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2 11:43: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师专业素养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调查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问卷发放、回收以及发放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有17所学校参与,发放问卷178份,回收问卷178份,无效问卷8份,有效率为95.5%。各学校皆积极配合此次调查。2.教师年龄分布情况参与此次调查问卷的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该年龄段的教师是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主体,其素养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教师教龄分布情况从一个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是需要经历时间的积累的。通过综合教龄的五阶段分布情况分析,可以推断出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多为有20年以上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建而成。4.教师职称分布情况从参与调研教师的职称现状可以推测,在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获评小学高级和中学二级职称的占多数,并且获评小学特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非常少。5.教师学历分布情况从参与调研教师的学历来看,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的数学教师各占一半。6.教师毕业专业分布情况在参与调查的170名中小学数学教师中,毕业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各占30%和17%,其余专业毕业的占53%,包括汉语言文学、教育学、英语教育、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等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高达27%。
(二)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关于数学教师素养的问卷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中小学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快速问答”和“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或情意)”,每一部分包含问题不等,共计32个问题;第一部分都为单选题,教师需要从提供的选项中选出最符合自身情况的一项作答,第二部分则需要教师根据提出的内容的“重要程度”以及“具备程度”作答。1.中小学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快速问答情况(图1)从统计数据来看,参与的教师的答题正确率在5题以下的高达61%,而在5题以上(包括5题)仅占39%,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答对4题的和答对2题的人数,都各占总量的19%。由此不难看出教师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十分薄弱。2.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或情意)情况(表2)此部分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专业基础知识(即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教师提出、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以及教师的品德。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专业基础知识这一方面,教师认为的重要程度基本在2.8左右浮动,而知识具备程度则基本为C或D,只有少数值偏离这个范围;在教师解题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这一方面,重要程度基本在3.0左右,能力具备程度全部为C或D;在教师品德这一方面,重要程度在3.5左右浮动,具备程度同样是C或D。由此可见,教师们的素养处于中等状态,仍需改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教师专业素养 四个维度
一、一个调查
最近,笔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小学语文教师,合计200人,调查方法为开放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有:所读论著、已发表的专业论著或论文、掌握的最新教学技术及拥有的教学经验等20项,每项要求列举三个例子,比如“总结自己最好的三条教学经验”等。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98份,有效回收率为99%。
二、两点发现
(一)理念滞后,科研能力薄弱。
问卷中有这样三个问题:1.对你影响最大的论著有哪三本?2.你最满意的教学论文或论著有哪三篇?3.你经常采用的教学技术有哪三项?这三个问题中,前面两个问题仅有39%回答完整,且答案模糊;问卷中所列论著及论文很少与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相关,基本为习题集或习题指导。对于第三个问题,竟有12%的教师对“教学技术”的含义不清楚,答非所问或空白。
(二)知识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在回答“你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三条”一题时,仅有31%的问卷中写出了诸如情景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活体验等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方法,其中还不排除仅知道名词并未实际执行者。在回答“你经常采用的教学艺术有哪三种”一题时,能够完整地答出三条诸如“提问艺术”、“组织艺术”等教学艺术者不超过半数,甚至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答非所问的答案,充分说明了教学艺术在实际教学中的缺失,更不用谈教学智慧了。
三、四个维度
(一)专业素养的制高点:人格素养。
1.热爱自己的职业。语文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显露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那就是教师的德行:善、公正和责任感。这是教育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一般动机,使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视学生的成长为自己的责任。
2.优秀的意志品质
语文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知识修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的提高,不断学习、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注重人格的自我养成,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实践出思想,实践出文化精神,实践出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
(二)专业素养的落脚点:知识素养。
在中小学各门学科中,语文课的综合性最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皆涵盖其中,容量极大。所以语文教师应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凡是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喜欢读书,而且书读得比较杂。其次是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
(三)专业素养的基本点:教学素养。
