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9 18:30: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的出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学风就女大学生婚恋观等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广州主要高校的1700名学生。调查显示,由于近几年就业压力骤增,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更为现实,不少人受“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态影响,临近毕业时没有努力去谋职,而是选择去征婚。而这部分大学生的征婚标准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物欲化、功利性,有征婚广告这样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无贷,还要包工作”;二是回归传统意向明显,“当家庭主妇”“做全职太太”等婚恋观占比重大;三是呈蔓延态势,以广东为例,在校女大学生征婚并不是个别行为,已上升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四是征婚的路径多样,或找婚介所,或在报纸刊登征婚广告,或建立征婚网站。以此观之,与其说女大学生急于征婚是就业难“惹的祸”,毋宁说是现代社会这一群体中某种婚恋观的表现。
探究这一婚恋观的成因,至少有以下四点:一是商品经济大潮冲蚀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社会上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现象浸染了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一些女大学生萌生出登上社会金字塔顶的强烈渴望。二是一些父母从小就给女孩反复灌输“现实”“背景”“档次”等世俗关键词,亲戚朋友、同窗之间纷纷流传身边与财富、权势挂钩的婚事,渲染物欲化的功利婚恋氛围;三是在就业市场的挤压之下,女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的性别角色带来的种种现实困扰,就业信心进一步下降;四是在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市场竞争公平性有待提高的当下,个人独自拼搏的周期长、见效慢。客观上讲,由社会底层向上层攀越的通道偏狭,机遇少,阻力大,加上自身虚荣、浮躁、追求享受的心态驱动,使不少女大学生舍弃了独立奋斗之路,开始寻找能够一劳永逸的“终南捷径”。
对此现象,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师张亚指出:“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奋斗寻找幸福更好。如果一开始就看重物质生活,感情基础也会比较薄弱,真有什么婚外情、感情破裂的话,只会伤害到自己。”斯言不谬,没有感情的婚恋是易碎品,难以持久。一些女大学生虽然可能找到功利靠山或“饭票”,但这样的“名利”丈夫不知你对其禀性了解多少?他与你能否性情相合?很难想象,这种不考虑感情基础的婚姻究竟有多高的幸福指数。一旦女方今日的靓丽不再,人老珠黄,是否还有“抗风险”的能力?更令人深思的是这种征婚的导向性,如今大学中“急嫁族”出现了年轻化的倾向,从大四女生“急嫁”已发展到如今的大一、大二女生也开始期待“婚姻改变命运”,长此以往,大学岂不是成了“家政学校”?
大学教育以照亮人性之美和探究真理为己任。女大学生要抓住人生这一重要的阶段,磨砺自我,扎实地掌握专业技能,汲取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通过自身奋斗创造幸福的知识女性。这不仅是为个人谋求充实人生和幸福生活的正当途径,也是为她们日后孕育和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而做的必要准备。家长、学校、社会应结合实际,调整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譬如,净化社会风气,多给女大学生提供参与政治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平台,使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找到事业发展方向;摒弃性别歧视的用人机制,公平地向女大学生打开就业之门;学校要向女大学生强化女性主体意识教育,培养她们自主、独立的婚恋观。
不找工作先嫁人的现象不仅是女大学生的尴尬,而且暴露了我国婚恋教育的空白。有社会学家曾说:“失去事业的女性就会成为月亮而非太阳,是寄生的藤蔓而非坚挺的大树。”家长、学校、社会更应主动地做好婚恋教育,让女大学生在智慧和见识中找到比年轻、美貌更久远的魅力。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由此可见,就业的形式不容乐观,因此,创业这一出路就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的眼中。在调查中有57.22%的人表示,在毕业后有创业的打算。
主题:
创业其实是以新的生产力导入的方式开展一段事业。创业和以前的谋生不太一样,所以对大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第一,要有一定的工作技能,也就是说你要能够协调一些人际关系,能够有一些基本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第二,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比如在对内有员工团结问题,对外涉及到和工商、税务以及各个社会组织打交道的能力。
《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半数大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创业技能,但是专家称还没有创业,别高估了自身的能力,学生除了有点子以外,还有哪一些扎实的基本功
有45.88%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学习如何自主创业非常有必要,但是,仅有极少的一部分人在平时积极地去了解创业的信息。对此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解释这个现象。我们认为现在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很空洞。
有关创业的具体资料对大学生来说事很难接触到的。所以大学生创业一般开始的时候都是比较生涩的。最重要的是对于项目或者是事业的定位以及战略方向的把控能力。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方向选错了,后面所有的努力可能就是南辕北辙。所以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的能力,包括基本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二是良好的人际沟通;三是关于战略方向的把控。这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不具备的话大学生开展创业实际上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就比较艰难了。
一、“五条出路”的大学生村官分流机制
为了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有效分流,并为相关地区争取更多的人才,通常来说,我国各个地区在大学生村官分流时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在这样的形式下,相应地区会对大学生个体进行跟踪培养。一般情况下,会将当年公务员计划招考人数的10%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定向招录名额。此时,相应地区的区委组织部会对进入公务员体系的大学生村官提供跟踪培养的支持,并会选取部分优秀的代表继续深入农村担任要职,逐步提升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能力。第二,优先录取为事业单位员工。在这一分流模式中,会对在村任职满两年及以上、年度考核成绩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提供当地事业单位优先录取的资格。第三,继续留村任职。当大学生村官的任期已满、且工作考核合格、群众认可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本人的申请、乡镇党委以及区委组织部的审批,实现继续留村任职。第四,支持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相应地区会整合资源,积极鼓励其展开自主创业,并为其提供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第五,其他。包括考研、进入其他企业工作等。
就当前的分流情况来看,更多的大学生村官在实际的分流中选择了进入公务员体系或是事业单位;进入“村两委”、其他企业、继续深造的大学生村官人数相对较低。[1]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分流为相应地区提供了较多的党政人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部分地区招人困难的问题。
