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6 09:43: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上市公司审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状分析
(一)上市公司与其关联企业变相拆借资金的现象普遍表面上上市公司向集团收取资金占用费,可以增加盈利和解决母公司资金来源问题。但由于母公司资金获得容易,挥霍浪费,任意拖欠,甚至形成“呆”账、“死”账,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发展,损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此外,上市公司与其关联企业之间还存在大量巨额担保行为,不仅形成银行资金“黑洞”,诱发金融风险,有些上市公司还蓄意掩盖,误导投资者,一旦查明事实便会导致股价剧烈波动,甚至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股灾。
(二)上市公司通过随意调节费用及伪造交易等手段,为自己或关联方谋取非法利益一些上市公司在购销业务中以非正常的低价从关联方买人原料,然后高价卖出其产品,借以制造高额账面利润。在信息披露上则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只披露交易数量而不披露交易价格和定价方法,也不披露关联交易的次数及占同类购销的比例,甚至蓄意不进行披露。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相关费用上,以其利益为需要随意调节利润、转嫁费用,误导、欺骗投资者和监管部门。
(三)以各种方式进行资产重组,逃避有关部门监管如资产转让、租赁、抵债、委托或合作投资、托管经营、赠予等。由于我国新会计准则把关联交易差价转入资本公积,并且严格界定了关联方和非关联方交易的界限,此类活动形式变得更为隐蔽。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利润包装,不仅在财务报告中提供虚假信息,而且给广大投资者造成严重损失。因此,企业必须在会计报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信息,以使社会公众能够对该企业的经营业绩作出合理评价。
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披露
(一)关联交易披露要求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合并财务报表中披露企业集团成员之间的交易。企业财务报表不仅在个别财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有关关联方关系及关联交易事项,还应在合并报表中分别按关联方类别披露集团内部的关联方关系及交易金额,属多层投资控制关系的关联关系及交易应披露到最低级企业。关联交易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情况处理:零星的关联交易,如果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小的或几乎没有影响的,可以不予披露;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影响的关联方交易,如果属于重大交易(主要指金额较大的,如销售给关联方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本企业销售收入10%以上),应当分别关联方以及交易类型披露,但以不影响会计报表阅读者正确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为前提。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的关联方企业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母子公司的关系,包括关联方企业的基本信息、主营业务、所持股权金额、直接或间接控制比例及其变化等信息,考虑到部分企业关联关系的复杂性,企业至少应披露母公司、最终控制方、对外公开提供财务报表的最低中间控股公司。在企业与关联方发生交易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这些要素至少应包括:交易的金额;未结算项目的金额。在披露时要求披露至本期期未止的关联方交易累计未结算的金额,不需要披露本期发生额;定价政策(包括没有金额或没有象征性金额的交易);关联方之间签订的交易协议或合同的主要内容、交易总额以及当期的交易数量及金额。
(二)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对策首先,完善关联交易披露的会计准则,尤其是对定价政策信息披露的规定: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详细披露关联交易定价的基本要素,包括价格制定的方法、成本或市价、净利润或毛利润,选择该方法的理由,与公平市价的差异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等信息,并提供由独立财务顾问签发的关于关联交易是否公正的声明。对于重大的关联交易,规定应有股东大会批准,并披露将要发生的交易的详细信息,在进行成本效益权衡后,认为披露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披露豁免。但如果关联交易显失公平且对企业的经营成果或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的,则不得豁免。要强制有关公司增添披露涉及关联交易的提示性说明,如披露关联交易在收入和成本中的比例,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在利润总额中的比例,披露公司章程对关联交易决策程序的规定以及董事和监事对关联交易公平、公正性的意见。对准则中表述的“重大影响”、“控制权”等专业术语,不能给会计人员抽象、模糊的认识,要力求具体规范,合理界定。其次,加大对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对于故意隐瞒重大关联交易,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证券监管机构等有关部门应给予严厉处罚,并鼓励投资者对其提讼,追究民事及刑事责任。针对关联交易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非公平公正和弄虚作假等情况,制订出详细可操作的处罚条例细则,从而对企图利用关联交易达到不正当目的的公司和个人起到威慑作用。再次,对企业经营业绩或经营发展存在重大影响的关联交易,不仅应对这些交易予以披露,而且必须披露其影响程度。如对资产、股权的转让应披露转让理由、对交易双方当前生产经营及长远发展的影响、定价原则、生产的效益占公司净利润的比重等。
三、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审计
(一)关联交易审计特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有以下特点:(1)审计风险大。关联方企业间往往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或者一方能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存在关联关系的企业进行交易时,虽然可以节约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但也存在不利的方面,即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不完全吻合。关联交易在保障大股东权益的条件下,造成对少数股东权益的侵犯。也正是由于相关联的经济业务渗入,其动机很可能不同于正常的营业关系,从而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这种审计风险表现在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上:从固有风险看,由于我国部分上市公司没有建立关联方交易的约束机制,而现有的法律、法规除对关联方及其交易要求披露之外,未作其他规定,造成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固有风险较大;从控制风险看,由于局部利益的驱使,关联方交易存在相互转移收入和费用的行为,并利用价格调节利润,使资金使用不遵循有偿原则等,造成了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控制风险加大;从检查风险看,由于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操纵,使关联方交易量大且复杂,给注册会计师设置了障碍,加大了获取审计证据的难度,提高了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的检查风险。(2)审计难度大。目前由于我国集团公司的大量出现,企业间关联方关系已大量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将会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复杂,从而造成审计难度增大。关联方审计的难点在于关联方的认定和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确定关联交易是否进行了非关联化,关键是查清交易中的“关键控制人”。有时候“关键控制人”并不一定是“终极股东”,而是名义上没有控制但实际有控制权的法人和自然人,如国有股股东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和炒作上市公司的“庄家”。如某上市公司与一家公司进行交易,表面上两者无关联关系,但实际上同属一个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在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下上市公司才不得不与那家公司进行交易,其公允性则有待考查。审计中若发现交易的获利水平明显与市场情况不符,则一定要请公司配合查清对方的主管部门。再如两家上市公司进行交易,表面上也发现不了两者的关联关系,但实际上两家公司的股票都受同一“庄家”控制,“庄家”同时操纵着这两家公司,进行此项交易的目的只是为了方便“庄家”的炒作。杜绝非公允关联交易,应与打击庄家操纵并举。另外,未予披露的关联方交易也使审计难度加大。在上市公司中实际存在着无偿的关联方交易、不易察觉的关联方交易与难以识别的关联方交易发生,这种一方面存在关联交易另一方面既不披露又不易察觉,从关联各方来看,无非是为了达到隐瞒利润,偷逃税收的目的,这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内部审计是指一个组织内部设立一个独立的部门对该组织的相关人员、经营情况和控制系统进行独立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的一个组织机构。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多种多样,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首先,监督职能。内部审计作为独立的对企业经济进行审计的部门,显然首先应当发挥其经济监督的职能。其次,控制职能。如今,上市公司的业务遍布各个区域,分支机构纷繁复杂,投资主体多元化等一系列特点就要求企业内部设立能够站在全局高度的机构进行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部门作为这种机构就应运而生。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人员配置信息披露方面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配备的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该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职责的发挥。从深交所2010到2013年公布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人员配置情况还很不健全,有待进一步提高。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中披露内部审计人员配备的公司有230家,占比51%;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中披露的内部审计人员配备的公司有241家,占比53.4%;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中披露内部审计人员配备的公司有250家,占比55.43%。由此可见,近些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逐渐重视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内容,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对内部审计人员配置的信息披露还不是十分重视,亟待进一步加强。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信息披露方面
