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综合实践课教案

综合实践课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27 08:14: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综合实践课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综合实践课教案

篇(1)

【关键词】双元制 “六双”教学模式 高职会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61-02

一、“双元制”模式概述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双元制”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同实践生产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能力针对性。“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即可顶岗工作,具有较强的能力针对性。二是广泛参与性。“双元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使企业广泛参与其中,从而使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元制”模式的高职会计“六双”教学模式

我国的国情与德国差别较大,全国各职校的情况更是不同,不可能照搬德国的模式和做法。我们需要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总结多年会计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六双”教学模式。

(一)双主体教学模式

双主体指的是施教的过程实行双元主体,也就是在先前只有一个学校主体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企业主体,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笔者认为,这里主要是强调要建立以企业和岗位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从我国情况看,双主体更多的是要强调企业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参与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应打通职校学生进入的渠道,赋予职校学生“准员工”的身份,把生产经营过程和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到教学活动的策划和组织,都必须全程参与,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方面,笔者试用了一种“定额轮训”的实训方式,固定安排几名学生进入公司,由公司按员工的要求进行管理,学生则以员工的身份承担指定的工作任务,一周后再安排另外的学生进入公司。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学习是在公司里进行的,学习过程就是岗位的操作过程,学生学到的是真本事,教学效果更好。

(二)双课标教学模式

双课标指的是实行两个课程标准,分别是理论课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标准和实践课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标准。现在不少高职学校都在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虽然也有调研和论证,但形式主义较多。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标准化教育,制定课程标准正是标准化的具体表现。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因此实践课教学标准是主导性标准,而实践课教学标准可以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来制定。制定这个标准的最好人选不应是学校教师,而应是企业的资深工作人员。可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打包给企业,学校可以合适的价格向企业支付一定的报酬,实质上就是向企业购买标准。第二种做法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编写组,通过双方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制定出符合双方要求的课程标准。就实践经验来说,和会计服务公司合作是现时条件下一种较好的选择。最理想的合作对象应是会计师事务所,但由于会计师业务素养较高,所制定出来的标准高职院校学生难以达到,如果一定要与之合作,应采用联合制定的模式。

(三)双教案教学模式

双教案指教师授课时要分别编写理论课教案和实践课教案,理论课教案由上理论课的教师负责编写,实践课教案由上实践课的教师负责编写。理论课教案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课题、教学目的、课型、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思考与练习、板书设计、教具、教学反思,等等。事实上,理论课教案教师们都很熟悉,不具有太多的创作空间,工作重点应主要放在实践课教案上。目前实践课教案并没有统一的格式,但项目、工作任务、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具、教学反思等基本要素是必需的。实践课教案实质上就是一个实践活动方案。其基本要求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实践课必须是教、学、做的高度统一,其中教是前提,学是基础,做是核心。

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强,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能力的学科。理论课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实践课是会计教学的主导环节,通过模拟、仿真的实训课,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快速地掌握相关的会计核算方法。实践课应突出“实”字,要实教、实操、实例、实考、实用,不管是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电算会计实训,还是其他出纳岗位、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收入费用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等单项实训,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会计实务达标,在校内统一进行会计模拟实习,在校外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然后再开展毕业实习。

(四)双师教学模式

双师是指上课教师应尽量是具有双师资格或素质的教师。关于双师,就校内而言,原则上应是取得讲师以上职称和相关职业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的教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也指出:“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职业教师可通过多途径提高实践能力,比如参加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培训,去企业调研或顶岗实践。另一方面,可发展行业或企业资深人员为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职业学校会计专任教师大部分来自高校,具有较强的理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但缺乏实践经验与动手操作能力,急需提高专业实践应用能力;而从企业聘请来的兼职教师缺乏对学情的了解和知识传授的技巧,存在“有道说不出”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需提高教学素质。也正因如此,两类教师必须取长补短,各扬其长。

上述双课标和双教案的做法,其实是以“双师”为基础的。我们应不断提高行业或企业工作人员占教师的比重,即使这些人员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上还达不到理论课教师的水准,但他们却保证了教学的适应性、职业性和实用性。他们的教学可以保证学生具备岗位工作能力和行业职业素养。

(五)双证教学模式

双证指学生要考取毕业证书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两本以上证书。就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资格证书是最通用、最方便的质量表现形式,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外贸会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双证和双课标、双教案、双师教学是相对应的,前者是果,后者是因。因为证书具有通用性,实行证书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人才流动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