1.课程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这是反映语文教学素养最重要的方面。很难相信,一个没有学科理念和教育指导思想的人能做好教育工作。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要开放课堂,要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共同发现和探究问题,相互启发和分享。真正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教材对话的平台,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作用于课堂,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2.课程意识。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成长承担本课程所能承担的最大限度的责任,并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优势,把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变成语言文字能力。从学习文字到学文章写文章,继而到学文学、文化,形成语文能力。在课程意识的推动下,学生、教师作为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元素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面对问题或现象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自由表达出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对话,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智慧成果,从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3.课程目标。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来进行。这三个维度,基本上涵盖了目标分类学中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这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有知识、能力这样可测量的显性目标,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隐性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目标中的要求及要求的难易程度,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教学目标能否达到,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课程的存在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智慧地生存”。教师要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现状,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真正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是无意义的。
(四)专业素养的着力点:能力素养。
1.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无论什么文体,语文教师读起来都应是字正腔圆,优美动听;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词汇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应该是一本“活字典”;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背功。语文教师的素养应包括背诵大量的文章。语文教师必须能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
2.语文教师还应有很强的研究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会写、擅写应该是分内事,不仅要写教学论文、教育故事、教学随笔、教育案例,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研究科学、高效、有序的教学方法,还要写杂感、诗歌、小说等,尤其是下水作文。语文教师写文章不是为自己增添一层油彩,而是从心底深处去感应、领悟和阐释教学生活和人生;语文教师能写,不仅在于指导学生作文,还可以产生“青出于蓝”的“桃李效应”,语文教师写文章,还有更深层次的作用,那就是影响自己对教材的分析把握,影响自己讲课时的层次安排、语言表述和课堂结构设计等。
3.具有“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调控和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也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特殊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要在选择中,提高甄别和应用教材、教法的能力;在表达中,强化美听、美读、美讲、美写的能力;在交往中,学会倾听和评价、沟通与合作、批判与重建,增进理解、欣赏、激励学生的能力;在管理中,完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组织艺术,推动学生自我管理;在反思中,让经验升华为理论;在创新中,让理念转化为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促进拓展性学习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崔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下).课程教材教法,2002(4).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热点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10-0041-04
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应以“师德为先”。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影响着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专业行为。〔1〕近年来,有关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研究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那么,目前的研究现状如何?研究内容侧重在哪里?研究热点是什么?研究趋势如何?
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是一种以科学理论学为指导,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与图形绘制等现代科学技术来展现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图形。〔2〕它可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角度直观地揭示出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概貌、研究热点和重点等信息。〔3〕本文采用科学知识图谱技术,绘制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思考和展望。
一、研究方法
1.资料来源
2015年5月,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幼儿园教师”“幼儿教师”“幼儿教育”“专业伦理”“专业道德”“职业道德”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剔除无效文献(如无作者文献、重复性文献以及会议信息等),最终得到2000~2014年有效文献174篇。所得数据使用BICOMB2.0(书目共现分析系统)以及SPSS18.0处理与分析。
2.研究步骤
第一,利用BICOMB2.0软件对174篇文章进行关键词统计。第二,根据研究需要,利用BICOMB2.0软件抽出21个词频大于5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第三,利用BICOMB2.0软件中的共现分析功能,建立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第四,通过Ochiai系数将共现矩阵转化为相似矩阵(Ochiai= ),将结果导入SPSS18.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出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第五,利用“相异矩阵=1-相似矩阵”公式算出相异矩阵,将结果导入SPSS18.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得出高频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图。第六,在多维尺度分析结果上,结合聚类结果绘制出热点知识图谱。最后,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二、研究结果
1.研究现状统计与分析
图1显示,2000~2014年间,有关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文献数量(含硕、博士学位论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在2014年达到最高值。
2.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
