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师德论文

高校师德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4 11:46: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师德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师德论文

篇(1)

(一)经济体制转型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利益呈现多样化,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侵蚀部分教师,许多教师在利益面前不知所措,导致教师职业信念淡薄,追求物质享受,逐渐削弱主流奉献精神。其次,由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因素的影响,房价、支出与职业收入不成比例,使得一些教师没有工作积极性,不能认真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了生存另辟新径,不能将精力投入到教育、科研中。

(二)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完善、执行力弱化

[2]当前,我国有些高校缺乏对师德建设的认识,多数高校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教育上,而对师德建设流于“形式”,对于师德建设管理权限、组织管理方面等机制不完善,师德建设没有形成有效完整的保障机制。而在执行方面,执行力弱化,许多规则只是形式,操作考核基于定性考核,定量考核少之又少。

(三)转型期教师忽视自我修养

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往往是重才轻德,使一些教师在职业认识、德才观等方面出现偏颇。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教师忽视自身道德修养,重业务而轻政治,重科研而轻教学,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职称晋升、薪酬等物质层面的追求上,在模糊的教师师德考核标准下,自身道德修养不够。

二、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

为了加强转型期高校师德建设,政府要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使高校教师真正领会统一的师德规范和标准,将个人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内化并转化成高校教师的自觉行为。同时,高校可以按照统一标准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符合师德规范的标准,可以更好地促进师德建设。

(二)净化高校氛围

首先,高校要积极宣传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强大宣传功能,增加高校教师的职业荣誉感[2],激发高校教师形成职业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素质。其次,高校要采取激励措施,对于师德良好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宣传,通过激励使其他教师内化自觉形成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高校要严厉打击学术造假等污染学术氛围的不良行为,加大惩罚措施,为广大教师树立警醒标杆。

(三)发挥高校主体作用

高校应定期举行加强师德建设的教育培训,在完善师德培训的同时也要区别对待,不同的教师群体设立不同的师德培训内容,以便领会以德治教的意识。高校主体还应引导教师自觉充实内涵,主动自律实践,让高校教师能够积极更新自我知识储备,成为教育与科研能力过硬的传道者。

(四)加强高校师德激励和评价机制建设

篇(2)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涉及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其建设管理与评价体系指标的确定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地、系统地反映高校师德建设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协调以及整体运作,体现出层次性和结构性,保证师德建设管理与评价的有效运行。

2.科学性原则

纳入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的每一个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内涵和科学的解释,既要符合时代精神,同时也要体现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的要求,在考虑指标选择、指标权重确定、数据选取时,要体现数据的可比性和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3.操作性原则

评价是为管理服务的。如果评价的指标体系过于抽象复杂,就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证目的的真正达成,指标的设计既要考虑有数据的支持、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又要考虑计算方法的简易性等。

4.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要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所谓的横向可比性,指的是在不同学校之间或同一学校的不同内设机构之间评价结果的可比性,这样能够衡量不同单位师德建设方面的效果。纵向的可比性指的是在同一单位或部门内部,不同的发展阶段师德建设水平和效果的比较,这样可以保证同一单位和部门师德建设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才能促进师德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评价体系的内容

1.评价内容

高校师德状况如何,关键取决于高校能否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构建一整套师德建设的制度和体系,形成“以制度强化师德、以典型引领师德、以活动推进师德”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因此,师德建设的结果取决于师德建设工作,而师德建设工作的成效就需要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作为载体来进行督促与推进。按照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的要求,评价体系是对高校内设机构在师德建设工作方面的管理与评价。主要内容为师德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建立;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工作的相关制度;年度工作安排部署与规划;先进典型的培养与宣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的推进措施和主要业绩;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与培训;教职工职业道德的监督与考核。

2.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师德建设的一般规律,合理划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建立一个完整的有反馈的连续闭合的师德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一切都将有利于学校统领师德建设的全局,最大限度地消除以往师德管理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加强师德建设的科学决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师德建设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师德建设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使高校师德建设工作量化、细化、规范化,从而对高校内设机构师德建设工作起到考核、评价与激励作用,形成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制度创新。

