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四年级辅导员

小学四年级辅导员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27 18:48: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四年级辅导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四年级辅导员

篇(1)

2012年1月12日(星期四),我左手捧着粉红色的艺术节邀请函,右手握着给表演同学们加油鼓劲儿的荧光棒,怀着激动的心情踏进了执信中学的大门。

当我随着人群走进执信中学的礼堂时,我看到了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我的同学们。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莫名的兴奋,可能是因为期盼已久的艺术节终于到来了吧!

在校长的开场白后,我们的艺术节终于正式开始了!

首先是一年级同学入少先队的仪式。等三位高年级的同学把红艳艳的队旗升上去之后,就开始宣誓。在宣誓时,同学们个个都神情专注,十分认真。然后,在大队辅导员的领导下,我们唱起了少先队队歌。

这次艺术节的节目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唱歌的、跳舞的、朗诵的、合唱的、管乐的……看得我们目不暇接。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观众们大声鼓掌、喝彩。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管乐了。

管乐队的同学们演奏的是周杰伦的《台》和《牛仔很忙》。同学们在演奏的时候专心,把这两首曲子吹得很好听。把他们平时练就的本事展显得淋漓尽致。

篇(2)

美丽的校园

上万小学四年级陈红

来到这所学校两年了,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学校的变化可真大呀!

一走进校门,往右看,一条普普通通的路建成了一排排教室。由于专用教室没有装修,所以一到了下雨或下雪的天气同学们都在里面玩。沿着这些专用教室走到头,就是两层楼房。教室里都新按了多媒体,有了它,我们可以查资料、可以学知识、看电影和玩英语游戏。一排排旧桌椅变成了一排干净透亮的桌椅。木门变成了塑钢门,木窗变成了玻璃窗。走出教学楼,就是心在的竹林,竹林里还有石桌、石椅,可以做作业、聊天、读书和玩捉迷藏。

再往前走,有一个百年老树,百年老树下新安了桌椅,可以读书写字。接着往前走是一个大操场,可以打篮球、跳绳。篮球场左斌是一个试验田,里面中了去多蔬菜和水果,可以呼出氧气、美化环境。再往左看是是一个大花坛,里面中了许多五颜六色的花朵,有许多蜜蜂来采蜜,还有一些蝴蝶飞舞。操场右边有一个新的厕所,新厕所外表美观,里面用白瓷砖砌成的。能自动冲水,减轻了同学们的来到负担。还有水管吸收,不用再到水池去洗手了。里面还有烘干机可以把手烘干。

不光建筑有变化呀!还来了3位新老师。一位李老师现任四至六年级的英语老师。有了李老师,四至六年级的英语一下子从全中心校倒数第一变成了全中心校正数第一。一位是沈老师现任大队辅导员,有了她,我们改掉了所有坏毛病。有了佟老师,我们的体操天天按时做了。

篇(3)

一、国内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

国内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可以归结为不同的层次:直接通过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交往、具体组织中的交往和制度保障下的交往。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划分,是因为这三种层次的交往体现出学校对跨年段交往的教育意识的高低,它们之间并非并列关系,而是逐层推进的三个水平级。具体而言,不同层次的交往形态的实施背景和原因是不同的,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所要努力和发展的方向也是不同的,因而所产生的价值也有差异。因此,这样的分类有助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学生跨年段交往实践。

1.活动层次的学生跨年段交往

活动层次的学生跨年段交往即直接通过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交往。这一层次的交往形态体现出的对交往的教育意识虽然不及组织和制度层次,但是过程中不同年级学生间的交往能够产生巨大的发展价值,成为学生深刻、难忘的体验,甚至可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节点”。具体活动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学校大型活动。科技文化节、体育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中都存在学生跨年段交往的形态。以体育艺术节为例,在运动会准备期间,不同年级学生间可以进行多元交流。如低年级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主动向高年级的学生求助。常州市新桥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在设计运动会的道具和队形时,“不会跳兔子舞,不会画小鲤鱼的头饰,想到了向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求教”。在运动会开展过程中,不同年级学生之间也能实现多元互动。低年级学生观看高年级学生的比赛,为他们加油、呐喊;高年级学生在比赛技巧等方面给低年级学生指导、建议等。新桥中心小学还让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比赛的裁判等。

二是主题班队会。主要形式是邀请高年级或低年级学生参与。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二年级班主任薛老师开展的《小纸桥,大学问》主题班队会就邀请了一位三年级学生(学校科技节比赛的冠军)参与。二年级学生在搭纸桥的过程中,可以向三年级学生请教;并通过观察三年级学生的操作,改进自己的设计与制作,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三年级学生作为班队活动的资源,能够对二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供帮助。但是在这次活动中,三年级学生过早介入,使得二年级学生折纸桥时受到了影响,也即三年级学生的加入禁锢了二年级学生的思想,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这也说明,要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如何参与活动会增大活动的教育价值,以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若方式不当,则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三是学习活动。主要指高低年级学生间开展的合作学习等活动。福州市晋安第二中心小学进行体育教学跨年级合作学习。通过高低年级的学生以一对一交朋友的办法共同完成一系列趣味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合作与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是毕业生回母校参与活动。包括邀请毕业生回母校作报告,担任活动主持人等。上海市七色花小学的毕业典礼,邀请毕业生回校担任主持;向明中学邀请已经毕业并升入高中的学生回母校为初中生作报告。过程中,不仅低年级学生能够从毕业生身上学到很多,提升自己的发展动力;高年级学生也能通过低年级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发展自己。

