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学理论论文

生物学理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4 23:50: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物学理论论文

篇(1)

关键词: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80-02

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和环境工程等许多专业的基础必修课[1,2],尤其是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更是重中之重的课程。通过微生物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微生物(细菌为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为后续的发酵工程、环境生物工程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时,微生物学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也会继续复习和巩固生物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等知识,同时力求在专业英语、科技写作等科研能力上取得进步。

一、目前微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主要依靠多媒体进行教学,实验课主要在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教师主要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的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具有能创造良好的直观效果、形象生动、增加信息量等好处[3,4],但也存在一定弊端,易产生以下问题[5]:

1.照本宣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将教材内容拷贝到幻灯片上,然后照着读一遍,很少拓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教学成了录像放映课,讲完就下课,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尽管讲课的教师非常辛苦,讲得口干舌躁,但由于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的发挥,效果欠佳。

2.信息量不足。过于追求课件的包装形式,而忽视了课件的实质性内容。过多的图像、视频、音频做到课件里,生动性、形象性似乎提高了,但教学的主题却模糊了,重点难以体现[3]。有些教师整整一堂课在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趣闻轶事,甚至大侃NBA、娱乐新闻等,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倍感愉悦,但学生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在今后的毕业论文实验、考研、求职、工作中会遭遇挫折感。

3.师生互动性较差。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虽相对传统教学方式有其特定的优势,但也受到了诸多条件的限制。首先是授课教师减少了在传统教学中展示人格魅力的机会。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与教师进行很好地交流,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即使有问题也只能课后再问或没有机会获得教师指导,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4.课件套用、抄袭现象严重。教师由于对多媒体制作的不熟悉,而且工作量也比较大,干脆就直接从网下下载别人的多媒体课件,略加修改,甚至不加修改就直接套用,由于不同的教师在讲课风格、讲课思路、知识面等存在差异,致使套用课件授课效果往往不能保证。有些教师的教案、讲义和课件多年不换,不注意最新知识和信息的更新。

二、课堂教学组织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应在课堂教学组织上下功夫,提高师生互动性,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及时更新课件内容,适当增加有效信息量;借鉴其他课程,分组分层次学习,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科研兴趣。具体改革措施如下:教学手段。主要为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7]、教师讲解等。课堂教学组织。按照实施前进行的测验成绩划分为6个小组,指定组长,学习委员兼任一个小组的组长,理论课每次2节课,每节课教师讲授30min,小组讨论5min,学生展示10min。学生展示的材料在必要时,可以整理成科普文章投稿。作业也分组提交即可。采用竞赛制,选出优胜小组1~2个,给予一定的奖励,计入平时成绩。学习委员的职责是协助教师任命组长,协助教师完成各项任务;兼任一个小组的组长。组长的职责是搜集预习时的问题;整个学期至少推荐3~4个学生展示项目;推举参与科研训练的学生骨干1~2人;整理和提交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的作业;在各项展示和参与中起带头表率作用等。教师职责是认真备课,尤其注意随时更新课件内容和追踪研究热点;讲授基本原理和知识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详细解答;课下负责指导学生的PPT制作、科普论文的修改和投稿;建立课程QQ群[8,9],加强师生互动;对学生骨干,除认真带好实验课外,组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其接受较系统的科研训练,科研软件的学习也非常重要[10],除实验方法外,还应加强科研软件的辅导,以使其科研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从而有所突破。

课堂教学效果考核。考核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11]。在考核方式上也要进行改革。考核可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自我展示等。期末考核包括教师考核,以抽查的方式对部分学生进行理论考核和期末理论考试。以及督导组或教务人员考核,即随机抽查20%左右的同学关于微生物学理论课大纲指定需掌握的内容。形式为笔试或现场提问。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组织,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为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定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薛林贵,李师翁,唐德平.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3):177-180.

[2]郭端强,廖春丽,方改霞,赵安芳.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047.

[3]黄大林.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91-392.

[4]伏广龙,马卫兴,陈文宾.多媒体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0):2658-2659.

[5]叶姜瑜.高校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及双语教学一些问题的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6):95-98.

[6]张祥胜.地方院校发酵工程实验课改革与实践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24-127.

[7]邱君志,胡开辉,袁军.微生物教学改革中的几点思考[J].教育:中旬,2011,(8):52-53.

