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3 05:20: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语文教学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参考文献
[1]李建平,闫顺丽.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D].光明日报,2015,19(11):274-275.
[2]施海燕,何晓凤.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4,16(01):154-155..
[3]徐波,何二元,王晓音.历史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14(05):13-15.
[4]文素芳,刘秋霞,彭立平.浅析历史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10):67-68.
[5]邓俊华.浅谈故事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14,19(05):131-132.
[6]胡燕.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的分析叶课外语文(下),2015,(2):148-149.
[7]高越.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田.青年时代,2015.(7).163.
[8]王欢.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科技创新导
[9]王玉香.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187-188.
[10]高晓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05:126.
[11]孔雪清.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56-57.
[12]王金禾.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5:147-149.
[13]王标.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5:35-38.
[14]白丽波.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9:197+212.
参考文献
[1]戴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258-259.
[2]高晓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05:126.
[3]朱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成功(教育),2013,01:249.
[4]龙菁.浅析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J].成功(教育),2013,08:274.
[1]胡朝萍.小学语文“导课”的几点做法.东西南北·教育,2014(6)
[2]陈文一.小学语文导课技能策略.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1)
[3]林爱婷.浅谈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新课程·小学,2016(5)
[4]高成亮.小学语文导课艺术初探.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4)
[5]牛传发.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1).
[6]陆云峰.素读:阅读教学的根性觉醒——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审视与本质探寻[J].新课程研究,2009(1).
[7]郑丽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现代交际,2014(5):121-123.
[8]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州:高校教育出版社,2013.
[9]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
[10]袁政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1]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2]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北京:知识出版社,2014.(责编韦雄)
参考文獻:
[1]孙洁.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9).
[2]程剑.浅谈如何在中等师范生物教学中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J].读书文摘,2015(20).
[3]高安淑.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7):45-46.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小学语文;全方位;立体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37-01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媒现代化的进步,使得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电影、广播、广告、多媒体软件、信息高速公路等传媒作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网络的扩充辅射,几乎把整个世界的古往今来都呈现在人们面前,所有这些构成了“大语文”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就是从“大语文”环境出发,以“大语文观”为指导,实施多方位、多起点、多层次、多联系的立体化的语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的意义
1、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是时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突飞猛进。社会的调整发展,对人们语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识一些字,能读一些书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连能说会写的要求已日渐有了新的内涵。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人们能说会写,更要求人们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说到点子上,说到关键处,卓有成效地快速解决问题,提高办事效率;社会的发展更要求人们能写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做好本职工作,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少慢差费的现状,实施全方位、立体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2、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教育是建立在旧经济体系之上的,而教育改革提倡新的教育,应该建立在新的经济体系之上。因此,旧经济的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传授技能为目的;而新经济的教育是以终生学习为目的。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们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它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
3、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是适应人才任用制度改革的需要