关键词是一系列主题词的逻辑组合,是学术论文主题思想的分析与提炼。〔4〕若某一主题的研究文献越多,则该主题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也越多。〔5〕本研究对174篇论文的842个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分析,抽出22个词频大于5的高频关键词加以进一步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幼儿园教师”这一高频关键词外,前5个高频关键词分别为“职业道德”“专业伦理”“专业化”“专业标准”以及“师德”。21个高频关键词的排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十五年来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3.高频关键词Ochiai系数相似矩阵分析
Ochiai系数可以代表高频关键词共现的相对强度。Ochiai系数的大小表示两个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相似程度或它们之间的远近距离。若Ochiai系数越接近1,表示两个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相似度越大、距离越近;若Ochiai系数越接近0,表示两个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相似度越小、距离越远。从表2可知,各个关键词距离“幼儿园教师”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专业伦理”“职业道德”“专业化”“师德”“专业标准”及“专业发展”。
4.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图及分析
共词聚类分析法是把某一研究领域内具有代表性且联系密切的关键词,以聚类分析的方法聚集成类。〔6〕聚类结果可反映这些关键词的密切程度。若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则它们的距离越近;反之,则较远。图2 表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化与专业伦理”“专业伦理的提升”和“专业伦理的内涵”三大热点(具体结果见表3)。
5.高频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借由二维平面距离来反映测量对象之间的相似度,高相似的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形成研究热点。〔7〕基于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绘制出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热点知识图谱(Stress=0.141;RSQ=0.932),结果如图3所示。
图3中,各个关键词所处的位置用小圆圈表示,关键词关系越密切,圆圈间的距离越近;反之,则较远。横坐标为“向心度”,表示某个领域受关注的程度,向心度越大,与其他领域的联系越密切。纵坐标为“密度”,表示同一领域关键词间内在的密切程度。由图3可知,大部分位于第一象限的“专业化与专业伦理”(热点1),关键词的向心度和密度均较大,说明该部分研究成果丰富,是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大部分位于第二象限的“专业伦理的提升”(热点2),关键词的密度较大,说明该部分内容内部联系紧密,已有一定的研究积累,是目前研究者较为关注的话题。但该领域向心度较低,即与其他领域联系不紧密。大部分位于第三象限的“专业伦理的内涵”(热点3),关键词的向心度和密度均较小,说明该部分研究成果数量较少,是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中相对边缘的主题,发展尚不成熟。
三、思考与展望
1.幼儿园教师专业化与专业伦理
专业化是《幼儿园教师标准》的核心导向,是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8〕在专业化的各项要素中,专业伦理作为幼儿园教师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能指引幼儿园教师解决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提升幼儿园教师团体凝聚力,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化进程。〔9,10〕为此,在开展有关专业化与专业伦理的研究时,研究者应重视研究专业伦理的具体性、操作性与规范性等,以确保研究成果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和专业伦理的实践有实际指导意义。再者,专业化与专业伦理研究应建立在幼儿教育这一专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判断的基础之上,专业伦理作为教师专业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应有相应的专业理论作支撑。
2.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提升
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提升包括专业伦理规范体系本身的完善以及从业者专业伦理素养的提升。从专业伦理规范体系本身的完善来说,未来的研究应展开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行动,既借鉴美、英等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制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开始尝试着手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准则的研究。当前,完善学前教育法规,共筑学前教育专业伦理体系是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的当务之急。〔11〕另一方面,研究亦需直面保教现场,了解一线教师面临的伦理困惑,观察幼儿园教师实际操作性的外显行为,聚焦其在保教现场中的“实然”状态,并对其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困惑开展实证研究,以切实帮助教师提升其专业伦理素养。〔12〕
3.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
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不仅是幼儿园教师这一专业群体共同的信仰和承诺(即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有关幼儿园教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的行为指南。〔13〕有关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内涵的研究,亟需明确其专业伦理行为的“底线”是什么,以替代操作性较弱、对保教现场问题指导性较低的“美德伦理”,进一步明确行业伦理规范。〔14〕
参考文献:
〔1〕刘天娥,蔡迎旗.论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634(10):29-32.
〔2〕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149-154.
〔3〕任红娟,张志强.基于文献计量的科学知识图谱发展研究〔J〕.情报杂志,2009,(12):86-90.
〔4〕刘春涌,刘艳玲.学术论文关键词的重要性和标引准则〔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9,(9):68-70.
〔5〕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一):共词分析的过程与方式〔J〕.情报杂志,2008,(5):70-72.
〔6〕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二):类团分析〔J〕.情报杂志,2008,(6):141-143.
〔7〕刘荣.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创新系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502-504.
〔8〕何锋.试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专业化导向〔J〕.江苏教育研究,2013,(19):36-39.
〔9〕徐浩斌.关于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2,(5):80-83.
〔10〕王小溪,姚伟.幼儿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历史追寻与现实价值〔J〕.现代教育管理,2013,(5):80-83.
〔11〕王成刚,袁爱玲.论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向度与路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51(9):32-35.
〔12〕〔14〕步社民.专业伦理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13,(Z2):69-73.
〔13〕步社民,姬生凯.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规范三国品〔J〕.教育发展研究,2014,(18):50-56.
