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4 12:23: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MATLAB,BP神经网络,污水处理,溶解氧
0、引言
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淡水资源日益匮乏,如何将污水处理后排放或加以利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大事。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大多数城市污水生活处理厂广泛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其基本流程包括粗格栅及提升泵房、细格栅及沉砂池、配水计量井、CASS反应池、计量井、接触消毒池等,处理工艺图如图1所示。在曝气作用下机电一体化论文,CASS反应池中的污水得到足够的溶解氧并使存活在活性污泥上的微生物分解可溶性有机物,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使污水得到净化[1]。
图1 污水处理工艺图
1、控制策略分析与控制器设计
1.1 控制策略分析
CASS反应池中溶解氧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有机物的去除效率,也就相应的影响了出水水质。如果溶解氧浓度过低,供氧不足,会使微生物代谢活动受影响,微生物净化功能降低,使生化反应不够充分,出水水质达不到标准;如果溶解氧浓度过高,氧的转移效率降低,动力费用增加。曝气池中影响溶解氧浓度的因素众多,主要有进水水质化验值(BOD,COD,TP,TN机电一体化论文,SS)和进水流量等免费论文。所以,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不同工况下都能够对溶解氧浓度进行快速有效的控制,对整个污水处理过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
由于对溶解氧浓度的控制是一个大时滞、非线性、多变量的系统,溶解氧浓度数学模型难以建立,所以对溶解氧浓度的传统控制方式存在着控制精度不够高,实时性不够好等缺点。基于规则的传统模糊控制虽取得了比传统PID控制方法好的控制效果,但是,由于缺乏自学习能力,不能在线调整控制规则,自适应能力差,使系统的鲁棒性受到限制。神经网络控制是将神经网络在相应的控制系统结构中作为控制器或辨识器,由于神经网络是从微观结构与功能上通过对人脑神经系统的模拟而建立起来的一类模型,具有模拟人的部分智能的特性,使神经控制能对变化的环境具有自适应性,且成为基本上不依赖于数学模型的一类控制机电一体化论文,所以它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1.2 BP网络控制器设计
BP网络是一种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组成。层与层之间采用全互连方式,同一层之间不存在相互连接,隐含层可以有一个或多个[3]。构造一个BP网络需要确定其处理单元――神经元的特性和网络拓扑结构。神经元是神经网络最基本的处理单元,隐含层中的神经元采用S型变换函数,输出层的神经元可采用S型或线性变换函数。图2所示即为一个典型的三层BP网络结构。
图2 典型三层BP网络结构
设上图BP网络输入层有M个节点,输出层有L个节点,而且隐含层只有一层,具有N个节点。一般情况下N>M>L。设输入层神经节点的输出为ai(i=1,2,……,M);隐含层节点的输出为aj(j=1,2,……,N);输出层神经节点的输出为yk(k=1机电一体化论文,2,……,L);神经网络的输出向量为ym;期望输出向量为yp免费论文。则:
(1)输入层第i个节点的输入为
式中xi(i=1,2,……,M)为网络的输入,θi为第i个节点的阈值。
(2)隐含层的第j个节点输入为
式中wij和θj分别为隐含层的权值和第j个节点的阈值。
(3)输出层第k个节点的输入为
1.3 BP网络学习算法的步骤
(1)初始化:置所有的加权系数为最小的随机数。
(2)提供训练集:给出顺序赋值的输入向量和期望的输出向量。
(3)基数按实际输出:计算隐含层和输出层各神经元的输出。
(4)计算期望值与实际输出的误差。
(5)调整输出层的加权系数。
(6)调整隐含层的加权系数。
(7)返回步骤(3),直到误差满足要求为止。
2、BP网络控制器的MATLAB实现
2.1 BP网络模型的建立与训练
由于待处理的污水组成成分复杂,对溶解氧浓度的影响并不是一两个因素,根据污水的主要污染物组成的特点,我们选取了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具有关键控制作用的几个进水参数,即选取进水的BOD5、COD、SS、TN、TP以及进水流量作为输入层的输入节点,输出节点即为溶解氧浓度。
通常隐含层的数目及隐含层神经元数目决定着神经网络的运算速度、存储空间和收敛性质。太多或太少的隐含层都会导致神经网络的收敛性变差,这是因为过少的隐含层处理单元数目不足以反映输入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因而误差较大机电一体化论文,而数目过多,虽然可以达到更小的误差值,但因网络较复杂,从而收敛较慢[6]免费论文。有研究表明,当隐含层为1―2层时,网络的收敛性最佳。本系统采用1层隐含层。
首先确定BP网络训练的样本数据,本文对BP神经网络控制器进行训练和检验的数据,是采用某污水处理厂一个月中每天中午十二点的采样数据,其中5号、10号、15号、20号、25号、30号这6天的数据进行验证网络的输出,其它24天的数据进行对神经网络的训练。
其次建立网络并对网络进行训练。首先将训练数据和检测数据导入到工作空间,生成p1和t向量用来训练网络;生成p2向量和test_target向量,用来通过仿真检测网络的性能。然后通过命令生成一个隐含层包含5个神经元,输出层包含1个神经元的BP网络;第一层传递函数是tansig(),第二层传递函数是线性的,训练函数选取为traingd()。设置好训练次数、误差精度、学习率等参数机电一体化论文,开始训练网络。MATLAB中部分程序代码如下所示:
net = newff(minmax(p1),[5,1],{‘tansig’,’purelin’},’traingd’);%生成一个BP网络
net.trainParam.show= 20; %每隔20次显示一次
net.trainParam.lr= 0.01; %学习率设为0.01
net.trainParam.mc= 0.9; %动量因子设为0.9
net.trainParam.epochs= 100; %最大训练次数设为100
net.trainParam.goal= 1e-2; %训练要求精度设为0.01
[net,tr] = train(net,p1,t); %开始训练网络
网络训练过程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网络训练在20个步长之后就将误差训练到小于0.01了。
图3 网络的训练过程
2.2 仿真结果分析
