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25 01:00: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

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文化基础与知识储备,所以,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关注文化知识的拓展与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运用的阅读教学技巧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因此,中学语文教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效的阅读教学技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

首先,教学观念过于保守,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受到中考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少教师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大多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阅读教学的方式不够灵活,自主、探究和合作的教学方式没有运用,影响教学效果。其次,教学目标不够科学合理,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不能做到认真负责,在备课环节不够充分,对教材分析和研究得不够透彻,阅读教学目标设定的比较随意,导致教学目标不合理,难以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再次,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讲解教材内容,盲目的传授阅读技巧和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使阅读教学乏味枯燥,而且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有限,使用的教学方式较少。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技巧

(一)明确阅读目标,给予及时评价。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想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制定一个的明确的阅读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短文,并给予他们及时的评价,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点评,充分显示出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朗读作为阅读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有效途径,中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导读,引导他们正确朗读文章,体会作者融入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短文的中心思想与核心主旨。学生在朗读之前,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制定一个合理的朗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其阅读热情和兴趣。另外,当学生阅读完语文课文之后,教师应及时评价他们的阅读效果,促进其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保证阅读时间,尊重学生个性。中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现象,让学生对语文课文进行自由阅读,保证字词发音准确,但是给予他们的阅读时间不足,导致阅读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而已。所以,教师要想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需要为学生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字语言的含义,培养其感受能力。教师在保证学生拥有充分阅读语文课文时间的同时,应注重他们的阅读过程,要注重阅读效果,不能只是表面过形式,而是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来说判断学生是否阅读完毕,诸如,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之后向教师示意。另外,中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文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发挥,宽容对待每一位学生,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包括自由读、男女对读、对话读或集体读等。

(三)强化课堂交流,提升阅读效果。互动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和常用技巧,在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课堂交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通过他人的讲述,使他们阅读收获进行互相分享,以此提高所有学生的知识积累与阅读储备,进而提升阅读效果。在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交流中,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内容,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自由选择主题,为其他同学分析自己的阅读收获,让他们在不直接进行阅读的情况下,获得对书籍的大体了解,从而便捷的获取知识。另外,中学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他们在讨论过程中的主题和表现,进行评价,在活跃的交流氛围中,促使他们的思维拓展,加强学生对部分文学知识的记忆,通过学生的自主努力强化阅读效果。

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近年来新课程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改革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阅读教学的力度。本文通过研究中学语文阅读,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进行创新。

一、阅读教学在语文中的作用

中学的语文教学,教师利用阅读,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三观。这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精神的食量,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全身心投入,教师要对阅读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述,做到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利用阅读中的精华知识和道理丰富学生心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树立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经验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能力,特别是一些经验较少的年轻教师,会出现以下问题。第一,教师在课堂上以个人教学为中心,忽略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开始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授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教师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种教学使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缺少主观能动性,其天赋也被逐渐抹杀。第二,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以个人讲授代替学生阅读的情况。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通常在课堂上只注重个人讲授,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第三,部分教师认为,阅读课重要的任务是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教师认为通过个人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能够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的能力。但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对文章本身的阅读,同时也忽略了学生阅读的积累,成为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阅读教学的目的,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阅读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占有着很大的比重。阅读教学是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的反映。教师要做好阅读教学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受到知识的熏陶。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因材施教

教师要根据自己任课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便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要以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学生的个人能力,还有学生的内在需要为出发点,通过阅读

教学,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思维和

视野。

2.结合现实教学的需要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还要结合教学大V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教师的点拨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进行目的性阅读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实行目的性教学。教师可以总结出系统的解题的方法,明确解题思路,使学生的答题方法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明确的阅读目的。

4.建立合作平台

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沟通想法。在这个平台,教师负责组织,并进行适时的引导,构建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平台要以学生为主体,发言的权利留给学生,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提出意见,表明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再进行评价。教师从主体变成客体,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共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中学语文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着很主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重视起来。我们要不断地发现更好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提高教学能力。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性;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50-01

语文是承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地、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应付不了的。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基础的基础。

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1.教师教学模式落后,违背教学规律。

阅读课最流行的程式就是:教师首先对课文进行划段分层,剖析讲解,然后归纳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初看上去,这种教学方式好象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由点到面,很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实质上这种程式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呆板僵化,阻碍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而且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说,这种程式忽视了让学生整体地感知、体味课文,使学生缺少整体印象。结果,学生虽然学了很多课文,但当自己面对一个完整的阅读材料时,就很难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分析。