[8]郭润芳,于宏伟,韩军,马雯,裴家伟,王雪静,林扬,张伟.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核心?摇积极开展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119-122.

[9]刘高强,王晓玲,周国英.现代微生物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11,(14):204.

[10]张祥胜,范红香,许德军.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科研软件课的建议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1):110.

[11]朱旭芬,贾小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微生物学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185-187.

篇(2)

关键词:生物技术 产学研合作教育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45-01

21世纪是生物技术时代,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学取得了巨大进展。现代生物技术涉及的学科领域、研究对象和应用范围都极为广泛,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很高。而在我国,生物技术类专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实际需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脱节。不同学校之间如农业院校、师范院校、医学院校和工科院校的生物技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较大。生物技术本身发展较快,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特别是现代生物医药、食品和发酵等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产业发展迅速,而培养目标相对滞后,这导致培养的生物技术类专业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建立新的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成立于2000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深厚的生物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产学研在各省市蓬勃发展,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3],但生物技术所占比例较低,这和21世纪是生物技术时代还不尽符合。我们在生物技术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以创新教育为主,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2009年开始,在近五年时间把产学研活动引入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当中,开拓了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 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的优点

1.1 理论和实践结合更紧密

生物技术专业是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专业,仅仅通过平时的实验课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学校生物技术专业都在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研究[4]。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把企业生产中遇到问题带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以后,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对问题探索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产学研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了学生择业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与芜湖大浦国家农业科技园、安科生物工程公司、芜湖绿叶制药等企业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到基地进行生产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和生产单位更好地相互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

1.3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企业科技进步和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师与企业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包括为企业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转化相关成果以及与企业共同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同时也能带动教师科研工作的展开,进一步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2 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进行生产和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

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通过具体操作岗位的锻炼,更好地了解相关生产环节,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在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论文选题结合企业的技改项目、企业的科研项目或者由教师、企业和学生共同商定有实际运用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的立项工作,与多家企业共同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期间,采用双导师制,学生吃住在企业,由企业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学生有问题随时联系校内指导教师,每周与校内指导教师交流沟通一次。每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沟通一次,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表现和论文进展,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实行中期汇报制度,同时要求企业对学生进行考勤和评价。五年的实践表明,上述措施能够较好地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3 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效果分析

不少专业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取得了一定成绩[5]。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药、园林花卉、食用菌生产等企业,通过五年的运行,取得了较好效果。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合理,使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2)加强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2012年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在芜湖大浦国家农业科技园建立了省级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并获得相关经费的支持,完善了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结合企业需求,和大浦农业科技园共同成立了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进行相关科研活动,联合申报了国家省级等攻关项目10余项,获得经费500多万元,拓展了实践教学平台,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3)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五年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为企业解决了蝴蝶兰的保鲜问题,病毒检测和防治,获得专利5项,10余篇,每年都有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工作,其中有5人自己创业成立园林花卉公司,从事园林植物花卉生产和销售工作。

总之,产学研合作模式较好地弥补了高校在创新教育中实践条件的缺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建立的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出了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促进了科研创新,有利于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和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本身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对其他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道全.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发[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1):62-64.

[2] 冯玫,许晓明.亚太国家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比较与我国的模式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6):99-103.

[3] 白玫,杨振峰,李潇潇.产学研结合是大学与企业实现共赢的有效途径[J].集团经济研究,2006(32):183.

篇(3)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研究生;PBL教学;仿真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09-02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示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1]。是生物类及医学各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强调学生对实验技术和原理的掌握,长期以来笔者和广大的相关教育工作者都发觉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改变传统的理论及实验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我们在本校2012及2013级研究生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大胆引进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加入虚拟仿真实验技术,这些改革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PBL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研究生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ming,PBL)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首创后在高校各个专业的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根据各国、各学科的特点发展为不同形式的PBL[2]。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目前普遍的实际情况仍采用以大班级为形式、以学科为界限组织理论教学。长期存在教学内容与课时数矛盾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笔者在长期的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故在近两届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积极引进PBL教学模式,现将教学情况介绍给大家。

1.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寻找并验证与乳腺癌发病机制相关的基因”作为PBL教学内容,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朱玉贤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第4版。选择这个内容进行PBL教学最好在该课程进行到教学中期的时段开始,此时分子生物学研究法(上)(下)等内容已学完,学生从理论上基本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核心技术,如何应用这些技术,通过PBL教学可以让同学们把这些知识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并解决他们在各自开题报告中如何书写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案的问题。

