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14 02:19: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文化基础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计算机文化基础

篇(1)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现状分析

对策与措施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培养学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其他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它是卫生士官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笔者根据我院教学现状,基于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水平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

1 现状分析

1.1 教学手段 为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教研室多次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在教学手段上,较早应用了国内先进的苏亚星多媒体课堂教学系统,使教学质量有了质的提高。

1.2 教学条件 在过去几年中学院陆续拨出专款更新计算机设备,改善多媒体教学环境,加强网络建设,使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员的上机条件较好地满足了教学要求。

1.3 师资配置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一线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年龄梯次和学历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2 存在问题

2.1 学员基础参差不齐,认识存在误区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我院卫生士官学员,有的入学前在通信站或机关工作,经常接触计算机,能够熟练运用Word、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部分学员还会进行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等,甚至有的还通过了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但大部分学员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我们对2007年新生进行了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学过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占多数,新学员计算机知识的起点较前两年入学新生有显著提高,但中学计算机课程偏科普性,理论内容较少,技术含量较低。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学员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会上网和玩游戏就是会使用计算机了。

2.2 学员学习观念与方法不正确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新学员,他们尚未摆脱中学灌输式教育模式,再加上自身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大学的学习模式不适应,学习自觉性差、主动性不高。相当一部分学员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为仅靠记忆法背概念、不用上机实践就能学会计算机;还有的学员学习观念不正确,认为上学就是拿文凭,上不上课无所谓,实验课也不上机练习。而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员却感觉计算机深奥难懂,产生畏难情绪,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失去了学习信心。

2.3 授课学时不足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概念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但课时严重不足,加上实验课只有60学时,如何在短短的60学时内把所有的教学内容组织好,讲解到位,是教员面临的最大难题。

2.4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必须要有实验课来调动学员的兴趣,如果实验做不好,将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在对实验课的调查中发现,95%以上的学员对实验课的兴趣很高或较高,80%的同学认为实验课对理论课的促进作用很大或较大,但不到5%的学员认为理论课对实验课的指导作用很大或较大。这说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实验教学在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从属位置。

3 对策

3.1 优化教学内容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分析学员的实际水平,精选学员感兴趣,工作、生活中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作为教学内容。根据该课程概念多、操作性强、课时少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抓课程的重点、难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例如,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系统平台基础及使用”,即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基本应用,建立计算机系统平台概念有利于学员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有较深入的了解,便于他们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和使用计算机。

3.2 构建学习平台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现了对全体学员的信息技术基础的共同要求。我们针对学员不同层次的基础而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一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为新生提供一个如何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及每个知识模块应达到的水平要求的实验指导文件;二是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学员根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开课前可参加一次计算机基础测试,考试合格即可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一批选修课作为补充,例如安排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三是配合教学与考试方式,构建一个学员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该教学平台可以提供学习资源、教学课件,提供交流、答疑解惑,为学员自学、学员与教员交流提供高效方便的平台。

3.3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 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案例为主,少讲多练,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员要在平时教学中逐渐积累和改进教学方法,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探索和尝试,不断提升教学艺术,让学员真正体会到课堂学习的“快乐”。例如,我们在以操作为教学目标的“Excel”教学中,采用生动形象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在介绍抽象概念时,用图解法或比喻法帮助学员理解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篇(2)

1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目前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依然以理论知识为主,将大量的课堂时间都用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之中,留给学生??验的机会和实践都非常少[1]。同时一些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比较浅显,导致课程内容的难度较低,很多内容学生在其他阶段就已经学习过了,因此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上往往敷衍了事。教师面对没有积极性的学生也不愿意去努力备课,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1.2 实验内容单一

现阶段大多数计算机实验课中都是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就是将教材上的一些理论知识或一些题目通过实验去证明。这种实验模式导致试验内容非常单一,也会让课堂变得非常的枯燥乏味。并且在这样的论证实验中学生只能按照教材的步骤和教师的讲解进行实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十分不利。

1.3 实验顺序完全依照教材

很多高校的实验课程都是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安排的,但实际上教材为了保持知识的系统性,会将知识进行归类并放置在相同的章节。而实验课则是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安排一些相关的实验。有些实验内容难度较大,但是可能被安排在知识点比较简单的章节让学生完成,这样一来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知识点就要进行实验,会使实验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有些实验需要反复操作才能让学生对操作更熟练,进而真正掌握这项技能。但由于实验要按照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来分类,限定了实验的顺序,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1.4 实验室软硬件环境有待改善

