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4 03:30: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SPSS,应用软件因子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居民消费水平,地区消费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原有经济基础的差异,各地区的消费结构仍存在着明显差别。为了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必要对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与比较,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从宏观上把握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现状和不同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为提高我国各地区消费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一、对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的分析方法
1 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因子分析模型是根据变量间的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毕业论文怎么写,利用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出发点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可以由下面的数学模型来表示[[1]]:
其中:,,,…,为p个原有变量,是均值为0、标准差为1 的标准化变量;,,,…,为m个因子变量,m 小于p,表示成矩阵形式为
,
其中:F因子变量或公共因子,可以将它们理解为在高维空间中互相垂直的m个坐标轴;为特殊因子;F 与均为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 A为因子载荷矩阵,称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原有变量对第j个因子上的载荷系数。在模型中,特殊因子表示了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变量所解释的部分,相当于多元回归分析中的残差,被定义为彼此不相关且与公因子也不相关。
2 实证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它主要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来反映。
在各种消费指标中,消费结构指标最能够体现出各地区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本文引用我国常用的消费资料支出分类方法,将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分为8个部分,相应的指标分别用X1~X8表示 。其中X1(食品)、X2(衣着)、X3(居住)、X4(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X5(医疗保健)、X6(交通和通讯)、X7(娱乐教育文化服务)、X8(其他商品与服务),单位:元
2.1 因子分析
2.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取自各地区域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9年),来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具体表格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1.2因子分析的过程
由于多个变量使用的量纲可能各不相同或者变量间的数值大小相差很大,因此, 首先将初始变量标准化,把原变量数列化为均值为0,方差为1的数列。标准化后全国31个省市作为样本,将上述X1~X8八项支出指标作为变量,得到原始数据阵。首先判断数据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算出样本相关系数阵为:
表1:样本相关系数阵
由上述矩阵发现8个消费要素间的相关系数大部分均大于0.3,适合做因子分析。
再进行KMO统计检验,作为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数学定义为,其中是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是变量与变量在控制了剩余变量下的偏相关系数。
Kaiser给出了常用的KMO度量标准: 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表示适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适合;0.5以下表示极不适合。
计算结果如下:
表2
并且通过巴特利特球体检验(P=0.000<0.05),表明说明原有的8个变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它们反映的消费要素有很大重叠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做因子分析。
利用SPSS计算后得到主成分的碎石图,分析发现提取2个主因子比较合适。
利用主因子分析法提取2个主因子,用最大方差旋转进行简化,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见下表),它代表变量和公因子的相关系数:
表3
由表1 载荷矩阵可得出以下结论:
(1)第1 主成分,为主要消费因子,在食品、居住、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用品、服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其他商品与服务6个方面有较大的载荷,即该因子综合反映了这6个方面的变动趋势。 因此第1 主因子可以视为代表各地区城市居民在这6个方面的消费指标,可命名为生活必需型因素。
(2)第2 主成分,为次要消费因子,在衣着、医疗保健有较大的载荷,所以第2 主因子可视为各地区城市居民在这2方面的消费指标,可命名为生存型因素。如受此影响的地区多为北方省市,可分析为气候因素的影响。
从二维的旋转空间的成分图可以明显的看到各个消费要素间的类属关系,可以看到主消费因子和次消费因子非常靠近两个因子的坐标轴,表明用两个因子刻画消费要素效果非常好,信息丢失较少,达到了我们综合消费要素,减少解释变量的目的,使得提前的因子含义清晰,有利于我们对消费要素进行归类进行分析解释:
表4
2个因子能解释的方差分别为5.640(70.494 %),1.155(14.440 %),因此这2个主因子能说明总情况的84.935%。8个变量标准化后(不受各变量的不同量纲的影响),最后各变量X1~X8相对应的共性值之和分别为0.916,0.854,0.744,0.783,0.843,0.892,0.926,0.835,除居住外均大于0.75,所以这些变量对各地区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根据标准化数据,分别计算各地区城市主要、次要消费因子得分,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作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并排名,表中因子得分情况及其正负仅表示该省市与平均水平的相对位置,并不说明该省市的居民消费发展水平为负。
综合评价排名V=0.704 * F1+0.144 * F2
2.1.2.1我国区域居民消费水平排序及解释(由于篇幅限制,在这里只列取前10位)
表5:全国各省市居民消费因子得分及排名表
地区
F得分
F1排名
F2得分
F2排名
综合得分
综合排名
上海
3.34231
1
0.44751
7
2.42
1
广东
2.23941
2
-0.75061
9
1.47
2
北京
1.32859
4
2.06475
1
1.23
3
浙江
1.35439
3
0.58846
6
1.04
4
福建
1.13345
5
-0.98121
10
0.66
5
天津
0.69190
6
1.05934
2
0.64
6
江苏
0.59168
7
-0.05948
8
0.41
7
辽宁
-0.02806
8
0.61654
5
0.07
8
山东
-0.17779
9
0.84007
4
0.00
9
重庆
-0.19444
10
0.88520
3
-0.01
论文关键词: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居民收入
重庆直辖以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导致城乡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减弱。由于农村人口占全市较大比重,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和结构升级,将极大地带动重庆经济增长。
一、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特点
西部大开发和鼓励农业政策促进了重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水平也逐渐上升。1998-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从333.41亿元增至581.91亿元,提高74.53%;人均生活消费从1417.08元上升至2008年的2884.92元,年平均增长7.37%,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8%。但与重庆城镇居民相比,农村消费水平明显滞后,在消费层次上相差两个等级。2008年重庆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3.8%,而消费总额却只占居民总消费的20.9%,农村消费明显乏力。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增长缓慢
重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不仅远远低于重庆城镇居民,也低于全国农村人均水平(见表1)。重庆农村与全国农村人均之比从1997年的1.26:1下降至2008年的0.79:1(全国人均为1);与重庆城镇人均之比从1997年的0.29:1进一步下降为2008年的0.24:1(城镇人均为1),农村人均消费还不及城镇的1/4,而这种显著落后的差距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就是与西部省份相比,2008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居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和宁夏五省之后,也处于较落后水平。
表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单位:元
年份
全国农村居民
重庆城镇居民
重庆农村居民
1998
1128.16
4894.54
1417.08
1999
1144.61
5352.44
1388.64
2000
1284.74
5475.17
1395.53
2001
1364.08
5765.07
1475.16
2002
1541.83
6360.2
1497.72
2003
1656.32
7118.06
1583.31
2004
1842.75
7973.05
1853.94
2005
2231.14
8623.29
2142.12
2006
2533.91
9398.69
2205.21
2007
2970.65
9890.31
2526.7
2008
3660.6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7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文化消费现状和趋势,梳理文化消费影响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根据中国与美国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析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以及文化消费对产业总产出的拉动,与美国对比分析我国目前文化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总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文化消费;产业结构;结构合理性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30.