An Analysis of Hot Issues on Kindergart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n China Between 2000 and 2014
Xin Weihao, Bu Shemin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本文以省级科研课题《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为例,总结和分析了幼儿园实施课题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课题研究可有效地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论文结合实际归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即依靠专家引领。
关键词:
幼儿教师课题研究专业化专业成长
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当今幼教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幼儿园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从事幼教工作近30年,走上行政管理岗位有26个年头的幼教工作者,笔者认为当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实践证明,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笔者所在幼儿园通过省级科研课题《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专家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援条件
镜湖幼儿园2005年承担了省教科所重点课题《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立项后,我们积极争取外援,聘请安徽师范大学束从敏老师担任科研副园长,对全园教师进行教科研方法培训,围绕课题研究开展专题讲座,同时解答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同时还邀请中学物理教师来园为教师们做“教师科学素养讲座”,深入浅出地将新课改理念贯穿其中,使教师们受益非浅,科学素养大大提高。
任何课题的研究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在确定研究课题后,课题组成员广泛查阅资料,收集文献,共同讨论学习。我园购买了大量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搜集与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每次教研活动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幼儿科学教育理论和教科研理论。同时,鼓励教师平时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查找资料,在教研活动中设立主讲人,担任主讲的老师向大家介绍自己搜集的理论文章,互相学习、借鉴、提高。
我园教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系统深入地学习《纲要》,结合课题对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理解,深刻领会科学领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坚持开展课题研讨会,积极上好科学活动教研公开课,和专家共同探讨幼儿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我们还通过问题式学习、互动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三种形式,让教师们在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开放对话,分享认识和体会。问题式学习是就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研讨学习,如教师在科学活动课题研究中,产生了“科学活动材料如何投放?”“怎样运用记录方式培养幼儿严谨的科学精神?”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教师们积极查找资料,学习先进经验,并以这些问题为内容开展系列研讨课,在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分析梳理失败案例的过程中,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发表见解,深入讨论,提出解决策略。及时的经验交流和实践研讨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互动式学习是把我们在互联网或幼教专业杂志上搜集到的最新优秀活动方案拿来,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然后上公开课,课后集体研讨,拓展思维。体验式学习是转变角色意识,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幼儿的“学”,从幼儿的发展出发展开实践研讨。
专家引领,全面系统、形式各异的理论学习,指导了教师的教育实践,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反思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任何课题的研究都有其预期目标。为取得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教学为主导,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叙事研究、活动设计、案例分析、中期论文等方式,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一)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园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用内省和自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反思能力、实施教育的手段、引导幼儿学习的方法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分析评价等非常重要。当教师这些方面能力增强时,其教育技能也会随之提高,这也是幼儿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有需要才会主动。教师们的反思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以我园开展上述课题为例,课题研究工作开始后,我们要求教师作观察记录。起初对教师来说,这只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但通过一次次的记录,有的教师开始发现了问题——在记录过程中有不妥当且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正是进行科研工作的目的所在,是她们反思内化的结果,是帮助教师成长的契机。于是我们与教师进行及时地沟通交流,改进记录方法,保护教师“发现问题”的智慧火花,此时教师已处于主动观察幼儿的状态,有的甚至忘记下班。科研工作对教师分析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比赛和教学研讨
为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代训,使教师的教学水平突飞猛进。如,每学年开展全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参赛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达到教学最优化。赛后,被评为一等奖的教师给大家上示范课,开阔大家的眼界。此外,开展“教师现场教案设计比赛”“多媒体软件制作比赛”“教玩具制作比赛”“环境创设评比”等活动。在这样的岗位练兵过程中,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开展上述课题研究时,针对材料的投放、提问的设计、记录的运用等问题教师们进行“一课三研”。如大班科学活动“小小笔帽浮起来”,上了几轮公开课。其中对“笔帽浮起来”方法的记录、统计环节,前后进行了两次研讨课的教学,对第一节课在集体记录表上记录存在的问题深入研讨,达成共识后又进行改进后的教学,改进后的教学环节幼儿积极参与,极大地锻炼了幼儿的分析统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中教师认真总结宝贵经验,积极撰写相关论文,其中,活动方案《小小笔帽浮起来》和论文《幼儿园科学活动中记录卡的运用》在第二届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上获奖并刊登在《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优秀论文和活动方案集》上。
促进理念向行为的转化,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目标。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预设计划的能力、观察反思的能力、捕捉回应的能力等。而提高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反思与实践,在真实活动情景中交流对话,不断促使教师的视角和思维变得敏锐和客观,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选择与运用。
三、骨干带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载体来推进,我们首先通过园本培训的平台,要求每位教师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个人短期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教师就有了发展的动力。幼儿园制定了“骨干教师培训计划”、“青年教师培训计划”等,利用外出培训、专家讲座、学历进修、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让发展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
