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组德育总结

小组德育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8 04:46: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组德育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组德育总结

篇(1)

[关键词]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网络平台;品德小组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75-01

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直接影响到初中学校的德育水平提升。因此,很多初中学校领导及教师均在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上积极探索与努力,希望能探索总结出更多有效的、具有创新性的德育教育方法,对初中生实施更为有效的德育教育,不断提升初中生的整体思想品德水平。笔者在具体德育教育实践中发现,过多采用传统德育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为提升德育教育成效,我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初中生实施德育教育。

一、构建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网络对于初中生而言已不再陌生。为提高德育教育成效,初中学校应构建自身的德育网站,通过德育网站这一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德育教育。德育网站可由学校组织信息技术教师专门打造,在打造德育网站的过程中,应积极听取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通过意见的反馈更为科学合理地构建学校德育网站。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德育网站的布局应合理,栏目应清晰。具体可开辟“德育话题”“德育新闻”“德育标兵”“德育榜样”等专栏。德育网站构建完毕后,学生便可通过浏览德育网站的方式,获得更多德育教育,从而不断提升思想品德素养。另外,微信现在也广受青睐,为此,初中学校可单独开辟一个德育公众号,要求所有学生家长均订阅该公众号。在此基础上,学校便可安排专门人员及时对学校德育公众号的内容进行更新。如可文章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升思想品德水平,并让家长明晰提升孩子思想品德水平的重要性等。有了专门的德育网络平台后,初中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便会事半功倍。这样的德育教育方法与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有很大不同,不仅更具现代性和吸引力,也更能被广大初中生所接受。

二、打造品德小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对于初中学校而言,为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德育教育成效,可要求各班班主任在本班内建立品德小组。品德小组主要负责如下任务:(1)对本班学生出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记录与汇总,并及时将结果呈报给班主任;(2)从学生角度对相关德育教育方法进行探索与总结,给品德教师、班主任及学校领导在德育教育方面献计献策;(3)积极帮助班里存在品德问题的学生,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可以说,品德小组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智谋团,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小助手。初中学校在打造品德小组时,应严格控制品德小组的具体人数,一般而言,每个班级的品德小组人数应控制在6人以下。研究发现,6人以下的品德小组更利于成员之间进行相互探讨,让所有成员均有发言的机会。品德小组建立后,为便于发挥品德小组的积极作用,可在小组内让成员推选组长。这样推选出的组长会更令大家信服,更具权威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班品德小组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探索。正所谓,只有交流才会出现思想的碰撞,才会产生更多思维的火花,才会让品德小组在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三、采取实践德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篇(2)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德育教学 中等职业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050-01

1 项目教学法简述

随着我国对中职德育教育的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项目教学法也开始广泛应用于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项目教学法的含义是指经由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以本身已经掌握的知识作为基础,自动自觉地收集相关学科的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信息共享,进而达到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已有知识和提升新知识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2 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2.1 提高学生学习德育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知识基础差和不爱学习的通病。而传统的中职德育课堂说教式教学更加大了学生对学习德育课的排斥。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引入项目教学法,旨在营造一个轻松的德育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德育的兴趣。项目教学法的优势主要在于,一是学生可以自由地收集相关的德育学习资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二是德育教学项目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生活紧密相连,比较容易完成,并且与原有学习成绩关联不大,学生可以从中获取成功的;三是学生自觉主动地开展德育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分小组交流可以互相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在良性竞争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2.2 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德育

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教师传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习什么内容,完全属于填鸭式的说教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很难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把德育课堂中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以项目形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收集适合的学习资料,并分组进行讨论,学生决定学习计划的制定和收集资料的分工,互相需要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整个德育项目。这就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在学习德育时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主动地发现问题,主动地采取方式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是学生步入社会必须拥有的基本职业素质。中职学生的年纪较小,社会经验少。为使中职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教师要在开展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这也是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必备的教学内容。

