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9 11:17: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护理病例讨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目前被认为是一种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自学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我们自2010年6月起把PBL模式引入重症护理病例讨论中,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为2010年6月-2011年6月参加过12次重症护理病例讨论10名护理人员,年龄23-36岁,平均27岁;学历中专3名,大专4名,本科3名;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4名。
1.2 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6月每月组织一次病例讨论,讨论后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效果评价。
1.2.1 PBL病例讨论 ①选择问题:组织者选取病房中疑难、重症作为讨论对象,提前2天将讨论的重点问题告知护理人员;②收集资料:护理人员按职称结构分3组,根据病例进行资料的搜集,可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或网上检索有关内容的最新护理动态;③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采取小组共同讨论的形式,每组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患者的信息分析问题,提出可能采取的措施、建议或解决方案;④相互交流、形成解决护理问题的方案;⑤汇报病例讨论的结果。
1.2.2 评价内容 使用自编问卷调查,问卷共5个条目:包括护士对患者病情观察能力、护理措施的落实、及时发现分析问题能力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热情。每个条目为3个级别:显著、一般、无。
1.2.3 评价方法 由专人发放问卷,共发放60份,收回55份,有效收回率91.7%。
1.2.4 统计学方法。2 结 果
实施护理业务查房后护士综合素质的自我评价情况,见表1。
表1 实施护理业务查房后护士综合素质的自我评价情况(n=55) 例(%)
项目 显著 一般 无
对患者病情病情观察能力提高 42(76.3) 5(9.1) 8(14.5)
患者护理措施落实的程度 38(69.1) 18(32.7) 4(7.2)
及时发现分析问题能力提高 35(63.6) 12(21.8) 2(3.6)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29(52.7) 20(36.4) 6(10.9)
主动学习热情提高 42(76.3) 10(18.2) 3(5.5)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护士认PBL教学法进行护理病例讨论能提高护士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患者病情病情观察能力、对患者护理措施落实的程度提高。3 讨 论
3.1 PBL的目标[2]
3.1.1 逐步培养理解问题、调查问题、探究问学会以全面而系统的方式解决类似的问题。
3.1.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自主学习是元认知的一种形式,主意识到:要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如何制定策略去跨越其间的鸿沟等。
3.1.3 掌握灵活的概念和知识
3.2 PBL教学法的病例讨论优势
3.2.1 激发护理人员学习积极性 护士在实施护理的同时锻炼护理评估的基本技能、思考问题的方式,践行护理措施,观察实施的效果。这个过程利用护士在护理个案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临床思维。在一个典型的病例讨论中,护士或者主查者提出问题,问题紧紧围绕病人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护理展开。临床案例结合PBL教学法目的在于提高护士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临床思维的过程[3]。
3.2.2 锻炼了护理人员的临床应变能力 PBL教学法采用“先问题、后学习”、多种教学途径相结合的教学策略[4],讨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问题的理解和自学,启发全体人员参与,人人开动脑筋,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变被动参与讨论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发言,提高病例讨论的效果。
3.2.3 培养了护理人员之间的协作精神 在讨论过程中,每位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要发挥各自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让每位护理人员理解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力量,以加强团队协作精神。4 小 结
护理病例讨论模式需要不断探索、逐步完善。在护理临床工作中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临床案例讨论结合PBL教学法,可提高护理人员全面掌握知识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能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成守珍,伍淑文,等.PBL护理查房对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09,9(4):59-60.
