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五年级科学教学

五年级科学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08 00:49: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五年级科学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五年级科学教学

篇(1)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502班和504班,每班学生均为50名左右,其中各班男生比例较大。从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七、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信息会、报告会、交流会

八、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篇(2)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信息会、报告会、交流会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八、教学进度:

日期

内 容

1

9.3—9.7

始业教育 种子发芽实验(一) 机动

2

9.10—9.14

种子发芽实验(二)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蚯蚓的选择

3食物链和食物网 做一个生态瓶 改变生态瓶

4

9.24—9.28

维护生态平衡 机动

5

10.1—10.5

国庆节假期

6

10.8—10.12

机动 光和影 阳光下的影子

7

10.15—10.19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的反射 光与热

8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机动

9

10.29—11.2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机动

10

11.5—11.9

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11土壤中有什么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12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机动

13机动

14

12.3—12.7

我们的小缆车 用橡皮筋作动力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15测量力的大小 运动与摩擦力 滑动与滚动

16运动

与设计 设计制作小赛车 机动

17机动

18

12.31—1.4

复习

19

1.7—1.11

复习

20

1.14—1.18

复习

篇(3)

郭 斌

一、班级基本情况。

我班共有48名学生,其中男生22名女生26名,住校22名。

二、试卷分析。

本次期末试卷有填空、判断、选择、连线题、填图题、试验题、简答题等七个大题。这些题都没有超纲,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丢分主要是填写实验报告单。

成绩分析。学生48人,总分4040分,平均分84.17分,及格人数47人,及格率95.8%,优秀人数18人,优秀率37.5%,不及格人数1人,不及格率2%,最高分99.5分,最低分47分。与去年相比成绩是进步了一点。全县排名16,全镇排名第一。

三、各分数段人数比例。

90-100分18人占37.5%,80-89分15人占31.25%,70-79分11人占22.9%,60-69分3人占6.25%,50-59分0人占0%,40-50分1人占2.08%。

四、存在问题。

1、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训练还不到位,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2、由于学校条件所限,还不能实现让学生充分动手参与实验操作。

3、与其它学科的配合不够,分组实验记录写得不够具体。

4、教学方法、课堂掌控能力有待提高。

五、下步工作措施。

篇(4)

小学《科学》与《劳动技术》是两门不同的课程,它们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在不少内容上又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如果合理整合,资源共享,在教学中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在原有“相关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平台上,构建一种新的学习平台。打破过去课堂教学专制、被动、封闭和单一的弊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是:民主、自主、开放和多元,与相关学科协调。“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小学科学新课标)现在小学科学现状是,专职教师较少,大多是有语文、数学、劳技、实践活动课的老师兼任,这种现象看似对科学教学是不利的,其实不然,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对科学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是有一定好处的。在此,就以小学《科学》和《劳动技术》整合为例,浅谈学科整合、资源共享的好处。

当下,不少学校的老师在《科学》和《劳动技术》教学中,心有余而“料”不足。科学课缺观察样本,少实践活动,背实验操作。劳技教育缺材料制作、无实践基地,走过场,殊不知这两门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特点决定了它们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独特载体。而在校园以种养丰富绿化,开辟校园种养殖科研小基地,能有效提供给学生劳动实践与科学实验既便捷又安全的活动场所,可随时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劳科技实践活动,感受、了解生命的产生、成长、发展过程。

小学《科学》与《劳动技术》是两门不同的课程,它们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在不少内容上又相互关联、相互依赖。挖掘两门学科中种植、养殖的共性资源,开辟校园种植、养殖小基地,建立班级种养殖科研小基地,让《科学》与《劳动技术》通过种养实践活动亲密架桥,互助互补,使程资源有效整合利用,便能解决科学课缺少实体观察样本与探究含量这一对难解决的矛盾,发挥出学科整合的最大实地体验、实践资源,有效解决了劳技课缺少种养活动,缺乏科技效应的难题,让学生受益,让教师受益,让教育受益。

一、 ――挖掘两学科共性资源

小学科学“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人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据我们初步统计,小学阶段涉及动植物种养、观察的课程,科学课约占总课时的21.25%,劳技课约占总课时的18.2%,尤其是三年级科学占了年级总课时的50%,四、五年级也占了25%以上。