五是联谊及其他活动。如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不同年级学生举行联谊等各种活动。学校中还存在大量的不同年段学生间个人性的交往,如一起上学放学,一起玩,网络交往等。

直接通过活动而表现出来的学生跨年段交往并不具备制度层次交往的独一性,也不如组织层次交往的常规性,其体现出的对交往的教育意识不及制度和组织层次的交往,活动中是否存在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主要取决于活动的性质、类型和内容。尽管如此,若在具体活动中适当地促成学生跨年段交往,不仅能够促进活动的教育价值的实现,更能使学生通过活动中的跨年段交往实现发展。同时,这一层次的交往对具体活动内容有很大的依附性,且具有一次性。

2.组织层次的学生跨年段交往

在学校系统内,组织是指为完成学校教育学生的任务而设计的结构和程序。学校组织生活内含学生成长的空间,具体活动的开展成为组织运行的基础。组织层次的学生跨年段交往即具体组织中的交往形态,包括社团、学生会、少先队、共青团、书苑等。尽管这些组织并非专门为学生跨年段交往而成立,但其中蕴含着大量的跨年段交往空间,并且促成了学生的发展。具体如下:

一是学习组织。上海市育才中学成立了段力佩学苑,为不同年级、有共同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学习场所,并安排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各个年级的学生在自修课到学苑自主学习,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与研讨,并且由不同年级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课题研究。

二是社团组织。很多学校成立了丰富多样的社团组织。如上海市七色花小学、育才中学、建平中学等都有文化艺术、科技创新、体育运动等各种类型的社团。学校每周定期开展社团活动,活动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互动。这不仅使学生交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通过交往、互动,学生的特长和综合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是学生会、少先队、共青团等组织。这些组织发起的活动中涌现出大量的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大队部实行“师徒带教”,即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既有助于大队部培养后备人才,也提升了高年级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再以学生会为例,各部门的成员都由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在日常活动中他们之间存在丰富的交往。各部门策划、组织、开展的各类大型活动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跨年段交往形态,既包括组织、策划过程中的协调与合作,也包括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

具体组织中的跨年段交往形态所体现的对交往的教育意识高于活动层次的交往,但不及制度层次的交往,相关组织并非以促成学生间的跨年段交往为直接目的,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是达成组织活动主要目的(如促进学习交流、兴趣培养等)过程中的附属产物(也有一些组织并不成为学生跨年段交往的支持系统,如由同年级学生组成的社团组织、学习组织等)。尽管如此,实践中很多学生组织中都存在跨年段交往形态。这种交往主要是兴趣相投的学生之间开展的互动,交往内容取决于具体的社团活动内容。同时,组织活动的常规性也决定了学生跨年段交往的常规性。

3.制度层次的学生跨年段交往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学校需要系列制度保证学生的生活,制度具有较大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制度层次的跨年段交往即学校相关制度保障下的交往形态。相关制度的形成源于学校对学生跨年段交往的明确的价值意识,该形态以学生跨年段交往为直接目的,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具体如下:

一是高低年级学生结对制。也有学校称其为“大手牵小手”,指的是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

上海市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实行一四年级结对制,即四年级学生作为志愿者与一年级学生结对,开展系列活动。包括:开学初,指导一年级新生学习进校礼仪,帮助一年级学生成立班务岗位,指导、帮助一年级学生打扫卫生;在午自修时间进入一年级班级,用讲故事、演小品等方式协助教师一起关注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和一年级学生组建联合小组,取组名、设计组标等;开展儿童团知识的集中宣传和培训,帮助一年级同学做好成立儿童团组织的准备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一年级学生得到了哥哥姐姐很多具体的帮助,四年级学生从志愿服务中也收获很多,包括增强自信心、责任心、耐心,体会到快乐,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做事的能力等。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的“大手牵小手”系列已经成为该校的特色制度。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校都开展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结对仪式,四年级学生将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给予一年级新生指导和帮助,实现全面的跨年段交往。这有助于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学会自我管理,正如他们所说,“有了哥哥姐姐的帮助,我们这些小不点儿,一定会更好地学习,更快地成长!”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也有高低年级学生结对的制度形态。五年级学生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结对,带领一年级学生认识校园,帮助他们入队,教他们跳集体舞,参与学校各类活动等。