[2] 董欢.网络环境下PBL的教学辅导策略及其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2008,(4):7.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病例分析式;教学
病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改革儿科护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儿科护理教学效果,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性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病例分析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诊断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笔者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的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学的重要性
1.1 病例分析式教学是改革儿科护理教学方法的需要
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程,儿科护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具备相应的儿科护理能力,然而缺乏儿科护理实践经验的教师,照本宣科,重视论理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记不住、用不上,将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则是对教学方法的重要改革。
1.2 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可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儿科护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对深化目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等因素,对护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按照传统的“纯理论”儿科护理教学,目标教学中对知识目标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技能目标的模仿和熟练均难以达到,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典型病例组织教学,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实用,参与学生多,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目标教学的深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理解病例分析式教学的基本目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达到加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其次,由教师选择典型常见的儿科临床病例,让学生先自学,以了解该病例需作哪些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步骤),并将课时教学目标融人该病例的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再者,让学生自学相关课本内容,自己解答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最后,合理的选择教学评估方法,选择分课时评估、期中评估、期未评估,可将学生在课堂对儿科病例分析问题的解答作为一次课时评估,期中、期未评估采用以选择题病例分析为主的考试卷。
三、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教学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3.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关键在于病案选取是否合适,教学中所采用的病案尽可能来自自于临床医学专业编写的儿科典型病案,病案相对较为复杂,而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对临床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选取病案时注意结合儿科护理学教材,选取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案,尽量不选取那些病程太过复杂、少见、症状不典型的病例,这样学生才能对病例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分析,才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3.2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法,由于在授课前学生已主动查找资料,按讨论思考题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所给病例疾病有了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消化,分析而得出理性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首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此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感染力,趣味性及新颖性,提高学习者主动性。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病例是一个综合的资料,学生得到病例后,首先要查阅有关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这对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思考及分析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病例考查,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启迪的程度。
3.3重点培养护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分析病案时,以临床真实病案为基础,注意病案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提出容易混淆、忽视的问题供护生分析、辨别,讨论时提倡质疑并注意引导护生主动思考,提高护生面对复杂临床情境的决策能力。一个典型病案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因此需引导护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3.4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病例分析式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儿科护理学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韩彤妍等. 病例导入式教学作为一种 PBL 教学形式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8).
[3]杨小青等.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1).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考核方式;行动导向教学法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知识丰富、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在护理学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考核方式一般以一次性闭卷理论考核为主,考核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理论知识。这与现行的“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观不符[1],也不能全面检测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临床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我们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的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而教师是学生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最终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我们进行了内科护理学考核方式的改革,在传统笔试的基础上增设了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仿真的工作场景中进行职业态度、专业技能的全方位演练并进行考核,教师以一定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操作情况和综合能力。本文即探讨新的内科护理学考核方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新的考核方式进行效果评价。
1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的实施
在实施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前,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内科护理学教学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以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堂互动较少。同时,理论授课与实践练习不同步,一般是教师先讲完理论知识,再组织学生到内科实训室进行相关技能操作的实践练习,往往是到实践练习时,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已遗忘,理论与实践不能完美结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不牢固、护理技能操作不熟练、综合职业能力较差、进入临床实习或工作后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快速完成由学生到护士角色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适合中职护理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通过行动来学习,以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典型病例讨论、健康教育角色扮演、对模拟人实施抢救等任务,任务设计与典型的护理职业行为相结合,并将护理工作程序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前提下,进行内科护理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1.1实施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的过程