我国职业资格标准是根据职业功能与学生的特点制定的统一模块考核标准,是现代社会评价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标准,也是规范和评价教育与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职业教育必须树立以考证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行课证合一,建立以考证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的课程都开得太满,每学期开设课程大多在10门上下,周课时在26~28节之间,这些课程实质上基本是理论课,至少内容上是以理论为主的。会计专业的课程情况与之相同,学生如果要考职业资格证还得加课,这是一种重复教学,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种情况必须尽快改变。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毕业证书的作用和功能会不断弱化,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和功能会日益突出。随着劳动准入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将成为每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主要通行证。

(六)双测评教学模式

双测评指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从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个方面进行测试。会计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大多侧重的是实务,所以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一进公司马上就能投入工作,免去了公司的培训成本。但高职会计教育“应试教育”特质明显,现在还是考书本,考条条框框,考记忆力,即使考得再好,仍然逃不出高分低能的怪圈。这些学生到企业后就必然表现出种种不适应。职业学校是培养职业技能的,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当轻理论,重能力。

采用双测评模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测评,能够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掘出来。特别是对学生集中性实训和社会实践的态度和水平进行测评,既能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又能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显著作用。

篇(2)

关键词 体育实践课教案 中观技术要求 中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对教案设计的研究,历来是课程与教学研究者说关注的重点领域。2001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学科教案设计进行研究与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实践课教案设计的一些中观技术要求,做以下探讨:

1 体现教学活动本身所必须要达到的标准和结果

体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具备一定要求和标准的活动才能产生一定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变化会有必然的期望外,对课的活动本身所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也应有应然的期望。

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对教学活动本身预期应达到的标准和在教学的实际情景中应产生的结果也应提出要求。如:“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小团体中愉快,融洽地参加活动,课堂充满了笑声,掌声和欢呼声,下课时,学生脸上有出汗,表情愉悦。”等。

教案中书写这样的“标准与结果”,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即时的观察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对活动的外在表现及其结果的观察,判断其教学活动的成效,并及时进行调整或维持,从而有效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2 课的目标应具备连续性的特征

体育教学目标的连续性是指先后出现的课、教学单元、学期、学年的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关系。

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各个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在层次的功能与特性的作用下,分别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与作用。体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课时、单元、学期、学年各层次目标的逐级实现而最终加以实现的,“因此,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无论是年级、单元、还是课之间都应注意相互之间的连续性,真正做到前面设计的目标为后面设计的目标奠定基础,后面设计的目标是在前面目标的基础上的发展与深化。”①在课的单位时间内,教学目标的设置应符合课的层次功能与特性,既要注意课与课目标之间的连续关系,又要从属于单元目标,体现上位目标与下位各级子目标之间的逻辑顺序。

3 行为目标为主的教学目标表述方式

在制定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时,一般有以下四种目标取向,即: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

《课程标准》在以人为本,以素质提高为中心的根本理念的引导下,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程核心理念。这个理念应该贯穿和体现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因此,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课程标准》采用的是一种综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取向模式。根据体育的实践性特征和体育知识的操作性特征,它对教学目标的描述采取了以行为目标为主,并根据领域差异同时采用其他三种目标取向模式的方式。②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尽可能外显化,以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③

因此,体育实践课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采用行为目标模式为主的目标表述新方式。一般地,对体育教学目标的陈述,特别是行为目标的陈述,应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④(1)以学生为行为主体;(2)准确使用行为;(3)规定行为条件;(4)说明预期结果。

4 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的安排,确定课的目标,选择课的内容

作为实施课程标准的操作思维,当然包括了分解和整合两个方面。当我们要介绍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时,我们把它分解成为了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单单水平目标就有数百个之多,这是认识新课程目标体系的必要途径。但当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就不能采用分解的方法,也不宜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而是要实现对课程目标的整合,把课程目标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根据教学的经验,包括教师教的经验和学生学的经验,对目标进行选择和整合,最终使课程目标转化为有利于操作的学习目标,这也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整合。⑤

因此,课在单元目标的实现中起着具体贯彻者的作用,单元目标对每一堂课的实施又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根据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教师对课时计划的设计,就应以单元教学计划为基础,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的安排,设计课的目标、选择课的内容。

