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3 01:14: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地理所有知识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87-02
初中地理的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强调记忆与背诵,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试成绩,学习情感体验较差,没有体现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长期处于这种学习状态,会导致厌恶地理学习。思维导图又叫脑图,是一种利用图像促进思考的思维辅助工具。思维具有发散性,能将大信息量、结构复杂的内容用图形表示出来。思维导图的应用特点与初中地理知识内容总体特征相切合,在初中地理学习中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从繁多的知识点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思维,帮助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
1.思维导图的创造与发展
思维导图由英国著名教育家东尼?伯赞提出,又称脑图、灵感触发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高效的思维辅助工具,广泛应用于思考、记忆、学习等领域。思维导图是利用一个中关键词以辐射的形式链接所有相关的文字、任务或想法,各级主体以相互隶属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思维导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传入我国,最初的教学应用目的是帮助学困生进行转化的,经过三十余年的本土化发展,思维导图由原来"图像记忆"与"自由发散联想"转化为"理解性记忆"与"结构化思考",融入结构化思考、逻辑化思考、辩证思考、拓展思考等思考方式,使其更加适合学科教学。
2.思维导图的应用原则
2.1 注重学习情感体验。思维导图需要制作者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良好的从属关系概念,学生在刚刚接触思维导图是难免出现从属关系颠倒、关键词漏落或错误、记忆混乱等问题。教师要耐心指导,不断对学生进行正面暗示,告诫学生不能急躁,对学生的错误给予纠正与鼓励,让学生始终在愉悦、轻松、自信的心理环境中运用思维导图学习,避免情绪造成思维干扰。
2.2 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思维导图的运用目的是通过层级图,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紧密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网络。例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一章节,以气候为中心关键词构建思维导图,天气及各种详细气候是次级关键词,详细天气及各种气候特点、主要分布地区是三级关键词,以此类推,保证所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示在同一张思维导图上,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2.3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受家庭教育、成长环境、性别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每个人的思维都不完全相同。同一知识体系可以用不同中央关键词的思维导图表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思维上的差异,在教学态度上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在教学手段上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发展需求调整教学方式。
3.思维导图的运用方式
3.1 利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结构。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看重知识要点分析,忽略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整体性。初中地理有着大量的抽象知识点与需要记忆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关键词的形式,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不同颜色、符号组合表现出来,将知识点整理归类。通过展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掌握高效地地理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2 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时需要考虑所有与中央关键词有关的知识内容或要点,并且要进一步完善次级关键词,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通过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利用好思维导图,可在新课开始前给出一个中央关键词,让学生通过学习完善思维导图,以结构化、逻辑化的图形代替笔记,最后通过回顾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建立完整知识体系。
3.3 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复习效率。思维导图的一大作用就是帮助记忆,学生可以通过回顾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串联记忆,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在复习《北方地区》一章节,书本知识点较为分散,不利于集中复习,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以北方地区为中央关键词,以自然特征及农业、政治经济与文化、区域建设的及未来发展三个方面为次级关键词进行展开。先自己尽可能地回忆更多知识点,再查看教材或笔记进行完善、补充与细化,最后补充复习要点与拓展内容,最终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即复习过程,学生通过关键词记忆代替长篇知识要点记忆,实现高效复习的目的。
3.4 运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思维。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思考方式,具有发散性,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教学中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在新课讲授完毕后,教师可给出一个中央关键词,让学生自由思考与中央关键词的地理知识,以头脑风暴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同时思维导图本身具有丰富图形、颜色及链接,学生能通过链接迅速思考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这种思维是跳跃性的,长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能有效开发学生思维潜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结语:思维导图的本质是通过一定规则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时要着重强调知识内在的固定逻辑结构。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维导图在教学领域还不完全成熟,但其广泛应用前景是可以预见的,教师在实际应用中要不断探索,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其在教学中的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好奇心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地理课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实际教学中也应高度重视,它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导向的发展,承担着具有学科特点的作用。社会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入手来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工作,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相对来说年龄都比较小,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且具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一名地理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的课堂情景。
例如,讲八年级上册地理“多种多样的地形”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各种地形基本因素的了解情况,可以通过中国地形分布图来找出自己老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并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归纳总结出高原、盆地、山地、平原、丘陵的一些基本特点。这样结合实际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采取严厉民主的教学方法
随着课改的实施,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环境都有了极大的变动,地理知识的获取并不一定是从地理课本中得到,还可以是网络、媒体和野外等其他渠道中获得。因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关系微妙的调整,保留以往教师的威严和严厉,同时要对学生的见解合理的采纳,民主与学生交流、探讨。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师生互换角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能动性,这样既为课堂增添了活力与氛围,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整体性。