其次,充分发挥园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开设“园骨干教师讲坛”,请园骨干教师给大家作教学经验讲座,启迪开拓青年教师的思维。创设“师徒结对”的方法,请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与青年教师配对,互相听课、讨论,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策略,共同成长。通过师徒结对,互帮互学,互相听课探讨交流备课,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养成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教学、去总结、去提高的良好研究习惯,使他们成为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运用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实践的研究型教师。年轻教师在上公开课前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们针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耐心细致地提出改进意见,手把手地传授经验,青年教师进步成长得很快。在上述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课前研讨、上教研公开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专家点评、一课三研、同一主题大家反思实践交流等多种形式,扎实地进行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的三个阶段,共计开展研讨活动22轮,公开实验教学达70余节,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近百篇,使教师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大大提升。在省市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下,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长为市、区级骨干教师。
四、完善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保障
(一)规范开展教研活动
每周三下午语言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周四下午计算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们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根据每个不同的主题创设班级环境,开展区角游戏,提前准备教具,高质量地完成每个教学活动。对承担上述课题的成员,要求她们:1.听课前先备课——让教师有话说。要求课题组成员针对在平时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在备课中做到“行动前反思”,要求教师们一起听课、评课、相互交流,共同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努力做到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形成更深层次的实践问题。在交替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对自己经历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形成理性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园行政领导随堂听课,帮助教师进行反思,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2. 专家引领——让教师敢于说。课题组教师在教研时,抓住时机大胆说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并与课题组其他教师讨论。研讨时专家现场点评,答疑解难,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3. 课后研讨交流——让教师愿意说。每一学期结束时,课题组开展以“我成长、我收获”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共同分享取得成绩的快乐。
(二)做好活动记录与资料整理工作
参加研讨活动时,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每学期教师要参照教研组的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活动设计中要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注重幼儿的发展;每次开展教学活动之后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平时注意及时总结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幼儿园把这些要求的落实情况与教师的考核和奖罚制度联系起来,提高了教师教研工作开展的自觉性。
(三)制定相应激励制度
为了激发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园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如 “优秀论文奖励制度”“课题研究奖励制度”“公开观摩活动奖励制度”“教学大奖赛优胜奖励制度”、“环境创设评比奖励制度”等,对《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每月给予一定实验津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思考与提高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通过几年的课题实践研究,我园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近年来教师们有关幼儿科学活动策略的论文和科学活动方案在区、市、省、乃至全国不断获奖或发表。形成了十几万字的资料还获得大量研究课的录像及光盘。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带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使幼儿园的办学水平步入一个新台阶。
回顾几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促进了教师从工匠型向专业型的转变,由过去只重教书、不重教研变为既重教书育人又重教育科研,园内教研气氛日益浓厚,教师的课堂行为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家已经改变了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模糊认识,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提高、成长。
当今的幼教改革在尊重幼儿发展的同时,也充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了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新型发展观。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幼教改革必然需要教师的专业理论与技能作支撑。开展课题研究不仅是教师学习、领会最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平台,更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包建国.教研培训一体化: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4(6).
[3] 郝凤翎.幼儿园科研管理四步法[j].山东教育,2005(27).
[4] 乔梁.幼儿教师园本成长支持体系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5(6).
论文关键词: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教师专业素养
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会员,哈佛杰出妇女教育贡献奖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终身成就奖的得主。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经验,将宏大的教育哲学思辨转化为回归生命的意义和联接。她从关系和能力角度理解关怀,并建立了包括关心自我、他人、动植物、环境、物质工具、知识等全面的道德教育内容,并提出了榜样、对话、实践、认可等道德教育方法。而这些在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中,特别是对高等职业教师专业素养的养成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旨在通过“关怀理论”来透析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
(一)“关怀”理解
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认为关心首先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续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而另一方则是接受关心。”[1]要维持这种关心的关系,关心者与被关心者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作为关心者,他的心里状态应该是“专注”和“动机移位”。所谓专注指“关心者对被关心者的那种开放的、不加选择的接受。”而动机移位则指“作为关心者,我特别关注于陌生人的需要,同时我也感受到一种要帮助这个人的愿望。”[2]这种专注不是一种疯狂或痴迷,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愿意接受对方传达的全部信息。而动机移位实际上是一种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对于被关心者而言,他所要达到的是“接受、确认和反馈”。这种关怀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在这种关系中,关怀者可以同时是被关怀者。
