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酒店客房实训总结

酒店客房实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2 18:09: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酒店客房实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酒店客房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 存在问题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为了适应旅游业、酒店业新的发展变化,迎接挑战,满足社会对新型旅游酒店人才日益扩大的需求,使当前的旅游酒店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根据教育部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关文件和精神,本文对《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是高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技能训练课,而前厅部、客房部又是饭店的主要经营部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与学,使学生在掌握前厅部、客房部服务技能技巧的基础上掌握这本部门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在教学中高校教师除了传授酒店前厅、客房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外,还要加大训练力度,培养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演示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前厅教学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但目前,我国高校《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这门课程的发展形式,所以对高校《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1《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高等院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针对《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教学方式,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们沿用的是固定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室内的课堂教授学习,客房实训课程的操作实践内容不够丰富性和真实性。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尤其是针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一直注重课本理论教学内容的本身,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缺乏关注。导致对酒店《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的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很难提高,最终达不到教学目标。新时期下针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中,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均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作为主修课程,但是这一课程的实践内容远远不能满足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

2《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

针对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我们专门对《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做了调查,发现课程内容设置上缺乏针对性。对教材进行分析,再结合酒店行业客房部门的岗位设置,应将课程分为服务和管理两大部分。只有同时使学生掌握酒店客房部所要求的服务和管理能力才能满足酒店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为酒店真正需要的是高校培养的学生进入酒店后能够真正同酒店外部招聘进来的人员分别开来,他们拥有技能服务知识,但同时他们本身的高素质才是酒店所急需的,这种区别开来的高素质最终能够充实进入酒店的中层管理。这部分高素质是在综合了服务和管理两方面知识后的学生灵活应用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中心内容。

2.2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在高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中,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他们大多数只具有理论知识,没有太多的实际工作背景。《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对教师的教授水平要求很高,同时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更高。如果教师缺乏相关的从业经验和实践素养,那么他们讲课的内容就显得很单一。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汲取以及毕业后从事酒店工作的兴趣。

3《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3.1课程教学观念的改进

针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看做是一门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应该改变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固定教学模式,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授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开发他们的动手创新思维,达到使学生具备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拥有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通过进行系统的实训室的模拟操作与训练使学生理论知识提高的同时掌握更多的实践动手能力,促使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行业产生更多的兴趣。对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新世纪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3.2课程内容设置科学合理

根据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课程标准,我们将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服务篇,包括认识前厅部、客房预订业务、客房产品设计、客房服务接待、客房业务特点等,通过这个部分学习,可以让学生能够领悟旅游酒店行业服务的真谛,胜任客房服务的工作的要求。并通过课堂上多媒体图片展示、实训室操作、酒店参观的方式来加强印象,提高理解度;第二部分为管理篇,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引入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酒店客房管理的讲解,通过这个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管理学的知识,再融合酒店客房部的业务特点,通过酒店客房对客服务的情景案例分析、实战演练、综合实训等任务导向环节引领学生掌握管理方式和手段成为酒店所需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3.3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力量

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突出基本操作能力技能和实务创新能力的培养,集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充分体现高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育特点。教师除了在讲解客房的各部门知识后,还要用情景案例,实战演练,酒店参观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掌握客房的服务与管理的技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内容具体对这三种教学方式进行分析;

3.3.1情景案例

情景案例是指高校教师在每次授课中,可以提供大量的真实案例,以讲故事和视频播放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的特点,并思考如何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客房预订业务”教学中,怎样处理因超额预订所引起的各种订房纠纷。在案例分析中,应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实行互动教学,再由教师归纳进行总结

3.3.2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是指高校教师在课程中讲授酒店服务和管理这两部分时,对酒店部门服务细分到每一个岗位,并对每一个岗位的程序和标准进行细分,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每学完一个岗位都会让学生针对这一岗位服务流程进行课堂情境模拟演练,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获得对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并根据学生模拟表演进行总结,及时对学生表现好的方面进行鼓励与表扬,对学生做的不好的方面提出改进措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准确地掌握课本内容。例如在“前厅部日常服务”中针对“如何为客人提供入住行李服务”进行实战演练,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3.3.3酒店参观

酒店参观是指高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星级酒店的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观摩,而不是在教室里面观看多媒体图片“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大学生来到酒店后会有强烈的现场感,观看酒店服务人员工作时的服务操作流程,从而对酒店的服务程序印象深刻,这样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并能很好地运用于以后的工作中。例如,学生可以到酒店进行参观,学习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是如何灵活的解决。如“如何处理客人投诉,如何进行客房的对客服务,如何建立客史档案”,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对没有接触社会上岗的学生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他们的对客体验,激发了他们的服务创新思维,从而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另外,对教师理论知识要求的同时,加强他们的酒店实际工作背景,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还可以进行教师竞争上岗制度,提高师资力量,从根本上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4总结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把“工学结合”作为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紧紧围绕现阶段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能够与企业工作岗位对接的制造型人才向培养能够适应旅游与酒店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作岗位变换的创造型人才”转型这一实际要求,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模式,融“理论、实务、案例、实训”四位一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课程教学的改革,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旅游业,酒店业提供高素质创新人才,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岩冰.酒店顾客关系管理的简约化研究[J].中国商贸,2010(25):22-23.