3.评价体系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所指向的目标是高等学校及其内设机构,评价的指标注重在师德建设的“工作”。对一个单位而言,师德建设能否不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言之有物、落地有声的抓出实效,关键还是各级党政组织的工作“实打实”的抓出成效,做到有规划、有制度、有部署、有载体、有检查、有考核评价。鉴于此,在设计和运用评价体系对师德建设工作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统领师德建设。师德建设长期以来往往被看作是“软任务”,存在着上热下冷的倾向。但从“立德树人”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视角审视,师德建设又是一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成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质量的“硬任务”,是大学教育的“魂”之所在。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务必重视师德建设,定规划、建制度、提要求、抓落实。否则,必将使师德建设流于形式,形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

二是围绕“教风”抓师德,引领师德建设。“教风”是各高校依据师德规范并结合各自学校实际制定的教师行为准则,是师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树人”必先“立德”,“立德”必先“立师德”,正所谓育人者必先育己。因此,师德建设的主线应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教风”建设,以良好的“教风”带动优良的“学风”,形成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立志成才的“大爱、大学、大道”的校风。

三是发挥“评价体系”作用,推进师德建设。“评价体系”着眼于对各基层单位师德建设的考核与评价,旨在以量化的方法评价各单位师德建设的状况,以此督促和推进师德建设。对个人的师德评价建议由各基层单位制定细则并实施。“评价体系”中各项评价指标,以项目量化的形式,体现了师德建设的实效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合理区分了不同指标的权重,在实施中应注重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以日常考核为主的原则,切实发挥“评价体系”在师德建设中的考核、评价与促进的作用。

二、师德评价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是推进师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在组织实施中要以推进工作为导向,以量化考核为基础,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切实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一是建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及各基层单位应建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要以主要精力抓师德建设,承担起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责任,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评价体系的运行机制。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的组织与运行应由校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按照师德建设工作相关职能的要求,组成考评小组对各基层单位师德建设工作进行年度考核,作为师德先进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考评结果既是对各单位师德建设工作的评价,也是师德建设加强和改进的重要依据。

篇(3)

1.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等同高校发展不相符由于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较为迅速,使得高校内部的许多青年教师在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许多青年教师在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上的趋向有所不同,在怎样处理竞争关系、功利关系等方面稍有偏颇.而且,存有大部分的青年教师伴有严重的自我主义、拜金主义等方面的思想错误.在工作生活遭遇不快时,会将自身放在首位,以自我发展为中心,缺乏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以及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服务的事业心。

2.青年教师在工作与日常生活等方面合作意识较差团队精神是一种群体内驱力,体现着团队的协作精神和战斗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创造团队业绩的重要条件.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呈现竞争化,加之许多青年教师在家中属于独生子女,这就愈发的促使青年教师功利化和自私化.教师同教师的竞争性加强,反而其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比较薄弱.有的教师为了展现自我,无视与别人的交往,缺乏与他人在教学上的探讨,导致教学过程脱节孤立、学生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不仅如此,还有的教师的性格比较孤僻,容易沉浸在自我世界中,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甚少,忽视了合作的重要性。

3.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方面缺乏端正的心态由于时代的发展较为快速,教师对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以及教书育人工作带有一定的浮躁情绪,这就使得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叛逆心理.在教学中态度不够严谨,对待自身的教学工作保持得过且过的心态,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投入力度较少.有的时候没有遵守教学计划和学科特点开展授课工作,在课堂上随便的应对、照本宣科等.在学术研究方面,急功近利,只顾完成研究任务,轻视了教学工作的严谨性。

