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13 16:04: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理教学反思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地理教学反思

篇(1)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我认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例如在学习“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时,我就以矿产资源为例,一方面用相关例证向学生说明,矿产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是建在矿产地附近(这种教学旨在渗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观点);但有些工业基地,如我国的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钢铁工业基地,周围并无大型铁矿、煤矿,但却是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矿产资源的地域限制(这种教学可以渗透“自然环境并非是决定性条件”的观点)。通过上述这种辨证的分析,学生一方面明确了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这种影响不起决定性作用,就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辨证的人地观。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篇(2)

【关键词】学生;评价;和谐课堂;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担任八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通过十几年时间的教学,我感到一些八年级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这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基础好的学生有些知识不用讲,基础差的学生没有兴趣,我很着急,不知顾哪些学生好。而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我将简单地反思一下多少年来在地理教学上的体会。

一、以学生发展为主体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明白离开地图的地理课,就不叫地理课。在教学中,每上一节课都要用地图给学生复习七年级地理知识,为了能提高课堂效果,我从中国轮廓图上入手,在课堂上用图讲解各类知识,使他们在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如:我在讲《国土辽阔》一课时,就先在黑板上画出我国的轮廓图,标出四个方向位置,再用红色线段标出四个方位的最顶端,在讲解知识后,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抽调四个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我国四至的填写。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达到了填图练的目的,并在直观上达到了绘图能力的培养。

(二)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够充分的自学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挥自我表现的空间,满足他们幼小的心灵,更好地提高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了他们的知识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要养成善于观察、实践、思考、和分析,以提高综合能力。如:在讲《降水的形成》一课时,在讲到水蒸汽来自河流、湖泊、海洋、植物和土壤时,有些学生就会问植物里面为什么有水蒸汽呢?我就问学生,清早下地干活时,有没有发现自已的鞋子和裤腿湿呢?学生齐声回答有。于是,我运用生物知识和物理知识给学生讲解了该知识,是植物的根把水和无机盐吸收到茎叶的导管中,供植物养分的需要,把多余的水份从叶子排水孔排出后,然后经过阳光的照射形成水蒸汽上升到空中,水蒸汽越上升气温越低,渐渐形成云,达到饱和时就形成了降水。

(四)让学生能够探究身边的一些问题,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如:为什么我国农业分布为南稻北麦、南甘北甜和南磷北煤等等。这些都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运用,更进一步加强师生的互动。

二、注重学生情感,构建和谐课堂

(一)在课堂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习中进行尝试,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知识的乐趣,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常提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我再进行点评,使学生知道知识的所在。不要当面否定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

(二)将地理教学与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体会成就感,发挥创造性思维。我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实地体会《农业的分布》,我简单地把土地分为耕地和非耕地,然后提问学生耕地应发展哪种农业生产,非耕地应发展哪种农业生产,让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再回到课本知识上来,我国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都要考虑哪些自然因素,学生对知识了解就一目了然了。

(三)要关心学困生和思想不稳定的学生的学习,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努力让他们在学习上能安心、顺心。

(四)在课后,我建立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互相查漏补缺,做到教与学的有力结合。

(五)上完每节课后,我都会准备一份练考题,让学生能及时消化和吸收本节课的知识,让学困生知道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从而提高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六)练考和讲题相结合。死记硬背根本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多年的地理教学,我觉得强化训练效果较好,在每节课后给学生印发一份练习题,章节测试题,让学生在家完成,周一到校后上交批阅,我在辅导课上对大部分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这样才能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积极地为优等生创造难度较高的学习条件,让学困生参与到简单的基础性学习上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合理化和多样化。

促进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在练考题上主要做识图题的练习和引导。在批阅练考题后,看大部分学生识图题错在哪方面,重点讲评,从而达到知识百分之百的理解和掌握。

四、有效评价学生

对学生评价是让学生认识自我,反思以及调整学习方法的过程。评价方法有很多,我经常对学生学习中的表现和每次测验成绩的变化及思想动态等各方面进行及时的评价,通常用口头评价和奖励评价等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提高,通过评价,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不足和学习效果,明确方向,制定目标,提高自我。