二是“班导”制。即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辅导员制。这主要体现在中学阶段,且为高年级学生个体与低年级学生群体的交往形式。但在具体的交往行为中,以高低年级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主。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军训辅导员制度即属此类。高一新生军训阶段,学校选拔综合能力较为突出的高二学生担任高一年级的军训辅导员,在内务、动作训练、选课及高中学习、生活适应等方面给予指导,并提供一些服务。访谈表明,该制度对于高一年级学生顺利实现初中到高中的转换及适应新生活,高二年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是跨年级学院制。这是学校为具有共同兴趣的各年级学生搭建的交往平台,学校安排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定期开展的活动中实现交往。这属于高低年级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形式,但在具体的交往行为中,高低年级学生个体之间能够实现多元互动。上海市七色花小学(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实行跨年级学院制,通过定期开展各种活动,为不同年级的中、外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不同国家的学生之间实现了跨年段交往,不仅有助于他们充分了解彼此国家的文化,而且其特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可以看出,制度保障下的交往形态具有独一性,即为学生提供跨年段交往机会是学校设立相关制度的根本动力。这一层次的交往体现出的教育意识高于组织和活动层次。同时,制度保证促使学生之间展开了多元的交往形式,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形式,也促使学生之间实现了丰富的交往内容。

由以上可以看出,国内中小学存在丰富的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从实践对象上看,学生跨年段交往在小学、初中、高中均广泛存在,并且不同级别的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从实践领域来看,既有丰富的、一次性的活动层次的交往,也有常规、多元的组织层次的交往,还有建立在明确的价值意识基础上的、比较稳定的制度层次的交往。从跨年段交往的具体类型来看,其形式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但每种形式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个体间都能够实现充分的互动。在具体的交往行为中,交往内容也相对丰富,包括学习、课外活动、行为习惯、班级建设等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学校介入情况来看,多为学生在活动、组织、制度体系中自主、自由进行交往,学校、教师层面的介入不够,鲜有学校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指导或培训,也缺乏对跨年段交往的评价体系。从实践反思的水平及力度来看,中小学普遍缺乏对大量存在的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的分析、反思及研究。很多学校并未充分认识到其价值;少量学校虽认识到其价值,或建立了具体的制度,或在组织、活动中落实,但缺乏对跨年段交往的研究,没有对其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实施相关行为的动力或是由于学校传统的延续,或是由于主观上对其价值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跨年段交往尚处于自由发展的阶段。

二、国外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

通过对学术开放资源及相关网站的检索发现,国外有很多跨年段交往项目,包括跨年段指导(cross-age mentoring)、跨年段辅导(cross-age tutoring)、跨年段学习(cross-age learning)、跨年段合作(cross-age collaboration)以及跨年段咨询(cross-age counseling)、跨年段帮助(cross-age helping)等形式。这些项目以跨年段的学生交往为主要形式,内含明确的教育意识,具有完善的运行体系,与国内制度层次的交往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

一是学生跨年段指导项目。美国早在1904年就专门成立了“大哥哥大姐姐”(Big Brothers Big Sisters)指导项目,现在不仅美国50个州共约370个社区在参与该项目,而且还有其他12个国家也加入了该项目。高年级通过与低年级学生结对开展活动,如一起读书、玩接球、去博物馆等,对其进行指导。它关注指导者和被指导者双方关系的发展,并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人的价值和意义,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到2007年,美国有超过50000的高中生作为指导者参与该项目中,超过了成人指导者(10000)的数量。堪萨斯州赫斯顿市实施的Peer Mentor Buddy Transition Program中,中学七年级的学生作为志愿者指导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一开始他们通过写信加强对彼此的了解,然后四年级学生到中学和指导者见面。指导者会将自己介绍给小学生的父母,描述他们将怎样帮助小学生。一年后八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将结成伙伴,参与一系列的活动,如“Reach for Success”小组活动。八年级学生帮助五年级学生加强交际能力,与其探讨与学校有关的话题,如欺侮、友谊、社会服务、团队合作等。该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八年级和五年级学生都有了很多发展,而且他们之间发展了很好的关系。再如,南卡罗来纳州比福特市的Big People of Little People项目,让中学生作为小学生的指导者和辅导者,目的是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以及改善对学校的态度。

二是学生跨年段辅导项目。在这种项目中,高年级学生针对具体的学科学习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如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实施的Breakthrough Silicon Valley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学生教学生的模式,也即高中生或大学生作为教师和指导者与初中生结成伙伴关系,创造出一种高期望、高学习成绩的文化。暑期课程和课后的项目课程都由高中生和大学生来教。在专业的“指导教师”(Mentor Teachers)的帮助下,这些高中生和大学生开发课程,制作课程计划,教给初中生并对其进行评价。指导教师会定期观察并给予反馈。这种模式在全国33个项目中使用。调查表明,参与该项目的初中生100%提高了数学等成绩,而参与该项目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大多数因为辅导经历,顺利地进入教育领域工作。再如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The Longan French Magnet Peacekeepers项目,让五年级学生和一年级或幼儿园学生结组,每个月五年级学生为小朋友阅读,并告诉他们如何在学校里成功。