二、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水平的对策

1.积极转变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有关师德师风的理论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提炼,也是人民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锻炼的指导思想.高校青年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指导青年教师的行为,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价值观念.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才会有意识的改变自身的心态,逐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力度,将优秀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者作为自身的发展榜样.高校要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氛围,进而引导青年教师工作高校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要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氛围,帮助青年教师转变自身行为与态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建设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觉悟和行为意识,利用科学的舆论导向来抵制不良师德师风的出现.对于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以此来鼓励青年教师奋发向上。

2.将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工作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规划、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制度,对师德建设目标、组织实施、保障措施、考核评价、奖励办法等提出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积极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来激发青年教师的建设工作,完善相关方面的考核制度,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

篇(4)

1.教师要通过教育活动进行教书育人。

高校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特别是工科类的教师,更是要将做事精细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发扬出来,传输到大学生的脑海里。教师要淡化“长尊”意识,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适时点化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要积极探索学科领域的前沿。

高校教师要带着适度的怀疑批判精神,突破僵化的知识体系,探索新知识、新技艺。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他们带入科技探索的殿堂,以培育其基础科研能力。

3.教师要加强社会服务意识。

高校教师要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为社会服务。教师的教育成果还体现在学生对社会的服务与贡献上,因此,教师培养的大学生要具有产研结合能力,要能够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

二、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道德风尚是伦理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总体上说,广大高校教师仍能坚守道德底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教师的意义,推动着良好师德师风的发展。但客观来看,我国师德师风建设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教学热情淡化

部分致力于献身教育科研事业的青年,迫于生活的压力,选择了高压高薪行业;部分教师忽视“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职业底线,无法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例如:忽视教育教学的连贯性,上班只做分内事,下班就消失;上课“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无法在教育方式上突破创新;恪守“师道尊严”,与学生保持距离,不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等等。

(二)科研动力退化

部分高校执行的教师评价制度过于简单化、标准化,且过于注重科研。科研任务已经成了高校教师的“家庭作业”,部分教师为了顺利完成科研任务,剽窃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科研课题申请、职称评定等盘根错节的评价制度,打击了部分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抑制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使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产生了动摇。

(三)服务意识错位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高校教师的趋利性越来越明显。科研课题的优劣不再以学术质量论高低,而是以科研经费的多少为评价标准。研究成果成为了课题的附属产品,课题研究充满了营利性思维,这影响了学生对教育科研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形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三、师德师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全球化和网络化

全球化和网络化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平台,高校教师大都通过网络搜索科技信息,交流专业知识,表达学术见解。但是,这也造成部分高校教师运用自己在本专业领域的人脉资源,“汉化”国外成熟的科技成果,换取“名利双收”的短期效益。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阵痛

我国教育体制在不断改革:从以师范教育为基础到多元化教师培育,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从大学生学费公费到自筹,再到师范生免费政策的宏观调整……这一系列变化使得高校教师增强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法制观念。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道德观念逐渐模糊;矫枉过正的回归传统的教育理念,又固化了部分教师的思想。

(三)知识产权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艰辛过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对淡薄的知识产权意识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引用无度,甚至直接剽窃他人成果。高校教师道德品质的堕落,导致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倒车”现象。

(四)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不健全

高校教师考核制度单一,过分强调教师的全面发展。高校教师的年终评价内容一般包括学生评教、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同行评价等项目。由于评价项目由学生、教师等个体来完成,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导致部分教师为了好评而改变策略,讨好学生。科研经费报销制度过于繁琐,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大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德师风的平衡发展。

四、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

(一)强化师德师风的理念教育

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师德培训,帮助高校教师改善政治思想、职业理想和道德、法制观念等。要对新入职的高校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增强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要建立指导教师责任制度,引导新入职教师适应高校教师生活,帮助其梳理职业规划和科研学术思路,做到同事之间的“教学相长”。

(二)教育事业回归公益化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我们应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逐步铲除附着在高等教育上的商业土壤,为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环境。教育回归公益化,有利于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三)师德师风体系法制化

