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0 03:30: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学习观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专业承诺 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 大学生网瘾程度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自尊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体育运动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网络依赖程度的相关研究及应用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职业兴趣之间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与勤工助学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坚韧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研究述评 大学生心理压力与择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学习倦怠、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研究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结构研究 地方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Bandura A,Barbaranelli C,Vittorio GC,Pastorelli C.Self-efficacy beliefs as shapers of children’S aspirations and career trajectories.Child development.2001,72(1):1 87-206;
[3]肖志玲.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4]王云鹏.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职业兴趣之间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6;
[5]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心理科学.2006.29(1):47―51.上海:《心理科学》编辑部;
[6]胡桂英.中学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4;
[7]董斐蓉,何金彩,刘文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相关性研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第13届学术年会暨重庆市心身与行为医学专委会第2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141―143.重庆.2007;
[8]马勇.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硕士论文].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9]Smith M,Duda J,emporary measures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goal orientations: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72:156.175;
[10]庞丽娟,洪秀敏.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教师教育研究,2005.17(4):43―46.北京:教师教育研究杂志社;
[11]魏源.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与干预研究.心理科学.2004.27(4):905--908.上海:《心理科学》编辑部;
[12]连榕,杨丽娴.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田.心理学报,2005,37(5);
[13]赵锦山.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专业承诺一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科技和产业.2007.7(6):4-6.北京:科技和产业杂志社;
【关键词】学习拖延;大学生;拖延成因
一、引言
拖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几乎每个人在生活、工作或者学习中都或多或少的有过拖延行为。在越来越强调效率的今天拖延行为受到了人们的贬低和指责。因此,有必要对拖延进行研究。据已有资料表明,学习拖延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有近70%的学生在学习中有拖延行为。它也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各种影响[1]。
二、定义与分类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学习拖延下定义。大部分研究者对学习拖延采取了一种间接定义的方式,即学习拖延是学习活动中的拖延行为。也有少数研究者借鉴拖延的定义,将学习拖延直接定义为:学习者有意而无必要的推迟启动或推迟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1]。学习拖延的类型划分也基本上参照拖延的划分方式。第一种划分方式是按照拖延发生在行为上还是意识上分为行为性拖延和决策性拖延;第二种划分方式是按照学习拖延的经常性水平可分为长期拖延与短期拖延,其中长期拖延又分为逃避型拖延和唤起型拖延。逃避型拖延是指学习者在能够放映出个人能力水平的任务上的拖延;唤起型拖延是指人们在冲刺完成任务时,通过暂时性的拖延,自己的各方面状态都达到最佳或最高[2]。对学习拖延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认清学习拖延的心理机制及其成因,能更好的进行学习拖延的理论研究和矫治工作。