3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尝试程序

实施项目教学的程序是确定项目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总结评判的过程, 对学生来说,则是一个阅读感知自主思考群体探究自我修正能力提高的过程。

3.1 确定项目

确定项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一方面,德育教学内容的伸展性很大,从教师组织教学的角度出发,项目既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考虑到教学目标和时间安排,又要能掌控学生学习的方向和进度,否则就容易使德育教学陷入失控状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学习水平。

3.2 合理分工

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最好途径就是小组分工学习。因此,合理分组对实施项目教学至关重要。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性别等因素都应在分组时充分考虑,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小组内部再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减少成员间的相互依赖,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在团体中的责任意识。

3.3 小组讨论

把根据分工、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和完善,形成初步统一的意见,并推荐一人代表本组参加班级交流。

3.4 班级交流

由各组选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教师在活动中担当“主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激励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步骤。

3.5 教师总结

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乘热打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内容有二:一是项目内容的最终结论,给学生以明示,并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所在;二是对各小组学习情况的评判。有竞争就必然的高低输赢,对表现优秀的进行表扬,对落后的进行鼓励。

结语

项目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过程,它是一种更注重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能和知识。

参考文献

[1] 郭颖.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应用探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8).

篇(3)

学校大力推行的德育导师制工作,需要高中各个年级和班级师生的全力配合。首先各个年级要组织每学期最少三次的师生面对面交流,每学期要召开一次德育导师制的汇报总结和专题研究会,把每个班开展德育导师制的相关材料上报,由政教处对每个班的情况进行考核,决定奖惩。每位教师每月至少一次找学生沟通,写好交流的主要话题,要有一定的文字材料为依据,非班主任可在年终考核得基准分五分,并且可以作为评优的先决条件。

2.平望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1)学生分组实施步骤:首先在高一、高二年级进行试行,全体教师承担学生的德育导师。其次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协同班干部负责分组工作,按照个体差异,优化组合的原则,实现小组的编排。在编排过程应该注意,本小组内部既要有基础好成绩好的学生,还要有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且性格方面也应该均衡,男女比例应该达到一致。

(2)确立受导关系实施步骤:学生在进行分组后,教师抽签确定自己所负责的德育合作小组,并承担该组全部学生的德育导师。每个班的班主任负责向德育导师提交受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和家庭背景灯,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素材。

(3)导师工作职能:导师应该关注学生在思想、品德和行为等方面细节上的表现,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正确的行为导向。关心受导学生平时的学业情况和家庭情况,以及特长的发展等,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为受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安排课余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和兴趣小组,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绪波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调整。随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遇到的各种情况。

(4)考核方案: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考评。考评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年级组考评、导师考评和政教处考评。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规范等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评选出优秀德育导师和学生给予表彰。

3.高中德育导师制的优点

德育导师制主要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在思想心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需要帮助的制度。学校选择一批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和关心学生并且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教师贴近学生,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达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目的。德育导师制的重点是动员多方面的教师力量,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德育导师制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安排的导师将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导师和学生间实行双向选择。德育导师应该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变化,同时对学生群进行指导,让学生觉得导师平易近人。总之德育导师制是一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

4.结束语

篇(4)

案例教学法以鲜活生动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互动,将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参与性特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分四个步骤:教师导向,展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1.教师导向,展示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的引入阶段。常见案例呈现方式有:(1)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2)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3)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4)教师利用即时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课堂上教师以恰当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增强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及教学时长,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案例。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现关键信息和核心内容,联系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由传统灌输式教学到参与式互动教学的转变。

3.小组交流,讨论案例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案例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教师可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其次,注意把握学生的讨论时间。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长,内容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发言机会。另外,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在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给予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保证讨论效果。

4.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总结发言时,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二、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与传统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应高得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很大转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处于统治者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日积月累,很容易养成依赖、被动的习惯。“双主体”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地理解。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和接受者,是知识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认知主体。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需要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学生为了参与其中,需要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并与其他学生非正式地讨论相关案例,进而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作出相应贡献。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见解,并发展自身团队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有机统一