2.教学前的准备。为了充分掌握PBL教学,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PBL教学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并到上海相关培训机构进行了培训。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在实施该问题的PBL教学之前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明确教学目标,拟定教学大纲。把该内容设计整理成三段式PBL教学计划,第一个阶段引导学生整理出一个大概的思路,对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掌握查找文献掌握文献的能力;第二个阶段设计实验找出目标基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上)中的技术,合理设计实验;第三个阶段引导学生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下)中的技术,设计相关技术路线对所选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一份开题报告。

3.学生分组及讨论。将参加PBL教学的36名2013级研究生分成4个组,按照不同专业及性别合理组合,每组9人,选定组长和秘书,组长由学生自己推选。讨论前把题目提前发给学生,准备一周左右,期间学生自行分配任务,任务完成以笔记形式交付,进行讨论的时间以教学计划安排的课时时间为准,讨论由组长主持,教师旁听,讨论以每个阶段的问题为核心,以1名同学发言为主,其他学生补充或修正,秘书负责记录。若问题经由讨论可以解决,教师负责总结归纳和评价,如不能解决,教师可做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如果仍不能解决,或出现新的问题,适当放宽准备时间,增加讨论课时。三个阶段的问题进度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教师尽量把总的讨论课时控制在计划课时以内。整个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尽可能地隐身于后,作为旁观者对其进行评价。但如果发现学生偏题太远,教师也可以适时给予纠正。期间PBL教学没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导师要对每一组的讨论过程及结果及时做出评价和归纳总结,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高分评价,表现差的学生给予鼓励,使其争取能在后面的阶段弥补自己的不足。

4.PBL效果评价。为了客观地对PBL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采取了两种评价模式,一是成绩测试,以闭卷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二是设计师生互评的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和往届没有经过PBL教学的学生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经过PBL教学,学生成绩普遍有所提高,师生评价教学效果好。

二、仿真技术在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探究客观现实规律不可缺少的途径。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虚拟实验具有透明性、互动性、自主性及可扩展性等特点,能为目前实验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策略和方法。

我们购买了部分由南京医科大学与南京凡超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研制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虚拟实验教学软件[3],包含有总RNA的提取、RT-PCR扩增、质粒小量制备实验等。该软件是图、文、声及活动影像4种功能兼备的实验教学工具。其中每个步骤中关键知识点还以选择题的方式插入播出,学生在课堂上只需按照提示按照实验步骤顺序循序渐进,既模拟操作了整个实验过程,也巩固了相关技术理论知识。

软件中使用的实验试剂、仪器、工具都来自于实验室中的实景照片,在虚拟实验操作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在实验中容易出错的场景,如果操作不当,同样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同时界面上还会给出一个醒目的提示,让学生在学习操作的过程中对错误的认识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课堂上对各个实验的虚拟操作,让学生在理论上和技术要点上能做到“纸上谈兵”后,进入实验室后,大部分实验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受过这样训练的研究生在进入自己的课题实施过程中普遍反映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不够熟练,但是实验的原理掌握得很牢靠,实验中出了问题,研究生也能够进行主动思维和分析去解决问题。在传统的实验教学环境中结合虚拟学习环境,通过自身的参与,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锻炼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三、结语

自20世纪50年代随着各种生物技术如重组DNA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诊断技术等的建立,分子生物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并逐渐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4]。医学领域分子生物学研究快速的发展,使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已经从整体、细胞水平逐步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所以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其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成为他们解决医学难题的强有力工具,并成为衡量其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和教研室各位教师在不断提升个人的科研及教学素养的同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积极引入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PBL教学方式在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推行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广开思路,不断接受和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如虚拟实验的构建,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等。相信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一定可以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郑晓峰,等.现代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曹博,程志,曹德品,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

篇(4)

关键词:生物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 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的、基础性的、科学性的素养教育,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何为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产、经济生活,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特别是中、高考的改革,是否改变了生物科学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否提高了山区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山区生物学科教学的现状