根据深交所公布的2010年至2012年相关信息可以知道,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部分都已经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只有极少数的上市公司在其的财务报告中显示“:内部审计机构尚未设置”。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另外,根据相关审计学者和审计的机构的研究认为内部审计机构应该隶属于董事会等最高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目前来看,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模式主要分为三种:隶属于董事会、隶属于总经理和隶属于其他部门。通过研究2010年到2012年的深交所公布的报告总结得出:我国上市公司中披露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的公司,2010年占92.57%;2011年占95.1%;2012年占95.87%,呈现逐年好转的迹象。但是更进一步查看各个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却不尽如人意。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上市公司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处于优势地位的上市公司股东偏向于隐藏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当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在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时为了不影响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该公司的信任度,选择不披露的方式进行操作。第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了上市公司可以选择性的披露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情况。我国目前对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情况仍采取自愿性披露阶段,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所以存在部分上市公司没有及时公布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现象。
四、政策建议
(一)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首先,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该不断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上市公司应该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加强专业审计知识学习的同时应该加强国外优秀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案例的教学,让相关内部审计人员注重质和量的双重学习。其次,上市公司应该不断完善其内部审计规范,对于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指正,及时纠正错误,实现成本最小化效率最大化的内部审计目标。
(二)对于政府部门而言
首先,加强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我国有关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规范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提出相应法律条款,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规范。其次,加强相关政府部门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加强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是有效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重要保障。对于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应该加大惩罚力度,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断完善我国资本市场。
(三)利益第三方而言
对于投资者等利益第三方而言,应该不断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利益第三方的监督意识。目前来说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等第三方利益相关者对于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重视度还不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利益相关者应该不断学习内部审计,认识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能够及时发现投资的上市公司所存在的不足,及时改变投资策略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四)不断完善我国资本市场
论文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资产减值损失
一、资产减值及相关原则概述
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的或者加以控制的资源。资产减值的本质是资产的现时经济利益预期低于原记账时对未来经济利益的评估值,在会计上体现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历史成本,这种差异源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根据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当资产发生减值时,财务会计应当正确反映资产的减值,其实质是对减值资产按减值后的现行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当企业的未来可预期经济利益高于账面成本时,记录为一笔资产减值损失。与资产减值会计相关的会计原则主要有两个:一是资产减值会计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修正,如今,通货膨胀的存在增加了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会计是针对现有的环境和条件提出来的,是基于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重大突破;二是资产减值会计是对稳健原则的应用,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滋生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经营风险的不断增大,就需要更加广泛深刻的运用稳健原则,稳健性原则要求企业正确地反映风险,以有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资产减值会计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二、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常遇到的问题
1.上市公司财务预测能力较低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对于现金流量预测缺乏经验,预测的可靠性低,证监会曾先后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提供3年至10年期的盈利预测,结果都不理想,结果只能把盈利预测列入自愿披露的信息,究其原因主要体现上市公司的财务预测能力偏低。
2.弄虚作假层出不穷
在中国证券市场取得重大发展的十多年中,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屡屡出现论文格式模板。2001年,爆发了银广夏、麦科特等多家上市公司造假案。在每一份虚假财务报告的背后,都附带着一份由注册会计师出具的虚假审计报告。
3.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低,操作能力受到局限,缺乏洞悉市场信息的能力,对于错综复杂的资产减值问题,一些会计人员有心无力,这就影响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实施的效率资产减值损失,也让我们必须加快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达到要求。
4.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健全
现在大多数上市公为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这使得所有者缺位,对经营者的约束力小,企业形成不了一个健全的监管约束经营者的机制,会增加经营者为获取自身的利益而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进行盈余操纵的机率。
5.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合理
上市公司受其利益的驱动性,通常会千方百计地寻找新的利润操纵手段以逃避市场的监管,从而达到上市、“保牌”、“摘帽”、“扭亏增盈”和增发配股等多重性目的,且在相关信息披露时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和内容予以披露,利用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及其他减值准备的计提操纵利润。
(二)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完善
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在经济发展程度不足以形成一个统一的交易信息系统,便不能取得具有实际意义的预期未来收益信息。这使会计人员在考虑资产减值的因素时,不能获取可观的估计数据。而且在多变的当今环境下,公司的运作,经营状况不稳定,偶发性因素较多,因而在市场上要获得准确的信息仍需时日。
2.外部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外部审计监督的主要力量,它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力度还不够,这主要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不健全,会计师聘用、轮换制度尚不完善,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资产减值损失,我国还缺少给予注册会计师支撑的专业审计准则。造成我国独立审计报告失真的原因很多,其中,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外部审计制度的固有缺陷,是造成审计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匮乏,而低学历或无学历的会计人员还占有相当大的比率,有的甚至没有受过专门的会计教育。虽然他们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是由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新的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实施,一些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实际工作的需要。有的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不强,对政策法规的运用和业务处理不够准确,导致业务处理的估计、判断偏差较大,会计信息失真。另外,我国会计专业教育对会计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对一些会计人员的营私舞弊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还有些会计人员不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法制观念淡薄论文格式模板。
4.上市公司治理机构不完善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规范上市公司会计行为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有明显的缺陷。一是在授权审批控制时没有做到按资产减值准备额的大小进行分级审批和审核;二是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的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工作没做好,有时原始数据的提供、计算和审核都是同一批人完成;三是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的审计监督弱化,真实有效的信息并未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而是为了上市公司自身利益进行编制。
