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5 18:35: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立体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独立学院设计专业的学生,就学生自身情况而言,入学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基本功相对比较薄弱,素描、色彩等基础造型能力相对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构成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很难避免的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把握这门课教学目标,加上传统的综合材料的教学,会让学生更加联系不到生活与设计。在材料的选择和作品的制作中,一般要花费较大精力,使学生容易忽略形式因素和审美因素方面的渗透,与实际运用相脱离。这和独立学院教学中要求的高素质实用性能力强的教育思路相脱离,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阻碍作用,出现了一定的弊端。
2教学方式的改革
任何教育教学的思想,都应找到适当的操作方式才能诠释其精髓,因此说到教学的问题,避免不了的要谈到“教学方式”。在当今这个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如果课堂教育不能够落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还比较滞后,所以我们要看到,教育思想的转变才能带动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变革必然会促进教学思想的转变。所以我们不能等教育思想都有了彻头彻底的转变之后,再去改革教学方式。我们其实是应该一边转变思想,一边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在我的课堂中,通过不断探索,得出以下几种教学思路可以推敲,希望能在不断的实际考察和推敲中引起教学方式的转变。
(1)自学式。
在教学过程中,自学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的主流还是老师说学生听的阶段,那么当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助学习,老师辅助学生的时候,那么我们可以说素质教育已经走进设计课堂了。自学式学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让学生自己看课本,并非类似于之“预习”这里所说的自学式是教师给出一定的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单一的个别任务,安排给学生去自行完成。教学除了在安排任务之外,还要给学生提供资料,信息、来源等,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在整个自学过程中随时给予指点和辅导。
(2)课题式。
课题式是目前来说比较新颖的一种教学方式,目前使用的人还是少数,但是它是极容易激发学生潜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也可以叫做“探究式学习”或者是“研究学习”。具体实施的方式是一般情况下,教师确定一个课程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设计解决此问题,从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到得出结论,解决此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把培养研究生的思路用于基础教育当中,或者说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设计师来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准确地体验作为研究者、发现者和设计者的感觉。
(3)讨论式。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多数提倡讨论式教学。我们在日常课堂中经常运用这一模式。就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言,气氛比较活跃。比起传统形式上老师只传授,学生只受教的情形来说已经是很大的一种进步。但是类似这样的讨论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因为这种讨论的目的是学生把老师要说的话说出来,并不是学生各抒己见。就整体思路来看,依然属于灌输式的。这种讨论形式只能是作为点缀课程,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出于学生者本身的需要。学生为了回答问题而进行的讨论,并不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真实疑问而讨论,这样的讨论缺乏探究精神。整个过程中老师所担任的角色不是和学生共同学习,老师是评判学生讨论对错的一种标准,老师布置的讨论问题只是一个设问。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是有目的的适用讨论式。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自己提出讨论并完成教学进度。把讨论中的花样去掉,让学生真正的通过讨论学到真正的知识、达到学习目的。
(4)因材施教。
这里所说的因材施教其实就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其量身打造独特的教学方案。这个方式实施起来就需要老师平时做大量的前期调查,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摸底调查,之后再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制定综合的发展策略。这个教学方法看似简单,其中间蕴含了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以前单纯对书本,对教材的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上来,独立学院所培养的正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人才,所以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在《立体构成》这门课中的课程讲述别注意了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的培养,用学生熟悉的素描、色彩等基础造型能力与课程中的构成理论相结合,目的是训练学生基本功的能力,尤其是在教学前,必须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再在课程中加入设计的因素,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增加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如今的设计课程逐渐由传统的手工制作转化为利用电脑进行设计,三大构成课程的技法教学也是从手工制作转入到电脑教学设计当中,抓住如今学生对于电脑设计的偏爱,我采取了以下的措施。例如,空间混合用传统技法进行手工制作。这样在提高教学效率和理解传统技法的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比起以往的单纯的课程教学相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作业完成了以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光盘或者直接打印出来交给老师,这样《立体构成》课程作业也就省去了搬运和保存的麻烦,同时教学也能快速及时地掌握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程度。另一方面老师也能迅速的反馈给学生意见或建议,大大提高了上课和交流的效率,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更有利于教学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为将来的发展做好了新的铺垫。
