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9 03:48: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控制;控制标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环境成本及环境成本控制概述
企业如何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是近年来理论界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也是企业加强环境成本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必须开始重视企业环境成本的源头管理:由于环境保护法规的不断完善,对企业环境污染的惩罚将会越来越重;居民提高了对高质量生活品质的要求,对居住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越发关心,引发了企业环境相关的诉讼费用,也刺激企业投入更多成本对污染物进行治理;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设置,使企业必须加大环境成本投入,研究和开发绿色产品。
自1971年比蒙斯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撰写的《污染的会计问题》,拉开了对企业环境成本研究的序幕。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在1993年了《环境会计、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准则。德国环境部在1996年编辑出版的《环境成本核算手册》,提出了采用环境成本和通常成本并行核算的模式,分别编制环境报表和财务报表,极大地推动了德国环境会计的发展。2000年5月由日本环境厅的《面向环境会计(2000年)报告》,确定了分辨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的有关方法。
我国对环境会计及其成本的研究起步较晚。1992年葛家澍教授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首次将环境会计理论引入我国,文章介绍了环境会计的目标以及环境项目的确认。2001年1月,我国成立了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并于2001年11月召开了首次学术研讨会,就环境会计进行了热烈讨论,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但是涉及环境会计问题的内容尚未得到明显的改进,只是在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中引入了弃置费用的内容,这可以看作是我国环境会计在会计准则中的开端。
(一)环境成本的界定。对环境成本内涵的理解,目前仍处在激烈的争议之中,会计学界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对环境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说明。
比较权威的定义应当追溯到1998年,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对环境成本进行了下述定义: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具体来说,环境成本是指某一主体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
(二)环境成本控制的界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涉及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降低环境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行为。它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为前提,以环境成本预测为依据,采用适合的模式与政策,控制环境成本形成的全过程。对企业而言,环境成本控制务必要做到“双赢”,即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还应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目标,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一)环境成本支出的不断增长。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标准也在逐渐加强,作为主要污染源的企业对此承担了主要的责任。而且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约束,使得企业的环境支出费用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环境成本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目标。国家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直接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影响;另外,企业为处理环境成本所支付费用的不断上升,导致企业的总成本相应增加,这些最终都会降低企业的经营利润。
(三)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相继问世,对企业的约束力不言而喻,企业为污染环境付出的代价与日俱增;另外,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造成了严重影响,舆论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也迫使企业采取绿色先进工艺,对环保高度重视。双重压力,导致企业对发生在环境方面的支出越来越不能小觑,环境成本控制迫在眉睫。
以上原因迫使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以减少其在环境成本方面的支出,实现企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控制范围狭隘。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往往只考虑生产制造过程中实际支付的环境污染罚款,忽略了研发和销售环节存在的潜在成本,对于产品使用阶段和最终废弃阶段的环境成本更欠考虑,没有将其纳入成本核算范围,这是不全面的。其后果就是低估了成本,虚增了企业利润,无法真正衡量企业的全部成本,使企业的财务报表失真,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成本及其内在的风险。
(二)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存在不合理性。现阶段,有关环境污染的法规还不是很完善,致使一些企业钻了空子,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它们披露的只是一些能以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对那些关于企业环境绩效的信息、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却没有披露。另外,为了避免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它们往往只披露取得较好环境绩效的信息。这就使得环境信息的披露比例很不充分,使政府和公众无法获得及时且完整的信息状况。如此一来,企业就没有足够大的压力有效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三)尚没有明确的环境成本控制目标。由于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只针对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对研发和销售环节的成本不够重视,环保意识较差。企业缺乏主动进行成本控制的动力,没有明确的控制成本的目标,也没有具体的环境成本控制指标。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没有对环境成本采取预防措施,这样往往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从而限制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环境、会计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大缺口,具体表现在:相关标准、实施细则不明确,对环境成本控制实务的指导意义有限;相关的会计法规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目前《会计法》中还没有制定环境会计准则,环境会计方面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发展与探索。环境会计权威标准的缺失导致企业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环境成本报告以及环境成本分析方法各异,同行业间缺乏可比性。
四、加强环境控制应采取的措施
从国内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控制的实践看,核算和管理环境成本有助于完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和控制体系,可以防止企业陷入巨额的环境债务中,因而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控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方面
1、真正明确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企业应该意识到,环境成本已不仅仅局限在生产制造阶段,在产品的研发阶段和销售、回收阶段同样存在着大量的环境成本。比如,在产品生产前采用先进的技术改进工艺设备,对生产过程实施绿色环保设计,从而预防环境成本的发生;使用绿色环保包装进行产品的营销和推广,以提高企业的声誉,增强在消费者心中的环保形象。相对于传统的生产,这些都额外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因此,企业应做到在各个流程都使成本最小化,降低企业的环境成本。
2、制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建立一套全面、完整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应该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组合,降低环境负荷,实现环境危害最小化。企业应根据这一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这个标准的设置可以参考以往的历史成本数据,并结合企业现阶段具体的生产经营业务。另外,企业应在环境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建立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从各部门出发,节约成本,降低环境支出,从而使总环境成本下降。
3、实行全员控制,并加强企业间合作。环境成本控制涉及到企业产品寿命周期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单靠专职人员、控制机构对其进行控制是不够的,它要求处在产品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环境成本控制。尤其是企业领导者,要不断向员工灌输环境保护理念、价值观,不失时机地宣扬企业环境保护理念,发展企业环境文化,树立企业环保形象。
在协调企业各部门关系的基础上,加强与行业中其他企业的合作,利用废弃物之间的性质,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发挥规模效应,从根本上降低环境成本。
(二)政府方面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加强执法力度。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大多数企业目前是不可能自觉为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增加支出的。
2、加大对环境成本控制考核的力度。目前,企业有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对环境成本相关指标的考核并不突出,致使很多企业为了短期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3、利用价格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家对于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使用的原则。对有限资源的无偿使用,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利用价格手段,在商品的成本中加入资源成本,使商品的价格得到更加客观的反映,充分发挥价格应有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作用。
五、结束语
屡次发生的环境事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甚至是恐慌。在这样的形势面前,企业更应该担当起责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企业应坚持双赢的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企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环境成本控制,以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向平衡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澍.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J].会计研究,1992.5.
[2]杨明.关于环境成本会计的探讨[J].财经界(下半月),2006.11.
[3]田志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之我见[J].会计之友,2007.5.
[4]卢建胜.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探讨[J].现代会计,2008.5.
[5]王强.我国环境成本控制的问题及对策.实务研究,2008.4.
[6]王晓燕.试论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现代财经,2009.2.
[7]王晓燕.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及评价指标的探讨.企业活力,2009.3.