5 体现手段与目的首尾呼应的连贯性

教案是教师为了实现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案,因此,教师在制定教案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内容、什么教学手段、什么教学方法、什么教学步骤,都应该能够有针对性地为这个目标转化过程服务,体现出内容、方法、手段、步骤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手段与目的首尾呼应的连贯性。

即:教案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学步骤的设计等的目的性都要能体现出首尾呼应的特征,都要为学生能有效地达成本次课的目标服务。

6 按照课的类型设计课的结构和运动负荷

对体育课的类型的划分,在体育课程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标准,故而有着不同的类别。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学者又分别按不同的标准对课的类型进行划分。

但无论如何划分,体育课的类型都是对体育课进行的分类,都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课的种类。而且,划分体育课的类型的重要目的都是在于揭示那些具有共同特征的课主要应实现的目标、应解决的问题,以及在结构上、内容上、方法上应注意的问题,进而更好地进行体育课教学,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⑥因此,课的类型对课的结构、内容、方法等都具有导向作用。

由于不同类型的体育课主要实现不同性质的目标、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目标又需要不同的运动负荷,因此,体育实践课的运动负荷设计,就应根据课的类型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由于不同的体育课的结构为不同性质的体育教学目标所服务,体育课的结构也应根据课的类型进行相应的设计。

7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设计应尽量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体育与健康课程除了关注学生身体的发展,技能的掌握外,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变化。这决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⑦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⑧

体育与健康课程特别关注教材的游戏化,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愉快的运动体验中发生身心素质的变化。

因此,教案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尽量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8 各项活动的时间安排要具有灵活性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交往、朝气蓬勃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也是一个个充满差异的个体。这就决定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机会随时有可能发生,各种练习情况随时有可能出现,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特征。因此,过于严密的时间安排,只会白白丧失良好的教育机会,也会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与体育课程的教育属性以及课程标准“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核心理念是相违背的。

体育教学活动不适合也不应该进行过于严密的时间安排,而应该在体育教师对教学流程进行清晰设计的前提下,灵活地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

因此,教案中各项活动的时间安排应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注释

① 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②③④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⑤ 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21世纪体育课程新论丛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⑥ 杨雪芹,刘定一.体育教学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备课教案;德育渗透;教育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74-01

有人说:"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大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已显而易见。经过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类中、高级技术人员已经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工厂或企事业单位中的佼佼者。也就说:"成才的道路有千万条,有志者,事竟成!"那么,怎样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建什么样的职业学校?树什么样办学理念?已成为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共同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已经把德育教育提升到一个很高的范畴,要求各级教育机构不予余力地贯彻和开展。教育部日前制定并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就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教材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的相关要求进行正确地剖析和阐述之外,适当的掺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心理健康、感恩意识、安全意识以及是非辨别能力等方面的"德育渗透"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这不仅能够体现教师个人广泛的知识领域,而且还能给学生正确的学习引导,可谓"一举两得"。怎样将"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案、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表述出来?让学生在接受教学的同时又能体味社会的真实、生活的丰富和人生的意义;它又担负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就这一论点提出以下论证说明。

1.中等职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辩证关系

由于现今的职业教育过程已由原本完整的三年教学期限逐渐缩短为两年,在这短短的两年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不仅要教授课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素养,还要进行必要的德育思想灌输,在整个学与教的互动过程中把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地被调动起来。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几乎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等非常现实的问题,再加上学校管理出现漏洞、教师教学工作不够投入,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得过且过,终日混沌,长期处于等待分配工作的迷惘状态当中。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的学习状态呢?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以人为本",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抛弃他们的过去,按照同一标准严格要求、悉心教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行为引导,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与差距,同时在他们当中树立标兵,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由此看来,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德育素质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教会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教会他们一些为人处事的常识和原则。同时,也可对症下药地进行一系列的"兴趣培养",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得到充实,投其所好,逐渐建立学习信心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总之,德育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起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怎样实现"德育渗透"在备课教案中的有机结合和充分体现