三是学生跨年段合作学习项目。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教师Whitney成立了阅读/写作工作坊。大学生和小学生同时写作,并互相提问和互动。弗吉尼亚州克拉克县一所公立学校的幼儿园教师Nichole和其他教师共同发起了四、五年级学生和幼儿园学生交往的项目,除了传统的阅读活动,该项目还整合了图解、木偶、戏剧创作、音乐、运动及其他的互动和合作活动。加拿大多伦多开展多文化背景下的跨年段合作项目,让九年级学生和小学生开展5个系列的读写方面的合作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经历,而且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合作学习,提升了其学习素养。

四是学生跨年段咨询及协调项目。Atlantic High School创建了T.A.L.K. (Together Achieving Lifelong Knowledge)项目,由高中生提供同伴咨询和协调服务。学生自荐并由学校管理者和咨询者推荐共同确定人选,然后对其进行一个学期的培训。上岗后,学生每周都到教室,进行一些冲突的协调和解决工作。他们访问初中,教初中生如何解决冲突,以及如何进行咨询工作。该校成为了Florida Peer Helpers Association的主办者,并在县和州开展了很多项目。该项目已经持续了7年,共约有40个学生参与。

五是学生跨年段帮助等项目。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市高中开展了Peer Mentor and Peer Ambassador Programs,初中生和高中生志愿帮助新生。在新生开学的第一天,学生大使(Peer Ambassador)欢迎新生,并帮助新生熟悉学校文化,鼓励他们参与课外活动,并在课程方面给予帮助等。

可以发现,很多项目都被称为学生跨年段指导(mentoring)项目,但其中实际包含了辅导(tutoring)、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及咨询(counseling)、调节(mediation)、帮助(helping)等形式。在具体项目中,这些不同的交往关系确实没有明确的界限,相互之间交叉、混合使用的现象很普遍。但也有学者在项目实施的意义上对不同的交往关系进行区分,具体如上表。

除了以上这些专门的跨年段交往项目,各国还努力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的跨年段交往。如美国学校教室设有电话、电脑、电脑打印机、电视机、电视和广播传输系统,并且全校联网,每天早晨,孩子先在自己的座位上收听学校高年级同学做的新闻报告,或听校长的讲话,然后再开始上课。日本一些学校把餐厅作为学生交流的重要场所,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们在一个宽畅的午餐室里共同进餐,这能使平时很少有机会说话的孩子们相互之间一起交谈。

由此可见,国外的交往形态多属制度层次、内涵明确的交往价值意识。相对国内而言,其实践机构更加多样,不仅包括学校层次开展的项目,还有很多社区、国家层次的项目;其实施范围更加广泛,大多数为跨校交往,学生年龄差距较大;并且确立了较为系统、健全的运行模式;其交往内容更加细化,如聚焦于学生的读写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其涉及面更广,包括少数族裔学生、学习困难生、有生理缺陷的学生等在内。这同时也反映出国外对于学生跨年段交往内含的教育意识更加清晰,而国内不仅需要提升这一意识,更需立足于自身实践开展具体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都非常丰富,小学、初中、高中均广泛存在,并且交往内容涵盖学习、活动、生活等各个方面。而保持对这一实践形态的敏感,为学生创建一些切实、有效的交往平台,并对其价值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反思,是当前学校尚需努力的地方。

篇(4)

目前,自杀已成为中国青少年头号死因。上海公利医院急诊科惠小平教授和上海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单怀海医师联合对153例急诊自杀未遂者进行研究发现,20岁左右的年轻人是主要人群。中华自杀救援网每年平均接到全国各地一千多个求援电话,其中包括相当比例的青少年。

来自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开学头四天的调查发现,香港有两成中学生曾想过自杀,其中逾5%更曾付诸行动企图自杀;互联网上有近千个学生博客,透露自己因开学而受到情绪困扰,其中更有约三十个博客明确提及“自杀”“想死”的字眼。

各方面的经验表明,每到开学、考试前后,青少年的自杀率和自杀未遂率都会上升。专家指出,今天的青少年面临学业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而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导致他们面对个人危机时缺乏应对能力。

一、原因分析

(一)外界压力大,青少年抗逆力较弱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和文化三种心理逆境。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父母忙于应付工作与孩子相处时间减少、父母的工作焦虑有意无意地转嫁给孩子。另外,单亲家庭、父母亲关系恶劣、家庭暴力、相对单一的人才评价机制、教师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与学生建立亲密关系……这些都是青少年随时面临的困境,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风险性因素,这些因素越多,孩子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中国传统的教育喜欢打击学生、采用激将法把孩子的好胜心激发起来,但必须考虑到,并非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开学后,很快就会有大、中学校的模拟考试上演,其中不少重点中学的考试目标很明确:给你个下马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被认可、被肯定的心理得不到满足。在这许多压力下,如果没有较强的抗逆力和正确的生命观,一旦发生不愉快事件,非常容易出现极端行为。