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完成,教师扮演患者,学生扮演护士,以典型病例讨论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4~5人,每组选出一名学生作为组长。小组在操作考试前一天进行抽签,对所抽到的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查找资料、列出护理用物、制订护理方案。每个病例都有相对应的医嘱单,在操作考试过程中,每个小组作为一个护理小团队,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对病例中的患者进行护理。护理操作包括执行医嘱、一般护理、对症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教师在考核中扮演病例中的患者,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与教师扮演的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实施操作的对象为模拟人。下面以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为例,介绍整个操作考试的过程。小组抽到该病例后,针对病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分配任务。在操作考试过程中,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实施对该患者的护理。针对该患者,学生需要实施安置卧位、病情观察、执行医嘱(雾化吸入、静脉滴注抗生素)、拍背排痰、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等护理措施。小组操作考核完成后,教师进行提问,提问方式为教师随机选择小组内的两名成员进行提问,提问的内容与病例中患者的病情及疾病知识有关。教师根据小组完成护理的情况给予一个平均分数,再根据小组的分工任务,给进行不同操作的学生打分,操作较好的学生在本组平均分数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加分,操作较差的学生在本组平均分数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减分。
1.2注意事项
1.2.1收集各系统典型病例
教师在操作考试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需要到临床中收集各系统的典型病例。由于每个病例的信息量、复杂程度、难易程度不一,而操作考试所用的病例复杂难易程度要大体一致,所以教师要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删除不必要的信息,并对病例的复杂难易程度进行调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每次内科操作训练和考试所用的病例都进行了讨论和调整,所选择的病例均为内科各系统常见的典型病例,所选的病例复杂难易程度也基本一致。
1.2.2分步进行操作训练
整个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先对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有一定的认识,再进行相应训练,最后才能进行考核。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操作考试中涉及的内容进行示教,让学生熟悉考试的步骤和程序。其次,安排相应的内科护理操作考试模拟训练,每次操作考核之前安排操作实践课。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一方面熟悉了操作的环境及各种物品的放置位置,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内科护理操作及基础护理操作能力。最后才是实施内科护理学操作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患者的护理。
1.2.3评分标准的制订
由于操作考试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所以在制订评分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操作水平,还要考虑小组的分工及合作情况。另外,在评分标准中还要体现护士的综合素质。整个评分标准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护理素质12分(包括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2分;进行自我介绍2分;注意保护患者隐私2分;操作中注意关心体贴患者2分;操作过程中注意和患者沟通交流2分;有一定的应变能力2分)、护理措施73分(包括用物准备齐全并放置合理5分、操作过程正确合理60分、护理方案合理安全5分、操作后能够正确处理用物并交代注意事项3分)、小组团结协作以及小组成员分工合理5分、提问10分。其中护理措施中的操作过程评判较为复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每位学生完成的操作内容都不同,教师针对不同的病例制订相对标准的护理措施,每项护理措施都有相应的分值,教师针对学生完成情况给予评定。
2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影响
在整个教学和考核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并经专家评定,主要调查学生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情况,包括临床处置能力(内科护理操作能力、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制订护理方案能力、配合抢救能力、实施心理护理能力、用药指导能力)、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应变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认识能力、关爱患者的意识)。
3讨论
3.1临床处置能力的提高
我们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注意模拟真实的护理工作场景,围绕一些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和考核,注意锻炼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学生抽到病例后首先对病例进行分析判断,针对患者的护理问题进行讨论,制订合理的护理方案。操作考试时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内科护理操作能力及基础护理操作能力。有些病例中的患者需要马上抢救,例如急性肺水肿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学生要执行医嘱,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这使学生的配合抢救能力及用药指导能力得到了提高。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恰好说明了我们实施的新举措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实习和临床护理工作都有所帮助。
3.2沟通能力的提高
学生接到病例后,首先要对病例中患者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操作训练过程中,学生要相互扮演患者,不断练习,讨论的过程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学生在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中注意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操作中能够关心体贴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通过每一次的训练和考试,学生在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3.3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
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扮演很多角色,健康教育者的角色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不良等已得到有效控制,而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一些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4]。护士作为一名健康教育者的角色越来越得到强化。学生在训练和考试中,利用各种方式查找资料,自行制作宣教海报、PPT、模型、道具,运用各种健康教育手段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认真细致地为患者进行讲解。训练和考试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还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3.4应变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的提高
在操作考试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患者对“护士”提出了各种问题和要求,学生要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我们在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别对学生操作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及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评价。另外,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和考试的,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体现了团队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所帮助。
4结语
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前提下,我们进行了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改革。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边改革边完善。此种考试方法比单一的笔试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通过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及训练,学生的护理核心技能、综合职业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学生进行临床实习和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从学生到护士的顺利过渡搭建了桥梁。通过模拟情景练习和考核,强化了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使学生熟悉了临床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尽早适应了护士角色,缩短了与实习岗位的距离,进而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
参考文献:
[1]钟衍汇.中等护理专业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2):92.
[2]陈启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32-33.