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学。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学会在制作教学教案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把德育教育理念时刻地传输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美妙。要把"德育渗透"当成一个系统的教育理论来研究,渗透得要恰当、得体。如:《电工基础》中的",和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这个问题看似和德育教育无任何内在联系,但只要我们深深体会就会发觉这个知识点包含了以下的"德育渗透内容":分析问题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有理有据;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具体阐述过程:把导体的长度比作《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要行走的"十万八千里"路程和途中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若只有"五万四千里"的路程,那么他们师徒四人所经历的磨难也就会减少一半左右。这不就正好印证了"导体的电阻大小和导体的长度成正比"吗?利用简单的生活实例将复杂生硬不易理解的抽象化问题变为易于接受和想象的一种变通技巧,同时也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即起到很好的调节教学气氛,也起到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两个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当然,这些"渗透"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解读本次课堂的具体教学内容,钻研教材,并且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这一点对于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老教师来说不成问题,但对于初登讲台的新教师可能举步维艰、无从下笔。那么,可以采取多听课、多交流的方式来逐步加强和提高。所以就需要我们的青年教师一定要多下功夫,虚心请教;做到课前认真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自我,将"德育渗透"在我们的备课教案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和表达出来。"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3.将"德育渗透"升华为教育服务

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不论哪种形式的教育,其本质的含义就是根据社会的要求所进行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首先要把学生(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中等技术人员)看作是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社会群体,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角度、理解学生的思想定位,做到教学面前人人平等。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重新定位,那么,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教育具有服务意识;教师角色将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讲人转变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由信息源变成导航者,由过去的信息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组织者与协调者。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与界定,为教育的服务思想找到了方向,无论是指导者、导航者,还是协调者、参与者,都不应该是传统观念上的高高在上者,没有温和的询问与参与,没有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服务思想的支撑,是很难引起学生精神的共鸣的!其实教师在制作备课教案时设计的"德育渗透"就是一种思维和意识上的重新定位过程,将简单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讲述给学生,让他们明白、理解和接受,从中吸取对他们有用和有帮助的成分,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当然教师也可以以自身的切身经历教会他们对事物认知的多角度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锻炼。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工作应以学生为主体,把每个学生当成一名"消费者"对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其中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套餐式课程讲述(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空间)、新事物的接触和辨别能力培养、道德品行锻炼、安全意识强化、身心健康引导、就业质量跟踪、荣辱主义和感恩教育等,这些都是为充实枯燥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添加的必备业务技能。怎样将看似粗略的"德育渗透"升华为富有深刻含义的"教育服务"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达到和谐课堂的理想状态。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备课教案中设计和添加"德育渗透"势在必行,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可以完善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改善人们对职业教育较为偏激的社会认知。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生管理和注重教育服务是每一个中等职业学校都应考虑到的根本问题,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数量上地增量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质量上地提高,不仅没有体现教育的真正含义而且还会造成诸多的社会负面影响,降低学校的美誉度,使我们今后的职业教育事业处于每况愈下的窘态之中。所以,当学生选择了职业学习以后,每一位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特别是我们的任课教师)都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潜能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德育渗透",并把它提升到"教学服务"的高度来严格执行,为家庭和社会培育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刘维良,教师心理健康百问百答,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41-50

[2] 刑晖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职教论坛,2001:9

篇(4)

一、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对非机械类传统56学时《工程制图基础》课程增加“计算机绘图”内容(18学时),对《工程制图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内容、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等重新进行了优化组合,将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科学地融为一体。彻底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整合,建立科学、合理和实用的《工程制图基础》课程立体化体系,面向全校56学时24个班全面进行《工程制图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与传统工程制图相比在相同56学时学生不仅学习了工程制图理论和手工绘图,而且学习了计算机绘图。

对计算机绘图部分,由于学时所限和AutoCAD软件的强大功能,决定通过AutoCAD软件介绍计算机绘图过程。三维设计是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需要,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三维绘图教学平台,增加、强调了三维绘图内容。设置模块包括:“UG软件三维绘图简介”“CATIA三维绘图简介”和“Pro/E软件三维绘图简介”等,以便学生了解UG、CATIA和 Pro/E等软件。

二、立体化教材建设

1.教材建设

根据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着“够用为度、应用为主”的教学宗旨,应根据专业和教学学时,编写适合一般高校需要的教材。把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结合起来,以满足全新的56学时《工程制图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内容,充分融入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编写出版《现代工程制图》和《现代工程制图习题集》。