[2] 段金梅.广州高星级酒店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

篇(2)

关键词:工作过程;学习任务;课程开发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是高职类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基础知识,并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为我国旅游及酒店管理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高职教育的内涵表现在课程必须服从职业需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目前,无论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还是教学实施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实习和就业中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急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

一、《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需要更新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事业单位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应当结合毕业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应用性知识和技能介绍得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宾客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影响很大,如酒店管理软件不断先进化,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等。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有些内容与实际工作并不相符,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花费时间对教学内容再次进行甄别,也会造成学生在预习和自学时的困惑。

2、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这种讲授的教学方式并不能真正教会学生怎么样去操作。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不能充分调动起来。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动手的机会。虽然许多教学案例很新且很有针对性,但由于学生缺乏身临其境和实际去解决问题的感觉,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没有很大的帮助。

3、考核方式需要改革

传统的考试方法往往是偏重知识测试,忽略能力考核。而且考试成绩主要依靠期末考试,导致很多学生都是在学期快结束时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突击背诵,考试结束后就会遗忘大部分知识。为了克服这一弊端,需要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重新设计。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的提出和指导思路

基于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需要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适合教学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技能,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相关的技术与方法,最终达到教学做相结合,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思路主要有:

1、以适应职业发展为目标。

结合酒店企业工作特点,以及高职学生就业的方向和将来从事的岗位要求,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应变能力等的培养,构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结构。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整个学习过程都围绕工作流程而展开,根据工作过程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安排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流程有清楚的认识。

3、以工作实践为起点。

要求学生转变角色定位,将自己定位为实际工作者,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以多样化形式为手段。

对于课程的实施,应按工学结合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在教学场所上,可在教室、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施主体上,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企业专业人员,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尽量衔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来构建学习情境,以任务为导向,在《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可通过四个环节来实现。

1、 进行职业分析,确立岗位群。

针对目前酒店业发展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要求,通过走访企业人才需求单位,事业单位,进行专业调研和职业分析,确立岗位群。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技术发展情况,动态整合课程内容体系,突出技能等级考核要求。针对本门课程,我们可设定的岗位群主要是星级酒店中的前厅部和客房部,包括前台预订员、接待员、收银员、商务中心、大堂经理、客房服务员、客房领班、客房主管等岗位。

2、设定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

针对上述职业岗位,为学生设定学习本课程应该掌握职业技能并将此转化为各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形式。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探索,结合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以及与专业教师的共同探讨和研究,结合工作过程特点,把各个知识点的学习穿插到项目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具体设计如下:

任务1:预订――掌握接受宾客预订客房的有关知识,学习预订咨询、推销酒店客房等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任务2:接待――掌握宾客入住酒店接待员接待宾客的工作内容与相关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任务3:礼宾服务――包括酒店在宾客下榻酒店时和离店时向客人提供的迎送宾客服务以及为客人提供行李和其他的一些服务。

任务4:问讯――为宾客提供问讯服务,掌握酒店问讯员接受宾客咨询过程中的工作程序和各种应急事件处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步骤。

任务5:商务中心――认识商务中心设施设备,了解酒店商务中心的服务项目内容、服务程序和过程。

任务6:总机――掌握总机房各项设备的功能,按工作程序迅速、准确地转接每一个电话;准确地为客人提供叫醒服务等。

任务7:清洁保养――熟悉公共区域和客房清洁保养的程序和相关技能。

任务8:客房对客服务――处理宾客住店过程中的客房服务。

任务9:投诉处理――掌握酒店处理投诉的原则、方法、步骤、技巧,并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

任务10:服务质量管理――通过模拟暗访检查或模拟现场检查,学会发现服务质量问题,掌握质量监督管理的知识、方法、技巧。

3、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单元的教学,一方面,教师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教师应善于引导启发,每次教学要有明确的能力训练目标,要注意对工作任务本身做详细阐述,让学生理解工作任务,并提醒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工作任务上,而不仅仅是知识上,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其核心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主要由两部分构成,酒店前厅与酒店客房。不论前厅接待,预订还是客房保洁维护与突发事件的处理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需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按操作步骤来进行。仅仅通过教师的言传并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掌握技能的的.还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自我熟悉和自作的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授课方式。

如,以前台接待服务为例,可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① 教师讲授:由教师讲解接待服务的基本知识和类型:

② 设计不同接待情景:由学生讨论,设计不同类型宾客的接待任务,如有预订散客,无预订散客,旅游团体,会议团体,VIP客人接待等;

③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情景任务;

④ 小组进行讨论和准备练习:让学生根据选择的情景任务进行设计和练习;

⑤ 小组进行演示:由各小组分别进行项目的演示;

⑥ 小组进行总结和互相评价;

⑦)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4、考核方式设计

课程考核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评价时,要根据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将知识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知识考试可以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考核采用现场模拟操作、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等方式,以抽题的形式进行现场操作并由考核老师评分。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两者各占50%。期末总评占课程总成绩的50%。同时,要加强平常教学过程中的任务模块考核,平时任务模块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改变期末考试一卷定乾坤的旧模式,使学生在平时就真正掌握工作任务的要求。

四、结束语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中,学习任务的选取与设计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来选取与设计。教师必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行业和专业发展,与时俱进。另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革和更新,而且需要学校建立完善的校内教学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才能真正实现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丽珠.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前厅服务》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教育研究.2009,(3).

篇(3)