3结语
高一数学教学论文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继续和延伸。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好学习起点,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调整好学习心态,至关重要。为此,在高一新生入学后,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初步了解了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情况(特别是与高中数学学习密切关联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预习习惯和能力缺失、解题的随意性大、反思意识薄弱等问题,重点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一、指导预习方法
与初中相比,高中数学知识点更多、知识的抽象程度更强,学习节奏也相应加快,若缺乏有效的预习,课堂学习时就可能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影响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和掌握;若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所学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对重点概念、学习难点等心中有数,课堂上便能够更深入地思考、有针对性地质疑,更好地内化新知识。正确的预习方法才能保证预习的成效。课前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
(1)粗读,即先把新学内容粗读一遍,了解所要学习的大致内容。
(2)细读,即仔细推敲概念要点,找出例题中的关键条件、解题突破口、所得结论等,然后自己把例题做一遍,并努力简化解题过程。对不能理解的概念、解题步骤等,做上记号(如果通过课堂学习还不能解惑,则要请教同学或老师)。
(3)试做练习,即分类型与梯度进行练习,一般来说,基本题1道、变式题1道即可。
(4)将预习结果列表归类。比如,学习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正弦定理”,可列表如下:
当然,预习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应视学习内容而定。
二、严格解题规范
解题是深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规范地解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回顾解题思路,是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的必然要求。而且,规范地解题,可以避免考试中的无谓失分。(数学教学论文 )教师应通过亲身示范和明确要求,让学生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
解题规范主要包括:
(1)审题的规范。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审题的过程包括明确条件与目标、分析条件与目标的联系、确定解题思路与方法三部分。比如,找出题目中明确告诉的已知条件,发现题中隐含的条件并加以揭示;或从条件顺推,或从目标分析,或画出关联的草图并把条件与目标标在图上,找出条件和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解题的实质就是分析这些联系与哪个数学原理相匹配,然后根据这些联系所遵循的数学原理确定从哪里人手(当然,有的题目,这种匹配联系有多种,而这正是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的原因),等等。
(2)书写格式的规范。即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清楚、正确、完整地写出解题步骤,答案简洁、一目了然,同时还要注意结果的验证、取舍以及答案的全面。
(3)解题过程的规范。即解题步骤完整、思路清晰、详略得当。例如,解关于z的不等式
三、强化学习反思
学习反思,是指学生在完成认知活动后,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事物的学习特征的分析、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它是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学习反思主要包括:(1)对学习内容的反思。比如,一节课后,要引导学生反思:今天学了哪些知识点,我是否都理解了,其中重点是什么?我能否将今天所学的内容组织起来?是在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引下得到这些数学知识的?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前在哪些地方遇到过,它们是怎样起引导作用的?这些数学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它们与我以前所学的什么数学知识有哪些本质联系?等等。一个单元结束或期中、期末时,应要求学生进行阶段性反思:这一阶段(或这一学期)我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其中哪些是重点内容,它们的层次如何?这些知识我掌握得怎样,我能否构建知识结构图?接触到了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它们有哪些其他作用?我有没有完成阶段数学学习计划,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等等。(2)对学习策略的反思。比如:哪些是我的强项,我是怎么做到的?哪些是我的弱项,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学好,接下来应该如何努力?我的数学学习目标是否正确,数学学习计划是否可行?应作哪些调整和优化?等等。(3)对问题解决的反思。在问题解决后,应引导学生对审题过程、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进行回顾和思考,分析其中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重新剖析问题的结构,找出问题的本质,并努力将问题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分析自己和同学的不同解题方法的优劣,并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比如,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一节中知识点比较零碎,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此题以三棱柱为载体,主要考查空间中的线面平行的判定、棱锥体积的计算,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难度适中。