三、研究现状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关于学习拖延的研究多半只停留在对其进行理论探讨或者哲学解释层面,而没有上升到科学研究的高度。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的心理学家才开始对学习拖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国外对学习拖延的研究以对大学生的学习拖延的研究为主,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研究者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具有选取被试方便、易于观察、测量、跟踪、控制等优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学生的学习拖延是最严重、最突出的。我国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对学习拖延进行系统研究的,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研究数量较少,而且在内容上多以介绍国外研究成果为主,缺乏对学习拖延的系统探讨[2]。
四、本研究的意义和目标假设
学习拖延对学业的损害,是学习拖延对学生的最直接的影响;同时学习拖延也会对学生情绪、情感及身心健康产生损害。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的学习拖延现状和原因作调查,并对学习拖延的种类和原因的关系作初步分析。
由此提出本研究的假设:学习拖延在大学生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学习拖延的原因既有学习动机、兴趣等主管方面的原因,也有学习任务特征、教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不同类型的学习拖延的影响因素不同。
五、问卷调查与结果
本文选用华东师大韩宁贵硕士的《大学生学习拖延问卷》和《大学生学习拖延成因问卷》[3],据相关资料表明,该问卷以中国大学生为样本,而且具有较为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我们认为它能更好的体现我国大学生的拖延现状。
1、问卷一 《大学生学习拖延问卷》
据初步统计分析显示,该问卷的信度指标Alpha=0.749,α>0.7,说明问卷的信度较高,,该问卷对于测量大学生拖延现状的衡量具有高信度。由于一些题目同质性较低,所以又对该问卷进行了进一步修正,其信度指标提升到了Alpha=0.885。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效度进行检验,得到的结果为:KMO=0.888,p<0.05,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可以做因素分析。
综合旋转成分矩阵和碎石图,抽取5个因子,我们将这5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内省型拖延、长期型拖延、行为型拖延、逃避型拖延、分心型拖延。
2、问卷二 《大学生学习拖延成因问卷》
依据已有的资料,我们删除了其中一些题目,而这些题目所代表的原因对学习拖延没有显著的影响。据初步统计分析显示,该问卷的信度指标Alpha=0.85,α>0.7,表明该问卷的信度高,能较好的衡量大学生学习拖延的原因。
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效度进行检验,得到的结果KMO=0.821,p<0.05,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可以做因素分析。根据旋转成分矩阵和碎石图,抽取8个因子。这8个因子分别是任务价值、师生能力、内部要求、外部监控、情绪、任务价值、时间管理、动机。
3、拖延类型与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通过相关分析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先检验相关分析的假设是否满足,即检验各因子是否满足正态分布的假设。根据分析结果可知,“内省型拖延”的显著性水平为0.044,“长期型拖延”的显著性水平为0.087,“行为型拖延”的显著性水平为0.066,“逃避型拖延”的显著性水平为0.066,“分心型拖延”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拖延成因因子中,“任务价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04,“师生能力”的显著性水平为0.062,“内部要求”的显著性水平为0.035,“外部监控”的显著性水平为0.010,“情绪”的显著性水平为0.002,“任务趣味”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时间管理”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懒惰”的显著性水平为0.001,只有长期型拖延、行为型拖延、逃避型拖延和师生能力的显著性水平大于95%置信度下0.05的临界值。根据相关分析得知,5个拖延类型因子和8个拖延成因因子之间,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中,长期型延、行为型拖延和逃避型拖延分别和师生能力因子呈线性相关,其他因子则呈非线性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师生能力与长期型拖延、行为型拖延、逃避型拖延之间的相关均显著(p<0.01)。
六、讨论与总结
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拖延现象。通过因子分析,我们将学习拖延初步分为内省型拖延、长期型拖延、行为型拖延、逃避型拖延和分心型拖延五种类型,将学习拖延的影响因素分为任务价值、师生能力、内部要求、外部监控、情绪、任务趣味、时间管理和懒惰。对于因子的命名有很大的主观性,该分类仅代表本研究观点;鉴于已有资料,我们并没有将人口学变量加入到数据分析中;我们直接选用现有的学习拖延问卷,尽管资料表明其信度效度较高,但实际数据分析时,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我们只应用已掌握的数据分析手段,可能会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丢失一些信息等等,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统计方法与手段;学习拖延成因因子中大部分因子都与学习拖延类型因子呈非线性相关,这样的现象是事实还是因为误差导致,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陈保华.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硕士论文,2006.