从外延上讲,内尔·诺丁斯认为有两种关怀的形式,即自然关怀和伦理性关怀。自然关怀是“一种不需要伦理的参与而激发的关怀形式”。它的产生主要是一种意愿作用的结果,这种意愿指导个人产生“我必须”的感觉。自然关怀发生在关怀双方直接交往的情形中,它以对他人产生的自然感觉来引导,是关怀的根本样态。“伦理性关怀是一种必须激发的关怀,它的建立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和保存自然关怀。”伦理性关怀的对象是那些与我们在社会地位、文化、物理空间和时间上有一定距离的人。
(二)关怀教育的方法
内尔·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提炼出了四种教育方法。笔者认为可以归为两类:
1.榜样和对话。内尔·诺丁斯认为,教师的作用关键在于以身作则。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做,远不如他自己就是如何做的有效。她反对道德灌输,当学生犯错误时,她不主张当头棒呵。她认为,作为关怀者的教师看重的是学生与自己的关系对学生道德态度产生的影响。当教师把自己的行为与所讲的道理融合在一起时,道德教育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没有被关怀的体验,学生只会以冷漠的理性去处理生活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内尔·诺丁斯继承了布贝尔的教师与学生的“我—你”关系的观点。但是师生之间进行这种发生在我、你之间的对话。教师既要在意学生说了什么,还要去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教师所做的一切都要有道德意味。故而,这种对话中必须包涵着关怀。教师必须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认真地聆听学生的说话和心声。诚然,教师不可能与每一个学生都能保持这种深刻而持久的对话,但是当学生与教师对话时,教师要尽量做到全心投入。
2.实践与认可。内尔·诺丁斯认为学生的关怀实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师生这个群体中,他们的关怀状态应该如此。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实践是保持对教师关怀行为的反应力。这是学生学会关怀与被关怀。事实上,这种反应也是也教师最大的鼓励,是教师从业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内尔·诺丁斯提出关怀是需要一些基本技能的,学生有必要进行关怀实习。她特别强调指出,关怀能力和知识是一样有价值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在广阔社会情境中丰富而真实的关怀实习的机会。但这种实习无需进行等到级评价,事实上这种等级评价本身就不是道德的。正因为教师无疑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故而内尔·诺丁斯认为,教师不断对学生做出的反应是其形成自我形象的一个重要影响源,教师应该去赋予学生,与现实相符的和积极的形象,而不应该是将一种主观的期望去强加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积极的道德追求。事实上诺丁斯的认可是一种评价,但这种评价是一种整体性的评价,而且是一种积极的评价。相反则容易使关怀型教师心灰意冷和不知所措。
对于以上的两大类教育方法,我们都知道它们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在实施“关心”时,我们既要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也要关心知识。人类的物质世界也就是各种物品和工具。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因人而异的尽可能最好的教育。
二、高职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尽管高职教师也是属于教师这个范围内,然而纵观现实,每个事物都会有属于它自己的特色。正如黑格尔所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师在其特定生活、工作领域中,都会有其特定和独特的专业素养。近年来,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有了新动向,许多专家立足于探究教师专业素质结构问题。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高职教师专业素养:
(一)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而对于从事教育的人来说,自然需要熟悉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专业学科、一般教学法、学科教学法和个人实践知识。因为专业知识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的基础。而对于高职教师来说,则必须拥有扎实的职业知识素养。对于自己所教的这门课,所必备的技术知识都应该掌握透。只有掌握好这些基本的知识,才可以去教书育人,也才可能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接班人。
(二)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教师专业特殊能力,专业特殊能力包括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认知能力、教育能力和扩展能力。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如果说职业兴趣可能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向,或是在该方面所乐于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职业能力则能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所以对于高职教师来说,教育的能力是必须要掌握的。而培养这种专业能力,就是要求教师自己要去研究和努力了。利用好一切的内外有利的因素,使自己在专业能力这方面得到很好的提高。
(三)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是指对工作是否执著于专业的规范、要求、品质化程序等。就是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具有专业精神的人对工作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热爱,他们在工作的时候能够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对于高职教师来说,其专业精神是就是他们基于自我期许而表现出来的成功信念、高度热情和不懈追求的风范和活力,也是教师专业的动力。我们也知道在政治中就说过“理论指导实践”,精神方面的因素对于我们来说是更为重要的。也知道这种精神动力才是我们能够成功的动力。
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涵盖以上三大方面,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这些教师的专业素质都是把教师视作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并能够关注教师个体在自身专业素质发展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能动作用,强调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动机及由专业素质发展而带来的满足感。所以说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要好好的去养成。
三、关怀理论对高职教师专业素养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关怀理念
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自身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期望和评价是会有多大的影响作用。有研究揭示教师的“关怀”素养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延续和复制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一定要注意转换他们的教育理念。因为有了正确的合适的教育理念会更好的促进教育的发展。诚如在教育哲学中所言,理念是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我们也知道,哲学是其他一切科学的基础,它会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故而笔者强调,在谈及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时,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不置可否的起着重要的标识作用。这种教育理念势必会更好的创生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型的教育体系。
(二)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
“个人素质”对于高职教师来说,是内在的因素。我们知道个人素质也包括专业素养。所以内尔·诺丁斯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教育是走向幸福的道路,不是压迫的、奴役人们的教育。故而在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时,也不要忘记给学好专业的知识,这些修身的素质,高职教师必须要有,就像教师的职业道德那样,是必须拥有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只有拥有高的素养,才会让高职教师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走的更顺、更成功。
(三)完善科学的教育模式