第一小题,可以通过“线线平行”来证明“线面平行”,也可通过“面面平行”来证明“线面平行”;第二小题,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底面是关键,也可以采用割补法来求体积。问题解决后,我又让学生分析、判断两种方法的优劣,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学生在解题时总是用最先想到的、也是他们最熟悉的方法,解题后反思一下有无其他解法,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小学数学教学在新旧知识衔接时运用多媒体能使学生的思维有序展开。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长方形转化为圆柱的过程,发挥了其模拟性强、新颖直观的优势,还能创设现实有趣的教学情境。举个实例提出一个现实问题:“设计一种圆柱形的饮料包装盒,需要多少的材料?”这样的情境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举个实例教学“相遇”类型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投影,直观演示两车相会的过程,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难点,学生对这类题的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取恰当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举个实例,教学立体几何时,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的认识以及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空间图形的分、合、转、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恰当的解说和优美音乐,学生就如身临其境,想象能力会大大提高。同时,教师通过启发性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本身去探索各个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本身推导各种计算公式。
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凭空想象、难以理解之苦,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从教20余年,兼任学校德育主任的贺红岩始终履行着一个人民教师、普通党员的义务和责任,铭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师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典范,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学校德育管理中,贺红岩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去学习丰富知识,提高德育管理的能力,她用一片真情温暖感召着一批批成长中的孩子,用爱心构建成了一片德育新体系。
绝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把学生始终放在心上,了解学生才能为德育打好基础。不了解学生,怎么能教育好学生呢?
――贺红岩
贺红岩的眼里没有差的学生,她的世界里没有爱的荒原,她用爱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种下一片绿洲。“绝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我们会持续关注存在问题的学生。有的学生在被纠正之后,还会出现反复。”到学生家里去看一看,可以引导家长一起教育学生。一些少数民族的同学基础较弱,内心也比较敏感,在学校中可能不习惯与老师直接交流,而“家访可以多角度地认识学生”。“老师亲自来我家,让我觉得自己很受重视。”一位学生说。
“我们本身文化水平有限,有时教育孩子干着急,使不上劲。和老师聊一聊,我就更了解自家孩子,明白以后该怎么教育孩子。”家长阿勒腾说,“平时我们工作忙,对孩子的关心少,一中的老师可帮了我们的大忙!”
伊晓芳、池梦梦的家离县城有20多公里,伊晓芳父母早逝,跟着叔叔婶婶生活。一走进伊晓芳的家,贺红岩就四处打量,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出,她看到了贫困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压力和困难。贺红岩和伊晓芳的婶婶聊了起来,她一边询问,一边不时用笔把情况记录在小本子上。得知这家四口人一年仅有万把元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后,贺红岩对伊晓芳的婶婶说:“现在国家有‘两免一补’政策,孩子上学的事不用担心,我们也会给伊晓芳尽快安排一位资助者,你可以放心让她去上学。”从伊晓芳家里出来,贺红岩又驱车来到池梦梦家。看到有老师来家访,池梦梦的养父母十分激动。贺红岩又给他们讲了讲资助政策,表示会为池梦梦解决上学中遇到的困难。“过去,家访要靠骑自行车。”贺红岩说,最远的地方要骑上4个小时才能到,但她从来没有叫过苦,也没有因此退缩过。20多年来,她访遍了每个学生的家,有的去了两三次甚至更多。
把德育内容融入学科教学
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是相通的,做学问与做人的道理也是一致的,我们可以在讲解自然学科规律的同时,浸透人生道理,启迪学生智慧。――贺红岩
贺红岩上化学课,下了功夫,也花了心思。如何把枯燥的化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既爱听,又爱学呢?贺红岩尝试把德育内容融入化学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一的时候,在讲到“二氧化硫”这课时,贺红岩很自然地就联系到环保话题。看到学生们讨论热烈,她干脆组织了一次以“还我绿色”为主题的班会,设计了一个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有的扮演污染企业的老板,有的扮演村民,有的扮演法官,有的扮演环保人士。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观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贺红岩动了一个“小心思”,一堂化学课变成了一堂德育课。“这堂课下来,收获不小,要感谢贺老师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可以发表看法的平台。”学生张东说。
在上“碱工业”这一课的时候,贺红岩把获得国际金奖的中国侯氏制碱法融入到化学课中,把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告诉大家中国人同样可以有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她鼓励学生要勤于思考,发愤图强,将来报效祖国。就这样,一堂化学课,让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还加深了学生对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的思考,让学生受益匪浅。
每堂化学课,贺红岩都从德育故事开始,中间都要穿插德育内容,她将教学目标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做人的准则、传统美德等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几乎每个知识点,贺红岩都有一个德育故事,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痴迷呢。