(二)亲子关系恶劣

卞茜博士对3000名大中学生进行自杀危险因素现状调研,发现有六大因素导致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可能性最高:既往抑郁症、自杀风险行为(反复的自杀观念、既往自杀未遂史)、家庭重大丧失、恶劣亲子关系、父母精神疾病史(物质滥用、抑郁症)、家族中曾有人自杀。其中家庭重大丧失和恶劣亲子关系都是非生物性因素。当她和同事通过量表“过滤”出36名自杀高危少年时,他们的父母竟然大多不知道孩子有这一倾向。

(三)青少年自杀多“模仿”

青少年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为什么会选择自杀?专家认为,现在的青少年自杀行为中有比较多的模仿成分。他们通过影视剧、媒体宣传、追星模仿等途径了解了自杀行为,在遇到突发困难时毫无应急能力,第一个念头就是用自杀来逃避现实。当然,还有不少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负性情绪得不到发泄或没有渠道发泄,最终也选择自杀来彻底解决问题。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媒体的报道可以对公众的心理及行为起到互动、模仿、标定、暗示、强化等作用。一旦学生自杀(或明星自杀)的消息传播开来,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尽管有的媒体报道也旗帜鲜明地反对自杀,但报道本身即是一种“反暗示”,更多地起到了社会同情的强化作用,进而使自杀演变为“自杀秀”。重庆铜梁二中一名学生因不服从学校安排,通过记者向学校发出最后通牒:“再不放假,我就去跳楼。”笔者接待过的一个咨客才小学四年级,稍不如意就扬言要自杀,仅9月份一个月就闹了7次自杀,从用头撞墙到掐自己的颈动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四)严重缺乏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有关专家认为,在西方社会中,教会在心理咨询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基督徒有了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可以找牧师进行心理咨询,也可以从其他教徒那里得到安慰和关爱。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工会、妇联等组织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功效,而教会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又受到种种限制,如何遏制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节节升高的问题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青少年心理出现异常,第一时间接触到的专业人员就是学校的心理老师。目前虽然多数学校都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但多为非专业出身,绝大部分还身兼数职,如大队辅导员兼职心理老师。而且这些心理老师的流动性很大,有时一个学期要换三位心理老师,孩子们也不太愿意主动与心理老师交流,老师不得不每天找孩子谈心,增加了工作难度。

北京、重庆等地先后开通了生命救助热线,对有自杀倾向的人提供免费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每条热线年接待两千多例自杀咨询。热线最大的问题就是求助者太多,而接受过心理咨询等训练的专业接线员严重缺乏。

二、干预青少年自杀的措施

美国QPR预防自杀培训所主任Paul Quinnett博士认为,自杀作为一种心理、生物、社会、精神和文化的普遍现象是可以被理解的,并且自杀对于自杀者来说都是经历过一种彻底的绝望、无望和难以忍受的心理痛苦后做出的行动。所以,预防自杀是一个新的、必须被所有社区和人们接受并采纳的概念。

(一)让抗逆力训练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1993年,香港出现一个月里二十多名青少年集中自杀的悲剧事件,同时青少年网瘾、药物依赖、拉帮结派、吸毒、夜青(昼夜不回家的青少年)引起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委托香港突破机构(NGO组织)和香港中文大学临床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研究对策,六年后一份针对香港青少年的问卷成形并对全港中学生进行“地毯式”筛查,过滤出危险因子最高、较高和一般的三个层次,对其进行不同的抗逆力训练――这就是“成长的天空计划”,目前这一计划已覆盖全港中学,并推进到小学四年级,效果显著。这个项目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少年的三感:归属感、效能感和乐观感,提高青少年的抗逆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让父母和老师学会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上海目前已引进这一计划,同时引进并正在开展的另一个项目是“正面成长计划”。它是从由社工协助学校老师为孩子们提供支持的项目,目前由华东师大青少年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和闵行区预防办、闵行区教育局、闵行区团委、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合作推进。计划的宗旨是通过培养青少年的潜能,确认他们的能力,加强青少年与他人的联系,树立健康的信念和清晰的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目前该计划已经作为校本课程在梅陇中学开展了一年时间,深受学生欢迎。

(二)加强校园生命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起源、性别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

“生命教育”的对象应延伸到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建议有关部门建立未成年人监护人培训制度。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成才观,普及道德修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的家庭教育知识。对散居、困境、流动人口的儿童家庭,有针对性地开展咨询、活动、训练和服务。

针对目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育分不育人”的现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减负”进行到底。小学低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高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半小时,严禁在课余时间和假期举行整班补课,严禁偏题、怪题、难题。还要确保高中生每年30天、初中生每年20天、小学生每年10天的社会实践时间。

学校还可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如海啸、地震等灾难发生时,进行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的教育,通过逃生训练、抗灾演习、参观、冥想等活动,让青少年感悟生命的珍贵和不可逆。

(三)完善自杀干预体系

在对青少年自杀的心理干预上,中小学应借鉴高校的经验。因为各个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兼职教师都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并在该项目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形成了涵盖学校、院系、班级、社团、社区和社会在内的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援助工作网络和体系。