关键词:环境成本控制;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煤电化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136-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煤电化企业
煤电化企业就是指利用当地煤炭资源优势,将煤炭资源转化为煤电产业化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企业。就黑龙江省而言,煤电化企业主要包括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大煤城的煤电化企业。黑龙江省实施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战略,将使“四大煤城’的煤电化企业卸掉包袱创造财富,由粗放型转为质量效益型,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损害而引起的资产的流出或价值的消耗。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将环境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对策成本,包括预防、去除和净化环境污染与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即内部环境成本;另一类是环境损失成本,指由于造成环境污染,受害者或第三方要求予以赔偿、恢复等支付的成本,即外部环境成本
3.环境成本控制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组合。
二、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控制是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成本管理成败的关键。因而,环境成本控制在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其控制活动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1.总环境成本最优原则
煤电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由于电能的生产消耗煤炭资源而发生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二是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而发生的污染损失成本。这两种环境成本可归为“损失成本”。通常,损失成本随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污染物排放的增加而增加,而控制成本则随控制量(污染物减少量和自然资源恢复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自然资源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增加而减少,两者呈一种互为消长的关系。
如图1所示,MAC表示边际控制成本,MFC表示边际损失成本。从左向右表示更多的污染排放量,更少的控制,从右向左则表示更多的控制,更少的污染排放。MAC从右向左看,MFC从左向右看。最有效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是总成本(损失成本十控制成本)最低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W左边的点(更多的控制)不是最有效率的,因为控制成本的增加超过损害成本的降低。因此,总的环境成本会上升。同样,低于W点的控制(W右边的点)使控制成本降低,但增加的损害成本会更高,从而使总环境成本上升,所以W点是最有效率的。可见,在环境成本控制企业中,最优污染水平不是0,即彻底消除环境污染是不经济的。企业既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生态效益而放弃经济效益,也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企业应该追求总环境成本最优。
2.预防性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控制应符合典型的1-10-100法则。在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的支出中,环境失败成本(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往往占用很大比例,是一种事后成本,处理时常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来补偿。根据1-10-100法则,如果环境问题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阶段解决,则只需付出1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内部解决,上升为内部失败成本,则需要付出10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外部解决,上升为外部失败成本,这时企业将付出100份的代价。1-10-100法则告诉我们,企业要控制环境成本的支出,就必须从源头开始控制,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的选择、原材料的选择等,尽可能将环境影响问题控制在污染产生之前。
3.全过程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的发生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引起的,这种影响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从产品研究开发、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使用及回收处置等一系列过程。这就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以“末端治理”为主导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实施企业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环境成本全过程控制的方式不但增加了环境成本的控制面,扩大了环境成本控制的基础,而且可以通过产品概念阶段面向环境成本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的工作,极大地减少环境成本产生的源头,实现企业的低环境成本的管理目标。
三、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按煤炭化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可从环境成本产生前、产生过程中、产生后处理三个阶段分别采用超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方法。因此,全过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超前控制的方法,从源头控制环境成本的产生来控制企业的环境成本;第二阶段主要通过事中控制法来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第三个阶段主要通过事后控制的办法,在污染物被排放到外界环境之前,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1.生态设计――超前控制
生态设计是指利用生态学思想,在产品开发阶段综合考虑与产品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意识有机地融入其中的设计方法。其基本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中的工业代谢理论与生命周期评价。从环境成本管理的角度讲,生态设计就是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思想,综合考虑产品生产、使用、报废处理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成本,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替换环保材料、进行可循环利用设计等手段,来减少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产品生态设计主要包括产品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绿色制造工艺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四个部分,其流程图可用图2所示。环境成本的超前控制是综合考虑了产品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方案进行价值评估,筛选未来现金流出量最少的方案来实施,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该方法力求达到控制环境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的均衡。
2.清洁生产――事中控制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下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
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程序一般要经过准备阶段、审计阶段、制定方案阶段和实施方案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宣传动员和培训、领导决策、组建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和物质准备;审计阶段包括制定审计对象和实施审计两部分;制定方案阶段包括征集方案、筛选方案、可行性分析、选定方案四大部分。
事中控制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成本,尽量回避和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并且要对煤电化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的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特别是对排出的废弃物进行把关,尽量作到达标排放,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损失或罚款成本,适当处理企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环境成本的事中控制办法主要可以采用清洁生产的方法来实现。
3.污染综合治理――事后控制
在经历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两个阶段后,煤电化企业活动所产生的大部分环境影响基本被消除。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企业彻底清除环境影响所涉及的经济性问题,企业产品生产出来后,往往还有一些“三废”的排放。这就需要企业采取另外的措施进行污染治理,可以采用“大企业独立模式”来进行污染综合治理。
“大企业独立模式”就是对于盈利能力强、环境污染集中的煤电化企业,成立自己的环境处理中心。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设备投资、年排污量等数据,建立起相应的环境污染成本函数,求解出适当的污染预防水平的数值。另外,出于商业机密考虑,企业可以为初始排污物质成分保密而建立自己的排污处理中心,甚至可以处理其他企业排出的废物,获得环境治理效益。
参考文献:
[1]林万祥,肖序.企业环境成本研究的国际比较[J].四川会计,2002,(8):23-24.
[2]徐玖平,蒋洪强.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机理与模式[J].管理世界,2003,(4):12-13.
