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4 04:18: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技术推广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等待观望、缺乏理解、患得患失等社会心理障碍为了加快其推广应用,促进教育质童的提高,应采取心理的管理等措施,努力改善环境、提高认识、增强动力、促进运用、加强管理。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涵义
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我国教育界人士多引用美国教育协会于年提出的定义,即“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要把当今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教育。促进学习是目的,过程和资源是对象,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是教育技术的范围。通过优化教育过程和教学模式,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它的定位在技术,但不是一种纯技术的概念,虽然脱离不了工具,却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工具,它是智能性的系统技术。它包括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联的多种传媒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远程教育技术、教育资源采集技术、教育软件制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还包括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基本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是学生视听、思考、创造的过程,教师则通过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履行主导的职责。这种技术应用于教育,必然带来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深刻变革,必然会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产生冲击,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不难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明确了教育技术不单是现代传媒技术的使用,也包括传统的教具、模型、挂图、幻灯的使用,以能否达到应有的效果为标准另一方面是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二者缺一不可。教育事业要发展,必须不断引人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的提出具有促进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社会心理障碍
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能有效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甚至能跨越式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即使是在硬件设施不太完善的条件下,也应该挖掘潜力,努力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份额。然而,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运用,存在不同的心理状态,其中消极、落后的部分正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心理障碍,制约现代教育技术的顺利推广应用。其一,等待观望。主要表现在对实施新教育技术的现实可能性方面,认为新技术与传统方法之间相距甚远,从教育观念、目标、程序、方法,到设备、技术,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当前难以把握改革的分寸,难以确定跨步大小,担心若不尽快到位就会扰乱教学秩序,得不偿失论文格式川。鉴于现在条件还不充分,观念有待转变,师生的主导与自主关系尚须调整,技术尚待普及,而形势并不逼人,不如等等再说。其二,患得患失。认为一个课时的工作量,根本完不成改革、调整、制作的任务。既费时间还费精力。对教师要求提高了,待遇并没有按实施改革所耗费的工作量而确定,不如简单一点,多抓学时合算。其三,存在误解。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学’为重心,力求达到使学生理解思考、自主学习的目的。但有人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指导存在明显冲突,这无疑会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从而背离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精髓。例如,有的多媒体课件本来是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再现某些景物或过程的,结果制作成了如同传统板书的提纲式的干巴巴的电脑幻灯片,运用现代技术只是节省了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加快授课进度,其结果是导致新的“满堂灌’心〕。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因为问题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运用技术的人。其四,观念落后。缺乏现代心理意识,观念落后,是一个主要障碍。如果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自己的心态不到位,对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意义、关键程序、具体操作等了解不深,就不可能制定出明细规则及相应政策,也就不可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加速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进程。
三、对策探讨
推广应用教育技术,必须从管理入手。现代管理思想强调沟通叫,也就是强调人的管理,将管理的重心由传统的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以人的心理状态为重心。如果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其潜力就可能发挥到不可忽视的一个大数字〕。变“重要”为“需要”—目标管理心理学理论明确指出,人的一切活动的基本动力,都产生于“需要”。就其原始状态而言,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并不能等于个人的需要,因为这种“重要”是社会的、组织的需要,而“需要”是自己的。马斯洛很早就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不同的个体,对各层次的需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是高校中知识分子视为最重要的,往往带有很强的自我追求意识,有人称它为“成就需要”。
现行政策使高校团体的成就需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种精神需要,在某些时候对有些个人可能上升为支配地位,强烈时会掩盖社会需要在个人行为中的成份—自己的需要是硬的,而学校教学和教改的需要是软的。有的人往往将个人自学、深造、研究、开发、撰文等成就需要,甚至娱乐,放在组织需要之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然不会锐意改革。可见,重要仍是组织的,未变成个人的需要。因此,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要采用恰当的办法,包括恰当的政策、措施、思想工作,以及必要的宣传、研讨、培训等措施,有效地调动教职员工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应先了解教职工的需要,并进行具体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质量目标非过程,将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规定为从教的条件,设置为教学质量的构成因素进一步将现代教育技术的有关内涵,融人相应的教学环节,确立恰当的质量标准和相应的学生考核标准。如前沿性内容、直观启发式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等,尽量把组织目标与个人的合理需要科学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质量考核,往往是对教职工工作的检验在此基础上,对两者有冲突的部分,作适当的调整,以协调个人需要包括思想工作、调整制度和创造条件,扫清障碍,实现目标,促使个人逐步把社会需要教学需要化为个人的需要。变“需要”为“行为”—定向激励有了某种需要,并不一定有那种行为,尤其是有几个不同需要时,其行为往往取决于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各种需要都可能产生相应动机,由最强的需要引发的动机占有一定优势,就会由它激励相应的行为。因此,变需要为行为要经历激励过程,使需要产生的动机激发为行为。需要有很强烈的客观性,而动机则是主观的。动机受社会、组织、文化、道德、个人品质的影响,经过了更深层的思维加工。因此,管理工作就是要充分了解教师的各种需要,了解他的动机结构,并从中分析出主导需要产生的优势动机,以及众多动机之间的相关程度和突出矛盾。