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04:26: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文教学计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了进一步推进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果,全面加强教师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稳步提升学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教研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课题研究为中心,扎实进行校本教研,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规范教学常规,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打造我校的语文教学品牌。继续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以学校工作为主线,以县局教学工作大检查为契机,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目标一致,方法灵活,张扬个性”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职业要求。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积极作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本学期相关工作,全力确保我校语文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校本,狠抓实效,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渗透德育”新课改理念为基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课堂教学以精讲、互动、高效为指导,教研工作以校本为中心,努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开拓创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要加强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向创新和效率要质量,全面提高我校语文教学的效益,全面开展成长型教师群体建设活动,以推进课程教学为中心,课题研究为重点,促进师生成长为根本,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做好评析报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结合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1、以课文为有效载体,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线,阶段性地逐步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在继续训练并培养学生认读、感知能力的同时,侧重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作好过渡和衔接。
3、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程,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语文的环境。
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5、认真搞好教学研究,争取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特色,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6、细化、优化各项常规工作,发挥教研组每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序、有效、积极的开展各项语文教学活动。
7、注重骨干培养和带教工作,提升组员整体素质。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以学校教学工作检查为契机,营造教研氛围。
8、继续强化协作精神,创建团结、和谐,充满创新与活力的优秀教研组,出色完成学校各项工作。
(二)常规要求
第一、备课
为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集体备课制度。
(一)集体备课的时间和组织形式
1、集体备课的时间:每周1次(周一下午),按单元(章、节)进行集体研究。
2、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以教研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负责主持。
(二)集体备课活动要求
1、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
2、集体备课必须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行。在集体备课之前,个人必须先通览本单元(章、节)教材,按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虑好自己的意见,再参加集体研究。在集体研究后,个人按课时编写教案。
3、集体备课必须坚持“四定”、“六备”,钻透“五点”,优化“两法”,精选“两题”,达到“五统一”。
(1)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2)六备:备教材、备考纲、备考点、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
(3)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
(4)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5)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
(6)五统一:学目标,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基本作业布置、训练和活动,统一单元测试。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学计划
兴趣小组教学工作计划小学远程教育工作计划
2011年秋季小学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摘 要:语文一般包括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读”基本指的是阅读能力,而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关乎他们的语文水平。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关乎着他们了解社会,甚至探索世界的能力。我们常说,一个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发展,取决于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问题;办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讲成效的活动,如何有效、真实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根本要求.教师只有正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文本的把握,让语文阅读切实走进学生的心中,通过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落后的观念。在初中教学中,讲课文或者是考试,都是教师希望学生能够细心揣摩主旨或它的中心思想。而阅读往往是读者与作者内心交流的一个过程,读者将自身融入到这个环境中去,带着情去思考,聆听作者的心声,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但是,教师往往掌握着语文教学的方法以及进度,而学生经常都只是被动接受,这明显与新课改不符。学生如果没能主动独立去思考,而是以旁观者身份被动接受,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无法培养自主性、创造性、有思维的优秀学生。
2.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很深刻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阅读教学的意义,还是以手上的参考书和教材橹鞯迹进行流水式的讲解,这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没有任何效果。只会导致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被教师牵着走,不能从根本上掌握方法和技巧。教师没教学生用心去领悟,了解课文的初衷,不仅不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而且学生只能学到极其有限的课本知识。
3.初中的阅读教学没有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由于语文教学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与生活脱节。而生活中的不管什么作品都不可能是凭空想象的,都来源于生活,只有饱含真情实感,才能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中,都是在一个固定的的教室听课讲课,就如所谓的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学生就远离了实际,对生活的理解、感悟、积累极其匮乏。
4.初中学生普遍文学素养低。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很少去阅读课外读物,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也是屈指可数。学生文化素养低下,在阅读时摸不着头脑,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第一,学生一方面要应对繁重的作业,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压力大的升学考试。不少学生出来要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知识,课下还要去参加家长帮他们报的各种补习班和冲刺班,压根就没有时间去认真阅读并深入思考。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吸引力,总是一堂课下来,都是自己一个人在长篇大论地讲,而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却很少。第三,教师一直认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有了一些语文学习的基本功,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很多教师都不注重语文的教学,都把重点放在数理化和英语的学习上面。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离不开学生平日里的情感投入以及一些练习,教师在平常生活中安排必要的阅读练习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对于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一是适当使用表演的教学模式。语文阅读材料的题材往往都是丰富多样的,有的还含有情感丰富的故事情节,这就可以采用表演的模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材料,然后自己安排角色去编排表演。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表演来认真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的感情波动。二是适当创设情境。有的课文比较复杂,加之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教的时候又很抽象,使得学生难以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更深入地去理解课文。