在教育生活中,除了上述两种的因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笔者认为“教育模式”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教育模式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最直观的体现和最直接的效应。故而在对高职教师专业素养这个课题中,我们一定要完善科学的教育模式。那么何谓科学的教育模式呢?只有通过国家改变课程的设置来实现。而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一定要深入发展服务型的教育,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我觉得只有做到这样,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才会得以提高。
(四)建立有效的督导制度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按照“全员推进、分类实施”的原则,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校级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提升我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为我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目标任务
“教师素养工程”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培训、实践等活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1、开展师德教育和专业精神培养,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专业态度,增强爱心和事业心。
2、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3、帮助教师提升人文素养,丰富人文底蕴,拓展知识面,实现教师自身全面发展。
4、帮助校级领导干部更新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开拓视野,提高管理决策能力,提高办学水平。
二、主要措施和工作内容
根据当前我区教师的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以校级领导分类培养为龙头,全体教师集中培训为主体,骨干教师专业提升为两翼的培训框架,具体分为以下几大类型。
(一)校级领导分类培养
根据现任校级领导干部的管理资历、能力和水平,实施分类培训。依托国内高校培训资源,开展正职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升级培训、副职领导干部行政管理能力培训、校级后备干部上岗资格培训;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定期组织校长外出学习、交流,定期邀请国内管理名家传经送宝;创设多种途径,抓好校级干部在职学习锻炼提高,通过开展市(区)名校长带徒、干部异地挂职、异岗锻炼等活动,提高领导干部的管理实践能力;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管理论文评比、调研报告交流、论坛讲座等活动,敦促校级领导干部多看、多听、多思、多做,形成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有个性特点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
(二)骨干教师专业提升
充分发挥合作办学的有效性,联合高校举办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水平;立足名师工作室,借助区内特级教师、名教师的优质资源,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促进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继续推进骨干教师的支教和优秀教师轮岗学习,通过实践和交流,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依托“杏坛百家”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为骨干教师再提升搭建成长阶梯。
(三)全体教师集中培训
继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多种类型的专题讲座、师德论坛,教育服务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求知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和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各学校要充分利用政治学习的时机,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师德教育,扎实有效地推进暑期师德教育,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增强教师的爱心和事业心。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区师训中心要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要结合不同年龄层面教师的需求和不同学科培养的目标,积极组织多种类型的教育教学讲座、课堂教学实践,帮助广大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夯实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教育研究能力;各学校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根据市、区确定的培训主题,积极开展校本培训,认真制定培训计划,精心设计培训形式,大力丰富培训内容,以校为本,研训一体,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
着力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通过人文素养系列讲座和以“品读经典,提升素养”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审美情趣,完善教师的人格品质;引导教师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教育教学,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渗透和体现人文精神,不断提高育人能力。
三、实施要求
(一)确立组织保障。区教育局将把教师素养工程纳入全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部署,组织人事科负责年度实施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并协调教研、师训、计财等相关科室,落实具体活动。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因地制宜,挖掘自身资源,形成工作特色。学校要建立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小组,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二)确保所需经费。区教育局将设立专项经费,以推动教师素养工程的有效实施;各学校要在年度日常公用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用于相关活动开展,以保证教师素养工程顺利展开。
论文关键词:教育信念;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行为
信念,在哲学上所指的是人们对某种观点、原则和理想等所形成的内心的真挚信仰。在心理学词典中对信念是这样解释的,信念即“人对于在自己生活中所应遵循的原则和理想的信仰。这种信仰是深刻而稳固的。信念以理想为中心,由于人对现实采取积极的态度,对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对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责任感,就逐步形成信念。信念通常跟情感和意志融合在一起,表现为人的生活立场,支配着人的行动”。
可见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它所展现出来的就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等一系列人们内心深处的判断和行为准则。它对人的社会性行为是具有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
而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因此有关信念对于行为具有导向性和支配性的理论在教育领域也同样适用。又因为教育不是单纯机械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塑造与影响的行为。对于教育信念在教师发展中所承担的重要性,乌申斯基曾这样描述过:“全部教学大纲,全部教育方法,无论它们多么完美,在没有变成教育信念时,仅仅是没有任何力量和作用的僵死的字母。”此外,狄斯捷维克也曾指出,“教师为之献身的信念是在人类中栽培道德。‘他全心全意献身于这个信念,这个信念完全控制了他。这种信念不是像一条虚幻的原则埋伏在他的头脑中,而是渗透在的他血肉中。不是教师支配它,而是它支配教师’。”因此,是否拥有正确的教育信念就会对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态度,以及教育教学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它同时也就决定了教师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好的教育工作者。
一.对于教育信念内涵的理解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教师的研究逐渐从教师行为研究等外显性的研究内容,过渡到对于教师思想、信念等内在性的研究。这也使得有关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一个新兴的领域。从我国现有有关教育信念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于教师教育信念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存在很多同一个概念不同表述的现象,譬如,教育观念教师专业精神、教育信仰等与教育信念这一词条并存,但究其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来看,这些词条实际关注内容与教育信念所包含内涵不尽相同。