网络训练完毕,然后通过仿真验证,验证之后得出的实际值、网络输出值和误差的数据对比如图4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的仿真检测输出和实际输出之间的误差很小,说明设计的BP网络控制器性能稳定,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性能要求,对溶解氧浓度的控制能够起到比较精确的控制效果。
图4 实际值、网络输出值和误差值的对比
3、控制系统实现
3.1 硬件系统设计
根据工艺要求,甘肃靖远污水处理厂采用三个控制站,针对CASS池部分的控制站使用的PLC是AB系列的Logix 5561;模拟量输入模块为1756-IF16,采集现场BOD5、COD、SS、TN、TP以及进水流量等传感器数据;模拟量输出模块为1756-OF8,输出给定鼓风机变频器的频率大小。
3.2 软件系统设计
一般的污水处理控制系统都是采用PLC和上位组态软件来进行控制的,而PLC和上位组态软件编程方式的局限性,使得它们不能进行神经网络控制算法的编写机电一体化论文,只能实现一些简单的控制方法;MATLAB能很容易的实现神经网络的算法编写,但是不能够进行组态免费论文。如何将MATLAB和PLC结合起来实现BP神经网络对溶解氧浓度的控制是本系统的关键所在,这就要用到OPC协议来实现上位机中的MATLAB与下位机PLC之间的数据交换,才能将MATLAB中设计好的BP神经网络控制器用到系统中。在本系统中,我们将PLC采集来的BOD5、COD、SS、TN、TP以及进水流量等现场数据,通过OPC协议送入到MATLAB工作空间,经过MATLAB中的BP神经网络控制器处理,得出鼓风机变频器需要的频率大小,然后将结果再通过OPC协议送回到PLC,经过模拟量输出给到变频器,通过调节鼓风机频率的大小来调节鼓风量的大小,最终调节CASS池中溶解氧浓度的大小。PLC与MATLAB通过OPC协议进行数据交换的部分m程序如下所示:
da = opcda (‘localhost’,‘RSLinx OPC Server’); %建立OPC数据访问对象模型
connect(da); %连接到服务器
grp = addgroup (da); %建立组对象模型
item1 = additem (grp,‘[plc]temp1’); %建立数据项模型
r = read (item1); %读item1数据结构,并把值赋给data
data = r.value;
item2 = additem (grp,’[plc]temp2’);
write (item2,0); %向item2中写入数据0
disconnect (da); %断开OPC连接
delet (da); %删除OPC数据访问对象
3.3 上位组态监控设计
本控制系统上位组态软件采用组态王。在组态王设计的监控操作画面中,可以实现手动/自动切换、给定值输入、参数输入、数据显示、画面切换等功能,使操作人员很容易的对控制系统进行操作和管理。另外,利用组态王还可以完成监视器显示所需的现场设备监控画面机电一体化论文,如系统状态图、硬件报警、工艺报警、模拟量趋势、对比趋势、操作日志、报表输出等,可直观、动态地显示出现场各部位重要参数的变化。图5所示为CASS池监控画面:
图5CASS池组态监控画面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污水处理CASS池中溶解氧浓度控制要求的深入分析,对比阐述了传统控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BP神经网络的优越性,通过在MATLAB环境下设计BP神经网络控制器,并对其进行训练仿真,得出合理的BP网络控制器。最后通过OPC协议进行MATLAB与PLC之间的数据交换,将MATLAB环境下的BP神经网络运用到实际的污水处理控制系统中,通过实际运行观察,控制效果非常理想,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参考文献:
[1]胡玉玲,曹建国,乔俊飞.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J].系统仿真学报,
2005,17(10):2541-2544.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现状,结合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提出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方法,并进行改革效果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曾思通
1前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指出,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高职院校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有别于一般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在实践内容、实践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评价体系等各方面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因而如何实施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历来是各高职院校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和难点。
台湾技职教育在毕业设计特别是实务专题制作上颇有建树。2017年,笔者赴台进行为期33天的教学改革学习,深入了解了台北城市科技大学毕业设计(实务专题)的设计及制作过程,观摩了台湾科技大学、正修科技大学等电机工程系的专题成果展;再通过对大陆相关院校的调研,以及根据自身多年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经验,总结目前高职院校毕业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方法。
2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的不足
以毕业论文取代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毕业论文是为获得学位资格而撰写的学术性较强的研究论文,是衡量可否毕业及申请和授予相应学位的基本依据,要求在一定的研究方向内选择论题或课题,对相应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论证[1]。针对本科教育的毕业设计(论文)并不适合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环节要求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沿用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势必不能达到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环节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以综合性实验报告或说明书作为毕业设计终结材料有些院校考虑到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理论水平不够,无法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于是索性放弃毕业设计环节,直接让学生提交一份综合性实验报告或说明书作为毕业设计材料。这些综合性实验报告或说明书往往又有教材、网络资料可查阅、参考,于是一部分学生有恃无恐,很少把精力放在毕业设计上,最终提交的材料质量往往让人大失所望。