2.教师应加深对阅读教学的认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对阅读教学进行扩充。可以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阅历加深对阅读的理解,达到强化内引,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人生的真理、真谛,延伸自身所学的知识。
3.明确阅读计划,增强阅读的目标性。在阅读教学中若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甚至根本不制定阅读教学计划,就会导致阅读教学的盲目性,阅读教学就不会有效果。很多教师都是在给学生讲解课文或练习中,临时给学生介绍一些阅读方面的知识,而没有设立专门的阅读训练课。其实,这些正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弊病所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阅读教学,制定系统化的阅读教学计划。在接手新的班级时,老师应该为学生拟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不同年级应该达到不同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同一年级,不同阶段也要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达到相应的阅读水平。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个阶段都要拟定具体的阅读教学计划,使阅读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4.教师作出表率,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即阅读经验的内化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维度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野;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这样的思维常常只是混合、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读、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所以,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录下“智慧的火花”,写下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这方面作出表率,自己要多读书,多动笔,能定时在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切磋,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交流活动等。这样,学生的阅读不但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而且他们能及时体验到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识字教学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07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识字教学不仅能为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充分的保证。因此,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制订教学计划,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本文通过对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分析,做简单的阐述。
一、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枯燥的心理,从而逐渐失去识字的兴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率,并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带来滞后性的发展。因此,在现阶段的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性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学生的识字兴趣激发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识字思维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可以设置游戏性的教学模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性格十分活泼,对于一件事情不会过于专注。所以,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打压学生的积极性,可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建立猜字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青松》一课时,在学生们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设置猜字谜游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卡片的形式出示字谜和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对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而言,教师与其在教学过程中传授教学内容,不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基本的内涵就是让学习的人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低年级识字教学并不是单指读写汉字,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技巧,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识字能力。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为汉字教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可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独体字之后,将简单的字形作为识字的基础,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他的字。如学习“森”字时,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森”字是由哪个单独的字组成的,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联想,树木多了就形成了森林。教师也可以通过增减偏旁组成新字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模式,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提供充分的保障。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掌握了简单的识字技巧,全面挖掘了学生的联想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识字意识
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汉字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做到“走到哪,学到哪”。例如,对于一年级刚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识字能力相对较弱,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名字用卡片记录的形式贴在桌子上,在课间或是课上让学生介绍自己,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记忆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随时可以看见的地方,形成习惯性的思维意识,或是将不认识的汉字贴在相关的实物上,通过与实物的结合使学生形成形象化的思维模式。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入,教师可让学生每天记录一个陌生的词语、成语或优美的句子,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内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这就要求小学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通过教室板报、告示牌以及文化橱窗的建立,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并在校园文化的建立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如在校园的草坪中可以设置标语:“别踩我,我怕疼!”或是在水龙头处设立标语:“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提高识字能力,也能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想形成多元化的识字教学模式,就应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展现新时代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内容的制定,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形成多元化的识字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萌.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和策略[J].教育学文摘,2012,2(10):23-25.