大多数的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已经使用了很长的时间,很多计算机都存在系统老旧、版本太低、零件破损的现象,甚至有些计算机经常死机或者根本无法使用[2]。这使得计算机课上经常出现很多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的现象,再加上高校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学生能够上机实践的机会很少。同时计算机课程安排的时间很满,平时机房又不对外开放,导致很多学生想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验都没有相应的机会。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2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2.1 提高教师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要提升“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教师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上去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首先学校可以在计算机教研会上讨论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普及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让教师了解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帮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等,让教师充分了解实验教学的意义。并组织教师们探讨实验教学的方法,共同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也可以为学生增加额外的计算机实习课程,给学生专门的时间探究计算机实验。同时也可以设置专门的计算机实验考试,充分增加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丰富实验内容和形式

丰富实验内容能够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实验的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普及,计算机系统的不断更新,很多新的计算机理论和操作方法不断产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上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也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学习方法对实验的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改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材上对一些实验的主题没有规定,教师也完全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实验往往就显得比较枯燥,比如说生成一份目录、在Word文档中插入一个图表,或制作一份幻灯片等,这种题目过于空泛,看起来给学生很大的选择范围,但实际上却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提升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比如说让学生调查班级内同学的生活花费情况,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制成Word文档报告,要求文章有目录、并插入统计表和统计图、注意排版。在实验之前先给学生一段时间分析作业要求,再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调查方向进行调查,生成调查报告。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和Word相关的知识,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次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实验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计算机教学任务分成不同的小任务,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在组内承担不同的工作,共同分析任务、探讨任务,最终通过一起努力共同完成任务[3]。利用这种形式学生往往会被集体的氛围带动,组内学生的集思广益也能让学生在计算机方面学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除了任务驱动法,还可以利用建构主义,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在实验开始之前先让学生掌握操作技巧,形成对于实验的基本知识架构,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总结将学到的知识搭建学习支架,再用搭建的学习支架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

2.3 合理安排实验顺序

实验的顺序对实验的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将实验按照合适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接受实验步骤,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例如PPT制作中涉及很多的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也是计算机基础中的重要内容,PPT制作涉及动画、文字、图片、链接等等很多内容,尤其是和Word中的很多内容结合得非常紧密。在讲解Word的时候就可以把一些重难点的知识,先简单提一下,再在PPT知识之中用实验进行练习,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实验的效果。例如Word中的排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在学习和工作中也都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但是排版所涉及的并不是一个知识点,需要大量的练习学生才能掌握其中的一些技巧。如果单单通过一些枯燥的实验去训练排版中的某个具体知识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将这一知识点的实验放在PPT中,就能获得不一样的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PPT实验,在实验成果评比的时候教师让大家以小组的形式,看哪一组的学生PPT上的文字更加美观,这样能够让学生充分考虑字体大小、颜色、段落间距、首字下沉、艺术字和项目符号等,让自己的文字排版更加优美,从而实现训练学生排版相关技能的目的。

2.4 积极改善实验教学环境

要加大对计算机教学的资金投入,增加机房的数量,缓解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对机房需求更加迫切的压力。其次是要更新机房设备,淘汰完全不能使用的设备,购置新的仪器设备,对一些有损害的设备进行维护和整修。同时完善修缮制度,定期对机房的计算机进行整修和保养,并定期更新计算机系统,对相关的软件进行更新和升级。

2.5 构建机房使用平台

影响实验教学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缺乏上机实验的机会和时间,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而机房平时又不对外开放,平时机房又经常有很多人来上课,所以学生能在机房上机的时间和机会很少,即使机房平时对外开放,学生也很难判断什么时候有人占用,?@样不仅导致学生没有计算机实验的场地,同时也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降低。为此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构建计算机机房使用平台,让学生用少量的费用使用机房。将机房有课占用的时间标注公示出来,或者让学生通过账号登录的方式进入平台系统查询自己想要使用机房的时间是否有课占用,并为机房设置一个轮班的教师,这样不仅为学生增加了实验的机会,提高了机房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同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询问值班老师,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收取的费用还可以用来维修机房的计算机设备,可谓是一举多得。