在德育课教学中引入具体案例,并不是完全抛弃理论讲授,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达到案例探讨和理论掌握统一的效果。德育课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案例作为教学知识的突破口,将德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掌握课程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本身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把握、引导不好,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则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堂内容脱节或相背离。因此,德育课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具体的案例研讨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之间的关系,把教学案例的研讨与德育课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统一起来。

三、德育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积极导向作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参与性强的教学方式,消除了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导向作用。

1.克服传统教学弊端,提高教学时效

案例教学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案例学习过程中民主开放的讨论气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课堂氛围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德育课教学时效。

2.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发挥创设了弹性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因而案例教学是一种适用于德育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增强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目标,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学习 培训设计

人类的学习就是为了更加自如地解决现在或将来的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学习其实就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怎样培养一个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帮助学习者有效成功地解决工作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知识的能力是学习的重要目标。[1] 问题解决对学习者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学习的内涵

1.问题

问题是指这样的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需要的一系列行动。事实上,当遇到不可能直接完成的事时,就有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将“问题”界定为:在事物的初始状态和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障碍的情境。[2]

2.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当常规或自动化的反应不适应当前的情境时,问题解决就发生了。[3] 即情境的目标状态和初始状态之间存在障碍构成问题,而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清除障碍,将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过程。在问题解决活动中需要应用已习得的概念、命题和规则,进行一定的组合,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3.问题解决学习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和以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批判性的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或译为“问题本位学习”,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思路,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4]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自主地解决各种问题,问题解决学习作为一个过程,有其“偶发性”,但也并不全是“偶发事件”,许多学者提出过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步骤的图示,如杜威在1910年提出的问题解决五步法;沃拉斯在1926年提出的问题解决四阶段;罗斯曼在考察了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后,于1931年提出了问题解决六阶段论。[5] 笔者在本文中比较倾向于学者施良方的问题解决五阶段论。

二、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培训设计

1.小组划分与命名

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组织形式是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因此需要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为了使学员能在本次德育研讨活动中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并由小组成员为本小组命名。

2.活动过程设计及要求

(1)学习心理准备。在学习活动开始前,为学员准备了一个“撕纸活动”,即由授课教师发给在场学员每人一张A4纸,要求在场所有的学员都闭上眼睛,听指示进行折纸、撕纸,最后睁开眼睛,打开手中的纸。对于同一个指令,由于每个学员的理解不同,将会出现不同的对折与撕裂的结果。由此引发学员对日常德育活动中的问题归因的真正思考,为发现问题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

(2)明确学习任务,进行组内分工。德育是一个需要智慧也呼唤智慧的教育领域。针对目前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授课教师要求学员将自己在学校或班级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罗列出来。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及效率,对小组进行了明确的组内分工:① 推选小组组长,明确组长职责,组长应想办法组织成员积极参与讨论活动。② 组长指定记录员,记录员要及时捕捉本组成员最闪光的想法及问题,并做好及时记录、归纳总结。③ 明确讨论的问题,即自己在学校和班级德育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问题、困惑以及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④ 确定讨论时间,预计40分钟时间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确定本组的德育问题。

(3)问题的发掘与提炼。要求各小组用40分钟的时间就自己所遇到过的德育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深入地发掘问题,并将本组发现的问题提炼汇总,记录在大白纸上。

(4)问题的呈现与解决。要求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将本组总结的问题呈现给全体学员,并由全体学员一起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策略。

(5)总结与评价。由授课教师对大家交流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并在理论和问题解决方法上给学员以指导,帮助学员梳理出问题的解决策略。

三、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个案展示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问题的解决过程阶段问题是常常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尽管问题本身是各式各样的,但是问题的解决方式可以是相同的、类似的。根据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提出的问题解决阶段所做的概括,施良方教授把问题解决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此次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也是根据这五个阶段展开。