二、完善大学生村官有序分流机制的措施
1、强化配套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村官有序分流机制建设的有效性,笔者认为,相关地区要对我国提出的“五条出路”政策支持的配套措施进行完善,具体方式如下:
(1)干部培养计划。对于一些具有较高素养、业绩突出且有想法的大学生村官,可以安排其加入干部培养计划。在设定有序的培养流程的条件下,要提升培养的力度,将大学生村官安排在实职岗位上,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同时,还要對加入干部培养计划的大学生村官建立起个人培养档案,并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构建起“深入基层培养人才、站在一线选拔干部”的干部人才培养链。
(2)创业扶持。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虽然其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带来较大的动力,但是由于其本质依旧属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所以其并不具备较高的社会经验。在实际的创业活动中,除了缺乏资金之外,还存在经验不足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地区要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支持,除了要出台并细化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之外,还可以组织自主创业培训班,为其提供更好的自主创业指导。
(3)重点发挥“两新”组织的作用。大学生村官具有适应能力强、文化水平高、政治觉悟高的特点,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重点培养一些能够胜任农村基层党务工作的村官。基于这样的条件,可以在分流中重点发挥出“两新”组织的作用,立足于地方实际,为其提供更多的从事党务工作的机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关地区可以在大学生村官在岗期间,定期组织其轮流到“两新”组织中进行工作实践,实现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就业渠道的拓展。
2、开放企业岗位对口适配
在大学生村官有序分流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大学生村官与地方企业提供联系的“桥梁”。笔者认为,可以在前期对大学生村官展开就业意向的调查,并结合专业与调查结果,展开针对性的就业培训与招聘会。近几年来,中国人寿、中国电信等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逐渐推动参与企业工作成为大学生村官分流的重要出路。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重点展开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推荐大学生村官进入企业工作。相关政府部门要结合大学生村官的基层工作经验,实现合适岗位的分析,并推荐其进入相应企业工作;第二,推荐大学生村官参与城市社区工作。对于城市社区工作来说,其与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的工作形式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所以可以通过合同制的方式推荐大学生村官参与城市社区工作;[2]第三,鼓励大学生村官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工作。对于了解农业技术或是具有经营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可以鼓励其进行对口就职,缓解农业生产经营企业人才不足的情况。
3、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岗位的交流平台
为了消除大学生村官在分流阶段中面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通过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岗位交流平台的方式完成解决,提升大学生村官分流的效果。大学生村官工作岗位交流平台的构建需要重点展开以下几项内容:
(1)大学生村官二次择业信息平台。在该平台中,要结合“五条出路”的内容,在关键时间节点相关信息,包括研究生的报考信息、各省市公务员的报考信息、事业单位报名信息、大学生创业项目政策与资金扶持的相关信息、各个乡镇面向大学生村官的内部招聘信息、合作企业的大学生村官专场招聘信息等等。通过该平台,大学生村官能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完成分流规划。
(2)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与信息交流平台。由于大学生村官普遍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所以具有的工作经验与社会经验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加强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信息与经验交流,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工作经验与信息交流平台,包括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贴吧等等。同时,还可以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方式,通过不定期举行的座谈会、讲座等等,完成大学生村官之间等的工作经验与信息交流。
(3)大学生村官需求调研与培训平台。为了最大程度保障大学生村官分流的效果,必须要对其实际需求与个人能力进行重点的了解。通过大学生村官需求调研与培训平台,不仅能够跟踪了解到大学生村官的實际需求,还能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升了其职业素养。
4、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在开展大学生村官分流工作之前,基层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座谈会、问卷调查或者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状况,如大学生村官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发展意愿和职业规划等内容,根据大学生村官对未来发展的想法,为其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同时,基层政府部门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邀请上级领导为大学生村官做分流预案的思想工作,向大学生村官讲解相关的转岗分流政策文件内容,引导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转岗分流,并在期满之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保障分流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与此同时,基层政府部门需要为大学生村官流动提供政策倾斜,制定完善的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向大学生村官开展集“调研走访”“专家指导”“提升学习”以及“挂职锻炼”于一体的技能培养,将业绩优秀和群众满意的大学生村官推选到相应的领导岗位,鼓励大学生村官通过努力转为正职。在此基础上,基层政府部门还可以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角度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工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分流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江苏省大学生村官为例,政府部门在开展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招聘时,会选择若干个岗位作为大学生村官的申请岗,为大学生村官的有序分流提供帮助。比如,江苏省的沿海开发集团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在2018年共选择28个岗位面向大学生村官招聘,实现了大学生村官有序分流的计划倾斜,促进了大学生村官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现状 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76-02