[3]周国忠“.行动导向”理念下的高职景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7):18-20.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临床课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学生学好内科护理学对于今后的临床实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内科护理学涉及疾病种类复杂多样,相关医学基础知识较多,内容琐碎难懂,学生学习时难度较大。现代护理观念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已发生了重大改变,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整体护理模式是一种科学的、现代的护理模式,对病人实施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及认为的多方位护理,是一种身心护理模式。为了使大中专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实习、工作中尽快适应整体护理模式,也便于学生理解内科护理学的相关知识,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将案例教学法贯穿其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将临床护理病例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参与讨论以及教师总结归纳实现临床护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是现代护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案例教学法能将枯燥的内科护理学理论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病例,闫蕊的研究表现,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但由于中专生和大专生自身特点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在中专内课护理学教学和大专内科护理学教学应用中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结合笔者近两年讲授这两类群体内科护理学的体会,现对比分析如下:
一、两者的实施过程是类似的
1.教师提前选好具有针对性、适用于所学内容的案例,并展示给学生。案例选择应符合以下标准。(1)典型性,案例来自临床实践,不可太复杂。(2)知识性,必须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融合在护理案例中。
2.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基础水平设置难度各异的问题,问题的设计注意启发性,诱导性和可争辩性,使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学生分析探讨病例并回答问题。
4.老师详细分析总结病例,并点评学生的回答。
5.学生书写病例报告。
二、两者具体步骤中学生分析探讨病例的主要方法是不同的。
根据中专生和大专生共同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给予其同一病例,提出相同问题,结果发现中专生更适合于小组讨论法,尤其是要求各小组先给自己命名一个代号,中专生的课堂氛围顿时就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积极地寻找能代表小组特色的代号。代号环节完成后,教师鼓励小组之间就分析病例是否正确全面、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全面进行比赛,实行奖惩制度。小组成员就会积极查阅资料,展开激励的讨论。
大专生则更适合随机发言,任意补充,没有小组的概念,大家畅所欲言,不断地分析、探讨,查找相关资料,使病例材料逐渐清晰明了。
三、两者具体步骤中学生分析病例,讨论问题的结果是不同的
相同的病例,针对提出来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相关问题,中专生讨论的结果偏重以教材为主,照搬教材相关知识点,整体护理观念淡薄,不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大专生则以教材相关知识点为参考,以患者为中心,运用整体护理的理念分析患者各项体检指标,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较完整又贴合患者实际病情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四、两者实施的最终效果是不同的
第二次课反馈上一次课案例分析涉及的相关知识点,中专生明显没有大专生掌握得牢固、全面。期末考试中涉及利用案例分析法学习的知识点,中专生的正确率没有大专生的高。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知,案例教学法在中专内科护理和大专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刘博、马艳玲指出,当前中专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低,自制力差,学习目标、动力不明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使用案例教学时,要先提高他们参与小组讨论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加强巡视,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大专生相较于中专生,学习的自主性较高,学习的基础较好,逻辑推理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不拘泥于小组形式,鼓励个人随机发言,教师适时引导,提高课堂效率。
综上,在内科护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 护理 说课 设计
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173-01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既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的讲述课程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析,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是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下面笔者就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说课设计进行介绍,与大家共同探讨。
1 教材分析
1.1 本课程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与相关知识的联系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护理学各论中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之前学生学过的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等医学基础课和护理学基础及外科总论都为本次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本次课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对急幽嗣尾炎的病人进行护理,同时也复习腹部外科的一般护理常规。
1.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我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2.1 知识目标:(1)掌握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2)熟悉护理诊断。(3)了解概述和预期目标。
1.2.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并关爱病人的崇高的职业道德。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1.3.1 教学重点:急性阑尾炎的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