1.发现问题——感觉到问题的存在

这是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通过设计的“撕纸活动”让学员在思想上产生“思考”与“共鸣”,使某种情境变为问题。“撕纸作品”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兔子,有的像照相机,有的像花朵……大约有23种之多。

针对出现的这一结果,授课教师适时地引出思考的主题:即使是同一个指令,却出现不同的对折与结果,并由此引出学员对日常德育活动的反思。撕纸活动使学员在活动中体验到困难、张力或挑战,感觉到解决问题的需要,最主要的是打破了学员的思维定势,学习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从学生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2.表征问题——明确问题的各个方面

这是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第二阶段。表征问题是在心里将问题中的各相关要素整合成连贯一致的结构,又叫问题理解。在本阶段,教师让学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目的有分工地进行信息的提炼与总结,将各自在日常德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提出来,并由记录员加以整理,直接记录到大白纸上。在这个阶段的活动中,每个小组进展情况不一,有的小组直接开始自由发言,对部分问题还产生争论,记录员先将问题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最后准备总结誊写到大白纸上;有的小组则实行轮流发言制,有秩序有分工地进行记录工作;有的小组则不是很活跃,表现得比较冷淡,问题讨论得不热烈,授课教师在看到这种情况时,适时加入这个小组,并给予引导和明确分工,进一步明确组长的职责和记录员的任务,使这个小组也慢慢地进入状态。总之,在这个环节,授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和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使学员在相互合作中找到德育各个方面的问题与困惑。

3.探索解决策略——形成各种备择的问题解决办法

这是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第三阶段。在明确问题及其各个方面以后,学员们要提出各种可以检验的备择的问题、解决办法或可能站得住脚的假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员能自如地解决问题,学员学习知识和技能是为了解决问题。加涅认为“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性问题”。[6] 此活动环节由各个小组代表进行讨论结果汇报,将本组总结提炼的德育问题一一展现给所有学员,并进行适当的解说,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或者向所有学员提出问题,寻求更好的解决策略,分享其他学员成功的德育教育经验。各个小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小组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例如,含笑组提出的问题中有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责任感、不讲诚信、自私、没有社会荣誉感,家庭教育不能给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支持。这些问题的提出明显地带有以偏概全的意识倾向,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较为片面。

4.根据结果和相对收效来评价已形成的各种备择的问题解决办法

这是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涉及选择最有前途的观念和解决办法。在此阶段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引导和评价作用,授课教师要对每个小组做出的小组汇报适时地给予回应与指导,从理论知识层面和实践应用层面做出相应的解释,尤其是在第三阶段提出的各种解决办法并存时,帮助学员找到并形成最合适的解决办法。授课教师将提到的德育问题进行了归纳。

(1)制度层面。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

(2)个人成长经历发展。在班主任的专业发展中会面对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单一层面的问题。应该强化班组的概念,进行“跨学科研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在教师自身的成长历程中去解决:一是知识层面问题。教师应多学习有关孩子、班级、德育、教育的书籍资料,如针对学生的叛逆问题,教师应该去扩充自己关于叛逆学生的心理方面的知识,从根源上寻求问题解决的依据。二是规范层面问题。进行规范性的德育,使德育活动系统性,让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让习惯变成一种性格。三是价值层面问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最有价值,我对谁有价值,具有公平、公正、民主、善良等基本美德。四是行为层面问题。从一个班级层面上尝试了解班级管理的相关知识、相关培训,进而建立班级规则、规范,并倡导建立班级价值观,通过具体行为去表现班级的价值观。