以下企业实习的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设计以毕业顶岗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设计的高职院校也不在少数。通过调研和下企业检查,毕业顶岗实习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和目标。企业鉴于自身经济效益、管理模式以及实习学生能力的考虑,往往让学生从事相对简单,重复性、专业性不高的工作。在毕业顶岗实习还不尽如人意之际,简单地让毕业生全部以实习报告顶替毕业设计,往往导致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虚构实习内容或网络抄袭相关实习报告。
以实务专题形式开展毕业设计以实务专题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是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采取的方式。实务专题是借鉴台湾技职院校各学科专业普遍推行的专题制作课程,通过专题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整合应用专业知识及综合技能,还能提升团队合作、独立思考、逻辑思维、论文撰写与口头报告等诸多能力[2]。实务专题环节主要包括:根据学生的生活、工作实际情况,收集信息、查阅资料,确定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选题;提交方案的可行性报告、实施计划、耗材清单预算、采购方案、预期成效;按计划开展实务专题制作;提交设计说明书、答辩PPT、视频;展示产品的功能等。
实务专题制作相比于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具有一定的优势,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一些问题。目前实务专题面临的主要瓶颈有选题难度逐年增大、专题工作量差异大、考核标准不统一、教师指导工作量大、资金有限等。
毕业答辩流于形式通过广泛调研,不少高职院校存在毕业答辩不规范、流于形式,毕业设计通过率百分百甚至没有毕业答辩环节的现象。于是不少学生心存侥幸心理,简单随意应付毕业设计,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对于这样的现象难以遏制,对学生越来越没信心,最终使毕业答辩越来越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作用。
3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理念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提出,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可以采取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等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对高职高专学生要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过程监控,严格考核,采取评阅、答辩、实际操作等形式,检查和验收毕业设计成果。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特殊性,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理念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力图做到“降低理论要求、精选设计内容、加强基础技能训练、突出应用实践”,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培养。
4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
强化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各级管理毕业设计工作涉及学校培养目标、科研水平、教学管理、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因素,在所有教学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校应建立职责清晰的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明确相关管理机构、系部、教研室及相关人员职责;各系部、教研室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建立毕业设计管理和实施方案,并上报相关管理机构审批。相关规章制度应包括:选题审批制度;开题报告环节,建立过程考核特别是中期检查制度;答辩资格审查制度;答辩制度等。
将技能大赛与毕业设计结合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旨在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3]。相关高职院校都在机电一体化竞赛仪器设备上做了大量投入,而很多机电一体化竞赛平台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素质上可以发挥非常好的作用。