现在用人制度虽然还没有彻底地改革,但是,引人公平、公正的竞争制度势在必然。例如,招考公务员要考试;律师证、注册会计师证、英语等级证、各类计算机证的取得都要通过考试。这些考试,都要求应试者有较好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这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重在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正好适应了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升学考试制度、考试形式也在不断改革,改革的趋势就是对学生读写综合能力与语文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在升学考试中,就是读写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适应升学考试改革的需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的实施办法
1、转变语丈教学观念
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不仅在于要使学生识多少字、读什么程度的文章、写多少字的作文,更要注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授之以渔”,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自学习惯,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驱动力,使学生主动发展,以达到低耗高效的目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建立“大语文观”,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上,而要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扩大视野,多渠道学习语文,多渠道获得信息,多读、多想、多说、多写,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要改革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要实施师与生、生与生多向的信息传递方式,提倡主动自学、小组学习、分组讨论甚至辩论,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学会为会学,变评价学生单看考试分数为看全面发展、是否学有个性。要实施语文教学立体化,首要的条件就是转变教学观念,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和教学。
2、改革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观念要落实到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上。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适应了教改形势的需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制订了《语文课程标准》,大纲精神的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实现,都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建立以培养学生主动自学观念、主动自学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主动式”教学、“自学辅导法”、“导探教学法”等,体现了新教育思想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主旨。
3、读、说、写结合
一、课堂讨论中的教学互动
所谓课堂讨论中的教学互动就是在师生平等的氛围里,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语文知识互动交流的过程,从而实现每一堂语文课教学的目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要选取一些有意义、有趣味性的话题,才可以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接着进行公平、开放的讨论。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这一文时,老师可以提前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整理出来,再和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描写。如老师可以结合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风景特色等进行师生讨论“:有哪位同学知道南沙群岛在哪里吗?“”大家说一说南沙群岛的风景是怎样的?”这样互动教学,让学生在不受课本限制的状况下,对南沙群岛的风景进行想象及理解且表述出来,在师生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思考能力。
二、课堂体验中的教学互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实现互动,其也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展开实际体验教学,唯有在实际体验中才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新的事物,从而学到新知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老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加入课外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比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体验秋天的景色。然后将课文中的问题抛出,让师生形成互动交流的氛围。老师可以这样对学生提问“:秋天的景色美吗?你们看了秋天的景象有什么感想?”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观察,各自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体验的途径中,学生会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对这些问题产生质疑,这时,老师需要给予学生帮助,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中的描写。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之所以有别于其它学科,取决于它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即该学科的本质属性,它不仅在理论上制约着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而且在实践中也制约着该学科的教学原则、方法,以及最终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结果。因此,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首要问题。中小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自1949年由“国文”、“国语”改称“语文”而独立设科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就随之展开,但一直存有争议。由此语文教学也走了一条并非坦直的路。在此,本人拟就语文学科性质作进一步探究。