1.3.2 教学难点:急性阑尾炎的辅助体征、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2 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我采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病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通过提问、回答和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学法指导
3.1 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2010级中专护理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对医学基础课和护理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学习基础,但中职的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采用预习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总结法进行学习,学生在好奇探究的心理中,进行主动的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4 教学过程
4.1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
略。
4.2 角色扮演,导入新课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一上来就能吸引学生,我提前找了2名同学秘密排练,现场模拟了一名急性阑尾炎病人的看病经过,同学们惟妙惟肖的表演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提出问题,病人到底得了什么病?阑尾在哪儿?为什么会发生阑尾炎?为什么阑尾炎病人的腹痛先在上腹部而后才转移到右下腹?让学生在好奇和探究的心理中进入这一课的学习。
4.3 复习阑尾解剖知识
在问题引导下,通过多媒体图片来复习阑尾解剖知识。
4.4 启发引导,推进新课
4.4.1 护理评估中健康史的评估:主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进行,我们为什么会得急性阑尾炎?在问题的引导下,首先复习外科感染发生的两个条件,再对照阑尾解剖图片来启发学生,阑尾与盲肠想通,阑尾腔内有大量细菌存在,但只要食物残渣能自由出入阑尾,就不会发生阑尾炎,那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阑尾炎呢?学生受启发后就容易答出当阑尾官腔堵塞时,抵抗力会下降,细菌就会趁机入侵而导致阑尾炎的发生,从而得出结论阑尾管腔堵塞是最重要的病因,我再引导学生将知识延伸一下,像胆囊炎、乳腺炎等疾病的发病原理都同此道理。
4.4.2 身体状况评估:是教学重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病例教学法,首先回顾角色扮演的病例,提出问题,如:急性阑尾炎有哪些表现?最典型的症状是什么?为什么阑尾炎病人的腹痛先在上腹部而后才转移到右下腹?是不是所有的阑尾炎都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特点?是不是具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病人都是急性阑尾炎?然后再进行分析讲解,要重点强调急性阑尾炎的典型症状和主要体征,讲清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特点和机制,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举两个临床病例,一个是阑尾炎误诊为胃肠炎的病例,另一个是溃疡穿孔误诊为阑尾炎的病例,来进一步说明转移性右下腹痛的意义同时将知识延伸。辅助体征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更形象、直观,我采用演示教学法,先通过模型人边演示边讲解,再找2名学生现场模拟操作,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4.4.3 护理诊断、预期目标、护理措施: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进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先由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给出临床病例,再把学生6人一组分成10个大组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是根据病例提出病人现有的护理诊断,预期目标及护理措施,讨论的时间是10min,每组由一名同学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以便总结发言,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及时了解讨论进度,并给以必要的引导和帮助,讨论结束后由教师组织,每个组派一名学生陈述一个护理诊断、预期目标及其相应的护理措施,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在黑板总结各组回答情况及正确答案。
4.4.4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边启发边复习的方式,结合多媒体,先把每个并发症讲按照发生时间、原因、预防、表现和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再各出一道病例分析题,让学生来判断是哪个并发症,并对所提问题作出选择,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做题的能力。
4.5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以护士资格考试模拟题的形式检测当堂掌握情况,题目以A1型题为主,主要考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4.6 布置作业
略。
4.7 板书设计
左边是多媒体投影,中间板书重点内容,右边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
高职护理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培养面向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性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相比更强调实践性,着眼于实际应用[1]。近几年来,构建了以培养临床护理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临床护理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本应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同步配套推进的考试改革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考试改革明显滞后于整体改革进程,现行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知识本位”模式,与能力培养的目标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在很多方面严重掣肘了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研究针对高职护理专业的重点专业课程――基护,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模式研究。