关键词:学生质量;高等教育;评价
1 高等学校学生质量内涵
学生质量是个人的主体需求在学校教育及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下而形成的能力素质的程度或表现方式。因此,对于大学生质量的特点,我们可以有这样的理解:
第一,以大学生的主体需求为依据,以大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大学生质量是基于学生的需要,是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前提,如果大学生不需要,也就没有教育活动的实质发生,更谈不上学生质量。第二,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为指导。大学生质量是按照教育目的结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实现的,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是大学生质量的指导因素。第三,以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评价为标准。教育所培养的人归根结底要服务于社会,社会对大学生质量有着较高的需求,对大学生质量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质量的评价标准。第四,以大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为基础。大学生质量是基于学生的遗传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基础上探讨的,离开这个因素去探讨大学生质量的高低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第五,以高等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及教育资源为主要媒介。高等学校始终是学生成长的媒介,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在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总是有限的,绝大部分时间要在社会进行磨砺,从而成为人才。
2 高等学校学生质量结构
2.1 学业成就
第一,学习成绩。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大学生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大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效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综合表现,更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
第二,学习能力。大学生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素,也是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把握能力,包括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水平直接决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情况。
第三,学习创新。学习创新是大学生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及突出的创新研究能力则是大学生毕业后工作所必需,包括大学生的发明创造、撰写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及获得的各种奖励等。
2.2 社会适应
第一,环境适应。大学生离家在校生活,其对校园环境的适应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都是其质量的表现,只有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才能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独立地完成各种工作任务。
第二,人际关系适应。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需要独立的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及与社会各种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也影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三,未来生活适应。大学生应当训练其生活准备能力,对毕业后的如何生活应当做好规划,设立生活目标,并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而努力做好各种准备。
2.3 自我完善
大学生的各种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也要耐住寂寞、承受孤独,这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又是大学生良好行为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同时,大学生应当具备对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各种现象的正确评价能力,也应当具有对不同事物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力,这样大学生在接触社会及与人交往时,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以良好的方式交往人和处理事。
3 对高校学生质量评价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大学生质量评价的研究。当前关于大学生质量评价的研究严重不足,教育质量评价的深入研究已经多年,关于教育质量方面的论文10年来达4000多篇论文和专著,而关于学生质量评价研究却寥寥无几,学生质量是教育的落脚点,也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但目前的研究却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点。如果不知道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到底如何,就无法正确、有效地使用人才,更不能做到人尽其才。
第二,加强大学生质量评价的实践。当前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实践已经引起了各高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广泛关注。教育部进行的每五年一次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各省教育厅进行每两年一次的“高等学校基本状态的教学水平评估”及学校自己组织的各种教学评价,极大限度地推动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但从这些评估的体系、内容和方案看,对学生质量评价的内容还尚显不足,没有对学生的综合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试想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建设、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效果都是学生发展的外在因素和客观因素,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个主观因素,这些评价很难达到效果。
第三,加强学生质量评价的行动研究。学生质量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法,无论从哪些方面对大学生质量进行评价,都应当深入研究和实践,并不能期望马上就建立一个大家公认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也不可能立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只要是能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一套对学生质量评价确实能起到作用的评价体系就应当是重要突破,也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最有意义的借鉴。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共享平台;思维方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6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1
0 引 言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的出现,更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其主动思维能力、创新思维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论文规范化程度得到了提高,选题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大学生主动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时代潮流。
1 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和大学生主动思维能力概述
1.1 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
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是以互网为依托,以各类数据资源库为载体的数字图书馆,为广大网友提供了资源共享与传播的平台。其是指网上各种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以在线资源网站、大中型数据库、云盘等为代表的可进行检索、采集、获取所需资源的平台。
1.2 大学生主动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和判断力等能力。在不经意间,人们发现网络改变了自己的主动思维能力和做事方法。主动思维能力是指人进行有目的的信息收集、采集、储存和信息交换的活动,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创新性、思维性、科学性及研究性。
2 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对主动思维能力的影响分析
笔者从论文撰写的6个阶段进行问卷设计,并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在各个阶段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影响程度及对主动思维能力的影响体现。
(1)选择研究课题阶段:选题时获取资讯的途径、研究课题的偏向性,涉及学习能力中的知识更新、发现问题与标新立异等能力。
(2)论文研究设计阶段:如何进行论文设计、研究方法和内容等,涉及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知识与逻辑思维等能力。
(3)论文资料收集阶段:收集资料的途径、对待收集材料的态度等,涉及信息检索的能力。
(4)论文资料研究阶段:遇见困难的做法、他人论点是否正确、是否会比较论证的不同观点,涉及直觉思维与批判思维的能力。
(5)论点明确、材料选定阶段:明确论点使用的方法、支撑材料的选择,涉及创新知识水平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6)论文执笔撰写阶段:撰写的文字来源、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对主动思维能力的影响程度。
3 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对主动思维能力的影响
通过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在结合统计软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归纳出了其对主动思维能力的正面积极影响与负面消极影响。
3.1 积极影响
对比了研究学术资料,激发了研究思路,有助于形成系统的思维框架;对海量信息数据进行了深入挖掘,有助于增强分析概括能力的发展;对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进行了处理,有助于批判性、辩证性思维的形成;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互换性,使思维趋向综合化、整体化、开放化。
3.2 消极影响
只借鉴,不思考,对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产生依赖性、盲从性;提取他人观点,不做自我创新,束缚思维,不利于发展;期刊论文良莠不齐,信息输入碎片化、信息输出片面化。
4 在提高大学生主动思维能力方面的建议
4.1 对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建议
注重对学科前沿资料的阅读和积累,保持完整性、系统性,避免片面化;论文框架设计时“先己后人”,自己设计在前,参考他人补充在后;理论联系实际,辩证性地看待所获得的资料,注重论点、论据的新颖性、创新性、原创性;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是一种工具,内容可以参考,但不能盲从,可借鉴,但不能全盘照搬。
4.2 对学校及导师的建议
适度调整课程的结构,保证基本的研究条件,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并逐渐养成研究的素质;充分发挥导师制的教学,指导学生树立学术研究意识、逻辑思维,提高能力;重视实践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奎.互联网免费学习资源的收集与共享平台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11).
