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7 02:29: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控技师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预备技师;论文;指导
G712.3
我院从2008年开始开办预备技师班,学生为高中起点,学生在完成四年预备技师学制教育,并通过相应职业技师的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后,由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批准核发预备技师证书。在四年一期至四年二期,我们有预备技师论文写作和答辩环节,一般为15周,学生在实习岗位上一边工作,一边写作论文,期间指导老师定期去工厂进行指导和沟通,最后学生回学校参加答辩。毕业论文是预备技师教学的关键步骤,是教学过程与企业实践的结合,是专业知识提升与沉淀的过程。学生通过撰写论文,可为学生毕业2年后参加技师论文评审打下基础。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好的做法,下面谈一谈我们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 做好选题和开题工作
学生的毕业论文从选题开始,题目选得是否合适,对后续写作工作有很大影响。我们会在《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开始实施后,安排学生在学校学习2周,在这2周中,安排学生去查资料,指导老师每天都和学生见面,进行选题指导。我们的专业为数控编程,选题范围主要包括:先进数控加工技术、夹具设计、机械制造工艺编制、先进测量技术等。学生选题确定后,要填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然后安排统一时间进行开题答辩,学生在开题答辩时,要把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思路讲清楚。
选题初期是学生最迷茫的阶段,因为学生以前没有类似经验,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在这一阶段,我们会安排几次专题讲课,讲课主题有:毕业论文的要求和规范;毕业论文选题方法和范围;论文写作方法;往届学生毕业论文范例剖析;等等。我们还会带学生下企业,引导学生到一线岗位上选题,比如带学生到手机和平板电脑外壳加工企业参观,会指导学生选加工手机外壳和平板电脑外壳的气动夹具设计做为课题。带学生到数控机床厂参观,会指导学生选数控维修方面的课题。带学生到三坐标测量机企业参观,会指导学生选精密测量方面的课题。
二、 注意跟踪指导
学生在通过2周完成选题后,要马上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要在利用业余时间撰写论文。学生在下企业后,允许和鼓励学生根据在学校的选题和开题经验,再结合岗位实际情况重新选题。学生尽量安排到拥有技师工作站资质的企业工作,我们要求企业安排一名工程师或师傅带学生,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指导。学校也安排一个老师跟踪指导学生,定期下企业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这一阶段的工作内容为学生在岗位上利用工作之余r间撰写论文。由于企业工作任务紧张,学生可能会觉得没时间做论文。为了保证论文质量,我们会和企业协商,顶岗实习阶段为学生做课题阶段,不宜给学生安排太多工作任务,一般少安排加班和夜班。指导老师每周都要和学生保持接触和沟通,经常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论文撰写工作。
在学生到岗位上工作之后的初期,如果学生在岗位上找到了更有实用价值和更好的课题,能结合学生自己的工作做论文,在经指导老师同意后,我们允许学生更换课题。最好的课题是学生结合工作岗位选的课题,写的最好的论文也是出自工作岗位一线的论文。比如在技师工作站深圳市缘与美珠宝有限公司工作的学生,他们的工作内容是使用小型五轴数控铣床加工珠宝,编程和加工都是学生完成,有的学生写出了加工珠宝的夹具设计论文,邮递学生写出了珠宝数控加工工艺改进方面的论文,都受到了好评。
三、 做好答辩工作
答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检验学生是否对自己的论文能够说清楚,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发现学生是否有抄袭现象。我们提出总的要求是:(1)选题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推广应用价值;(2) 结构合理、层次清楚,文字(含图样等);(3)表达准确通顺,字数不少于4000字;(4)内容充实,论点正确,论据充分有效。
答辩时要求指导老师回避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我们从选题、结构、文字、内容水平和答辩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一般分组进行,每组安排5个评委老师。
答辩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要求学生要做好PPT,内容表述要流畅,回答问题要准确。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周六和周日,这样才不和学生的工作时间冲突,保证学生都能按时参加答辩。
答辩完成后,评委小组要给出评价意见,同时给出结果,分三种情况:通过、不通过、按照要求修改后可通过。
四、 如何做好成绩评价
成绩评价是重要的指挥棒。毕业成绩由几部分构成:选题阶段表现,占20%;论文水平,占60%;答辩表现,占20%。如果第一次答辩论文没有通过,要求学生修改论文,再给一次答辩机会。如果第二次答辩还不通过,就要安排重修。
成绩评价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答辩时5个评委按百分制独立打分,最好算出总平均分,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
五、结语
关键词分层教学;数控技术;毕业设计;实施
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1学生生源层次不一
目前陕西省高职院校的生源组成有:普高生、中职生、三校生、初中毕业生(五年制);且录取形式多样化,有高考录取、单独招生考试录取、报道注册录取、中考录取等。这就造成了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参差不齐,学习状态多样化,学习成绩差距大;然而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培养目标却是统一的,尤其在专业综合训练环节,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来检验高职培养目标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1.2毕业设计选题单一,偏离培养目标
通过近五年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执行情况统计,目前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依然是以毕业设计论文形式进行,这种模式已经不符合当前高职教育培养的对象以及培养目标的要求。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内容包括:零件图绘制、零件图分析,毛坯选择、毛坯图绘制,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确定,数控加工工艺装备(设备、刀具、夹具、量具)的选用,切削用量及工时定额确定,工艺文件的制订,编程。完成设计内容之后,进行毕业设计说明书、工艺文件、答辩PPT等资料的编制整理,然后答辩。统一的毕业设计模式及要求,无法满足多岗位、多形式、“零距离”就业的需求。
1.3受提前就业影响,毕业设计辅导监控难、质量差
伴随着高职就业压力的增大,就业时间越来越早,高职毕业生基本上在大三一开学就投入到应聘热潮,一旦学生签约,大部分学生将面临立即上岗的要求,往往在就业与毕业设计环节的取舍上,高职院校基本都是以就业作为首选。这样一来,毕业生只能将老师布置的设计题目带走,到企业去,边工作边搞设计。进入企业,毕业设计的辅导监控就落空,从而造成了毕业设计质量差,答辩各环节成绩低,甚至有的同学毕业设计资料无法达到要求,不能顺利进行答辩,这样给毕业生综合实践环节的成绩评定带来诸多不便,现在就业与毕业设计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
1.4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脱节
毕业设计是高职毕业生的最后一个专业综合实践环节,目前高职毕业设计的形式受到其内容的制约,基本上都是由指导教师给出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并进行答辩。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毕业设计完成之后,再进行顶岗实习环节。数控技术专业的顶岗实习主要是进入毕业生就业单位实习,随着学生就业的普遍提前,大部分学生在大三第一学期就已经签订就业协议,随后即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前就业影响了毕业设计环节的进行,同时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完成毕业设计环节的任务。
1.5毕业设计环节分层教学迫在眉睫
如何解决高职学生生源层次多样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偏离培养目标,毕业设计辅导监控难、质量差,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脱节等现实问题,我院通过多方调查研究,成立课题组,探索出分层次教学,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可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试件加工、CAD/CAM设计、顶岗实习报告等多种模式的学习方法。多种模式多种题目,既满足在校生完成毕业论文要求,又满足顶岗实习学生,专业综合实践与就业相结合,解决就业与设计矛盾。在校生也可根据个人学习情况选择是做论文,还是做CAD/CAM设计,或者做试件加工,从而提升不同层次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的设计质量,指导老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专业综合实践效果更好,解决了种种矛盾。