【关键词】 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审计; 内部审计
2013年1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浓雾重锁,空陆交通严重受阻,陷入“十面霾伏”的境地。1月12日在国家环保部公布的全国污染指数最高的前十名城市排名中,京津冀地区部分城市“名列前茅”,达到重度污染;1月13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检测结果显示,在74个重点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在2013年3月我国举行的“两会”上,国家环保部门负责人指出,自从我国近两年设置雾霾监测以来,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累计雾霾天气都超过了100天。驱之不散的雾霾遮蔽了视线,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环境治理的紧迫性。
企业伦理学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采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生产经营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无污染的环境友好产品,追求企业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共同达到最优。
追本溯源,治理环境必须从经济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耗者,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要改变我国环境恶化的趋势,使企业的行为符合企业伦理,就必须改变企业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加强对环境成本的控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审计并进行信息鉴证也就成为控制企业环境成本的重要举措。
一、环境审计与环境成本审计的内涵
(一)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最初是在企业内部审计领域发挥作用,它在健全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并提高其有效性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991年英国的当地政府管理委员会(LGMB)了详细的环境审计指南,这也鼓励了环境审计框架在欧盟“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中的应用,进而促使北美、欧洲的许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都把环境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审计内容列入审计计划。
环境审计又称为绿色审计,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10《环境审计指南――一般原则》指出,环境审计就是审计主体运用一定的程序方法,通过检查核对被审单位的相关环境资料和信息,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单位的环境行为、环境事件、环境条件以及环境管理系统遵守环境准则的情况,并将审计结果向环境事件的委托人披露。环境审计的内涵也比较丰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指出,环境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场地污染评估、项目投资的环境影响评估、环境负债审计、环境成本审计、企业环境绩效报告审计、对企业主体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审计。
目前环境审计作为控制企业环境成本的手段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中应用。例如,壳牌(Shell)石油公司为了保证公司的经济行为达到环境许可的要求并遵守环境法规,每五年就开展一次针对公司所有环境事项的内部环境审计,对于企业特殊项目的审计和场地审计则每年开展两次内部环境审计。此外公司还执行外部环境审计。企业外部的会计师、环境管理人员和财务分析师检查企业的运营场地以及主要的环境影响,并发表外部环境审计的鉴证报告,促使企业改进其经济行为。针对环境审计意见,企业财务部门和环保部门共同提出改进措施,环保部负责具体实施。
(二)环境成本审计
环境成本审计是环境审计的组成部分,指由外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出具对企业环境成本确认、分类、计量、会计处理与环境成本报告等是否合法、公允与一致性的审计意见,即对企业在报告年度内的经营行为所产生的环境损害是否符合国家环保部门的规定,其反映的环境成本是否恰当发表意见。
二、环境成本审计的依据
审计依据是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行为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基础及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审计执业规范。
(一)环境法律法规
我国政府为了贯彻和执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国内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如《刑法》(2011年修订)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对违反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事故等行为进行了量刑与罚款规范。其他如2004年修订的《宪法》、2012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颁布)、《森林法》(1998年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颁布)、《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修订)、《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规范。除了完善我国国内的法律法规,我国政府还积极参加各种环境保护国际公约、协定和议定书,主要包括:《防止船舶污染公约》(1973年)、《濒临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75年)、《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巴塞尔公约》(1992年)、《京都议定书》(1997年)、《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2002年)、《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2004年)等,履行中国的环保责任。
这些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防范和制止环境污染,而且是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环境成本审计的法律依据。
(二)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身体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我国的环境标准从范围上分类,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从内容上分类,可分为环境管理标准和环境技术标准。环境管理标准较多采用的是ISO14000同等转化标准,即GB/T标准。环境技术标准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标准样品。在实施环境成本审计时,审计人员多依据环境技术标准。
三、环境成本审计的内容
1997年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2002年4月IAPC被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取代)了第65号披露草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应关注环境事项》,这份草案的目的是帮助审计人员正确处理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环境事件。Adamson和Shailer(2001)指出审计人员和企业的审计计划应重点关注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和公允有较大影响的四个环境问题,即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对环境损害的价值评估、或有环境事件和没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事件。例如石油和水源的污染事件、危险材料和废弃物的管理事件等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应该引起审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警觉,因为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往往使企业经营面临巨大的风险,甚至使小企业破产倒闭。
环境成本审计是环境审计的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一)合规性审计
1.环境成本合规性审计
审计主体主要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遵守国家和地方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的情况进行的审计。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如果合法,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环境成本支出才能合规。审计主体要按照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企业合法经济活动的清单,对照清单要求检查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是否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标准。审计主体主要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具有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被审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是否合法并在法律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排放等等,审计人员应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对此发表审计意见。
2.环境成本内部控制审计
被审计单位在遵守国家和地方环境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还应遵守企业内部制定的有关环境成本核算的规章制度,审计主体对此进行审计并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如被审计单位是否具有完善的环境成本会计政策、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成本数据是否真实公允、被审计单位的较大环保事项涉及的金额是否专项披露、被审计单位的环保投资项目是否可行等)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审计
1.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
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中运用较早,特别是一些国际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使得环境成本在披露形式、披露内容等方面都趋于规范。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AS36,2000年修订)、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IAS37,1998年)和第38号《无形资产》(IAS38,1998年)都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作出规定。其中IAS36号《资产减值》要求企业披露因为环境因素引起的资产减值;IAS37《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要求企业披露因为环境因素发生的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里披露或有环境负债,以便向利益相关者揭示企业的风险;企业应在报表附注披露企业经营面临的所有环境问题,以便维持企业良好的形象;企业应在损益表中单列环境成本账户披露环境成本。IAS38《无形资产》要求企业披露因为环境偶发事件造成的企业价值减值,由于环境问题引发的无形资产成本。欧盟委员会(EC)于2001年5月了一份《推荐书》,内容涉及在年报中确认、计量和披露相关的环境事项。《推荐书》的内容主要为:第一,当期环境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如果某项环境支出是为了防止未来的环境被破坏并能带来经济效益,应该将其资本化,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资产,否则将其确认为费用;第二,环境负债的确认,企业有法定或契约规定的义务去防止、减少或补救对环境的破坏,一旦这部分成本能够可靠的估计,应确认为环境负债,如果这部分成本不能可靠的估计,应确认为或有环境负债;第三,企业应披露的环境事项:环境保护政策、详细披露重大的环境负债和或有环境负债、在会计年度披露环境支出资本化的金额、环保的成效等是企业应该披露的主要内容。1998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就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作出相关规定,组织因为交易和事项引发的环境成本和负债,并且这些环境成本和负债能对组织的经济和财务效益产生影响,组织应该在财务报表中对其披露。美国的上市公司按照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要求需要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以下相关内容:特定的环境法律法规对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公司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陈述;公司的污染控制设备和作业流程;公司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情况;公司在过去和现在的决策方案中为控制或减弱环境污染所发生的资本支出;公司在过去和现在为控制或减弱环境污染所发生的成本。