5.会计政策选择权的运用不合理及减值准备披露的透明度不够
很多企业并没有正确运用《企业会计制度》赋予的会计选择权资产减值损失,而是将其视作了利润操纵的机会,往往利用会计选择权重组“报表业绩”,违背了资产减值会计相关规定的初衷,造成了股票市场资源的不良配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高,也没有在改变会计方法和原则时详细披露其改变对利润的影响。
三、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有效的信息和价格市场是顺利实施资产减值准则的重要保障,它可以使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价得到公正合理的确定和公开。健全和发展我国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就必须健全和发展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等,进一步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报价系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公正合理的信息,使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可操作性,提高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二)强化外部监督作用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公司年度报表中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具有鉴证作用。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该评价资产减值准备所依据的资料、假设及计提方法;检查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批准程序;比较前期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数与本期实际发生数;复核资产减值准备的正确性;评价资产减值准备披露的充分性。在审计工作报告阶段,注册会计师依据审计证据所估计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列示有差异时,应判断差异是否合理。只有加强外部监督才能更好的规范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
(三)增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应结合资产减值规范规定的计量标准,正确确定资产减值的数额,并及时通过会计记录反映在会计报表上,使报表使用者及时了解企业资产的实际状况,以做出正确决策,这都要求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综合能力,会计人员应自觉、自动去学习、思考、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来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来适应会计变革的需要、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水平资产减值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中更多注人了会计人员的主观因素。这需要会计人员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需要会计人员的自觉主动性资产减值损失,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企业会计人员的上岗要求、后续教育等方面进行规范。
(四)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机构
公司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机构来行使决策、管理等权利,承担责任,相互监督和约束,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机构是很重要的环节论文格式模板。加强所有者的控制权,真正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完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变股权过于集中的局面,形成国有股权适当分散持有、国有股权人间有效竞争、相互制衡的国有股持股结构。通过激烈竞争的外部市场,形成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外部监督,使其因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而去监督和约束经理人,这样能提高上市公司动作的自律性和自觉性,还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五)加强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信息披露和减少人为因素
在准则中尽量采用定性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将有助于减少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主观性差异,减少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的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主观上有目的的操纵利润行为。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应该尽可能明确资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权,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计提比例更先进、更科学,严格限制可能导致会计信息模糊和失真的处理方法,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和判断的范围,避免企业执行会计政策的主观随意性,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人为的估计和判断资产减值损失,加强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信息披露。
结束语
由于新准则有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减值迹象要求明确,以及计提的减值不得转回等特点,所以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和会计信息都有重要影响。不得转回的规定,符合上市公司监管现状,也是我国在赋予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选择权的谨慎性体现,但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仍存在许多问题。影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有关问题,不仅仅是准则因素,更重要的是制度因素。因此,要上市公司真实地计提资产减值,一方面是技术问题,有赖于公允价值的研究;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者的诚信问题,这就有赖于整个社会、企业和广大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相结合,不断的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规范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
参考文献
[1]苏澜.典当企业2010年将执行新会计准则[N].商务时报,2009(6)。
[2]郭恒泰.试论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选择[J].财会研究2008(2)。
[3]赵莉.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例茜.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关键词】审计费用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张继勋、刘立成(2006)把审计费用定义为是审计服务供需双方就审计服务供求所达成的价格,是客户与注册会计师之间重要的经济联系,是审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钟红(2008)指出自1999年会计师事务所脱钩制实施,以及2001年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使我国成为公开披露审计费用的国家之一,同时也使审计费用受到我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姚可(2007)也认为审计费用作为委托人与注册会计师之间重要的经济联系,已经被当作研究的主要对象,而非研究的前提。我国较早研究上市公司审计费用问题的文章是王振林(2000)所写的《审计收费的决定与审计质量――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他发现有11个变量对审计费用有显著影响,但他使用的数据来自证监会的调查问卷而非公开披露的数据,权威性不够。
研究审计费用有助于我们了解审计市场的竞争状况,从而制定出利于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加深政府监管者对审计市场的了解,从而对证券市场和审计师行业实施有效的监管。
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始于Simunic(1980),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领域。而我国的研究始于2000年,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学者针对中国国情,也涌现出了许多研究成果。
二、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
1、审计成本。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审计成本与审计费用呈正比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由于审计对象资产规模不断扩大,需要相应地增加内部控制测试范围和实质性测试范围,这必然导致审计成本的增加和审计收费的提高。钱华(2006)用B股上市公司2001年到2003年的数据,张海安(2007)和焦莹芳(2007)分别用A股上市公司2004年和2005年的数据回归分析均得出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越大,审计费用变化越大的结论。另外,毛钟红(2008)还发现被审计单位所属独立核算单位数量越多,工作量就越大,必然带来较高的审计费用。其二,张海安(2007)认为审计对象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被审计资产以固定资产为主,审计过程中进行的真实性验证花费时间较少,工作量的减少会带来审计费用的减少;而劳动密集型行业,被审计资产以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为主,无论是对存货的监盘还是对应收账款的函证都需要较多时间,审计费用自然较高。其三,张海安(2007)认为较高的盈利状况意味着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小,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几率较小,从而降低了审计成本,相反,较低的盈利状况则意味着审计费用的提高。其四,在工作量相同时,事务所薪资越高审计成本越大,必然带来审计费用提高。张海安(2007)在工资水平较高的京、津、沪、粤、浙等地区,审计费用并未因审计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有所降低,反而高于其他地区。