2.多媒体课件和上网课件建设

高校“计算机绘图与工程制图”课程课件所用AutoCAD软件版本要更新,且课件不应只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电子教案。课题组综合应用各种软件,已形成了各类强大的课件,其多媒体课件和上网课件技术含量较高、交互性强,且与最新版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一致,课件内容完备,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形象生动,具有创新思路和启发性。一些课件具有助教功能和助学功能,突破原有教学模式的全新的助教功能,发挥学生内在潜质,学生能够通过课件自学完整课程内容、自我检验学习效果。在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方便教学和自学,优化“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和自学条件。

三、建立、优化教学环境

1.在机房建立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室

将多媒体网络教室应用于软件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已势在必行,因此,对于计算机绘图内容授课,建立并全程应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且对如何有效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了重点研究与实践。多媒体网络教室是由一台计算机作为服务器、一台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主机(教师机)和分机(80台学生机)组成。由主机通过网络控制分机、传输信息(包括图像和声音)。教师机可控制80台学生机显示,实现“广播教学”“学生示范”“屏幕监视”“遥控辅导和转播教学相结合”“电子举手”和“师生对讲”等功能,教师能很好地控制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授课秩序,学生能清楚看到教师机屏幕的内容。全程在计算机机房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CAI课件,并与传统教学黑板板书模式有机结合。

2.全面应用多媒体教室

对工程制图内容,应用自制“计算机绘图与工程制图”课程的各种CAI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应用。其多媒体教室的教学设备不仅能满足课堂教学,且已网络化,教师能够演示登陆网络教学平台和“CAD工程制图”网站,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等进行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活动。课堂教学时应用AutoCAD软件为电子黑板,不仅通过AutoCAD软件的三维绘图和二维绘图演示介绍三维实体画图、读图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读懂视图,而且同时使学生开阔学习AutoCAD软件操作的视野。在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的同时,还要恰当使用教学实物模型和黑板板书。

3.建立网络课堂平台和“CAD工程制图”网站

建立并全面开通从美国引进的基于校园网的精品课程Blackboard 网络平台,不断应用各功能、效果很好。在网络上为“计算机绘图与工程制图”课程师生筑起一个交互平台。为主讲教师所授课程各个班全体学生开通用户登陆账号和密码,使主讲教师与所授课班级之间实现网上实时通知、资料传递、讨论、发送E-mail和其他各种课余助学互动活动,主讲教师实时更新课程资料。学生可以利用教学支撑平台所提供的自主学习空间进行学习、答疑、作业、讨论和测试,学生可通过网络巩固所学知识。此外,其他人作为访客也可以获得一定权限的网上活动。其主要模块如下:(1)“通知”模块:教师通过网络课程相关信息,如组织创新活动、竞赛、学习某内容途径等。(2)“精品课程相关项目”模块:基本情况、课程负责人情况、课程组教师情况、教师队伍情况、课程描述、自我评价、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政策措施和课程资源,其中精品课程资源包括上网课件、课程介绍、教师介绍、指定教材、教学大纲、 教学进程、授课教案、上机指导和练习、综合测试题、考核办法、参考文献、授课实况、视频教材、电子教材和学生评价材料等内容。(3)“课程资料”模块:教学用的各类资料,如:将双语课各讲英文专业词汇、临时让学生看的某章节电子教案、安装AutoCAD软件说明及图示等信息传到网上供学生下载使用。(4)“CAD工程制图网站” 模块:经过调研、查阅资料建立了哈尔滨工程大学“CAD工程制图”网站框架及各模块,将CAD工程制图相关信息应用网上,其平台更大、更广,面向对象不只是学生,还可以是相关技术人员,对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补充,增加了网络课程的灵活性。可以通过 “CAD工程制图”网站学习 “CAD工程制图”的相关知识。(5)“快速链接”模块:与哈尔滨工程大学主页、校内BBS和其他相关网站链接。(6)“讨论板”模块:由主讲教师添加讨论话题,学生回复,也可由学生添加讨论话题。

4.继续完善开放教室(包括触摸屏式计算机、实物模型、座椅和黑板等)

师生可以在此利用触摸屏式计算机和实物模型进行面对面课外辅导,学生利用实物模型和触摸屏式计算机中的课程资源进行自学,让学生反复观察、体会知识重点和难点,巩固、补充课堂所学习内容。

5.解决学生上机问题

除了要加强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外,还要免费提供机房计算机,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在周六、周日去免费机房上机和应用教学楼触摸屏计算机,使学生能及时充分巩固所学知识。

