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降水技术论文

降水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07 10:24: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降水技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降水技术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体育模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变革,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地处江南水乡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着“多雨天气”,“工学交替”等新问题,如何在“工学结合”背景下构建体育模块化课程体系,正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全新课题,值得我们研究。

1.湖州地区气候特点及影响因素

1.1湖州地区气候特点的分析

湖州市地处太湖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体育论文,一年四季分明且雨水不断,空气湿润,雨

热同季,降水充沛;属东亚季风气候带,夏半年盛行东南风,气候湿热,冬半年盛行西北风,气候干冷。十一月下旬于次年三月中、下旬平均气温低于10℃,五月下旬于九月中、下旬平均气温低高于22℃论文提纲格式。初春三月仍受强冷空气影响,四月到五月中旬,雨水明显增多,常有阴雨天气,持久低温阴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降水较少,天气相对晴好;九月是初秋多雨期,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以台风暴雨降水为主;十月由于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活动频繁,气温下降,降水显著减少,多晴朗天气,白天温度高;冷得早的年份体育论文,十月下旬至十一月初最低气温可降到4℃以下;12月初冬天气干冷,雨雪较少;整个冬季天气寒冷干燥,是一年中气温最低,降水量最少的季节,在强冷空气影响下最低气温可降到零下5-6℃。

1.2气候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影响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气候因素有气温、阴雨、台风、日照等多种,其中气温和雨天是最主要的因素。

湖州地区常年雨天统计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全年雨天最少的月份在11、12月份,而次年3、4月份2个月的雨天相对较多基本达到50%的比例,9月新生入学学期雨天要明显少于次年第二学期。以一个自然学年(两个学期)9个月的教学周期计算:平均雨天累计达108天,占到总上课总数270天的40 %。开展室外体育教学的天数仅仅只有162天,而雨天安排在室内开展体育教学的天数为108天,这就严重影响到了以室外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的体育教育的正常开展,对我院开展体育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特点及影响因素

2.1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特点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崇德尚能”的校训,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准绳,充分体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文厚、技湛、商慧”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全面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产学合作”、“三层对接”、“工学交替”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相结合职业综合能力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学以“应用”为导向,强化与实践教学的整合体育论文,以职业岗位和专业方向范围设置灵活多样的岗位课程。

2.2停课实践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体育课开设情况:前三学期为必修课(含分班选项教学),第四学期为公选课。这样因新生入学以停课军训为主的国防教育和以停课进企业实施“工学交替”对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论文提纲格式。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岗位群停课实践概况

 

专业名称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含军训2周)

文管类 3 1 2 6

土建类 3 2 3 3

经济类 2 2 2 2

设计类 3 3 3 3

工管类 6 2 2 5

篇(2)

论文关键词:我国苹果生产中推广最成功的十项技术

 

一、红富士苹果品种的普及与更新,缩小了我国苹果与国际发展的差距。红富士苹果因品质优良、耐贮性好,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完全替代了我国栽培将近一个世纪的国光,成为生产的主栽品种,这在我国苹果栽培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品种的替代对我国苹果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缩小了我国苹果栽培品种与国际流行品种的差距,提高了我国苹果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立足我国实际,选择适应我国不同地域气候特点的品种,选优工作在不停的进行着。我国先后选择出了烟富系列、昌红富士、红锦富、礼泉短富、天富1号、寒富等大批优良品种,极大的丰富了我国苹果品种组成,加快了品种更新,红富士苹果优系的发展正成为生产的主流,这为我国苹果产业效益的提升打好了基础,促使了苹果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单果管理全套袋栽培技术,使得苹果品质大幅度提升。套袋栽培是提高果实品质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对于改善果品外观质量,提高对果实病虫的防控,改善果品食用安全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由于套袋栽培具有较好的市场销售空间,高额的利润回报,因而推广快而面广,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推广到目前已经普及,套袋栽培占到了我国苹果栽培比例的80%以上,成为最主要的栽培模式。

套袋栽培在改进果实品质的同时,加速了我国苹果生产管理精细化措施的落实农业论文,疏花疏果、单果管理普及率达95%以上。这项措施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果实品质,克服了果树大小年结果现象,实现了苹果丰产、优质、稳产,使生产效益得以大幅提升。