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教育方针从总体上回答了这个问题。2014年,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提法是对过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法的概括总结,更体现了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的深化和创新。“技术技能人才”主要是指掌握技术并能应用操作的人才,是既“会”又“懂”、知行合一的人才,是能够持续发展的人才。“技术技能人才”是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类型的最新界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首先应调研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需求的种类、规格、技能等;同时还需调研学生的就业情况,包括就业偏好、毕业后职业的停留率等。以前我们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倾向于单方面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忽略了对学生就业喜好的考虑。例如酒店对客房和餐饮一线服务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经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除了在实习的时候从事这些岗位的工作外,毕业就业时仍然留在这些岗位工作的很少,这也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停留率非常低。相反,在实习时能够在前台、行政楼层、营销等部门从事高级别的服务和重复性较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时,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停留率就非常高,进一步升职的可能性也大。现在有一些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人才培养规格模糊不清,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与中职学校没有形成差异化竞争,丧失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层次特征。因此我们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既要把握酒店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倾向。以笔者所在的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我们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后,学生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的工作,具备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运用酒店客房管理、餐饮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酒店会计学、公共关系学、等理论知识,具有开展旅游与酒店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技能。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操作技能高、职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星级饭店高级服务人员和初、中级管理人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可以看出,调整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比较模糊,针对性不强,到底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是一线的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没有表述清楚。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是培养能够从事高星级饭店的高级服务人员和初、中级管理人员。培养目标的明确为后续课程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二、打造师资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师团队,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必然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来源单一、基础薄弱的问题,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是限制课程改革成效的薄弱环节。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要求教师既能上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如前厅和客房实训、餐饮实训等,里面涉及到很多实操技能,如前厅接待、客房铺床、餐饮摆台、酒吧调酒、茶艺等,这些技能需要教师具备真实的酒店工作经历才能熟练地指导学生。同时,酒店的服务行业性质又决定了酒店的工作不仅仅是学会各项工作的操作流程就可以,还需掌握对客服务的技巧,如与客人沟通的技巧、处理客人投诉的技巧等,这些知识的掌握也需要长期的酒店实际工作经验来获取,这也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上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酒店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三个可实施的途径:一是通过酒店挂职锻炼、职业能力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等方式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年轻教师,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二是聘请有酒店实际工作经历的酒店专业人才,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三是进行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建设生产经营性的校内实训基地,教师参与到酒店的经营管理中,这样既解决了校内实训场所,又使得现有教师具有酒店实际工作经历,是未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种可行发展趋势。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建立课程改革实施的实训保障体系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与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的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大多实行“2+1”或“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在校外酒店实习一年,所有的理论课程均需在校期间完成。很多院校都开始建设理实一体化的课程,通过实训消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习时的适应能力,达到“实习零距离”。这就需要学校内建有能实现酒店前厅、客房、餐饮、酒吧等实训项目的专业实训室,目前各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也在纷纷投入资金建设,例如: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设有中餐实训室;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有中餐厅服务实训室、西餐厅服务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前厅服务实训室、酒吧服务与调酒实训室;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设有能容纳50人授课的酒店多功能实操室,能完成酒店餐厅、客房服务技能训练。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探索建设生产经营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即校内的实训基地为真实的企业,既能完成学生的实习实训,又能提高学校的经济收益,解决建设实训室的资金需要。这种生产经营性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酒店管理专业和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对外经营”四大功能需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校外实习基地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依托,是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形式,是“2+1”或“2+0.5+0.5”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基础。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对学生将校内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平台。目前酒店行业人力缺口很大,各种类型的酒店都很希望吸纳实习生,我们应选择星级标准高、管理规范的酒店作为校外合作的基地。例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选择的实训基地有锦江国际大酒店、新城宾馆、喜来登酒店等;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北京七星酒店、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等。这些酒店各具风格、设施完备、管理严格、服务一流。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能完成从学生到“酒店人”的角色转变,既提高了专业技能又有了良好的就业平台。

四、开展“行动导向”的教学,为课程改革提供教学保障

篇(4)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 中职 酒店英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许多中职学校顺应市场需求,在旅游专业及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开设了酒店英语课程。但是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现状是: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尤其是口语表达有恐惧心理,对专业英语更是望而却步;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动机不足,开口率低,缺乏语言运用的真实场景等。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如何将英语语言知识和岗位需求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岗位中运用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至关重要。在探索过程中,任务型教学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2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

任务型教学法是当今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为本”、“以学习为本”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教师的主要责任是设计任务,提供必要的材料,提出活动要求,并监控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在课堂上的多数时间里,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

3 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社会活动和合作活动;知识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授的;人的认知是与经验共同发展的,知识是经验的重组与重新构建,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心理建构过程,是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实施任务和参与活动,促进自身知识的“重组”与“构建”。学习者一旦体验到参与活动的意义,感受到新知识的构建的成功,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从而加速语言知识的内化及输出交流运用能力的提高。

4 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原则

(1)兴趣原则:保持任务形式的多样化,使课堂形式不拘泥于讲授形式。如用手工制作卡片、猜谜等形式学习客房设施、设计酒店客房价目表、餐厅菜单等形式进行词汇教学;合作和竞争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2)学生主体原则:任务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导向。教师的角色是任务设计阶段的设计师,实施阶段的观察员和及时给予鼓励的啦啦队长,任务后的记分员和评论员。(3)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原则:确保任务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应用水平。(4)学科渗透原则: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习和酒店旅游专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促使学生通过用语言知识和技能与他人交流,从而获取处理和反馈信息,以达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以致用的目的。(5)任务梯度原则: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低,学习特点多样化等现状,故在教学中应提供给学生多种任务,多种角色,多层次难易度的任务可供学生选择。(6)任务可操作性、可延伸性原则 任务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

5 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实施步骤

(1)Pre-task此阶段教师负责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语言材料的输入过程,如词汇积累及句型构建、熟悉话题,并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减轻学生的认知压力。要完成这一阶段的内容,教师首先是一名介绍人员。介绍新词和短语、句型等。教师还应该是一名指导者。教师应该向学生阐述任务如何实施,比如任务活动的规则。本阶段,教师要担任组织者和计划者的角色。教师组织的内容包括分组,活动,活动的时间,座位的安排、场景的布置甚至是道具的准备等。

(2)While-task本阶段主要是设计多个微任务,构成任务链。任务难度呈阶梯状,相互依存,环环相扣,节节升高。学生以分工或合作等形式选择适合本身当下的任务逐一逐步完成,在完成任务时所使用的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本阶段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强调语言的流畅性。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每一项任务逐步发展,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任务的完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角色可以是监控者,确保任务的顺利发展并不偏离教学目标。也可以是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到任务当中去。

(3)Post-task 小组展示任务结果阶段。各小组共同或是派代表对任务的过程及结果做简单汇报。其他成员包括教师可以做出比较、评论、补充。

(4)Evaluation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通过评价与自我评价,共同关注语言材料运用中的特点和规律,达到知识的系统化,进一步内化语言材料。同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主动性。

(5)Homework 作业目的可以是以巩固课堂任务教学的内容,还应当考虑到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工作岗位中的延伸。作业的难度和量应考虑到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建议采取量贩式作业形式,在最低要求的基础上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

6 任务型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任务型教学法在酒店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课内学习环境——任务型教学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在任务型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的心路历程将会经历“自我—自信—自主—自择—自律—互动”这么一个过程。(2)优化课内语言坏境——酒店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摈除了传统课堂中的机械操练,创造了更多的语言的运用机会。(3)优化师生关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旧模式,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4)优化课堂以外的学习效果——酒店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大量增加接触与运用语言的机会,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岗位工作中得以实现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无障碍迁移。

7 反思:任务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课堂效率低,难以保证大班教学和课堂任务的完成。(2)受客观条件限制较大,如多媒体设备及呈现真实酒店岗位工作场景的影音资料匮乏,教室场地狭窄、缺乏实训场所、器材、道具等。(3)课堂的组织和任务的设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及课堂驾驭能力要求高;虽然工作量会成倍增加但是效果却不明显。(4)课堂中的个体活动难以有效监督和控制,反馈效率低。以致会带来加剧学生两极分化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郑毅,杜刚.酒店英语视听说.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0.4.