1引 言
根据2014年的文化蓝皮书[指《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4)》和《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增长测评报告(2014)》.]数据,我国2012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达到11405.97亿元人民币,总量增长12.64%,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人均文化消费需求达到844.45元人民币,增长12.09%。对比来看,居民文化消费的总量增加比产出水平的增加要多很多,比居民收入的增加要少很多,比总消费的增加要略微低一些,与储蓄的增加相比前者显著低于后者。1991—2012年,全国人均文化消费以13.60%的年均速率增长,而将2004年与2012年的文化产值相比,中国文化产值经历了2.15%至3.48%的增长,居民文化消费率却由2.76%降低至2.20%。可见,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之间存在着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长此以往,必定会在两者之间激发出更多的矛盾,以至于使文化产业生产与文化消费需求脱离。
2文化消费结构合理性研究
2.1产业结构受消费影响的理论基础
通过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模型,可以表示文化消费影响产业结构的效应,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可表示为:
(i=1,2,…,n)①
其中,Xij代表i部门为j部门生产消耗提供的产品的数量; Yi代表i部门产品的最终使用量;Xi代表i部门的总产出数量。
(i,j=1,2,…n)②
为直接消耗系数,即j部门生产单位总产品对i部门产品的消耗量。将②式代入①式,得到:
(i,j=1,2,…n)③
矩阵形式为:
即AX+Y=X,X为社会总产品向量,Y为最终产品向量,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即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④
X为A的同阶单位矩阵,为投入产出矩阵,也称之为列昂惕夫逆矩阵,则有:
④式表示总产出与最终使用间的关系,通过其可知各部门总产品X的情况下,各部门的最终使用Y。由④式两边同乘以 可得:
⑤
⑤式的经济含义为当最终总产品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对社会总产品的完全需求量,其投入产出模型为:,其中B起着乘数作用,直接消耗系数就被其放大为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即等于直接消耗系数与间接消耗系数之和。
综上所述,根据⑤式可实现文化消费对产业结构产生的乘数效应和溢出效应。
2.2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性
文化消费可以对产业结构产生多种影响,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变也会从供给的角度影响居民的文化消费。两者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意味着,文化消费的结构绝不是孤立于产业结构而存在的,必须是与产业结构有着良性互动,互相适应并推动彼此顺应时势的发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大环境下,文化消费若想实现结构的优化,不仅要根据居民需求调整自身内部的各项分类的占比,还要与产业相适应、相互协调,这便是实现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性的基本要求。基于这一视角,本文在讨论文化消费结构时将会分别讨论内、外两部分的合理性问题。在本部分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了文化消费与产业关系问题,从而提出中国应需注意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3 我国文化消费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利用前文介绍的理论基础,本部分经过数据处理分析,将居民文化消费额对产业总投入的需求关系进行阐述。本文选取的中国数据为投入产出表中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教育”两部门数据,来自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网站2005年和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美国的数据为48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的“教育”一个部门数据,对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美国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文化消费对总产出的拉动方面即处于稳态状态,可以作为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参考,所以选取美国作为比对国家。
2005年,中国居民对于教育的消费数量为3026.27万元人民币,占居民消费总额的4.25%;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的消费数量为656.33万元人民币,占居民消费总额的0.92%。2010年,中国居民对于教育的消费数量为4987.85万元人民币,占居民消费总额的3.45%;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的消费数量为1077.72万元人民币,占居民消费总额的0.74%。可以看出在这个时间段的前后,居民在文化方面的消费绝对值增加了,但是在消费的比例上却是下降了,这说明,虽然在文化消费上居民的需求在增加,但是相比于其他部门的增加速度还是比较缓慢,这其中也不乏由于文化的新的表现形式未被计算于统计数据的情况存在。
针对中国的文化消费对总产出的投入需求分析,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中的X=B*Y,将B*Y中的各部门的值求和,比上居民文化消费的占比,就可以衡量文化消费部门的产品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需要的产业总投入。经过计算,可以得出我国的文化消费部门的产品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需要的产业总投入都在2个单位左右,但对比于2005年的2.24,2010年时的1.91体现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趋于健康完善的。相比于美国的1.7~1.8稳定的浮动范围,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及文化产业可以看出还处于尚不稳定的阶段。在消费发展的推动下,产业也在进行着优化和调整,以适应居民越来越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在产业结构方面,未来会在结构调整方面更加趋于合理化,以适应消费需求的结构变化。
4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中国居民的文化产业体系正在日益完善,产品的供给能力也在增强,不过仍然存在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第二,文化消费需求在不断增大,种类也在更加趋于多元化,居民消费结构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而更加合理。第三,对于同样的产出,中国对产业的需求多于美国,中国的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更要加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针对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发展并不完善且没有与文化消费相适应的情况,提出以下几条建议:第一,应将文化产业的发展适时地贴近文化消费的需求,以需求指引产业发展;第二,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监管,促进更多适应居民需要的新兴形式的出现;第三,重视并且利用文化消费对产业结构的作用和影响,来支持产业和消费的结构升级;第四,针对区域之间的文化产业发展差距,制定相关的鼓励性政策并推动实施,以实现区域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契夫、陈锡康.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87.