四、双语教学立体化建设

双语教学是与国际社会交流融合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和AutoCAD软件是应用计算机的重要工具。双语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双语课程立体化建设,包括师资培训、自编双语讲义、选用双语教材、制作双语CAI课件、编写双语授课教案和研究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学校应定期有计划地派出双语教师出国培训和在学校组织英语培训,并举行双语教学研讨会,提高双语教师的整体素质。《计算机绘图》和《工程制图基础》双语课程教师完成学校双语课程建设工作。选择《工程制图基础》双语教材、编写英文讲义《Computer Aided Drawing》、制作双语电子教案和CAI课件及编写双语授课教案。目前,我校双语教学建设已经全面落实,并应用于两学期、五个班计算机绘图和工程制图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五、考查环节建设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具体采用了闭卷考试、平时作业及表现综合评定。2006年对试题库进一步完善,卷面考试题目从建立的试题库中选择,全面考核课堂上讲述的相关内容,提高了出题质量。

采取流水作业方式阅卷,提高了阅卷效率和质量。制图大作业采用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

合应用能力和绘图技能。

篇(5)

一、确定本课题研究的方向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的方向是:以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为样板,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为目标,努力探索出更适合城镇、农村中学数学的教学模式。

二、具体实施

1.改进集体备课的方式

七年级数学科在备课组长组织下分工合作,在学期开始就在组内商定备课活动、内容的安排,主要包括每个成员的主备课范围、辅备人、集体备课主讲人等。每周一至周四,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不一定形成文字材料),并对比周一已经发送到备课组公共电子邮箱的由主备课人已经完成的教案。每周四下午4:00到6:00进行集体交流,原则上周四当天下午形成集体备课教案,从下周一至下周五为个性设计与反思即二次备课的时间。概括说来,我校集体备课流程共分四步。

(1)初备。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下周的教学内容,根据一周五个课时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先将新课程教学教案落实给不同的主备课人进行初次备课。之后,主备课人需以思考提纲为中心深入吃透教学内容,并总结和整理出其中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重点,确定出教学目标。再就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和如何突破重难点教学内容做深入思考和设计,最后达成交流意见。

(2)集体交流。交流内容包括:主备人针对讨论提纲提出自己的思考观点、理解、设计以及相关依据,其他教师负责补充、完善;由主持人针对这次备课中的问题或上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组织讨论。集体备课的最大的益处在于,促进有价值信息的沟通交流,实现最优化教学资源的共享,推动教师间的共同进步。另外,为了创设融洽良好的交流环境,我们摒弃了过去交流时需做记录的要求。各人记自己认为值得记的东西,可以是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可以是听了别人发言触发的瞬间的思考。发言时不分主次,某一方面能力强的、掌握信息多的可以多说几句,才入门的、经验欠缺的可以多听听,学学别人的方法。

(3)形成教案。集体交流两小时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

(4)个性设计与反思。一个好的个性设计或深入的反思比单独备一课的教案更能提高人的业务能力。

2.加强集体备课管理

在管理方面我们做到“四定”“两结合”。“四定”,一是确定了集体备课的周期(上周五至下周四);二是确定了集体备课流程;三是确定了主备、辅备人的职责;四是确定了集体备课的考核评价制度。“两结合”一是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本备课组在完成备课任务的同时,探索着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并逐步由刚性的制度管理向弹性化的人本管理转变的管理方式。我们集体备课的目的首要的是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其次是减轻教师笔头抄教案的负担。二是备课和培训相结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吸取的过程,这本身也是一种师培的过程。

三、通过集体备课实践所提炼的观点

(1)集体备课前离不开自备。

(2)要发挥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备课组成员必须人尽其能。

(3)备好教师上课用的教案,更有必要备好学生课前预习的学案。

(4)在集体备课中精编练习题,抓好教学反馈环节,是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5)头脑风暴应该放在上课之前,教学反思放在课堂之后。

在集体备课后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我们的课堂反馈手段多数是完成课本的习题,但很多学生采取抄袭手段应付教师的检查,使得反馈缺乏真实性。后来我们精编一些配合教学使用的同步练习题,以便更真实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更好地调整教学进度。

篇(6)

根据新课标精神,根据我校工作计划,制定体育组工作计划。严格按照小学体育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以课程改革为指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学生创新意识、自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教学研讨,从而不断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