篇(5)

关键词:三点两线一面;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当前我国酒店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不断涌现出新的酒店业态,这对酒店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反观目前国内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对口率低、就业层次低、岗位适应性差、后续发展差”成为了不争的事实,甚至出现了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在于酒店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错位,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未与日益蓬勃发展的酒店业相对称。针对我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教育部在2013年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开始走上了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探索之路。酒店管理专业于2013年底被评为学校首批转型试点专业,开始了酒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成效显著。

2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提出: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基础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重构;实质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双师双能教师队伍”。以此为指导,本文提出“三点两线一面”的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该理念认为:培养契合行业需求的应用性、复合型酒店专门人才,难点在于课程建设、痛点在于专任教师、支点在于校企合作,要突破难点、触动痛点、夯实支点,必须贯彻校内、校外两条主线,而人才培养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面向学生发展。

3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基于“三点两线一面”的人才培养理念,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从难点、痛点、支点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改革。3.1突破难点,扎实推进课程建设专业从本质上讲就是课程的组合,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突破难点,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强调校内授课教师、实训室和校外行业专家、实训基地的有效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和行业实际的无缝对接。3.1.1有效对接,实现一、二、三课堂融合发展第一课堂主要指学生在校内课堂上学习的通识能力课、专业基础能力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综合能力课等;第二课堂主要指学生在校内参加的各种社团活动;第三课堂主要指学生在校外参加的各种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专业竞赛等。根据学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以第一课堂为阵地,以第二课堂为拓展,以第三课堂为补充,促进第一、二、三课堂的融合发展。3.1.2组建课程群,重构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各课程的性质,分组设置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包含3-5门课程,设课程群组长,负责课程群各课程的总体规划与实施,同时根据前期建设基础和后续规划确定若干门改革课程。改革课程按照“第一阶段设计、实施,第二阶段归纳、反思,第三阶段再实施、验收总结”的流程进行。通过三个阶段的实施,可以极大提升改革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人才培养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组建了9个课程群,其中10门课程为改革试点课程。3.1.3改变教学方式,实施微课改革对《酒店前厅管理》、《酒店客房管理》、《酒店餐饮管理》等岗位能力课程,采取“1+1”微型课的方式,即由“校内专任教师+校外行业专家”组建教学团队,部分内容由专任教师讲授,部分内容邀请行业专家讲授,在学生建立基本知识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再将行业前沿资讯及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极大地缩短了课堂与行业间的差距,同时行业专家积极分享职业发展经历及成功经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3.1.4召开教学研讨会,总结课程建设经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多次组织课程改革交流会、微型课汇报会等教学研讨活动,由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分享体会,教研室全体教师充分参与讨论,及时总结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为后续深化课程改革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3.2触动痛点,大力培养专任教师专任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转型发展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自身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转型中专任教师最大的痛点。《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触动痛点,大力加强师资建设。在专任教师建设中,强调校内团队建设和校外挂职锻炼、培训交流相结合,切实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3.2.1组建教学团队,实现协同发展依托试点专业提供的经费、平台支持,重点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四大工程。注重课程师资的合理配置,有效组建教学团队,逐渐改变从过去教师单打独斗的单一形式转向集体共商共进的团队形式发展。经过建设,“酒店管理岗位能力课程教学团队”2013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是目前学校仅有的两个本科校级教学团队之一,形成了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双师素质”突出、教学科研能力强、能适应高素质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3.2.2深入行业企业,开展挂职锻炼转型试点以来,酒店管理专业共派出7位教师到成都丽兹卡尔顿、重庆JW万豪等国内高星级酒店挂职锻炼,主要挂职部门为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一线营运部门,并且与教师所授专业课保持一致。通过挂职锻炼,帮助专任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了解酒店前沿动态和经营现状,丰富实践经验,积累教学素材,同时和酒店行业专家建立了协作关系,对后续专家进课堂、员工培训、课题研究等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3.2.3拓展专业视野,参加培训交流为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拓展专业视野,酒店管理专业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交流。转型试点以来,酒店管理专业累计投入50余万元,选派教师参加企业、行业、协会、院校、政府等组织的各类培训交流累计近80人次。2016年,派出20名专任教师赴世界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培训交流,对其专业课程设置、学术科研、学生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同时对后续学生赴港深造、引进高层次师资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通过外出培训交流,专任教师不仅学习了学界业界的最新资讯,同时和同类院校搭建了有效的沟通平台,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3.2.4加强“双师”建设,实施资格认证契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建设。通过培训和考核,8位老师分别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6位老师获得国家旅游局“饭店总经理岗位培训证书”。在学校首批双师资格认定中,酒店管理专业共有13位教师获得“双师”资格,人数之多位居学校首位。3.3夯实支点,深入校企合作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重要支点。校企合作是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的有效手段,是推进课程体系转型的有力抓手,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的关键环节,是建设双师型双能队伍的重要平台。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务必夯实支点,深入校企合作建设。在校企合作中,强调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相结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真正体现校企联合培养,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3.3.1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加强专门指导为了使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组成了校企政会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理事会定期召开研讨会,在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指导与合作。3.3.2与万豪国际集团深度合作,实施订单培养与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排名第一的万豪国际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西南地区首家“万豪国际人才培养发展中心”,全面实施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形成覆盖酒店管理专业的全体学生、四年全过程、培养全方面的“三全”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和万豪人才需求情况,适时与万豪集团共同商讨调整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践地点等,与万豪集团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转型试点以来,酒店管理专业累计派出450余人次到万豪集团旗下酒店开展行业认知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管理技术实践、综合实践。3.3.3实施双导师制度,实现校内外联合培养在实施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为一个学生配备校内、校外两个导师,校内外导师在职责上相互补充、在行动上互动交流,共同指导同一批学生。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未来职业发展空间;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企业相应工作岗位上的综合能力培养,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协调沟通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训练。