在《科学》教材中,各年级涉及的单元有:上册,三年级有植物、动物单元;五年级有生物与环境;六年级有微小世界;下册:三年级有植物、动物的生长;四年级新生命单元;六年级有环境与我们。在《劳动与技术》教材中,各年级涉及的课程有:上册,三、四、六年级种养植各有3课时;五年级种植2课时;下册:三、四、五年级种养殖各3课时;六年级2课时。所以,只有开辟校园种养殖科研小基地,种养实践才能落实到实处,劳、科技资源整合有了可能。

为此,我们根据《科学》与《劳动技术》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本地种养特点,制定了种养计划,确定种养品种和观察研究重点。

时间 种养内容 年级分工 观察与研究

三月 播凤仙花扦常春藤 三、五年级 观察种扦成长

果树、桃花观察 四、五、六年级 观察

蜗牛的养殖 三年级 养殖、观察

上半年蔬菜种养 四、五、六年级 开展种养实验

四月 蝌蚪的饲养 三年级 养殖、观察

草履虫的培养 六年级 培养、观察

油菜花的观察 四年级 跟踪观察

养蚕观察凤仙花 三年级 亲历成长过程

六、七月 收获种子 四、五年级 观察保存留用

九月 水生植物种植 三、五年级 观察、管理

无土栽培 六年级 实践观察

绿豆发芽实验 五、六年级 跟踪观察研究

十月 蚯蚓的饲养 三、五年级 养殖研究

下半年蔬菜种养 四、五、六年级 开展种养实验

十一月 油菜的种植 三、四年级 种植观察研究

蚕豆种植 三、六年级 种植观察

二、学以致用――开辟科学、劳技实践小基地

《科学》和《劳动技术》学科的基地建设非常重要。像三年级科学课程中,既要种凤仙花又要观察养蚕,四年级要对油菜花、桃花、南瓜花进行观察,五年级要做绿豆种子发芽试验、研究蚯蚓的生活习性等,六年级要给草本木本植物分类、对草履虫进行研究等等,一年四季,几乎连续不断。特别是凤仙花的种植观察,从种子到开花结果长达5个月,养蚕也要经历一个月。这些了解动植物生命周期的知识,光用嘴巴说说孩子不会明白,任课老师要准备这些材料也是一件轻易不能办到的事情,况且不让学生亲历种植、养殖、观察的过程,怎能让学生有深刻印象?而一周两三节科学课,又岂能经历动植物的整个生长过程?

所以我们把《科学》教学与《劳动技术》实践活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校园种养替代绿化、丰富绿化,在校园里的围墙边,开辟出可让学生种养的实践小基地,且划分成4~5平方米的小块,分配到三、四、五、六各年级,成为年级“小科研基地”,主要是种植一些花草,如凤仙花、常春藤等;另一方面,在学校附近租了几亩地,也划分到各个班级,主要是种植蔬菜、桑树等,并且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指导学生种植。同时将学校旧的停车棚改造成饲养室,上课时学生可以把自己养的小动物暂时放置在内,避免带入课堂影响学习。让学生在种养植的实践活动中,亲历动植物生长的过程,观察它们的花开花落,生活习性。通过种养殖活动,不光能为科学课堂教学准备和积累难得的教学材料,而且还能用科学理论知识指导劳动实践活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延伸到劳技实践的探究活动中去,使教学活动从枯燥的知识说教、灌输中解脱出来,走进生活,走进实践,走进探究、发现,让劳科技教学探究活动真正拥有自己的一片活动实践空间。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 教学相长――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

科学课要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者图片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种养殖科研小基地,是学生和教师的乐园,它沟通了相近学科师生教与学的联系。劳动课学生通过按季节种养和管理日常蔬菜及科学课涉及的植物、小动物等,进行观察、探究,其生命体的鲜活样本又为科学课堂提供实实在在的观察、探究材料,形成了劳技与科学学科课程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自产自销”与互补共享,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与劳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一举而多得,促使教学资源互补互利,学习、劳动、教学共进双赢。如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学科资源整合课程链:

1.四年级的油菜种养观察教学链。(劳动课种养、管理,科学课观察、研究)油菜播种―管理―生长观察―油菜花观察实验―种子传播―种子收获。

2.四、五、六年级的土豆播种、观察、实验综合教学链。播种实验―观察管理―收获比较―淀粉测试实验―土豆沉浮实验。

3.三、五年级的种桑管理、养蚕观察教学链。

劳技课:种桑(施肥浇水、病虫管理,修剪、嫁接技术,养蚕、采桑、喂叶)

篇(5)

关键词:五年级;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五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的内容,这对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同时也关系到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为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出色的语感能力

语感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拥有出色的语感能力能够快速地理解文字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对于语文阅读来说,语感能力无疑能让阅读变得更加轻松快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为学生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打下基础。

语感能力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日常课本的诵读就是最简单的培养语感的途径。由于小学五年级的课本所选的文章大多是带有很强烈的、比较明显的情感色彩,因此对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非常适合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可以带领学生多诵读课本。但是要让学生注意诵读课本不是简单的张口念出句子,而是要带着体会的心态,在诵读的过程中尝试将自身的感情融入其中。此外,一些科普类、说明类的文章由于带有很强的客观性,因此并不是很适合用来作为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的材料,教师应当避免让学生去诵读这些类别的文章。

二、改掉勾画的习惯,减少注视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边读边勾画的现象。出现阅读时喜欢勾画现象的原因大都是老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快速找出关键词句,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把注意力放在找关键词句上,并用笔标记出来。许多老师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培养学生做阅读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习惯用笔勾画,由于是对文章的部分内容做出了标记,实际上会在无形中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阅读完后会下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刚刚勾画的部分,勾画的部分也会成为一个个注视点,眼睛会在这种注视点上过久地停留,最后导致对文章其他部分的忽视。这就会造成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不全,从而做不到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结果。长期如此,会让学生养成阅读时只找关键字词的坏习惯,这就会把阅读变成略读或者快速浏览,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想象理解,减少重复阅读

在阅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使是对刚刚看过的内容,也会马上就忘记。对于小学生而言,出现这种情况更是常见。小学生出现这种现象不只是因为记忆力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因为其体会理解能力的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没有完全的形成,对文章中的一些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很难理解体会到,尤其是在缺少亲身经历的情况下,更难以体会到文章作者的情感表达。因此,就容易出现为了理解文章内容,不得不再次返回到前面重新阅读的现象。重复阅读不仅会耗费许多的时间,造成学生阅读缓慢,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由于需要不断返回重复阅读,会让学生的阅读信心和兴趣逐渐降低,最后可能会导致放弃阅读的结果。

为此,教师在教学课本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课本内容的能力,让学生不仅仅着眼于语言文字,而是同时运用想象,把课本里的情景转化成自己脑海里的画面,让学生尝试每次在阅读课本时就在脑海里把阅读到的情景描绘在脑海里,通过这种锻炼,能提高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最终实现在阅读时借助想象来达到理解、体会文章情感,同时减少重复阅读。

总之,小学五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周期中时刻关注,要注意改掉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要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连莲.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J].赤子(上中旬),2014,(16).

篇(6)

这栋教学楼通体是红色的,一共有五层。楼顶有一个巨大的标志,是一个银白色的对号,这个大对号象征着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希望每一个学生的功课都是100分。

教学楼一层有一个中央大厅和两个偏厅。中央大厅有三扇正门,为防止上下课的时候发生拥挤,发生踩踏事件,所以常年都是敞开的。偏厅是学前班教室。

二层是二年级和六年级的教室,三层是三年级教室和科任教师办公室,第四层是四年级教室和班主任办公室。第五层,也就是顶层,是五年级教室和水房所在地,这一层还有三间大教室,分别是多媒体活动室、图书阅读室和科学实验室。这一层被同学们称为“活动层”,是我们最喜欢的一层。

篇(7)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石牌小学五年级88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班共有学生65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31人。从去年的学习成绩来看,我班学生大部分平时在数学学习上态度较好,上课能认真听讲,平时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但是由于数学基础较差,有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够强,不能坚持及时完成作业,作业态度不够端正,导致作业质量不高。针对数学教学现状,本期的工作重点是在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

4.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5.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6.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7.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8.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三、教学措施: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5.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6.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7、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课时安排:

(一)简单的统计(一)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5课时

2.求平均数 2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8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三)约数和倍数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2课时

2.能被2、3、5整除的数 3课时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