[2]张淑田.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4(6).
论文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大学英语;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作为国际性的交流工具,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对于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适应这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给“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已成为目前大学英语教育界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育的重新定位
由于我国的英语教育政策缺乏明确性、一贯性和系统性,近半个世纪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一直定位在基础英语,教学重点放在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上。尽管也进行过“大学英语”分级和分课型(视听说和读写译)的教学改革,使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得到了加强,同时照顾到了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具体英语学习需求。但是,“大学英语”教学隐藏的致命弱点没有得到克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单一(只有“大学英语”视听说和读写译两门课程),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依然在关于听、说、读、写、译究竟哪个更重要的争论中纠缠,人为地割裂了语言的整体性。
这种一成不变的基础英语定位使大学英语教育和中学没有太大的区别,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育过程等各个层面都存在,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在这种定位的基础上,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各种级别的英语考试,考试过后就没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课堂上仍然以教师讲解为主,内容主要是对语法、词汇等的仔细分析,很少注重语用教学,大学生在校时英语口语和写作成绩都相当好,但因为不具备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无法满足具体的工作需求。在2009年大连的国家IT人才招聘大会上,戴尔、惠普、华为等200多家企业提供了5000多个需求职位,但是在2万余人的应聘者中,有60%的人因尚未具备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落选,其英语水平与职位所需要的英语能力相差甚远。这种英语语言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成为制约国际化人才发展的瓶颈。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国际化”应该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决定高校投入与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一规划也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确立了方向。“大学英语”不再只是一门普通课程,作为跨文化交流工具的特殊本质特征使它应该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本身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学英语教育应该从基础英语技能培养逐渐转到专业英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来,不仅要培养大学生一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与专业岗位有关的外语工作能力。要帮助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阅读英文原版的专业书籍、用英语撰写专业论文、用英语与国际同行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服务。
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1.教学理念
新世纪以来,世界已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学英语教育要“以面向国际和跨文化的理念为中心”,着力拓宽学习者的国际视野,增强其跨文化沟通能力。英语不能只单纯作为一种思想交流工具,而且要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有承载、传承、建构特定文化的功能”与机制,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文化学习的过程。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具有跨文化的意识和行为。正如胡文仲所指出的:“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多语种表达能力;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对国际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知识产权等都有较深的领会;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整合能力;在国际舞台上独立活动的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因此在英语教育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接受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由于语言与文化和思维不可分割,英语课不能只作为一门纯语言知识技能课,而且是一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人格个性包括人文精神的通识课程。教学理念应以知识为主,通过知识学语言,熟悉异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专业知识,使语言学习更加接近自然习得状态。要强调“文以载道”,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文化鉴别能力和思辨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这样才不至于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中迷失方向,做出有损国格和人格的行为。
2.教学方法