应逐步健全我国教育法律法规,进行制度化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为高校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还应通过多方位、立体化的淘汰制度,让高校教师自觉遵守师德师风底线,预防教师腐败堕落,促进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

(四)教师评价体系人性化

篇(5)

(一)问卷设计

师德评价数据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来收集。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等人口学特征进行调查,第二部分从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立项、职业纪律与职业态度四个方面出发,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18个判断层分别设计18个问题。对每个问题采用李克特5分制量表打分,其中“1”表示非常不满意,“2”表示不满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较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

(二)样本选择与调查人员确定

选择湖南CS学院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该学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湖南省高校学院的办学水平。该院的教师队伍涵盖各种年龄层次、学历层次与职称类型,具有代表性。在调查人员方面,主要选择该院的教师、学生、教育部门的管理人员与外部教育专家等。采用360度评价法,收集收集师德评价的相关数据。

(三)研究方法选取

在指标体系的验证方面,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指标体系的效度;在权重确定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19];在师德实证评价方面,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分析该院的师德水平。

二、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与说明

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用来客观测量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代表性等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反映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与特征,体现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政治思想、职业理想、职业职责与职业态度四个项目出发选择评价内容,初步构建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二)信度与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信度测试用来检验对测试工具的有效性,本文使用内在一致性信度来检验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是否可信。克隆巴赫系数是对内在一致性信度的测量,测试中每个项目的得分与总分的变化越一直,这个系数的值就越大。这个系数值越大,就越可以确信这个测试是内在一致的,或者是在测量同一事物,也就是每个项目测定的值的汇总。根据收集的数据,对其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计算结果可知,alpha系数为0.861,说明各问题内在一致性强,所设计的问题能准确地收集研究所需要的数据。2.效度检验。效度用来衡量测试工具是否能测量要测量的内容。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对其效度进行检验,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各项拟合指数的结果都符合标准的要求,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因此可以利用本文选取的指标来综合衡量与测度高校教师师德水平。

三、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教师师德进行测评。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方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具体步骤如下:其次,确定评语等级论域。对高校教师师德按非常差(1分)、较差(2分)、一般(3分)、较好(4分)、非常好(5分)五个等级评分,由此构建的评语等级论域如下(见表4):再次,构建模糊关系矩阵。以U1为例,根据表4中的相关数据,则U1的模糊关系矩阵为同理,可得U2、U3、U4的模糊关系矩阵。第四,确定各判断层的权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项评价因素的相对重要性。通过对教育领域、社会领域以及教育智能管理部门专家的咨询与调查,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经整理与汇总,确定其权重,具体如表1所示。最后,进行模糊变换,得出评价结果。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由式(3)可知:该学院师德水平非常高的可能性为12.75%,较好、一般、较差与非常差的比例分别为18.40%、26.10%、27.70%与15.05%。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学院的师德水平较差。利用表4的数据以及表5与最终的评价结果,可以分析师德水平较差产生的原因。政治思想水平较高,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教师政治思想觉悟较高,是非观念明确,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在职业理想方面,总体水平一般。主要是由于部分教师受到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过分追求个人价值与个人事业的成功,而对教育事业缺乏足够的热情与激情。对学生的关爱不够、部分教师不遵守学术规范以及大部分教师缺乏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与志向则是导致职业职责水平较差的主要原因。最后,职业态度水平差主要是由于服务意识与创新意识的缺失引起的。大部分高校学院都是从中职转型而来,部分教师墨守成规,躺在过去的功劳薄上,缺乏创新意识。此外,教育不仅是生产,同时也是提供服务,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教师的服务意识均不强。

四、结论与建议

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德育师德建设

Abstract:"Scientificdevelopmentoutlook"istheessencetostrengthenteachers''''moraleducationallevelandtopromotetheteachers''''moralqualityandimprovetheoverallqualityofyoungteachersinuniversitiesanditisalsothebasicpolicyofmoraleducationalworkinuniversities.