篇(3)

关键词:兴趣;技能竞赛;教学方法

现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和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全校各专业本科生,课程类别为通识教育中的计算机类。

根据教育部的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具有较好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的能力,掌握Office主要办公软件Word 、Excel、PowerPoint 和FrontPage的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达到浙江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最终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为学生走向社会和后继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使学生成为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系列问题,比如即使理论课教学安排的很充实,按要求完成大纲内容,同时学生在期末考试中也能顺利通过考试,但在平时的实践应用环节还是不能够达到应用要求。诸如毕业设计时论文指导老师所反映学生的WORD应用水平不过关,目录自动生成、页眉页脚设置等等操作不熟练,甚至有些同学不会应用;在EXCEL制表过程中函数不会应用,效率较低;电脑出现故障无法排除导致工作无法进行……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些列问题呢?计算机的课程设置成效又体现在哪里呢?本人在承担计算机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了计算机技能竞赛office办公自动化实训课程,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文化基础课程的授课难度,把相应的竞赛题目引入到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接下来我将针对这个问题,把我在教学课堂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分享。

Office主要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等,是办公常用的软件,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用的。我们的大多数同学在初中和高中也都曾学过,这样对于我们的授课有了很大的难度。如果还和高中教学一样针对于Word进行窗口介绍、文档创建、格式化文档、分栏、页眉页脚等等功能理论讲解的话,没有几个人会投入到课堂中。学过的东西再次进行教学常常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找到一个兴奋点切入是问题的关键。

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同学在每学期结束,学校都会有成绩单寄给家长和本人的是吧?那么我们课堂上两个班级有90多名同学,全校有2万多人,这些成绩单是如何生成的呢?通过Word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高中阶段大家都学过这个Office组件,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批量生成成绩单?

此时,同学们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了课堂上,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实用而又有难度的问题。这时引入Word的教学,介绍Word的常用功能,结合具体的实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批量生成成绩单用到的是Word的邮件合并功能,历届的计算机技能竞赛都曾涉及到。

之后,布置作业:利用Word的邮件合并功能,批量制作四六级准考证。让学生举一反三,熟练掌握知识点并学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在Excel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入问题:班级同学每学期末都要有成绩单,为了更好的观察班级的学习成绩,同一学年之间要建立直观的图表、数据透视图;要求出平行班中课程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名次。这时分别会用到Excel里的Average、Max、Min、Rank等函数。把这些知识点实例化,并融合到同一道例题里面,提起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在讲到Left、Right和Mid函数时引入身份证求解的问题。如身份证号为:330126198203121610,利用函数在Excel中求出此人的出生年月、性别和年龄。

针对于计算机硬件教学,可以借助于组装维护实验室,让学生亲自拆装机器逐一认识计算机内部构造,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由于高中阶段计算机教学主要以应用为主,很多同学对于计算机硬件知之甚少,如CPU、内存、硬盘、主板、风扇、电源等等计算机硬件都没有见过。借助于实物的展示并配合各种参数的介绍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计算机,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计算机的发展史来介绍。同时,把不同阶段的硬件产品收集起来形成对比,让他们直观感受到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和演变过程。在硬件熟悉的基础上,设置故障,从而讲述如何排除计算机硬件故障。

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授课方法,还要积极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由于此课程学生在高中阶段有所接触,所以提高现今文化基础的授课难度,引入技能竞赛相关题目,提高课程的实用价值很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晓民.Excel2002高级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韩良智.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杨尚群.曹淑艳.Excel实用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4]张钧良.大学计算机基础,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篇(4)

关键词:数据;统计;分析;测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7-02

当计算机被广泛的应用于教学当中时,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而作为信息技术充斥下的当代大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运用与实践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更好的去掌握时代对我们的计算机能力要求?如何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做出教学策略的变化适应?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学习者的学习信息进行测量与分析,最终得出一个较为可靠的评价依据。

一、研究意义

以某一门课程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总体水平的一部分依据,它需要搜集大量的数据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做处理与分析,最终得出具有指导作用的意见。本文中以特定对象在特定时间内完成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等级考试成绩作为数据源来分析这个班级学习者的计算机总体水平,并对此后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学习提供教学策略依据。