“根据相关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如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等,以及Krashen的输入论、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论、Reid的知觉学习风格论、Vygosky 的最近发展区、Swain的输出论等,外语教学中可以采取协作探究式、互动反馈式、意义学习式、学习风格/学习策略调整式等具体教学模式。”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输入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输出能力。教师应尽量减少讲课时间,增加学生自学、讨论、研究时间,教学内容要融入各种课堂活动中,灵活运用讨论、案例、问题、活动、游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勇敢大胆地提出对于问题的独到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教材方面,教师不仅要认真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还要通过其他渠道开发与语言对象国有关的文化知识,要注意开发与语言对象国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等有关的交际文化。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来源广泛的各种信息,具体包括所需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跨学科性内容,以纸质资源、音像材料、网络平台、语料库等形式呈现,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还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某一专题,让学生充分利用多方资源独自探索、研究,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间予以指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联想创造能力、持续钻研和终身学习能力。
语言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内,还要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发,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知识的延伸,活动可以在校内和校际之间进行,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够大面积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使用英语的环境,实践和拓展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如开展英语角,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视新闻,创办英语广播电台、英文期刊,组织英语专项比赛(词汇、听力、演讲、写作、小品等)和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活动还可以跨越国界,让中外学生共同组织夏令营,在系列特色运动中体验异国文化特点,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开展国际合作教学、国际教室,网络虚拟社区,定期组织不同国度的学生进行交流,为大学生提供国际化经验,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增进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关注和理解,便于更好地与国际人士沟通和交流。
3.课程设置
2001年,教育部发文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争取国际留学生资源,教育部从2009年起开始在我国高校大力推行全英语课程。复旦大学在2009~2010学年的第二学期就开设了101门全英授课的专业课程。为了应对这种全英语专业课程,学生需要一门衔接性的课程。这一项任务完全可以由“大学英语”课程来承担。而且,随着高中新课改在全国20多个省的施行,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学毕业生已经具有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如果还是以基础的语言技能培训为中心的话,就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这种教育的新形势,“大学英语”应该构建技能本位课程和内容依托课程相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1)开设语言技能课程,包括“高级听力”、“高级口语”、“高级阅读”、“高级写作”和“高级翻译”。高级听力课以BBC、VOA、CNN、CCTV-9和西方电影作为素材,使学生接触到最真实的语言材料,以培养高超的听力技能;高级口语课培养学生公共演讲、商务演讲、学术演讲、演说与辩论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国际性的学术和商业活动奠定基础;高级阅读课程培养学生阅读英文原版小说和报刊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高效获取英语信息的能力;高级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论文写作、创意写作能力;高级翻译课程包括科技英语或专业英语翻译。
(2)开设内容依托课程,包括“科技英语”、“工程英语”、“商贸英语”、“软件英语”、“法律英语”等课程。帮助学生熟悉相关专业的词汇特点、句法结构和篇章特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的全英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设人文社科基础课程和系列讲座。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国际思维和世界眼光,通过学习“中华文化”课程,让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使中国学生能用外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本土文化,在广采博收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传承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
一、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的现状
关于我国外语专业学位论文写作现状的文献非常有限,侧重点不同,但有两个基本共识:一是学位论文写作与指导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正确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二是强调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表达独立见解,大胆尝试,过程重于结果。(孙文抗,2004)
穆凤英(2001)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了五所高等院校部分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几项主要结果表明:(1)调查对象中选文学方向的占半数以上,影响选题的主要因素是兴趣、占有资料和所学课程;(2)大多数人对做论文的认识不足,只是为了学做论文或完成任务;(3)半数以上得益于开过的课程及教师的指导;(4)多数人缺乏主动查找资料的意识。这份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学生的选题倾向、做论文的认识以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已经做出的关于学位论文的研究多是针对老牌的本科院校的学生,其他学校(如新升本的院校)毕业生的论文写作的研究较少。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专升本的院校之一,笔者结合自己辅导的论文写作实际,以及从其他老师处了解到的信息,对学士论文写作与大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