贺红岩把德育融入课堂的德育课程化、科目化的创新做法,如今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全面推广,她的努力,使得学校把德育课堂主渠道真正落到了实处。
形成开放、立体的德育体系
在活动中注重和学生沟通,发明其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要第一时间纠正。至今,我校没有出现任何破坏民族团结与稳定的事件。――贺红岩
在担任学校德育主任后,面对德育的新情况、新问题,贺红岩努力创造条件整合德育资源,使学校形成了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知识、能力、行为并重,课堂、学校、社会联动,开放、立体的德育体系。她修改完善了学校班级管理考核制度,出台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学生与班主任队伍管理办法和全面细致的德育考核细则与方案,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迈进了更加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模式。2004年率先在全县开展了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创新型德育主题班会课示范展示活动,受到州教研室和县德育办以及全县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实现了主题班会与德育主题教育向多样化。针对网吧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她发出了健康上网、安全使用网络的倡议,在全校组织开展了拒绝网吧、远离违纪,勤奋学习,做诚实守信的好学生主题签名励志活动,修改完善了《学生安全上阿管理实施方案》,得到校领导的认可,还通过校领导提交给上级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实施。
在从事学校德育工作以来,她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她以创建自治州级德育达标学校和两基迎国检为契机,牵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法制教育、文明礼仪与诚信教育、理想信念生命价值和科学人文素质的教育德育活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手抄报、黑板报评比、广播宣传、主题班会,法制、安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网络危害等方面的案例讲座等形式对学生时时进行交通安全、旅游安全、活动安全、饮食安全、防溺水、防触电等安全教育,强化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定期召开家长会,不定期地接待家长来电来访,增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争做德育研究学科带头人
学校只有把德育工作做好了,就能够把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带动起来,就能够为党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贺红岩
作为自治县专业技术带头人,贺红岩老师每学期积极组织班主任进行全校德育论文评比推荐活动,使班主任的德育论文走上规范化科学化,一批同事的德育论文在县级州级上评比中获奖并发表。2008年她协助安莲英老师共同申报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开发与应用》。2009年7月申报自治区级中小学德育科研规划项目课题《区域德育资源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综合应用研究锡伯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开发应用》得到自治区教研室的审批并立项。组织全校教职工参加了在2010年5月举办的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其中有7篇德育论文获一等奖,6篇获二等奖,个人获先进个人荣誉,撰写的个人德育论文《浅谈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获一等奖。2010年4月给全校老师上观摩讲座课《立足实践提高自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道路。同时承担了自治州级教育科研课题项目:《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问题研究》课题的研究。2011年5月教学论文《在总结中提高,在思考中展望――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与感受》参加了全国民族中学论文大赛。
1.单元教学的核心
理解单元目标目标在教学中起导向、激励和检测的作用,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单元教学的灵魂。它决定单元教学的总体方向,影响单元教学的设计、单元学法的确定及单元教学的实施。我们对单元目标的研究主要从“理解单元目标”和“分解单元目标”这两方面进行。单元目标的正确理解是实施单元目标的基础,单元目标的理解主要是针对单元学习提示而言,理解的内容有: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其含义、操作要求、学法和与此相关的旧知识等。为了使“单元教学目标”落实得更到位,我们还必须对单元目标进行分解。只有把目标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进行分解,才能做到目标实施分工明确,有的放矢,而不是囫囵一片。
2.单元教学的基础
分析单元教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教材在三个基本因素中发挥着纽带和桥梁作用。它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凭借,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源泉,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必要阶梯,陶冶情操的重要园地。单元教材是进行单元教学,落实单元目标,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凭借,我们对单元教材进行分析,是实施单元教学的基础。只有对单元教材有足够的认识,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使单元目标落实到位。单元教材分析主要有小学阶段所有单元教材的分析和一个单元的教材分析两大类。纵观小学语文单元教材的编排,它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教材编排具有阶段性。如三年级主要安排的训练项目是读懂一段话,四年级侧重训练的是学生分段和概括段意的能力,五年级侧重的是篇章的训练。这样的编排体现了单元教学的阶段性,使各个阶段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二,教材编排具有联系性。小学语文单元教材虽具有独立性,但各单元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的独立体,而是相互联系的粘连体。“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分析”是单元教材分析的重点,由“重点训练项目的内容”、“重点训练项目的体现”、“重点训练项目的落实”三部分组成,是单元教材分析的重点。