1.生物学科的从属地位没有真正改变。从2003年开始,梅州市把初中生物学科列入升高中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占30分),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往昔中考根本不考生物的现象,客观上使学生为了中考也得认真学生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科在学校在初三学科设置中终于占有一席之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物学科的地位,生物学科的“杂科”地位有所改变,进而促进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提高。这是否改变了生物学科在学生中的地位呢?笔者在初三级学生中做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参与调查的586人学生中,①为什么而学的项目中,有12%的学生是由于对生物学感兴趣而学,59%的学生是为考而学,17%的学生是由于家长、教师的压力而学,其余占12%;②造成的原因项目中,64%的学生选择了中考分数少,13%的学生认为生物没有什么用,23%的学生感到生物学科枯燥、难学。从中可发现虽然生物学科列为中考科目,但学生并没有摆脱为考而学的观念,学生的学并不是发自于内在的动力。不是由于兴趣而学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学生的生物素养并没有真正的提高,生物学科的从属地位并没有真正改变,学生心目中它还是“杂科”的命。

2.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处于未位的现象并没有改变。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很有一段时间了,有的生物学教师乐观认为从此以后,生物学科可借助新课程改革再铸辉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不从学校层面上、教师观念上彻底更新,教学依然围着考试指挥棒转,生物学科的潜在危机更大。虽然新课程改革已深入人心,但社会、政府对学校、学生评价体系改革没有跟上,一考定终生的评价体系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强,这让学校在课程设置时不得不围绕中、高考科目而转,分数多的课时加码,分数少的为其他学科让路,而不是按学科的特点、需要而设。很多学校初中阶段每周生物学科只有一个课时。由于课时少,又要完成教学任务,大量的实践课被省略,有的根本没有开设,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有的山区学校出现了初中毕业生没有见过显微镜的状况。

3.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很多山区中学的生物教师奇缺,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一位专业教师。生物学科教师很大部分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转过来,或由临近退休的老教师担任,生物学科变成学校的“万金油”学科,谁都可以教。这不但造成了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固有认识,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差。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教师没有专业知识,有的老师甚至连显微镜都不会操作,缺少新课程理念。教师上课时,不携带生物挂图、实物、模型、生物标本等教具,照本宣科,生物课枯燥无味堂,造成学生不爱学,学不好,教学质量低下。

5.硬件设备不足。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践课的正常开设是生物教学质量的保证,但由于学校的不重视,经费缺泛,很多山区中学生物教学基本设备不足,有的甚至没有生物实验室,只能挂靠在化学、物理实验室,结果只能少开或不开实验教学,影响了生物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在现有课程设置的条件下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改变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是生物学教师应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改善生物学科教学环境,为生物学的教学保驾护航

虽然我市已经把生物学科列入升中考试的科目,但生物科教学环境并没有真正的改变,大部分学校在管理层面上并没有改变对生物学科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还是为考而学。因此要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就要改变生物学科教学环境,并落到实处。这主要由教学学管理部门来完成。1.提高在中考中的分数比重,因为以考促学的现象在相当的一段时间不会改变,用分数这一杠杆来促进生物学科的教与学可以达到立杠见影的效果;2.建设基本的实验室,配备专业的实验员,保证基本的课本实验能正常开展,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学习兴趣;3.引入专业的生物学教师,或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提升生物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生物学科教学质量;4.按课程标准设置生物学科的课时,保证充足的教学课时,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基本的保证;5.改革对教师、学生的评价体系。一直以来,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远落后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分数定终身的教学评价体系依然大行其道,造成很多教育教学改革无法深入开展。因此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只有改变单一的、简单的评价为综合的、可控的、人性化的评价,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本质规律,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要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要不断地寻求专业化发展,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为生物学科的教学提供了方法论,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可操作的做法。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理念。同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方法,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提高自已的教学水平,为实际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强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是在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传统的教学不利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改变学习方式,也就是变被动地听讲为主动的学习和自主探究,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如在进行花的结构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已动手拼合花的结构图,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理解花的结构,教学效果明显比教师纯粹的教授要好得多。2.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科学史,让学生沿着先辈们的足迹进行探究,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能力。如在进行“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的探究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捕捉鼠妇开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发现问题:鼠妇为什么会跑?是被吓着了?是怕光?还是喜欢在潮湿的环境?因为发现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关键,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在此基此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设计探究的课题、探究的基本过程,从而使学生完全掌握这一探究历程,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3.重视生物科学实验。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规律的发现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观察、实验是该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因而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实验能力是生物教学目标的中心任务之一,它包括观察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对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进展,拓展学生生物学视野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认领着当今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热点之一,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家的故事”、了解与“社会伦理问题”、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等,可以使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进展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如我国科学工作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实破,给社会经济生产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了更大的贡献。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现代人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它既是课程和教学课改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应在教学管理层面、教师层面及学生层面上进行探导与改革,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赵银丽 陈振兴: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认识,[期刊论文] 教育探索 1996(4)