4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是难点,专任教师是痛点,校企合作是支点,但所有改革措施都应该始终面向学生的综合发展,将其作为整个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转型试点以来,基于“三点两线一面”的人才培养理念,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全新的突破和成效。4.1学生职业证书岗位通过率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全部参加了各项职业技能鉴定,100%的学生都获得至少1项职业资格证书(“前厅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茶艺师”、“调酒师”)和至少1项饭店主管岗位职务培训证书。4.2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成绩显著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在2015年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获得2个单项一等奖、1个单项二等奖、1个单项三等奖和团体奖;2017年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获得3个单项一等奖、1个单项二等奖,团体总分位居本科组第一名。这样的专业技能竞赛成绩在重庆及西部高校中首屈一指,在全国本科酒店院校中也遥遥领先。4.3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转型试点以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获得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1个。由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全权负责的经营性酒吧“来吧”开业三年多以来,学生通过策划、宣传、组织,开展大型活动50余项,累计接待客人300余人次,学生的服务、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5成果及推广

酒店管理专业转型试点以来,不仅面向学生发展取得了直接的成效,也在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成果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了间接的成效。5.1专业建设成绩突出围绕“三点两线一面”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酒店管理专业开展了一系列专业建设的改革与研究,成效突出。转型试点以来,建成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视频课1门、全国性慕课1门;建成本科教学团队1个;成功立项市级教改项目4项、级教改项目3项;专任教师主编教材8部;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0项、校级科研课题12项、横向科研课题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5.2服务地方经济效果明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任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专任教师中有8人获得酒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6人获得饭店总经理资格证书,3位教师受邀担任全国及重庆市饭店服务技能大赛评委。凭借专业资质,专任教师先后为重庆渝州宾馆、重庆雾都宾馆等高星级酒店进行了前厅、客房、餐饮、营销、礼仪等服务与管理方面的全员培训;为武隆县、酉阳县、石柱农家乐业主及从业人员进行了礼仪、餐饮、客房等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培训。5.3成果示范推广效应凸显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已有多所兄弟院校先后来校交流人才培养经验,并对该成果加以推广应用。基于我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方面的突出成绩,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在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举办十周年之际进行了纪念短片的拍摄活动,在全国选取了18所院校进行视频录制以展示专业风采,我校酒店管理专业作为重庆市唯一一家受邀单位参与拍摄。这样的荣誉和地位,充分肯定了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张大良.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聚焦四大重点[EB/OL].

篇(6)

教育经费短缺是当前困扰旅游专业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旅游院校分布广,规模普遍偏小,这就使本来拮据的教育经费分摊到每个学校后显得微乎其微。教育经费的紧张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滑坡,如中国很多旅游院校至今没有自己的实习场所,想要改革落后的教育手段也由于经费问题而搁浅[1]。大部分高校不可能集中在某一专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专业实践平台建设,而且自建仿真实训室投资较大,酒店管理专业分类实践项目多,往往都是设备数量不足、等级档次普遍较低的现状,难以达到实用型技能培训的要求。另外,与各酒店合作常常不符合院校教学实践安排的规律性,学校教学实践活动有较强的计划性,传授技能、模拟练习的要求,而企业的商业性决定了总结了引入专业的第三方培训中心解决实践教学环节问题的优势及建议并不能完全满足校方的实践时间、内容的要求,比如企业淡旺季不定,旺季才需要实习生,淡季短时培训很难安排,造成实习实践教学时间的不定,长短不一,需要的实习学生数量有多有少,学校班级人数普遍偏多,分批分时进行实习实践较难推动,同时学校需要更多的实践指导老师和实践经费,也要疲于往来各个实习基地沟通协调。围绕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若干瓶颈问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旅游管理系尝试引进第三方实践教学平台来解决其他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第三方酒店服务培训机构的优点,进一步推动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改善实践教学的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中山学院第三方实践教学平台的概况

(一)合作概况

2007 年,香港信德集团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首度合作,为新开业的澳门美高梅金殿酒店从全国各地招聘 400 多名员工,并在中山学院举办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岗前培训。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之下,该次合作非常成功,过程顺利而且效果明显,获得客户和受训学员的高度评价和肯定。鉴于海外与国内对高素质的中国酒店人才需求日益殷切,国内缺乏以行业为主导,与国际接轨的相关培训机构,而中山学院旅游管理系酒店方向的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双方有意长期合作,共同打造中国首家达国际先进水平的酒店人才培训基地。信德集团经过深入考察,与亚洲劳务大国菲律宾著名的东昌集团投资 2 000 万人民币,成立合资公司“才库亚洲”,为国内外的高端酒店和服务行业提供一条龙的人力资源服务,其中以中山市建设培训中心为重点项目,确立以提供最高质量的行业专才为公司最大的竞争优势。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积极配合才库亚洲的战略定位,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包括提供在大学校园内提供超过 3 500 平方米的教学面积作为培训中心的永久场地以及含640 个宿位的学生宿舍给培训中心的学员使用。培训中心将会与学院紧密合作,协助学院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系酒店专业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建立国际化教学、高起点就业的品牌学府。才库亚洲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于2010年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建设和运营“才库国际酒店培训中心”。工程于2010年底基本完成,投入运营。双方期望为中国的酒店人才培养行业写下新的里程碑。

(二)优越的实习实践教学平台

1.超五星级先进设施设备。培训中心由港澳资深行业专家精心设计,模拟国际五星级酒店,提供最真实、最有效的培训环境。教学设施包括:大型中央厨房,包含收货、消毒、粗加工、库存、中西餐、面包糕点等多个实验厨房,可同时为 300名厨师进行培训;可容纳超过200 名客人的多功能宴会厅和贵宾室;酒吧和咖啡厅;模拟酒店前台;示范和实习用的酒店客房;配置先进教学器材的电脑/ 语音培训室和多用途教室。