然后因势利导进行定向激励,激发社会组织所期望的行为,即激发新教育技术改革的行为提出了一个心理动力场模型,模型显示被激励强化了的心理动力场,能克服困难、障碍,或绕过不利因素,迂回地达到预定的目的困。如计算机制作的动感课件,其功能效果远比旧式幻灯片强,但停留在一般号召是推不动的。有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除作好大量宣传发动的思想工作外,一方面制定了课程质量标准和达标后的成果评定、奖励、交流办法以及超负荷工作量的报酬制度。另一方面设法解决起码的设备和技术难题。这些就成为激励因素,将个人的“自尊需要”、“成就需要”变为克服困难做好课件的行为,与组织的“重要”需要统一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大前提下了。这就是定方向的激励策略。诸如“启发学生思维”、“学生自主学习”、“加强系统实践教育”等等改革,都要采取相宜的组织措施,通过定方向、定位点的激励,强化心理动力场,从而形成有效的改革行为。“激励”是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方式多种多样〔。在高校教师中,应主要采用鼓励性激励,尤其是多用目标性激励,使他们的行为既有连续性,又可发挥他们随复杂的教学过程采用恰当方式的机敏能力。在众多的激励手段中,必须使物质性激励与精神性激励相结合,且随着具体情况又有所侧重,才能事半功倍。变“以物为本”为“以人为本”—团队协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有了重大变革,而且高科技渗透到各个领域,使教学从嘴巴加粉笔的方式,向形象多变、生动再现、演绎发展的信息化模式转变。因此,拥有新理念的人,是教育技术改革的中心,再不是添置一点设备就能达到改革目的的。因为没有掌握新技术思想的人,设备只是一堆摆设。在步人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今天,社会发展中的许多极严重的问题不在于“物”而在于“人”。所以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其重心必须由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再从思想导向看,我国长期有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的经验,有在艰难的条件下完成高难度工作的优良传统,都是强调“以人为本”,以思想导向、沟通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转化工作。
(一)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农业技术推广评价中使用的指标体系,是指衡量农业推广项目实施或者完成的优劣或者效益的大小,实施方案和决策目标是否合适等的重要尺度。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很关键的是评价指标的选取。由于农业技术具有活动的多样性和目标的多元性的特点,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容易,为了使指标的选取符合评价的要求,在选取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实效性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体现绩效评价的目的,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总体战略紧密联系,体现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和基本规律,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2.科学性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评价的具体对象和目的,正确处理推广的质和量之间的关系,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从多方面对农业技术推广绩效作出全面、客观和系统的评价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3.适应性原则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根据推广体系、组织机构、农技员或者农户不同的行为特点来分别设置指标进行评价,而不能一概而论[8]。
4.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
一般来说,农业技术推广绩效的评价是从多个方面来进行的。评价时既要反映推广绩效的全貌,使指标全面又科学,又要防止指标过于繁杂。因此,在设置指标时应做到概念清晰,数据来源便于采集,提高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从经济、科技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来选取构建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的模型。
1.经济、科技效益指标
(1)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的农产品及副产品总量,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成果。
(2)粮食单位产量
粮食单产是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之比,是农业生产效益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单位面积粮食产量越高,表明土地质量较好,土地利用集约度较高,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越高。
(3)人均粮食占有量
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相对较低,因此,人均粮食占有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新技术的采用和实施后人均粮食产量占有的状况。
(4)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衡量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农民在进行农业和其他副业生产活动获得的收入,其高低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影响[9]。
(5)农村用电量
农村用电量指一个年度内,扣除在农村中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基建单位的用电量之后的农村生产上和生活上的全年用电,反映一定时期该地区应用农业技术的程度。
(6)农用机械总动力
农用机械总动力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农业技术水平。
2.社会效益指标
(1)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
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开支,是反映和研究农民家庭实际生活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2)农村就业人员数
农村就业人员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该指标越高,说明农村发展态势越好。
(3)农民人均耕地面积
农民人均耕地面积指人均占有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面积,包括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等,是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反映了居民居住水平和基本生活质量的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居民的生活质量越高,可持续发展态势越好。
3.生态效益指标
(1)地质灾害发生次数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等。该指标是反向指标,其值越大,表明可持续发展态势越差。
(2)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严重的水土流失会侵蚀粮田,破坏农业生产资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反映了该地区在水土保持和农业生产环境的建设上取得的成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越大,生态效益越大[5]。
二、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评价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12《中国统计年鉴》,本文选取了31个省市的2011年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见表1。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SPSS系统软件作为分析工具,选择主成分方法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是研究如何通过原来变量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原来变量绝大多数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通常把生成的综合指标称为主成分,且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从而在研究复杂问题时,就可以只考虑几个主成分而不损失太多信息,使问题得到简化,提高分析效率[10]。主成分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1)若原始数据存在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或者单位不同,要进行同趋化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使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2)计算样本相关矩阵R,求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3)根据特征根计算结果,确定主成分量的个数。为了确保原有数据所包含的信息量被新的主成分所提取,主成分个数的选取要求累计贡献率达到80%以上。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越大,表明该主成分综合信息的能力越强。(4)综合各主成分构造评价模型及分析综合评价结果[11]。