二、主要目标

1、集体备课怎样开展:体育组按照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的程序进行。首先,备课组长确定好集体备课计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在后面的一周里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下次集体备课时集体交流,集体交流后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1)个人初备时,一定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写出备课提纲。(2)集体交流,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3)修正教案,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4)形成教案。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主备人在形成的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5)课后交流,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2、开展好教研活动:

(1)根据课程改革精神,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全面了解领悟课改精神,实行新课程标准,组织上好体育课。

(2)积极的向学生宣传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里都能动起来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处在有张有弛的学习与工作状态中。

(3)组织研讨学校运动队的组建与训练,促进校运动队制度的完善与训练的高效性。

(4)继续加强小学校园舞的开展,抓好校广播操的训练质量。严抓进退场队列队形,加强全校师生对广播操的认识态度。

(5)继续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习惯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6)组织教师开展优质课达标活动及听课评课活动。

(7)充分做好各项运动队工作,制定训练计划,抓好训练,作好比赛前的训练工作。

三、开展好业务学习和网上教研活动

本学期体育组业务学习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在专业性学习、主题性学习、研讨性学习三个方面着手学习。

体育专业性学习由谭延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体育专业方面理论和最新专业信息。

主题性学习由徐世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提高二课堂活动效果。

研讨性学习由体育组教学能手谭延伟和邓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

开展好网上教研活动,成立网上教研小组,定期登陆教师论坛平台,提高远程教育的应用。

四、具体工作安排

1、九月份完成训练队的选拔和组建工作(乒乓球队和速滑队),制定好各项体育计划。

2、十月份协助政教处和大队部开展校“园吉尼斯”活动。

3、十一月份体育创新课堂教学活动,组内互相听课。冰场浇制工作。

篇(7)

关键词:成人高校;网络辅助;写作课程教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72-03

一、《基础写作》课程实施网络辅助教学可行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程本身的特点及传统面授教学的局限性

首先,《基础写作》课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相对于应用类写作课程中固定文种的讲解,《基础写作》课在授课中更注重写作基础知识及写作技巧的介绍,内容更系统全面。因此,除对“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作文过程”等写作基础知识分单元讲解外,还应配合大量名家作品的赏析,以增强学生对写作基础知识的直观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视野,增加写作积累。

同时,《基础写作》课又是一门综合实践课。写作理论是为写作实践服务的,只听不练无异于舍本逐末。因此,在《基础写作》课上,除了有教师对理论的讲解与范文的解读,还应有学生写作实践。只有配合大量的写作专项练习及作文练习,学生才能找到“感觉”,逐步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并通过作文的讲评,体会不同写作技巧的作用,提高写作水平。

因此,在《基础写作》课的教学中,只有将理论传授与写作实践有效结合并辅以大量的阅读训练,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只能将重点更多地放在理论传授上。虽然也有相应的写作实践环节,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一方面学生的写作时间仓促,很难“先构思再作文”;另一方面,教师也很难对学生的作出详细点评,更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由于时间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作品赏析更是很难保证。

2.成人学生学习的特点

同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年龄相对较大,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也较强。成人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但是在知识的系统化及理解记忆等方面稍微欠缺,面临着一定的学习困难。同时,非脱产的读书方式及家庭的实际状况,也让这些学生不得不面临着“工学矛盾”与“家学矛盾”。因此,在学习中,一方面成人学生希望自己的学习能够与现有的工作实践结合,并希望教学形式和方法能够适合自己的需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工作、生活等方面与学习之间产生的矛盾,又使他们在传统的面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习困难重重,很难顺利完成学业。在《基础写作》类课程的学习中,这一情况更为突出。

因此,满足成人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要求,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更为特殊的要求:在教学理念上,要改变单一的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应充分研究成人学生的特点,考虑到他们在学习中面临的困难,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学习的选择性,指导他们开展自主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技术上,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把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上传到网上,使成人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大学习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同时,教师要把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单一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板书与音频、视频的结合,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网络辅助教学的优点

在当前环境下,网络技术打破了信息的地域局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网络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推广普及。

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教师拥有了大量潜在的教学资源。作为对课堂的延伸,教师可以把精心备课的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放在网上,一方面让学生课后有时间消化吸收;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因工作等原因不能来上课的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课堂的知识。教师还可发挥网络的优势,为学生介绍与写作内容相关联的站点或相关赏析作品的地址链接,提供在线查询的通用工具,以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范围,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进一步地自主学习。