Keywords:Scientificdevelopmentoutlook;Moraleducationinuniversity;Teachers''''moralconstruction

在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真正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以人为本,加强师德建设既是职业要求,也是历史责任。教师职业的特殊、神圣,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师德,是人民教师的立教之本。“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养,是事关高等教育发展、永葆高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是强化高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之所在,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治本之策。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高校德育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高校德育创新的理论根源。以人为本,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食粮。“以人为本”具有三层基本涵义: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1]。以人为本,人既是所有事物的前提,又是所有事物的根据与最终的本质,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

2师德建设“以人为本”的意义

高校德育对于高校教师自身来说就是师德。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更需要教师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重视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所以师德更具有自律性。师德的主体是教师,在师德建设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为本,一切工作围绕服务和促进教师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

师德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了高校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它突出了尊重高校教师的人格和权利,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既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又服务社会愉悦生命;它着重突出了人自身,把人作为教育关注的对象与最终目的,注入了更多人性化的关怀与思考,既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又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做人的责任,从思想认识到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都融入人的情感,师德具有发展性和开拓性。

3以人为本,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纵观这一群体,他们在政治上日趋成熟,业务素质较强,时常提出自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的看法和主张,视野开阔,知识结构较新,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创新,在外语水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上具明显优势,换句话说,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然而,在他们身上也显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矛盾冲突,诸如: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淡漠感并存的矛盾;思想观念上的思维敏锐与偏激性并存;认知难以和社会、实践趋同;务实求新,讲求实际,有积极的进取心,但缺乏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价值观上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建功立业,但价值取向过于个人功利化;追求自主性与表现被动性及依赖性相存的问题,等等。如何以人为本正视并正确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化解存在的困难、问题与矛盾,使他们的师德素质得以强化并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才华,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3.1以人为本,激励高校青年教师奉献与敬业高尔基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活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动机是激起行为的直接原因,它代表着人内在的心理面貌和状态,是启动、维持和终止某一行为的能动的心理力量。而直接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动机强弱的,则是其心理发展的成熟度。所谓心理发展的成熟度,是指教师不仅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知识、经验、能力,而且在认识、情感、意志、个性心理等方面都达到某种完备程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并胜任教学工作。事业心、成就感是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因此,以人为本,尽可能多地培养成熟度高的青年教师,既高标准严要求,重使用重培养,又要关心、爱护、扶植、尊重他们,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促使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励、开发和调动,这亦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师德的最高境界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又是师德的核心部分,教师在奉献和燃烧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教师职业是幸福快乐的,而奉献、敬业又充满着挑战,只有幸福快乐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并具挑战性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发展、尊重、理解、完善他们,使其最终具有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

3.2以人为本,创造祥和文明的校园环境

3.2.1以人为本的舆论环境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比如对高校从教优势的宣传,可强化青年教师的健康情绪体验。高等学校对于教师的诱惑,并非是地位怎样显赫、待遇如何优厚,而是可以有着更多的精神自由、科学活动中的选择自由、创造自由以及成就事业的机会较多、工作有弹性,加上文体活动较丰富、待遇稳定有保障,还能享受到一份宁静、悠闲与宽松的校园生活。因此,充分运用多种媒体来调节学校舆论环境,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引导,强化责任意识、育人观念,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培养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加强师德修养变成青年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求,以完美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促其健康成长。

3.2.2以人为本的学术环境开启智慧活跃思维高校青年教师求知热情高,以人为本,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扶持他们参与科研,提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试验设备、图书音像资料以及重点科研课题、参加重要学术活动的机会和必要的资金支持等软、硬件;提供各种进修、培训以及出国等机会;同时抓好老、中、青传帮带工作,使青年教师从老教师身上学到精湛的师能和高尚的师德,在学业、学术、思想上更快地提高;注重加强校际间、国内与国外、老、中、青教师之间以及青年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允许就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使之在学术探讨、交流、争鸣中开启智慧,活跃思想,承前启后,立足于发掘和发展本学校独有特有的学术风格、学术文化,注重精神理念的提升,给更多的青年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