2.张汉光、周淑美:《生物学教学论: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

篇(5)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

【前言】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既基础又前沿的一门学科,它是我国基础学科发展规划中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1]。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各个分支学科在细胞层次上的交汇,它从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开展研究,进而探讨人体细胞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衰老和死亡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发病机理,是高等医学院校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层出不穷,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2]。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让学生在完整系统地掌握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细胞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优化与改革,探索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高等医学院校细胞生物学的教学现况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细胞生物学理论教学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学时少,二是内容繁杂、抽象、枯燥且知识点琐碎。作为医学基础的必修课程,我校的细胞生物学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理论授课采用大班(130人左右)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即以教师为中心,以系统授课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这一方式虽可以系统讲解基础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3-4]。而病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以典型病例为先导,将临床与相关基础问题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5-6]。这种教学方式虽能克服LBL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否适合在超过百人的大班授课过程中实施,仍有待商榷。针对我校现存的细胞生物学的教学现状,我们采用C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期探索出适合我校的切实可行的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

2、引入临床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临床医疗专业的细胞生物学理论教学只有28学时,学时相对紧张,因此我们在授课方式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通俗易懂的知识,仍采用传统的LBL方式讲授,而对于一些难点、重点且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知识点则采用CBL模式。在CBL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与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搜集与授课章节密切相关的常见病例,查阅文献资料,对病例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进而编写成教学病例,并设计相关问题。例如在讲授细胞膜物质运输时,引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引导学生学习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利用“矽肺”病例,讲解溶酶体膜稳定性的重要;通过囊性纤维化(CysticFibrosis,CF)病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蛋白质在内质网腔中正确折叠的重要性。CBL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环节中的主体。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案例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变抽象为具体,而不再是死记硬背单一的知识点,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逐步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日后从事临床工作颇有益处。

3、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学习相结合

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某些理论知识相对抽象、晦涩,因此在以LBL为主进行授课时,PPT课件的制作至关重要。我们力求在每一章节的授课过程中将图片、动画与视频相结合,图文并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同的角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的同时,我们还利用学校覆盖全面的无线网络,将教学过程延展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目前,我校的细胞生物学已成功获批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已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网站提供给学生,方便学生及时查阅PPT课件、课后自测习题、拓展学习等教学相关资料。同时,我们的SPOC网络教学平台也于2018年3月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该平台的应用进一步夯实了网络教学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堂教学学时紧张的问题。另外,我们还建立了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的教学公众号,定期推送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课后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利用微信群和QQ群进行交流与学习的互动。

4、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拓展研究型课堂

作为医学基础课程,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其他课程的内容有部分的重叠和交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保证细胞生物学与其他课程知识的紧密衔接,教研室与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沟通,删减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部分重复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章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补充了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科研进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本学科最新的相关研究进展,逐步深化、拓展研究型教学,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反馈与评价

在2017年、2018年学期末课程结束后,我们连续两年分别在2016级和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的260名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问卷发放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54份,有效回收率为97.7%。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以下调查结果:95.8%的学生认为开设细胞生物学课程非常必要或有必要;95.5%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或有必要建立网络教学平台;98%的学生认为在教学中介绍临床相关知识非常必要或有必要;97.4%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或有必要在教学中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87.7%的学生喜欢并接受C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中有92%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但有21.4%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在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理解方面无显着促进作用;87%的学生认为C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明显提高或提高自学能力在调查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体验对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和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意见,我们将采取下列改进措施:由于授课对象是大一学生,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因此在选择课堂教学案例时,应尽量选择典型而浅显的病例,并请教临床的医生,进行更为准确的描述,重新撰写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完善教学案例素材;课堂教学及时补充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并配备专业人员进行平台监管,真正实现师生时时互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空间延展性。

总之,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教学工作就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在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总结反思,探索前行,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成为符合时展需要的新型医学人才。

【生物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付燕燕,陈彦,吴健,等.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135-136.

