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1 11:58: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白鹭课文教材解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自主阅读。体昧人文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与语文素养培养关系十分密切,它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和功能日益突显。阅读教学实质揭示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生活经验,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参与到文本对话中,才能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感悟到文本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语文教材每篇文章中,不仅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科学知识,还渗透了生动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一个个让人情感激荡的形象的意境,品味一幅幅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和画面,把握作品的底蕴,其人文素养也就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可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运用阅读策略以及个体所具有的独特情感体验、价值观和独创性思维,获得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走进文章。体验作者情感世界
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意味隽永的作品都充满了生命的玄妙和机智,是灵与肉、形与神的有机融合。只有让学生的灵魂钻进作品的怀抱,才能品尝它的滋味、呼吸它的气息,才能得以把握它的内在价值。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客体的生活变成主体的生活,客体的存在变成主体自身的存在。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任何作品都负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创造性灵魂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人类情意的丰富性,并不是一切都能实现意到笔随。对于这种语言的缺失,在口头交往中还可以借助神态、体态的变化,或当面询问而得到适当缓解,在书面交往中作者或只能留出些许诱导空间,或只留下一串延伸的概念符号,这就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的契机。每当此处,教师要在吃透作品的基础上,模拟作者、充当作者,接受学生的咨询。这里有~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要教学生反复阅读作品,从作品中获得启示,产生悟性。
三、尊重学生。注重文本解读体验
关键词:有效阅读 策略 立足 超越 回归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4-01
近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异常活跃,流派众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小学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情况仍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把握不够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做到既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最后再回归文本。
一、立足文本,抓住阅读教学的根。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当然应该以阅读文本(主要是教材中的课文)为主。只有首先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立足文本,就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冒”字特别美,但到底美在哪,说不清,老师这样引导学生感悟:
师: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纷纷举手:露、钻、长、顶、穿、伸……
师:你们觉得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作冒出来。
生1:我觉得比较快的长出来。
生2:悄悄地钻出来。
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4:急切的心情。
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6:非常激动的心情。
生7:欢天喜地心情。
王老师没有按照惯常的做法,让孩子们直截了当地比较“冒”和“长”的高下优劣,咀嚼的不是“冒”和“长”在言语意味上的差异,而是在另一个更为感性,更为具体的平台上寻求两者之间的意义联系。之后,“一种怎样的心情”,轻轻一拔,将学生的精神触角由对荷花的外形揣摩深入到荷花内心的体验。此时,荷花正在不知不觉地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精神伙伴,是自己精神的影子。
这就是基于文本,立足文本的解读。这就是基于文本,立足文本的有效阅读。
二、超越文本,繁茂阅读教学的叶。
立足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必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才能最终完成。超越文本从狭义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师找准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创造想象,有时还把它写下来。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引导学生感悟全文后,鼓励学生个性地表达。“天鹅们结束了工作——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它们会欢呼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有的说它们欢呼“大功告成,我们胜利了”; 有的说它们欢呼“我们的破冰勇士”……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求生的艰难和团结的力量。这样,学生的思维便向纵深拓展,感悟也得以提升:天鹅们不禁欢呼“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团结力量大,生存诚可贵!”
超越文本狭义上讲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为更好地解读文本,教师有机地引入一些课外补充资源。如:贾志敏在教学《掌声》一文,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后,插入了这么一个故事: 5月12日汶川地震。经过一百多个小时艰难营救,一个5岁小男孩获救了,他睁开眼睛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叔叔。”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有几种含义?
生1:鼓励他要勇敢。
生2:赞扬他乐观地对待生活。
生3:人们都很感动。
生4:表达了对消防人员的敬佩。
师: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这一资源的引入,使学生对掌声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是对文本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超越。可谓是水到渠成,及时有效的超越。
超越文本从广义上讲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突破文本的限制,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确立“生活语文”的观念。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即语文。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事件,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新闻,这样学起语文来,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二是让学生大量阅读文本外的文章,增加积累。这项工作起步要早,从故事入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找书看。其次,就是要有长远计划,并持之以恒地落到实处,如组织班级读书会,家庭亲子读书活动,吟诵诗文等。
三、回归文本,追溯阅读教学的源。
语文阅读教学固然需要超越文本,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一行白鹭上青天”式的“离题万里”的现象。造成“散乱的活跃”式局面。因此,有必要“回归文本”。语文阅读教学适度回归文本,既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积累,从而更具有语文意味,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文道统一”回归文本通常有如下形式:
1.寻佐证式回归。如王崧舟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了圆明园宏伟建筑中的八个“有”后,学生认为还要用上无数个“有”。王老师要对学生这深刻的感悟,及时引导学生寻找估证。
师:无数个“有”?你们的依据是什么?从书中找依据。
生1:我从课文中的省略号看出,要无数个“有”。
生2:我从“苏州狮子林等”的这个“等”字看出,要无数个“有”。
生3:我从“宛如漫游在天南海北”中的“天南海北”看出,说明很多很多。
生4:我从“中外风景名胜”看出,要无数个“有”。
师:真是没完没了的依据啊。是的,圆明园的景观怎能写得尽呀?圆明园的建筑又怎能说得完啊?