2.国际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方式
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是因为被审计单位外部会计环境和内部管理的需要而必然产生的结果。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实践经验,目前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报表附注中披露;以环境会计报表形式披露;以环境成本报告形式披露。
Manuela Sarmento(2005)调查了葡萄牙的520个污染型企业(大型企业占22%,中型企业占31%,小型企业占47%;这些企业分别属于石油、印刷和油漆、塑料、造纸、制革、水泥和畜牧行业)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52%的企业按照IAS36、IAS37和IAS38标准在会计报表和管理层报告中披露所有环境事项。通过环境信息的披露,企业向利益相关者表明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3.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审计的内容
首先是环境成本数据审计,主要审查被审计单位环境成本数据是否客观真实,环境成本计量方法是否真实合法等。其次是重大环保事件信息披露审计,主要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对重大环保事件进行了披露;被审计单位的环保罚款、排污费以及环境负债(或有环境负债)是否真实合法;政府针对企业环保措施所给予的鼓励政策;被审计单位因为经营行为影响本地环境和公众健康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等。
(三)能源和废弃物审计
能源和废弃物审计主要集中在追踪和记录能源流动和识别鉴定废弃物等方面,审计主体要揭示能源在流动过程中创造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识别废弃物的种类并鉴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Geoffrey R.Frost和Trevor D.Wilmshurst(2000)调查了42个环境意识比较强的企业执行环境审计的情况,其中38个企业执行了合规性审计,14个企业执行了废弃物审计,20个企业执行了能源审计。环境审计的推行为企业在事后控制环境成本发挥了巨大 作用。
四、环境成本信息鉴证
环境成本审计结束,由国家审计机关或注册会计师对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意见,对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进行鉴证。
(一)国家审计
国家审计机关注重对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在环保投资、排污费、污染治理费等环境审计工作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国家审计署曾对我国20个城市排污费的征缴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国家审计的推行为保证环保资金的合理使用以及防控环境污染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社会审计
企业外部的注册会计师和环境管理人员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介入并监督企业环保受托责任的履行,可以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成本审计,鉴证企业环境成本信息。为了保护环境,政府制定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其中某些严格的条款可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或有环境负债,这也是企业经营面临的重要风险。因此,企业外部的注册会计师和环境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情况进行鉴证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能充分发挥社会审计在环境成本鉴证中的作用。
注册会计师对环境成本鉴证的主要依据除了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外,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06年修订)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对影响财务报表的环境事项、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审计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出具审计报告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等内容分别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同时该审计准则指出:“对环境事项的恰当确认、计量和列报(包括披露)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中国证监会2006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中明确要求:发行人应披露的风险因素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变化引致的风险;发行人存在高危险、重污染情况的,应披露安全生产及污染治理情况、因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原因受到处罚的情况、近三年相关费用成本支出及未来支出情况,说明是否符合国家关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国家环境保护部在2003年9月颁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中明确了企业必须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环境管理等,企业自愿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资源消耗、企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企业环境的关注程度、下一年度的环境保护目标、当年致力于社区环境改善的主要活动、获得的环境保护荣誉等环境信息。注册会计师对环境成本鉴证的内容主要针对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公允发表意见。我国可以考虑制定环境会计准则,为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和审计提供统一的标准。
五、案例分析:河南华润电力环境成本内部审计
由于国内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的环境成本必须经过国家和社会审计,因此笔者只能以某个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审计为例来说明问题。
河南华润电力古城有限公司(简称河南华润电力)是香港上市公司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主要负责电力建设、生产、销售及电力生产相关的燃料粉煤灰等的附属经营及综合利用。公司新建2×300MW(兆瓦)燃煤发电机组,同时安装烟气脱硫装置。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财会部门提供的本烟气脱硫工程的投资额以及设备年运行成本和设备维护成本进行经济性分析,指出项目投资单位造价低于限额设计指标,本工程投资合理可行,符合国家对火力发电厂一些特殊的环保要求。
(一)烟气脱硫工程的投资额
公司采取EPC工程总承包的项目管理方式,项目的静态投资见表1。
(二)脱硫设备年运行成本分析
脱硫设备年运行成本见表2。
(三)企业内部审计意见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脱硫工程和装置审计后,其审计意见指出:
第一,本项目2×300MW(兆瓦)机组脱硫装置静态投资为18 273万元,单位造价305元/KW;建设期贷款利息为421万元,工程动态投资为18 694(18 273 +421)万元,单位造价312元/KW。火电送电变电工程限额设计参考造价指标中,2×300MW机组烟气脱硫的指标为343元/KW,本项目投资单位造价低于限额设计指标,本工程的投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合理可行。
第二,安装脱硫装置后,大大降低了SO2排放量,对本地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有利的,并且减少每年缴纳的排污费用(本评价未考虑每年减少缴纳的排污费金额),提高了经济效益,并且电价加价0.015元/kWh(含税),则每kWh的售电可产生0.0032元的脱硫电价效益。
第三,本脱硫装置的投资少、效率高、设计精准优化,且在后续设计中可进一步优化,进一步降低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
第四,本期安装脱硫装置后,为后期新建发电机组提供更大的排放空间提供了保障。
(四)国家环境保护部环评批复要求
关键词: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控制对策;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097—04
在中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情况也日益加重。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更好的解决环境成本确认、计量和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双赢。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概念、特点
1.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概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制造、销售、使用以及废弃回收)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贯穿于从产品的设计到废弃物处置的生产全过程,将环境成本降到最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事先控制;对企业而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应该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
2.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特点。与传统的成本控制相比,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全面性。首先,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改变了现行成本计算方法仅针对物质成本与人力资本加以计算的不足,使得成本计算的内容更加完善。其次,环境成本控制立足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全过程,对产品设计、物资采购、仓储、生产、销售及回收等各个环节加以会计处理。(2)外向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不仅仅立足于企业内部,还密切关注外部环境,例如关注国家关于环境保护方面得法律法规,把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放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加以考虑,因而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影响范围极其广泛。(3)竞争性。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一改传统成本管理仅将工作重点放在单纯降低成本上、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唯一目标的不足之处,更多地注重发展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例如,企业通过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可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获得环境压力机构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争取更多的顾客……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原则
1.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提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原则。产品的生命全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料获取材料加工产品生产使用消费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处理。目前的环境管理大多只注重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而对产品的开发研制和使用过后的情况未加以重视,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不完全的。因此,以生命周期为指导,实施以产品为龙头面向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势在必行。
2.多方利益相结合。 实际生产生活中,环境问题的发生往往涉及到许多方面。企业自身、政府机关、企业周围的相关利益者,例如企业附近的居民就会受到企业生产的多方面影响。因此,企业在控制环境成本时,要兼顾多方利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
1.强化企业管理者的环境风险意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仅是超出自然再生能力地向自然界掠夺资源,而且大量废弃物的排入也超过了自然界的净化能力,资源枯竭、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便日益凸显出来。