2、审计意见类型。审计质量关系到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对公司的声誉和后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常见的度量审计质量的指标就是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费用。王玉华(2004)指出会计师事务所在面临可能的审计风险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发表“清洁”审计意见,收取较高费用,弥补未来审计失败可能带来的损失;二是发表“非清洁”审计意见,以规避可能的审计风险。陈平、戴志燕(2008)根据上市公司2003年到2006年的数据研究发现,投入审计工作的成本越高,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越大,审计收费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同时,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比重在逐年下降,而出具解释性说明、保留意见等有所上升,这说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的出具更加谨慎,从而提高了审计质量。毛钟红(2008)采用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分析也得出审计意见类型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但赵国宇、王善平(2008)却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因为较高的审计收费而严重地丧失其应有的独立性,还是根据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财务状况出具非标审计意见,我国审计市场基本不存在通过审计收费来购买审计意见的现象,或许这与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公开披露审计收费有直接的关系。
3、公司治理结构。与国外的私人分散企业不同,我国企业大部分是国有控股的股权集中制,对于这一因素的研究很具中国特色,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王小华(2005)从审计服务需求角度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股权集中导致的所有者缺位使得上市公司中委托人对人缺乏监督动机,审计服务需求较低,公司对于审计费用的支付总数相对较少;民营企业一般不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外部股东更希望通过审计服务来缩小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因此对审计费用的支付总数较多。但蔡吉普(2007)运用上市公司2004年数据,从审计风险角度研究发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董事会规模和大股东持股方面占有优势,它采用董事会规模和大股东监控的治理模式;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独立董事比例、管理层持股方面明显占优,它运用独立董事监督和股权激励的治理方式,管理层对董事会的控制力较强,审计风险低,审计费用也较低。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确定审计费用时通常会结合公司控制权的性质考虑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他还认为高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约束管理者行为,减少其直接操纵公司利润的机会,增加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同时也能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
4、盈余管理。一般的情况下,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上市公司,其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也越复杂,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也可能越高,注册会计师需扩大审计测试范围,因此审计收费也应越高。刘运国、麦剑青、魏哲妍(2006)与钟怡、孙月忠(2008)先后采用2003年和2006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自政府2002年对审计市场加强管制以来,审计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审计费用与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与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正相关,但并不显著。焦莹芳(2007)认为在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增强,很可能会通过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进行审计意见的购买,而且会优先选择与原会计师事务所购买审计意见。赵国宇、王善平(2008)采用分行业估计并且采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作为因变量估计行业特征参数的截面Jones 模型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审计收费越高,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上市公司通过增加审计费用获得了更为宽松的盈余管理机会。
由此可见,虽然各学者采用的数据和模型都不相同,但最终都一致认同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5、审计风险。我国大部分学者研究表明审计风险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不显著,例如毛钟红(2008)认为反映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因素对审计费用影响不明显,这或许是因为我国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政府的监管政策,而不是企业的偿债能力等。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事务所开始考虑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焦莹芳(2007)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负债比率和对外担保额作为公司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指标,采用截止2005年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量负债比率对审计费用有显著影响,说明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一定程度上对审计风险进行了考虑。
6、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代表着事务所的规模和公信力。“四大”的高收费在我国审计市场显得尤为突出,王小华(2005)和钱华(2006)采用实证研究发现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费用成正比关系。陈平,戴志燕(2008)选取2005年100家上市公司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国内外事务所的审计费用数据,通过比较发现国外事务所,尤其是“四大”的收费远高于国内的事务所。规模较大的事务所,审计人员素质较高,审计责任感强,审计的成本就较高,并且具有质量保证,即使审计失败,其赔偿能力也较强,投资者遭受的损失较小,因此,公司也愿意为聘请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而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
7、中小企业和IPO企业的影响因素。我国对于特殊实体的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只涉及了中小企业和IPO企业。刘继红、周仁俊(2008)发现在中小企业板块中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都具有普遍性,即: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初次审计合约与审计任期、审计风险。而孙娜(2009)收集了1999年至2006年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0)样本,研究发现我国IPO审计收费仍受到客户资产规模、审计师规模的影响,这些因素也都具有普遍性。并且2001年以前的IPO审计收费明显低于2001年以后,说明IPO审计收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幅提高。此外,她还发现一些IPO特有的影响因素:上市公司在IPO期间发生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会导致审计收费提高;事务所在同时为客户提供IPO审计与验资服务时,审计收费较高。
三、研究评述
随着2001年年报开始披露上市公司审计费用以来,我国对审计费用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不仅从规范性方面研究,还涌现出了许多实证研究,学者们以Simunic模型为基础,针对中国特色设定了相关变量对审计费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我国特有的影响因素,例如:公司治理结构。但选取的样本数据都2006年以前的,过于陈旧,应该收集近几年的数据才更具有说服力。
我国学者所建立的审计费用模型,可决系数都较低,一般在0.4左右,可能是遗漏了一些重要变量,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完善模型,增加模型的解释力度。
此外,经济学理论认为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其价格的重要因素,这对于审计市场也不例外,但是审计质量的高低如何进行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替代变量,有的学者采用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四大”来衡量,但是并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我国国内的事务所审计质量比“四大”差,所以这个变量选取的合理性有待考证。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国现有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有些方面还不够深入或还未涉及,今后的研究可以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1、非审计业务。随着企业对管理咨询等非审计业务的需求增加,事务所的非审计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所以非审计业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可以从开展非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非审计业务导致的企业与事务所的关系变化等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来研究。
2、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公司的内部控制完善程度不同,特别是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内部控制会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是否会导致审计费用的变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内部管理的替代变量,但是应该设哪几个变量才更合理,才更能全面地反映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的状况,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对此做出研究,所以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4、特殊实体中的特殊影响因素。我国现阶段对特殊实体的研究只涉及了中小企业和IPO企业,并且得出的结论都具有普遍性,没有提出特殊的影响因素,参考价值不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针对特定类型的企业,特别是一些特殊行业的企业进行研究,找出作用于它们的特殊影响因素,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继勋、刘成立:审计收费研究综述及启示[J].当代财经,2006(7).