三、纺锤形整形,有效的解决了幼树期进入结果期迟的生产难题。纺锤形整形,主枝保持单轴延伸,枝条以长放为主,很少应用短截,对树体的刺激作用小,符合树体生长特性,树势易稳定,有利成花结果。纺锤形树形的推广,成功的解决了红富士进入结果期迟的生产难题,促进了红富士苹果在我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纺锤形整枝时,树体级次少,结构简单,有效结果枝充足,有利产量的提高,因而纺锤形成为苹果栽培的主流树形。

四、以拉枝为主的简化修剪,加快了苹果生产的普及。随着拉枝技术的普及,使苹果管理不再神秘,生产管理大为简化,以往只有少数人员掌握的技术,随着简单化而普及。拉枝技术,广大果农一看就会,一用就灵,得到迅速传播,成为目前苹果生产中修剪的最基本方法,颠覆了传统的修剪方法。一般对于树体萌生的有空间的枝条,采取长放长放再长放的方法,待枝长度超过1米后实行拉枝处理,通过“一揉二压三拉四固定”,保持基角成90度,枝成水平或下垂,就可有效地缓和枝的长势,促进形成花芽而结果。大量的生产实践证明,下垂枝不但成花容易,而且所结果实果个大、果型端正,促进下垂枝结果成为修剪的主要环节。一般一个枝条从芽抽出后,要经一年长条、两年成花、三年挂果、可持续多年结果,但枝龄过长,则结果能力下降,所结果实品质很难提高,一般枝龄在三至五年内,结果能力最强,因而在修剪时要对枝龄过长的枝实行回缩处理,以保持壮枝结果,提高结果能力,促进产量品质的提高,这是在苹果进入盛果期后应抓的关键环节。以长放、拉枝、回缩等为基本方法的简化修剪已成为树体调节的关键站。

五、覆盖栽培,有效的缓解了干旱对苹果生产的影响。干旱缺水是我国苹果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农业论文,气候反常,降水少,干旱出现的频率高,危害的范围大,促使了覆盖栽培的大面积推广,以地膜、杂草、沙石等为主的覆盖栽培有效的改善了苹果生产中水分供给状态,极大的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促使了苹果产量、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特别是黑色地膜的应用,不但起到了很好的保墒效果,而且对杂草的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覆盖黑膜后,果园除草用工量减少,覆盖栽培已成为我国苹果主产区的主要栽培方式。

六、配方施肥的推广,使施肥的科学化程度提高。长期以来,我国苹果生产中施肥管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特别是氮肥的大量施用,导致树体虚旺,出现适龄不果现象。近年来,随着国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这一现象有很大的改观,氮肥的施用得到有效控制,配方施肥、均衡施肥已成为苹果园肥料管理的主要方向。

七、沼肥的应用,促进了果品的有机生产进程。沼肥是将畜粪和鲜草等送进沼气池,经厌氧发酵,充分腐熟后的有机肥,在果树生产中应用,对产量和品质的提高非常有利。近年来,随着国家绿色能源项目的实施,沼气的普及,使得沼肥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沼肥的应用加速了我国苹果产业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进程,对于提高我国苹果品质,提高我国苹果国际竞争力,增加出口都是非常有益的。

八、机械作业的推广,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随着微型旋耕机、农用三轮车、机制喷雾器等小型农机的成功研发,由于很适宜我国苹果以家庭经营为单位的生产现状,加之售价相当,大多果农能负担得起,以上农机成为果农的生产必备。小型农机的推广,大大地提高了果园的劳动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果园管理的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九、食心虫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果实的商品率大幅提升。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食心虫对苹果生产危害严重,危害较重的果园,虫果率达60―70%,严重制约着苹果生产的发展,自1993年我国实行套袋栽培后,这一现状得到明显改善,加之近年来地膜覆盖栽培的大面积推广,使得食心虫结茧及出土均受到抑制。全套袋栽培,使得果实得到有效保护农业论文,食心虫的危害已由主要虫害降到次要虫害,对生产的危害已大大减轻,有的已不再有虫果出现,使得果实的商品率大幅提升。