二、数据分析的基本情况

对象:云南某高校2012级工商管理专业B班本科生,59人

学习环境:可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

课时安排:理论+上机

考试内容:云南省计算机一级考试(是非题,基础知识选择题,填空题,系统操作题,word、excel操作题)

考试时长:1个小时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概述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为以后的计算机技能打下坚实基础的课程,对学习者的自学能力要求较强。班级里59个同学来自于各地,有着不一样的学习经历,不一样的环境,当面对一台熟悉又陌生的计算机时,他们的学习心理也各不相同。在教学前期做过一次调查,有53%的同学因为条件限制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并且对学好这门课程没有足够的信心,26%的同学接触过计算机但并不太了解,对于学习这门课程没有任何恐惧心理,5%的同学经常接触并且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没有任何压力,16%的同学信心一般。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大范围同学的学习能力培养及信心塑造,对于操作熟练的同学允许其上机时在完成规定内容后自定步调学习,在理论课上,针对知识点的不同分别采用讲解,比喻,演示,操作,模拟及扩充,娱乐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反应程度来调节教学进度。

1、学习者学习兴趣分析

特定课程的成绩还受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影响,为了更好更多的了解学习者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兴趣,以59名对象为调查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一共发放了59份,回收59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59份,回收问卷有效率是100%。对于问卷调查的相关内容与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如下:

2、学习者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兴趣

对于“你对计算机中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兴趣程度如何”的回答,40%的被问者表示喜欢。调查结果如下:A、非常喜欢(0%(0人));B、喜欢(40%(23人));C、一般(16%(10人));D、不喜欢(9%(5人));E、非常不喜欢(35%(21人))。

3、学习者对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兴趣

当被问到对于计算机中的操作知识的学习兴趣时,有78%以上的学习者对该类知识有兴趣。调查结果:A、非常喜欢(8%(4人)) B、喜欢(70%(41人)) C、一般(16%(10人))D、不喜欢(6%(4人))E、非常不喜欢(0%(0人))。

4、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对自身能力的收获

在被问及到“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后,对于自身能感受得到的能力收获是什么”的回答,72%的学习者认为它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65%的学习者认为提高了自己的信息化素养,25%的学习者认为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自信。

5、学习者测试成绩分析

现有工商管理B班59名学生的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成绩,其中成绩1为工商管理班的原始数据(人数为59人),成绩2为同一年级的经济班的原始数据(人数为42人)。如表1所示。

表1 等级考试成绩原始数据(N=59)

学号 成绩1 成绩2 学号 成绩1 成绩2 学号 成绩1 成绩2

1 72 69

2 73 77

3 77 77

4 61 55

5 80 82

6 62 58

7 71 72

8 76 81

9 65 79

10 70 72

11 80 86

12 64 80 13 86 73

14 83 71

15 77 73

16 75 66

17 62 74

18 71 75

19 88 72

20 64 69

21 70 86

22 77 81

23 66 73

24 72 85 25 59 71

26 93 54

27 81 65

28 79 71

29 75 86

30 66 78

31 72 73

32 73 83

33 64 69

34 72 74

35 71 83

36 85 64

学号 成绩1 成绩2 学号 成绩1 成绩2

37 84 78

38 71 56

39 84 63

40 64 86

41 77 72

42 71 70

43 62

44 68

45 81

46 70

47 78

48 64 49 70

50 72

51 78

52 79

53 75

54 84

55 65

56 60

57 76

58 41

59 53

根据上表进行如下数据统计:

①平均数

平均数用X平表示,Xi(i=1,2,…,59)表示每个同学的得分。

X平=(X1+ X2+…+ X59)/59= 72.19 中位数(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的量数的中间点的数,用Mdn表示[1], Mdn=75众数(一列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用M表示[1]) M=72

②标准差

标准差用字母S表示,是每个学习者的成绩与平均分的离差。S=9.11差异系数:根据差异系数的计算公式(CV=S/X平*100%)。

其中,X平为平均数的表示。CV=9.11/72.19*100%=12.62%。在教育评价中,差异系数会被作为学科学习分化情况分析与评价的一个参数。学习分化的经验性判断标准为:如果CV20%,表示分化严重;如果9%