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由于学校的功利性,目前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许多学校狭隘地围绕就业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教学只要能教会学生写简单的应用文,讲好较规范的普通话就足矣,于是在教学计划中对语文课时进行大刀阔斧地压缩,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删减,只剩下单纯的应用文教学和口语教学的内容。学生对文学的修养和欣赏无从谈起,他们只对爱情、武侠、网络所吸引。教师在授课时,也是像做数学题一样公式化,没有了文学审美的情趣和意象。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被禁锢,有趣的、平等的、高效课堂少了。我们必须占领这块阵地,引领学生正确审美,用好的文学作品教育人,鼓舞人,发展人。为此,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中职语文教学应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
学生的言语基础直接影响到就业和他们今后的发展。一个不会讲话的学生,将永远走不上领导岗位。一个不会写总结报告的蓝领,将永远是一个得不到快速发展的兵。一项技术革新,不但要做出来,还要写下来,讲给别人,推广开来,这就是语文的作用。学校领导要特别重视语文教学,要给予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加大课时量,做推广普通话和爱好文学的楷模。说普通话、写漂亮字、文学鉴赏氛围在学校要长期保持。用良好的文学氛围和技术氛围充满校园,熏陶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趋向。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面对招生大战和困难,很多职业学校教师都是重视教,忽视学,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更有一部分教师自我满足、认为面对基础差的学生,个人学识足以,如此,自我封闭、不思进取,这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态度,已成为教改路上的阻力与束缚。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成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
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不是淘汰教育、精英教育,而是成功教育、普及教育和人人的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是淘汰人、选择人。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养少数“精英”,而在于给平凡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把平凡的人塑造成不平凡的人。因此,语文教师教学观念也要有大的转变:即单纯的语文教学思想应转变为全面发展的育人观。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应拓展到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语文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为学生学好其它学科及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更新观念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动力。
(二)加强学习,不断求知,提高教学技能。
现代社会对中职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外,要了解其它专业内容以做好语文与专业课的衔接,还要具备政治、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更要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只有这种多元的知识结构,才能使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更主动地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推进教学研究不断深入。
三、加强课堂创新,推进民主教学。
(一)把预习课带进课堂,教会学生如何预习。
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对文本的挖掘,网络外延的寻找,思想内涵的体验,形成自己的作品。一题多解,不同角度、侧面观察人生,分析问题,感悟情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写诗作词,用歌声、小品、舞蹈、图画等手段表达自己的收获。关注预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为戒掉网瘾找到突破口。只有仅够充分预习,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把快乐、民主带进课堂。
课堂气氛要活跃、热烈、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站出来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评、议、写贯穿始终的课堂环境。课堂形式要多样,电影、课件、竞赛、讨论、赏析精彩不断。全员参与,分组合作,互帮互学,形成快乐学习的主流。
(三)创造唯美的艺术环境,让学生对美文产生美轮美奂的意境体验。
师生可以借助网络,课件收集相关的视频资料,在美轮美奂视觉听觉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大师是如何用把大家熟悉的语言点化成神来之笔,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觉察时代赋予作者的灵感,把握作者与时代脉搏相连的气息,让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三)搭建平台,展示自我。
课前的1~3分钟,让学生上台读名篇佳作、讲成语故事、述哲理寓言、评新闻时事、做即兴演讲等。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且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基础较差。因此,让学生进行个人展示,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语言组织和应变能力,展示出自我风采,为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演讲环节中,每个学生演讲完,下一个学生先对前面学生的演讲从表情、语言、仪态等方面进行评述;同时一次演讲完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演讲,指出其优势和不足,当然首先要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进行肯定,再对某些不足轻松、诙谐地点评出来,并辅之以示范。
(四)坚持书法训练、日记写作不松懈。
关键词 低年级 小学生 传统文化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013-03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后,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开展得如火如荼。各个年级的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国内多所小学都设置了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与此同时,过热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低年级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1.在德育中起源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教育是在学校德育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在语文学科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可见一斑。同时,在一些思想品德课程上,教师会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隐射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容或理念,以或故事或诵读的形式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这样让学生更乐于接受、仿效形成美德。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德育教育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种榜样示范,营造一种文化熏陶的氛围。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有的小学在学科课程外特设国学课程,与一般的语文学科课程、思想品德课程分开,将国学经典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各年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方法的不同选择,共同承担着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3.在家庭教育中传承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花大力气、高价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练习传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诚然,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在拥有了一项或多项特长的同时或多或少接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不得不说,家庭教育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片沃土。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中起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家庭教育中传承,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风生水起。
二、低年级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一些文化典籍中被保留下来,又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九九重阳,登高怀远,诗人王维写下“遍插茱萸少一人”,遗憾自己未能与兄弟共度佳节,来表达心中的那一份思乡怀亲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溢于言表。古人以诗歌这样的方式寄托着一份感情,传播着一种文化,散发着一种魅力。这种魅力,是一种节日的魅力,更是一种民俗文化的魅力。在对学生进行这些诗歌教学、文化常识灌输的同时应该让学生深入感受其背后的文化魅力,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目标的完成。但目前在小学阶段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都显得过分“刻意”,为了教育而教育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态很难。教育,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潜移默化”而不是“揠苗助长”,“循循善诱”而不是“急于求成”。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一种人格塑造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一门单向的学科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模糊
要全面而深入地开展或研究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要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界定好“文化”与“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这几个概念。在西方,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意义,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的意义,包含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而在中国古代,文是指纹,即花纹。“化者,人由生而死,由死而生。”文化的概念侧重于人的精神领域。传统指“历代延传下来的包含着深沉文化积淀的具有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等的总和”。传统文化“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是“文化背后的一种精神纽带,它包括文化典范背后的精神、规则、信仰、价值、秩序等”。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是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的关注重心集中于文化传统中的传统文化的内容。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概念模糊不清,导致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过热却又流于形式。因此,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对于有效开展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建设意义。