3.2.3以人为本的人际关系与生活环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以人为本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更需要高校各级党政领导以"领导就是服务"为宗旨,做青年教师的知心朋友,及时宣传、表彰具有良好师德的先进人物,让他们学有榜样,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教风学风的养成,爱岗、敬业、奉献,建立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各级党团组织、工会可根据青年教师的性格、特点和爱好,有针对性地举办诸如中国历史文化、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文学艺术修养等各类讲座或报告,举办文艺晚会和舞会,举行各类体育竞赛,使广大教师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让青年教师在其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完善和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3.3以人为本,真正实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人才和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领域中领先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双重任务,高校青年教师是实现双重任务的主体,“希望我们的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社会尊敬的人。”[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以人为本,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很强的表率性和典范性,充分发挥榜样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加强师德修养,用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弘扬正气。

3.3.1努力认真地学政治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己严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强化从师素质,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注意加强自我心理调适,着重对自身的心理品质、职业道德、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进行重塑和再提高,简言之师德师魂就是高校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

3.3.2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升华自身,钻研业务以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青年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注重知识面的拓宽、知识储量的增加,在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增长才干,并注意不断地用中国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充实自己,进而去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精华。

3.3.3加强对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系统地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规律、原则和方法以及一些交叉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相关的知识并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同时密切关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力争站在发展的前沿,以开拓学科新领域。“铸师魂,养师德,练师能,作师表”,使高校青年教师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3.4以人为本,强化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关键取决于教师本人能否积极参与、自觉、自律地提高道德修养。师德的内涵是“为人师表”,而“师德”的外延,就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以更高的道德风尚赢得社会的尊敬。“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4]

3.4.1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要把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要求,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确定下来,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约束力。师德建设要落到实处,必须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建立切实可行的师德评估标准,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把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纳入教师岗位职务考核体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与聘任、职务职称晋升、评优、奖励挂钩,对在教书育人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特殊津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更新教育理念,完善道德修养,将师德规范的要求融入到岗位职责中,使之正确地把握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及消极腐败现象的影响,牢记“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教师理论认知和工作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断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不断增强道德自律意识,进而鉴别和选择正确的行为准则。谨记:“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师德产生的效应是无以估量的。

3.4.2强化组织观念、纪律观念、职业道德观念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学习老一辈教师的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精神。教师职业是崇高的,更需要的是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教师是''''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培育者,所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大写的‘人’,而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探索完美地实现人的创造潜能的过程”。[5]因此,关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爱是教育之本”,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奉献。关心学生,诲人不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这是师德的核心,是高校青年教师高尚心灵的体现。

3.4.3抓紧对青年教师进行国情国力教育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底子薄,人口多,更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便是在发达的美、英等国,其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只处于中等或中偏上的水平。真正使广大的青年教师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从我做起,热爱教育事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就是该尽的职责和本分。”[5]高校青年教师要做“人师和经师两者合一”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以德治学”崇尚科学,探寻真知,不断创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自身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立性和创新思维,关注自身生命价值的完善,在获得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进步、祖国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04-27.

[2].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9-0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6.

篇(7)

关键词:师德;问题;对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43-02

人文关怀的缺失是导致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根本原因,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构建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相一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融人文关怀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就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而教师素质,师德为首。高校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既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职业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关系高校软实力和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刻不容缓。

一、高校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师风是师德的外化表现,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具有鲜明指向的思想与行为的定式或习惯,指教师的学风、教风和作风。师德不仅指教师职业道德,还包括教师的个体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综合体。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有良心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教师要爱岗敬业,教师要关爱学生,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而当前在高校师德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正视,并查找原因,寻求对策。