(二)分析过程及结果
在表1的各项评价指标中,存在着正向指标和反向指标。正向指标值越大,所反映的农业技术推广效果越好,逆向指标则相反。其中,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是反向指标。为了使各个指标都具有正向化的性质,在进行实证分析时,先要对数据进行同趋化处理。另外,由于数据单位不同,因此还要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数据通过同趋化处理后,接下来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和主成分分析,确定综合解释因子,表2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表2可以看出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3.68%,基本保留了原来指标的信息,这样将原来的12个指标转化为4个新指标,4个指标与原来的指标存在着线性关系。SPSS软件得出主成分系数矩阵如表3。由表3,可知第一主成分主要是粮食单位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农村用电量、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农民人均家庭住房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这7个指标的综合反映,贡献率为34.349%。第二主成分主要是农业总产值、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就业人员数3个指标的综合反映,方差贡献率为27.188%。第三主成分主要是农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的反映,方差贡献率为9.245%。第四主成分主要是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的反映,方差贡献率为8.535%。接下来,SPSS给出各主成分得分。
三、结论与建议
近些年来,为了农业的发展,我国一直积极致力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已经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逐渐推广了一些先进的、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正在逐步开展,为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等。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存在着不少的差距,需要更加努力。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必要的资金支持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政府的农业推广事业费不够,推广项目费不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济实体创收收入也不高,作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经费的主要三个来源,情况都不够乐观,就注定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1.2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要想更好地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必要做好科研、技术服务与生产这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者依然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尚且没有紧密地联合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科研攻关取得的一些成果没有办法及时进入农业生产的一线;生产者们因为无法及时得到新技术,加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等相关因素的限制,也很难实现生产效益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3来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原因
人是诸多因素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积极性以及思想认识等都会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当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最为显著的表现就在于:第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是从事与农业相关专业的,自身对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更别提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了。这样就会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也很难去就某一项技术的实施效果、是否值得大范围推广等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第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很多人都是抱着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完成这项工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服务意识较为薄弱,服务态度也比较差。
1.4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单一化
农业技术推广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科技部门往往就是根据自身的主观意愿去就某一项技术进行推广,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从地区和农户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进行推广从;此外,技术推广后的评估滞后严重。在某一项技术推广之后,没有就推广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导致这些技术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2加强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2.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资金的投入
资金是重要的保证,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无法更好地展开科研;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也就办法将已有的科技成果推广开来。因此,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尤为重要。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有效保证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必须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相关部门和领导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2.2注重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事实上,现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得以顺利实施,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为此,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让他们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进而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如定期开展培训与交流等,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让他们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专家,能够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进行解决,进而充分发挥出他们应有的积极作用。
2.3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