摘要:居民消费作为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对其他两类国民经济活动具有引导作用,尤其对投资和生产。在适应消费结构“吃—穿—用”的逐次升级过程中,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必须实现升级。
关键词: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经营方式
国民经济活动按照产品用途可以划分为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类,其中消费又可以分为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居民消费作为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对其他两类国民经济活动具有引导作用,尤其对投资和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在适应消费结构“吃—穿—用”的逐次升级过程中,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实现了升级。本文以山东菏泽为例,论述居民消费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仅供参考。
一、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世界银行按人均收入分组划分的居民消费结构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衣着类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居住、医疗、教育、交通等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
1.生存消费比重普遍下降。美国、西德、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基本生活(食品、衣着合计)支出比重平均下降了11个百分点,多数国家和地区食品类支出比重下降到30%以下,衣着类支出比重下降到10%以下。
2.居住比重普遍提高。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多数国家和地区居住比重在7%—16%之间;人均3000美元阶段,居住比重则提高到10%—18%,提高1—7个百分点。
3.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比重普遍增加。在医疗保健方面,法国提高最多,达3.5个百分点;在交通和通讯方面,西德增加最多,达8个百分点;在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中国台湾省增加最多,达5.2个百分点。
二、未来居民消费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根据菏泽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到2010年人均GDP将达到3300美元。按照目前经济发展速度,在未来十年内,菏泽市人均GDP毫无疑问将超过4000美元,进入富裕阶段。菏泽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是:物质消费的增长将低于服务消费;享受和发展消费比重上升,生存消费比重将进一步降低;各种高档消费品,如住宅、汽车的有效需求上升,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等。
1.消费安全意识增强,绿色、环保产品受欢迎。消费安全意识是指产品和服务应满足消费者在生理健康方面的要求,是近年来随着环保运动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更为理性的高层次的消费观念,是居民消费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重要特征是各种产品安全标准的出台以及“绿色食品”、“环保家电”“环保汽车”等产品纷纷出现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安全标准一般是强制标准。菏泽市企业要跟踪国际和国家产品安全标准变化,改进产品生产环境、材料、工艺,积极研发安全产品,淘汰非安全产品,避免因产品安全问题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2.信息技术将改变生活和消费方式。信息技术在生产和消费中的广泛应用,将造就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居民消费方式也将被彻底改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加大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控制环节的改造和应用力度,提高控制精度,降低生产消耗和工人劳动强度;积极改造成套机械、电子等类产品,提高产品性能;强化信息流接收与处理,提高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和效率。积极鼓励、支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以高校为依托,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为菏泽市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教育消费进入质量提高阶段。菏泽市城镇居民教育消费目前占全部消费的7%,比十年前增长1.3倍。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居民对知识需求日益增强,教育将继续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未来义务教育应重点提高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发展特色教育;高中、职业和高等教育应规模与质量并重,降低费用,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并突出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为提高地区人力资源质量服务。积极发展育教育相关的图书出版、计算机教学软件、信息服务等行业,使教育产业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4.旅游消费将继续以生态、观光、度假等休闲游为主体。近年兴起的生态旅游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菏泽市花卉旅游的迅速发展正是反映了居民的消费需求。菏泽市依托本地旅游资源,拓宽旅游产品,提高游客半径和滞留时间,带动餐饮、住宿、特色商品经营等行业的发展。
5.服务消费支出将有较大增长空间。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早已超过一、二产业产值之和,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也达到70%以上,而菏泽市目前都不足30%,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5-10年居民消费将更多投向劳务和精神产品,从而拉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发展第三产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足够的消费群体,如菏泽市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消费群体明显不足。一方面要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更多的居民来中心城区安家;另一方面要逐步培养居民的消费习惯,让居民在闲暇时间不再呆在家里看电视,而要走进体育馆、剧场等。
6.医疗保健需求旺盛。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富贵病和老年病增加带来医疗保健需求加大,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增多,导致医疗服务的需求上升。菏泽市医疗单位应积极提高医疗水平,发展专科及特色医疗服务;企业界应强化医药、保健产品生产资源的整合,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疗效和知名度。
7.个性化消费趋势日益突显。近年来,展示居民个性魅力、风采的消费品和服务,如时装、珠宝等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消费需求的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个性消费行为的发展对企业营销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产品设计周期更短,花色、款式更新更快,产品批量越来越小。消费者对企业单方面的诱导日趋弱化,要求按照新的生活意识和消费需求,共同开发能产生共鸣的个性化商品,更多的个性商品和服务将走向市场。