2.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才库亚洲诚邀多位业内具崇高地位的专家,组成顾问团队,负责定制课程和监督培训过程,并就设施和教材的改良和提升提供意见。所有培训导师都来自香港、澳门、内地的国际连锁五星级酒店,并有多年实战经验。

3.开设多元化的培训课程、满足不同需要。(1)文凭、学分课程。此类课程主要针对高校酒店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如与中山学院旅游管理系合作,为本科学生定制实习实践课程,成功修读完毕的学生可以获取文凭和学分,并获安排到境内外五星级酒店实习工作。(2)专业证书课程。此类课程面向全社会,三至四个月的全日制专业课程,学生完成后获颁培训证书并参加专业资格认证考核;成功学员将获优先推荐合适的国外或国内工作机会。才库亚洲与多家欧美知名的大学和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开发引进与国际要求接轨的课程教材,提供培训人员的深造机会和教学资格认证,向合格学生颁发国际认可的证书或文凭。才库亚洲计划引进美国酒店协会(AHLA)和加拿大旅游人力资源总会(CTHRC)等国际认证课程。为学员提供除了国家专业证书以外的专业资格选择。(3)兼读证书课程。为在职、在学人士而设,内容基本与专业证书课程相同,需时一年。(4)企业定制课程。根据雇主的特殊需要定制的长、短期培训班。(5)兴趣课程。为广大群众提供的短期培训班,着重休闲与趣味。(6)体验课程。为期一天或两天的示范演示会,学员可以亲身参与、体会部分操作流程。

4.国际实践与就业平台。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网络,才库亚洲协助培训学员规划、定位未来的事业发展方向,并按照其能力和意愿,推荐到包括五星级酒店、豪华邮轮和餐饮集团等知名企业上岗。表现优秀的学员,将获优先安排出国工作或实习机会,开拓国际视野和经验。有别于一般培训机构,才库亚洲为所有学员提供终生服务承诺。已经毕业离校的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就业交流平台,持续获得免费的就业咨询、升学指导、工作中介和推荐等服务。

二、中山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第三方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

为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实现“加强基础、拓展专业、提高素质、突出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在“3+1”培养模式下,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系与才库国际酒店培训中心经充分协商,提出以下几种分阶段实施的专业技能培养方案。

(一)专业课程实践

1.实践对象:旅游管理系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2.实践时间:专业课程开设期间,约 4~32 学时。

3.实践内容(见表 1):

4.课程考核:由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制定考核内容并实施考核。

5.合作方式:才库国际酒店培训中心为学生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中心内场地、专业设备、设施及工具为实践所用,才库中心专业培训师以客座培训师身份传授专业技术相关课程等服务。

6.收费标准:以学分计价。

(二)专业综合实践

1.实践对象:旅游管理系大三学生。

2.实践时间:第六学期末及暑假共4周。

3.实践内容(见下页表 2):

4.课程考核:由才库国际酒店培训中心培训师制定考核内容并实施考核。

5.合作方式:才库国际酒店培训中心内场地、专业设备、设施及工具为实践所用,才库中心专业培训师以客座培训师身份传授专业技术相关课程等服务,学生必修学分课程。6.收费标准:以学分计价。

(三)酒店就业技术培训

1.实践对象:立足于酒店方向发展的大四学生。

2.实践时间:暑假及第 7 学期(约 1.5 — 3.5 个月)。

3.实践内容(见表 3):

4.课程考核:由才库国际酒店培训中心培训师制定考核内容并实施考核,考核合格颁发相应的“酒店专业技术培训证书”。

5.合作方式:才库国际酒店培训中心内场地、专业设备、设施及工具为实践所用,才库中心专业培训师以客座培训师身份传授专业技术相关课程等服务,学生自费选修学分课程。培训合格即进入才库酒店人才数据库,优先推荐至海内外高星级酒店就业。

6.收费标准:根据对外招生收费标准,对中山学院学生给予优惠。

(四)成立酒店人才“兼职”实践中心

基于学院专业学生的人力资源优势,实践培养的需要,才库技能培训的品质,双方将充分利用与各星级酒店之间建立的联系网,向各酒店输送“兼职”实习生,学生获取一定的实践技能及“兼职”费用,实践技能可与专业实践课程相结合。

三、第三方实践教学平台的优势及发展建议

(一)优势

1.解决教育经费短缺问题。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的短缺,不管是模拟仿真实训室的建设,还是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大部分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都是小专业,投入不像旅游院校这么集中,这也是阻碍实践教学条件长期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引进第三方培训中心,教育经费问题将迎刃而解。第三方培训中心是以企业的模式运营,投入专项资金构建酒店实习实践场所建设,面向全社会招收学员,而学校作为其中一个学员市场,也符合第三方培训中心的需求。

2.先进的设施设备。专业的酒店培训中心,独立投资,教学场地空间大,配置模拟的星级酒店中西式中央厨房、餐饮宴会、前台、客房、酒吧等实习培训设施,配合先进多媒体教学环境,为创设实景教学环境、针对行业实战培训而量身打造。例如才库国际酒店培训中心五星级的设施设备。先进的设施设备给学生创设完全真实的场景。

3.专业的师资队伍。第三方酒店培训中心不仅拥有先进的设施设备,还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培训中心专任教师全部是来自行业的优秀人才,拥有多年的星级酒店、大型餐厅的实践经验。实践培训教师熟悉行业业务,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技能熟练,普遍采用“师傅教徒弟”的授课方法,能让学生全方面学习技能,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4.专业性的技能标准。酒店培训中心根据行业要求,针对性地自主研发教材,制定出各类技能、服务流程的标准,强调专业实践课程的技能性、社会性和职业性。另外,第三方培训中心一般都收集大量来自行业的真实案例教学资料,运用到教学中,学生能更进一步地学习到部分实践经验及管理方法。

5.适应教学规律,符合教学计划安排。酒店培训中心以教学为目的,可以与各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对接。首先在时间安排方面,培训中心完全可以根据学生教学时间来安排实践教学,分时分批次教学,解决班级人数多的问题;其次在实践内容方面,培训中心可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以专业通式技能为主,辅以酒店方向就业的特色技能培训,满足不同专业发展方向的学生需求。