(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1.认识偏差,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多元的整体,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德育的教育。由于这种认识偏差,导致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局限在背诵诸如《三字经》、《弟子规》这类的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上,教师苦于教,学生苦于背诵和默写。
2.墨守陈规,教学内容单一
在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传统节日、民族音乐、国画书法、古典文学、传统历法这些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史上流传下来的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拿传统节日来说,2007年12月14日新修订的《全国节年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大传统节日正式列入全民法定公休节日。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安排的重要意义之一,但很少有学校能够适时适地地对小学生进行这些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久而久之,放假最大的意义变成了不用上学。如果学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能更灵活、细致一些,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将大大提升。
3.施行不力,系统性、整体性不足
在很多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课程中关于古诗文的背诵和理解。其他一些课程,例如音乐、美术课程、体育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却难见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子。追根溯源,墓家颁布文件到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施行的过程中,学校的相关教育缺少系统规划。从学校到教师到学生,在层层施行的过程中又缺少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使得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必然存在后天不足的情况。
4.条件有限,技术性问题客观存在
不可否认,在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力军。虽然我们不能把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语文学科教育完全区分开来,但是仅仅依靠语文教师一己之力,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必然导致教育的失衡。而如果语文教师在承担语文学科教学之外还要再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又难免会力不从心。所以,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待补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需要在加强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同时,在一些经济水平不是很发达的城市,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多数教学不能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不具任何色彩的知识,不能体会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这给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实施带来一些阻力。
(三)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
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仍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主要场所,以教材为主要手段,主体、场所、手段单一的背后,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淡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家长们仍然以分数为衡量标准框定孩子的一切,加上传统文化在成绩中所占比重极小,甚至几乎没有,这必然导致教师、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日益降低,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日益淡薄。
(四)学生缺乏兴趣
就传统文化本身的内容来讲,可能有些传统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低年级小学生由于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不足,对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并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识字量的有限,又无法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到传统文化知识。校外的一些书法培训班、奥数班等很受欢迎,但像京剧这一类的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培训几乎没有。而且参加这些培训班的也多是一些经济比较富裕的家庭,大部分学生接触到的传统文化教育除了课堂内外的背诵之外便再无其他。
三、低年级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国家层面
国家教育部门应从宏观把握,制定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计划。考虑到各个学段学生的不同理解水平、思维能力,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深入浅出地对同一种文化F象作出不同的阐释。这一套系统完备的课程计划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不同学段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让不同学段的学生在每一次系列学习中对同一或不同领域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循序渐进的了解和思考。
(二)学校教育
1.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学校如果有电子屏可不间断播放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学校的宣传橱窗、文化墙等的布置可充分挖掘传统歌舞、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重视课程设计
国家的顶层设计就好比一棵树的“树干”,有“干”必有“枝”,而树的“枝干”就需要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当地文化特色,适应学校文化氛围,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内容。除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学校教学还应分学段制定阅读计划。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编写的一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中建议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分别作为一至四年级教学书目,当然这只是作为教学建议,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课程的设置有所调整。除了必要的国学课程,其他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武术、书法、棋艺、陶艺等也要考虑纳入传统文化的课程设计。
3.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教学实验的难点是专业师资问题,培养具有国学文化基础和传统艺术修养的专业师资是学科教学实验最艰巨的任务。学校既要提高新教师准入门槛,又要加强对老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文化素养。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4.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相适应
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相适应是必然的趋势,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安排学生读诵中华传统文化古籍的做法应该继续传承下去。早期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5.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小小书画展”、传统音乐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传统书法、绘画、音乐之美,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是实实在在地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活”文化。
(三)家庭教育
1.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家庭的文化环境是最直观的家庭教育。家长要注意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墙上挂上一些名人字画,在家里专门设计书柜摆放传统文化典籍等。
2.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大家都听过“曾子杀猪”的故事,一些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身教,要远远好于空洞的讲解。所以,在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之前,家长要先广泛地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以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3.注意方式方法
“棍棒教育”“填鸭式教育”都不可取。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种家庭教育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对孩子最好的“因材施教”。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也同样要与时俱进,或循循善诱,或潜移默化,或言传身教,或榜样示范,总之,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
(四)社会教育
良好的社会教育就是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如果全社会能形成一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这对孩子的熏陶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古有“孟母三迁”就很好地说明了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仍然存在。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不断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协调社会各方力量,为学生的传统文化、文化精神学习铺设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段漫长的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低年级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更要分层次分阶段有序地持续推进。只要我们充满信心,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能在我们的继承、延续和不断创新中注入全新的活力,焕发生机,绽放魅力!