2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分层教学实施的保障条件
分层次教学极大地解决了目前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但是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模式毕业设计需要一定的保障条件,我院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界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各部门分工协作,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2.1设计室
对于学习成绩较好、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同学,数控学院提供了足够容纳设计学生的设计室。设计室配备桌、椅、绘图板、丁字尺等必要的设计工具,以及设计用的机械加工工艺手册、零件设计手册、公差手册、夹具手册、刀具手册、量具手册等设计资料,为设计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
2.2CAD/CAM实训室
对于软件应用水平高、进行CAD/CAM设计的同学,数控学院提供了CAD/CAM实训室。该实训室有高配置电脑100台,能快速流畅运行UG、Pro/e等三维造型软件及仿真加工软件,为造型仿真加工提供条件。
2.3数控实训基地
对于理论学习成绩一般、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毕业设计环节重点训练其一项专业核心技能,数控学院提供数控实训基地对毕业设计学生开放。我院数控实训基地目前有CAK6136数控车床10台、CL-20A全功能车2台、XD-40数控铣床10台、1055VMC加工中心6台、CTM450电火花2台、DMWG320T6线切割4台,这些设备在课余时间全部对毕业生开放,保证试件加工同学进行技能训练及毕业设计产品制作。
2.4顶岗实习企业
对于因就业参加工作,或进行顶岗实习无法顺利进行毕业设计环节的学生,学院积极联系顶岗实习单位,为学生创造便利条件,通过企业给定题目或者完成顶岗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数控技术专业目前拥有校企合作工作站1个、校企合作单位20余家,先后与西安嘉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工作站协议,与西安华元机械有限公司、宝鸡秦川机床发展集团、西北工业集团、西光集团、西安东风仪表厂、陕飞集团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供保障,同时这些企业对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都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工作和设计指导,保证了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同时能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技术人员的工作角色转变。
2.5师资条件
分层次教学,除了必备的硬件条件以外,师资队伍也是最重要的保障之一,根据学院教学管理规定要求,参与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师必须是讲师以上职称。数控教研室目前拥有专兼职教师33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14人,为分层次教学提供了必备条件。2015届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各个环节有专门教师负责指导,参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7人,讲师3人;参与CAD/CAM设计指导教师8人,其中副教授以上5人,讲师3人;参与数控加工设计指导教师8人,其中高级技师5人,技师3人;参与顶岗实习联系指导教师5人,均为讲师。
2.6制度保障
在分层次教学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质量监控中心、数控学院各级部分的规章制度执行实施。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联合下发的毕业设计管理规定,明确了毕业设计目标、任务、内容、效果、指导教师要求等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处定期对毕业设计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每年度进行评比;质量控制中心则按周、按月进行检查反馈,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数控学院不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各部门协调合作,保障了毕业设计环节的顺利进行。
3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分层教学实施过程
2015届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共有160名学生,参与指导教师31人,通过项目组成员共同努力,形成了一套分层次教学模式。
3.1毕业设计题目审核
参与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师进行选题表填写,选取毕业设计题目。要求设计题目要符合分层教学要求,突出专项技能特点,设计题目要有新颖性,能调动学生设计兴趣。
3.2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公布选题
对教师所申报的题目,教研室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并在院部备案。选题不合适的,将退回重新选题。并且将通过选题、指导教师名单在第一时间公布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特长提前考虑设计方向。
3.3学生选题,院部审核
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的设计题目、指导教师,以及教师指导人数,将通过学院公共平台,向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公布,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就业情况,以及兴趣爱好选择题目,选择指导教师,完成后交院部审核。院部学籍管理员与教研室共同对选题学生进行成绩分析,进行综合评价。选择进行论文设计的学生,要求学生综合知识丰富、机械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成绩优良;进行CAD/CAM设计的学生,要求至少有一门软件应用课程优秀,能熟练进行三维设计及二维设计,有解决复杂曲面设计加工的能力;数控加工的学生,对理论课知识要求低,重在实践技能的锻炼;需提前就业的学生选择顶岗实习报告,进企业联系企业指导教师,完成企业设计任务。根据审核结果,通过的进入实施阶段,不通过的则需要教师指导重新选题。
3.4毕业设计实施
进入实施环节后,各指导教师要严格按照学院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分别在不同的设计环节进行指导。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在设计室进行7周各阶段的设计指导,完成论文资料、工艺规程文件;试件加工的学生,则在数控实训基地,由指导教师进行工艺方案确定、加工指导,完成试件的加工,并保证各项加工精度要求;CAD/CAM设计环节,学生有指导教师在CAD/CAM实训室进行产品设计、造型、仿真加工等,最后形成动画、视频等影像资料;顶岗实习学生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完成企业题目或者顶岗实习报告。
3.5设计资料整理、答辩
各环节主要设计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按照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资料要求,完成对应的论文、加工件、CAD/CAM动画视频、顶岗实习报告、答辩PPT等资料的整理。所有资料必须按照规范要求,完成设计内容,待指导教师审核签字后,进行答辩。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答辩,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统一组织实施,邀请企业专家、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保证答辩的公平、公正。
3.6成绩评定
数控技术专业,分层次教学后,毕业设计环节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毕业设计过程占40%,设计资料占30%,答辩成绩30%,重点突出毕业论文、数控加工、CAD/CAM造型、顶岗实习的过程训练,从而提升毕业设计质量,调动设计的积极性、参与性。
4分层教学取得成效
4.1分层教学培养了不同层次、有特长的人才
将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单一的模式进行毕业设计这种旧的模式,变为根据不同层次进行多种模式的学习,这种状态的转变,有利于发挥学生特点培养专项技能,更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培养有特长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4.2监控组织更到位、设计质量显著提升
分层次教学避免了一刀切,离校难监控,毕业设计质量差的现状。通过分层教学,管理部分及企业专家一致认为,学生设计质量显著提高,加工技能得到锻炼,造型能力得到提升,促成百花齐放的局面的出现。
4.3缓解就业与设计冲突,毕业生受到顶岗实习单位青睐
提前就业进入企业的学生,通过企业题目或者顶岗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工作中总结、学习,能更快地融入企业、融入岗位,改观了以往设计内容与工作内容不符,失去综合训练意义的尴尬。通过改革,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通过这种企业安排设计、指导设计,协调了校企关系,同时缩短学生培训时间,受到单位的青睐。