它通过分析“重点训练项目的内容”,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该训练项目与另外一些训练项目的联系,使知识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组块,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以掌握单元训练重点的操作方法与步骤,认识教材安排此训练的目的,增强教师进行单元重点训练的目的性。通过分析“重点训练项目的体现”,不仅能使单元重点训练内容在单元各课中的体现一目了然,而且通过前后文联系,还可挖掘出已学课文所包含的重点训练内容,使学生对单元重点训练内容的理解做到融会贯通。“重点训练项目的落实”分析能使单元各课所承担的训练任务分工明确,使训练不盲从,不走过场。“单元内容分析”由“课文分析”、“习作分析”、“练习分析”三部分组成,通过这三个内容的分析,可使教师对本单元课文的写作特点、习作任务和练习内容及意义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在单元设计时能把单元内容统筹于胸,不会顾此失彼。
3.单元教学的关键
设计单元教学简案,简称单元简案,它主要是针对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在各课中怎样分层落实这一问题而设计的。它主要解决单元中每篇课文落实的是什么层次的单元重点目标,实施这一层次的目标会出现哪些情况,这些情况怎样妥善处理这几个问题。单元简案由“单元学习提示的理解”(单元目标理解),“单元重点目标的分解”、“单元重点目标的实施”这三部分内容组成。在“单元学习提示理解”中要写清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内容以及对该重点的理解情况。如理解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就应写清一般的段意概括有什么要求,“摘录法”概括是什么意思,这种概括法又分哪些情况,各是怎么样的,用这种方法概括段意的学法怎样操作等。只有对以上内容进行分析,才能对单元学习重点有个全面细致准确的了解,为正确施教打下基础。“单元重点目标的分解”如前所述,这里不再例举。“单元重点目标的实施”主要解决单元重点目标在各课中的实施情况,写出每篇课文对落实单元重点目标的操作步骤。特别是要将实施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列出,并写出解决对策,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应付自如。设计单元学习方案,简称“单元学案”,是在单元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和单元教学简案制订的。单元学案是学生进行单元学习的拐杖,是培养学生单元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单元学案以单元目标为导向,分课分块编排,注重单元学法的得出、巩固、运用,使单元学法清晰可见,便于学生对学法的操作和掌握。单元学案由“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重点”、“单元学习过程”、“单元学习检测”四 本论文由部分组成,“单元学习过程”可逐课按“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过程”这三个内容进行编排,也可分“生字词学习”、“课文理解”、“单元重点”这三方面把单元中的几篇课文组合在一起分块编排。
4.单元教学的保障
实施单元教学教师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单元教学方案之后,就可以实施单元教学了。单元教学实施中,不仅要注意单课教学实施的原则和策略,还应特别注意单元目标的落实和单元学法的掌握。在首篇课文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单元目标和“初步学会”学法;在次篇课文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单元目标和“学会”学法;在末篇课文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单元目标和“运用”学法。刚开始,教师对单元学法的得出、操作要不厌其烦地使每一个学生明白,待学生形成习惯,掌握其要领之后,教师就可以从“繁”中解脱出来。教师变得“简之后,学生则由“简”到“繁”,在课上就可运用所学方法自能学习课文,真正实现主体地位。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生兴趣;注意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进入中职语文课堂的条件已经成熟,用信息化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中职学校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也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职语文教学实效性,使信息技术课能够与中职语文教学进行完美的整合,让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以适应求职就业的要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效地改善中职语文教学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时期的中职学生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语文基础薄弱、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不强。为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才有可能吸引住学生。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教师所能使用的备课资料及展现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少之甚少,中职学生更不愿意接受灌输式的教学,而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备课资料:全新的教学理念、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习题资料等等。这些由文本、动画、视频、音频等构成的多媒体信息,经过教师的筛选与组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有机统一起来,制作成课件生动地再现于课堂。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立体多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科学是美丽的》这节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优势,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多角度多场景看到了宇宙黑洞,电子云,叶绿素,随着画面的出现,加上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学习效果大增。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观察分析,结果是不同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探究分析问题,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都持审视、怀疑的态度,对于学习中的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大胆假设猜想,树立“怀疑―批判―修正―创新”的思维理念。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利用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提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