参考文献:
[1]傅丽霞等.文化传统教育[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小学教育;培养目标;实现机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开展小学教师培养已经有数十年的实践经历,本科学历对于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应该是何种定位,目前国家教育部门仍然没有统一规定。小学教育专业大部分都是高等院校的教育科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举办,他们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的巨大优势,教学过程中更加符合学生们的要求。本文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相关理论研究,对于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为社会发展提供满足要求人才。
一、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由于现阶段社会用人单位与高校培养单位未能就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一致的思想认知,进而导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出现“三重定位”。伴随“三重定位”而来出现了3种培养类型,分别是:研究型、教育型以及实用型。三种培养类型各有利弊,现展开详细论述。
(一)研究型小学教师目标
研究型小学教师培养主张小学教师在当前优质教育背景下必须朝着教育研究者方向转型,必须具备专业教育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研究型的小学教师应具备小学教育现象和规律研究能力,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可以适应小学教育,并且还能够引领小学教育发展。研究型小学教师培养其定位比较前瞻性,顺应当代小学教育的改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潮流。上述都可以被认为是研究型培养的优势,研究型培养的不足在于学生素质结构不健全,该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师技能不足,在进入教育岗位之后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因为自身有限的大学受教育时间被分摊到包括任教学科的学习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等等在内的诸多方面,“面面俱到”导致“面面稀松”,加之初入社会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综合能力较差,因此,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受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二)教学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高等教育需要与市场需求进行无缝对接,有一些院校应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学型。在业务素质之上应强调学生掌握扎实学科专业知识和娴熟技能。课程设置应突出数学、语文以及英语等学科专业课程比重,注重对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培养。此种定位人才培养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毕业的时候,学生已经拥有了非常丰厚的学科专业功底,教学技能熟练,在人才求职应聘过程中很容易“显山漏水”,进而快速进入小学教育道路,并完成从新手教师到胜任型教师的角色转化。然而这种培养计划也存在缺点,因为科研能力与理论素养较差,学生的发展潜力不大,在转型成为胜任型教师之后难有能力向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发展。
(三)实用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定位
实用型教师主要是指培养出的毕业生满足社会的需求,就每年在小学教育岗位任职的教师来看,很多教育局学校对于小学教师的需求都希望教师拥有熟悉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熟悉各种教学技能的应用,最好教师入职之后没有适应期可以直接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实用型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真正满足:传道、授业、解惑要求。但是,这种实用型教师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首先,教师对于小学实施素质和教师素质的合理诉求不足,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构成要求认识不足。其次,这种不足造成了选择教师要求较高的高等院校不能够实现完美承接,不利于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二、教育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实现机制
(一)立足综合素质培养注重专业学习
小学教师的培养基本都是由中等师范专业学校承担,其主要以培养小学教学专业优势作为目标。开展小学教师综合培养重在教师的基本技能培养,如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以及三字一话等技能。虽然这些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必要,但是若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则应该将综合培养仅仅限于这些技能则显得不够。小学教师应该注重综合性培养,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拥有熟练的教学技能;不仅要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更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要能够为改善当前小学教育现状能做出相应贡献。想要实现上述目标,应在培养教育型小学教师的过程中采用“四维立体”培养方案,为小学教师设置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文化素质教育计划、科学研究计划以及实践教学计划,利用“四维立体”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进而确保学生在就业之后既能拥有宽口径的适应能力,又能成为某一学科的行家里手。
(二)夯实理论基础培育教师科研能力