十、栽植技术不断完善,新建园成活率高、保存好。苹果栽植后成活率低、保存差、园貌不整齐是以往苹果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常导致树体进入结果期晚,前期产量的提升缓慢,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北方春旱现象发生普遍,土壤墒情差所致。近年来,随着栽培时间的前移,地面覆盖保墒、枝干套育苗袋等系列措施的完善,大大的提高了新植果树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使了幼树健壮生长,为早果丰产打好了基础。

一般在我国北方,秋季降水多,土壤墒情好,栽植果树后成活率高,于是我国苹果产区在没有浇水条件的地方,多改春栽为秋栽,充分利用秋季土壤墒情好的优势,以提高成活率。

地面覆盖后有效的控制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使天然降水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对促进树体成活效果非常好。

枝干套袋后,枝芽生长的微环境得到改善,枝干水分蒸发散失减少,有效的防止了抽干现象的发生,促进了萌芽,提高了成活率。

篇(3)

论文关键词:陕北,不同品种,红枣,抗裂性比较

红枣是黄土高原的特色产品,营养价值、药用价值极高,栽培意义重大,特别是1999年以来我国退耕还林后形成了大面积山地红枣林,仅陕西榆林地区的红枣面积就达到160万亩以上,红枣已成为陕北地区的农业支柱产业。但由于每年自然降雨多集中在8~9月份,特别是9月份连阴雨对枣树果实裂果影响极大,每年因多雨造成枣树裂果自然灾害减产达15-30%,2007年多雨自然灾害造成陕北红枣绝收,给榆林枣树生产带来数亿元的经济损失,所以红枣裂果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和枣农及科技人员的重大难题。研究防治红枣裂果的技术,寻找防治红枣裂果的途径无疑对红枣产业的发展和当地生态建设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l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区概况

试验在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山地微灌枣树示范基地进行,该区域属中温带半干旱性气候区,全年雨量不足,气候干燥,冬长夏短,四季分明,春季多风,昼夜温差大,日照丰富,适宜枣树生长,年平均气温8.5℃,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25.5℃,无霜期162d。年平均降水量451.6mm,主要集中在7~9月。最大年降水量704.8mm,最小年降水量186.1mm。

1.2试验材料

试验供试材料取自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山地微灌枣树示范基地。以具有不同抗裂能力的;灵宝枣、滩枣、晋枣、赞皇大枣、骏枣、梨枣、马牙枣、长枣、狗头枣、小木枣、米枣(为审定暂定名)共11个品种为试材。

1.3试验方法

自然条件下红枣裂果调查:从2009年8月28日到2009年9月29日通过对田间10个红枣品种进行调查。在此期间降雨达13天,最大日降水量19.2m(见表1)。

浸泡条件下红枣裂果调查:取自本地脆熟期的10个品种,从每品种同一植株上摘取成熟度、果个大小均一的果实30个,枣果保留果柄,带回实验室。将每个品种的30个果装入尼龙网带中,把口扎紧,浸没于自来水中,冷水浸泡共172h,记录浸水0h、12h、24h、48h、72h、96h、120h、148h、172h的果实裂果个数、果实重量、计算果实的裂果率、裂果指数、吸水率来比较裂果程度。

吸水率=(浸水后重量-浸水前重量)/浸水前重量×100%

裂果率=裂果数/浸泡果数×100%

施肥条件下红枣裂果调查:梨枣在施用N、PK和未施肥处理后裂果率的比较。

品质测定:主要分析不同品种成熟期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包括对还原糖、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采用DNS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还原糖和总糖含量,折光计法测定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

2结果与分析

2.1自然条件下红枣裂果性比较

降水日期

8-28

8-29

9-3

9-4

9-5

9-6

9-7

9-8

9-9

9-10

9-18

9-19

9-30

降水总量(mm)

降水量(mm)

3.2

3.3

4.7

2.9

6.3

19.2

12.3

14.9

1.3

5.1

1.8

5

篇(4)

论文关键词:长裙竹荪、玉米、丝瓜、莴笋间作套种栽培技术

 

长裙竹荪是一种名贵食用菌,其形态亮丽,清香沁人,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抗肿瘤多糖,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价值,国内市场价每千克干品售价80—200元。实行长裙竹荪、玉米、丝瓜、莴笋四种四收套种栽培技术,全年平均每667平方米收入可达10000多元。现将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春栽竹荪