1.1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适应时展需要
针对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困境,部分基层推广单位将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术推广相分离,将无偿农业技术推广与有偿农业技术推广相结合,并通过试行技术承包、技术推广与经营服务结合的形式,来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改革。部分农产品主产区开展了以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以市场为根本导向,以完善服务自制建设、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近些年,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不断实践与经验总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制度。该制度以农民的实际科技需求为重要依据,由政府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挑选出工作认真、吃苦耐劳、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到农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和企业及农民间建立一个直接联系的平台,以在满足农民科技需求的同时有效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1.3探索新型推广组织形式
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民和企业的直接对接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各地便相继开始涌现出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推动了农业科技园的形成,而农业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此同时,还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并逐渐塑造出了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对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趋势
对我国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既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我国是一个气候多变、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类型多样,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这便决定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然要朝着多层次、多类型、多种体制共存的复合型农业推广体系发展,这也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应将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视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重点,对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状况调整、完善推广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建立起高效、快捷、灵活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教育间的联合,并促进不同地区,不同专业间的合作,以将推广成效进行不断的提升。除此之外,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能让广大农民采纳并接受新农业科技的工作方法,将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与组织化程度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进行结合。例如,利用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来组织农民切身参与到推广的过程中;又如利用项目带动推广模式,以促进区域发展和农业开发为根本目标,将水利、农技、信贷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农民提供系列化的推广服务等。
3结语
众所周知,农业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息息相关。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有着必然的联系,因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农业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正处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的特殊时期,尽管我国农业产量不断提高,基本上已经实现自给自足,但人均占有量不多。一旦农业的发展不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一致,一定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必然的影响。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措施
应该正视农业推广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分析其成因,找出解决对策,对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基层政府务必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首先,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并对相关的制度不断加以完善。适当地提高科研经费能够有效地保证农业技术运用的可行性;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是顺利推广技术的重要保障。其次,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推广农业技术,解决农民的真正需求,保证推广的实用性[3]。最后,加大对道路和水利工程等基础性建设的投资力度。只有在农民相互合作、政府大力支持的新型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下,才能够实现农民产量的提高,促进农业的发展。另外,政府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改造和建设现有的流通设施,构建以县城为主、乡镇为中心、以村级站点为基础的农村市场流通网络体系。
(二)注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的提高
推广人员的素质问题直接影响着技术推广的落实问题。基层政府应该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给予高度的重视,聘用一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并开展专业知识的相关培训工作,加大他们对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转变其工作观念。
(三)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切实为人民提供技术上的服务
不同地区对农业技术上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在考虑当地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同时,受某些地区农民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制约,农业推广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明显会有影响,将技术推广的场地移到实际的农业生产场地,亲自投身实践,对农民正确掌握新的技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推广基层农业技术的同时,还应该对农民的意见进行采纳或者接受,不断地完善农业推广的方式。
(四)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科研的资金投入,设置专项资金进行拨款