[2] 王振林:审计费用的决定与审计质量――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2.
[3] 毛钟红: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J].财会通讯,2008(4).
[4] 姚可:关于我国审计费用支付方式的理性思考[J].时代金融,2007(5).
[5] 王振林:审计费用的决定与审计质量――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2
[6] Simunic D 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3).
[7] 钱华:审计费用的决定因素――来自我国B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3).
[8] 张海安: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1).
[9] 焦莹芳:不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条件下审计费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深市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 王玉华:试论审计费用于审计意见之间的内在关系[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11] 陈平、戴志燕:基于审计关系主体的审计收费研究[J].财会通讯,2008(9).
[12] 赵国宇、王善平:盈余管理、审计收费与审计独立性[N].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3).
[13] 王小华:我国A股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4] 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7(3).
[15] 刘运国、麦剑青:审计费用于盈余管理实证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6(2).
[16] 钟怡、孙月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的关系研究[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9).
[17] 刘继红、周仁俊: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决定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2008(7).
[18] 孙娜: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审计收费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3).
[19] 郭小丽:中国审计费用专题文献综述[J].金融观察,2009(1).
[20] 陈祥禧:浅谈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科学咨询,2008(9).
[21] DANIEL T SIMON:The Audit Services Market: Additional Empirical Evidence[J].Auditing,1985.
[22] Michael Firth:An Analysis of Audit Fees and Their Determinants in New Zealand[J].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Spring).
[23] 周萍、李占国:中美审计收费的比较启示[J].会计之友,2007(6).
[24] 司伟:基于审计风险角度的审计收费研究[J].财会通讯,2007(2).
[25] 张春雨:关于审计收费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7).
[26] 张立民、丁朝霞、钱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差别收费现象的经济学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3).
写作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是实施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学业水平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在校期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训练。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保证合格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毕业生必须十分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确保毕业论文写作任务的完成。
二、毕业论文(设计)可选择三种类型:
1、毕业论文: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工作内容选择适当题目,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或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建议。
2、方案设计: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较完善解决方案或制度设计。
3、调研报告:对与本专业相关的某一社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注意:无论哪种类型,都必须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实习工作岗位,最后成果要求对本单位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或对某一领域工作具有一定理论指导作用。
三、可选择的指导老师信息
教师姓名
联系电话
五、提醒
1、项目、提纲和文稿完成后及时以电子文档发给指导教师,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并在指导教师要求的时间内补充、完善。毕业论文(设计)(字数在3000字以上),要求结合实习单位和实习工作实际,主题突出,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结构严谨,分析现象探索实质,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
2、学生与指导老师双向选择;
3、论文题目仅供参考,具体请与指导老师商量沟通后定题;题目选定后,报经系上同意后最多可以改动一次。
4、选定指导老师后,非报经系上同意,不得随意变动;
5、请每位同学积极按时完成各阶段任务,凡有未及时完成的,警告一次,相应成绩降低一个等级,但仍需在15日内补齐;出现第二次,取消成绩。
6、如果不按规定时间完成论文写作步骤,或者在论文写作中不认真写作、敷衍了事,指导老师可以拒绝继续指导论文写作。
7、超过论文定稿时间一周,仍未定稿者,视为论文未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为不及格。
六、参考题目
(一)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接合工作实际与指导老师共同确定,也可参考以下题:
会计部分
1、 会计假设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发展
2、 谈谈会计国际化问题
3、 略论我国会计模式的构建
4、 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重心的转移
5、 浅谈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
6、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职能的转变
7、 浅谈市场经济与会计的服务职能
8、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特殊性
9、 从虚拟公司的兴起谈会计主体假设
10、 论环境会计主体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11、 从会计环境的变化看我国实证会计范式的发展
12、 浅析实证会计理论
13、 论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及管理
14、 浅论人力资源会计
15、 论21世纪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面临新的挑战
16、 论会计控制对象──受托责任的完成过程和结果
17、 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确认与计量
18、 试论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19、 构建宏观会计与战略会计的初步设想
20、 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21、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
22、 浅谈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核算方法
23、 切实加快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改革
24、 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的若干特征
25、 浅析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确定
26、 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人力资源、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的探讨
27、 刍议权责发生制
28、 试论会计信息的失真
29、 论商誉及其会计处理
30、 初探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平行、互动关系
31、 浅谈我国会计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32、 虚拟公司对传统会计的挑战
33、 会计学与法学的边缘学科探析
34、 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模式的挑战
35、 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识别与防范
36、 虚假会计信息探源与对策
37、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挑战
38、 会计国际化的新格局及我们的对策
39、 浅谈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40、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41、 会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42、 浅议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
43、 会计信息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对策
44、 证券市场发展对会计的影响
45、 我国会计现代化的哲学思考
46、 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
47、 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48、 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49、 非货币交易会计问题研究
50、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51、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52、 关于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
53、 会计报表附注与表外信息问题研究
54、 机构投资者与委托投票权竞争研究
55、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治理问题
56、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财务管理部分
57、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
58、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59、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研究
60、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研究
61、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62、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63、 企业重组与并购财务问题研究
64、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65、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
66、 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
67、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68、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
69、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研究
70、 企业/企业集团投资政策研究
71、 试论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2、 企业并购与重组的风险研究
73、 企业投资决策结构体系研究
74、 关于金融互换与资本结构问题的探讨