5思考与瞻望
学生生源多元化、学习状态参差不齐是高职学生的现状,如何解决这种复杂状况下学生的培养,越来越值得职教人深思。虽然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在毕业设计环节采用了分层次教学模式,但是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大班集体授课,如何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潘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27):140.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15)
摘要: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职业院校事业发展的“瓶颈”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和创新适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培养模式,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以培养“三位一体”复合型师资为目标,通过技能达标、专业补缺、脱产进修、学历提升、企业实践、教学评价、教学比赛及课题研究等不同途径进行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三位一体;师资培养;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79-03
作者简介:王连英(1971—),女,浙江永康人,硕士,浙江交通技师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技师培养。
背景描述
我校数控加工专业始建于2004年,主要由原汽车维修类专业的机械基础教研室组建,多数教师都在近3~8年内引入。目前,我系有专职教师45人,师资来源主要有引、调、聘、留四种。“引”主要是指引入普通工科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或本科应届毕业生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0%;“调”是指从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学校选调进来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9%;“聘”是指不占编制的外聘教师,主要由企业的技术骨干、企业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和部分高校毕业生构成,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8%;“留”是指留校的优秀毕业生,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3%。各种渠道进来的教师各具优势和不足,教师培养培训和学历达标任务比较繁重。
从年龄结构上看,我系中青年教师占93%,老教师只占7%,这与我系成立时间不长有关。从职称构成上看,我系也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即“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高级职称教师占31%,初级职称教师占47%,而作为中坚力量的中级教师仅占22%。
综上所述,在我系的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和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居多。他们多数理论知识较好,实际操作技能较薄弱,且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而数控加工专业是工学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只懂理论的教师很难胜任课程教学的要求,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基础。
主要目标
为满足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应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德育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培育一批优秀的教学骨干和学术骨干,建设一支适应课堂理论教学、实训指导、生产实践“三位一体”(理论教学、实训指导、生产实践)的数控加工专业复合型教师队伍。
实施过程
我系的师资队伍培养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为指导,以培养“三位一体”复合型师资为目标,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改革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进行师资摸底,制定教师素养提升方案 通过对现有师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划分,了解各类师资来源的优势和不足,根据需要制定教师素养提升方案。例如,普通工科毕业的硕士生或本科生,他们学科知识比较系统、但技能方面明显不足,并且教育教学相关理论也较薄弱;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对企业具体工种、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定位不准确;留校的毕业生技能操作水平较好,但学历较低,缺乏教学经验等等。为此,应依据不同的师资来源制定不同类型的培养方案,帮助教师策划、制定生涯规划,通过技能综合训练、企业生产实践、学历提升及教育方法探究等模式弥补其“出身”的短板。
培养途径 主要有以下培养途径:(1)技能达标。利用校内实训设备,我校在暑假期间对从普通高校引进的教师和从科研机构等调进来的教师进行普通车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各类机床的操作技能训练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训练,要求专业教师技能达标,通过训练后考取高级工及以上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另外,学校通过每年举办“技能节”,进行技能综合训练,以“赛”促“练”,多位教师实现了多工种的技能复合与提升。(2)专业补缺。不同教师都有自己的短板。两年来,我们安排教师参加“数控编程操作”、“全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技工院校职业能力教学管理”、“中职教育中德合作教师培训”等校外组织的各类培训15人次。还先后派出3位教师赴德国参加“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培训、派1名教师赴新加坡考察学习。通过开展各类职后培训与专题培训,加快这些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3)脱产进修。学校鼓励教师通过带薪脱产的形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职业教育方法与操作技能训练。期间已安排3名教师分别前往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强化实践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技能。(4)学历提升。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学历提升,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对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教师提供15 000元/人的学费资助,期间有3名教师分别考取了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攻读在职工程硕士,以提高其教学研究水平。对学历尚未达标的教师,学校以学费全额资助的形式鼓励他们接受继续教育,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期间有2名教师取得本科学历。(5)企业实践。除了从企业聘请的技术人员,大部分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为此,我校主动联系合作企业通过给予经费补贴的形式,利用假期安排教师进企业锻炼。两年来,已有11名教师分别前往金华汤齿机床有限公司、今飞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金华汤齿齿轮箱厂有限公司、浙江金轮实业有限公司、浙江科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金华市科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浙江固驰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教师企业生产实践,了解企业的文化,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流程、工艺路线,岗位人员的职责和需求等,提高其实践生产能力。(6)教学评价。通过组织听课、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地开展评价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学评价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适时的客观的教学评价,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工作中需努力的方面。(7)教学比赛。青年教师学历普遍较高,但具备高学历并不等于就是合格的教师。如果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难以迅速提高。教学比赛用特殊的形式宣示了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营造了一种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的氛围,是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提升教学基本功的有效形式。我校每年组织说课比赛、技能节比赛,开展与企业的技能交流等,通过各种比赛促进教师成长。(8)课题研究。在校本教研过程中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确立了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研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实施条件