近年来,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省级、国家级相关的技能竞赛主要有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机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各院校的硬件设备都较为丰富,通过充分利用这些综合性硬件平台,可以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很好的平台。通过多年的摸索,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通过竞赛平台开展毕业设计取得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以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利用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平台开展毕业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作为福建省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基地,拥有多套不同系列自动化生产线平台。为了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较为系统地应用所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选择基于自动化生产线平台设计与实现的、学生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有: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自动化生产线相关背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等;学习和掌握亚龙三菱335B自动化生产线平台,涉及PLC技术、传感器技术、气液动技术、变频器技术、组态技术和电机驱动等;根据生产实践案例,设计基于亚龙335B平台的仿真实践系统,自行设计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目标和控制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细节,并展示系统功能;查阅相关技术手册,整理归纳亚龙335B自动化生产线平台西门子和三菱系列的区别,最后将完成的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相关的控制器、变频器等由三菱系统改造为西门子系列;完成毕业设计过程的设计说明书、相关视频、答辩PPT等。
将创新融入毕业设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4]。在国家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越来越重视创新创意的教学与实践。毕业设计作为高职院校完成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应大力提倡创新设计、创新意识,逐渐提升学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始终贯穿创新性原则;其次是允许老题新做,追求在某些环节、机构、功能上突出变化,不断提升专业专题设计的专业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最后要积极鼓励学生就毕业设计中设计并完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参加相关成果展、创新创业比赛以及申请相关专利等。
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经济型激光雕刻机毕业设计专题为例,该作品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机电创新专题”DIY作品。学生利用数控知识,借鉴3D打印机的相关原理,设计了激光雕刻机的机构、控制电路并编写了控制程序。激光雕刻机设计并实现后,学生利用该作品免费给广大师生在U盘、手机、纪念品等物品上雕刻姓名、图案等,取得很好的影响。该作品参加了2016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新创业暨两岸教育成果展并荣获一等奖,在学院首届黄炎培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申请并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调整毕业设计时间多数院校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六学期,难免造成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就业的冲突。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期教学安排以及毕业设计的特点,对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做了调整,主要有:
1)实行导师制,在第四学期初为学生安排毕业设计导师,并于第四学期末完成选题,汇总教研室;
2)第五学期前两周完成开题报告;
3)第五学期期末完成实务制作,并开展中期检查,要求学生在中期检查前完成实物制作并展示作品功能,中期检查成绩占最终成绩的60%;
4)第六学期期末完成实务专题设计说明书、答辩PPT,参加毕业答辩。
5毕业设计改革实践成效
首先,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完善了学校、系部的教学管理体系,强化了师生的质量意识。
其次,通过技能竞赛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不仅有效利用了技能竞赛设备平台,也缓解了毕业设计选题难的局面,同时活跃了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氛围和热情,提升了学校技能竞赛的成绩。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的获奖名单,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获奖数量达57个,位居全国第二名。
再次,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学校的科研创新水平得到提升。在毕业设计环节大力提倡科研、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相关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同时,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都得到提高。
最后,毕业设计改革提升了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也提高了企业、社会对学生和学校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赵艳霞.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分析与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4):104-105.
[2]张丽霞.高职院校实务专题制作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6):136-138.