同样,在社区也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没条件的可由社工兼职。据悉,上海市心理危机干预进社区已被相关部门列入日程。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和辖区内所有大小医院的急诊科挂钩,一旦医院急诊收到自杀未遂的病人并且抢救成功后,该中心的心理医生会主动上门去实施危机干预,并对这些病人进行长期跟踪随访。

心理援助和自杀干预应与119、120、110保持密切的工作联系,成为我国应急机制中的有效组成部分。

(四)警惕媒体把自杀变为时尚

前文提到自杀及自杀秀的蔓延与媒体的广泛报道有关,此类报道的增多、细节描述的翔实难免会形成社会心理的暗示、标定、模仿等效应。此外,由于此类报道大多带有同情的性质,带有社会普遍关注的性质,难免会起到社会助长作用,把趋势变为时尚。

篇(5)

【关键词】“校讯通”;学生认同度;移动学习;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26―06

随着“校讯通”的普及和推广,甘肃地区许多中小学都开通了此项业务。“校讯通”提供了平安短信、家校互动、亲情电话、移动教务等服务,不仅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也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为了及时掌握“校讯通”业务的应用现状以及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潜在需求,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移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组于2010年4月6日至23日,相继在甘肃省白银、兰州、金昌等地市中小学深入开展了实地调研访谈活动。课题组根据校讯通的功能和业务设计了《移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信息化――学生用户调查问卷》,问卷在正式实施时,充分考虑了地区、学校、年级等差异性,采用分群抽样的办法抽取了甘肃省白银市、金昌市、兰州市等12所学校,共计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1份,另外还选取一些学生,进行了面对面座谈、个案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一 学生样本的基本情况

学生是“校讯通”使用影响的最终对象,也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变量。在回收的学生问卷中填写性别一栏的学生人数为554人,缺失7人,其中男孩为257人,占总人数的45.8%;女孩为297人,占总人数的52.9%;男女比例分布为1:1.16,学生性别比例比较平均,符合抽样研究的随机性。

在回收的学生问卷中填写年级一栏的学生人数为557人,缺失4人,被调查对象分别分布在九个年级。调查人数较多的是五年级、六年级和初一。

二 学生对校讯通与移动学习的认同度

(1)学生最认可的“校讯通”业务是紧急情况下与家长联系、完成作业和获得更多学习资源

在对于“校讯通”业务的认同度方面,对“校讯通”积极正面的选项,学生“完全同意”和“同意”的合起来分别达到了六成以上(见表1),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d.让我在紧急情况下更便捷地与家长取得联系”、“f.让我的作业完成率更高”、“g.我可以及时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这反映了学生对校讯通的业务的普遍认可。

对负面的两个选项i与j,有25.1%的学生担心校讯通的使用会使自己失去隐私,28.2%的同学不喜欢老师经常向家长通报在校的情况。这提醒校讯通在提供服务时要对学生必要的成长隐私空间进行考虑,不能完全扼杀对学生自我成长精神的培养。由统计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校讯通”业务对自己有帮助,业务存在有价值。从访谈中也能发现学生对“校讯通”业务的认可,他们认为:“校讯通业务方便了父母跟老师的沟通,支持将一些在校的基本信息如考试情况、成绩单、到校情况、在校表现等发给家长。”

(2) 六成以上的学生对移动学习感兴趣

学生对“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随时随地浏览学校的专题学习网站,下载有关的学习资料,进行阅读”的学习方式认同的达到了74.8%,说明学生很喜欢用移动设备获取资源,进行相关学习。

如果“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登陆学校的专题学习网站,就某个感兴趣的学习问题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和见解,并可以随时收到学校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回答和评论”,有70.4%的学生表示支持这种应用方式。也有20.8%的学生对这种应用方式持无所谓的态度,有8.8%的学生持反对态度。总体而言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这种应用方式还是比较支持的。

如果“参与到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通过手机等移动学习系统,借助于学校专题学习网站,和小组伙伴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一起讨论、协作、探索自然科学的奥妙”,愿意的学生达到了70.3%,其中有36.9%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通过移动学习系统,随时就学习、生活以及和伙伴们交往的烦恼问题向父母或喜爱的老师、心理辅导员老师倾诉和交流,并能够即时得到他们的帮助”,愿意的学生有68.1%。

如果“通过移动学习系统,随时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拍成照片、视频到自己的博客上和其他伙伴分享”,愿意的学生占60.1%,其中有31.1%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通过移动学习,随时随地下载老师的教学要点或教学视频片段,就某些知识点重新学习”,愿意的学生高达74.7%,其中有38.8%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直接把家庭作业到学习网站,并及时了解到老师对作业的评改意见”,愿意的学生有59.4%,有28.7%的学生对这种应用方式表示无所谓,有11.9%的学生表示反对。

通过对问卷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利用移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移动学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和需求,在学科课程学习中他们非常愿意和渴望使用移动学习的各种资源和工具。