选题范围是论文写作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我院两届学生中,选文学题材的半数以上,影响他们选题的因素包括个人兴趣、占有资料和所学课程。其他学生选了语言学、教学法和翻译方向,极少数人选的是商贸方向。由此可见,多数英语专业的高年级课程中,文学类课程的影响力占较大优势,这与开设时间较长(至少两个学期)、相关资料也较丰富和容易获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语言学、翻译和教学法则处于相对弱势。即使教师想尽办法去调动学生学习语言学的积极性,绝大多数学生仍普遍觉得语言学的知识比较广泛艰深,对所学的知识或是一知半解,或是学过即忘,或是根本放弃了该门课程的学习,所以这类选题难以引起更多人的兴趣。另外,语言学和教学类的参考资料多数专业性太强,抽象难懂,有的研究涉及大量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甚至需要教学实际来验证,这些都使学生忘而却步,只有去选稍显容易的方向。
对论文长度的要求也会对写作质量产生相当的影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2000)要求论文长度为3-5千个单词。依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这个要求是比较合理和可行的。不管规定的字数多少,在实际的论文写作中,仍然有学生为了凑够字数大量变相抄袭的现象。所以,大纲建议的论文长度,不仅是个量的问题,也体现了对质的要求。就目前本科毕业生的一般水平而言,能用3-5千个英文词写出大纲要求的“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的论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孙文抗,2004)
学生做论文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种种困难,诸如找不到参考资料,不清楚论文的具体要求,论文的格式,英语表达能力有限,甚至文字的排版问题等。
学生不清楚论文的具体要求,与学术论文课的开设与否有直接关系。根据03级学生论文写作的实际,我院为04级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开设了20个学时的学术论文写作课,讲授如何选题、查资料,如何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和论证步骤,如何使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如何正确合理的引用文献等各方面的方法和技巧。即便如此,不少学生仍反映不清楚论文写作各个环节的步骤和要求。这固然与该课程开设时间有限有关,与理论的讲解和学生的写作的实践和体验脱节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才出现了写作中的种种问题。
在查找资料方面感到困难的学生也比较多。近年来开设英语本科专业的院校数和入学人数的急剧增加,英语专业所需的图书资料的严重不足是可想而知的。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使用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了部分资源,但这方面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方面,学生查找资料的意识、能力和技巧急需提高。一些学生甚至不知道怎么查资料,需要查什么资料,如何利用查到的资料。另一方面,互联网为人们获取信息提高了极大的便捷性,但其负面效应在所难免,部分学生有抄袭现象。所以,教师一定要坚持诚信教育,还要加强从选题、资料收集到终稿、答辩的全程指导,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英语表达能力不足是论文写作中又一突出的问题。学术论文要用正式的书面文体,从布局谋篇到段落、句子之间的衔接,从提炼主题句到每个句子的结构、用词乃至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范,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言功底。教师指导不可能替代学生遣词造句,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低下是写好毕业论文的一大障碍,也是产生抄袭动机的一大根源。尽管我院一再强调不能一字一句地批改论文,但面对如此多的语言方面的错误,教师很多时候不得不忙于纠正论文中的语言问题。所以,如何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英语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中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决不是通过批改毕业论文就能做到的。
二、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做学士论文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科学态度,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对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的分析有助于反思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由于“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它需要运用头脑,不仅仅要靠记忆。它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承担主要的角色,而不是教师”。(续润华,李建强,2000)尽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还是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不利于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的培养。所以高等学校的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这是保证课程讲授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大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前提。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对于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将其设计成讨论课,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为上好讨论课做好充分准备。为此,学生不得不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课堂讨论既能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又能在查阅资料、进行讨论和形成结论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言语能力。
3.加强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从平时写2-3百词的比较随意的短文到3-5千词的学术论文,跨度较大,单靠一门学术论文写作课显然不够,英文写作功夫更是需要长期积累。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无论基础技能课还是高年级的专业知识课,每学期教师都指导学生做一些小型的研究课题,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写出报告,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水到渠成了。为了加快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学生一进入高等学校,可以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从事一些科研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使他们尽早熟悉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4.授课与指导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无论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理论课,教师都应该授课结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以学术写作课程为例,该课程在《大纲》中与文学和语言学并列为高年级的专业必修课,有其相当的地位,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除了讲授常规的研究方法和行文规范外,还应该结合论文写作的实际,通过分析和讲解一些往届学生的论文,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领会论文写作的规范和具体要求。