近些年来,随着全国各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然而,就业岗位有限,岗位与专业不相匹配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无疑加大了社会就业压力,那么大学生的出路在哪里。创业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各大高校也高度重视创业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有一个好的出路。
1 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1.1 创业积极性高,但大学生实际创业比例低
在现在的就业形势下,有许多大学生觉得宁可创业,也不愿意在就业中继续处处碰壁,看尽他人眼色。许多人都想以创业来搏一搏命运,说不定就能成功。创业的大学生中抱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产生了创业的想法,最后,尝试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其实非常少。大多数大学生在创业问题上也只是叫得响,做得少。
1.2 科技含量低
目前来看,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也有,但是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创业都是基于家族提供的资金、人脉等支持,都是一些现实已有的产业。比如:宾馆、台球厅、饭店等,这些都缺乏创新,而且几乎和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联系,科技含量低。即使有以专业技术、知识为基础,也会尽量避免开发、研发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程序,或由专业人员承办。
2 当代大学生创业遇到的问题
2.1 当代学生创新意识薄弱
大学生创业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相对缺乏。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忽视了对子女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一心致力于培养听话的“乖孩子”。看到如今的90后、00后表现出的求新求变意识,笔者觉得中国在这方面在未来大有希望。所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2.2 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
创业能力包含社交沟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求变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特点。然而大学教育中,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即便是开设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课程,主要是起到启发、引导大学生创业的作用。具体如何创业,大学生还是一头雾水。
2.3 很少能得到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
大学生要创业首先要得到家庭的支持,不仅是经济支持,更重要的是精神支持。雄厚的经济支持是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再好的创业蓝图如果没有资金支持也只是一张白纸,不能付诸实践。精神支持更加重要,一个年轻人经过努力论证,反复思考,最终下定决心创业。当他和家人说出自己的设想时,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此时此刻,他最需要的是鼓励和支持,以此来增强自信心。可是,无论是经济支持还是精神支持,对于中国家庭来说都存在阻力。首先,中国的家长一贯愿意为孩子谋划将来,对于孩子的想法感觉不成熟,从而采取不理睬的态度。大学生刚刚毕业,没有经济实力又得不到家长的资金支持,那些好的想法只能付之流水。另外,有的家长精神上支持孩子的想法,可是经济上实在无能为力,这也无法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支持方面,虽然有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但鉴于目前政策要求高等原因,大多数创业是得不到实际扶持的。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也是很少见的。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以及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性质,致使企业不敢冒险尝试大学生的创业计划。
3 解决方案
3.1 从择业到创业,做观念上的转变
走自我创业之路,从长远看这也是将来大学毕业生的一种重要选择。在全国就业压力严峻的形势下,许多高校工作者都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但是,不是必须先择业,后创业。二者之间没有先后顺序,也不存在必然联系。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一个观念的转变,中国人相对保守,认为创业之前首先要选择一个职业积累经验,等到时机成熟自己跳出来单干。殊不知,这种意义上的创业知识一种效仿,并无创新之处。在一些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多大学毕业生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独立创业之路。例如:美国有“硅谷之父”之称的威廉・休莱特,在他母校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恩师特曼教授的鼓励下,一毕业就向银行贷款1 000美元成立了惠普公司。由此可见,并非每个人都非得先在别人的公司里打上十年八年的工,然后才能出来创业。只要有好的想法,并具备运行的条件,就可以大胆尝试。尤其是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直接将“智本”转化为“资本”的可能性更是大大增加。
3.2 根据自身特点来创业,提高自身创业能力
从教育的层面来讲,要特别注重大学生创业实践性的培B,不能纸上谈兵。另外,虽然创业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对于资金、经验、人脉等都比较匮乏的大学生来说,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并创造机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业新思维,增强创业实践能力。同时,根据自身特点,找准“立锥之地”,努力闯出一片真正适合自己的新天地。
3.3 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和帮助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应该重视、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不仅缓解了社会就业难的压力,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舞台,其发展方向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理应得到重视和鼓励。其次,大学生创业需要得到高校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课程,高校可以适当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如,开办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等活动。最后,家庭要认真考虑并重视孩子的想法,帮助他们分析创业方案,对于不妥之处给予纠正,和孩子共同研究完善。在方案可行的前提下,给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为孩子的创业道路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了,昔日的天之骄子,今天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每年伴随着六月大学的毕业季的到来,都将有一批又一批学子迈入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既有来自于政府、社会、高校的客观的外部原因,也有大学生自己的内部原因。如何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断寻求就业出路,增加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大学扩招的现实影响分析
据统计,2013年江苏的高校毕业生数目总数高达53.2万人,创历史新高。在2012年尚有4万多名毕业生未就业的情况下,2013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2012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数52.6万人,截至2012年11月6日,江苏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91.76%,实现就业总人数达48.27万,出现学历越高,就业率越低的倒挂现象。