8.奢侈品消费逐步增加。根据有关机构研究报告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年增长率达15%以上,到2015年,我国将登上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巅峰。百万元级的高级汽车、私人飞机、豪华游艇、高级别墅将登场,奢侈品消费在中国发展势头引起欧美的奢侈品制造商们极大的关注。菏泽市应消灭奢侈品生产上的空白。
9.食品消费向营养、保健、方便和休闲方向发展,制成品水平进一步提高,饮食业继续快速发展。菏泽市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比1996年增加了5065元,用于食品支出增加了614元,即居民收入增加一元,一角二分钱用来增加食品消费,其中6分钱用于饮食业,其余用于食品制成品。目前,居民饮食业消费占菏泽市城市居民食品支出的17%。在发达国家,食品制造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2∽3倍,工业制成品占全部食品消费的70%∽95%,菏泽市在食品制成品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都不足45%。
未来居民食品消费的制成品比例将继续提高,粮、油、肉等粗加工食品比例继续下降,食品制造业和饮食业将大有可为。菏泽市食品工业应发挥资源优势,追寻居民食品消费方向,发掘潜力,尽快建立满足居民小康、富裕阶段的产品结构。
三、积极转变企业经营方式,提高捕捉机遇的能力
伴随消费结构转变的还有消费方式的变化。如:消费多元化,使需求变化多端和日益细化;消费个性化要求产品设计时,要更多考虑消费者的要求:消费档次的提高,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档次、服务应相应提高。如:在上世纪九十年,白酒行业流行二十元左右的主流产品,菏泽市企业也曾抓住机遇,兴旺一时。现在主推五十元左右的产品,汾酒、仰韶酒等产品又开始旺销。菏泽市企业只有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积极运用市场开发的各种工具,跟踪预测消费趋势,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一)加强专业市场调查研究,摸准市场走向,推动营销观念的转变
目前菏泽市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进行系统、深入和专业的市场调研工作,没有专职市场调研部门和专项市场调研预算,委托专业市场调研机构进行市场调查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企业市场营销整体处于生产观念向市场观念转化的阶段,与沿海地区相差一个或两个阶段。
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成熟的、具有长期战略眼光的企业,才能真正地将企业营销由生产观念、产品观念转变为市场观念,并接受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将市场调查作为企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增强质量和创新意识,提升产品档次
从小康向富裕阶段的居民消费,消费的产品档次逐步提高。如:居民在”行“方面经历了从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向摩托车、汽车的变化,衣着消费则经历了布料加工和成衣为主阶段后,转向以时装、名牌、休闲为标志的新阶段。在诸如此类的转化过程中,都伴随着产品档次提高的过程。
从目前情况看,菏泽市企业界对产品档次偏低的状况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轻工行业。对轻工业产品调查显示,居民和商户认为菏泽市产品档次偏低的比例高达80%和60%。提升产品档次的途径有很多,主要有:
1.提升原有产品的品质,强化产品功能,丰富产品体系。菏泽市产品结构基本上是温饱阶段建立起来的,过于老化,不能够适应小康阶段和富裕阶段居民消费的需要,多数产品市场处于萎缩状态,企业陷入不景气。如酿造厂生产的酱油、醋等产品,二十多年来,也仅仅把散装改为袋装而已,与乡镇、个体企业陷入恶性竞争,市场价格维持在0.9∽1元(350克袋装)。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如”加加“、”海天“则不断提高品质,不断加入其他营养元素,形成专用、细化的产品体系,加之有效的产品促销,占领了菏泽市中高档酱油市场的很大份额,售价相当于”风帆“酱油的五倍以上。老产品有没有提升品质的需要,要看这类产品在整个消费市场处于的状态,即处于扩张、维持,还是处于萎缩状态。如果处于前两者状态,则还有提升的必要。
2.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根据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企业用于研发的比例一般不应低于销售收入的3%,否则企业就缺乏长远发展的能力;如果低于2%,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将被淘汰。
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从产品结构调整入手。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几个标志来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百元级的”三大件“是温饱阶段家庭消费重点;八十年代,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千元级”三大件“成为居民消费的潮流;九十年代,空调、摄像机、电话、电脑、手机等成为城市居民消费新宠。消费热点产品不仅改善了消费结构,而且有效的改善了生产地区的产业结构。
3.积极创建名牌产品,提供完整的产品服务
名牌商标蕴涵并传达着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销售、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等全方位的信息,名牌商标就如同企业的”脸面“,它是企业机体运作功能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根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小康阶段是名牌产品的成长期,居民对名牌产品的认识逐步加深;进入富裕阶段,名牌产品在居民的消费和思想中逐步成熟,进入品牌忠诚期。
菏泽市2002年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来,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名牌,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获得名优产品称号的有功人员及集中推广宣传经费的补助。2005年底,菏泽市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1家(11种产品),其中”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家。但从整体上看,依然没有改变菏泽市企业不注重自身的宣传,市场知名度偏低的通病。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菏泽的产品广告寥寥无几,特别是在国家级和省级新闻媒体上更是少见。在国际上,产品广告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5——10%,某些产品可以达到20%或30%。菏泽市轻工企业广告投入占销售收入不足千分之一,少的非常可怜。
4.要有冲击中高档市场的勇气。开拓高档次市场和国际市场历来是大企业和大公司的重点,虽然初期企业经营可能比较困难,但可以使企业产品档次、经营观念和管理水平处在较高水平上,容易在消费市场树立企业及产品形象,尤其是企业在经营上容易跟踪市场的发展趋势,对企业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三)把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地方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论述了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的道理:一方面,”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马克思的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消费为国民经济的循环提供最原始、最强大的动力。
发展地区经济必须更充分、更有效利用消费提供的强大动力。怎样才能利用消费的动力呢?