75、 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研究
76、 关于投资财务标准研究
77、 关于企业价值研究
78、 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
79、 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研究(题目宜具体化)
80、 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81、 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
82、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研究
83、 对企业理财务目标再认识
84、 企业投资结构研究
85、 关于财务的分层管理思想研究
86、 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
87、 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88、 对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的探讨
89、 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
90、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91、 企业税收筹划
92、 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
93、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分析
94、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95、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基础分析(题目宜具体化)
96、 财务学科课程体系探讨
97、 非盈利组织财务问题研究
98、 跨国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99、 跨国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100、 试论资本市场与信息控制
101、 企业财务本质研究
102、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103、 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和对策(企业负债经营问题的探索
104、 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
105、 家族式企业经营方式的优势
106、 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探索
107、 债券融资对我国公司治理影响研究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部分
108、 管理会计方法的创新
109、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110、 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111、 论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
112、 投资决策分析方法比较研究
113、 关于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道德研究
114、 预算管理研究,业绩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
115、 论成本的经济实质
116、 关于ABC法的研究
117、 责任会计的研究
118、 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的研究
119、 标准成本的研究
120、 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121、 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
122、 关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
123、 关于敏感性分析方法的探讨
124、 关于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125、 现代工业的特点及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
126、 成本信息失真的原因及财务危害
127、 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
128、 试论成本效益原则
129、 浅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审计与会计制度设计部分
130、 关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的探讨
131、 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132、 论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133、 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
134、 论审计与经济监督系统
135、 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136、 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137、 论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138、 论审计执法与处罚力度的强化
139、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140、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研究
141、 论经济效益审计
142、 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143、 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144、 论会计报表及附注的设计
145、 独立审计风险问题探讨
146、 对资产评估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147、 审计工作策略探讨
148、 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探讨)
149、 论审计方式方法体系的完善
150、 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151、 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152、 论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153、 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54、 论企业内部审计建设
155、 独立审计准则研究(可选一个准则进行研究)
156、 注册会计师诚信建设研究
157、 论会计估计变更的审计
五、会计电算化部分
158、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与设计
159、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容错性及可操作性问题
160、 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的子系统划分研究
161、 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62、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探讨
163、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研究
164、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65、 网络会计研究
166、 论网络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67、 论网络时代会计目标下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
168、 网络财务风险及其防范
169、 网络时代的会计发展
170、 电子商务时代会计信息的地位和作用
171、 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 审计问题 实证研究 综述
审计研究关注的核心在于审计的质量,而一定水平审计质量的实现,首先取决于良好的制度体系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审计师的独立性不受损害。其次,取决于注册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足够的职业谨慎,独立、客观、公正地出具审计意见。第三,对于上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来收买审计意见的行为,监管者应施以最大可能的限制。那么,我国审计市场的质量到底表现如何呢?资本市场又是如何看待注册会计师所提供的服务的呢?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学者运用实证研究的,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以及审计意见市场反应的角度进行了检验。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这些研究及其发现进行比较全面而简要的介绍,并希望能为未来的实证或规范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平台。
一、审计制度安排及其变迁
对于我国审计质量的认识,首先必须从其特殊的审计制度安排以及不断变革的整体环境来考察。这种环境具体包括了审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制度以及审计收费制度等等。
(一)审计准则
为有效地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其执业水平,财政部于1995年底和1996年底颁布了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独立审计准则》。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等监管机构也加强了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监管。Defond,Wong,Li(2000),李树华(2001)研究了这些措施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及审计市场集中度的。他们以1993年至1996年的所有上市公司及其主审事务所、审计报告类型为研究样本,以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作为独立性的替代指标①。通过统计发现,采用更为严格的执业准则和对违反准则的行为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显著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且这种现象在比较大的事务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作者同时发现,在独立性提高后的1995、1996会计年度,“十大”事务所在IPO市场上的市场份额显著下降,而独立性相对较低的“非十大”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则显著上升。运用1997-2000年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数据,易琮(2002b),易琮(2002c)从产业学的角度,对于后一现象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作者以事务所业务收入作为行业集中度衡量指标的研究结果显示,最近几年来,我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事实上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种结论的差异一方面可归因于衡量指标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了自1997年以来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的行业制度变革对于市场结构的影响。
(二)事务所脱钩改制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灵魂。然而,在1997年之前,我国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均“挂靠”于政府部门、团体、科研机构等法人单位。这种挂靠体制严重干扰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执业,影响了公平竞争和执业质量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国进行了旨在切断事务所与“挂靠单位”之间人员、财务、业务等方面联系的制度改革,即脱钩改制。吴保明(1999)就注册会计师关于改制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作者发现,问卷的回复者基本上支持对事务所组织形式的改革,但同时表达了对于改革过程中种种问题的担心,比如可能引起的与原发起单位的各种争议。他们也表达了提高审计质量的种种愿望。对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进入,他们虽然承认可以带动国内事务所工作质量的提高,但并不主张迅速地开放审计市场。