五、重视问题的存在

(一)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不能拿一两次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关键要看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如何,要对症下药,加强辅导。

篇(3)

[困惑一]:时间紧,任务重

这几年教学下来,总的一个感觉就是“时间紧,任务重”,年年如此,高一更甚。新课程改革后,整个高中阶段所有的必修内容都要在高一一年内完成,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的第一年就被地理狠狠地蒙了一棍,往往高一地理没有学好的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地理成绩都很难提高。尽管新课程的理念常常会在耳边响起,但有时候由于形势所迫,老的一套“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会悄然登场。如此的教学方式,如此的课程氛围,怎么会被“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学子所接受,他们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都流失殆尽了。

[反思]

有位前辈老师曾多次提出,高一年级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甚至地理知识的教学任务都可以是次要的。先贤早就提出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怎样吸引学生学习地理,培养其兴趣和爱好已成为当前地理教师最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但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花时间好好准备,更需要平时的细心观察和广泛积累。

例如,在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的概括和总结,又是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要使得学生能够阅读和简单地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的现象,这也是学生作为一名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在新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尝试说一些关于“雨”的诗句、俗语,学生的兴致很高,纷纷说出了“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等等,接着再提问这些雨形成的原因引出新课的内容。

在讲到锋面气旋系统时,我给大家讲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公元208年的冬天,曹操率50万大军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垒。曹军在北岸,联军在南岸,水战一触即发,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用火攻,但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是,诸葛亮设坛祭神“借东风”,结果一把火烧了曹军水寨,挽救了东吴的命运,曹操在败走华容道的时候又遇到了一场大雨。课件展示了一张赤壁之战的军事地图,最终用一张军事地图分析了锋面气旋系统,解释了各种天气变化现象。那时正值《赤壁》热播,学生的反响更加热烈。

[困惑二]:活动多,实施难

“活动”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最大特色,必修一一册书就有70个活动,让人眼花缭乱,如何处理这些活动成了我的一大困惑,由于各种原因,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不少活动都舍去了。在我舍去的活动里,可以简单归为几大类:一类是野外考察类、一类是内容宽泛类、一类是难度太大类、还有一类是难以操作类。给予学生的苹果最好是能让学生跳起来得着的,如果难度太大,学生根本无法企及,那样,学生够苹果的兴趣也将消失。这也类似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例如,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中的活动“观察月相”,活动实施起来难度较大,过程繁琐,于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舍去了。再比如,活动“动手演示昼夜更替”:将一盏台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的桌边,放一只地球仪代表地球,在黑暗的房间中,把台灯打开,观察昼夜。这个实验如果在课堂上实施也会有不少问题产生,台灯的放射状光线有别于太阳的平行光线,地球仪上产生的昼夜现象也会与现实产生差别,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

[反思]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们舍去了很多的活动,虽然活动本身可以舍去,但是探究的精神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还是要好好学习和实践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修改和设计探究活动。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地理的演示实验,在必修一的前几章中,我用到了多个地理演示实验:太阳日和恒心日的比较、地壳的物质循环、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等,地理学科特别强调空间概念,而空间加上运动造成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困惑,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结合多媒体的图文和影像呈现地理情景及教学内容,达到了吸引学生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提升学习成效的目的,这是过去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光会看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动手参与,真正融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地理课堂上,我们经常会进行绘图的活动和比赛,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掌握一定的绘图能力,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水循环和洋流”这一节内容时,给出不同的情景,让学生画出对应的水循环示意图。在之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基础上,尝试画出理想的洋流模式图,这样,学生既巩固了之前的旧知识,又参与了新知识的演绎过程,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篇(4)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我所教班级是普通班和艺术班,普通班基础比较差,再加上高二每周只开2节,课时少,所以上课的进度比较慢。艺术班高二课时与其它普通班相同,在高三第一个学期的第二个月就去南宁学术科了,直到第二个学期才回到学校重新学文化科。根据以上的情况,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好高三地理学科的复习,特别是艺术生的高考地理复习工作,是关系到学生高考成败的关键。想要在高三复习一轮后再复轮,在时间上是来不及的。因此,我的做法是在一轮复习时重视课本知识点,把考纲上要求的知识点一一落实,一节一节地过,一章一章地过,打好基础,再把相关的专题进行适当的引导、讲解。