首先:强化地方市场建设,吸引资本流入。目前,吸引外资的政策重点是土地出让、税收减免等方面,而对本地市场档次和市场容量建设重视不够。从国际上看,美国的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在人力成本、市场竞争程度等投资环境比中国、印度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要高,但这些国家的资本流入依然十分强劲,吸引了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许多资本,产生了所谓的资本倒流现象。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群体的扩容是市场建设必须得到强化的因素。
[关键词]苏北地区;消费水平;城乡差距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51-03
1 苏北地区近年来城乡收入增长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江苏省的经济迅猛发展,苏北地区作为江苏省内较为欠发达的地区,经济水平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苏北居民可以明显感受到物质文化领域生活水平的提高。江苏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0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425.48亿元,较上年34457.30亿元增长20.22%,指数达到112.7,较上年112.4有所增长。苏北地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8920.37亿元,比2009年增长23.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9774元,较之2009年增长24.92%。
在江苏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苏北地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也快速增长。到2010年,苏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0元,比上年增长13.61%;苏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724元,比上年增长14.63%。居民收入的增加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的质量,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苏北地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存在,但是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见表1)。
由此可见,苏北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都在逐步增长,同时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苏北地区农村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2 苏北地区近年来城乡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的高低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苏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结构在逐渐优化。农村居民的家庭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而城市居民的家庭恩格尔系数则在36%~37%波动。经济环境、收入水平、消费环境、消费习惯等的差异,导致苏北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见表2)。
3 徐州和连云港两个城市的实地调查数据
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实地走访了苏北地区的徐州和连云港两大城市,有针对性地在城镇和农村做了一系列关于消费水平调研活动,由回收起来的调查问卷总结整理出了这两个城市2012年上半年城乡消费情况的一些数据(见表3)。
由此可见,在苏北地区的两大城市,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食品和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几方面的消费比重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同时在两大城市之间,居民的各项消费所占比重也由于经济发展情况、地理位置等原因存在着差异。
4 苏北地区城乡消费水平差异原因的分析
4.1 收入水平
收入是影响消费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消费倾向。当期收入和预期收入都会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因为支付能力是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前提,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促使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发生提升作用。
4.2 物价水平
不同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消费品的供求,因而必然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品价格总水平的高低影响消费水平,进而影响消费品的供求和消费结构。苏北地区由于农村和城市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物价水平自然存在着差距,这就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水平。
4.3 消费结构差异原因分析
4.3.1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直接决定市场上消费品的供应,从而影响居民消费和消费结构。其中第一产业主要满足人们食品、衣着等基础性消费,第二产业满足人们居住、耐用品等消费,第三产业则满足人们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娱乐保健和其他服务的需求。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有很大作用。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江苏省内属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与此同时,这一地区的城乡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城镇和农村较不平衡,由此影响了消费结构的差异。
4.3.2 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它贯穿于消费活动全过程。消费心理是由消费需求引起的,同时又是影响消费行为的内在因素。
4.3.3 生活模式
江苏北部地区人民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传统生活模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乡居民只有在特殊的日子,如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才有少量的发展、享受型消费;20世纪80年代以后,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思想逐渐开放,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人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城乡居民生活模式的改变程度是不同的。城镇居民信息量充足、沟通便捷,消费理念更加新潮,其生活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超前消费的影响,更加注重发展、享受型消费;相对而言,农村居民沟通不便,且其生活模式改变主要由城镇居民带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消费过程中也更加关注基础性消费。
4.4 其他影响消费的因素
4.4.1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居民实现了储蓄,这就会使居民倾向于减少自己的储蓄而增加即期消费。目前,苏北地区尚未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机制在农村地区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保障形式单一、水平较低、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等。农村居民在收入增长预期趋缓的条件下,缺乏消费安全感,不得不选择谨慎的消费态度。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不仅要承担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沉重的生活负担,还面临着自然灾害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利益损失风险,其收入预期十分不稳定,而支出预期则具有刚性,使得农村居民不得不将收入中很大一部分用做储蓄,以抵抗生活中的各种风险。从而影响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4.4.2 消费环境
所谓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马克思说:“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不可否认的是,苏北地区城乡居民分处不同的消费环境。比如,城镇地区的基础设施较好、交通便利、市场系统完善、消费环境优良,客观上有利于带动消费。相对而言,农村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公共建设力度不够、缺少大型商城超市、文化娱乐场所,客观上阻碍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实现。而农村相对不完善的消费环境是有深刻的历史社会原因的,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很多措施,如修建农贸市场、修建拓展公路等,但是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消费环境仍是造成城乡消费差异的原因之一。
5 结 论
通过对苏北城乡消费水平的对比进行考察与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以便更好地关注新农村问题的同时发现农村消费结构的特殊性来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为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加快推进苏北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实证依据和科学借鉴。而由于苏北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处于江苏经济欠发达地区,既有着江苏地区普遍的发展优势,又与中部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的联系,因而苏北的经济在我国整体经济环境下起到了双重代表性。所以通过对苏北城乡消费水平差异的比较研究,来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为缩小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0—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杨剑.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分析[J].经济前沿,2006(2).