王跃堂,陈世敏(2001)具体研究了脱钩改制对于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他们以改制前后的A股公司为样本,分别对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出具及其市场反应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检验。作者发现,相对于1997年,1998年改制后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显著上升,意味着审计独立性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证据显示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变得更为显著,即投资者并没有立刻认可由于独立性的提高而可能带来的审计质量的改进。事实上,文章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为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改制的当年,审计师的财务风险意识虽然有所增强,但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关注反而有所下降。文章的后一结论也许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由于脱钩改制导致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比例的提高,从而意味着一部分在1998年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财务报告在1997年的制度背景下将可能被出具无保留意见,或者性质更轻的审计意见。这样投资者就会理性地预期到,在1998年被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财务报告的不良性质将会弱于1997年,因为在脱钩改制前,很可能只有财务报告在严重偏离“三性”的情况下才会受到审计师的警告。
(三)法律责任
随着注册会计师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意识,严格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以保证其执业道德和执业质量,就愈显重要。近年来,我国通过颁布《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等法规已在此方面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那么注册会计师对于法律责任的认识到底如何呢?周志诚(1999)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海峡两岸的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发现,两岸注册会计师对于法律责任的认识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在许多问题上也具有相当一致的认识,比如双方均把“管理层蓄意舞弊”视为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最为重要的执业风险,在规避法律诉讼的措施上,双方均把慎选客户,做好事前审计风险评估放在第一位。
(四)审计收费
决定审计质量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审计的收费制度。合理的审计收费应保证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客户的风险和业务复杂程度,完成必要的审计工作量。王振林(2002)根据证监会关于1997—1999年期间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情况的调查结果,在这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作者发现上市公司的规模、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等特征构成了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客户的风险因素则不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结果在刘斌,叶建中,廖莹毅(2003)的研究中也基本上得到了证实,从而意味着我国的审计收费尽管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衡量审计质量的优劣,但同时也暴露出审计师和事务所风险意识淡漠的问题。
二、审计意见的决定因素
审计意见反映了审计师对于财务报表公允性、合法性以及政策一致性的评价。那么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关于审计意见性质的表述呢?Bao,Chen(1998)对可能影响审计意见的11个会计和市场因素进行了检验,其结果显示,资产负债率、盈利或亏损、总资产收益率、上市地等因素具有显著影响。资产负债率高、总资产收益率低、企业亏损、上市地在深圳等因素对审计意见产生不利影响。原红旗,李海波(2003)通过研究会计师事务所特征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上市公司财务特征的重要影响,却没有发现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出资方式、规模大小与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从上说,审计意见应该基于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过程及其在这一过程中的发现独立地作出。然而由于审计意见,特别是不“清洁”审计意见,对于上市公司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将不得不面对来自上市公司等各方面的压力,这时审计师就可能通过牺牲审计质量———比如在披露事项上避重就轻,改变审计意见的性质等等———来迎合上市公司的要求或屈从其压力。孙铮、王跃堂(1999)通过对上市公司1995—1997年期间的审计报告进行分析发现,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出具的审计报告中,确实存在着运用说明段改变审计意见性质的倾向,尤其表现在将保留意见变通为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作者同时发现,这种操纵审计意见的倾向随着审计风险的趋小而明显变大,即在企业财务状况比较好时,审计师更可能通过变更审计意见的性质来迎合上市公司的要求。
的确,审计意见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师对于审计风险的判断。对于审计风险的判断,除了以财务状况作为依据外,另外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Chen,Chen和Su(2000)以1995—1997年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后一因素在审计意见的决定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发现,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者在盈利上的要求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显著增加了审计师发表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频率。章永奎,刘峰(2002)以1998年度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上市公司以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的盈余管理行为越厉害,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同时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显示出更严格的审计质量控制。然而,夏立军,杨海斌(2002)以2002年上市公司为样本的最新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对于审计风险的关注似乎已更多的转向了可能发生经营失败或管理层欺诈的亏损或增长比较快的公司,而不是为迎合监管政策而可能从事盈余管理的公司。
三、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
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从两个方面影响着审计意见的质量。一方面,如果审计师的变更是由于事务所担心潜在审计风险(在西方主要表现为民事诉讼风险,在中国主要表现为行政处罚风险)过高而拒绝继续审计,则审计质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审计师的变更是由于事务所不同意客户的会计政策选择,出具“不清洁”的审计意见,而被客户解聘,则很可能导致审计意见的收买行为,最终降低审计质量。
李爽,吴溪(2000)以1999年发生审计师变更的A股公司为样本,对我国证券市场中审计师变更的信息披露现状进行了分析。作者发现,在审计师变更的信息披露方面,主要存在着缺乏实质性、披露时间滞后等问题。文章对于样本相关特征的检验表明,审计师的变更往往伴随着控股股东或管理当局的变动。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2001)研究了盈余管理、“不清洁”审计意见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之间的关系。作者发现,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不清洁”审计意见本身是导致我国资本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基本原因,而公司盈余管理导致的潜在诉讼风险则没有引起注册会计师的足够重视(公司的财务困境状况也许是衡量审计风险更合适的控制变量,因为盈余管理的因素也许会改变事务所在发表审计报告时关于审计意见性质的表述,但当事务所进行客户抉择时严重恶化的财务状况更可能是起主导性作用的力量),这意味着会计师的变更很大程度可以视为审计质量降低的标志。
四、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
审计的作用在于为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提供一定的保证,而这种保证能否得到投资者的认可最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对于会计信息的反应是否随着审计报告质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二是市场对于会计信息的反应是否随着审计报告的类型而有所区别,尤其是对于非标准审计意见(包括带说明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保留意见、反对意见和拒绝发表意见)来说,其中蕴涵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修正意义能否起到适当的警戒作用,更是直接体现了审计作用的发挥程度。就前者而言,审计报告的质量关键取决于审计师的独立性状况与自身的执业水平,Gul,Sun,Tsui(2001)以1996—1997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审计师质量对于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他们发现,由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公司,盈利增长的市场反应更为强烈。
更多的集中在了后一方面。李增泉(1999)以上市公司1993年-1997年度审计意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年报公告日前后20天内的市场反应。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作者发现,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在年报公布前后有不同的市场表现,从而意味着审计意见会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在进一步按照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具体原因分类后,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会引起不同的市场反应,但投资者并未对其进行严格区分。Chen、Su和Zhao(1999)检验了1995年至1997年间A股市场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审计意见的反应。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导致了显著负的超额回报,但市场并未根据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性质差异与审计意见被出具的原因不同而作出区别反应。单鑫(1999)专门对1997年年报保留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作者发现,股票市场具有明显负面的反应,且效应是在至公告日为止的6个交易日内缓慢渗透到市场上的。陈晓、王鑫(2001),陈晓(2001),王鑫(2001)进一步了1998、1999年年报公告前后10天内保留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研究结果显示,股票市场对1998年年报保留审计意见的披露没有显著的负面反应,对1999年年报保留审计意见而言,也仅在公告后的4天期间内对首次保留审计意见有显著的负反应,从而表明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于保留意见的态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陈梅花(2002)的最新研究结果同上述的结论呈现出一定的差别,作者以1995—1999年期间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为研究对象,未能发现充分的证据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中审计意见具有信息含量。由于她并没有进行分年度的分析,也未对是否连续发表审计意见进行控制,文章结果的可靠性也许值得怀疑。事实上,其他研究已经表明,从1997年至1999年,资本市场对于首次保留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存在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正是导致作者没有发现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原因。
五、关于审计实证研究未来方向的初步探讨