教育型小学教师培养应注重对小学教师教学理论的培养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从这两方面提升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基本理论知识。在具体落实的时候,首先,应强化教育者的教育。理论教学。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而言,由于他们的未来工作对象是正处于发展期的小学儿童,因此他们不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理论专业知识,而应该更擅长人的心理,熟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增强专业发展后劲,为后续专业学习提供理论支撑。新时代下,教育者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竞争压力也相对提升,他们的教育对象以及教育目标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随时变更,需要较强的迁移能力以及职业适应能力。由于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要求优势不显著,因此对于职业适应性的要求以及小学教育者的理论基础要求更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方面应逐步形成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优势,加大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力度,加强教学科研的训练,充分利用学术交流等途径,相信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技能提升
小学教育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师必须从多方面提升教育技能,而教学技能形成离不开丰富扎实的实践训练。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辅助一些理论教学或者实证分析,这样有利于教学理论被应用于实践,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教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可以开展“浸入式”见习,举办校内演讲比赛或是组织学生参与“爱心学校”等公益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也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构建激励机制促进创新精神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应注重激励机制的构建。首先,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其次,以创新为主导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再次,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最后,大力倡导学术自由,营造多元化发展的、良好的学术氛围。高校方面应积极推动教学理念、改革方法以及内容进步。在落实小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打破清规戒律,敢于冲破整齐划一的教学弊端,对于学生的任何尝试都应加强鼓励和引导。
三、结束语
小学教育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针对教师进行系统性培养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相关问题以及实现机制进行探究,为培养更多满足要求的教师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段作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159-163.
[2]陈威.“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06).
[3]初航.儿童化教育取向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06).
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阶段,他们学历较高,学养基础好,又有热情,具有做好语文教学工作的良好基础,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实践中,他们中的不少人难以自觉发现个人的欠缺之处,即便发现了又不知道怎么改,因而产生职业的挫败感,甚至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如果针对新教师的培训课程,采取单向的方式,仅由培训者根据自己设计的主题,按部就班地主导培训进程,只是将一些重要的概念传授给新教师,不少人仍然会处于糊涂的状态,即使提供一些名师示范课、精彩片段等范例,也有可能造成部分教师只关注其中的精彩,而不知道教学实际是一种日常的、细嚼慢咽、日积月累的长期功夫。从新教师班参训人员的特点和需求出发,笔者决定尝试以PCD模式来进行培训。
PCD模式,即参与式课程开发(Participatoryc Curriculumc Development,简称PCD),这是一种刚刚兴起并蓬勃发展的培训方式。这里的课程开发被描述为培训组织者或教学机构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指导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而这一切工作必须以参与的方法进行,是培训者和受训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培训者要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运用视觉、听觉等多种工具,引导学员进行思考,参与评估。PCD模式为教研部门的教师研训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将面对教师的长期或短期的有主题的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界定为课程,主题研训的过程就是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既然是课程,就必然具有清晰的内容纲要、明确的目标指向以及实施的时间和路径,同时,要时时从每个参训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让大家来商讨培训的主题,选择学习的方式,推进培训的过程,评估学习的效果。
一、新教师培训班开展PCD模式研训活动的实践
1.分析研究,确定培训课程目标和内容
一次有效的教师培训,必须考虑拥有的资源、培训对象的需求和培训承办单位的自身特点。在开展本次新教师培训前,按照PCD模式的运行要求,我们为制订本次培训班的计划就三个方面开展了分析研究,即:培训者分析、新教师现状分析和新教师需求分析。在培训者和新教师现状分析中,采用了SWOT分析的方法,在新教师需求分析中,采取的是KSAB四项分析。
我们对语文新教师这个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他们的现状和参加本次培训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问卷由以下一些问题组成(例举):
1.你日常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2.完成你的工作时有哪些困难?
3.怎样才能帮你把工作做得更好?
4.你目前还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
5.要想高效率地完成你这项工作,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态度或者信念?
6.对于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四方面,你目前缺少其中的哪些方面?
7.最喜欢你工作的哪方面?最不喜欢的方面又是什么?
8.你认为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现如何?
9.你如何知道自己的工作做得好还是不好?
10.你想怎样改变你的工作?