[3]陈军民.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对比[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4).
[4]费佳丽.我国城乡消费差距现状的成因和对策建议[J].消费导刊,2010(1).
[5]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富裕社会[M].赵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货币供应量 滞后期效应
一、相关简介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参照国际通用原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1)M0:流通中的现金;(2)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3)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4)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从货币供应量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扩大货币供给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
消费价格指数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消费物价指数测量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零售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这200多种商品和服务被分为8个主要的类别。在计算消费者物价指数时,每一个类别都有一个能显示其重要性的权数。这些权数是通过向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个人调查他们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而确定的。消费物价指数的计算公式为: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采用的是固定权数按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公式计算,即K拔=ΣKW/ΣW,固定权数为W,其中公式中分子的K为各种销售量的个体指数。
二、货币供应量与CPI之间的传导机制
从传统的费雪交易方程式MV=PY可以看出,在货币流动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实际上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制度变量,短时间内变化不大),货币供应量速度变化与价格水平变化具有下列关系:dm/M=dp/P+dy/Y。其中dm/M、dp/P、dy/Y分别代表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和产出的变化。从直观上来看,在社会商品生产一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增加会直接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从传导机制来看,货币供应量增加从三方面对CPI产生直接或潜在影响:一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可能会使实际利率降低,刺激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增大会使上游工业品价格指数上涨过快,从而导致下游的CPI面临上涨的压力,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这种现象较为明显;二是货币供应量增加会使居民通胀预期增强和财富效应显现,社会消费需求增大,直接对CPI上升产生直接推动力;三是本国货币供应量增加使本国货币有贬值趋势,从而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影响国内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对国内商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从CPI的构成来看,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服、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类与居民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商品,货币供应量变化对不同商品的影响有所区别。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CPI影响可能有一个时滞,即潜在购买力的货币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时间跨度,因为决定这个时滞的因素较多且较为复杂,与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从总体来看,影响货币供应量变化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变化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消费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未来通货膨胀水平较高,居民会提前消费,那么货币供应量变化对价格水平变化影响时滞较短,反之则较长;另一方面是社会消费结构情况,如果整个社会处于消费结构升级阶段,货币供应量变化对价格变化影响则存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滞。
三、我国CPI与货币供应量的情况
2012年中国CPI指数:
2012年2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宏观经济数据。2012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5%。
2012年3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
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1%。
2012年4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6%。
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2%。
2012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4%。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1%。
伴随着CPI同比开始进入回落通道,预计下半年通胀将重回2时代。相应地,在目前的形势下,今年的货币政策将由名义上的“稳健”转变为实质性的“宽松”,6月降息政策或将启动。(以下图表来自东方财富网)
2011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货币信贷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上年同期。2010年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幅比上月末低1.46个百分点,比2010年同期增速下降9.7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幅比上月末上涨1.97个百分点,但比2010年同期增速下降19.42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47270.24亿元,同比增长10.27%,增幅比上月末下降9.03个百分点,比2010年同期增速下降11.71个百分点。201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7.1万亿元,同比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
根据在国家统计局和东方财富网收集到了从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的CPI和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数据,我用表格作了相应统计,以便帮助我对数据的分析以及模型的构建。
四、模型构建
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M0、M1 和M2。我国将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以达到稳定物价的目标。所以我选择我国2008 年1月至2012 年4月的M2和CPI的月度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以M2和CPI来表示,并且对数据取对数,是为了消除模型的数据出现异方差,用(LN+变量)来表示,并且采用时间序列数据,为减少数据处理过程中的误差,先对数据做平稳性检验,再做协整检验来分析变量间存在的关系,然后便可以建立模型分析M2变化对CPI影响的时滞。
笔者先对此数据做了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可由该模型看出,解释变量X(即货币供应量)对Y(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解释能力不太好,X对Y的相伴概率高于5%,拟合优度很低,DW检验相距2也是挺远的,F统计量也很低,其相伴概率也超过了5%,看上去模型基本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可是,当我们看其实际值,拟合值和残差的图像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下图:
从图中可看出实际值和拟合值的波动幅度以及波动步调基本一致,可就是差了一个区间,所以从图像我猜想M2的变化对CPI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影响。有了这个猜想后,我先检验M2与CPI的平稳性。
笔者先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它的平稳性,以保证分序列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我运用Eviews5.0 进行ADF 的检验,检验结果如下面表1 所示:
根据判断标准,该序列Y是符合平稳标准的,所以可以使用。