其次,网络辅助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并使授课与写作练习环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上的资源(如热门话题的讨论)因势利导,来增加学生写作的机会,激发写作兴趣,并利用网络的实时交互功能经常给予指导、帮助和督促,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上网时间,学生可利用网络交流工具表达自己对课程的建议及相关问题的看法,相互交流学习写作的经验和体会并对课程进行总体评价。这些,都将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进一步改进授课的方式与方法并完善对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因此,在《基础写作》课程中运用网络教学手段辅助面授教学,一方面有利于突破时空的界限,传授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基础写作》课程实施网络辅助教学的可行性研究的实践基础及技术支持――网上资源建设与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

在《基础写作》课程中使用网络辅助教学,使成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离不开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及功能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因此,课程的网上资源建设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开发对于《基础写作》课程实施网络辅助教学尤其重要。

首先,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教学资源的内容中必须体现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写作基础知识中的六大模块即“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作文过程”部分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阅读理解训练和专项练习;其次,作为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在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的安排上不能缺少名家作品赏析与各类文种的作文训练;同时,有了学生的作文过程,教师的作文批改及作文讲评也必须跟上,否则,学生很难对自己的写作过程作出评价,影响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最后,写作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学交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与学生间信息的双向交流与及时反馈,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否则,将与传统的单纯面授教学中的单向的信息传递并无区别。因此,在课程的网上资源建设上,既要能体现课程的知识性,又要能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还要体现课程的评价性与课程的交互性,偏废一方,都将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于此,在学校现有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可将《基础写作》课程网上资源建设分为以下四大部分:

1.课程知识部分建设

通过“网上课程设置”,对该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方法、学习重难点及学期授课教案进行介绍,让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对课程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利于制定学习计划;通过“授课教案设置”,教师将所有授课教案的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分章节上传至教学平台,一方面供学生复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供因工作及其它原因不能参加面授的学生学习;通过“教学资料设置”,将不同章节中相关赏析内容通过文档、视频、音像资料或地址链接等形式单独上传,让学生能对应不同的知识模块学习与欣赏,增强对写作理论知识的直观认识,增加写作素材的积累。

2.课程练习与测验部分建设

通过设置“计分作业”,将相关章节中需要练习的内容以简答、阅读理解及作文的形式予以上传,并规定合理的完成时间,让学生在课下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完成并按时上传至教学平台;通过设置“课程题库”,分章节将相关知识点设计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题等客观题型并与答案、答题时间共同构成课程题库系统,教师可利用题库组卷进行测验,也可以用于学生自测。

3.课程评价部分建设

对课程评价部分的网上建设是建立在“课程练习与测验部分建设”的基础上,对“计分作业”及“题库测试”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前者往往就是作业对学生网上提交作文的批改,由于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对于学生提交的作文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语。对于特别优秀的作文,可以利用教学平台上“作业展示”功能予以展示,达到鼓励与示范的双重作用。后者由系统直接完成,教师只要在题库管理中设置相应的分值与抽题比例,即可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评价结果由系统自动生成,既准确又高效。这一评价结果可作为最终课程整体评价的一部分或作为成绩参考。

4.课程“师生交互”部分建设

利用现有网上教学平台中的“在线交流”与“实时答疑”功能,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实时与非实时的交流,两种交流形式可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选择或结合使用,教师既可以有主题地组织问题讨论,也可以随时回答学生就课程相关问题的提问,还可以安排复习答疑。相对传统的面授交流方式,这种交互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既可以随时解决问题,又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有利于教学整体效果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对成人高校《基础写作》课程进行传统面授教学的同时,配合网络辅助教学,既符合成人教育规律,也符合教育对象的特点与课程特点,有其理论基础。同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这一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实践基础与可靠的技术支持,使其可行性得到充分的保障。这一模式如能实践并推广,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使教师由“教”的角色变身为“导”的角色,即引导学生怎样学习、用什么方法学习,课后能够随时给予学生辅导答疑。对成人学生而言,网络辅助教学既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开阔了成人学生的视野,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面临的“工学矛盾”与“家学矛盾”。网络课堂在面授课堂之外,使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等要素效用最大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基础写作》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剑鸣.“听说为主,读写为辅”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9,(6).

[2]刘小丽,邵小兵.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3]夏瑞丽.谈网络教学在现在教育中的推动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