三、图文并茂与读图识图相结合
地理这门课程是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的学科,往大的方面说,我们研究学习的这个空间是整个宇宙,往小了说,我们可以研究自己生活的环境气候和温度变化。在实际教学中,光有课本是不行的,还要老师做一份精美直观的课件,这样图文结合才会事半功倍。地理课的学习,一定要读图、识图,地图对于同学们有很大都在帮助,因为地图可以容纳十分重要的地理知识,地图之中可以包含这块土地的气候类型,经度纬度以及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会使用地图,会让同学们枯燥乏味的地理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而且地理考试当中有大量的读图识图题,所以让同学们掌握好地图的使用是地理老师在教学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四、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
课堂地理教学中有好多知识点,知识点一多,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容易混淆,容易出问题。所以不管是在教学当中还是课堂练习过程中都要注意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让知识形成系统的结构体系,要有举一反三的思维导向。例如在做选择题时,不只是要选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错误的答案是怎么来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答案,要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
五、懂得取舍,抓重难点做好应战的准备
一、地理教学不能离开地图而教学
“没有地图就有没地理学”,教地理,离不开地图,教师必须准备相应的挂图,不仅有助于教师讲清知识点,更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生要学的知识点不是特别多,死记硬背的少,这样借助地图就基本上能帮助他们掌握大部分相关知识。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读图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地域概念。所以地图既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学好地图,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非常关键。对教师来说,用好地图是强化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教师要重视地图教学,重视利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课堂上不能没有地图,不能离开地图教学。我们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地图,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具有学地理、读地图的能力。在十多年的地理教学中,如果必要我一定会带地图进行教学,或是做一些简单的教学挂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二、通过地图的特点提高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大动力。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把注意比喻为通向心灵的“一个唯一的门户”,知识的阳光只有通过它才能照射进来。可见,注意在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在地图所负载的信息容量非常大,而且具有多样化、动态变化、主题突出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读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从地图上获得想要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图册、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型、黑板略图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彩图,一幅幅精美流畅的板图板画,一件件生动逼真的地理教具模型,产生欢愉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如对于喜马拉雅山的成因,我们要引导学生看地图,让学生知道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跟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互碰撞有直接关系,并且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还在“长高”,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相互碰撞的直观过程,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相信这种获取信息的快捷性和直观性正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
三、通过文字和地图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记忆的能力
地图的直观和形象是文字所不能取代的,但没有文字说明的地图也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学会把抽象的文字和形象的地图联系起来,这样所学地理知识才能按一定的规律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记忆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后,以后只要地理教学以这种形式出现,学生的头脑中立即反映该地理事物,从而能迅速和准确地表达出来。比如在讲述七大洲和四大洋时,我不仅要求学生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大小顺序,还要求在读的时候用手指出所对应的位置,用手指画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大致轮廓,这样不仅能记住名称,还能记住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四、加强读图训练,通过强化读图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阅读地图不仅要认识地图上有什么东西,更要善于发现藏在地图语言中的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不仅要认识地理事物的位置和特点,更要学会在地图语言中分析地理事物在时空的变化规律。只有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才能帮学生充分理解地图所概括的丰富内涵。当然要让学生学会这种水平较高的读图能力,我们平常就要通过教学常态化地对学生进行读图能力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用地图、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点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把地理知识和读图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远离机械式背诵的误区,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有效学习。如讲《中国行政区划》时,我先展示《中国行政区》的挂图,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先认识和理解,再挂出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各省区的名称或简称,甚至是位置,然后让学生在地图填充册上,通过勾画省区界线,填写名称,同桌之间互相指图提问,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法,学生避免了死记硬背,这种练中学、学中练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基本上一节课的时间就能记住大部分。
五、认真设计地理略图,强化地理教学效果
学习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而理解的本质是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图式就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与将要学习的内有密切联系的已有知识结构。它是新知识学习的认知前提,也是新知的生长点和附着点,是学习的起点,也决定了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的需求和认知特征的差异导致学习起点线和终点线均呈非直线状(如下图表)。
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生活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识结构的重组。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所以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找准学习起点才能更好进行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之分。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应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则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上已具有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计算和实验能力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站在各自的“起跳点”上,运用自己的跳跃方式“跳一跳”,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方法:
1.根据认知内容的知识链,确定学习逻辑起点。