三 学生对移动设备的使用情况

(1) 高年级学生手机拥有量大于低年级学生

关于手机拥有量的问题,在被调查的561人中有548人回答,其中拥有手机的人数是223人,占有率是40.7%。根据B/A值不同(B/A值是指这个年级“拥有手机的人数占拥有手机总人数的比值”与“年级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值”的比,B/A值越高说明这个年级的手机拥有量越高),手机拥有率从高至低的年级是初中二年级(2.29)、高中二年级(1.98)、高中一年级(1.69)、小学六年级(1.20)、初中一年级(0.89)、小学五年级(0.75)、小学三年级(0.42)、小学二年级(0.40)、小学四年级(0.33)(详情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小学阶段手机拥有量最高的是小学六年级,小学五年级次之。这两个年级拥有手机量比较高。而小学一年级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手机拥有量比较低;在初中阶段,初中二年级的手机拥有量最高,在所有调查的年级中拥有量最高,比值超过2.0;在高中阶段各年级手机拥有量相差不大,但是拥有量都很高,都超过1.50。由此可以看出,中学学生手机普及率高于小学,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开展移动学习,中学可行性高于小学。问卷调查中有325人没有手机,占调查总人数的59%。在没有手机的被调查者中,70%的人希望拥有一部手机,主要理由是能够与他人沟通。30%的不希望拥有的人主要认为有手机会影响学习。

(2) 学生经常使用的移动数字设备是手机、MP3系列、笔记本电脑和数字学习机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学生经常使用的移动数字设备是普通手机和MP3/MP4/MP5/Ipod中的一种,其次是笔记本电脑和数字学习机。其他的数字设备如3G手机、上网本和个人数字助理学生是很少使用的。手机作为沟通的工具是必备的移动数字设备,占40.7%,MP3等播放器也是学生喜欢的数码产品,占有量为32.6%,笔记本电脑的拥有率为22.3%,数字学习机为23.4%。这些设备是学生最常用的数字设备,价格比较便宜,一般的家庭都能够承受。为了孩子的成长,许多家长愿意为孩子购买,但是有些家长为孩子购买了设备后,并不知道怎样使用,所以不能给孩子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学生常用的获取资源和信息的工具占前三位的是笔记本电脑、普通手机和数字学习机

对于学生常用哪些工具来获取信息,一般来说学生常用什么设备,那么他获取资源和信息一般就是用这些设备,但是顺序是有变化的。学生常用的获取资源和信息的工具占前三位的是笔记本电脑(23%),普通手机(22%),数字学习机(18%)。

众所周知,只要能够与互联网联通,那么就能够获取海量的网络资源,笔记本电脑,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上网本,基于其功能完善,性价比良好、市场销售额逐步扩大等原因,成为小学生主要的资源获取工具。除了笔记本电脑之外,手机也能够通过GPRS等形式与互联网联通。调查中,手机是第二大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工具。

可见,能与互联网接入的移动终端都是大家喜欢应用的,也是最有可能应用和开发移动学习的工具,只要能够满足随时随地的学习,充分实现互动,就可用于移动学习。虽然3G手机的占有率比较低,但是随着3G技术的发展,3G设备、iPhone\iPad等便携式产品将是移动学习设备的发展趋势。

(4) 开展移动学习要改变学生仅将手机等设备作为通讯娱乐工具的观念

在调查问卷设计的10个手机使用的业务功能中,最普遍使用的是打电话、收发短信、玩游戏和听音乐这四项传统的业务。而“向其他人请教学习问题”和“查单词、生字”这两项是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和从不使用平分秋色。收发彩信、浏览网页、在线课程学习和下载课程学习资源只有一部分人经常使用,甚至有少部分人几乎天天使用。说明在移动数字设备上开展移动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要改变学生将手机等设备仅仅作为通讯娱乐工具的传统观念。

(5) 大部分学生在空闲时间使用手机

学生在使用手机的时间上,大部分人选择的是“写完作业后的空闲休息的时间”,占61%。紧随其后的是“在家学习时”和“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分别占13%和10%。这说明手机等移动数字设备更适合学生在生活中、在空闲时间、在零碎时间非正式学习。

四 学生对移动学习的需求分析

(1) 学生最希望通过手机获取的信息内容是课外读物和课程学习

不同的人群的关注点不同,想获取的信息也不同。学生希望通过手机获取最多的信息内容是课外读物和课程学习。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手机获取的信息之间差异不显著(表3),男生最想获取的信息是课外读物,占到23.3%,而女生最想获取的信息也是是课外读物,占到25.1%,但是相比之下男生比女生更愿意获取娱乐游戏方面的资讯。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想获取的信息差异性显著,小学学生最愿意获取的信息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课外读物,课程学习和娱乐游戏,而初中和高中学生最愿意获取的信息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课外读物,新闻资讯和生活百科。这反映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在设计移动学习内容时,小学阶段要考虑娱乐性,更多的采用“娱教”的学习内容形式,而在初中和高中要逐渐注重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 七成以上学生愿意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接收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