2.提高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水平。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通过制定并实施预防为主的方法,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措施,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一套同“依法治理”相辅相成的科学管理方法,为人类社会解决环境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3.加强防护,降低之前成本,防止过后成本。防护成本法的最终支出金额是相对较小的,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从“后”转“前”,即在污染之前就做出相应处理准备,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而是控制污染破坏的过程,将环境成本支出提前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核算。在环境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加强监控,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环节高度重视,特别是对最终的废弃物排放进行严格的检测。企业如果未达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环境处理标准,会因为环境污染而被处以罚款,而罚款同样是环境成本的支出,而且企业名誉声望也会受到影响,也将无形提高企业环境成本。
4.采用产品生命周期评估法,对环境成本实施全过程跟踪控制。(1)生命周期法的概念。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依次经过产品设计、原料获取、材料加工、产品生产、消费、再生利用、废弃等阶段。按每一阶段累计其发生的成本总和即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产品的需求从追求经久耐用转向标新立异,突出个性。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从而产品成本的构成也发生重大变化,表现在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所占比重下降,而制造过程以外的成本日益增加。(2)生命周期法在环境成本中的应用。企业产品各生命周期阶段的活动均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各阶段的成本有的为企业的内部成本,有的则为外部成本,且各阶段在整个成本总和中的比例大不相同,可见下图。企业只有深入到产品各阶段界定环境成本,才能发现产品各个阶段成本发生的不合理之处,便于寻求改进方法,以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一、清洁生产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系
《中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关于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最大程度上的削减乃至消除企业活动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不利的影响。主要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结合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将清洁生产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系归纳为以下两点:
其一,清洁生产与环境成本控制都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长远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做到人的发展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在工业生产方面,可持续发展思想需要技术的创新,清洁生产符合这一契机。清洁生产并不强调完全消除废弃物的产生,而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可以有条件地改善污染产生最多、对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大的环节首先进行改善,提出相关的管理和改进措施,逐步降低污染的产生,较少能源、资源消耗。清洁生产需要一个持续发展和不断改善的过程,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就是要做到人的发展与环境协调统一,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二,清洁生产改变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理念。清洁生产将传统的“末端治理”环境成本控制观念改变为“生产全过程预防”的战略环境成本控制理念。过去,企业认为环境保护会损害企业利益的获取,为了减少企业环境支出,想尽办法逃避环境责任。随着政府对企业环保责任的重视,企业不得不开始环境保护,但是也只是采用末端治理的方式,先污染后治理,没有意识到污染物排放之前的控制,往往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不能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治理污染的成本代价也十分昂贵。而清洁生产是在追求企业利润目的驱使下,企业运用预防控制思想,从改进技术和生产入手,采用无低费、中低费方案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确保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成本大大低于末端治理的费用。
二、基于清洁生产的皮革企业环境成本构成分析
清洁生产是从产品生产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的广泛的污染预防途径。通过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管理、员工、废弃物等八个环节的科学化和合理化,确保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最少的污染物,体现的是一种全面预防的思想。
由于在实际生产工作中,清洁生产的环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有时不仅仅取决于一个环节,环境成本存在重复计量的问题。例如,企业使用绿色原料进行生产,获取绿色原料超过普通原料的那部分成本就变成了环境成本,在原料环节这部分成本要被计量。随着生产的过程顺延,到产品阶段,作为产品总成本中的一部分,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原料将再次成为影响企业产品的环境成本。因而,清洁生产下对温州制革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构成要素划分,我们需要结合实际,将清洁生产的环节融会贯通,确定出符合实际工作的环境成本划分框架。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三、基于清洁生产的皮革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对策研究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关系到未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企业成本管理的全局,本文结合清洁生产,提出了我国皮革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相应对策。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正视企业环境成本
企业应该转变环境保护观念,将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科学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将环境成本和企业生产成本结合起来,建立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相关报告。对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规划。皮革企业应该综合考虑各个生产工艺流程,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进行科学分配,提出多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然后对方案进行详细评估,从未来现金流出的比较中筛选出支出最少的方案来实行,从而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效果。
(二)创新清洁生产技术,完善皮革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根据清洁生产的重要环节,多途径、多角度地开展皮革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活动。具体环节如下:
其一,原辅材料环节:选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的皮革化学品
建立和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用无毒、无害的皮革化学品替代有毒有害的皮革化学品;尽可多地采用无毒、无害的皮革化学品;所使用的皮革化学品可生物降解,且其降解产物无毒、无害;尽可能多地使用相同皮革化学品,即不同皮革产品使用相同皮革化学品。
其二,工艺环节:选择科学工艺以减少皮革化学品的使用量。
在皮革产品的制造过程中,采取少浴、无浴与净化回用相结合的方式,减少皮革化学品的用量和水的用量;有条件的工序实施废液循环利用;从制革工业废水中回收有用的化学物质,实现制革工业废水的资源化。
其三,生产及控制环节:生产技术最优化。
应用制革工艺板块模式对制革工艺板块逐一进行优化,再对优化工艺板块进行组合、运行和微调,形成优化工艺;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强全过程的全面管理。
其四,废弃物环节:生命末端系统的优化。
建立一个皮革产品的物流和管理系统,以回收使用后的产品(如皮革制品);研究开发利用使用后的产品(如皮革制品)的技术;设计皮革及其制品时充分考虑其易于被再次利用。
(三)在提高产品水平和价值,降低污染防治费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皮革及其制品多数处于中低档水平,因此价格相差也较大,这也意味着我国制革行业还有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引导我国皮革行业走出低水平、低价格竞争的误区,在政策上鼓励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价值、创造品牌产品,可以使我国皮革行业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使污染防治费用不再成为企业沉重的包袱。这对存进企业坚持治污、提高企业治污能力具有战略意义。
(四)结合清洁生产,实现产品全过程绿色控制
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应全面引入“绿色管理”理念,结合清洁生产各环节,综合考虑企业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效益的理念有机融合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采用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对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过程中实际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前瞻性的超前控制和实时控制。具体可以包括:
其一,产品的“绿色设计”,即遵循“绿色”理念,在产品设计时尽可能考虑将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保护环境的需求有机结合,将产品的环境属性(无害性、可回收利用性、可减量消耗性)作为设计目标之一,确保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小。
其二,产品的“清洁生产”,即能够确保企业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并最小程度的产生污染。
其三,产品的“绿色售后及循环使用”,即随着消费者档次的不断提升,产品遭淘汰的频率不断加快,因此应该注重产品的循环使用。通过绿色回收和废弃物的绿色治理来实现对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
其四,员工的“绿色教育”,即作为企业生产主体的人,对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全体员工中开展绿色教育,有助于从企业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都树立环境成本控制理念,而且从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等整个生命周期能够全面贯彻节约、高效与环保的绿色思想。
(五)强化政府职能,全面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工作
清洁生产并不是要求没有污染物的排放,而是通过一种对污染物有效的约束控制污染负荷使其符合相关环境标准。政府在全面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过程中,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
其一,建立服务于各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平台。从技术角度看,开发和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促进我国企业的节能减排,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清洁生产技术往往属于共性技术,因此我国应该整合国内的研发力量,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服务于全社会各行业的工业清洁生产研发平台(如国家工程实验、行业技术平台等),源源不断为我国企业开发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不断提高各行业的污染防治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
其二,鼓励企业建设清洁化生产示范项目。积极引导企业深入推进清洁生产技术,促使行业形成系统的清洁化生产示范项目,便于有针对性的扶持相关企业,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
其三,政府牵头,行业协会、专业机构、企业共同参与,完善各行业的标准体系。以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管理标准以及国家相应的环保法规指导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和推动标准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出台扶持政策,搭建科技平台,鼓励企业特别是行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修订和制定,形成政府、行业协会、专业机构、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局面,不断完善我国皮革企业的标准体系,为皮革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清洁生产网:省略cpn.省略/.