(3)学生层面的管理问题。例如,“5+2=0”的问题,即学生在学校学习5天,周末回家2天,最终的效果却为0。谈到这个问题,授课教师适时谈了自己的想法:“‘5+2=0’的问题,我不认为是这样,教育不是万能的,作为专业化的教育,这只是行为的横向层面,为什么知识层面是‘5+2=0’?若如此,请反思我们教师是否努力地在每天的工作当中,为社会层面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校教育除了每天给学生上课、做题,还应开设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充分利用身边的社区资源。”

(4)学生问题。面对学生问题,我们应将眼光放在学校内、班级内、人心内,反思我们曾经用什么方法解决过此类问题?尝试过哪些艺术?关于德育中的学生问题,一定要用心去研究,而方法的价值在于引导人们思考,引导人们行动。

5.实施某种行动方针,然后评判它的效用

这是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第五阶段。把观念付诸行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一些改变,并不断重新形成观念,以使这些观念适合于现实的问题情境。对于在此次德育研讨活动中提出的各个层面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同样需要各个学校在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化地应用,形成自己新的策略与方法解决德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这五个步骤为我们表明了问题解决活动中所包含的各种成分,提供了描述和分析思维过程的把手。然而,问题解决的各个步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可能观察到的,而是只能通过推断得出的,况且,并不是所有的问题解决都要经过这几个步骤或阶段。在有些情况下,这些阶段会有一些重叠,人们有时可能会跳过其中的某一或某些阶段,有时则还要回复到前面的阶段上去。因此,不能把问题解决过程看作是一种按刻板的方式实施预先准备好的程序的过程。[7]

四、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反思

1.问题设计的重要作用

问题解决学习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在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问题设计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问题的设计应该满足以下几点:一是问题应该与所学的概念及相关原理紧密相连。二是问题应该具有复杂性、真实性、开放性。三是问题要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使学员能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四是问题能够在自然地进行中给学员以评价、反馈,促进有效地解决问题。

2.教师指导与促进作用

一堂好课的设计自然离不开一个好教师的指导与促进。教师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在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问题情境的设定;二是小组活动的引导,教师要引导小组的工作顺利开展,协助小组明确分工,顺利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状态,并支持小组的积极互动,监视小组活动,保证学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但在各小组进入问题解决学习状态时要渐渐隐退,让学员去独立探索;三是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实践运用能力也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能更好地把握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为学员选择的问题解决策略做出适当的反馈与评价。

3.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员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在问题解决学习中必然少不了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将思维外显化,可以将问题带来的认知负担分散到各个学员身上,在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中,可以共同建构知识,发挥集体的力量,每个成员都能深入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中,都在贡献思想,而不是借用思想。

4.学员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转变,将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师生关系也将随之产生新的特征,当我们一步步走进新课程,审视自己过去的教学时,就会感悟到要与时俱进,教师就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8] 在此次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中,也着重培养学员的换位思考意识,即教师角色的换位思考,使教师在解决日常的德育问题时能够真正地做到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要置身于“民主”之中,建立起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交流、对话。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才能舒展天性,发展个性,生动活泼地成长和发展。

5.学员参与的重要性

美国前教育部部长贝尔指出,对于教育,要记住三件事:第一是动机,第二是动机,第三还是动机。动机对于学员的学习和整个培训设计活动而言,是一个核心和关键的因素。学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对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参考文献:

[1]金慧.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支持[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小明.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

[5][6][美]罗伯特·M.加涅.学习的条件[M].傅统先,陆有铨,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篇(6)

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要应时而变 首先是教师的应时而变。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教书育人的执行者。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来传达完成。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教师一定要做到:1.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学习,让知识结构体系、知识面等得到提升,以便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2.要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多开展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教学手段应时而变。除要熟练掌握传统的手段方式外,要逐步地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4.要吃准教学目标、内容、考核等方面和教学大纲精神。做到定位准确难易适中,绝不能墨守成规。其次,新教材中的“事实聚焦”“知识链接”“视野拓展”等栏目,应结合本地或身边事例引入教学活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又能促使教与学有效互动。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拓展延伸性。