论文摘要 针对传统的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本论文对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当前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现状,并指出了其原因,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策略与教学方法,从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及加强实践设备及基地建设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0 引言
“机电一体化”一词的英文名词是“Mechatronics”,它是取Mechanics(机械学)的前半部分和Electronics(电子学)的后半部分拼合而成的。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其他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其发展依赖于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因此很多高校都开展了机电一体化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机电一体化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容量大,这门课的教与学都不容易。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按照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结构构成,将机电一体化系统分为若干个功能结构模块,逐一进行讲解,例如分别讲解机械本体功能模块,传感检测功能模块,中央控制功能模块等等,这样的教学方法易于学生理解,但是在无形中割裂了机电一体化系统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为此必须结合机电一体化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其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改革与尝试,以期从中能够找到有效的复合机电一体化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1 我国当前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结合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造成当前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理论讲不透、实验做不好、学得不扎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师生思想上都不够重视
从目前的高等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的传统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尤其是像机电一体化这样的课程,理论课本来就比较晦涩难懂,加之实践实训比较少,学生学到最后完全没有系统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对于机电一体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因此必须要逐步加强实践实训。从体制上来说,师生自身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教师认为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重,往往疲于应付授课;而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知识的理解比较吃力,往往兴趣不大,加之实践实验时间较少,最后将实践实训流于形式,因此,师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是目前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现状。
1.2 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不合理
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包括很多技术内容,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课程的内容过多过深奥,理论课时数太大,实践技能教学课时不足,而且内容陈旧。还有些学校脱离实际情况过高地制定了课程标准,导致教学与实践相背离。现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和社会上用到的知识相差很远,很多学生学习了很多知识,可到了社会上去无从下手。相关机电行业和企业很少参与机电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制定,这也是导致高等院校机电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的原因。
1.3 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
由于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所开设的实验,往往实验设备体积比较庞大,集成度较高,价格昂贵,因此很多院校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实验所配置的实验设备都是很简单的,目前很多高等院校也在进行教学改革,增大实验实践课程量,但是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仍然或多或少的存留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实践条件差,硬件实验设备陈旧,很多实验台或者实验设备都是演示性实验,整个实验过程都是老师在做实验,学生只负责看,即使动手也是按照老师调试好的实验按照老师实验的顺序重复一遍,实验教学效果比较差,这使得整个实验就流于形式化。
(2)缺乏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实验台供学生动手实践,目前机电一体化类的课程实验都只是简单的重复性的实验,缺乏激励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综合性实验,这使得机电一体化类的实验无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无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实验实践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很多实验实践流于形式,这导致学生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生的实验报告依靠抄袭完成,老师对学生没有印象,学生的实验成绩仅仅凭实验报告打分,实验实践评价机制的缺失使得机电一体化类的实验实践失去了价值。
2 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2.1 充实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手段
在对机电一体化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我们提倡应当根据各个院校各个专业自身的专业特色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添加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尽量弱化传统实践模式中的演示性的或验证性实验,加大动手实践实验及综合性实验内容,并和理论课程对应起来,使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实践实验,这样更容易掌握机电专业知识和技能。
2.2 重视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任何课程都需设置考核环节,同样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也需要考核,考核环节也是学生最为敏感的环节之一。传统的机电专业实践课程考核的方式是出勤考查、实验报考考查以及最后实验考查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考查考核方式不能够考查出学生的完全实践能力,只能够从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给学生考核打分,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合理,就需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对于机电一体化实践课程的考核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而是应该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手段灵活的设定考核方式,采取定量结合定性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考核。简单的演示性或者验证性实验,应当减小考核的比重,而对于综合实验及动手考查较为全面的实验,考核比重就应当加大;另一方面,还可以灵活的采取口试笔试、现场提问、课程设计、综合课程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重点不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而是应当重点考核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3 加大机电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
对于机电一体化这样的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直接关系到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与成果,而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也取决于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实践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各院校要想真正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加大对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机电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践项目的开设依赖于实习实训基地,而目前多数机电专业课程依赖于金工实习的相关设备,因此对于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习实践,必须要加强具有机电一体化特色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及其相关设备的投资建设力度,为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及其专业的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实习实践动手机会,以真正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习实践能力水平。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应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纯理论教学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目标,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已势在必行。本论文所探讨的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实验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改革策略的应用研究,是结合当前国内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其实验实践教学现状而提出来的,能够有效地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这一类的理论知识多且深、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的课程而言,必须要不断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份量,而本论文也是重点探讨如何开展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对于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效果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松年,李恩光,裴仁清.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钟波,陈容,冯云.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6(6):79-80.
[3]韩培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6):23-24.
[4]何龙,祁传琦.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训中的应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0-41.