将该样本数据在不同分数段当中的次数分布情况通过次数分布统计制出其次数分布表,并制作出次数分布曲线,直观的来对数据进行研究。在做次数分布表前先统计出如下数量:

全距:最大数-最小数=93-41=52

组数:取11组

组距:(全距+1)/组数=(52+1)/11=5 (四舍五入后取5)

组限:90~95,85~90,80~85,75~80,70~75,65~70,60~65,55~60,50~55,45~50,40~45。

组中值:(上限+下限)/2,对应于以下各组的组中值分别为92.5,87.5,82.5,77.5,72.5,67.5,62.5,57.5,52.5,47.5,42.5

将原始数据归到相关组内,可得次数分布表,如表2所示。

表2 次数分布表

组别 组中值Xc 次数f 积累次数ef 积累百分比/%

90~95 92.5 1 59 100

85~90 87.5 3 58 98

80~85 82.5 8 55 93

75~80 77.5 13 47 79

70~75 72.5 16 34 57

65~70 67.5 5 18 30

60~65 62.5 10 13 22

55~60 57.5 1 3 5

50~55 52.5 1 2 3

45~50 47.5 0 1 1

40~45 42.5 1 1 1

根据表2可制作出次数分布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次数分布曲线

通过次数分布表以及次数分布曲线,可以直观的看到,在70~80分数段的同学占了将近一半,低于及格分数线的同学之间分数相差较大,而在及格分数线之上的同学之间的分数相差并不大。

四、正态分布进行层次分析

正态分布是两头低中间高的连续性数据概率分布的钟形曲线,利用正态分布曲线的性质,能够划分学习水平等级的界限以及学习者人数比例的理论值。对于所测班级X平=72.19,S=9.11,N=59的情况,优、良、中、差的分数范围和人数比例如表3所示。

表3等级分数范围与人数比例

等级

区间范围

分数范围

理论人数比例

实际人数

优 (X平+1.5S)以上 85.9以上 3.5 4

良 X平~(X平+1.5S) 72.19~85.9 25.5 37

中 (X平-1.5S)~ X 58.5~72.19 25.5 15

差 (X平-1.5S)以下 58.5分以下 3.5 3

数据的统计检验:对2012级工商管理专业B班59名同学的数据进行统计后,取同年级另一个班级(经济班)42人的同一考试成绩数据与之进行差异程度的比较。经济班的成绩原始数据如上面表1中成绩2所示,成绩统计比较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成绩统计比较情况

班级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工商管理B班 59人 72.19 9.11

经济班 42人 73.38 8.50

Z检验 |Z|=0.67544

结论: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结合具体的教学与测试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以工商管理B班为研究对象的成绩统计后,对这个班级同学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有这样一个大体的估计与评价。这个班级的50%以上的学习者在学习这门课程以前虽然没有接触过类似的知识从而对该知识点没有足够的信心,但经过调查发现这一类同学对计算机知识有着相当的兴趣,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这门课程知识对于他们自身能力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习的动机增强。学习者的能力层次分布呈金字塔状分布,在保证大部分学习者的教学进度前提下对其它层次的学习者要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表2)可以发现,这个班级的学习者存在着一定的分化现象,高分的同学较低分的同学高出差距一倍的分数。在对班级同学的情况调查了解后,发现,在低分阶段的三个学生中,有两个是留学生,这两个留学生的中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面对全中文考试的环境下,对考试成绩会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对它正态层次分析,可知道:样本的峰值在平均分的右侧,为正偏态情况;样本的水平等级标准不高,分数只要达到85.9分以上即可达到优等,而在58.5分以下便是差等;样本中优与良的实际人数比理论人数所占比例高,即实际人数为52人,理论人数为29人。班级的总体水平高,相对集中,有一定的分化迹象,教师要重视这种迹象的产生并采取一定的策略来改变这种情况。

在此仅将一门课程的成绩作为初期估计与评价班级总体水平的其中之一的因素,要正确的估计结果肯定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只用于前期对学习者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的一个前测统计,虽然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但对之后继续进行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让教师更好的去把握各层次的学习者,更多的去避免分化迹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 《计算机基础》教学 问题 对策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校为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且范围很广的课程。计算机是科技时代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把此门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专业课的前沿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应该对该课程的特点做详细研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掌握该门课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 教学现状及问题