首先,看一看语文的内涵:最早在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明确地解释为:“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后来,有人从“语文”字面来解释:“语”即语言;“文”则为“文字”、或“文章”、或“文学”几说,对此,叶圣陶先生曾做过浅显易懂的解释:“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可见,这一解释与最早界定的语文内涵是吻合的,也与我们现今的语文教学内容相一致,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是字、词、句、篇,篇包括文章、文学,如语文课内选编的记叙文、诗歌、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节选等。语文教学过程即以这些内容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这里,听说训练落实了口头语言的运用,读写训练落实了书面语言的运用,听说读写并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语文教学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不可割裂或偏废,而且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后者带动前者,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学科的内涵决定了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而如何完成任务,完成质量如何,则首先取决于对学科性质的认识。
谈到语文学科的性质,真可谓众说纷纾有人曾统计,仅1980年-1989年间公开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法》专著中,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竟有十二种之多。此后,仍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工具性、知识性、科学性、基础性、技能性、实践性、社会性、社会实践性、社会应用性、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移情性、统一性、螺旋性、直线性等等。另外有人又进一步从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上加以区分和概括。到底哪种表达比较正确呢?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质的规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线性”、“统一性”、“综合性”、“知识性”、“科学性”等,显然可以用以表述许多学科的特性,没有将语文学科在“质”上与其它学科区分开来;其次从逻辑角度看,有人将“基础性”和“工具性”、“综合性”和“统一性”、“知识性”和“科学性”等并列用于一种表述中,而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关系的概念,这里一并使用,在逻辑上是欠斟酌的;另外,“实践性”、“技能性”都应归之于语文教学操作原则与方法范畴,不是对语文学科的内质的界说。尽管如此,这些见解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文学科从内到外的纵横关系,包括语文内部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编排的前后关系,以及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与学习主体的关系等。各种关系无疑都是我们进一步探究语文学科性质所必须触及的立体界面。
我们以上探讨的语文的内涵,主要是指中小学的语文,它是区别于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同时也区别于高等学校教育中各类有关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系列专业课程;另外,它还是区别于社会大范围内应用的“大语文”的“小语文”。而且,后三者都以前者为基础,而中小学教育本身总体上为基础教育,那么,中小学语文就是基础的基础,这一地位决定了中小学语文必定是为人的各方面的发展打基础。按照教育总目标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的内涵,概括前人的语文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教育性、审美性。
(一)工具性
关于工具性,绝大多数人一直持肯定意见。建国以来多次制定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从未否定过工具性。直到1992年审定的《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仍然坚持语文的工具性,肯定“语文是一种工具,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具,而是思想和感情的载体。”
其实,语文的工具性首先取决于语言的工具性,正如导师列宁所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也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这表明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还表现在,它是思维的主要工具。因为人的思维活动,即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都主要借助于词来完成,而且人的语言清晰度与其思维清晰度是密切相关的。概括来说,就外部语言而言,主要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就内部语言而言,主要是思维的工具。
当然,语文教学并不等于语言活动,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和从事社会工作的工具。因为语文学科内容,包含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是我们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始终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我们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理解,可以归结为现行《新大纲》中的概括:工具性,指语文是日常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各门功课、获取新知识和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的最基本工具。
一、通过多媒体的加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科技的进步,为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提供了保障。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正式引入课文内容之前,先请学生观看《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并在播放动画片之前,为学生布置问题让其思考。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画片中小蝌蚪的进化过程以及找妈妈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各种小动物。通过这种新颖的动画片的播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发自内心地想要进行课文的学习,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在讲解课文的过程当中,随着小蝌蚪找妈妈的进化,在大屏幕上播放不同时期小蝌蚪形态的PPT。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想要全程参与的兴趣。
二、通过互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的过程当中除了多媒体的加入,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就是互动。所以,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时,我在大屏幕上播出蝌蚪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的图片,同时请学生结合之前看到动画片联想当时小蝌蚪碰到了什么动物,为什么这些动物不是小蝌蚪的妈妈。还有就是为什么小蝌蚪要一直持续不断地去寻找自己的妈妈,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果是自己的话,会不会也像小蝌蚪一样坚持不懈地去寻找自己的妈妈。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联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以互动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不仅有助于教学步骤的展开,更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以更好地掌握课文。