1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i.1循环经济与环境成本的概念内涵
对于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的概念,不同的文献有着不同的表述,但基本上达成共识的是循环经济的三个主要的概念内涵:(1)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2)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3)循环经济的根本是环境保护,在降低资源消耗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最终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概括地说,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遵循生态学规侓和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在资源投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回收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和经济模式。
关于环境成本的概念和分类,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联合国统计署(UNSO)在1993年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中将环境成本分两个层次:一是因为自然资源数量消耗和质量减退而造成的自然资源价值的减少;二是环保方面的实际支出,即为了防止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和为了改善环境、恢复自然资源的数量或质量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于1998年通过的《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对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费用开支,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该定义将企业对环境的负荷影响和预防措施支出作为环境成本的主要核算内容。日本环境省于2002年3月了的《环境会计指南》给出了环境保全成本的定义:即用于防止、控制或者避免环境负荷的产生,消除环境影响,对引起的环境危害进行补救或是有助于以上工作得以进行的以货币单位计量的投资和费用。国内学者祝立宏认为环境成本按与环境资产的关系可以分为: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保护费用和生态资源降级费用。王晓燕认为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因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以及由此而承担的各种损失。具体包括环境污染预防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及环境损失,其中环境损失是指企业承受的各类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损失。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环境成本的概念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反映人们进行环境资源保护而付出的代价;二是因环境资源数量消耗及质量减退而造成的环境资源价值的降低,反映人们未能保全和恢复环境资源而造成的损失。环境成本的具体内容包括环境污染预防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本及环境资源损失等。
1.2环境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与环境成本控制的都是从价值的角度考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都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两者的差异是其概念内涵的范围大小不同,循环经济是从价值的角度考虑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环境效益主要体现为清新的空气、健康舒适的人类生活环境,环境成本主要表现为企业为进行清洁生产及污染排放控制方面的费用开支。
循环经济中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社会、企业、公众三方。社会的利益主要表现为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达到最小,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的利益主要表现在将废弃物接受为生产要素后可得到的好处,以及从节约使用资源中得到的好处,这会增加企业的收益。受污染者的利益主要表现在如果企业不采用循环方案将废弃物直接排放,受污染者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等将受到损害。从这个角度来看,受污染者的利益是一个负值,是需要得到保护的一方。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企业的事情,也不仅是政府的事情,它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它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政府的大力推动、公众的热情支持。在技术上可行的“循环”在实践中不一定会变成“经济”行为,推动循环经济持续发展必须把利益当做连接各方的重要纽带,协调好循环经济各方的利益关系,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资源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使污染者承担治理成本,使受害者得到补偿。这样,循环经济才会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经济形态,而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如果忽略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各方主体的利益要求,循环经济就很难真正“循环”起来。
人类经济活动中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通常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线性经济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传统的“用完就扔”方式;二是仅仅让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起作用的资源恢复方式;三是包括整个“3R”原则且强调避免废物优先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方式。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友好,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所以只有第三种资源利用方式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所谓“零排放”是指无限地减少污染物和能源排放直至为零的活动:即利用清洁生产、“3R”原则及生态产业等技术,按照避免产生一循环利用一最终处置的废弃物优先处理顺序,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从而不给大气、水体和土壤遗留任何废弃物。从环境成本控制角度看,污染排放最小化以至零排放的循环经济理念一方面直接减少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费用,另一方面减少环境资源因数量消耗或质量减退而造成的环境资源价值损失,由此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的有效降低。
2当前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友好,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来说,都应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将环境成本控制贯穿于产品存在的全过程。而传统的成本控制只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约束和调节,纠正偏差,以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它没有考虑对宏观社会成本的考核,与循环经济模式的要求相违背。具体表现在以下不足。
2.1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企业环境污染的监管标准及其处罚力度相对比较宽松,加上地方政府出于地方财政税收收益的考虑对企业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力度也不足,至今也未建立起企业环境污染的影响评价体系,无法对企业环境成本的进行测算。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在实践中大多采用事后处理法,体现的是末端治理理念,具体表现为在污染发生后企业设法予以清除,核算时把已经发生的有关环境支出确认为环境成本。这种方法并不改动原有生产工艺流程,只着眼于对现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控制,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不大。据统计调查分析,由于目前对企业业绩的评价缺乏单独的关于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指标,许多企业受短期利益行为驱使,采用事后处理法,不仅缺乏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而且对己经发生的环境污染治理也不积极,从而导致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环境治理支出巨大,不少企业甚至因此陷入财务危机。
2.2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成本收益不匹配
成本的经济实质是价值耗费与补偿的有机统一,而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观念,属于狭义的成本概念,只核算微观的经济成本,对环境成本计量只考虑了如绿化费环境污染罚款等项目,对潜在的环境成本忽略不计。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成本,它忽略了对宏观社会成本的考核,易使企业虚增收益,间接鼓励企业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谋取当前的经济利益。另一方而,企业在成本控制中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注重企业内部实际成本降低途径的选择,而忽视供应与销售环节成本的发生,忽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环境成本控制目标不明确,没有具体的指标来保证目标的实现;环境保护意识差,企业很少主动考虑环境成本,不能预先积极地采取措施降低企业对环境的损害;大多企业在受到处罚时,才不得不控制环境成本(如在产品出口受到限制时,才想到要控制环境成本),这样往往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从而限制了企业长远发展,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消耗的成本补偿要求。
2.3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不充分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停留在对企业自身所产生的污染物“三废”的处理上,不能把环境成本控制贯穿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成本控制的范围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实际发生的成本,而不包括存在于企业之外的环境成本。在企业成本核算中也没有包括环境成本,对产品的设计、采购、消费等阶段的环境成本均没有考虑,更没有将其纳入成本控制范围,因而企业成本控制范围过于狭窄。同时,由于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隐蔽性和缺乏规范的成本确认和计量方法,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披露,导致成本的可比性差,使得企业对环境支出的控制不力,成本上升。更重要的是,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未充分考虑环境责任和环境风险,对环境会计要素没有给子确认。由于缺乏环境会计行为规范标准,也无法统一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模式,对现实和潜在的环境责任及其面临的环境风险等环境信息披露不充分,使投资者或潜在的投资者不能真正了解企业内在的风险。
3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措施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主要从四个环节入手:源头上提高自然资源的价格,加工过程中增加环境补贴和税收优惠,结果环节提高污染物的排放成本,从总体上加强环境评价与信息披露,降低循环经济实施的交易成本。
3.1提高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促使资源循环利用