1.高校教师中出现了一些学术腐败现象。表现是,极少数教师违背科学精神,存在拼凑、低水平重复,甚至剽窃抄袭伪造的学术腐败现象。2006年,被誉为“韩国最高科学家”的黄禹锡被查出,其2005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两篇关于胚胎干细胞系克隆技术的论文确属伪造;同样是2006年,中国出了个“黄禹锡”,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被查出,其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以虚假科研成果欺骗了鉴定专家、上海交大、地方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等。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极个别教师找写论文的腐败现象、掏高价找中介的腐败现象,为评职称或课题立项、评奖,托人情、拉关系、请客送礼的腐败现象。

2.高校部分教师敬业精神有所淡化。主要表现是,个别教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道德准则淡漠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减退了[1],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深入研究,墨守成规、满足现状;还有个别教师备课不认真,上课照本宣科;极少数教师课堂上对某些问题的解释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传播“小道消息”;部分教师关爱学生力度不够,只教书不育人等。

3.高校部分教师功利意识严重。主要表现是,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一切从个人利益和自身的价值标准出发,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向实惠,有酬劳则干,无酬则敷衍;还有极个别教师考试送“感情分”、“礼物分”,甚至用自己的权力向学生索取利益;做学术研究时,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等。

4.高校部分教师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人际关系紧张。主要表现是,少数教师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只注重个人发展,不关心他人进步,甚至把同行或同事看做潜在的敌人;还表现为极个别教师把备课、上课和考试时的经验和好做法当成秘密来保守,不愿与他人分享;为了站稳脚跟,快出成绩,树立形象和评职称,部分教师间竞争激烈、人际关系淡漠等。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受整个社会大变革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冲击;再加上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电影、流行音乐等各种载体对中国实施软力量战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社会整体风气趋于实用,道德的权威日益下降,道德的底线不时被突破[2];社会中存在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对高校教师的思想形成了强烈冲击,使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另外,学校方面和教师自身方面也有一定原因,如高校师德建设没有形成规范,教师自身修养不够等,从而导致一些高校教师师德的失范。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策略与措施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和个人道德修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常抓不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德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完善规章制度,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学校各级领导要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加强组织领导,把师德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当做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其次,要完善和创新师德建设的运行机制,推进师德建设制度化、科学化进程,促进师德建设从人为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化[2],制订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2.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职业道德教育,多渠道、多层面开展师德教育活动。首先,要通过学习,让教师全面理解和掌握师德修养理论,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使教师牢固树立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其次,可开展以“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三平”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为主题的师德征文活动,开展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演讲比赛,开师德师风建设心得报告会等活动,不断更新和优化师德教育的载体,促进师德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

3.加强师德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如通过评选和表彰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德育工作者等活动,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激励和导向作用。如2010年4月,《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连续报道了大连海事大学贾凤姿教授的先进事迹,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就及时组织教师学习,学习她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学习她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她的三“真”,即学业钻研的真,课堂付出的真,对待学生感情的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就教师个人而言,每位教师都要以在师德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作为一面镜子和样板,时时对比自己,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和欠缺。另外,教师要开展换位思考活动,把自己换位于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行为、日常做法作出判断,进行反思;把自己换位于家长,以家长的视角对照自己的不足,并在实际中改进和提高[3]。

4.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机制。要建立起标准合理、内容客观、手段公开、结果公正的师德考评机制,健全师德考评的指标体系。首先,在对教师进行评奖评优及年度考核时,应坚持师德条件与学术专业等业务条件并重的原则,注重考核教师在理想信念、教学态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表现。其次,加大奖惩力度,发挥激励和警示作用,对师德失范行为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处理,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生重大事故的,擅自停课调课的,学术科研行为不端的,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不严的等,给予通报批评、降薪或降职处理[4],甚至可以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续聘。

总之,高校师德建设需要常抓不懈,既需要外在的教育和制度约束,更需要每个教师内在的修养,来不断提高个体的师德水平,从而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的师德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松青.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85-90.

[2] 刘伟杰,曲海燕.论国际软力量竞争与职业高校师德建设 [J].成人教育,2010,(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