2.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不自觉的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把课文分析讲解得足够细致、足够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性,等到他们自己接触到阅读材料的时候,就机械呆板的按部就班地分析课文。而在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加强的大环境下,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

二 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1.转变教学观念,大力倡导开创思维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法”。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①主动积极,乐于探索;②潜心研究,独立思考;③知疑问难,互动合作;④善于发现,注重总结。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向教师提问特别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②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题的随机性,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③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仓库、权威和真理的裁判官,而应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④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认为: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这一点可从那些语文成绩优秀学生身上发现规律,他们都具有自主读书的习惯。一般来说他们都有上课前预习课文,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抓住课文的重点,摘抄名言名句,记读书笔记,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等等习惯,这些习惯还不足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的眼界仅局限于课本,哪怕把课文啃得一字不剩,背得滚瓜烂熟,那语文成绩也未必上得去。所以坚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并终身受益。在这里笔者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首先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导,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与学生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成计划;其次离不开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领悟和坚持。

3.在中学语文阅读中尝试情感教学。

有些阅读材料中的情境,无论是地域还是时间,学生往往很难进入到情境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氛,感染学生情绪,拉近作者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发生情感共鸣。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创设以下情境法:

(1)背景情境法。

有些课文,因学生不了解课文写作背景或相关历史,学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这时可通过介绍背景来创设情境。如笔者教《故都的秋》一文时,只有让学生先了解郁达夫生平简历,了解到作者当时正身处日寇进逼华北的危急时代,才能领悟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色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忧虑和孤独之情,是源于作者满怀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生活情境法。

通过教师引导,利用教材中人物的不同性格,让学生以某种特定的身份去投入课文的研读,并运用自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生活中固有的情感,深入领会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使教材与生活达到和谐统一。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时候,不妨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如果是你在夏夜去欣赏月色下的荷塘,你会有怎样的体会?”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当时在参观游行大典的人群中,你会怎么样呢?”

(3)古诗情境法。

篇(4)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 教学 作用

一、正确理解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究竟如何搞好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呢?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的适应过程与理解能力,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教师应主要围绕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来面对学生给予艺术的辅导。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政文章,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合理启发阅读教学的思维方式

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来欣赏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正确的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重点夯实阅读教学的语感基础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词汇的相对贫乏和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方面,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或者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强化训练阅读教学的读写技能

篇(5)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53

语文课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课中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进一步锻炼、培养写作的技能。在新课标要求下,阅读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学生和阅读材料互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能力、方法、习惯等一系列目标的课内阅读教学。

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抓好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无疑对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要通过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只有把作者的思路弄清楚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要从作者的思路入手,弄清作者运用了哪些主要材料,初步了解作者有什么表达意图。正如叶圣陶所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背影”这条线索,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那么文中通过“父亲的背影”饱含着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以及强烈的思念之情,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要通过阅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情感的结晶,无论它是以抒情为主,还是以写景或叙事为主,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感染力量。例如教学法国作家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感受到文章洋溢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初读课文如果受到了一定的感染,激发起一定的情感体验,就可以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对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将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要通过读课文了解文章的框架。框架是文章思想内容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把握住文章的框架就可以说是从整体上把握住了文章的基本面貌。笔者在教学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文章分成两部分,即“百草园”为一部分,“三味书屋”为一部分,这样框架分明,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热爱和眷恋,对“三味书屋”枯燥呆板的生活及陈旧的封建教育的厌恶之情。了解了文章的框架,也便于学生记住文章的内容。

“提问设计”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暴露了出来。往往是一堂课提出的问题满天飞,课堂气氛十分热闹,但是对课文的主旨、内涵却很少能深刻把握。提出的问题过多,导致学生很难从文章中筛选重要和有用的信息。针对这些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学会虚拟提问,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注重提问的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突出重点和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形成师生互问氛围,平等提问。当然,让学生提问也要把握好“度”。教师要把握住课文的主旨要求,力求避免干预学生的思维,但是也应该根据主旨要求适当作一些导引,使学生的提问既能突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课文主旨的把握,更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人为限制阻碍学生思维的创新。

建立阅读教学常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得到强化、趋于稳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因而教师应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另外,还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时间加强课外阅读。可由教师指定读书篇目,也可由学生自由选择有益的书阅读。

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 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形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1]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当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主体意识,是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因此,阅读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实践