⑴选种 北方平原大田栽培,适宜春播秋收。应选用中高温型品种,如长裙竹荪DL—01。该菌株菌丝体生长温度为5℃—35℃温度,可在25℃—35℃温度条件下正常形成菌球和子实体,且生长快、抗逆性强、品质好、产量高。

⑵栽培料 农作物秸秆如黄豆秸秆、玉米秸秆、玉米芯、麦秸、棉花秆、棉子壳、花生秧、花生壳等均是栽培竹荪的好原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种或几种。原料要新鲜无霉变,充分晒干,加工成5—10厘米长的碎段。栽培料在辅料前充分浸透水,含水量65%左右。

⑶做畦与菌种种植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壤疏松肥沃、微酸、给排水方便的农田为栽培场地。按南北走向做2.4米宽的栽培带。栽培带中间平行筑2个竹荪栽培畦,畦宽50厘米、深10厘米。2畦之间留30厘米宽的人行道,畦边留55厘米宽的空地种玉米和丝瓜。先铺1层5厘米厚的黄豆秸秆,均匀撒播1层菌种(占总用量的1/3)。接着铺1层厚约10厘米的玉米秸秆,把其余菌种均匀撒在上面。再覆盖1层玉米芯和木屑的混合料农业论文,厚3—5厘米,上部拍成龟背形。每平方米铺干料约10千克,用菌种1千克。铺料时也可将几种原料混合使用。

⑷出菇管理 竹笋生长离不开土壤,覆土可促进菌丝扭结,诱导菌球形成。选用含腐殖质丰富的疏松土壤,粉碎成黄豆至蚕豆大小的颗粒,充分暴晒,驱虫灭菌。使用时用净水调和,使土粒含水量达65%左右。播种结束后,立即盖在料面上,厚3—5厘米。竹荪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15℃—28℃,最适温度为23℃。培养料含水量65%左右。发菌前期,因自然温度较低,应盖膜保温保湿。竹荪属好养真菌,从播种后第三天开始,每天中午要揭膜通风30—60分钟。5月上中旬,当气温达到25℃时,可揭去地膜,覆盖湿麦秸,以保湿避光怎么写论文。覆土层表面发白时应及时喷水。土壤含水量过高,透气性降低,影响菌丝的正常呼吸,严重时会使菌丝死亡。因此,在雨季应架弓形棚架,上覆草帘。降水较大时,应及时挖沟排涝。播种后40—50天,菌丝长满土面,可停水6—7天,改善土层透气状况,促进菌丝扭结,然后浇大水催蕾。随着菌球的生长,应加大喷水量,使基质含水量达70%—75%,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

⑸采收 菌球成熟时,顶端逐渐凸起,一般在清晨5—8时破口。从菌球破口到菌柄停止伸长、菌裙完全张开、子实体形成仅需3—4小时。此期早晚各喷水1次,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95%左右。子实体形成要及时采收,烘干包装。每采完1潮菇,及时刮去覆土层,在料堆上加盖1层新鲜原料、厚2—3厘米农业论文,再盖上1层新鲜土壤。一般播种1次可收获2—3潮菇,每平方米收干品150—250克。

2点播玉米 选择优质高产春玉米品种。4月上中旬在竹荪栽培畦外55厘米空地种2行玉米,行距50厘米,株距16.5厘米。玉米长高后,可为竹荪生长营造一个遮荫保湿的生态环境。玉米收获后,不砍秸秆,留作丝瓜支架。

3套种丝瓜 选择优质高产丝瓜品种。4月下旬育苗。5月中旬定植于2行玉米之间,株距30厘米。在竹荪畦上方,顺畦走向栽竹竿或水泥柱,拉3道高2米的铁丝,以利丝瓜爬架。爬架后的丝瓜秧,为竹笋后期生长提供良好的遮荫保湿环境。

4冬栽莴笋 9月中下旬,竹笋采收结束,丝瓜拉秧,砍掉玉米秆。把栽过竹笋的废料撒于田间作基肥,整地后栽莴笋。选择高产优质莴笋品种。9月下旬育苗。11月中旬定植,筑30厘米宽小埂,栽1行莴笋,株距30厘米。2埂铺1幅地膜,翌年2月中旬盖小拱棚,3月下旬收获。