从八个“有”到无数个“有”,只是个别语感敏锐学生无意发现,从无数个“有”到找寻依据,则把个别学生的独特感悟,变成了全部学生的共同感受。这是回归文本细细耙梳,是回归文本细细找寻的结果。
2.思主旨式回归。一位老师在教学《江雪》之后,引导学生质疑。一生站起来:“老师,我有个问题。雪那么大,干吗还去钓鱼?”
师轻轻地向学生反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那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
学生对这一反问都陷入了沉思。老人顺手发下介绍枊宗元生平的资料,看完资料,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
生1:“老师,我明白了,他在锻炼自己的意志!”
生2:“我觉得他是在欣赏美丽的北国风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老人陶醉在这美景中了。”
生3:“我发现这个老人非常孤独。您看,这几句诗的开头一个字连起来是‘千万孤独’!”
生4:“他不是在钓鱼,他是在钓春。你想,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一、增加阅读积累――“活”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学实践表明,开展充满活力的个性化阅读教学需要以增加学生阅读积累为基础,在教学时通过唤起学生的阅读积累,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甚至超越文本。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不管是童话故事,还是寓言故事;不管是儿童文学,还是古典名著;不管是教材中的,还是课外的,都可成为学生阅读的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养成坚持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让学生将自己在阅读中所发现的优美的词语、精彩的段落,以及自己所喜欢的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等有条理地摘抄下来。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阅读积累活动的开展,班级还可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二、创设民主氛围――“活”的平台
阅读教学是一个和谐共生的过程。教者只有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搭建自由阅读的平台,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在阅读课堂中心灵舒展、个性张扬,从而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读书、去思考,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感,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
1.转变自身角色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应放下教学的权威与自身的架子,要
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参与者与组织者,平等地和学生一起投入到共同研究探讨各种学习问题的活动中去。
2.关注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者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着力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交流、交互活动的学习格局,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实现“个性生命的超越”。
三、尊重独特体验――“活”的展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地思考,进而达到个性化的感悟。”众所周知,学生是一个独特发展的个体,每个学生在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由此,必然造成对文本语言体验感悟的不同。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者应着力为每个学生创造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自主阅读体验。如此才能让阅读课堂充满活力,彰显学生个性阅读的风采。
如,一位老师教学《白鹭》一文,紧扣首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感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具体交流时,虽然学生感受的语言不尽相同,但只要符合课文内容,教者都给予了肯定与尊重。对于那些理解不够到位的学生,教者也能积极地加以启发诱导,帮助学生理解,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多元发展评价――“活”源泉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对阅读的评价,倡导教育评价应以人为出发点,要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其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学生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思路和方法。然而,在当前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时,常用一把尺子、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阅读水平。如朗读课文要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等。如此评价标准并无过错,但如果统一划定用于不同朗读水平的学生,则不利于学生自信朗读水平的提升。例:笔者曾教过一位叫小A的女生,说起话来声音非常小。从她胆怯委屈的眼神中,我看出了朗读自信的缺失。《田园诗情》一文中有许多描写牧场夜晚宁静景色的语句,如“车船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当读到这些文字时,我灵机一动,巧妙地抓住其声音“轻柔”的特点,让她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没想到的是,她那特有的轻缓低微的语调更好地渲染了牧场夜晚的宁静。当她读完时,我激动地对全班同学说:“刚才小A同学朗读得很有感情,语调也把握得不错,如果能把声音再提高一点,效果一定会更好。”在激活的课堂中,响起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看到了小A自信眼神的流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施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所应追求的真谛。智慧点燃人生,活力引领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每一位老师都应加强这方面的思考力度。
参考文献:
[1]王光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挖掘[N].延安日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