[2]杨利艳,王祎玲,马娜.细胞生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3,36(6):65-67,77.

[3]刘鸿业.CBL联合LBL教学模式在普通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85-86.

篇(6)

关键词:非生物学专业;《普通生物学》;教学现状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221-02

21世纪,随着期刊、媒体和网络等的日益发展,普通大众包括大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及相关进展的途径越来越多。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在校大学生掌握的生物学相关知识的信息量变大,并且更加关注最新的研究发展及前沿动态[1]。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大高校非生物学专业压缩了《普通生物学》的教学,甚至是某些专业取消了《普通生物学》的教学。作为一名从事《普通生物学》教学的教师,对此变化感受颇多。在此,结合我们教学团队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非生物学专业大学生《普通生物学》的教学现状和我们教学团队的教学体会。

一、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对于非生物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普通生物学》是一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通识教育课程。《普通生物学》课程知识广泛,内容涵盖面多,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与进化等生命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可以说是生物学相关课程的高度概括和提炼[2]。生物学专业《普通生物学》的理论课教学在某些高校多达80学时,而非生物学专业的学时针对不同专业略有差别。本校动物医学专业《普通生物学》的理论课教学是40学时,食品专业由以前的32学时压缩到了24学时,化学专业由以前的32学时到今年取消了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学时的减少为实际的课程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针对如此大生物学信息量的《普通生物学》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团队精选了教学内容,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多种课外活动进行了补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教材很难跟进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本课程使用的是我们教学团队李连芳等主编的彩版《普通生物学》教材[3]。该教材内容相对完整精练,结构清晰,适合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安排,但是针对于非生物学专业的实际授课时,在内容的选取上根据不同专业有所侧重。尽管我们的教材是2012年出版的,是目前高校《普通生物学》中较新的教材,但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很难追踪生物学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注生物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使得《普通生物学》的教学体现生物学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团队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每年都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补充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每年的绪论中会介绍当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及化学奖,以及这些成果背后有意思的科研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创新性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价值。

3.实验课程不足。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基本理论来源于实验。随着生物技术与实验手段的提高,会出现新的生物学理论,也会有很多理论被修正甚至被。因此,实验课对于学习生物学至关重要。对于非生物学专业大学生而言,《普通生物学》的实验课更多的是通过实验体验生物学的实验性,建立生物学理论来源于生物学实验的观点。我们选用的教材是李连芳等主编的《普通生物学实践指南》[4]。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普通生物学》的实验课只有16学时,主要是进行设计好的验证性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的机会很少,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体会

1.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普通生物学》是一门能够很好地与实际结合的课程。机械的按照教材章节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教学团队精选了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结合生活中的生物学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学团队将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生物体的结构与层次;第二部分为生物的生殖与遗传;第三部分为生物的多样性;第四部分为生物与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课堂提问、课堂测验及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进行。课堂提问以实际生活中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为主,例如:讲授消化系统为的结构与功能时,先提出问题“胃能消化食物,为什么没有把自己消化掉?”再结合学生自己身体器官介绍胃的结构,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测验不会考察机械的知识,主要以灵活的问题进行。《普通生物学》多媒体教学中的概念或理论,大都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配以图形和动画等形式,尤其是来自于相关实验的结果,以便于学生理解。

2.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大学生生物学的科学素养。生物学是科学的带头学科,其知识的普及与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人类面临的食品安全、环境优化、人类器官移植、动物和植物克隆及自身健康等重大问题[5]都需要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去认识、理解和正确对待,没有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储备会对这些问题产生错误的看法及认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的能力和素质,我们教学团队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拓展活动,包括课程论文,研究专题,小组研学及自学等多种形式。课程论文主要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现象,通过查阅相关的专业文献,总结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研究专题以研究小组形式进行,通过小组讨论确定题目及完成的方法和手段,制作为PPT或视频进行课堂汇报,例如:有一个小组的研究专题是我校东校区栽培的植物品种,数量及分布。他们把整个校园的树木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录制了视频,还对学校的绿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小组研学主要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通过大家共同讨论学习,增加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自学主要是课外对自己感兴兴趣的生物学热点及重要问题进行拓展阅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通过《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和课外拓展活动,培养了学生从生物学专业的视角去客观地分析及评论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生物学相关的现象,理性地看待生物W问题,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生物学的科学素养,对整个社会具有积极和有意义的影响。