在教学开始前的预设阶段,我们要钻研整套教材和内容标准,理清学生知识握学生的逻辑学习起点。内容标准解读的一般方法:首先是构建目标链,按照课程总目标―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时教学目的顺序构建目标链;然后是根据课程内容标准的“认知内容”分析知识链―确定不同层次要求的目标;最后是依据内容标准的“行为动词”分析能力链―确定不同层次要求的能力。教师每教一个知识点,都要搞清楚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以后还有哪些知识与此相关。如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教学中,其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它的认知内容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的知识链:“岩石形成――岩石相互转化――地质循环”。学生在初中科学中已学过地壳变动、组成地壳的物质元素等内容,学生已经能“认识岩石”,“比较”岩石特点,“观察”岩石形成过程,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了。那么怎样以旧带新呢?就是要想办法激活学生的以有知识经验,密切联系旧知,精心设计复习题,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和旧知联系的连接点,让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以有的认知结构上。通过新旧知识分析异同,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组织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探究规律,拓展提高。
2.针对学生认知差异,确定学习现实起点。
《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都提到,高中阶段课程目标是:(1)了解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掌握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地理科学的新进展。(2)学会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方法,学会收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进行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方法,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3)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形成地理审美情趣;养成观察、思考、质疑和交流世界与中国本土地区地理问题的习惯;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上学年高二地理教学与考试经验总结
在上个学年,我校地理组全力以赴,最终整个高二年级学生地理结业水平考试全部合格,达到A级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A级、B级通过率达50%以上,基本实现预定目标。
1.学生学习状况
学生对于地理学科不够重视,对地理学科水平考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将初中时期对地理学科的不端正态度延续到了高中阶段,出现了诸如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做作业、不及时解答疑惑等问题,造成学习成绩一直落后;另外,由于学生家长也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地理学科无关紧要,所以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够。
2.经验方面
(1)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去年在最后的备考冲刺阶段,整个高二备课组,以及任教高二的教师都全力投入到高二水平结业考试的复习中。全组上下团结一心,为考出好成绩而努力。
(2)夯实基础,抓好基本功的落实。对于基本知识点,教师要反复提醒,反复操练;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任教教师负责,逐个过关。
3.不足方面
(1)课时比较紧张。由于二期课改教材内容比较多,并且要提前一个月左右结束所有的课程,进行全面的复习。所以,在5月中旬就应该结束所有的新课进入到复习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法等的不足,为了把握好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教师往往需要更多课时来帮助学生消化,因此,去年留给高二全面复习的时间只有两星期左右。因而学生习题训练不够,很多知识点不够熟练,把握不好基础内容。
(2)分层复习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形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虽然在复习冲刺阶段,我们对高二四次考试成绩排名前100名的学生和后30名的学生进行了分层复习,但是没有形成一套贯穿整个学年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教学、复习的策略,更没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那些中等成绩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因而最终达到A级的学生并不多。
三、有效地教学和复习,提高学生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在总结去年高二水平考试的经验教训下,通过全体高二地理备课组的讨论和研究,本学年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业水平考试进行教学和复习。
1.利用学案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课时紧张的问题,我们决定充分设计好学案,利用学案提高课堂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利用学案做好预习工作。把一些浅见易懂的内容,设计成预习作业,上课时由教师通过提问或默写等方法进行检测,而不必再上课时花费时间进行讲解。(2)精心设计问题。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精心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问题呈现出整个思维推理的过程,当学生能够回答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难点也迎刃而解了。(3)精选习题。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或练习。这些例题往往是针对某个难点的不同提问角度,或是变式训练等。(4)以问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对于每个章节的内容,学案中都有知识点梳理。在设计的时候,这些知识点梳理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只要回答出这些问题,就能掌握整个章节的内容。
2.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掌握答题技巧,用科学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
对于基本知识点,只要进行反复的默写或训练就能够达到记忆要求。但是,综观去年高二水平考试的考卷,我们发现:很多题目不只是简单机械的记忆,而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有些题目甚至达到了高考的要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难点内容,用问题引导,强调思维的过程。对于重要的地理图表的阅读,要求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而不是就事论事来读图表。
[关键词]内涵;外延;初中历史;主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120-02[ZW(N]
[作者简介]张莹莹(1988―),女,安徽天长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二中学教师,二级教师。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主题学习应运而生,这与历史学科素材丰富、生动活泼的特点相适应。主题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需要教师清晰把握历史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历史内涵是指能够知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基本情况,把握其内容,能描述其过程及基本线索。把握历史外延是指能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把握史实之间的关系,能进行解释、推断和区分,并可以在新情境中迁移和运用。本文以七年级下册《宋元科技成就》为例,对基于内涵与外延的初中历史主题学习进行了有效尝试。
一、确立学习主题,理清教学思路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资源,课标则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初中历史的学习要依据课标与教材确立主题,这样才能对教学内容有精准的把握。2011版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据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及火药的应用和外传,难点是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从教材上看,本课题为“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主要通过讲述三大发明让学生体会到“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作为一节文化课,其内容就是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的反映,与本单元的其他知识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理性分析,采用主题学习的方式更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创设“小小解说员”环节,要求小组合作在卡片上写下解说词并进行展示,重点介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和进步性、指南针及火药在宋元时期的应用,最后探讨对世界的影响,活动以活泼的竞答形式进行学生的反馈评价。所有的设计都围绕着主题进行,从知识和能力上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从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分享交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二、把握关键内涵,进行情境渲染