目前我国自然资源的初始市场价格普遍偏低,致使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动力相对不足,阻碍了循环经济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如2012年江苏工业用水的价格为每吨2.15元,循环利用废水的成本为每吨2?3元,企业没有循环利用废水的经济动力。过低的自然资源初始价格使得节约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益不高,也使循环利用废弃物和环境污染治理不具备技术经济比较优势,形成了所谓“循环不经济”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在企业的推广应用。自然资源初始市场价格过低的根源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矿产资源产权不清,管理混乱,国家投入的巨额资源勘探费用没有得到合理补偿,大量矿产资源被一些人利用各种途径私挖乱采,造成矿产资源开采成本过低,回采率不高。二是国有矿产资源及水资源的资源使用费偏低,如煤炭资源税每吨只有3?5元,占市场价格的比重不足3%,更有造成少数人低价甚至无偿使用国有矿产资源。地下水和河流径表水的取水费过低,如黄河上游的一些支流取水费每吨不足0.2元。三是资源开采企业以矿工恶劣的劳动条件和极低的工资待遇为代价换取资源产品的低成本和销售暴利。因此,进一步理清和界定自然资源的产权,提高部分自然资源的税收比率,制订严格的维护矿工生命财产安全和合理工资待遇的法律法规,通过这些措施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和开采成本,使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真正反映其价值,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3.2提高污染物排放成本,促进循环利用废弃物
我国发生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环境成本被大量低估,没有充分考虑环境成本要素构成并进行计量与核算,特别是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废弃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其治理成本。这使得我国企业的产品低价格建立在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代价之上,也使得以保护环境为目标而循环利用废弃物不具有经济上的比较优势。企业作为其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为其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废弃及污染物排放负责,也应当为其产品在使用及报废过程中可预见的废弃及污染物排放负责。所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应控制和减少废弃及污染物排放,对无法通过循环利用达到无公害利用的废弃物,需要交纳相应的排污费,将排放污染的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废弃及污染物排放形成的环境成本成为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影响产品的价格形成,推动企业循环利用废弃物以降低环境成本,提高循环利用废弃物的比较经济效益。因此,以产品制造商为环境成本控制的核心,实施产品生产者的环境责任延伸制度,使制造商对其产品在消费使用及报废回收阶段产生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迫使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企业增加生态设计和环保投入,以有效地进行循环利用和回收处理的方式设计和生产产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
3.3建立企业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加强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环境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应用是指人们借助企业的环境成本数据,结合企业的环境负荷指标,及早发现企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预测在环保方面进行努力所需付出的代价,为管理层在企业环境保护关键领域的决策提供支持。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环境保护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将纳入国有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实行环境保护指标一票否决制。政府主管部门应对企业环境污染影响及环境治理投入等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价,防止企业将环境成本外部化,企业应建立环境成本核算方法体系,详细核算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发生的成本费用及产生的环境改善结果,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公开披露,进而申请获得环境补贴和相关税收政策优惠。当企业总体上获得的环境收益(含环境补贴及税收优惠等)大于环境投入时,企业便获得了进行持续循环的环境治理投入的经济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时,政府主管机构应明确对企业关于环境管理责任的认定,聘请有关环境专家、管理专家各地的具体环境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调研,明确企业应予关注的环境问题的范围,以及进行企业环境管理的责任划分,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规范。
3.4开征环境保护税,推行环境补贴政策
征收环境保护税是国际上进行环境保护普查采用的经济手段,它通过强化纳税人的环保意识,引导企业和个人放弃或收敛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同时将筹集的资金用于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进一步投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我国目前主要采用征收排污费等方式促进环境保护,且征收范围和力度较小,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与国际上通行的环保税收体系的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改革和完善资源税收政策,设计和开征专门的环境保护税,按照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对环境污染相关的课税项目进行详细的界定,对污染严重的行业和企业课以重税,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措施。征收环境保护税将会筹集到大量资金,为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推行环境补贴政策提供资金保障。很多企业进行污染物处理和再生利用废弃物是因为受制于环境保护法的约束,他们通过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为社会带来了环境效益,具有较高的正外部性,但很可能只具有很低的回报,甚至是负的经济效益。这实际上是政府对企业环境成本计量与核算不准确以及环境治理责任归属划分不适当带来的政策缺失,企业应从产品全生命周期对其产品发生的环境影响负责,并将支付的环境治理费用体现在产品价格中,对企业在清洁生产和环境污染治理中的投资进行财政补贴,变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为环境保护预防成本,建立一种良性的环境治理的价值链循环。政府通过收缴企业环境污染费及税收调节等政策获得社会环境治理的资金,再利用外部效益内部化的方式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给予一定环境补贴和综合的政策支持,如对从事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的企业活动给予减免税优惠,对资源节约使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给予财政支持、提供融资条件优惠和土地利用优惠等措施,以降低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的成本,提高再生资源的价格比较优势,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5政府搭建平台,降低循环经济的交易成本和市场开发成本
由于企业循环利用废弃物和环境污染治理具有良好的环境外部性效益,各国政府都通过各种措施推动这种外部性效益内部化,除了进行环境补贴和税收优惠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政府利用自身资源搭建平台,进行循环经济的引导和服务,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通过绿色采购、同等条件下市场准人优先等政策,降低循环经济企业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并且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选择循环经济企业产品,保证其具有稳定的市场份额,从而降低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和废弃物的市场交易成本。二是政府投资兴建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为
近年来,全国雾霾天气肆虐,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十会议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行低碳经济变得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企业环境责任成本存在的问题,探讨在低碳经济下降低企业环境责任成本的策略,使环境效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低碳经济;环境责任;成本控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GDP的增长速度有目共睹,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经济发展背后环境付出的沉重代价。目前,企业环境责任成本的投入逐步加大,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凸显出企业经济利益与环境矛盾的日益加剧。“十二五”规划和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必须向“低碳经济”转型,同时也给企业再次敲响了警钟。因此,如何在低碳经济下降低企业的环境责任成本,成为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理论基础
(一)企业环境责任成本
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前提,因消耗自然和生态资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付出的责任成本。主要包括:一是环境责任预防成本,也是事前控制成本。企业任何生产活动的开展,都要预先考虑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了避免因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巨额成本,企业必须估算环境责任的预防成本,如购置环保设备的成本、对生产工艺和环保产品设计的成本、环保宣传成本等。二是环境责任检测成本,也是事中控制成本。企业虽然在开展生产活动前做出了切实可行的环境责任预防方案,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必定造成一定影响,而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势必加大环境责任的检测成本,如对周围大气、水、土壤等资源的检测成本、残余物质对环境影响的检测成本等。三是环境责任治理成本,也是事后控制。如果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已经造成,企业就要支付资金治理环境污染。这部分资金包括环境治理成本即治理的技术费、人工费、材料费等,也包括因环境污染产生的赔偿成本,如破坏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污染当地的水资源造成粮食减产、影响周边居民身体健康等的责任成本。
(二)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
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对所涉及的环境责任成本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低碳经济的目标,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与企业其他方面的成本控制不同,环境责任成本控制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对企业而言,环境责任成本控制关键在于对环境责任预防成本的控制,也就是事前控制。企业对环境责任预防成本控制投入的增加,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环境责任的检测成本和治理成本,合理规划环境成本的支出,还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对整个社会而言,企业对环境责任成本实施控制可以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长期以来的矛盾,也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更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二、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基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摒弃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高效利用清洁能源,追求绿色经济,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这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同时也给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一)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当前,大气的污染、雾霾的加剧、居高不下的PM2.5等环境问题的出现,直持将矛头指向了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的企业。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始终把承担环境责任当成一种简单的社会责任,并没有意识到环境责任投资给未来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无形价值和收益,因此最终的结果是企业一直消极被动地应对环境责任问题。如今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盛行,全社会关注环境问题的敏感度增强,企业只有将承担环境责任提升到战略层面,才能在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上处于主动的竞争优势地位,树立企业为社会和国家负责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二)有利于企业降低环境责任风险,走长期良性发展道路