(二)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分析
据教育部对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只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分析
事实上就业难的原因还有大学生心态的问题,认为大学毕业就是精英。有些学生认为到了大学里不用学习,大学四年过去了,等到找工作时,发现自己除了有一张毕业证外,什么都没有。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往往失去了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四)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也是近年来就业难的原因之一。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但是其后续影响仍然存在,这给本来就不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严重的负担,刚毕业的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竞争的严峻情况下又缺乏经验,更容易被淘汰。所以我们广大的大学生暑假应该到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单位去实践,以增长自己的实际生产能力。
(五)大学人才培养定位脱节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原因。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时代脱节。大学教育主要偏重于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传统的教科书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学课程与现实需要有一定差距,学生就业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 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与现实脱节,现实工作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应用,学生都不一定会,整体职业素养欠缺。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思路
(一)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就业率提高的关键动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就业与择业的认知和理解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有些家长对现在的时势不太了解,停留在传统的就业观念里,认为就业就是要追寻大城市的大单位还有政府部门的工作。而事实上,人生价值的实现可以体现在不同的职位、不同的工作种类。在校大学生应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更能发挥自身实力的工作岗位。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
(二)政府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就业率提高的现实动因
人才的流动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就业体制,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同时,各级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从政府层面上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机会、创业支持提供充分的支持与保障。
(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是大学生就业率提高的根本动因
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必须不断转变思路,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养通识型社会人才。现阶段,高校可以尝试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实行校企联合,增加职业培训部门,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调查发现,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面对的主要心理压力来自两个方面:即回报父母高期望造成的焦虑感以及未来就业困惑造成的抑郁感。
贫困大学生,在我国属于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也是我国当代社会结构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来自农村、边远山区等贫困家庭。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但正是这种特殊的自卑心理积蓄了他们的精神势能,从而激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进入“大学”这一圣殿。
从默默无闻甚至被人歧视,到被人尊重和重视的“天之骄子”。虽然他们头戴闪亮的光环,但仍然一直背负着一个重重的壳――一个等待着他们去“救援”的贫困家庭。他们就是以这样一种特殊的蜗牛姿态,担负着家庭的重任,肩负着国家未来的使命,行走在当代社会。他们有着来自多方面心理压力是必然的。
由于贫困大学生家长,一生均奋斗在农村、山区等相对落后的环境下,深知其中之苦,所以不希望自身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于是,他们从小就叨念着要孩子努力学习,争取出人头地,潜意识地把孩子当成了家庭的希望之星。可是,当贫困大学生即将毕业时,发现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很难找到理想工作。不但“拯救”不了贫困的家庭,而且自身难保。因此,产生焦虑心理是必然的。
另外,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他们只能占有极少量的社会资源。大学校园为他们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享受这一特殊社会资源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城里人”或者富人家孩子共同生活的机会。看着自己的同学享受富足的物质生活,通过关系安排工作,而自己只能凭着机遇到社会上闯荡,难免造成心理上的落差,也也容易产生自卑感。”
如果有效释放这些心理压力,必然要先找到造成这些心理压力的根源。俗话说要“治本”,就得先“清源”。
笔者认为,如果说前二者是暂时或阶段性的。那么最致命的应该是第二个问题,即未来就业压力导致的心理恐慌感。假如能为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使他们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来源,那么以上两大心理压力便可迎刃而解。
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仍然是杯水车薪。笔者认为,国家除了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外,还要对“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实行倾斜政策。因为“贫困大学生”一旦失业,就标志着失去了生活来源。这个特殊的的群体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例如我的一位校友,毕业后到深圳两个多月未找到工作,花去了带去的所有盘缠。最后受老乡怂恿合伙盗窃摩托车被抓判刑。