教育大辞典中将教育信念解释为,“教育者坚定信奉的教育观念或主张。每个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具有的哲学思想不同,所持教育信念也不同”。由这个解释可以看出,教育信念是人对于教育的认识和主张,它的产生与发展受制于人这个主体认同怎样的哲学思想。因此,教师有着怎样的哲学观,就会有着怎样的教育信念,同时也会有着相应的行为表现。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
总体看来,不管有关教育信念的词条表述如何繁复,学者们还是普遍认同,教育信念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素养和教育价值观,并且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它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是教师职业构成不可或缺的方面。
二、教育信念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1.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知
教师专业发展所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其的表述可谓众说纷纭。在2003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对教师专业发展是这样描述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在这个描述中,从个体专业构成的内容层面来看,个体专业包括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三方面。其中教师专业精神的核心内容是指教师在信念、追求上充分表现出来的风范与活力,即教师教育信念专业素养是指教师有关与本学科基础知识的素养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素养;专业技能是指教师所掌握的教书育人的技能和技巧。而从个体专业的结构层面来看,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精神作为专业构成中的最高层的部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灵魂统摄的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这三个方面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构成中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教师对个体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目前学者主要存在有两种认识派别一种是“外烁论”,另一种是“内发论”。外烁论主张,教师专业发展受外部力量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以知识、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练式培训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内发论则主张,个体发展的动因源自于内在的力量,主张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虽然外部力量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强化作用但从教师参与自身专业发展的主动性、深入性以及持久性的角度来看,内在因素才是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根本。这两种派别所讨论的内容,实质上就是在讨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究竟是谁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2.教育信念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众所同知,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并且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怍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就要求教师在利用社会或者学校为其提供的培训机会等这一外部条件的同时,教师要加强自我内因的激发,教师要在专业发展方面积极要求进步,要有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自主发展意识。这样才能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之下,使教师专业发展得以完美实现。而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激发,则与教师教育信念紧密联系着。教育信念作为教师在信念追求上自发的、真诚的、内源性的一种自主发展表现。不但是教师专业精神的核心内容,而且还处于教师专业发展构成的最高层部分,同时也是教师自主的、持续的专业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因,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并引导教师追求更为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支持和内部推动力。
由此可见,教师教育信念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三个方面的联系。
(1)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教育信念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思想灵魂,同时也会以意识的、精神的形式通过教育教学行为,以教育教学信号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2)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精神的核内容,是教师个体专业构成的统帅和灵魂。它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因,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教育信念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推动教育信念会激励教师自主追求专业发展,而专业发展的同时教师又会根据发展的状况反过来不断地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教育信念。其实这种将教育信念付诸实践和不断丰富其内涵的过程也是教师满足自我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以及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当代教师教育信念的塑造
1.传统的教师教育信念的建构模式
教育信念主要有两种传统的构建模式一种是侧重于心理发展方面的“自我建构式,另一种是基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文化脚本”式。自我建构式是指产生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在经过心理加工的过程之后,从而引起的个人教育观念的建构及改变因此,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个人建构过程”。而文化脚本式是指教师经由文化适应性、教育、学校教育三种文化传递途径,在接受文化观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因此,教育信念的形成需要考虑教师个人的经验、认识能力、对知识的加工能力,以及教师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等因素。但是在当代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中,单独地使用任何一种建构模式都会显得过于武断和片面。由于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不仅会影响其教学、教育行为,而且还会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有重大影响,势必也会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下,如何建构一种适合于当代教育发展的教师教育信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2.当代教师教育信念的构建
建构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要求的当代教师教育信念,其理论基础必须架构在传统教师教育信念建构的模式之上。然后,有机地融入当代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从而整合构建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信念,使之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具体说来,当代教师教育信念的构建方法就是在教师信念形成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社会文化背景对于教师信念产生的影响,还要关注教师自我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经验对教育信念所产生的影响。只有将这两种内外影响因素相结合,并共同作用于教育信念的形成过程之中,才能确保教师信念形成与建构的合理性与实效性。这也就要求,在对教师进行教育信念的构建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