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8 08:25: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数学汇报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交流 改进策略
Present conditio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the classroom exchange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Du-Ping
【Abstract】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exchanges be a student necessity of study way, is aftertime work and life one of the essential abilities, should learn a stage to give value since the childhood.This text enumerate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classroom exchange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and put forward improvement mathematics classroom exchanges of strategy:establish good of exchanges atmosphere;Set up the exchanges form of"many to, dynamic state of"; Availably instruction student exchanges.
【Key words】th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the classroom exchange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也使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得到详细的检查、提炼和完善。所以,注重数学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本人从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现状以及改进策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现状
主要表现有两点:
1.1学生交流流于形式。
教师教学时,往往按照课前预案创设问题,宣布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老师指挥下也介有其事地进行交流,热热闹闹一阵,而事实上,整个交流的过程其实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学生基本上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走,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较少,交流流于形式。(二)学生交流能力低下。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教学活动束缚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使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满足于被动的完成任务,不会自己思考,不会和同学交流。在课堂中,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方法、技能上尚有明显的不足,直接导致不会交流。比如,学生不能有序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解法,不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等等,进行交流之后却仍然不能辨别真伪。
2.数学课堂交流的改进策略
2.1创设有利于数学交流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是可行的。在交流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调节小组的交流氛围,关注学生的交流心态,并适当调节不同层次学生的交流心理,特别是要鼓动学困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交流活动中。
2.2构建“多向、动态的”交流形式。
在学习活动中,交流起到了触及人们思维活动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多种形式的交流:
2.2.1阅读课本――和书本的交流。创设自学情境,明确自学目的,让学生能够借助相关资料和书本知识的理解来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与书本的交流,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解课本的能力,获得一定的数学学习的方法,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2.2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交流。“组长轮流制”。将学生就近按6人合成一小组,设组长一人,6人轮流担任。组长的责任是分配合作任务,组织调节交流活动保证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进行交流内容的归结,作好集体交流的汇报准备。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2.3集中汇报――师生交流。教师在师生的汇报交流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帮助学生突出知识的重点,完成知识的归结;另一方面要用心听取学生的汇报,挖掘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促成交流的顺利进行,并适时小结。
3.有效地指导学生交流。
第一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阅读材料可以是数学课本,可以是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还可以是数学史话和故事。通过组织有序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和学习数学,学习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第二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听的时候要抓住如下几点:(1)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2)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3)听别人表达的内容是否周全、观点是否鲜明,自己准备随时质疑或补充。整个倾听过程中要做到眼观、耳听、不插言,最后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评价于补充。
第三要训练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对话。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
第四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课标改革承载着浓浓的春意,创新教育沐浴在缕缕阳光中,新课标改革如同春季的雨露滋润了我们的心田,让我们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意义。新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和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活力四射。特别是数学课堂原本相对严肃的教学变得积极活跃有生机的氛围,使教学生动有趣,也使学生充分发挥才智的同时张扬了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新课标改革的魄力,但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实施了新课标的课堂场景存在着一些只重形式而忽略教学有效性尚待检验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实效性不高。
1教师做好备课工作
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所以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尤为重要。教师的课前准备态度决定着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效果,需要准备很多的内容,有一定的教学任务。第一,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充分地预习。预习时让小学生自己先找出本节课的重点,自己通过努力来理解疑难之处,尝试解决后作好记录。这些预习有助于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师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钻研,确定教学内容并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来构建高效课堂从而实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标。第三,注重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而不是局限于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第四,要求教师对数学课程完全理解并十分熟悉,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学应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共同完成。小学生因为活泼、好动等特点,无法在某件事物上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所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在课堂上多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是吸引其注意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那么教师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入手,以学生能够明确学习意义目的地自主学习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学生经常会遇到的学习情境的资源。
2.1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
对于小学生,他们刚刚进入少年期,更容易理解具体直观的事物而不是那些抽象的理论。在有创意学生真正参与的课堂上,学生投入其中,本能的求知欲已经,潜移默化的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技能。譬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加减法。那时在小数的加减法的课堂上,展开逛超市的活动,学生此时是消费者的身份,商品的价位则都是带有小数的价格。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尝试探索小数运算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现小数和自然数对齐方式的异同点。
2.2创设数学知识之间交汇联系的情境
布鲁纳认为促进认知发展的学习应该以“学科知识的结构”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整体与局部、本质与现象的联系中掌握知识。在单一知识内容的教学中,要适时创设与已学知识相联系的情境,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不断扩大、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创设数学知识内部前后联系交汇的情境,让学生积累前后联系的经验,促进其主动建构能力的提高。
2.3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
对有些概念、性质、意义,如果教材直接以结论形式呈现,注重的是学生需要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不易理解吸收。为了能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数学教学内容的形式性与数学发现的经验性之中加入了学生探索数学化的过程。譬如,学生初次接触轴对称图形时,就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不同形状的风筝,在集体课外活动时进行风筝大赛,通过风筝在天上飞的时间长短决出优胜者。通过优胜者和落败者风筝的比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寻找断风筝会掉下来的原因,从而产生认识这种图形的愿望。
3改进教法
3.1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学生获得知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地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小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直观操作,教师和同学们的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并从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2注重生成