这些问题涉及到我们需要了解的关于新教师的现状和需求等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培训者及资源支持的分析。一个好的培训课程,应当具有这样的一些条件:充分调用已有的培训硬件资源,如微格教室等现代化教育设备,使学校的资源为研训工作所用;积极协调教研同事、培训部门同事,以及区内的语文教学专家、骨干,请他们分别在个人的优势项目上为本次培训提供支持;积极与基层学校沟通,获得学校的支持,在培训时间、培训的出勤率方面予以保障等等。
二是新教师的SWOT分析。新教师的实际状况是培训工作的起点,也是制订研训课程内容和目标的实际依据。PCD模式要求课程制定的全程必须以参与者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因此对这一群体的分析至关重要。
第三,新教师的需求评估。PCD方法的基础就是对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态度(attitudes)和信念(beliefs)的理解,简称KSAB。以下的分析结果,来自于问卷和对新教师的访谈。在将来需要的内容方面,我们根据问卷中反馈的关注程度,对某些方面进行了需求迫切程度的排序,如很多新教师反映的对“如何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目标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的需要指导,因此被排列在第1位要解决的问题。
2.制定计划,设计研训活动方式
一次培训显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根据前期分析,我们初步拟定了一学期的新教师研训的目标和内容,并以参与式研训为指导思想,来确定研训课程的实施方式,制订研训计划。我们紧扣了新教师所反馈的现状和需求,精选了培训的主题,并针对主题采取不同的研训方式。
3.精心组织,落实参与式研训理念
在以PCD模式组织新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一般按照这样的程序来开展:第一步,提出本次培训的话题;第二步,请新教师分组进行讨论,并罗列关于本话题的困惑与遇到的困难,在全班进行汇总,梳理出主要的困难和困惑;第三步,分组讨论大家所能想到的解决办法、策略,在全班汇报,梳理出大家想出来的主要办法;第四步,提供培训者、专家或者其他研究者的意见;第五步,请学员结合所提供的专家意见,总结和概括解决该问题的主要办法,并请他们在工作中尝试。现结合案例说明。
【案例】如何准确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第一步:提出话题:如何准确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第二步:讨论困难、疑惑,并汇总分析。
1.激发讨论: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确定和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有哪些困难和问题?请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请一位组员在全班交流大家的困难和问题。
2.学员先在自己的任务单上写下自己的疑问,再进行分组讨论,组长将大家的意见进行汇总。
3.分组汇报,培训者将大家的困惑记录在白纸上。对于学员提出的确定和把握教学目标方面的困难和疑惑进行汇总。
①目标的制订是统一的,但学校和班级的学情参差不齐。
②对每节课的目标很明确,但对单元缺乏整体的规划与具体的安排。
③对学生期望太高,不知不觉拔高难度。
④如何提高第一课时的效率,为第二课时的高效讲解铺垫。
⑤字词句段的教学怎样整合,才能让学生在理解内容激感的同时还能有效掌握字词。
⑥目标要少而精,但课文内容较多时怎样选取最关键的切入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⑦由课内引向课外的教学点如何在目标中巧妙体现。
⑧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怎样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权衡,让学生可以跳一跳就够得着,难易适度的同时,又与新课标相符。
第三步:分组讨论可能想到的或者曾经试过感觉有效的解决办法。
1.学员首先在自己的任务单上写下自己想到的办法,分组讨论,组长将大家的意见进行汇总。
2.分组汇报,培训者将大家提出的办法记录在白纸上。对于学员提出的确定和把握教学目标的方法进行汇总。
①设定教学目标的上限和下限,分层次分水平落实到人。
②以本班学生认识能力发展阶段的现状为基础,有效调整适时整合。
③不仅要以每课为研究对象,还要把总目标进行分阶段、分单元落实。我们缺少这样的高度,须专业的指导。
④多听课或讲座。
⑤反复读教材,仔细钻研,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文字。
⑥熟读教材了解编写意图,选取重难点有效整合并突破,紧扣教材课后习题,逐步、分课时解决,每课只选一个切入点分散解决问题。
⑦确实从学生角度出发,确定学生“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
第四步:提供参考意见。
将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培训者自己的体会提供给学员,请学员阅读和讨论:哪些方法是自己想到的、运用过的,或者对这些策略有什么新的疑惑,培训者进行答疑。
(一)对于确定和把握教学目标方面,参训者的意见
1.目标的制订。应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教师本身、教学文本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这样制订出来的目标才是合理、准确和有效的。
2.目标的实施。必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中注意以目标为引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同时,必须妥善处理好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这里的动态生成又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目标的动态生成,另一个是为了实现预定目标相关策略的动态生成。