同样的方法检测序列X,如图:
从结果可以判断序列X有单位根,所以对序列X进行一阶差分序列平稳性检验,如下图:
根据判断标准,此时该序列X是是符合平稳标准的,所以可以使用。
笔者用EGNR法对M2和CPI进行协整检验。笔者先用CPI对M2进行回归,然后对其残差做ADF 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在1%水平、5%水平和10%水平的显著水平下,t 检验统计量值均小于相应的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表明该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即说明M2和CP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从结果可判断序列e无单位根,序列X与序列Y协整。
既然M2和CPI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为了考察M2对CPI的影响,我选择用M2的月增长量M2Z作为解释变量,以CPI月度同比指数CPIZ为被解释变量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估计回归模型:CPIZ=α+βoM2Z+U,结果见表3。从回归结果来看,M2Z的t 统计量值为-1.64相对于常数项C 的t 统计量值175.67不显著,表明当期M2的变化对当期CPI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不明显。
为了分析M2变化对CPI的滞后性影响,我对6个月的分布滞后模型进行验证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图回归结果来看,M2Z各滞后期的系数逐步增加表明当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步显现,但各滞后期的系数的t统计量值不显著,因此还不能据此判断滞后期究竟有多长。所以我再做12个月的分布滞后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
从上表得知,由M2Z至M2Z(-9)的回归系数都不显著异于零,而M2Z(-10)的回归t 的统计量值为1.89E-05,在5%水平的显著水平下拒绝系数为零的原假设,这是我用分布滞后12个月的模型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结果。这可以说明,当期M2的变化对CPI的影响是在10个月之后才明显表现出来的。
为了研究M2对CPI影响的持续性,观察表格。根据表中数据可得知,t 统计量值显著是从滞后10个月开始的,一直到滞后12个月为止;通过回归系数也可了解到广义M2的变化对CPI的影响在滞后12个月达到了最大值。
五、结论分析
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对消费价格指数的滞后性分析,了解到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滞后期大约为10个月,且有持续的滞后影响,持续的长度大约为3个月,其影响力度先递增然后递减。综上所述,我们不仅要注重合理选择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以求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流通效率,重视流动性疏导;而且也要加强对货币供应量的预测研究,保证其与经济增长目标之间的协调性;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在考虑到时效性的情况下,在执行经济政策的过程中要多加谨慎,并加强对国内外经济走势和各个经济领域发展状况作出提前分析和判断。要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制定相关的有效政策,以保证政策的有效、顺利的执行,以促使我国经济有效、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国华.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理论讨论,2005(1)
[2]牛筱颖.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产出之间关系的检验[J].统计观察,2005(11)
[3]王学青.关注货币政策的“时滞”效果[N].上海证券报,2009.4.10
[4]黄小雄. 关于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指数反常规关系问题研究[ D] . 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6.
[5]黄凤忖. 我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的依存度分析[ J] . 经济纵横, 2004, ( 10) : 95-96.
[6]任立民.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的协整研究[ J ] . 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 3) : 91-92.
[7]袁晋华.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1996(2)
[8]李子奈, 潘文卿. 计量经济学[ M ]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2000:146-153
摘 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访谈等方法,对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结构、消费方向、生活消费结构水平及其体育消费主要投入方向等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永川区城镇居民已拥有较好的体育消费观念,只是本地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支出还处于较低水平;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主要是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经济收入水平低、公共体育活动场馆严重不足等。并针对以上现状为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健康发展提出有益建议。
关键词 永川区 城镇居民 体育消费
为了全面了解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更好地推广全民近身活动,拉动本地区国民经济的增长,科研组对此科研做了专门的调查研究。此科研课题,不但可以了解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及现状,也可以对体育产业在本地区的开发和体育市场经济在本地区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并且为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休闲活动、体育经济发展方向和全民健身运动在本地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文献资料。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对重庆市永川区不分城镇居民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随机向永川区城镇居民发放200份问卷进行调查,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78份,问卷有效率为89%。
2.访谈法 针对本课题相关内容对永川区部分城镇居民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还涉及到体育消费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3.文献资料法 运用网络、图书馆和校园数据库进行查阅和阅读有关体育产业、体育消费、体育市场的文献资料。
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资料、文献资料及访谈所获得的资料进项统计和整理,所获得的统计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
经调查,自2008年以来,永川区城镇居民中所参加过体育消费的人数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科研组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被调查者中有参加过体育消费的占61%,在参加过体育消费的人员中,参加体育消费个人年均体育消费在500元以上的占47.54%,这一水平比2008年奥运会前的居民体育消费水平高出很多,这说明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已有了一定的规模。这一调查结果也可以间接表明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已有不小的成果。
图1显示,从体育消费方式来看,由多到少依次为“购买体育服装”“观看体育比赛”“到收费场馆参加体育锻炼”“购买体育报刊杂志”“购买体育彩票”,表明本地区的体育消费是以物质性体育消费为主。
表1显示,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投入项目又高到低依次为“球类(足球、篮球、排球、兵乓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健身健美”“自行车”“游泳”“爬山”“棋类”,这表明体育器材的购买、租赁以及运动场地的收费是体育消费者参加体育运动项目时的主要投入。研究组调查结果还显示,选择跑步、爬山等项目进行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占总调查人数比例的80%以上,这说明永川区城镇居民在选择体育活动项目上还是以花钱少为目的进行选择。