通过前面的文献回顾,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国审计实证研究发展的两条途径:一是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改进现有文献的研究设计,进一步验证或修正相关的结论;二是在新的领域进行开拓性的研究。由于我国的实证研究仍然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研究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瑕疵,因此前一途径仍将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一些潜在的领域也是未来的研究者所不能忽视的。下面我们从不同的审计利益主体出发就其中的若干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师事务所或审计师
由审计活动的实践特性所决定,审计师在首次执行一家上市公司的审计时将耗费更多的时间与人力,比如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进行内部控制的详细测试与评价等,在后续的审计过程中,这些活动都将大大减少。审计成本前后期的差异很可能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有意识地控制不同性质审计意见的发表时机。前面的回顾已经显示,如果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则其所面临的丧失客户的风险将大大增加。那么无论是为了回收审计成本,还是为了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审计师都可能减少首次审计或早期合作过程中“不愉快”审计意见的产生。另外,审计师尽管在初期将承受更高的审计成本,但在审计定价上,为了吸引客户或与客户保持比较长期的契约关系,审计师也可能采取与实际投入不相匹配的低价策略,这一价格尽管不一定能够弥补当期的投入成本,却有望通过未来的审计收费或其他的服务收入获得更高的报酬。关于审计收费的实证研究局限于审计收费的截面差异,对于其时间变化无疑缺乏应有的关注。
(二)上市公司
审计意见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审计师与上市公司之间利益协调的产物。这是因为,无论是在审计的过程中,还是审计工作完成后,注册会计师都必须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进行充分地沟通,这种沟通的有效性往往就决定了最终的审计意见类型。尽管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上市公司面临可能危及其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风险或其他不确定事项,具体的审计意见与双方的沟通并无太大的关系,但在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就会计报表编制与披露存在不同的意见、或是存在重大调整事项时,审计师出具无保留或其他形式的审计意见显然就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对于调整意见的接受程度。上述事实意味着上市公司对于审计意见同样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投资者
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体现了投资者对于审计报告的具体评价,尽管这一领域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但依然有必要根据审计意见的具体进行更深入的检验。在前面提到的相关研究中,一个共同认可的假定是,在审计师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情况下,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将受到损害,因此市场将作出不利的反应。然而,投资者也许是根据审计意见的后果,而不是审计意见的性质本身进行判断。比如由于上市公司提取过多的资产损失准备而导致了保留审计意见的出具,那么市场可能因为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而作出相对积极的反应:一是市场对于利润下降的消极反应由于审计意见的说明而被削弱。二是通过利润操纵行为,上市公司很可能有效地解除了的包袱,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未尝没有好处。审计意见前一方面的影响还提醒我们,对于审计意见市场反应的研究不仅要看审计意见的独立效应,而且要结合审计意见的修正事项说明其和盈余变化的交互效应。另外,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重大事项之一,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同时受到了监管者和投资者的密切关注。在发生事务所变更的样本中,一部分公司变更的原因恐怕在于避免得到不利的审计意见,另一部分公司则是为了转向审计质量更高、声誉更佳的事务所。在不同的变更动机后面,投资者是否存在反应,或反应是否一致呢?这些都有待于未来研究者的回答。
六、结论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回顾,我们可以把目前关于资本市场中审计问题的主要实证发现概括如下:审计制度的变革一定程度上的确强化了我国审计师的独立性,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体现是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显著增加。同时有证据表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正逐步增强,但这种强化还不至于导致审计师对于客户的放弃,事实上,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本身仍然是导致我国资本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基本原因。在市场层面,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虽然一般会导致显著负的超额回报,但各年之间存在显著的变化,同时,市场反应似乎也并未根据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差异而作出区别。
随着我国审计市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改进,上述结论无疑将会进一步得到修正。但总的来看,在短短的数年中,我国在审计领域的实证研究已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审计市场的运行效率作出更为客观的评价,也将为未来的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陈梅花,2002,“股票市场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来自1995—1999上市公司年报的实证据”,《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第4卷第1期。
陈晓,2001,“独立审计师在我国资本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工作稿,清华大学。
陈晓,王鑫,2001,“股票市场对保留审计意见报告公告的反应”,《经济》第3期。
李树华,2000,《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书店。
李增泉,1999,“实证分析: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会计研究》第8期。
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2001,“不清洁审计意见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会计研究》第6期。
李爽、吴溪,2000,“证券市场审计师变更的信息披露———制度比较与现状分析”,《审计研究》第3期。
刘斌、叶建中、廖莹毅,2003,“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深沪市2001年报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第1期。
单鑫,1999,“中国股票市场对审计意见信息披露反应的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孙铮、王跃堂,1999,“说明段与变更审计意见之实证研究”,《审计研究资料》第6期。
王鑫,2001,“保留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及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因素分析”,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振林,2002,“政府规范、审计服务的供求与审计收费———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跃堂、陈世敏,2001,“脱钩改制对审计独立性影响的研究”,《审计研究》第3期。
吴保民,1999,“中国会计师服务的质量与会计师事务所的改制”,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夏立军、杨海斌,2002,“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反应”,《审计研究》第4期。
易琮,2002a,“审计意见类型能反映审计质量吗?”《中国审计》第4期。
易琮,2002b,“审计市场集中度降低了吗?”《中国注册会计师》第5期。
易琮,2002c,“行业制度变迁的诱因与绩效———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实证考察”,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原红旗、李海波,2003,“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质量”,《审计研究》第1期。章永奎,2000,“盈余管理与审计的相关性”,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民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机构投资者与不同方向盈余管理相关性实证研究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清洁审计意见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研究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审计质量 机构投资者持股特征与中国上市公司经营绩效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政府监管与投资者诉讼的博弈研究 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管理与投资者保护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 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真实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 长期机构投资者持股量对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及时性影响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医药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上市公司R&D投入关系的研究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上市公司R&D投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SUTO M,TOSHTNO M.Behavioral Biases of Japanes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fund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5(13).
[3] BRICKLEY J,LEASE R,SMITH C.Ownership structure and voting on antitakeover amendme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
[4] LIU L Y and PENG E Y.Institutional ownership composition and accruals quality, working paper[R].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nd Fordham University,2006.
[5] KOH P S.Institutional investor type,earnings management and benchmark beate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7 (26).
[6] 程书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关系实证研究[J].北京:管理世界,2006(9).
[7] 夏冬林,李刚.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会计盈余质量[J].南昌:当代财经,2008(2).
[8] 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J].北京:会计研究,2008(9).
[9] 肖星,王琨.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还是投机者[J].北京:世界经济,2005(8).
[10] 杨海燕,韦德洪,孙健.机构投资者持股能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吗?――兼论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的差异[J].北京:会计研究,2012(9).
[11] 齐振威.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