山东曹县农业局

王成业 赵国栋 卢西魁

篇(5)

关键词:水文资料 断面 水位流量面积关系 转换

1.河道基本情况

1.1概况:

灞河属渭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蓝田县灞源乡麻家坡以北,秦岭北坡。灞河古称滋水,春秋时期由于秦穆公不断向外扩张,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为了表彰霸功把滋水改为灞河。灞河全长 92.6km,流域总面积2577km2 ,河流平均坡降5.8‰。灞河是一条典型不对称水系,它的左岸支流少而长,大部分集中在蓝田县县城以南的上游,大致作东南-西北流向,主要支流有,有清河,辋峪河,河等。它的右岸支流多而短小,均集中在蓝田县县城以下的下游源出骊山西南侧,大致作东北-西南流向,特别是红河泥沙特别大。

形状类似扇形。马渡王站 系灞河下游一控制站,控制集水面积 1601平方公里 位于西安市以东约20公里,在距本站以下30公里处汇入渭河,本站为西安市工业,农业,交通等可提供重要的水文资料,尤其对西安地区的防汛工作更为重要。

灞河干流除马渡王站外,以上24公里处有罗李村站,控制集水面积754平方公里 ,雨量站有,灞源,穆家堰,牧护关,厚子镇,金山镇,辋川河系灞河一主要支流,原设有黄土贬站,控制面积478平方公里 有56,57两年水位流量资料。雨量站有葛牌镇,龙王庙,兰桥,1977年设。

马渡王站以上分两个不同自然特征的流域区,右边系黄土高原,以罗李村站为代表,左边呈土石山区,以辋川河流域为代表。灞河流域属暖温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适中,但产流快。流域内设有15个雨量站,马渡王和罗李村两个水文站,黄土砭水位站,修有6座水库。河入灞河口,有西安市的灞柳生态园和西安世界园艺博览园,西安陆港等。灞河年降水量由河源向河口呈逐渐趋减,多年平均降水量河源900毫米左右 ,河口约600毫米,5―9月 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约70%左右。最大月降水量常出显在7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42%左右,从多年资料看,暴雨中心多集中在灞河以北,及灞河中上游的灞源,穆家堰,牧护关,厚子镇 ,葛牌镇,龙王庙 地带,流域平均降雨历时在30小时左右,少数达60多小时,个别还有100小时。

灞河洪水一般陡涨缓落,洪水历时1―3天左右,红河来水涨落较快,同时携带泥沙较大。

1.2.过水断面被分成高程不同的两个断面

在2012年河道施工在靠近北岸开凿了一条导流渠,平常小水时,河槽水经过导流渠,在洪水期间导流渠和河道都通过洪水,但导流渠和河道不在同一高程,只是在同一横断面线上如图1,只能在导流渠和河槽分两个断面施测,形成两个独立的资料系列,这给资料整编和资料的应用上带来不便,, 由于河道施工在河道开凿导流渠 从上游改变水道,小水时在断面起点距155----170米处全部通过导流渠,但导流渠断面的高程比河道断面的高程高,使断面分成两个独立的断面,小水时水流全部通过导流渠,洪水期导流渠和河道都通过水流。

2.根据大断面图建立断面水位面积流量关系图2,图3

2.1建立断面水位面积关系图

2.2合并渠道断面积和河道断面积,用它们的和面积通过已建立的断面水位面积关系推求断面水位,断面选取2012年8月31日23:47至9月4日4:00马渡王站渠道和河道同时刻的水位流量面积资料进行合并演算。

2.3由渠道断面面积和河道断面面积的和面积作为断面面积推求的断面水位,与渠道断面流量和河道断面流量合的和作为断面流量,建立断面水位流量关系。

3.结论

通过以上转换处理,两个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就变换成一个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便于资料整编,便于资料系列的统一和应用。

参考资料:1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s〕 北京计划出版社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

水文资料整编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247-1999

施行日期 2000年01月01日

陕西省水文资料整编补充规定。

篇(6)