3.目标的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所订目标是否合理适切的评价,二是对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在评价时必须把握的一个核心: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对于确定和把握教学目标方面,其他老师的意见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整体把握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和低中高段的各段目标,备课才能有的放矢。把握了总目标和各年级的目标,教学低段时的备课可“高瞻远瞩”,中段的备课应“瞻前顾后”,而高段备课在冲向总目标的同时能“居高临下”,这样,备课就能做到注意各年段之间的有机衔接,避免“各自为阵”的盲目性。如果把总目标和各年段目标以及各单元目标看作几个不同的“面”,那么,每篇课文的备课就成为无数的“点”,备课时的“点面结合”,就能达到实用、高效。
(三)对于确定和把握教学目标方面,例举专家的意见(丁有宽)
语文能力由听、说、读、写四个要素组成。它们各成系统,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并非等量齐观。听与读是吸收,是理解,读是理解的重点;说与写是表达,是运用,写是表达的重点,写比读的层次更高,要掌握的条件复杂。要抓住读写能力这一核心,促进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四)对于确定和把握教学目标方面,培训者提供的意见
1.深入研读并有效把握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教学和年段教学的目标。
2.认真研读教参,把握单元和课文的具体目标,切不可盲目教学。
3.能根据学年(学期)目标――单元(主题)目标――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准确确定课时目标的定位。
4.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学定教,突出主要目标。
5.从班级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以此来准确掌握和适度调控课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方法、节奏等。
第五步:整理研训收获,概括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激发疑问、同伴讨论及与专家意见的对照分析,要求学员梳理对“如何准确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这一问题产生的新认识,这就需要他们将这些收获概括总结出来,并激发他们在备课和上课中去运用。
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进行课堂评价”、“教学方法的优选”等其它几个主题的教学中,我们也是通过这样的基本流程“主题导入――讨论激疑――集思广益――专家引领――反思总结”来进行,在具体的教学策略如“课堂上如何提问”等话题的研训中,还结合了微格教学的方式,进行课例片段分析、试教、二次教学等形式。
二、PCD模式开展研训活动的成效分析和展望
首先,PCD模式要求在培训中明确受训者的困惑是什么。这是参与式课程开发工作的出发点,明确受训者――新教师自身的困惑是什么,将决定培训的内容和目标,这使得培训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而根据新教师的困惑和需求甄选的培训内容,以主题的形式逐一呈现,必将提高培训学习的目标明确性。同时,学员能够将自己的困难、疑惑在讨论中充分表达出来,对每个人来说就起到了提示作用,寻求大家意见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再者,PCD模式有利于学员理解教学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从自己的问题开始进行的过程,解决了不知道教科研工作从哪里入手的问题。
第二,PCD模式要求组织培训的人要确定通过什么方式、手段来满足受训者的需求。这就对培训组织者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培训的方式、手段不能单一,方式和手段的选择也要从受训者的需求出发。彼得・泰勒提出,在PCD模式中,要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这就避免了我们常用的“研讨课――分析点评”的从课例出发的模式可能造成的目标宽泛的缺点,将每一次培训的具体目标进一步聚焦,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灵活选择研训活动形式。同时,PCD模式要求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将每一个参与者都卷进去,不断地开展思考、讨论、互动、操作和相互评价,让培训者积极地参与并发表意见,避免了听讲式培训的开小差、不够投入等问题,他们不会觉得培训过程是一个枯燥的“受训”的过程,因而参与程度高。
第三,这一模式要求精心设计每次培训内容,避免盲目性。在进行这样的培训时,教者自己也要精心“备课”,考虑要解决什么问题,建构解决教师困惑的策略,保证教师每次的培训有所收获。同时,学员在培训中,结合自己实际,对照专家的观点,对专家的经验、理论有了深入的认识,所总结出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较好地转化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提高了实效。
第四,PCD模式要求在培训中不断地通过调整来完善计划。不同的人接受观点并将之付诸实践的过程不尽相同,不同的参训者以及他们组成的不同团队会产生不同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培训课程,并且在培训结束时最终完成培训课程文本的编制,为下一次开展类似培训提供范本。
第五,PCD模式的运行最后要对研训活动进行有效评估。要通过对教师参与培训的效果检测来评价这一培训课程的实施情况,以便了解参加培训者的真正收获在哪里。因为我们开展的活动是项目式、主题式的,因此评估起来比较具有针对性,这也可以检验新教师参加本课程培训的实际收获怎么样,以便对他们进行跟踪指导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