6.就业平台。第三方酒店培训中心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网络,可协助学生规划、定位未来的事业发展方向,并推荐到包括五星级酒店、豪华邮轮和餐饮集团等知名企业工作或实习,还可以通过互动就业交流平台,持续获得免费的就业咨询、升学指导、工作中介和推荐等服务。

(二)建议

1.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应积极引入专业的第三方培训中心。关于第三方参与实践教学的思路,近年就有学者倡议“引入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对学生进行入职及创业培训”[2]。可见不管是第三方实践教学平台的资金、设施设备、师资条件的优势,还是高校资金短缺、实践教学条件较差的情况,都是高校与第三方实践教学平台的合作动力。加之近年,专业的酒店培训机构不断涌现,为各旅游高等院校引入第三方实践教学平台提供了可能。如有旅游企业开办的培训学校,如香格里拉酒店管理培训中心、锦江国际理诺士酒店管理专修学院等。其中锦江学院拥有近 7 000 平米的教室和教学实验室具有创新的外观设计,学院内设有与一流国际酒店相似的生产和餐厅服务设施,模拟客房和酒店前厅实验室,为学生学习一流的酒店服务技能提供训练场所。也有专业的餐饮业培训基地,新东方烹饪学校,该校办学优势突出,先后被国际餐饮协会(IFBA)评定为“国际餐饮教育基地(IFBA—FPNT)”,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先进办学单位”,被各地政府授予“诚信办学单位”、“最满意学校”、“优质服务单位”,并被授权为“劳务境外输出基地”。

篇(7)

中高职衔接评价机制学业评价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研究与探索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问题就成为必然。但是中高职的衔接发展不能看成是在中等与高等职教两个体系下的简单衔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从2011开始,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在绵阳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绵阳市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工程系承担了教育集团旅游专业合作项目,前后与11所本地中职学校签订了“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合作协议,在招生制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评价机制的衔接等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在此,我们主要就中高职衔接中的评价机制的衔接问题,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中职、高职的评价体系,找出切入点,形成融会贯通的一体化评价机制,为衔接提供保障机制方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我国目前中高职学业评价的基本特点

教学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收集教学信息,对评价客体的价值做出判断的一种活动。它是教学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专业水平评估、课程评估、课堂教学评估、学生学业评估等,这里我们只针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估。学业评价是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知情意的发展和结果的价值进行评价,以判断其学习的成败、优劣、得失,从而为学习者改进学习和教师改进教学,管理部门完善管理,提供尽可能准确的依据,也是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目前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的学业评价基本没有太大差别,都具有以下特点:

1.评价主体主要以任课教师为主

评价主体可以是任课教师和教师群体,也可以是教学管理部门,也可以是学习者自己。有学习者参与的学习评价,能使评价效果更好,更能促进和改善学习。目前,不管中职还是高职,评价主体基本是任课教师,学生参与评价的很少。

2.在评价的时间上主要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评价主要集中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总结性的、相对全面的、综合性的评判。一张卷子决定成败的现象普遍存在,期中期末考试普遍存在。形成性评价做的很少,对于职业教育来讲,过程控制是技能形成不可或缺的。

3.评价标准以预先设定、绝对评价为主

在评价时,基本都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评价结果就是评价对象的各个个体与预定的目标的差距。这种绝对的结果往往没有考虑评价客体自身的情况,其相对于其他个体的相对位置,相对于个体自身以前的情况,所以评价结果往往缺乏激励功能。学生对考试既没有信心也没有兴趣。

4.学习评价的方式主要以量化评价为主

量化评价因为其客观现实的特点,一直以来都受到评判者的广泛青睐,但随着职业教育学习方式改变,在真实环境中的学习,使自然、整体、深入的质性评价更适合现代职业教育。

5.评价目的以奖惩为主

目前考核的目的主要还是奖勤罚懒、选拔晋级,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对评价对象发展所起的作用。我们认为,评价的结果应以激励为主,以人为本,关心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使评价对象主动参与评价过程。

二、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索评价机制的衔接

近几年,不少中职和高职学院,特别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学业评价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尝试,逐步引进了学生互评、过程监控、质性评价、功能多样化等评价机制,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但由于学生年龄、教学层次、教学保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尝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职教育,也不完全适用于高职教育。所以,中高职评价机制的衔接,实际是一个评价机制改革修订中融为一体的过程,既有差异又相互补充。我们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与大家分享具体的做法。

1.评价机制的系统结构要素的衔接

学生学业评价的有机结合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重要部分,学业评价系统结构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信息的取得方式等方面。下面就是我们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评价结构上做的一些尝试。

评价主体一般是任课老师或教师群,但也可以是完成实习指导的企业和学习者自己。有学习参加直接参加的评价,能使评价的效果更好,更能促进和改善学习。所以在中职教育的后阶段,我们就逐步引导学生参与自己学习团队的评价。在高职学习阶段,学习参与评价贯彻整个学习阶段,让评价结果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评价客体也就是评价对象,以往的评价对象单一,就是学习者。随着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广泛应用到学习的各个领域,评价对象也就从单一的学习者扩展到学习团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能促进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其优势是明显的,但如果分工不当,控制不力,很容易造成团队中某些成员偷懒、钻空子。所以对学习团队的评价我们从中职教育阶段的后期适当引入,在高职教育阶段全面引入。

评价标准是对学习效果做出判断所已久的准则或尺度。这个尺度是具体的、可以测量的,但一个标准不应是唯一的。标准不统一怎么有可比性?评价的目的不是分出三六九等,促进学习改善学习才是评价的真正要意。所以在中职教育阶段的评价,我们用的最多的是个体标准、团队标准,做的更多的是个体内差异的评价和团队内差异的评价。在高职学习阶段,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此阶段学习的重要目的,所以会适当考虑社会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量化评价为主,这种数量化的评价能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推理,所以长期以来受到评价者广泛的青睐。现在很多老师还是非常热衷于考试测验的评价方法。但这个方法往往与真实生活相脱节,与学生的实际学习也不一致,所以真实性评价方法(真实性评价是指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对学习者的表现进行的评价)越来越广泛使用。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完成工作任务和项目是学习的目的,所以在这个评价系统中,高职阶段就大量采用真实性的评价方法。