1.本着“互利互惠,友好合作,共同为社会更好地服务”为原则,与乌鲁木齐晚报社合作,在乌鲁木齐晚报上策划并组织实施了气象服务专版,此举增强了市气象局对社会的服务功能,向广大市民宣传了气象事业,依据与乌鲁木齐晚报社金粒广告公司签订的合同,自2003年4月18日起,金粒广告公司每年应支付市局6万8千5百75元广告费。截至2003年11月5日,到帐资金4万元,预计年底前还应到帐1万3千5百75元,目前已刊出31期。

2.从3月14日至5月12日,在王岩副局长的带领下,与本科室成员以及自治区气象局装备中心有关技术人员一起,从事并参与负责乌鲁木齐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安装、调试等工作。期间,克服了各种困难,齐心协力积极配合雷达厂家顺利地完成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安装任务。

3.与沙漠气象研究所及兵团五家渠雷达站有关技术人员合作,对五家渠3830多普勒天气雷达夏季资料作了研究,并撰写论文《盛夏强降水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的初步分析》。这是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对乌鲁木齐及其邻近地区降水过程的首次监测应用,在《新疆气象》杂志今年第二期上发表。

篇(7)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选取呼伦湖湿地区域所在地区的呼伦贝尔市新右旗、新左旗和满洲里市1961-201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降水、蒸发量、风速、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界限积温等观测资料,并以3个气象站点算术平均值代表呼伦湖湿地区域的气候资料序列;呼伦湖区域1959-2008年的各月径流量、水位资料来源于阿拉坦额莫勒水文站、坤都冷水文站和甘珠花水文站(1961-1967年)及呼伦湖水产环保研究所和中国水利水电设计院观测资料;地上生物量资料来源于新右旗、新左旗、呼伦沟、乌兰诺尔、嘎拉达白辛和拴马桩6站2004-2009年观测资料,湿地的贝尔湖核心区、双山子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2009-2011年抽样监测资料和调查资料及呼伦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定位观测资料。

1.2分析方法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生态系统气候生产潜力的方法较多,众多的方法大致分为4类:实际测量法、数学相关法、生理生态学法、半理论半经验法[11-13]。经文献比较和试验研究[14-16]认为迈阿密模型以及建立在迈阿密模型基础上的TharnthwaiteMemorial模型和筑后数学模型应用广泛。因此,本文采用迈阿密模型和TharnthwaiteMemorial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其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式中,T为年平均气温(℃),R为年降水量(mm),V为年平均实际蒸散量(mm),e取2.7183;MT、MR、MV分别表示由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实际蒸散量决定的干物质的产量,单位:kg•hm-2•a-1。在迈阿密模型(1)~(3)式中V可用式V=1.05R/[1+(1.05R/L)2]1/2计算,L为年平均最大蒸散量,可用L=300+25T+0.05T3计算。采用(1)~(3)式同时估算某地植物气候生产力时,需用Liebig定律取三者中较低值做标准值(M)。M为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

2结果与分析

2.1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及变化分析根据迈阿密模型(1)~(3)式,分别计算湿地区域植物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得到由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蒸散量所确定的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图2)。从图2可知,50年来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总体为下降趋势,有一个峰值时段和两个谷值时段,分别为1970-1990年和1961-1969年、1991-2010年,减少的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157.7kg•km-2。50年来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平均值为4866.2kg•km-2;最大值为7415.9kg•km-2,出现在1998年;最小值为2670.4kg•km-2,出现在2001年,而1998年和2001年也是该区域降水量50年来出现的最多值和最少值,可以看出,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对降水量变化非常敏感,进而体现了该区域暖干化是制约气候生产潜力的真正原因[17-20]。为了分析湿地区域气候资源的利用状况,可以用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的实际生产力(地上生物量多年平均值)与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的百分比(B)表示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的利用率,公式为:B=(实际生产力/气候生产潜力)×100%,地上生物量实际生产力用新右旗、新左旗、呼伦沟、乌兰诺尔、嘎拉达白辛和拴马桩6站2004-2009年观测资料,湿地区域4个核心区2009-2011年植物抽样监测资料和调查资料及呼伦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定位监测资料计算。利用率(B)为40.3%(1962kg•km-2/4866kg•km-2),表明现实的生产力远未达到气候生产潜力,约有近60%的潜力可以开发。利用率(B)较小主要是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一是现有的生态保护资金,修复技术投入及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二是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且变率大,该区约70%~86%的降水集中在7、8月份,干旱灾害频繁,植被退化迅速。因此,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是:加大对该区生态保护利用的物资、科技投入,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积极实施人工增雨、节水灌溉工程,降低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