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说,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材内容脱离实际

计算机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更新速度快,内容繁多,但涉及操作性、实践性的内容较少。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以及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及高新技术等相继出现。这些都需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相应地对教材作修订,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计算机方面的前沿信息。

(二)教学模式有待提高

很多职业院校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模式都是照本宣科,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还停滞在基础课本的教授上。目前大多数院校仍以板书教学为主。很多教师在教学进度计划上没有考虑到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授课方式仍停留在理论为先的阶段,上机练习时间较少。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弥补这方面的缺憾,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不利于学生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

本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多,涉及面广泛,教师讲授时如果不细化知识点,不与实践结合,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枯燥。感受不到课堂内容的新颖,必然降低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的主动性。

二、教学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兴趣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侧重把计算机文化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教授,让学生通过对课本基础性的学习来解决专业中所遇到问题。把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们就会有很大的兴趣。同时,对计算机掌握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开布置上机作业,学生各自从自身的起点做起,既不会让学生觉得该门课程太简单是多余的,也不会让学生觉得太难而厌学。总之,教师应该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内容的新颖,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的主动性。另外,我们不能忽视首堂课的重要性,要从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对该门课程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鼓励和增加学生们学好该课的信心。

(二)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除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做不到这些的,因此,采用新的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所谓启发式互动教学,即在教学的主体学生与作为主导的教师之间建立一种互动关系,其主要目的是使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而产生思维上的共鸣。同时,教师也要时刻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反应,揣摩学生的思路和疑问,实时改变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启发式互动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做好课堂设计,合理地安排上机时间,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启发性地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共同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熟悉心理学,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最后,要注重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但不能拘泥于形式,达到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利用

提高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应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主要包括:第一,应用多媒体能使教学信息更丰富、清晰,一些复杂的图表可以通过多媒体一目了然。而且还可以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图片等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二,多媒体可以利用视频或者动画来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学生也更易理解和掌握。这对计算机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多媒体能循环播放,便于学生温故。比如实际上机操作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形式一步步演示给学生看,学生看到屏幕上字形、颜色、图表以及设计的变化时,就会产生一种印象,自己上机时就能有针对性,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从学的过程中获取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而言,在教学中应做到多媒体教学应与板书相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教学为辅。

三、结论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基础知识教学,也是技能的教学。教学任务重,更新速度过快。教师应该关注计算机的发展信息,掌握前沿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的选取也要跟其它课程相互贯通、相互渗透。这些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根据新的形势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时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榕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探讨.2008

篇(6)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新职业教育论的观点,并结合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当今的新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已经成为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但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模式上。很多学校都是初、高中生统一编班,统一内容,统一进度。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中学,初中阶段就已经开设了电脑信息技术课,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些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比较少,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还比较缺乏。因此,如何灵活处理教学中的深度和广度,由过去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转变为对学生综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上来,将成为教学中研究的一个重点。

(2)教学内容上。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都是采用材,统一检测目标,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目标不是很明确。

针对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想要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素质的需要,就必须对中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改革。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1)教学内容要紧跟时展。计算机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新技术和新软件层出不穷。而作为教学依据的教材由于在编写、出版、发行等环节上耗时较多,从而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的发展,相对陈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教学内容也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有求“新”的精神。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应时刻站在本学科的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介绍新知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选择地把一些相关的新版本软件的新增功能与特点等补充到教学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发求知欲、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自觉性。其次,兼顾教学层次性,合理调整教学顺序。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分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努力探索而实现认知水平的重新架构。 转贴于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一本好教材,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广、变化速度快,涉及的学生面广等,如何让教材满足教学的需求呢? 笔者认为,在教材建设上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作为一门内容更新速度快的基础学科教材,一定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材版本、教材内容,突出一个“新”字。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资源开展教学,把网上内容写入教材,使教材增加新的活力。其次,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变“教本”为“学本”。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化解教材中的难点,图文并茂,使学生自己也能将教材看得明白,这对学生进行课下预习和复习非常有帮助。

(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核心就是“学习如何去学”——即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设置教学问题,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想办法从课本中、从网络中找到解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拓宽他们的知识发展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仅要从内容上进行改革,也要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不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容迎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但是,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教师尤为重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景政.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差异教

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5(8).