在主题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关键知识点的内涵,知识点内涵的处理方式要多样化、情境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课上保持旺盛精力,学习兴趣、效率得到提高。
在本主题的学习中,有两个关键知识点的内涵需要把握。一是“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句话起到了总领作用,本课的宋元科技成就主要指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有学生学完后会问:“并不是所有的三大发明都是在宋元时期发明的,为什么说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情境的渲染和有效的引导。如活字印刷术,它是对雕版印刷术的技术改进,可以以“宋版书”佐证其历史价值;战国时期虽然已有司南,但是北宋的指南针、南宋的罗盘技术更成熟,携带更方便,定位更精准;火药虽然在唐末就已经用于军事,但是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是在宋元时期。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就会明白,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主要是指三大发明得到了改进,技术已经成熟,运用更加广泛。另一个关键知识点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如何理解“灿烂”一词?三大发明固然重要,但其他科技成就也同样耀眼。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沈括和郭守敬的成就来增进学生对“灿烂”一词内涵的理解。这样,历史概念才能丰满起来,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多维的宋元科技形象。
三、呈现点线结合,升华知识外延
主题学习要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要在每一个板块的讲解上采用“点―线”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就是在掌握历史内涵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外延。针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问题,有学生提出:“指南针为什么在宋代广泛用于航海事业?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为什么在宋元时期?”这是很典型的知识点的背景外延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宋代造船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很快就被发明出来并应用在航海事业上;宋代各政权并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常有战争,元朝也在不断扩张领土,火药武器自然被广泛应用。因此,主题学习要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它是历史外延最基本的呈现形式。
除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外,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知识也是一种外延的升华。如讲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时,不仅要采用培根的史料,还要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且没有接触世界史的实际情况,补充相应的资料,如《圣经》、地理大发现的图片等,学生了解了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就能理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历程的推动作用了。
最后,在总结本课时,笔者出示“()的宋元科技成就”,利用留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很多学生都会用“灿烂”“鼎盛”等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宋元科技成就在中国科技史上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两个维度来分析:宋元的科技在中国科技史上处于巅峰,在同时期的世界文明中处于领先地位。“领先世界”这个词会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能够升华学生对宋元科技成就的认识。
基于内涵和外延的初中历史主题学习,让学生心中有清晰的历史事件,有完整的历史线索,有独特的历史视角,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形成了内涵丰富、外延完整的校本课程资源,能够促使历史课堂向纵深发展,推动课程改革掀起新一轮浪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提问策略;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概述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注意、把握住语文的教学重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实现学与教的双向交流。课堂中的问题提出可以给学生带来外部刺激,有效阻止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并且问题的提出还让学生长时间保持注意力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当学生对于学习有需要才能激发他们进行学习,所以,老师需要在课堂上巧妙地进行提问,让新信息与原有经验、原有知识产生矛盾,从而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产生一种需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是通过教学的难点以及重点来进行设计的,所以,老师需要始终围绕难点以及重点来设计出问题,并在问题提出后从旁指引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课堂的提问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同学和老师的时候能够组织语言来进行看法、意见的表达,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还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课堂的提问可以指导学生了解某个问题或者某个知识点的程度,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某个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有效性的措施
1.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问题的提出直接决定着语文课堂整体的成败,当提出的问题适当时,就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真正意义上对语文课堂进行学习质量的提升;当提出的问题不适当时,会造成一种老师自问自答的状况,所以,老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必须要难易适中。例如,老师在进行《最后一课》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对课文中所有人物、人物形象、整体内容做一个初步认识,完成之后老师需要对结尾描写进行详细的探讨,而问题的提出可以问:“文章采取这种方式的结尾是为什么?”或者“写粉笔字应该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本文的作者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来写?”等。虽然这些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不易回答出来,但是这样可以更好地对学生来进行思考的引导,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更好的理解,对思维进行更好的训练。
2.提出问题的曲线性
在我国课堂提问中,一般都是采取直接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不能长时间进行,因为时间一长学生会对提问比较轻视,甚至会产生一种阻碍作用,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提问的方式,采取曲线式。例如,老师在进行《小桔灯》的教学时,问题这样可以提出:“小姑娘一开始就知道爸爸到了那里,但是却没有说出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小姑娘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小姑娘机智、乐观的特点更好地理解,此外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
3.采取鼓励的教学方式
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总会不够全面,如果出现这种状况老师不可以马上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更正,需要老师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虑,并和教材内容联系在一起。在实际课堂中,因为语文的开放性,老师提出的问题会有多种答案,所
以,老师不可以让唯一的答案来固定学生,而是需要老师通过鼓励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启发,从多方面对一个问题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