〔论文摘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客观上对教研教改提出了更严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通过对汽车维修专业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行了“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习“一体化”、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如何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最主要的课程是《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多年的教学传统,通常采用三门课程独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法:近年来,通过对汽车维修专业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行了一体化教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就此,谈谈个人体会。
1.传统教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客观因素限制,传统教学的课程设置在“教”和“学”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1、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只是普遍较差,缺乏空间想象力。WWw.133229.coM对发动机构造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实际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路线、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学习“修理工艺”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学习“故障排除”时,思路不清、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存在厌学心理,全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进入修理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己遗忘较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不能触类旁通、难以形成系统技能。
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很难得到较好培养。
2、三门专业理论课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同一个汽车部件总成“构造”、“修理工艺”、“故障排除”教学时间两个学期,学生对某一总成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整体认识含混不清、认识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缺乏汽车结构、故障诊断、修理方法的系统技能知识,不利于迅速适应生产岗位,往往不能满足用人企业的要求。
3、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两部分,使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产生人为分割,学生难于建立一个清晰、直观、深刻的认识。
而且,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各有一套人马。专业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相互脱节;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相互推诱现象。客观上造成教材间的内在联系缺乏协调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的结合,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另外,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习的复合型专业师资队伍。
2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模块式一体化”方面进行了一体化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1、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要彻底改变以往老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或各自精彩的“填鸭式”课堂模式;实行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一体化”。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教学、进行直观演示,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工作原理,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认识过程、加深理解。可以在演示中讲解,边讲解边演示,多讲授些稳定性、经验性的知识,并要反复进行;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很快的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理解、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2、在课程编排和教学进程方面,将文化基础课进行调整,彻底改变以前几周完全理论课和几周完全实习课轮换的模式,根据专业需要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式,满足一体化的教学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排除》合并为一门课程,实现专业课程“一体化”。利用实物、教具和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
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蓝本,依据汽车专业教学大纲、结合劳动部门技能鉴定要求,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新技术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比如发动机模块,分设两大机构、五大系统专业课题。每个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具体对待,再设分课题。突出科学性、直观性、实用性。
3、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跨度大,把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而导致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人为分割、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采用理论学习、技能训练“模块式一体化”教学。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在一段教学时间内,从“构造”、“修理工艺”到“维护与排故”只把某一总成看成重点认识对象,缩小了注意目标,可使学生短时间内对该总成结构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掌握技能较快。学生感到生动、不呆板,看得见、摸得着,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
实行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反复对照、理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同步认识。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技能形成进程加快。能使学生迅速对汽车部件建立直观、清晰、深刻的认识,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4.“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行教师任教科目负责到底的教学管理方法,增加了师生直接接触,增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教师能直观的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程度,有利于切合实际的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3要进一步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亟待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1、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成为“双师型”教师;这是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成败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保证授课过程中进行准确、熟练、规范的操作演示。因此,汽车专业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技能,把两者融为一体,努力通过“讲师或技师”的“双师”评定,有效促进教改的步伐。
2、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不是单纯的技能),对现行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修改。
通过外出交流、上网查阅、校内讨论等多种形式对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大量的资料准备工作。先对一体化教学有了整体方向的把握;然后从实际出发,据学校现有的师生情况、教学情况、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集思广益,制订出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方案;并将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出台。
一体化教学学生是出于动态的,在这种场合下,学生各方面的特长都会有所表现,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全面的业务能力,言传身教,进行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
3、利用现有条件,扩充实习场地及教学设施。
实施一体化教学,必要条件是实习、教学设施的齐备。必须扩充汽车构造、汽车修理、故障排除、总装调试等教学和实习场地,缓解实习场地不足的矛盾。可以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除了铁框架和器材订购以外,其他的全部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方案自己设计;各种设备设施自己安装,做成多功能汽车实训工作台。既省资金,又切合实际,经久耐用;学生得到了锻炼,教师也提高了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使用和维修都很方便,一旦出现故障,随时可以自己维修。
4、目前缺乏与“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当务之急,必须尽快组织精兵强将编写出实用、适应“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校本配套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进程。
关键词:中职院校;综掘类专业;煤矿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06-02
中职院校的教育主要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课程的设计就应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应对现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部分学校需根据社会需要及自身情进行相应的调整,选择企业所需人才方向对在校生进行课程的设置和培训,以达到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因此,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就成为了教学的重点之一。
一 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对于综掘类专业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由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强烈互相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机电一体化设备和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大量应用,这必然需要大量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修、检测和管理工作。为了适应煤矿生产中机电一体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的需求,中职院校在综掘类专业就得开设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进行项目实训课程的教学探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的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同时,也是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变、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变的重要过程,并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综合实训的重要性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应用、营销和技术服务工作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即毕业生要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职业技能。