二、用丰富知识、高亢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激情。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激情就能产生共鸣。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驱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激情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的怜惜之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三、夯实基础,突出能力训练和培养,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要求

无论高考题型如何变化,都是考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应建立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等主干知识体系,建立地理知识网络。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能使学生在考试时迅速提炼试题中的重要地理信息,了解信息所反映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从而实现对地理信息的整合,整合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和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做出新判断,再通过综合归纳,准确找出其中的本质规律,然后按题目的要求进行简洁、明了的阐述。高考目标是选拔人才,考察的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平时上课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教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要引导学生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养成经常看图和分析图表的习惯,而不要只注意课本的复习;还要注意把高、初中地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分专题将相关内容相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复习,而不要各自为阵。

四、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高考在题目创设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引导学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动向,平时注意收集的信息和材料的质和量,必须是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相吻合,必须与世界的发展主流相一致,必须能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为一体;还应在提供信息资料时,帮助学生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帮助他们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8年高考卷I 39题材料就是电视剧“东归英雄”就是充分体现人们关注生活,平时稍稍留意,答题就应当很顺利。

五、加强课堂限时训练,重视阶段考试

习题训练时,要注意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限定答题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即学科重点、主干内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突出,前后呼应。课堂上及时反馈,协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知识,总结出二级结论,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达到训练目标。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熟悉地图,巩固主干知识,掌握解题技巧。让学生学会读懂各种图表资料,如今年高考题从坐标图、柱状图、图表、区域地图等类型较多。都需要平时课堂精讲精练,从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考试较多,试题一定要精选,既要检测成绩,又要考出学生自信。

六、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篇(5)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 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教师更需要及时“反思”。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

一、反思自己是否已经更新了观念、转变了角色

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时代要求我们以新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教育效益,就是要把地理应试教育机制转化为地理素质教育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理念,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方式。即在教学中要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课改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二、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比如:班里有个女同学,性格内向,胆小,从来不举手发言,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她就低下头,生怕我提名,紧锁着眉头。有次我试着让她回答问题,可她说话时声音很小,邻座都听不清。课后我在想,这样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适应社会……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制冷暖锋示意图,我轻轻地走过去,看见她的图画得挺不错,就笑着说:“你的图画得很好!”然后举起她的图向全班同学展示,夸她的图画得准确、美观。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几天后,她主动举手发言了,而且声音响亮,我又表扬了她。一句简单的鼓励、赞赏都可以使一颗脆弱敏感的心为此雀跃,激昂。

三、反思自己是否已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造成记忆的负担。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习的热情,有了兴趣,才会不断地深入探究学习,才会使记忆变得简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四、反思自己是否已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

记得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我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高招”出来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使用无铅汽油,并大力提倡骑自行车,尽量少用汽车和摩托车来减少空气的污染;有的同学建议最好骑电动自行车,速度快,又没有污染;有的同学建议应该在汽车尾气排放管上面安装个过滤器,把有害物质都过滤掉……学生的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被动摇了。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海陆变迁;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课程教学简述

作为一种验证真理的标准,探究活动也是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研究、调查与探索的过程。由此可知,探究式课程教学指的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认识与生活实际,对现行教材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表达、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探究式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应注意的是,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辅助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对事物现象的属性、原因、结果等进行探究与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

其次,严格来说,正确的教学步骤有助于引导学生沿着探究式轨道有序进行。具体来说,探究式教学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应注意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观察对象;(2)教师应适当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并作出假设或合理预测;(3)学生应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并自主制定设计与研究计划;(4)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设计数据测试假说;