制度保障 (1)建立教师培养推荐制度。有计划地由系主任、教学副主任、专业带头人共同向学院推荐各层次、各类型的教师参加相应的学习、培训、考察、实践等。(2)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由系部会同专业组共同制定校内和校外师资培养、培训制度,完成各层次的培养与培训工作。(3)建立教师培养考核制度。由系部会同专业组共同制定校内和校外师资培养、培训考核制度,进行相应的考核。(4)建立教师培育“成长档案”制度。由系部给全体专业教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编制培养计划、记录培养过程、积累培养成果。
经费保障 (1)在系部专业建设过程中,划出师资培养专用资金用于教师校内培养。(2)学院人事处统一师资校外培养资金实报实销制度。(3)努力争取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的各类师资培养经费。
人员保障 落实师资培养系主任负责制,成立由系主任、教学副主任、专业带头人组成的师资培养管理小组,负责实施校内培养计划,推荐校外培养人选。
实施成果
通过“送出去”、“请进来”、“以赛促教”、“产学研结合”等多种途径、全方位的培养,两年来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德育工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批教学骨干、技术骨干和学术骨干迅速成长,形成了一支以省级专业带头人、校级专业带头人、校级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富有职教特色的师资队伍,学校的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师素养提升 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本专业的专任教师普遍接受了新一轮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其中骨干教师培训数量不少于专任教师总数的30%,专业教师每两年进行两个月以上的企业实践。在这两年间,机电系新增技师7名,新增高级技师3名,有2人学历达标,获得本科文凭,有3人在职读硕士,还有4人获得心理健康教育C级资格证书。教师在学历层次、教学水平、技能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教师科研能力提高 在示范学校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企业调研和课程开发,参与教研、教改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论文和课题。我系教师参与并完成省级课题2项,完成校级课题1项,已经立项省级课题2项。两年内在省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5篇,有10篇论文在不同级别的论文评比中获奖。(2)一体化教材开发。由骨干教师开发的《数控加工技术》、《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数控铣工实训指导书》、《数控车工实训指导书》等多门一体化校本教材投入使用后,深受学生喜爱。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发了“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基础”、“车工工艺”等多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相结合,把静态教材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素材,使机床设备、生产过程等过去看不见、摸不着、讲不明的内容,生动、形象、明白地呈现在屏幕上,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
理实一体化课堂 通过学校教师下企业与企业技工进课堂的培育模式,学校里培养了一批有企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他们把企业的生产管理、新技术、产品发展特征、人才需求等技术与信息带入学校,融入教学,使校内教学与校外企业实践无缝对接。同时,部分教师把这些结果提炼成教学研究成果进而推广指导学校教学改革。通过两年的培养,我校的教师基本能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成为了教学的多面手。目前,机电系有10个理实一体化教室,使每一课题都能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融会贯通,提高了学习效果,培养了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
校企深度合作 通过培育,多数教师不但具有了深厚的理论水平,同时都具有了实践动手能力,与企业合作后为企业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同时也与企业合作进行了项目开发与合作。在两年时间里学校教师为周边企业完成了多个批次的产品加工,帮助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
教师专业结构更加合理 之前数控加工专业的教师队伍中三分之二的教师负责理论课程,另三分之一的教师负责实习指导课,相互之间少有互通,导致一学期中实训课教师工作超负荷运作,而理论课教师还“吃不饱”却也爱莫能助,出现教师数量的不平衡。通过培养,各类型教师加速成熟,成长为既具有理论教学水平与操作技能,又具有生产经验的复合型教师,人人都是骨干,有效地解决了教师缺口,改变了“一条腿走路”的尴尬局面。
体会与思考
领导重视 师资是一个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师资培养的过程必定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有时还会暂时影响到教学的安排。领导一定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只有领导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师资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才能做好此项工作。
提前规划 目前,社会上各类培训很多,其中也不乏骗钱的机构。术业有专攻,没必要每个培训都参加。管理者必须事先有用人的规划,每个教师发展的方向不一样,要结合教师的兴趣、特长等确定明确的培养思路。有针对性地培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定位 要根据办学层次、办学定位的要求确定师资培养的重点,不盲目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重点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建国.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J].职业,2010(3).
[2]程相波.对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方法的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l):68-71.
这所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以培养“高级蓝领”为主,优势专业是模具制造、注塑加工等,校内有大量的数控加工中心、机床、注塑机等。生源是初中生,进来后先读三年职高,一部分毕业,另一部分经过考试,再读三年专科,毕业时可申请职业技师资格。该学院的技师资格评审标准是产品自己设计、主体模具自己开发,参与做出样机。
那天,学生是扛着模具、拿着样机来参加评审的。
当时,我们学校的毕业答辩也刚刚结束,相比之下,我直冒冷汗。虽然他们学生的草图没我们的漂亮、样机没我们的悦目,但他们的模具比我们的草图更实用、样机比我们的模型更有说服力。
会后闲聊,该学院的负责人对我说,刘老师啊,我们没法和你们比,我们是专科,玩概念、玩艺术,玩不过你们,我们只能来点实在的。
我听后无语。
现实情况是,他们的“专科生”早就被各类中小型企业“抢购一空”、而我们正在为“本科生”的就业率“绞尽脑汁”。
从业多年,一直困惑,什么是工业设计?它的杀手锏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
先看教师。
自己在综合性大学任教,校内整个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活得都很郁闷,大学最受尊敬的人是谁?是那些有着一堆国家基金、每年发表数篇SCI、EI、ISTP论文的科研“牛人”。
工业设计呢?连个申报课题的口子都难找,报自然科学基金吧,偏文;报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吧,偏理,两边不靠。
工业设计发篇论文也不容易哦,被各高校期刊目录认可的工业设计类期刊,几乎没有,勉强有两本,一本是《装饰》,还偏艺术;另一本是《包装工程》,又偏理工。别忘了,这两本期刊背后,还有全国数千名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在排队等候呢!与其两边不靠,不如偏工,毕竟理工科课题广、期刊多。
再观学生。
关键词:数控加工技术;项目化教学;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各类实用型技术人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其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近年来,为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教学进行锐意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其中项目化教学方法得到了普遍认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数控加工技术教学中实施的项目化教学取得了良好成效,笔者简要阐述“项目化”教学法在数控加工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和成果。