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缺乏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系统性培训。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只经过机械或电气技术的专项实训,无法满足一些需要机电综合技能的设备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岗位的工作要求;还有一些学生缺乏职业素养,缺乏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跳槽频繁。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综合职业能力,令很多高职院校十分头疼。原因在于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行业的职业要求.缺乏良好的行之有效的机电综合实训模式。因此,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深化,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强化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实训的效果。
三 实训课程的目标和建设理念
综掘类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集气压技术、液压技术、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等于一体的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课程必须紧扣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技术环节,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技术环节展开,同时引入最新的网络控制技术。训练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实训,使学生既能掌握煤矿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知识,也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调试、维修、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中职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之一,要想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是中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应该通过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显性实践环节和隐形实践环节完成,具体的建设理念是:①培养职业兴趣;②强化职业能力。因为要想做好工作,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训练时既要强调相关的专业知识,又要强化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④引导学生掌握职业情绪。在工作岗位上应当以热情的、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⑤强化现代企业所要求的企业管理。
四 综合实训课程的模式及目标
1.采取类似真实工作氛围的实训教学模式
如本次实训采用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项目。这就相当于给一个班组一个工作任务,让其按照安装图纸和工作要求完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实训结果就是一台真实的设备。由于具备一定的工作量,组与组之间有竞争,相当于形成了劳动竞赛。工作的压力要求本组同学进行分工,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便形成了紧张、进取、互助、团结的工作氛围,让同学们在实训中既锻炼了机电综合职业技能,也切身体会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2.实训课程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集气压技术、液压技术、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PLC及其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 课程紧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技术环节,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技术环节展开.同时引入最新的网络控制技术。训练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实训,使学生既能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知识,义能从事机电设备或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安装、调试、维修、维护以及设计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对于我们中职院校的综掘类专业而言,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这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知识性、应用型的技能人才能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今后,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中职院校应不断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总之,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是一项整体性、长期性、必要性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学校以及社会、企业等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更需要我们的师生共同关注、努力和打造,想法设法的提高综掘类专业机电一体化的实训效果,把培养学生的技能落到实处,为我们的煤矿生产企业输送优秀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2] 葛雅新.技校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必要性[J].中国教师与教学,2007
[3] 杨用成.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初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8〕:7-8
[4] 孙艳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科技信息,2008〔32〕:288,343
【关键词】应用型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课程优化
引言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应用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迫切的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过多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阻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养。本文以我校开设的机制专业为例,对该专业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控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及相关教材的编写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课程结构不能完全以学科知识为体系,而是以行业科技为主要体系标准。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实践教学,要求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必须能够解决某一生产实际问题。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依托学科,面向应用,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课程。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教材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没有好的一体化教材就很难取得良好的一体化教学。教材的编写可以依据自身情况,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以现有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为基础进行必要的取舍编写教材,编写时应注意按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模块化的教学进程的要求编排课程内容,以任务为驱动。教材应围绕技能训练,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理论知识应服从实践教学的需要,要求理论浅显易懂,简洁明了,使教材成为实践性、实用性教材。
二、理实一体化授课方法和内容的设置
理实一体化授课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穿行,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施中,其教学尺度难以把握,过多得操作实物,又类似于工艺课或实验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打破理论课、试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果授课过程中,老师认为既然是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多动手,老师自己就坐在一旁忙自己的事情,不管不问,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形式无实质。“身教重于言教”,老师应讲清实践的顺序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将步骤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操作,老师督促学生动手,并加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穿插录象、投影、挂图、实物拆卸、板书等教学手段,这要求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且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否则教学尺度一旦把握不准,就难以达到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专业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的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过程可遵循以下思路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讲解,有操作示范,还有操作训练,与纯粹的站讲台上理论课有很大的区别,也不是将理论和实习简单地堆砌。所以教学过程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应遵循以下思路:教学目的:讲述哪些基本知识,掌握哪些基本技能;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选择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及工、量具;教学过程编排;先操作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操作?对于教学难度大的内容尤为重要;学生如何分组,设备如何配置;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写安全事项;如何在作业中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等。 只有构思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好教学。
(2)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案应该有以下环节: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课前准备;教学设备、工量具等;教学时段安排;教学过程组织:主要包括讲授和操作示范、学生分组、操作训练、巡回指导、技术纠正及安全事项等等,这一部分是教案的核心内容,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的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以三个符合度为标准,即: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教学质量评价就是要改变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考评主要依据的传统做法,相关核心课程最终成绩可由各技能训练项目的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仅我们自己说了算,还有用户(企业、学生、家长)参加评价,注重用户评价、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我校机制专业通过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例如,课程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专业的增多,设备配置不能完全满足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如何合理使用现有设备,制定更加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还有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学生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易造成专业基础知识相对缺乏的现象,需在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崔玉成,付红杰.谈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01-102.