(5)学生应通过对自己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判断假说是否成立;(6)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总结;(7)记录整个探究过程与结果;(8)通过总结反思和与他人的讨论,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应注意对相关地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学生在探究地理现象中获得全方位的提高。

三、高中系统探究式地理教学反思

1.合理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

就目前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依然占有很大的市场,部分教师依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没有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没有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应确保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辅助作用,及时纠正学生在探索性学习过程中的偏失,以实现地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讲解“海陆变迁”这一课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白陆地和海洋是不断运动变化的,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科学发展史,帮助学生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并通过火山、地震等一些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列举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欧洲荷兰有的陆地低于海平面、在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和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等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感悟地球上的海陆变迁,并让学生通过想象提出自己对海洋和陆地的看法。

2.适时提问,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

在讲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知识点时,教师应首先讲解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对大陆漂移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接着可以适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魏格纳‘大陆漂移说’是假想还是科学?请同学们用剪下的七大洲的轮廓图进行演示。”在问题提出后,所有学生都开始操作演示。有学生提出非洲与南美洲的古老地层可以拼合,有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大西洋是古大陆分离形成的,有学生发现太平洋是古大陆慢慢靠近形成的。并且根据收集的资料可知,海牛和鸵鸟在南美洲和非洲的分布十分契合,而且在非洲与南美洲地层中发现了相同的古生物化石。最后通过演示总结,得出的结论是:“大陆漂移说”是科学的。

3.科学分组,使学生能够合作探究

作为一种适用于群体合作学习的模式,探究式教学需要学生分工合作来完成探究式活动,确保学生具有充分的自。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活动的引导者与辅助者,而不是旁观者。具体来讲,在分组时,为使学生能够实现共同努力与发展,教师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性别、智力水平和性格等;在设计探究主题时,应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科学的总结性概括与评价。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上,将其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系统教学中。我们应有这样的信念:通过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必将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地理的真谛,并在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7)

一、丰富语言,调动热情

要想营造一个浓烈、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自己要有激情。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带着呆板、沉闷的气息,那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氛围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松、欢快起来。笔者认为,教师如果想给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动起来”,用充满热情的语调、富有激情的肢体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热情。

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偶尔会来一次“人来疯”。笔者会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摇头晃脑、四肢并用地大声演唱歌曲。如,教材八年级上册开始系统讲中国各个地域的相关知识,笔者就为学生演唱了《彩色的中国》这首歌:“轻轻打开地图册,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彩色的中国。碧绿的是平原,金黄的是沙漠,长长的是长江,弯弯的是黄河。宝岛台湾像小船在东海上漂,神州处处好,神州处处好,我爱你啊彩色的中国……”由于学生初一年级音乐课上已经学过这首歌,便纷纷跟着笔者哼唱起来。就这样,还没正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情绪便被笔者带进来。

二、引入生活,情景构建

笔者在和其他教师同仁的交流中,发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次数很少,也很少开展课堂活动,甚至不少教师仍在采用传统、单一的按照教材逐字逐句讲解的方法,这似乎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不断进步的今天有些落后了。笔者认为,一名好的地理教师,要懂得如何将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或者说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地理与当今时事的结合,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式将国内外的焦点、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和学生共同探讨。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中,提出经济发展中的不当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引入雾霾问题,然后与学生探讨自己的哪些行为会加重空气污染,带来负担。并结合国家做出的战略调整,引发学生思考哪些企业要做出整改,如何整改,有污染的企业所设地址的风向、风口的选择,以及对人们生活、身体的危害等。偶尔还会设置诸如“防雾霾口罩真的管用吗”这种小型辩论赛让学生自主思考,闪耀智慧。如此,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爱上地理。

三、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是为了老师和爸爸妈妈?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当然不是。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生活实际中有所帮助。因此笔者认为,能让学生信手拈来,随时随地拿来运用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不能应用的知识只是死道理,这样学习的学生也只是个“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