一、“项目化”教学法概述
“项目化”教学法是借助于项目(或课题)的实施来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或任务,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内容,将必要的知识点融于实践技能培养进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融合、专业技术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相渗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得任何东西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建构、内化完成的。”技能学习更是这样,技能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它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项目化”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
“项目化”教学法促使学生在教学中进行探究,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取得以下成果: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生自主参与发现和探究性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某个典型零件的加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收集资料,讨论分析,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加工制作,表述和交流,制作物化成果,锻炼学生操作能力,提高综合逻辑思维素质。
(3)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探究分析,实事求是地获得成果,养成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成果的正确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
(4)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项目化”教学中,利用仿真教学,使学生真正意识到每一个工艺、编程、成果和工厂中一样,都是一件产品,要本着对客户负责、对公司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和精神一丝不苟地制作,交一份满意的产品。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数控加工技术“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1.科学规划项目
“项目化”教学是教师以企业典型项目为载体,事先给每个学生或每个团队安排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项目,将项目的具体实施贯穿在授课过程中,使学生在完成应用项的过程中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数控加工技术教学中,将数控加工技术这门课程根据典型零件的制作分成若干项目;每一项目又分为三个环节:“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程序编制、数控加工”工作过程环节;每一环节又分为六个步骤:讨论(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定、实施计划、监控实施、评定反馈。每个项目、环节由教师和学生讨论,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制作出物化成果。前两个环节工艺分析和工艺卡片、编程方案和程序清单,要求学生以项目成果报告的形式、密码提交综合性强的项目成果报告。三个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前提条件和工作依据,后一个环节是前一个环节的目的和必然结果,最后制作出物化成果―零件产品。这样,项目化教学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无形到有形、从技术到技能环环相扣,系统地学习,由过程助长能力,用物化成果证明过程,从根本上提高了高职项目课程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认真组织教学
(1)创新数控加工实训2312组合模式。在数控加工技术“项目化”教学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数控加工实训2312组合模式。
2-数控仿真加工与在线数控加工同时进行。一部分学生在机房人手一机数控仿真加工,另一部分学生用仿真过的正确程序在线操练,能有效提高设备的加工率。3-每台数控设备始终维持三人使用,一名做“老师傅”指导,一名“学徒工”主练,还有一名“观摩者”边学习边协助工作。三人组合,看得清、听得清、环境不拥挤,十分便于学生交流,有助于取长补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能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量。1-加工一次后,由一名“仿真加工者”顶替“观摩者”,原“学徒工”、“观摩者”依次晋级,直至“1”个组(6~7人)循环结束为止。这样同一个零件,包括教师演示在内,每个学生至少做交流4次,有利于技能水平的提高。2-两个班为一个轮番大组,便于整体教学安排。
(2)数控仿真加工与在线操作加工并举,锤炼学生技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控仿真加工与在线操作加工,锤炼学生技能。数控仿真加工机房布置在数控实训车间的一角类似于车间技术组,一部分学生在机房人手一机数控仿真加工,学习研究项目的技术问题,特别注重工艺过程的合理性,确保程序格式和工件轮廓的正确性。同时每台设备至少三人使用,反映速度快、手脚快的学生先做,其它两位做辅助工作和观摩学习;加工一次后,观摩的学生分别操作加工,练过的学生回机房订正完善技术文件,尚未操练的同学出来接替观摩、加工,每台设备始终维持三人,有“老师傅”帮带,有“学徒工”学习,用仿真过的正确程序进行操作加工技能练习,重手感、重切削用量、重精度控制,有效提高了设备开机加工率,缓解了昂贵数控加工设备台套数相对较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
3.客观实施考核
对学生成绩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每个项目都有物化成果,由教师和学生按评价标准考核评价,单一的促成成果由学生互评考核。每个过程都有记录,由学生和教师依据记录,填写“过程考核卡”进行评价。对物化成果,要求每组加工出来的零件在小组内统一展示、鉴赏;然后,每组挑出一件最好作品,附带项目成果报告,在班集体上展示,供老师和同学们浏览鉴赏和点评;最后,将最好的工件上缴系部,定期在系部橱窗或科技节中展出。
三、数控加工技术“项目化”教学的成效
通过实施数控加工技术“项目化”教学,学校、教师、学生、课程、教材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1.学生、教师、企业对项目课程的总体评价较高
调查统计表明,数控专业的学生对项目课程8个指标总体评价持肯定态度的均在89.7%以上,学生项目教学课程的合格率、技能证书获得率均为100%。授课教师对项目课程9个指标总体评价持肯定态度均在90.4%以上。企业认为学生的顶岗工作能力、系统化的工作过程能力和创造性的工作能力都很强。
2.学生在各级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显著提高,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身手不凡,屡屡摘金夺银。2008年,在第三届全国数控大赛中,黄可获第二名;2009年,在首届全国数控维修大赛中,曹磊、王安银、李海兵获一等奖。
3.师资队伍总体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普遍提高了教师素质和能力。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本土培养”三结合的措施,培养教师、工程师、技师“三师”素质,发挥团队整体优势,形成高水平的教学资料,开发高水平的教学资源,组织高水平的教学,传承高水平的教学文化和物化资料,提高了教学做一体化项目课程总体运作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不少教师成为国家、省级拔尖人才,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4.教学成果丰富
我们一边实施项目化教学实践,一边进行科学研究,主持市级、省级重点课题;并编写教材,撰写论文。公开发表核心论文25篇;数控技术专业被确定为2010年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被确定为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
项目化教学无疑是一种创新,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在实践中,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加快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晓慧.“项目驱动”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会计月刊(综合),2007,(9).
[2] 毕蓉.高职项目课程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3] 冷淑君.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4] 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3).