(二)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态度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体育活动功能认识的进一步加深,体育活动已不单单成为人们用来体育健身的一种手段,大多数人是把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和充裕自己闲暇时间的一种方式,更有甚者将体育健身、运动服装作为一种身份象征的符号。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到各种体育赛事现场观看精彩刺激的比赛的人们,仅仅是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我们不能确定他们去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释放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压抑;我们也无法确定那些活跃在公园等各种公共健身区域的人仅仅是为了自身健康长寿,却丝毫不是为了休闲娱乐之目的;我们更不能确定那些经常购买各种名牌体育用品、体育服装或是手持高档健身俱乐部健身卡的消费者完全是为了健身、娱乐而毫无显示身份的目的。所以,一个地区由消费者自身所选择的体育消费方式的不同,该地区体育消费的态度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从被调查的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目的情况来看,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体育消费态度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在强身健体的选择上,各阶层选择的人数比例普遍较高,占被调查人数的62.0%,这表明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体育消费依然是本地区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随着本地区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作为健康投资方式的体育消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作为提升生活质量、充足闲暇时间、提高生活品味,最终达到休闲娱乐、结交朋友、交流感情目的的手段。
本研究组调查结果显示(表2),在体育消费与健康方面的问题上,有108人认为适度的花钱进行体育消费是值得的,占总被调查人数的54%;另有58认为体育健身还是选择免费的方式比较好,占29%;剩余的6%的人认为,为了健康花再多的人进行体育消费也是值得的;在被调查的200人中没有人认为花钱买健康不值。由此可见,进行适度的体育消费来参与体育活动还是被本地区的人们所接受的。
(三)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一个地区的居民经济收入决定着本地区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研究组在本次调查中得出,永川区城镇居民的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水平逐步上升。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也在逐步增长。体育消费也是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一种途径,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同时体育消费也在增长,并且体育消费的增长比其它消费增长要快,这是因为体育消费是一项有目的、有意识的消费活动,是人们可以通过体育消费来满足自身的运动健身、休闲娱乐、释放心情等,体育消费包括实物消费和精神消费两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成功举办以来,体育消费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已占据了一定位置。由表4可以看出,永川区城镇居民每年用于体育的消费金额在500元以上的只占23.5%,被调查者中占65.5%的人每年的体育消费金额都在500元以下。这说明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体育消费作为当今时代的新兴的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商机,体育消费在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必然起到积极的作用。
表5是针对永川区城镇居民所选择健身场所的调查结果所制定的,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被调者中,有122人在选择运动场所时是选择了免费场所,占总被调查人数的61%,选择收费较低场所的占37.5%,只有3位被调查者选择了收费较高的运动场所,占1.5%。这个调查结果进一步表明,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还不高。图2为表5的饼状图,由饼状图可以更直观的展现出此结论。
(四)制约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
从统计调查问卷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影响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主要为:1无足够的空余时间;2经济因素;3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太少;4缺乏体育运动技术;5市面上体育运动服装和体育器材A货泛滥;6无高水平体育赛事缺乏观赏价值等。针对永川区城镇居民闲暇时间的安排情况,表6显示:占调查人数的60.8%的人的闲暇时间是在看电视,排第二位的是打麻将等娱乐项目,占调查人数的38.6%,第三位是个人及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占调查人数的26.3%,只有占调查人数的13.4%的人是将体育活动排在首位。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发现,目前在永川区体育活动还不是人们在闲暇时间参与的主要娱乐方式,所以如何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问题,还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首要解决的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是以物质性消费为主,而在体育健身活动及体育健康咨询等非物质性消费较少;2.永川区城镇居民具有较高的体育健身意识,但体育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的层次;3.永川区城镇居民所选择的运动场所多为免费场所和收费较低的运动场所,选择高收费的运动场所的人很少;4.制约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锻炼、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为时间因素、经济支付能力、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太少及缺乏体育运动的技术指导等。
(二)建议
1.各级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国家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在地区政策上应给予相应的支持和优惠,给予必要的政策措施和物质上保障,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传播途径进行宣传,主要加强对非体育人口的宣传,是更多的人能够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育消费观念。2.本地区已有的体育场馆应全方位地向居民开放,并通过新建来增加本地区体育场馆的分布密度,采取各种适当的方法充分吸引本地区居民参与体育,这样既可以吸引更多的居民来参加体育锻炼,又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为本地区各个体育场馆、公共健身场所指派专业的体育技术指导员,为居民传授正确的健身技术,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的个人及其家庭都能掌握一定的体育健身技术,进行参加体育活动。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学生科研课题,项目编号:Y2013078。
参考文献:
[1] 马渝,欧阳柳青.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03:10-11,15.
[2] 孔文清,陈卓源.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6:740-741,765.
[3] 王乔君,童莹娟.长三角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13.10:52-62.
[4] 肖焕禹,申亮.上海市不同社会阶层居民体育消费趋向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2:45-50.
[5] 王爱丰,王正伦,陈勇军等.江苏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01:27-31.
[6] 欧阳柳青,赵高彩,封飞虎等.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指标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6:10-14.
[7] 刘志强,金宝玉.影响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01:25-27.
[8] 孔文清,陈卓源.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04:6-9.
[9] 吕顺田,柴九昌.河南省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06:22-24.
[10] 杨爱华.重庆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1:13-14,25.
[11] 戴俭慧,罗时铭,顾季青等.江苏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现状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01:18-23.
[12] 王勇.河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02:81-84.
[13] 申亮,肖焕禹. 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居民体育消费决策探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02: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