传统企业的风险管理并未将环境责任风险包括在内,这就导致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模式进入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中。随着国家近年来对环境整治力度的加大,企业旧式的发展道路在“低碳经济”这个大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不仅能真实全面地体现企业履行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而且能减少来自环境责任风险的威胁,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传统企业仍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并未主动考虑环境效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效益“良好发展”的表象掩盖了危及整个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不利因素。
(一)环境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十几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道路,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企业不会放弃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也不会主动增加环境责任成本的投入,更不会牺牲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对环境的预防、检测和治理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于促使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中很少有环境责任方面的具体规定,正是由于环境责任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企业被动地履行国家规定范围内的责任,造成当前经济和环境矛盾的加剧。
(二)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范围不清晰
传统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通常只考虑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支付的治理环境污染费用和因污染环境负担的罚款,而往往忽视在预防、研发、销售和回收环节存在的隐形成本。如果企业在产品生产前重视研发先进生产工艺流程、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环保设计,就可以减少环境责任成本的发生。再者,使用低碳环保的包装进行产品的销售以及对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可以降低环境责任成本。然而多数企业只考虑眼前利益,忽视可持续性发展,这样在短期内减少了企业的成本费用,增加了企业利润。但长久来看,企业无法真正核算全部环境责任成本,使企业的财务报表不真实,不能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了解其内在的责任风险。归根结底是我国在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方面没有清晰的控制范围,再加上企业没有将隐形成本纳入其责任成本控制的范围,致使企业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不科学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我国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步,这进一步说明旧式的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核算方式己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目前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中,应用较多的是标准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等,然而企业很少将污染环境的成本纳入成本控制的核算范围,即使考虑到环境责任成本,也往往将其计入“管理费用”账户。这种简单的会计处理方式不能明确地体现企业环境因素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造成企业资产及利润数据的失真。在全面的成本控制核算过程中,一方面企业没有考虑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控制进行核算,仅核算事后控制的环境责任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也没有把承担社会环境责任纳入控制范围,没有很好的估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核算方面的漏洞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国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的不科学性。
(四)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不及时
企业环境责任控制成本信息的不完善、控制范围的不清晰及控制核算的不科学等因素,造成企业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因预防、治理环境污染而发生的成本费用,更不可能准确披露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方面的信息。现阶段,治理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致使一些企业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是简单地披露一些以货币计量的环境责任成本信息,而无法及时披露不能用货币计量的其他环境责任成本信息。然而环境责任成本控制需要采用多种计量属性,这就造成没有固定的财务报表披露的现象。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减少环境带来的压力,甚至不披露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信息,使企业利益相关者无法及时获得真实的企业信息,企业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环境责任成本控制。
(五)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核算人才短缺
目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分类及企业招聘管理的一些弊端,造成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的人才短缺。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涉及会计学、环境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然而,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核算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经验不足等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核算工作。
四、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加强措施
(一)建立健全环境责任法律法规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完善的环境责任法律法规是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己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为我国企业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了法律基础。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对破坏环境的惩罚力度不足,难以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因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专门的环境责任法律法规制度,使之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促使企业及时发现在执行法律法规时的不足,并快速调整发展战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环境责任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企业主动进行环境责任成本的核算和披露、保护生态环境、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制定明确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范围及标准
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的目的是环境效益、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发展。企业应该依据该目的制定明确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范围和标准,范围和标准的设定可以参考以下方法。企业可以根据大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并结合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生产程序进行分析,找出环境责任成本发生的规律,以推算未来企业发生的环境责任成本,从而制定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范围和标准。同时将环境责任成本纳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将企业内部的生产工人、成本控制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从而降低环境责任控制成本。
(三)完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体系
完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核算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首先,对环境责任成本单独设置账目,不仅要核算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会计科目,也要把非货币计量的环境责任成本加以评价和考核。其次,企业可以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纳入成本控制信息系统中,利用计算机成本控制系统分析和核算收集的数据。一方面可以选择环境责任成本控制费用最少的方案,另一方面及时发现在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中的错误,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最后,引进奖惩制度,积极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中。
(四)健全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体系
为弥补我国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的薄弱性、监管方面的不健全,国家一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增强新闻媒体对社会大众、企业的宣传和舆论监督,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对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进行制度改革,引导社会公众关注企业在低碳环境下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的披露,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探索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制度,通过建立专门的成本披露信息部门,投入专项资金,调动管理部、财务部、营销部等参与的积极性,及时地收集数据和披露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治理”。
(五)培养高素质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人才
企业环境责任成本能否很好的控制,关键因素在于环境会计核算人员。首先,企业要转变控制理念,将经济利润最大化的首要目标逐渐改变为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经济和环境共赢。其次,要加强对核算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融入多种相关学科。企业也可以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题性培训,及时掌握最新的环境责任成本控制知识,引导其树立环境成本控制理念,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成本控制效率,降低成本控制的费用。
作者:谷慧玲 张尧 石蔚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4GL07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