关键词: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21-06
一、研究背景
(一)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中国经济新常态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引发对高技能人才旺盛需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提出,要“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人社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社部发[2014]96号)提出,要“突出高端引领,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首都中长期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围绕首都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明确指出2015年末全市高技能人才达到80万、2020年达到120万。“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万人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达到年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5万人的规模。此外,《北京行动纲要》提出聚焦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形成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例超过30%。
(二)企业对现代技师的需求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对技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保障部于2006年对技师提出了新的概念。传统技师,主要负责特定岗位具体工件加工、研发;通过在工作过程中,长期地探究、积累经验成为拥有绝招绝技的“行业大师”。现代技师,负责完成整个生产线的技术维护与工艺整合等任务;不仅仅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还具备整个生产线的现场管理能力、组织与指导员工技能培训的能力,运用已有工作经验和规律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不同工作领域的迁移能力以及复杂性沟通能力等非专业性技能。
(三)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通过院校走访调研以及“全国技工院校校长培训会”、“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班”等途径,以发放纸质版或电子版调研问卷形式,对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的10余所重点技工院校(预备)技师培养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中,在被问及“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技师培养的满意度”时,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学生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满意度较高,分别占60%和80%。相比较下,学生在职业素养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方面,用人单位满意度较低,分别占10%和20%(如图1所示)。
调研“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技师培养满意度”后,接着问及到“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时,师资队伍薄弱和缺乏行业企业支持是两大影响因素,占65%。其中,师资力量薄弱是很多技工院校培养技师效果不佳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数据分析得出,师资队伍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缺乏企业经验,教师数量不足等方面。(如图2所示)
通过对全国重点技工院校学制技师培养模式调查研究得出,目前技工院校在培养学制技师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困难:其一,师资队伍薄弱,教师主要来源于学校,尽管参加过多种培训,具备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但是对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要求以及规范,与行业专家相比依旧存在着一定差距,对企业工作任务的关键技术、关键能力等核心点的把握不到位,影响技师培养质量。其二,教师教学观念亟需更新,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素养是企业对员工整个职业生涯、工作始终的基本要求,员工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是企业关注的核心指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更需要关注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三,学校以模拟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技师阶段学生的发展,例如,某学院在培养中级工、高级工学生的过程中,坚持开展以代表性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教学,以行动导向过程为主导的教学组织,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更关注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学制技师阶段的学生,仅限于校内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多元化、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其四,学校学习环境、文化、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与企业差别大,虽然学校实训室、厂房等一体化教室具备高端设备,虽然技师培养过程基于一体化教学理念,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以培养技师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但是,校内技师培养缺乏企业真实工作情境(如:企业文化、企业环境、企业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工作组织形式等)对技师学生能力的历练。情境学习理论强调,行动是基于情境的。人不是根据内心符号表征行动的,而是通过与环境直接接触,与互动来决定自身的行动。基于真实情境,默会知识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因此,模拟的学习环境以及仿真的工作任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在这种情境中培养出来的技师在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改革创新的能力以及工作经验等方面是会受到企业质疑的。那么如何来提高企业对技工院校学制技师培养的认可度呢?
二、研究问题及方法
基于国家、社会、市场对新型技师的需求,笔者对学制技师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大量实证探究。以北京市某技师学院为个案,探究“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本研究主要研究问题:“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内涵是什么?如何培养学制技师(主要从培养路径和管理过程两个维度进行探究)?“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如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实物收集法,以企业深入调研为主,理论研究为辅,结合学生学习过程材料从多个角度对校企合作“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深入探究。
三、研究现状
(一)传统技师培养研究现状
传统技师培养主要采取自学成才或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虽然培养出技能过硬、有绝活、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师,但培养时间长、工作岗位受限,不能满足科技和工艺日新月异的需要。传统技师主要定位在具体的岗位上,负责单一工件的加工。他们技术和能力的形成主要是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依靠持续地积累经验。
(二)“校企双制”技师培养研究现状[1]
2012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广东省学校“校企双制”办学指导性意见》(粤人社发[2012]178号)提出:“在全省学校开展‘校企双制’办学改革,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具有广东特色的‘校企双制’办学制度。”2013年3月,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广东省30家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作为示范学校试点探索开展“校企双制”办学。
“校企双制”办学是指依据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规律,依托院校和企业双方优势资源,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院校出学位,校企联合招工招生、送岗送学、双制培养,充分发挥院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建立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的办学制度。“校企双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招生即招工的全日制双制班,主要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技工教育,学员身份主要是全日制学生;二是招工即招生的在职双制班,主要面向企业在岗职工开展弹性学制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培养技能型人才,学员身份主要是企业员工。
“校企双制”技师培养是通过“企业主导、校企共管”、“十个共同”等形式,开发课程,组织教学与管理,培养师资,运用技师的企业考评方式开展的一种技师培养模式。“校企双制”的技师培养模式倡导“企业主导、校企共管”、“十个共同”,即“校企共同制订招工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业建设、开发课程体系、搭建管理队伍、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实施教育教学、开展考核评价和产学研服务”等。
(三)“双导师制”技师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国内“双导师制”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双导师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医学专业、职业院校学生、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2009年以来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后才开始受到较多关注,研究成果的形式以期刊文章和新闻报道居多,论著暂时没有,学位论文也比较少。
“双导师制”更多以对策的形式出现在诸如“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教育”等研究主领域。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教育层面,对“双导师制”概念界定有着不同的标准,呈现出不同的做法。近年来,“双导师制”在职业教育中,运用较为广泛,主要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一线技术工人。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双导师制”是校企合作的直通车,是以就业为导向“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是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2]。
国外并没有严格的“双导师制”说法,但是在很多发达国家实施“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硕士生。美国,以“实习教师”、“合作教师”、“学校指导员”三方组成。根据三方各自的角色具体而严格的规定各自的责任,合作教师和学校指导员根据实习导师的情况,彼此沟通,共同协商确定学生在单位的实习进度。英国,学生的指导教师分为两类指导老师,一类是学科教学教师,一类是教育与专业学习教师,这两类老师彼此协作,共同对学生负责。在职业教育层面,德国“双元制”是本土首推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由校、企共同实施[3]。
四、研究发现
(一)学制技师“双导师”培养模式内涵
教授童华强曾提出,“双导师”指为学制技师班学生配备2名导师,其中1名来自企业在职技术专家,1名为校内专职教师,组成的双导师团队,共同指导技师学生的项目学习和企业实践[4]。这种培养模式确保师资质量,既满足培养学制技师对教学、管理方面的需要,又满足对企业核心技术、技能方面的需求。
“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基于一体化教学理念,由纯粹的学校培养转变成学校、企业共同培养,培养过程中实现了“学校内代表性工作任务”到“企业内真实生产课题”为载体的学习过渡,实现了专业知识、技能与学习工作过程知识的衔接,体现了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双重培养,由学校单方评价转变为真实的校企双方评价,做到了学校、企业学制技师培养的融通[5]。通过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引入到学制技师的培养,学制技师在学习中直面研发生产中的难题,通过参加技术攻关、生产校验等,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