再次,学生应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认清市场经济形势,摆好自己的位置,扎扎实实的学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力争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教学质量。

2. 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多开展合作性学习

2.1科学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科学合理构成可以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小组成员的组成应遵循“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即按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分为若干个小组。组内成员人人都有分工,让其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任务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确保合作学习的质量。

2.2强化学生细心观察,搜集身边材料的能力

德育课教学的基本要素一是观察二是材料。传统教学中材料通常由教师提供或教材提供。学生只是接受材料,并用材料印证观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细心观察生活,积极搜集身边的材料。引导学生用教材中的观点分析材料,观察掌握原理和观点。即教材中材料分析理解掌握观点,又用原理观点分析生活中的材料。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3依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习内容是固定的,但教法、学法可以灵活多样。同一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因此,合作性学习方式也可以有很多具体的实施方法。同一方法不能连续或单调地出现,否则,学生就会厌倦和反感。最好的方法就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采用具体的教学方法。但要整体设计课程,可按计划将课堂活动项目提前布置下去。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活动平台。这样让学生感到亲切,达到了分工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行为能力。

篇(7)

【关键词】墙饰创设 途径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55-02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教室的自然环境。优美的教室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在教室环境中最为特殊的环境是教室墙饰。教室墙饰指教室墙壁上布置的那些图片、文字、剪纸和张贴画等形式多样的内容,它向全体学生传递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室墙饰制作过程中处处蕴含着道德教育的机遇。例如,赋予教室墙饰一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制作教室墙饰的过程中发挥团队作用,让每个学生施展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使墙饰创设活动中德育资源发挥效力最大化。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教室墙饰创设过程中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墙饰内容和形式多元化,尊重学生自主性

一般情况下,很多教室墙饰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有的是成绩排名、课后作业和作业答案;有的是当下学生喜爱的各种大头贴、五颜六色的花草和卡通人物,使得教室墙壁杂乱无序,也没有主题甚至有的教室留有墙饰的位置,却不布置任何墙饰,任由学生在墙上随意图画、粘贴。对这样的墙饰,学生往往出于一时的好奇和新鲜,很难起到墙饰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有些教师对墙饰的布置是无意识的,没有体现墙饰的教育性,甚至有的教师指定学生在墙饰上布置其指定的内容,成为“活动”的灌输。事实上,如果教师在教室墙饰的制作过程中,能按照德育的规律加以精心设计,那教室墙饰就会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情感、道德行为的重要的外部力量,变成具有育人功能的德育场所。

教师要重视教室墙饰的制作,使其发挥最大化德育功能。笔者将教室可以利用的墙面分为学习园地、阅读欣赏、主题活动展示、励志墙和黑板报等五大版块。学习园地版块主要是作业布置、活动安排、临时班级活动通知,以及对班级各方面进步和不足进行总结的光荣榜和黄牌榜;阅读欣赏版块主要推荐好书,展示读书成果,成为创建书香班级的主阵地;主题活动展示版块是班级各项活动的动态展示;励志墙版块主要是粘贴一些名人格言、名校校训等,旨在激发学生为梦想打拼的斗志;黑板报板块主要是关于各种节日或当月热门话题等主题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对各主题内容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教室墙饰创设的内容,有时是针对学校或者班级的活动主题,如感恩、阳光体育和期中考试反思等主题;有时是学生的美术、书法和读书笔记的展览;有时是时事、班级关注问题的大辩论;有时是学生真情释放的留言集;有时是学生活动或者旅行的图片展,等等。墙饰创设的形式主要包括:纯文字类,如摘抄、反思、信件;展示类,如美术、书法作品;图文并茂类,如活动、旅行照片和感受等。