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是农民积极开展生产活动的重要保障,能够实现由农业技术到实际生产力的转变,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形势;对策;长远性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当今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1.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1.3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与农业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是农业科研机构只管科学研究,很少考虑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应用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益等问题。加之政府倡导科学决策及受某种意义上的科学主义甚至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者的建议往往成为决策的依据。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均是在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见解、观点带进决策中,研究的优先领域实际上是由专家而定。专家则偏好“高、精、尖”研究项目,往往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从制度安排上诱导科研人员去选择“高、精、尖”研究项目,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原因之一。各级各类农业学校虽然一直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以理论为主,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绍一些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数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而且对动手操作一类的实用技术不屑一顾,这样必然导致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样的新技术不是由这些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策,但政府的驱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偏差,造成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生产需要的技术不一致;二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自主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当是应用研究的继续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员素质、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主研究难以展开。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1.4以推广“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为中心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2.1优化推广资源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要通过现有的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教育的程度。
2.2加强农业技术的熟化和规范
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的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这应该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3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4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2.5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3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1]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
[2]赵映峰,易超峰,郝新远.浅谈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工作[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
关键词: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技术推广
一、我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我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多元化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政府主导型”推广体系。我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由农业部渔业局主管,通过自上而下方式进行技术推广。国家和各省市每年都审定一批水产科技成果进行项目推广,运用经济手段与合同形式推广水产技术,组织相关技术推广员和专家向渔民提供咨询与服务,加强涉渔公司、民间组织同渔民的联系,加快水产技术转让。据统计,2001年我国水产技术推广站共有16456个,较2011年水产技术推广站减少13014个,总体降低20.91%。2011年,我国专职水产技术推广员有37602人,比2000年增加58.42%。2001年至2011年我国水产技术推广经费投入呈上升趋势,2011年全国投入经费达129772.98万元,是2001年的 3.31倍。2011年,全国水产科研机构共有117个,科研机构从业人员为6872人,其中科技活动人员5003人。水产技术科研论文共发表2542篇,有效发明专利总数达256件,出版科技著作92种,专利授权76件。2011年全国渔民技术培训40827期,培训人数3092127人次。
综上所述,2011年我国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较好,表现为三方面: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中,政府负责制定与实施技术推广项目计划,以国家财政方式保证推广经费;水产技术推广主要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及咨询服务等方式,将水产技术普及到水产生产中;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在组织管理上具有双重性,行政化特点显著。
二、我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整体发展较好,受历史原因影响,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不适应市场化发展进程。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进行,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在市场预测分析、水产技术资金筹集、水产品销售推广、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与行政管理部门对应性强,行政部门过度干预导致上级推广部门作用弱化。
第二,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投入不足,公益性职能发挥难。现行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下,推广组织的结构、编制、经费等由政府决定,基层推广部门得不到财政保障,不仅造成推广人才流失,也阻碍了水产技术在渔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三,推广人员尤其是基层人员的素质不高。我国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省级站、地级站推广人员素质较高,到县级及以下推广站的人员素质较低,尤其是乡级和村级问题尤为严重,加之基层推广员少,专业化知识掌握不足,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华而不实。
第四,水产技术推广手段落后,水产技术供需矛盾突出。我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教育、科研与水产现实联系不紧密,成果转化效率低,渔民接受技术培训、高层次教育不足,“产学研”合作不密,水产技术需求不能及时反馈到研发部门,科研部门的新型技术服务于小众,水产技术成果推广受众缺乏全面性。
三、我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的对策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应从水产实际需求入手,实现推广方式现代化、推广队伍高素质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手段实用化,推动我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科学发展。
第一,加快完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拓宽水产技术服务范围,加强技市场预测分析、水产技术资金筹集、水产品销售推广、产品质量管理等工作。弱化行政干预力度,在政策、经费上要对推广机构予以帮助,保证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保证水产技术推广经费,推动技术有效推广。科学预算人员经费,对推广人员经费予以保证,保障推广人员工作生活,对公益性业务经费与设备经费予以支持,对推广机构予以专项补贴,加强推广经费监管与审计。
第三,优化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提高推广人员素质。根据渔业发展新形势,将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与推广部门进行培养对接,压缩推广队伍中非专业人员比例,鼓励并支持推广人员深造,加大高校及科研机构对原有推广人员的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