2.2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对气象水文因子的响应

2.2.1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与气象水文因子的关系选取呼伦湖流域降水量、气温、大风和沙尘暴等12个气象资料序列及径流量、水域面积和水位3个水文资料序列,与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做相关统计分析(表1)。在15个气象水文因子中有年蒸散量、年降水量、生长季径流量、春季大风日数、水位、春季平均风速、年大风日数、水域面积8个因子达到显著性检验(P<0.150~0.001),上述8个因子的排序也是与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相关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综上分析可知,限制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重要因子是水分,说明该区域干旱比较严重;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与春季大风日数、春季平均风速、年大风日数呈密切的正相关,意义在于呼伦湖湿地区域处于大兴安岭西北部,东南暖湿气流受大兴安岭阻挡越山困难,导致呼伦湖湿地区域降水量较少,所以只有风速大、大风日数多该区的降雨量才随之增加,对于该区来说,这一点比风速大、大风日数多导致的蒸发量加大重要的多;而表征热量的气候因子对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影响不大,该区植被为草原植被,生长季较短,且该区域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热量可以完全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总体证明了该区域暖干化是制约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重要原因。

2.2.2气象水文因子对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年平均气温对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影响。分析图3可知,50年来气温升高趋势明显,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气温升高幅度更大,气候倾向率第10年为0.3℃。表1和图3表明,气温与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存在反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85,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该区的热量可以完全满足其植被生长发育的需求,但是,气温与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还存在着一定的定量关系,即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气候生产潜力减少87.6kg•hm-2。年降水量和年蒸散量对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影响。分析图4-5可知,50年来降水量和年蒸散量减少趋势明显,进入20世纪以来,降水量和年蒸散量减少幅度更大,气候倾向率每10年分别为10、3.4mm。随着年降水量减少幅度加大,对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影响更加显著,年降水量与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53(表1),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年降水量每增加10mm,气候生产潜力增加112.3kg•hm-2。蒸散量与年降水量对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影响完全一致,蒸散量是指一个地区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而本文的蒸散量是反映降水量和气温的匹配关系的计算量,同蒸发量有本质的区别,蒸散量大说明降水量多,可供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水分充足,干旱地区这种关系更明显。因此,蒸散量与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88(表1),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年蒸散量每增加10mm,气候生产潜力增加285.6kg•hm-2。生长季径流量和水位对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影响。分析图6-7可知,50年来生长季径流量和水位减少趋势明显,二者变化位向变化一致,变化幅度很大,气候倾向率每年及每10年分别为2.7×10,进入20世纪以来,生长季径流量和水位减少幅度更大,同时进入了降低通道之中。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随着生长季径流量和水位减少幅度加大,受到的影响更加显著。表1和图6、图7表明,生长季径流量与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87,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生长季径流量每增加1×10候生产潜力增加369.1kg•hm-2;水位与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36,达到显著水平(P<0.05),水位每增加1m,气候生产潜力增加224.7kg•hm-2。这一点与蒸散量、年降水量对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影响完全一致,证明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水分是限制气候生产潜力多少的重要因子,也印证了该地区干旱比较严重。

2.2.3气象水文因子协同作用对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上述分析是单因子对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而实际上影响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因子是气象水文因子的组合。以年降水量(x1)、年平均气温(x2)、年蒸散量(x3)、生长季径流量(x4)和水位(x5)为自变量,以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为因变量(M),应用多元回归拟合,结果复相关系数为-0.997,通过了极显著的信度检验(P<0.001)。回代拟合平均相对误差为1.6%,预测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1%,模拟效果很好。方程为:分析回归方程的综合关系为:年蒸散量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生长季径流量和水位对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的贡献相反,随其同时减少或增加,湿地区域植物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率增加或减少149.7kg•hm-2。可以看出,呼伦湖湿地区域植物气象水文因子的匹配并不理想,暖干化趋势依然是制约该区光能利用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