3.结合生物学科研进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创新思维的养成是我们的大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普通生物学》作为一门通识课程,不只是讲授生物学的理论知识,重要的是将生物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实际,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更多的生物学创新性研究成果。因此,《普通生物学》课程不能局限于教材,我们的教学团队每年都会要根据最新的生物学研究成果扩展教学内容,将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成果更新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感受到最新的科研方法及科研成果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培养学生今后从事科研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例如,MicroRNA、RNA干扰技术、宠物克隆、转基因食品安全与试管婴儿等与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的生物学技术与成果,都是我们拓展创新性成果很好的实例。

三、结语

生物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前沿学科,亟须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21世纪的大学生作为社会进步的创新主体,需要建立基本的科学素养,培养科研创新思维与能力。我们教学团队非生物专业的《普通生物学》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使得本校非生物学专业的大学生能够系统和整体地对生物学知识进行梳理,从适应性和进化的角度去理解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生命科学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分析能力。我们教学团队将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做好普通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翟中和.面向21世纪的生命科学[J].生物学通报,1994,29(8):1-4.

[2]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连芳,陈铁山.普通生物学(第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篇(7)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04-01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和应用的学科,是生物学科中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已成为许多生物技术领域的基本技术和手段,其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在国际上一直是非常活跃的领域。如何通过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科学方法及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专业奠定牢固的理论专业技术基础,是微生物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笔者对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下面简单介绍在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中的一些改革工作。

一、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引入新知识新热点

微生物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育种学等课程在内容上相互交叉渗透,授课时间上有前有后,为避免与先修课程某些内容重复、又为后续课程留有余地,突出本课程的特有内容,必须对交叉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作为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分支科学之一,一批新的微生物学科正孕育和形成,如微生物基因组学、微生物蛋白质组学、微生物代谢组学等。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如荧光PCR、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等在微生物学中广泛应用,完全按照微生物学教材已不能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理论。因此,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向学生讲授更多的有关科学前沿动态的知识,探索将课程中的经典理论和前沿科技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力求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系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与实验操作技能。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教师通过上网检索的方法,广泛收集有关外文教材和教辅资料,从中吸取精华,同时注重吸收国内重点大学在相关课程上的先进教学经验,在讲授过程中针对书上的兴趣知识点进一步查阅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做到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

比如在讲到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时,引出2010年在全球多个地区出现的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I型(NDM-1)超级细菌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抗生素在目前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及目前国内外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状,部分兴趣浓厚的学生在课外时间对目前国内大型医院的抗生素临床使用展开探究。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微生物学课程“听得懂、理不清、记不住”。老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会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形象生动地将微生物学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1、归纳、对比式教学法。对于知识点零乱、分散且容易混淆的内容,可以通过归纳与比较其间的异同,使知识点层次清晰、分明,也可减轻学生记忆的难度。如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比较;真病毒与朊病毒的比较;G+细菌与G-细菌细胞壁的比较;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菌落特征的比较;消毒与灭菌的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等。比如,G+细菌与G-细菌细胞壁的比较可从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和说明:细胞壁结构;肽聚糖含量与单体结构;革兰氏染色反应;磷壁酸、LPS的有无等。

2、实例教学法。教学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多引入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或有趣事例。如讲到“蕈菌”的时候,可以查阅最新文献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用蘑菇的培养过程,引出真菌繁殖的生活史;开始“病毒”一章的学习时,通过简单介绍SARS流行情况,引出其病原体―冠状病毒,讲到“亚病毒”时引入疯牛病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病毒的兴趣。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对学生起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3、讨论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与当前热点问题有关,可以提前几周布置作业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写成综述或总结。如讲到细菌耐药性时,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当前细菌耐药性研究的进展,包括耐药菌种、耐药机理及可采取的措施等,上课时分组派代表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的能力,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利用。微生物的微观形态特点使得微生物学的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在显微镜下的影像信息搬到教室中,使课堂教学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细菌、真菌、病毒的显微世界及鞭毛运动、噬菌体复制、担孢子形成的过程可以通过色彩丰富、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示,再配有优美的音乐和解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讲课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