篇(7)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54-02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现在全社会都已经意识到,计算机应用水平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逐渐被应用到各个行业、企业中去。各行各业的设计过程中正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后,无论走向哪个行业都要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练操作办公软件及对计算机的相关维护和管理。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水平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本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以浅谈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并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方法与措施。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进校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我发现由于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别,学生进校前的计算机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硬件条件好的学校,学生已经能够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了,而在硬件条件较差的学校,学生接触不到计算机,更不用说是熟练操作了。这样就造成了因教学对象的不同,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以计算机的实际应用为基础,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操作技巧,学深、学透、学全面,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其次,教学还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进行系统的教学。

2.基础知识学习与专业教学目标不明。计算机的应用出现在不同行业,不同行业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要求不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与专业要求的必要性日趋显现。计算机操作作为一个必须掌握的工具,是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做铺垫。在我院大二年级的学生,根据不同专业需开设不同的计算机类课程,如工程造价专业开设建筑CAD、广联达预算软件,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筑业软件、网页设计等。通过计算机的学习,学生可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不应把教学目标局限在“教”的任务上,而应注重学生“学”的情况,甚至要考虑怎样教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熟练掌握实际操作。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教学上,有些教师上课时讲到的知识点较多,但是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样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该门课程涉及到的理论内容较多,可操作性强,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大部分学生意识不到学习计算机的实际意义。《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能使大多数学生在上机时按要求完成实验任务,作为一名教师应细心指导,学生也应反复练习,通过某个操作过程、菜单命令的应用,体会所得的结果,掌握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在班级人数较多的班级教学时,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可以选择“一助一”的互助方法,即在实践教学中,由一些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对操作能力稍弱的学生进行示范、演练操作。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以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标准为依据,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教学改革的思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许多实际问题,如何解决面前的问题,有的继续沿用传统的、熟悉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改革成为形式。计算机作为一个主要的现代办公工具,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一种技能教育,另一方面是一种专业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计算机教育的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面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根据我院的管理模式,《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由信息工程系的老师担任,制定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应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放在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两方面,而不是获取知识面向研究,也就是说,计算机应用是教学的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个必须掌握的现代工具,在本专业的学习、工作中熟练地应用计算机。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措施

1.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即分散独立的案例教师示范、学生学习、学生操作—较简单的实例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学习、学生完成操作—较复杂的实例学生自主完成、自主学习、与教师一起总结分析,在“教学做”到“学教做”再到“做学教”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由主导变为指导,学生由“照着做”到“跟着做”再到“独立做”,真正通过了“真题实做”,从而保证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目标的实现。如在讲授Word文档的编辑时,先给学生一个综合应用的案例,作为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展示给学生,然后介绍编辑该文档需要用到的所学知识和解决步骤,再一步一步讲解正确的操作方法,最后总结出制作该案例的过程、方法和操作技巧。在教学手段使用上,采用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和使用校园网络平台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行互动式教学。

2.教学内容改革。一是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如果选择不当,往往会出现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的现象。选用教材时,要选择近三年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二是课堂教学内容要适合专业的需求。教师在讲授一些章节的内容时要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实例,例如:在经济管理系的物业管理专业学习Visual FoxPro语言程序设计时,采用一个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综合例题,讲解程序的设计和动作实现。

3.考核方法的改革。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好的考核方法,能较准确地反映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成绩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院实行平时大作业与期末上机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大作业侧重于实际操作考核,期末上机考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期末上机考试使用的是我院自主开发的无纸化计算机考试系统,题型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结束后系统自动阅卷,给出分数。最后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上机考成绩两项得分进行综合评定。这种考核方法的实施,激起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缩短了老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教学能力培养。“青年教师导师制”(即通过将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和新进教师结为对子,使新进教师能够得到老教师的指导)对快速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帮助;二是开展教师间的互相听课和每周三的教研会制度,交流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三是学校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攻读在职博士、硕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四是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建立最满意课堂评比制度。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都要进行学生评教活动,学生对所任班级的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出“最满意课堂”教师。把教学效果的评价权交给学生,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通过以上措施,几年来,我院建立了一支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为保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总之,面对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寻求更合理的教学模式,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更新知识层次,与时俱进,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强.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5).

[2]刘春艳.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