评价信息是进行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是形成评价结论的必要条件。这些信息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数据,也可以是形态的描述。所以要收集这些信息,可以用测验法收集数据信息,也可以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收集文字形态信息。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中职学习阶段,使用测验法、问卷法、观察法等传统的信息收集方法较多,但在高职学习阶段为满足真实性评价的需要,访谈法、文献法等信息收集方法被更广泛的使用。

2.系统的评价过程衔接

课程学业评价和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帮助学习者达到一系列既定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态度方面的积极变化。这个过程包括制定学习目标、实施适宜高效教学、评价期望的学习成果、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几个步骤。以往,中职和高职拥有各自独立的教学和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独立实施和反馈。中职教学的评价结果对高职的课程修订和教学设计没有影响,而高职教学的评价结果对中职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也没有指导作用。中高职的教学和评价过程自成一体,对学生的发展缺乏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此情况下,我们大胆尝试,把学生从中职进校开始到高职毕业衔接成完整的教学评价过程。每个学生进校时的资料会传给以后的学习过程,以指导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评价标准的制订;而阶段评价结果的反馈会应用到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评价标准的修订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过程。下面的这张图,就反映了中高职的过程衔接。

中高职评价过程衔接简图

3.测试题型与结果表示的衔接

在两个教学阶段中,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理实一体课程并存,但考核的角度和题目设计不同。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张表格。

对理论课程来讲,中职阶段的学生专业基础差,中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和考试习惯的惯性一时很难改变,所以学习评价主要以客观性测试题为主,传统的测试题目一般都会保留,主观题目的设计一般还是以所用知识较单一的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为主。高职阶段的理论课程虽然还是以笔试为主,但题型已大为改变,主要以论述题、计算题、设计题为主,并开始让学生进行情境分析和创业创造方案的尝试。

对实践课程而言,中职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对单项技能的操作测试,培养同学们专业的操作能力,对操作标准的精确把握,为后续学习或者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阶段的实践课程主要是对操作标准的创新,培养同学们个性化服务的能力。比如,对酒店客房服务技能中的做床技能而言,中专学生主要测试的要点是对标准化做床流程和操作细节的掌握。而高职学生要求就不一样了,要求如何满足不同客人的不同需求,这就是在标准化服务基础上的个性化服务要求,这在酒店行政楼层不可或缺的技能。

对理实一体化课程而言,中职学生只是要求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结合,考核主要以操作和笔试的方法为主。而高职学生就要求能完成具体的任务和项目,是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技能、专业的职业态度有效运用的能力。

对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考核结果的表现也不同,中职学生还是主要以准确的分数来表示,而高职学生的考核成绩常用等级和评价来表示。这种定量和定性测评的结合,既能有效保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调动同学们积极运用知识的积极性。

三、中高职评价机制衔接所坚持的基本原则

在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不少的问题,一些困惑至今也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但不管怎么做,我们认为一些基本的原则必须要坚持,才不会导致改革偏离方向。

1.尽可能地发挥学习评价的所有功能,需要坚持一个总的评价规划

这个规划应包括各种类型的学习评价,并对各种类型的评价在课程和阶段上做出不同的安排。比如,在中职教育阶段,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自觉性较差,传统性评价可适当广泛使用;在高职教育阶段,学生的专业基础已经建立,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明显提升,所以真实性评价就更加适合。但并不是说,在中职教育阶段就完全不能进行真实性评价、在高职教育阶段就完全抛弃传统性评价。例如,在给签订合作协议的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学生上餐饮服务技能这门课程时,我们会让他们来到我们学院的三星级实训经营酒店,交给他们一些最简单的真实任务,以“做”的效果来评定“餐饮服务技能”这门课程的成绩,同学们基本能胜任。而我系学生在上“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时,也会对“中西餐摆台”的单项技能进行测试,对于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了此项技能的同学们也并不排斥。

2.在学习评价各种功能的取舍上,越是高一级的学习阶段越是应注重导向、改进、激励等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选拔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方式为主,注重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之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性、全面性、综合性的评判,便于对一个学生进行评价、选拔或者诊断。传统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以选拔功能和控制功能为目的,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更多地采用了形成性评价、教育性评价和真实性评价等方式,小心地保护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评价尽可能地发挥其正向、积极的导向功能。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中职学习阶段,36门课程有21门是闭卷笔试的测试形式,而高职学习阶段的28门课程仅有6门课程的测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这6门课程都是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证书课程。

3.在学习评价的功能要求上力求适度,切勿过度

特别是控制、选拔和激励功能,尤其是对于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职校学生而言,过于频繁、过于苛刻、过于狭窄的评价,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所以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了更多的灵活的评价标准。例如,进行小组学习时,小组间相对的评价标准、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更多的质性标准等被广泛使用,意在重视学生的创造力的焕发,形成宽松的评价环境,避免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心理负担。

4.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应根据其学习阶段的上升更多地参与评价

我们都知道,有学习者直接参与的学习评价往往能使评价的效果更好,更能促进或者改善学习。所以我们大胆尝试了把小组间互评和学习者自我评价引入评价体系内,而同学们并没有为自己掩饰,其客观公正的态度大大超乎了我们的预想。特别是在高职阶段,真实性评价被广泛使用,学生参与评价的全过程,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都会向同学们公开,甚至评价标准都由同学们亲自制定,这种让学生们全面了解的形式实际上更好地促进了同学们的学习。

总的来说,中高职衔接还是一个新话题,虽然以前我们已经在升学的衔接方面有了一定的尝试,但在培养方案、教学过程、教学资源、评价机制的衔接等方面还几乎是空白。目前,我们在评价机制的衔接上也还只是在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评价的具体方法还不成熟,评价效果也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所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和行业专家,加入我们这项研究,实现中高职更加有效地衔接。

参考文献:

[1]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方案.

[2]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利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理论、评价体系与评价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4]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