“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把技师学生与企业员工组合起来为完成同一项任务而工作。学制技师与企业生产任务直接接触,作为实践共同体的参与者,在企业中扮演一个合法的角色,在工作中具有真实意义的身份和真实的工作任务,从知识体系、技能结构、生产规范、人际沟通、责任意识等多方面进行训练,不但实现了对技师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组织整理、优化提升,更重要的是在社会能力上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养成和培育,切实达到了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皆优的新时代技师要求[6]。学制技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知识,还有完整的工作情境知识,包括组织、管理知识和人际交往、合作知识等等。技师学生通过行动与具体工作实践的反映,领悟、学习企业的社会情境知识,实现技师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提升[7]。此外,在技师培养过程中,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将学习者个体活动和学习过程与适合外界要求的“行动空间”结合起来,扩展学习者的行动空间,提高个体行动的“角色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该培养模式注重以人为本,培养技师主观能动性、不断自我优化和自我负责的意识,使技师学生能够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馈,在学习、工作过程中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获得职业行动能力[8]。这才是技工院校技师培养的终极目标,也是学制技师“双导师”培养模式的深刻内涵。使纯粹的院校培养模式转变成校企合作技师培养模式,使校内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
为规范和推进知识技能型学制技师的培养质量,提升用人单位对技师毕业生的满意度水平,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后备高技能人才,诸多技工院校研究学制技师培养方法。下面以某技师学院为个案探究校企合作“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的路径和管理过程。
1.培养路径。通过对该技师学院技师培养深入研究,总结出一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路径(如表1所示)。
2.“双导师”学制技师管理过程。在实施“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过程中,遵循校企协作、工学交替、课题引领、双师培养、全程监控、多方考核的原则。前期准备阶段,“选企业”、“选导师”、“选课题”。实施阶段,为了能够实现对学生企业学习的过程监控,学生需要按时提交工作日志、周记以及工作总结;企业导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周评价;学校导师需要按时到企业回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考核阶段,学院遵循“校企双评,多元考核”模式,考核内容包含学生工作态度、工作素养的考核,占总成绩的40%,企业课题学习和完成情况的考核,占总成绩的60%。(如图3所示)
(三)“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1.技师培养规模增大。该技师学院“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开始于2013年,最早试行于数控加工专业,以数控加工专业为例,从已毕业技师人数上看,“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如图4所示)。
课题组成员在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时,通过对学生家长满意度调查发现,学生家长对学院技师培养质量以及孩子就业去向满意度高达95.8%。该学院技师培养规模不断增大,培养质量高,赢得学生家长的信任与认可。
2.技师优质就业。以数控系为例,目前为止“双导师”学制技师毕业生共计136人,技师考评通过率100%,就业于航天二院、航天三院、航天五院、北京机床研究所、CAXA、清华大学等单位,实现优质就业。(如图5所示)。
数据表明,该技师学院数控系“双导师”学制技师毕业生就业去向非常乐观。70%技师学生优质就业,就业于航天三院-159厂、航天二院25所、航天二院-283厂等航空航天企业,北京机床研究所、北车集团、精雕科技等高端设备制造企业,清华大学工程训练中心、钢铁研究总院等科研院所,留校从教。技师们进入企业和院校后,主要从事导弹、卫星零件加工,导弹装配与调整,机床零件生产、数控加工、精密检测、担任学校一体化教学等核心工作。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进入了民营企业、私有企业和部分合资企业,主要从事设备维修、零件装配、机床装配与调试以及机床维修与售后等工作。
3.企业对技师认可度增高。在课题组对北京市49家企业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在被问及到双导师技师学生在工作中的优势时,企业对“双导师”培养模式下技师的“专业技能、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满意度高达80%-85%,对“与人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以及专业理论基础”满意度高达60%-65%(如图6所示)。
综合数据表明,“双导师”培养模式下,该学院学制技师培养质量得到提升,技师“吃苦耐劳、良好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强”等特质得到就业单位认可。
4.技师离职率降低。通过对该技师学院近几年技师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以数控系为例),学生离职率不断下降,企业对学生满意度不断提升。尤其实施“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后,学生的离职率降低至14.29%,42名学生中仅有6名学生出现离职离岗现象(如表2所示)。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也有助于企业后备人才的储备。
“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是一种可借鉴、可传播、可推广的新型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目前学校教学资源局限性的困境,如:实训设备、场地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提升技工院校教学效果。能够解决校企合作存在的诸如:顶岗实习学生学习质量无法保障,学生学习权利被剥夺成为流水线工人等问题,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同时,在相关行业、企业内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首都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修理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孵化器。“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自身发展,不断扩大技师培养规模;有利于技师职业能力的发展,提高企业认可度、满意度;有利于企业人才储备,实现校、企、生共赢。
参考文献:
[1]何士林,辜东莲,李宗圆,等.广州市技师学院“校企双制”技师培养研究[M].中国广州科技和信息化发展报告(2015),2015.8.
[2]邓明阳.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57-59.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童华强.院校学制技师“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4(Z1).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6]莱夫(Lave, J.),温格(Wenger, E.).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关键词]工程训练;以学生为中心;训练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37-04
工程作为实际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具有建造性、人文性、生态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等本质特征。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克服目前存在的学术化、学科化倾向,担负起工程自己的教育使命,回归工程本身。或者说,高等工程教育要超越“科学范式”(强调工程科学与理论分析),确立“工程范式”(强调工程教育的实学性、集成性和创新性)。
为此,我国参照《华盛顿协议》,按“国际实质等效”的要求,从2006年开始试点工科专业的国际认证,并于2013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6个协议中最权威、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协议,该协议提出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通用标准对工科专业学生毕业时的能力要求,正是对工程本质特征的反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于工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工程训练面临的问题
工程教育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实践性。我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理论课程的实验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工程训练、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两大部分。然而,在我国本科工程教学体系中,存在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现象。2009年,中国工程院了一个调研报告,对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批评:一是一些本科院校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导致学校建设目标趋同,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二是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使工程训练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三是教师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学生创新能力不强,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
由于高校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企业难以容纳大批学生实习等问题,生产实多是走马观花,学生很少有动手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因此,工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虽然我们在不断进步,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滞,但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如:
(一)功能定位单一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功能几乎是所有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存在的核心要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种教学理念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
(二)训练目标不明确
训练目标与工科专业培养未来合格工程师的要求有差距,目标仍然以验证理论知识和掌握加工工艺为主,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组织管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要求比较模糊。
(三)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盲目,训练目标模糊,导致训练体系层次偏低,训练内容与理论教学和其他实践环节脱节。对学生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方案与思路创新等方面的训练不足。
(四)师资及硬件资源投入不足
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工程训练要求,软硬件资源投入不足。真正的工程师只有由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程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来。而我国工科教师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大部分教师热衷于申请课题、,对教学工作,特别是实践教学投入不足。
造成上述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核心理念未能深入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心中则是最主要的。由此,需要回答的问题有(但不限于):
1.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导向?
