活动。Flash学习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生活一致,是Flash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Flash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在Flash教学过程中,提供学生展示作品的平台。比如,建议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每节课的作品进度到自己的微博中,教师通过@所教授的各个班级的学生,将他们结合成一个便捷的Flash学习、评比平台。

2基于学习迁移的Flash课堂学习活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者在学习中采用的方法或感受到的刺激越是多样,就越能有助于该学习的迁移。反之,刺激越单一呆板,就越难以产生迁移作用。因为原学习活动中刺激的多样性,能增加它与新学习之间相似或相关的可能。因此,丰富Flash课堂教学形式,采取多方式、多渠道、多手段、多平台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实现Flash学习迁移的必由之路。打破传统的集体学习模式,分组学习,通过组间竞争,刺激学生学习Flash的学习迁移能力;引入网络元素,实时使用新事情刺激学生的学习迁移点;不断充实新的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媒体教学资源,以视、触、听为基础,以变为核心,以思为根本,使教学活动多方位刺激学生学习的迁移度。

3基于学习迁移的Flash学习实践活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盖奇和贝尔林纳(Gage and Berliner,1992)认为,学习迁移指导应遵循原则之一:在要求学生能够迁移所学知识前提供大量有关的实践机会。因此,Flash课内和课外练习必须配合,给学生不断提供应用机会。

总之,基于学习迁移的Flash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给Flash课堂带来了新的视角,体现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是对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关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基于学习迁移的Flash课堂教学模式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进一步实现Flash教学素材实时化,全方位完善Flash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等是我们今后研究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