三、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课后巩固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大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27-01
一、中学语文教学特色
中学语文教学当然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但高中语文教学与大学本科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紧密的联系,时间衔接自然,课程内容的照应与过渡更显著,故本文中学的语文教学主要谈高中部分,高中语文与大学语文关系密切。
高中学生在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系统学习后,经中考升入高中,此时最大的求学目标便是高考升学,正如众所周知的,高中的一切课程都围绕着高考指挥棒来转,为对付此国内第一大考,于是形成了高中语文课程的一些特色,即:
(一)应试教育化,综合能力弱
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肯定是为了对付高考,所以凡是与高考相关的利于高考的教学训练活动都会进行,而凡是与高考无关的或在其次的教学训练活动都不会进行,或进行得很少,以免占用了有限的宝贵时间。高考是个指挥棒,历年高考真题也是个晴雨表,反映高考的动向,严抠语文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就是语文教师制胜的秘笈和法宝,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弱。
(二)重视打基础,口径较狭窄
因为高中的语文教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所以一般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也呈现出重视打好基础,语文的知识面、涉猎面都显得较为狭窄,特别是学理科的学生,主要局限在掌握基本知识点上,对未来学习的适应口径较窄。
(三)集中在课堂,实践活动少
由于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特点所限,高中语文学习也主要集中在课堂上,以课堂教师讲授学习为主,社会实践活动较少,课外阅读靠学生自觉和学有余力。高中学生语文课程也有一些科研活动,但一般来说科研活动都有限。
鉴于以上分析的高中语文教学特色,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不但为应试,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这是现实国情所定),还应为学生将来大学的学业和人生打下雄厚的基础,更应重在激趣,激发、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树立信念。如第一位女太空教师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就不知会为多少孩子打开探究世界之大门,会激发多少孩子对浩瀚宇宙苍穹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献身科学的热情,语文课程具有这些方面的优势。
二、大学本科生语文教学特色
一般地我国大学对本科生都开设有较多的人文类选修课,包括大学语文这类课程,有的学校还将大学语文课作为必修课,有的作为选修课。大学里的语文课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宽口径,重素质
大一新生经过高考千军万马的厮杀,闯过独木桥,进入大学后,真可谓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们摆脱了高考的束缚,进入了向往已久的自由学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被激发出来。相较于高中的应试教育,大学语文的教学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视野更广,层次更深,内涵更丰富。宽口径,为以后的学业和事业打下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让大学生的学业、事业适应性更强。
(二)多讨论,有实践
大学语文课都会有讨论环节,讨论课较多,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思考,各抒己见。有的讨论甚至引发辩论,给学生更多启迪和收获。
大学生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做志愿者、家教、讲座、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这些都可成为大学语文学习和发挥的第二课堂,如成为作文的素材来源,为多种文体实践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学生积极参与性强。
(三)时间自由,阅读较充裕
大学生活学生自主掌握的时间较多,相较高中学习生活自由多了,可自由阅读的时间较充裕。鉴于大学语文学习教学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开列出参考书目,推荐对的好书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文素质,教师还可多出一些思考题,供学生思考学习,激活其思维,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开拓视野,如读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蛙》等,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申报一些人文类的科研课题,进行科研活动。
三、研究生语文教学特色
这里所说的研究生语文教学包含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方面,广义的语文教学可以包括语言文学类(鉴赏的、专题的等)的选修课程,狭义的语文教学主要指研究生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的教学工作。本文主要谈谈狭义的研究生语文学科教育专业的教学特色。
(一)心智成熟,适应性强
硕士研究生经过大学的学习,有的还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他们具有一定的学习、工作经验,一般心智都比较成熟,社会适应性较强,有的人还已成家,所以硕士研究生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的宝贵阅历,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导师主要在关键处点拨,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有深广度,具学术创新性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学术性,具有探索性。语文学科教育探讨大、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规律,主要研究教学法,也涉及教材的编选、评价等,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应突出其创新性,力求出彩出亮点,给大中小学的一线语文教师以启发和借鉴,并力求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归纳为一定的理论,使之具有普适价值。由此,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最后定稿结论中都必须非常强调有深广度,具备一定的学术性,有创新点,这样的论文还可投稿发表出成果。
(三)讨论为主,重视成果
硕士研究生语文学科教育课堂更重视讨论,讨论和教师讲授约各占50%。因研究生课堂一般人数有限,比较便于组织开展讨论,教师可事先布置若干讨论题或阅读材料,到时研究生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教师及时点评、总结,这样的教学常能达到预期目标。