大学生在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到底有哪些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对他们学习古代文学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这成为古代文学学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古代文学教师,必须找到大学生形成这些不良习惯的根源,并对症下药,找到合理有效的教育对策,帮助引导学生走上合理的学习之路。
一 大学生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习惯并不是由遗传得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习得的。针对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这一特点,应该及时找出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并努力防止其发生。在目前的古代文学学习中,学生的不良习惯可见于以下四个方面:
1.缺乏学习目标,盲目跟风学习,导致对古代文学学科的冷落
一方面从高中进入大学之后,原有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导致很多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对学习兴趣减弱。很多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很被动,学习专业课往往只是为了考试和评奖学金。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式日益复杂,因此产生的“一张文凭、多种证书”效应使很多学生情绪躁动,因害怕自己落后他人而盲目跟风考证。在从众效应的影响下,学生们终日忙于“英语四六级”“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各种资格考试,而对专业学习却随便应付。学习的动力只是为了奖学金或服务工作,学习明显带上了功利色彩。
由于功利性目的的存在,古代文学一类的传统学科遭遇到冷落。学生既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文学,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原本需要花大量时间阅读和分析的文本被束之高阁,课堂学习中只是机械地应付教师,甚至连教师教授的内容也只是听听而已,这样的学习成果自然收效甚微。
2.网络成瘾造成学生学习古代文学能力的低下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网络利用率的提高,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最主要群体之一。但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不少大学生出现了过度依赖网络的现象,这使得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学生沉迷网络之后,学习的自主性变成了上网的自主性。情节严重的因为大量时间花在网络上,导致学业荒废,轻者则表现为学习过分依赖网络,时下很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没有网络,就无从下手。有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收集资料的兴趣多于他们对所学课程本身的兴趣。
网络成瘾削弱了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古代文学学科自然也受到了影响。大部分学生不愿意阅读繁体字的文本,而愿意选择网络版的现代文本;在文本阅读中遇到生字、生词也不愿意查找相关的工具书和资料,而是单单靠浏览网页获取信息;教师布置的论文,写作观点几乎全部来自网络,全无自己的想法和评述。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能力越来越低。
3.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中因害怕困难而产生畏惧或消极的学习心态
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要面对的是全新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大学四年里,他们既要学专业课、公共课,也要学习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因此学习方式已完全不同于中学。但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中学时跟着教师节奏走,教师“手把手”教的方法,所以对大学教师的讲授,很多学生感觉难以适应。实际上,大学学习是提倡自主进行的,不仅要求学生自己安排学习时间,还要求学习模式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古代文学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是:课前积极做大量的阅读准备;课上跟随教师理解和消化讲授内容;课后做相关知识的积累和研究。这也是古代文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在讲授时,教师往往只是速度较快地讲重点、难点,一节课会涉及一章或几章的内容,其中涵盖的作家作品也很多,但课后布置的相关练习又相对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学生感到负担过重,不知如何安排各科课程的学习时间;更有甚者干脆弃之不顾。在长期的古代文学学习中,不少学生一时跟不上,就时时都跟不上,造成恶性循环,学习效果很不理想,进而产生了逃避的想法。
4.因偏科而忽视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
大学生学习偏科往往是由于兴趣差异引起的,很多大学生学习课程仅仅凭对课程或任课教师的喜好。在实际学习中这部分偏科学生的表现是,对感兴趣的学科认真对待,对不感兴趣的则草草了事。
古代文学由于时间遥远,文体复杂和字词难以理解等缘故,常常不受学生“欢迎”,特别是先秦到汉魏时期的文学,这一情况更加突出。这种偏科倾向,实际上是由于学生缺乏对古代文学课程应有的了解和兴趣所产生的,不少学生对古代文学怀有恐惧和排斥的心理,所以他们在学习古代文学时常常提不起精神,甚至上课做别的事情,顾此失彼的做法使他们难以达到课程的要求,也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 对大学生古代文学课程学习不良习惯的教育对策
针对以上大学生在古代文学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作为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师,必须找出有效的教育对策,以帮助学生走上合理的学习之路。在笔者看来,杜绝以上不良习惯的发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