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生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可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发现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探究、验证。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节时,首先学生需要了解实验材料和实验要求,在课堂上分成小组,设计活动方案、汇报活动方案、进行实验、初步推测、汇报最终结果、各组实验交流汇报的意见、推理、验证、归纳出可能性的大小和相关的联系。
4结语
抓住学科的本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教育者永恒的追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运用有效教育的教学理念,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改变一贯以来的教学行为习惯。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动手实践、团结合作、互相交流强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课程。
参考文献:
[1]陈修兵.浅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新课程(教师版),2011(6):68-69
[2]蔡明静.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青海教育,2012(10):64
信息技术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新课标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创新与应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巧妙地应用信息技术教育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是小学数学课堂上常用的演示工具。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内容与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实验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且费力费时。教学中,我充分运用CAI演示:用红色曲线表示圆的周长,用蓝色线段表示半径,用黄色表示面积部分,多层次地将一个圆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一个圆分成很多的扇形,等分的份数越多,小扇形就越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围成的那条封闭曲线就越接近直线,并启发学生想象,分组剪拼操作: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平形四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三角形;还有的把圆剪拼成梯形。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1)所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2)它们的长(底)、宽(高)与圆的周长、半径是什么关系?学生迅速地抽象概括出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学习难点,又优化了教学过程,最大化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计算机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的支出。在教学《统计――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小组4~6人,学习小组自由选择调查内容,然后分配每组学生一项调查任务,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对调查内容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在进行数据调查的过程中,我利用摄像机对每组学生进行全程摄像,让学生清楚地体会学习的过程。在课堂展示的时候,每组学生都制作了课件、网页等媒体资料介绍了本组的学习情况。在这节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了数学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无法在书本中学习到的能力,这节课给全体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效整合,可以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语言、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观念和意识或者说是数学文化中最基本的素质。数学素养,是学生数学学习中应具有的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例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我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更深入地研究数学课堂上遗留下来的引申问题,让他们在网上查阅有关的资料,自己制作数学电子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又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安排学生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的是历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具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作为终身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潘懋德,唐玲,王珏.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教材(应用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
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思想,用新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新课程改革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许多新思路。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出这些新思想,并把这些思想转变为现实可操作的教学过程,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下面结合“分数的意义”教学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教“分数的意义”引入新课时,我先请一位同学帮忙把一条漂亮的头绳分给两个学生,并让学生边分边说,引出本课的教学关键“平均分”;接着问这两位学生:“他这样分,你们满意吗?”通过充分的感知,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感到新颖、亲切,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转变学习方式,获得新知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教“分数的意义”时,我大胆转变教学方式,先提问学生:“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主动地面对新知去回忆再现旧知,并通过交流互相启发补充。接着提出:“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想象和问题自学课本,并把获得的知识在小组、班级中交流,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归纳、表述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即使是学困生他的自卑感和紧张的压力也会消失;合作学习中组与组有竞争,如:汇报学习成果时,哪个小组先讨论出来,就先回答,小组成员可以积极发表见解,若回答不完整,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其他组的汇报如有不同见解,可以自由提问、辩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发展学生个性,创新新知
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要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还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一个问题。允许独立从事探索活动,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或失败,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发展个性,创新学习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若干份”“一份”和“几份”的理解,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舞台,出示一些富有创造性的练习:①分数填分母②分数填分子等,让学生自由填空并说它所表示的意义。于是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尽情飞翔。在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又可以看到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四、结合游戏学习,体验新知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如果能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趣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
在做分数的意义的练习时,我设计了 “拿乒乓球” 游戏。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派一个人参加,根据老师的要求(用不同的分数)拿乒乓球,看谁拿得又准又快。这样,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争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乐”中获取知识,体验新知。这样设计既符合新课程思想:“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学习新课程,我知道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设计,那么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80-01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实用性极强,因而如果忽视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无异于白学。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生活化教学来加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呢?本人就生活化教学策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简单阐述。
一、根据教材,促进学习材料联系生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联系生活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生活当中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联系生活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生活营养”,让教学扎根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生活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使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影响深远,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学习、提升。比如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三、挖掘生活素材,在生活中“找”数学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选择、整合、重组,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生活资源,进行创新教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采集生活教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促使他们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在学习新知前,教师可组织学生搜集与新知有关的生活信息,丰富学生对新知的体验。如,在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物品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前,学生兴高采烈地展示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魔方、牙膏盒、火柴盒、饼干盒等。学生积极地汇报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会,有的学生提出:制作长方体时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要同样大;正方体的6个面要一样等。在整个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微加以点拨,学生便可抽象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求知欲。