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考试更多的也是写论文形式,教师、学校都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尽量多地发表文章,重视成果,为未来读博进一步深造和事业打下良好基础。硕士研究生或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在学术上已有一定的方向感,由此,教师对语文学科教育的研究生在语文教学上也会着重讲学习研究的方法,教师可提出供学生探索的一些问题,图书资料查阅获取的途径,及先做人后做事的原则,鼓励研究生将平时的课业论文、毕业论文等修改后积极投稿发表等,有异于大学本科的语文教学,研究生语文教学常常是小课堂和导师制,研究生还可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做研究,其学术性和创新性都大大加强了。
四、中学大学研究生语文教学的衔接与拓展提升
一、汉语作为第一语言学习策略研究
汉语作为第一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对象为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这一类学习者在入学前已经完成了母语的部分自然习得,已经获得了较高的母语听说能力。然而,进入小学阶段,母语的读、写技能及拼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能力亟待提升。笔者通过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发现,仅依赖教学方法的探索改进并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过程应基于尊重学习者的前提,兼顾教学法研究和学习策略研究。同时,语文学习策略应回归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理论体系。
汉语学习策略研究对于应用语言学研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以及教学模式的探讨都具有深远意义。汉语学习策略研究探索语言学理论和认知学科理论的结合方式,丰富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外延,拓宽了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视角。汉语学习策略研究不仅可以指导学生汉语学习过程,还可以使教学者结合学习者个体因素和教学任务,更加深入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小学写作课型的过程引导缺位
通过对小学各年级期末语文考核试卷纵向梳理,不难发现写作在整个小学的重要地位。低年级阶段以初级写作为主,考查学生的句法能力及句衔构段能力;中高年级考查学生的中级写作能力,要求学生正确使用词汇、语法,并能通过一定的语法句法手段表达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语言审美能力。
然而,小学写作课型缺位问题也日益突出,写作成了深深埋藏于阅读教学中的隐形课程,教师对学生缺乏写作过程的显性引导,仅凭借阅读阶段积累升华,致使班级写作能力参差不齐,影响学生行文表达能力。
据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倾向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在阅读中嵌入写作学习策略的培养及写作教学,及时完成阅读输入到写作输出的过程衔接,缩短产出过程。
三、小学汉语写作学习策略基本框架
(一)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策略的统筹管理,是凌驾于学习策略体系上的核心内容。在对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引导过程中,通过课堂活动设置、课后检查、反思反馈等方式逐渐强化学习者元认知学习策略使用习惯及运用水平。
1.头脑风暴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等方式,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拓宽写作思路,初步搭建写作框架,捋清行文思路。在简单议论文的写作练习中可配合教学法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为头脑风暴置留时间,鼓励学生在讨论中不断深化、固定行文思路。
2.写作零件管理
如果将写作过程比作设备生产,则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写作零件的收集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培养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对感悟颇深的词句收集整理,对日常生活中对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超常搭配进行记录整理,并反复揣摩写作零件的使用方法,会稳步增强学生的写作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认知策略
1.写作思维策略
鼓励学生针对不同文体培养个人写作思维模式,并使其最终固化。受汉民族传统文化影响,汉语写作形外显、意深藏,以情、意为核心环形连续分布以成为汉语写作的常见模式。而写作过程重形轻意、夸张达意已成为小学生写作的一个集中问题。鼓励学生通过续写、接龙等练习不断增强写作思维训练策略的使用能力。
2.行文监控策略
行文监控策略是指在作文过程中时时提醒自己写作目标的在明确,确保写作速度和进程的策略方式。在作文批阅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低分作文结构混乱,收尾草率,与行文准备的口述目标差距较大。行文监控策略可有效预防作文跑题,铺垫过长等问题,保证写作结构完整。
(三)强化策略
1.句型变换操练
指导学生通过扩句、缩句根据表达需求精简或繁复使用句子的能力,在扩句中鼓励学生对限定性成分进行词汇的优化选择。同时对把字句、被字句等句型句式熟练变换表达,避免行文过程中单一语势表达。
2.情境口头作文
在课堂教学中模拟场景,鼓励学生通过腹稿口述的方式完成作文,增强学生“语”“文”并重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抑制行文过程的口语表达,增比书面语的使用频度。情境口头作文配合教师当堂点评及时纠错,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行文规范程度。
四、基于写作学习策略的教学法应用
(一)3P教学模式
3P教学法是20实际70年代西方兴起的交际语言教学模式下的产物。3P教学法将语言教学细分为呈现、操练、产出三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引导性呈现和操练让学生掌握,学生在控制和半控制的前提下通过操练完成语言输出。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3P教学模式配合学习策略引导,通过教学互动完成写作教学目标。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是以任务组织教学,通过任务及任务环的形成,促使学生参与、体验、合作的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重视挖掘学习者调动组织已有资源,强化学生认知能力,是典型的鼓励“在做中学”教学模式。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将写作过程分解,向学生下发过程任务,形成完整的任务环,引导学生完成写作过程。
(三)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创造或模拟情境,呈现、在线、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不断强化知识。在写作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在情境创造中鼓励学生完成写作。鼓励学生在观察中体悟,在体悟中行文。
五、结语
写作学习策略是基于语言学习技能的微观策略研究,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对本文初步确立的写作策略框架进行实证检验,通过访谈、问卷方式进一步深化、细化策略各子项目,同时,实验研究方法也可以对策略使用有效性进一步检验。对母语为汉语的小学生写作学习策略深化认识和研究为各阶段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将助力于其他学科的认知和学习。
(本文受楚雄师范学院院级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1YJRC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