2.如何设计训练体系?
3.训练体系如何与专业培养计划中的理论教学和其他实践环节贯通?
4.如何建设工程训练所需的师资队伍?
二、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训练体系的反向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导向就是用期望全体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反推出所需的培养过程、培养要素和培养环节,以及对应的持续改进机制。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在工程教育国际认证语境下,培养目标可表达为学生毕业5年左右,成为所工作领域的合格工程师,即解决“能做什么”的问题。而在“科学范式”教育模式下,通常是教师(强调工程科学与理论分析)根据自身的认识,主观设定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制订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实际上决定了学生毕业时掌握的知识,这会造成毕业生能力与培养目标脱节,更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指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即学生产出,实质上是学生毕业时“能有什么”的问题。本文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参考体系是《华盛顿协议》的通用标准,具体为: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运用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的能力;
3.具有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4.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三)训练体系的反向设计
训练体系的反向设计是指:调研内外需求,由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然后,由培养目标决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把毕业生能力要求分解、落实到培养计划的各个环节(包含工程训练),形成课程体系。这里的课程体系是广义的,即为各个教学环节。尤其要注意的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改变讲课、实验、实习相分离的传统做法,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条件,实现讲课、实习、训练一体化。这样,在新生入校后,执行该培养计划,在质量保障体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下,就能保证学生在毕业被授予学位时实现各能力培养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成果导向,解决“能有什么”的问题;进而有效达成培养目标,解决“能做什么”的问题。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能力达成、训练体系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三、训练模式的重构
重构训练模式与其他实践环节的贯通,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实现手段。在学生产出导向视角下,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必须摒弃“金工实习”的传统观念,树立“大工程观”。按国际工程认证通用标准划分训练层次,即认知、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训练。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现代机械产品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机械产品,而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要开发以机械、电子、控制一体为核心,以工程性、综合性为特点的训练项目。
为满足专业补充标准的要求,还要对机械类专业的训练进行特殊设计和创新训练,设置课外创新训练课程。创新训练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对初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基础知识、机械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电路板设计等基础性的专题培训,夯实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对中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原理方案创新设计、机械系统创新案例、DSP系统设计、传感器应用技术等提高型专题培训,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高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大团队创新项目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这样,就纵向形成了“认知、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训练和创新训练”为主线的递进式、五层次训练体系。
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训练还覆盖能源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工程、轻化工程等工科专业,训练中心还要按专业模块划分训练环节,以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横向形成多模块训练体系。
训练时间的安排要灵活,可实施分段训练。如,对安排4周工程训练(金工实习)的机类专业学生,可令其先进行一周的认知实习,再用2周时间与工程材料及热成型工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结合,在完成图纸设计、教师审核后,分组、分批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最后一周则可与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结合,完成工程实战。
根据以上思路,训练资源必须重新配置。要淘汰老旧落后设备,大量增加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训练、创新训练所需设备。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理念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基本上属于研究导向型,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方面的培养,很难胜任“工程范式”下的教学模式。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必须完善工科教师的培养机制。一要大力推动对工程博士的培养;二是利用省部共建引入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组织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三是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引导教师校企联合开展工程应用研究,提高他们的工程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
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在高校中是十分严重的。口里重视教学,实则以论文、科研项目为教师评价体系权重的最大指标,广大教师怎么会安心教学?所谓“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讲的是教学以科研为基础,科研为教学服务。科研不为教学服务,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句空话。要以教师爱岗敬业、安心教学为前提,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与职称晋升机制,能很好地调节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投入。
工程训练中心需要教授、博士,更需要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现场操作技师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指导教师普遍存在职称、学历低,年龄老化,人员严重不足的现象。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事业编制的限制,大力实行人事制,从企业招聘全职工程师、技师;也需要从学校相关院系聘请机械、电子、材料、管理、自动化等专业的教授、博士,兼职帮助工程训练中心开展教学设计与建设工作。
五、典型训练环节的实例与推广
为探讨校外实习的部分环节在校内训练中心完成的可行性以及工程训练与理论教学贯通的可行性,2013年,我们对长沙理工大学机制专业2010级学生现代制造技术实习进行了改革试点。该级学生第四学年秋季学期开设数控技术、现代制造技术实习(时间为2周)。数控技术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零件的编程,并通过数控仿真系统的虚拟制造考核(到工程训练中心)。实习环节在训练中心进行了1周,每个学生完成了3个零件的加工(线切割1件,数控机加工1件,快速成型1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剩下一周时间再到大型先进制造企业参观,整体实习效果好,解决了到企业不能动手的问题。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对机制专业安排在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为期4周的实习进行了调整,实施过程及主要时间节点如下:
1.第一学年夏季学期机械工程导论与认知实习同时进行,时间1周。也为第二学年春季学期工程材料及热成型工艺课程教学做准备。
2.第二学年夏季学期进行2周的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和先进制造技术训练。
3.第三学年秋季学期开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A、机械设计课程;随后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由课程任课教师与专业教师联合指导,完成正确的CAD图纸。在此过程中,数控技术任课教师介入,选择适合线切割、数控车、数控铣和加工中心加工的零部件重点指导。
4.第四学年秋季学期开设数控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零部件的编程,并通过数控仿真系统的虚拟制造考核(到训练中心),要求理论教师先期熟悉训练中心的虚拟制造系统;在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环节(2周)时到训练中心完成零件的加工,时间1周。以上分段完成了4周的训练。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的另一周时间要到大型先进制造企业进行参观实习。
该实例的流程及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如图1所示。
对2015级学生,可全面实施图1所示的计划,学生将得到系统的工程实践经历。这使学生从2013年试点时只能完成3个零件的加工,发展到现在能完成机械部件乃至系统的设计制造,并得到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实施工程的能力训练,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认识专业责任和专业伦理。
[ 参 考 文 献 ]
[1] 袁广林.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基于工程本质属性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9):18-21.
[2] 李晓强.工程教育再造的机理与路径[D].杭州:浙江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