[2]丁家献,李健龙.浅析数控专业的一体化教学[J].广西轻工业,2011(5):170-171.
【论文摘要】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随着汽车机电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推行实践教学成为该课程关键。如何培养优秀人才,促进汽车专业特色建设,培养学生实战能力,成为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教师要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从事汽车修理行业,特别是现代汽车修理的必备知识。其课程主要包括汽车电气设备的构造、原理、特性、使用、维修、故障检测判断与排除等内容,需要电工学、电子学、物理及电工学等知识,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
一、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设备不足。实践教学主要方式为以班级为整体的演示性教学。演示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正确讲解,更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室设备台套数不足,学生很难有操作机会,不能实际操作,教师也不能预计学生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无法进行针对性讲解,完全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主导地位不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根据生产实际设置故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诊断和排除,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
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教学脱节。实践指导队伍有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教师不注重实践训练,实践课老师不注重理论学习,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重复教学但是效果不佳。教学队伍的“断层”不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汽车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反馈信息无法测评。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否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理论知识,并能独立操作,都无法进行测评。学生的反馈信息无法传达到教师那里,造成单向教学,教学效果势必受影响。
二、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的教学方向
设计教学模块,明确目标。
鉴于汽修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汽修、售后或相关部门,该专业学生首先必须掌握构造原理特性等基础知识;其次必须具有独立的故障判断、排除等修理技能。此外,还应了解汽车电气设备的型号、性能特点以及相关设备使用等技能。根据以上情况,可以将教学工作分为如下几个模块:第一模块:种类型号模块。该模块主要就汽车电气的种类、型号、型号特性等进行分析讲授。第二模块:原理特性模块。该模块为基础模块,通过原理和特性掌握,为下一步学习故障判断和排除打下基础。第三模块:构造、拆装、检修模块。第三模块和第二模块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物演示和操作,便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第四模块:识图、接线、故障判断和排除模块。该模块是教学工作的关键,是汽修专业必备的专业技能。第五模块:仪器设备使用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认识使用仪器设备,学会用才能会修。以上模块的划分,是为了使教学知识点更为集中,方便教学工作开展和学生学习。
一体化教学。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为主线,辅助教学设备为载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视觉、听觉和行动为一体,听课、提问、实践操作相贯通,全方位教学。一体化教学的出发点,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培养,不仅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更要注意各个模块的相互渗透,以能力为主线,全方位实施。严格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生实习,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外场所等教学资源,逐步深入、循序渐进;注重师生互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实行一体化教学,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合理设计教学模块,教学模块是一体化教学的依据,教学模块的设计,但一定要考虑本专业就业岗位的需要,在遵循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注意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浅到深,从基础到专业,避免“断层”;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不能过分注重理论学习,更不能盲目增加实践学习时间,造成理论和实践比例失当,可以将理论学习放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满堂灌”,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三、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实行“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即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现场教学、技能训练、模拟故障三者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工作围绕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开展。通过现场教学进行实践,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进行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行“协作学习”的组织模式。协作教学的组织模式是基于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自身的特点而定。该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包括蓄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的认知、充电系统和故障诊断、汽车空调系统的故障判断和排除等,都有大量实践环节,加上教学设备、实践导师缺乏和学生自身兴趣等原因,引入“协作学习”模式很有必要。协作学习指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精神为宗旨,根据学生成绩、技能水平和学生兴趣,随机分成不同档次,组成协作小组。协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对促进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作业。
实行“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模式。传统考核模式侧重于理论(理论成绩70%,实践成绩20%,平时成绩10%),忽视实践成绩,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总体上升。“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模式,就是给予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对等的地位,提高实践所占比重,促使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增加实践成绩的比重,也避免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滥竽充数、相互抄袭的现象,保证了考核的真实性。
结语: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本身就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避免脱节。本文从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从教学方法和具体实施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体化教学,三位一体和协作学习等模式。笔者希望以上模式能对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参考价值,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汽修行业培养更多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崇毅.汽车电子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郭斌峰.汽车电气设备的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新法[j]企业技术开发,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