应该教育“贫困大学生”,在建立自立自强信念的前提下,转变就业观念。许多大学生仍然停留在“专业对口”、“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栋房”的就业观念。实际上,“谋生就业”也就一条出路,另外也不一定专业对口。先安身立命,解决生存问题,然后再慢慢积累经验,以便再“择业”。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大学生 创业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经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把“创业”看做与“就业”和“出国”两大出路并行的第三条出路。这符合经济发展要求之路。当前,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正向多元化发展,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1]。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效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能够缓解我国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增长,更利于高校培养出创新型人才[2],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就是立足于地方经济,大力培养和发展服务于地方性经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随着高校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就业压力随之增大。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恰恰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缓解就业压力,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个性化发展空间。因此,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就业。
一、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尽管《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对有关就业的内涵阐述的非常清楚,但具体实践中各高校及大学生往往认识不够到位。学校方面,对于应用型本科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不能够很好的处理。在组织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往往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任务或是形式主义,片面的追求创业教育的实践形式。学生方面,没有明确的创业目标引导,接受创业的能动性不强,大多数学生被动地参加一些创业实践活动,缺乏自主创新的观念,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2)支持环境和扶持体系不够健全。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环境和扶持体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和优化的地方。目前,各地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涉及小额贷款、税收优惠、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各高校也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扶持。但这些措施缺少系统性,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扶持体系。其次,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设计,受教主观性强,针对性不强,创业实践内容单一,实践单位数量有限。
(3)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缺乏权威的教材体系。在国外,创业教育已经开发出了一些特受欢迎的教材,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我国虽然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科学、统一、权威的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教材仍是空白。2001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创业教育一书》,但影响较小。、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磋商,引进KAB(Know About Business)项目,于2005年底完成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材的翻译与改编并于2006年在全国六所高校试点。但所有这些努力,并没有改变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教材的短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王义军所说:“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几乎是空白,还没有符合国情的本土素材”。
(4)缺乏专业的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的主讲教师多为缺乏创业经历,主要来自于教学岗位,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企业的就业和创业经历,有的教师进修机会少,教学技能相对欠缺,这对学生的创业思维的培养缺乏指导意义,同时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二、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构建明确的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即要培养出立足于市场经济中有所作为的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应是提高大学生对专业技术和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及社会实践中的自控能力。具体目标应是以所在学校、所学专业的层次为基础,立足于地方经济,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范围,提高其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进取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2)构建完善的支持环境和健全的扶持体系。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制定适用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在创业基地、创业贷款等方面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条件,特别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政府可以与其共同设立创业担保资金,为大学生创业贷款提供担保,解决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3)构建符合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培养面向经济社会生产建设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地方高校应将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就业目的之中,即遵循两个“一体化”: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一体化,创业教育与就业目的一体化。创业教育与就业目的一体化就是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相对完备的体系,将创业教育和就业目的密切联系在一起,秉承“创业是就业的升华,就业是创业的基础”理念,充分培养能够有所担当,有所创新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4)构建完整的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教育学是教育中学科跨越最多、最具综合性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师资要求很高:具备扎实、全面、深厚的管理基础知识,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投入资金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要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计划性的选配有潜质的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二要适当的聘请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扩大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促使创业教育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在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刚刚起步,但前景广阔。十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它一定能够在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迈出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