新课标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我们要探索自主学习法。

1. 自主学习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兴趣是寻求知识的动力,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学生只有始终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让其情感活动伴随阅读过程,才能有效地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在课堂上设计一个激情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兴趣。

2. 课外的自主学习初探。

课前,要求学生超前自学,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根据预习提示自学课文,运用工具书自查生字,新词,这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尤为重要。不仅能让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理解课文,找出自己的不足,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扩展了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养成了这种超前自学的习惯,以后的阅读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课堂的自主学习实践。

阅读要改变以往那种传统的由老师安排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的模式,理解课文要坚决改变用大量时间去分析课文内容,老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能力,走出“串讲串问”模式。在学习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也要强调主观意识,还要善于激疑,巧留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学习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外国诗两首》中的《夜》时,我就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想不到学生的花样还真多。有的选了读诗,有的选了改写诗,把诗改成了“月下静悠悠,小溪慢慢流。莺歌欢唱歇,银装素夜裹”这样,学生各得其所,积极性大有提高。在自学完了之后,探讨每一节诗意时,我没有作一一分析,而是让学生想象,描绘自己的画面。同学们的思维打开了,想到了“闺土刺猹,月下行船看社戏……”不仅丰富了想象,也对以往的课文作了巩固。这下子学生的兴趣可浓了,连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就写出了“暮降西边红”的佳句,从整体上提高了语文素养。

二、探索创新学习

俗话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难的就是让学生形成创造的意识,能创造,会创造。我个人认为,在前面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也是探讨阅读学习的方法。其实,从细微上讲,各种类型的文章,各个学校教学的差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千差万别,学习方式不能单一地定为某种方法,要强调新式学习法,创新学习法。这里介绍几种,仅供参考。

(1)登门槛技术法,可以培养低差生阅读学习的自主性,自信心。学生每天周而复始地面对每篇课文,有的可能早就头疼了,那么就让他们从小小的要求开始,如作是否喜欢阅读的问卷调查开始,学生都能简单地答出,等到将结果公布后,学生会发现喜欢阅读的肯定要多,那么既然这样,不喜欢的学生就会慢慢向喜欢的学生靠拢。再如写作文,你要他写千字文,不是把他给吓倒了吗,先要他列提纲,然后扩段,由段不就组成篇了吗?这就是登门槛技术的应用。

(2)怀疑阅读法,就是带着怀疑所读文章的完美性的观点读文章。用这种方法阅读,不仅能促使人较为全面地考虑问题、掌握知识,而且能促使人较好地发挥出内在的创造潜能。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篇(7)

下面就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陈述一些浅见。

第一,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它们的联系,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不能把美育看成只是音乐、美术教师的事。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已如前所述,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将美育渗透于其中。在阅读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理解文段的内容,又要能领悟其文字中蕴涵的深意。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他形象更多的意蕴。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

第二,反复阅读,在诵读中体情会意。前苏联一位著名教育家指出:从小学到中学,有声语言的阅读训练要求达到4000小时。诵读,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阅读方式,比其他阅读方式更具强烈的感染力。从美学角度出发,只有通过欣赏,作品才能最后完成,欣赏本身就是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再评价。诵读者通过欣赏“进入”作品,产生心理感受、体验、认识和评价,不断地补充、丰富作品的形象。

第三,借助表演艺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艺术对人类而言是通向天堂的唯一钥匙。”教学实践表明,表演艺术是服务于阅读教学的艺术手段中最具有可行性、便捷性和有效性的一种手段。通过表演艺术的运用,可以极大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进入到作品中,与作者身同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并受到了教育。

第四,借助影视艺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电影、电视的普及,影视艺术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语文教学应正视和充分利用优点和长处,使其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并借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的文学作品已改编成了电视、电影,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电视电影,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进而领悟其中蕴含的美学意义。

第五,借助绘画艺术。中国文学有着诗画同源的历史渊源,图文并茂也一直为课文编写者重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绘画艺术,有助于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在动手动脑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1、抓住重点,攻克难点,理解文章的中心。

第六,借助音乐艺术。音乐手段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1、用音乐导入课文。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用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作为导入课文的一种方法,有利于渲染一种嫉恶如仇、匡扶正义的气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2、用音乐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高妙。如教《听潮》时,播放有音乐伴奏的海潮声音的磁带,领略海潮的温柔美和雄壮美,然后让学生根据录音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再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从而体会到用词之准确、生动、形象。继而让学生在录音中品读课文,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学生得到美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