本文以我院2013级高职护生12-13班、14-15班共220例为研究对象,12-13班110人为实验组,14-15班110人为非实验组。学生年龄范围为17~19岁,全部为高考统招生,他们在入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授课教师方面均没有差异。我们针对其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的基护考试进行改革和探索,14-15班非实验组沿用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并且期末考试成绩即为最终成绩,而12-13班实验组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一、 实验组平时成绩占考试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对于实验组来说,把学生的平时成绩也记入总成绩中,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其中,表现优秀为18~20分,表现良好为15~17分,表现一般为10~15分,表现极差为10分以下,此成绩在学期末由任课教师评出。平时成绩主要有两部分构成:①学习态度占10分, 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的听课表现、纪律情况、回答问题等给予综合评价。②实验报告书写和开放实训课到课率占10分。实验报告由任课教师批改,根据报告书写情况打分。实训课到课率通过实训老师考勤登记。
二、理论考试改革
实验组的理论考试由原来单一的期末考试,改为病例讨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三项共同组成理论考试的成绩,该成绩占课程最终总成绩的60%。其中,(1)病例讨论分析占10%,主要采用2种讨论形式:一种是课堂病例讨论,教师针对课堂内容设计病例,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解决问题;另一种是课后的病例讨论,教师给学生下病例分析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阅信息,汇总分析病例,等上课时每小组汇报病例分析结果。病例分析讨论内容包括对病人的病情评估、护理目标、护理措施的实施等,最后由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总结评分。其中分析的科学准确占40%,逻辑性占40%,语言表达占20%。另外,根据小组合作情况可适当加分和扣分。(2)期中考试占20%,考核内容偏重于对基护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题型为传统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和问答题,从点到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3)期末考试占30%,护理教研室建立试题库,期末考试时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由学院教务处统一组织考试、读卡器统一阅卷。试题均为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考查内容多且琐碎,对学生的要求较高。结合三项的成绩即为理论考试成绩,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技能考试的改革
技能测试占总成绩的20%。其中,阶段技能测试占10%,主要通过设置病例进行考核,例如:静脉注射技术的操作考核、无菌操作技术的考核等。考核由基护教研室组织完成,基护技能操作学习1项测试1次,考核成绩汇总取平均分为该项得分。另10%为期末综合技能考核,把多个技能操作串连在一起演绎成小的情景剧,从而考核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在所有的技能操作评分标准中应加入人文关怀、病例分析判断和操作熟练程度的分数。
实验组经过一学期的考试改革,基护成绩平均分比对照组高1.2分,虽然差距不大,但效果还是有的,除此之外,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态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努力程度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考试改革前实验组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前不预习,课堂听课兴头不足,课后不复习,平时不努力,期末考试打突击挑灯夜战。自考试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较大变化,开始有部分学生课前预习,大部分学生上课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听讲,能够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习努力程度明显提高。同样,考试改革后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大大减少,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扩充课堂知识,还有部分同学去开放实训室练习护理技能操作。这都有效的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
2.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
高职护理教育主要面向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需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考试改革前学生的学习是属于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遇到不会的、较难的问题就跳过,很少有自己翻书查资料的情况,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讨论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另外,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严重忽略了护生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不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考试改革后高职护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均有了很大提高。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另外,教师需要根据考试内容,把人际交往深入课堂、融入实践。在病例分析讨论环节,要求各小组讨论组织好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才能有这部分成绩;实验实训课各小组利用现有条件模拟临床环境[3],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护患之间的交流,护士和护士之间的合作,护士和家属之间对话等,让学生在日常的护理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同期在我院骨科实习的80名护理本科学生,男8名,女72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护生由固定教师带教,参考骨科护理部大纲要求,教师认真书写教案,每周进行相关理论和操作教学。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即每周按教学大纲要求系统讲授。实验组采用CBL教学法,即带教老师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病例作为讨论提纲,采用“病案-讨论-总结”3段式教学法。①准备CBL病例:首先确定讲课内容后选择病例,初期选择临床常见的骨科病例,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病例可由带教老师指定或从实习护生管床患者中选取。②汇报病案内容,并提出学习问题:经筛选后的患者即作为教学病例,由带教老师或实习护生采用幻灯或书面的形式介绍病情,带教老师组织护生询问患者病情并具体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然后根据病例提出3~5个问题。③组织查阅资料:带教老师根据提供的临床资料及学习问题组织护生查阅资料,课后护生利用网络、专业期刊数据库等查阅资料,积极准备发言内容。④组织讨论学习:通过查阅的文献资料,小组每位护生根据自己的问题并结合病案进行10~15min的发言,如此讨论学习2~3次。⑤带教老*通讯作者师每周总结:总结时一方面针对讨论病例作出点评,指出护生讲解的不足和需进一步阅读的专业书籍;另一方面对病例中应用到的护理技术进行专题讲授作为补充。带教老师出科时对他们进行理论和操作测试,同时出科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出科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2.2两组满意度调查比较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