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新学知识的拓展。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和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又如学习统计后,我有目的地让学生统计班级中近视眼人数,通过统计,学生了解到班级近视眼人数较多,使他们意识到保护视力的必要性。从那以后,学生都能较自觉地做眼保健操。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喊口号上,而应该将其踏踏实实地落到实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这一教学理念。在生活中要指导学生努力发现所存在的数学知识与现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要积极联系生活中的相关事例,以生活中活生生的事实来指导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在课堂上所学习、掌握到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参考文献:
[1] 任杰娜.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J],学周刊,2012年第29期
[2] 芮阿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尝试和体会《云南教育》 2001 第21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实施
新课改推行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前学生的需求,如果继续沿用的话会让学生产生很多负面情绪,不但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适得其反,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探索精神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硬性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这将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也会滞缓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中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应当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当今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运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能力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当如何合理地对学生分组,教师应该如何完善合作指导工作,充分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应当深思熟虑的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有效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在小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和发展
一、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合理分组
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只是一昧的教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与教师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而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与学生、与教师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借助他人的优点进行改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但是,不同的学生在性格、性别、爱好、学习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将学生们进行随意分组,那么将不仅影响学习的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因此,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的原则应该做到,所谓是指,小组之间应该求同,而小组成员之间要求存异小组之间求同指的是每个小组之间的实力要差不多,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学习的正常进行;小组成员之间要求互异,目的是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当然,教师还应该为每个小组分配好角色,应当包括小组长、记录员、实验员、汇报员,他们之间各自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组长主要负责与老师沟通,组织本组学生进行讨论学习;记录员负责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心得和结论;实验员主要负责情景实验的操作;汇报员负责最后结果的汇报和展示学生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提升。
教师应该在一段时间以后将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进行互换,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体验不同的工作,尝试完成不同职位的任务,这样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通过情景创造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只有学生对学习充满了热情和兴趣,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学习活动实施前,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所授知识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手段进行一定的情景设计,设置形象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寓教学内容于情景当中,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知识这一课时,可以先提出问题,什么是三角形,我们在生活中那些东西的形状是三角形的,然后让学生回去拍摄他们眼中的三角形,并将学生拍摄的图片搜集起来,上课的时候统一进行播放这样的一个情景设计,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学生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后就要进入到小组合作学习状态中,首先,教师将学生自己所拍摄的照片进行展示,并不是使用自己的教材资源,这样会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因为小学生感情丰富,教师简单的一个举动就会给他们带去很大的影响,所以展示他们自己的素材会感到很有成就感,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们对三角形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创造一个情景,让学生们合作用三角形来造自家的房子,再给学生们分发完小棒材料后,学生们个个都跃跃欲试,都想给自己的小组造出漂亮的房子出来,这样一个情景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学生们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在这个环节结束后,教师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评比完后会指出,三角形的东西比较牢固,三角形不易变形然后让学生们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呢,同学们会展开热烈的讨论,积极发言,这种情景的创造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比赛竞争的方式,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会让学生感觉很无趣枯燥,时间久了学生便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此时就需要教师增添一些有趣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比赛竞争活动,让小组成员能够充满斗志和活力,跃跃欲试,在比赛的过程中,各组成员相互配合,解决难题,体验获得知识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对获得胜利的小组进行表扬,对失利的小组进行鼓励,这样学生们会对下次的知识比赛会产生期待这种竞争的引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当然教师也要对比赛进行友善引导,小学生年轻气盛,面对比赛难免会出现尴尬的局面,所以教师要做好协调导向的工作,引导学生友善比赛,积极帮助学生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适时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激励,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教学时不能只是自己单方面的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应该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度,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可以跟得上老师的教学进度,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教学应根据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际的表现给予适当的激励,简单的激励不但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还能够提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动力。
五、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这样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要为学生制定切实有效的学习目标,要为学生解释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等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也是教师参与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而对小组合作学习制定具体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效率,促进小学数学的发展
六、结语
想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升,那么首先就要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而想要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增强自身合作能力。教师需要对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完善和优化,促进合作学习有效发展,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还能保证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3.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我们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4.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5.信息技术与小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 ,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