生活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性格、爱好以及思想道德发展水平较为一致,教师应鼓励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自主选择教室墙饰的内容及形式,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入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的道德反思。在教室墙饰创设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决定,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室墙饰创设的内容和形式要具有多元化、自主性的特点,使得学生对每次新出的墙饰充满期待,课余时间就会经常围着墙饰在观赏、谈论和评价。此外,根据德育重点的不同、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学生思想变化,教室墙饰还可以进行及时变换或更新,使其真正成为班级德育的“班本课程”。

二、丰富参与主体,挖掘创设过程中的德育契机

教室墙饰布置往往是由班上具有美术、书法和文学特长的学生负责,他们从策划到实施一手包办,办出的墙报也能做到精彩纷呈,赏心悦目。但班级更多的学生只是作为观赏者,对教室墙饰的关注较少。对此,教师应对墙饰德育意义有更全面的理解,注重活动的组织过程,挖掘教室墙饰创设过程中的德育契机。

笔者将班级的墙壁分包给四个小组,以每次的墙饰设置一组为单位,从策划、购置物品、分工合作到最后的自我评价,均由各小组自主完成修正工作。这也是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活动、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项活动的开展之初会出现多种状况:第一,小组中的个别成员缺乏责任感、偷懒和不自信等,到最后还是由几个具有美术、书法等特长的成员完成任务,甚至有的小组干脆将责任都推给组长,最终出现组长想辞职的情况。第二,有的小组成员不善于动脑,怕麻烦,延迟时间,敷衍了事,缺乏进取心。第三,有的小组虽能按时完成任务,但因为呈现的效果不理想,小组成员对本组的墙饰不满意,每次墙饰活动就成为他们的心理负担。

“生活即教育”,教师在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德育,这样的德育效果较为明显,学生在参与、讨论和反思中加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一次墙饰的布置活动中,笔者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寻找答案。例如,这次的墙饰活动,你为小组奉献了什么?你们小组活动中是怎样的氛围,你有什么收获?你满意本小组的创设吗?在你的组员和其他小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如果你是小组长,下次的活动你有什么设想?此外,教师还可以把某种社会现象作为班会的一个主题,学生实际的探讨和教育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德育的功能发挥最大化。

因此,教室墙饰创设活动是一个多方面的立体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民主的和谐氛围,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和解决其存在问题,还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中,给予他们合理化的建议。同时,在教室墙饰创设方面,教师要丰富活动参与的主体,不断变换参与主体在活动中的角色,并密切关注他们在活动中的言行,在细枝末节中把握丰富的德育契机。

三、系统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教室墙饰活动的评价中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要么就是功利性太强,为了获奖或赢得好评而倾向于墙饰的美观,忽视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因此,教师应重视墙饰活动的系统性评价,使其真正发挥德育功能最大化。

1.小组自我评价。小组自我评价是指在墙饰创设的活动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要定期检讨小组活动情况和功能发挥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认识到人人都是参与者,都要承担部分责任;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每个成员要对小组合作进行反思和总结,重视自己和其他成员对小组的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还要共同探究本小组与其他小组存在的差距,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小组凝聚力,为下次的墙饰制作积蓄能量。因此,采取小组自我评价的方式,每个小组成员不仅学会了评价别人,而且学会了评价自己;不仅通过相互比较逐渐认同别人对自己的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能在比较中逐渐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有效提高成员自我反思、自主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小组互评。通过教室墙饰效果的对比,小组与小组之间应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概括性的评价能力,也加强了各个小组的互相关注和互相学习。可见,小组互评的过程是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关注和相互竞争的过程。

3.教师评价。墙饰创设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教师自始至终应参与其中,并适时、适度地予以赞扬、鼓励和指导,对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墙饰创设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每个细小变化,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才能更加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要及时肯定和赞许,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全面认识学生,要自然地、客观地从多方面来评价学生。

总之,教室墙饰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和组织,它就成为重要的育人载体,时时处处都充满着德育的契机。教师在墙饰活动中要遵循德育的规律,不断丰富其内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墙饰创设,这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并使墙饰活动这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隐性力量发挥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