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课下之余,笔者把大量名人名言、优秀作文、精品笑话、生活小常识之类的内容上传到博客或者全球空间上去,自己撰写的一些教学论文、人生故事、散文随笔等内容也作为日志出来,逐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我本人的内容后面写留言、写感受,学习上、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也向本人提问,都一一作了回复。在QQ空间里,可以看到学生写的日志,若有写得好的,我便大加赞扬,征得他们同意后,打印出来拿到课堂上去交流;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寓教于乐,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信息技术进入中职语文课堂要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进入中职语文课堂要有“度”。目前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技术是成熟的,并且很多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但是这不等于说这种整合是完美无缺的,只能是辅助教学,辅助到位学生有兴趣、有激情,语文教学就会有效果,否则过分运用就会突破度的界限,就会让课堂教学失败。所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既是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中职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知识、摸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工具;其目标是革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避免产生“唯信息”的误区,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语文教师不可“本末倒置”。信息技术进入语文教学课堂不但要求语文教师备知识、备学生,还得学习计算机操作知识、网络管理知识、多媒体课件制作技巧等内容。这就使得许多老师花在电脑上的时间甚至比语文教材书本上的时间多得多,出现了主次颠倒的局面。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弱化。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实行者,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要靠教师来设计、引导和造就,其主导地位是不能被代替的。而大量现代运用信息技术,使这种作用明显被弱化了,教师成了计算机操作者,只是不断点击鼠标,让学生如看电影般混过一堂课!大量的信息使学生思维处于疲惫状态,教学方式成为一种新形式的“注入式教学”。这样的整合,教师不仅没有把课上好,就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很难完成。
【关键词】新课改 终身体育 转变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面对21世纪的挑战,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因此,教师在课改当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转变:
一、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医疗保健等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强化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生存。
二、教师观的转变
1.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
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知识,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具有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
3.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
4.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教学论文。
所以,新时代的教师除了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三、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那么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些,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适当降低重量的器械,加强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如铅球的背向滑步或旋转式投掷技术,并在考核中,增加技评考核的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增强对铅球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在动作质量上下功夫,更有利于学生自觉地锻炼和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就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是不现实的,要学会在体育教学中抓主要目标。如果想要面面俱到,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只能处在低水平上,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乏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能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做,学生听、跟;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分析错误动作,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认为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是影响当前体育教育的重要因素,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值得我们重视,然后加以改进,才有利于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从而也有利于体育课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