移动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任何地点、任何时候、任何方式的学习,学生对通过移动设备接收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的态度,反映了他们对移动学习的需求。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73.82%的学生愿意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接收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的认同趋于一致(表4)。不同阶段的学生对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下载资料的方式都表示愿意与接受,小学生达到了75.3%,初中生达到了76.5%,高中生达到54.8%。

(3) 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手机或其它移动设备接收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点

在回答问题的537名学生中,对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接受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点的学生达到了395,有33.76%的学生完全赞同,有39.11%的学生赞成,两者所占的比例相加达到了72.9%(图3),所以学生是很愿意利用手机来进行课程内容和学习要点的学习的。其中女生比男生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接收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课程内容的方式的态度逐渐降低。

(4) 小学阶段最愿意获取的学习材料形式是视频,而高中阶段是文字材料

不同形式的学习材料呈现形式,对学习效果有不同的影响,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学习应该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发展。教学应该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抽象。在“你喜欢在手机上使用哪些形式的学习材料”选项中,选择视频的为49.6%,选择文字的为47.6%,选择动画的为40.5%,选择图片的为26.1%,选择声音的为25.5%。

视频是大家最喜欢的学习材料呈现形式,因为视频和上课一样,有声音和图片还有文字相结合,给学生呈现的信息比较多。学生观看视频学习就像和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而文字是排在了第二位,仅次于视频并且和视频相差无几。文字是传统的信息表达形式,学生都习惯通过文字来获取信息,所以排名仍然排在前列,这为开发移动学习资料提供了可能。

作为图片和声音相对于前三项就显得差些,因为图片和声音给大家提供信息的形式是单一的,并且视频包括图片和声音,因此效果比单一的图片和声音有很大的优势。

统计分析发现,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希望获取的学习材料形式不同,小学阶段最愿意获取的材料形式是视频,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最愿意获取的学习材料形式是文字材料。

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形式的认同度不同,男孩最想获取的是视频,占到了27.7%,女孩最愿意获取的是文字材料,占到了24.95,这反映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信息的呈现形式的喜好存在显著差异。

(5) 学生希望自己需要的时候用手机查询学习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设定时间段发送

学生认为发送学习资料的时间为自己需要的时候用手机上网查,占到了38.6%,其次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设定时间段发送,占28.4%(表5),所以移动学习要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查询,并且要根据学生的习惯发送学习内容。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发送资料的方式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最不愿意接收的方式就是系统随机发送,高一学生愿意接收的仅为4.2%,高二学生为7.1%,同比小学四年级为18.2%,六年级为19.9%。不同的学生性别对发送资料的方式差异性不显著,都最愿意在需要的时候用手机上网查询,男孩为40.8%,女孩为36.9%。

(6) 学生基本接受通过短息的方式进行交互式测试

基于课堂教学的交互式测试对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这种交互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反馈,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巩固所学内容。在调查中发现,65%的学生愿意通过短息的方式进行交互式测试(表6)。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交互式测试的认同度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弱,高中学生对此大多持无所谓和反对态度,说明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对学习内容的接收形式有显著的差异性。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交互式测试,巩固所学内容,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的认同度趋于一致,65.4%的男孩,66.8%的女孩对这种方式表示愿意接受。

(7)学生希望通过移动设备接收知识点和学习重点

不同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希望获取最多的学习材料是考试的知识点,占到了23%,其次是学习重点。所以移动学习要尽可能把学习内容简化为学习重点和知识点传输给学生(图4)。

(8)学生最愿意通过移动设备学习的科目是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性,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重视思维推理能力,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重视概括、识记,英语学科则重视日常练习交流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最愿意通过移动设备学习的科目是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但所有课程之间的显著性差异不大(图5)。

相比之下,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喜欢通过移动学习学习不通的科目,之间差异性显著,小学高年级学生最喜欢通过移动学习学习的科目是语文,其次为数学和英语。初中生最愿意学习的科目为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高中学生对通过移动学习最喜欢学习的科目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高一学生最喜欢学习的科目为数学,高二学生最喜欢学习的科目为英语。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移动学习学习的科目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喜欢学习的科目为数学,占到了27.5%,女生喜欢学习的科目为语文,占到了24.9%,这表现出男女生由于性别的差异,喜欢的科目明显不同,男生更加喜欢学习抽象思维型的科目,而女生则喜欢学习背诵,记忆类感性科目(表7)。

篇(6)

福建省科技馆福建福州350005

摘要: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教育应该成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正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最主要阵地。

关键词 院科学教育;科学教育项目;科技场馆;青少年;促进

1 科学教育在国外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科学教育在西方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历史证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造成一些强国的崛起:如蒸汽机和纺织业之于英国;有机化工和内燃机之于德国和电力、铁路和钢铁业之于美国。西方国家由此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在这个基础上,西方国家将科学教育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冲破了被教会控制的经院教育,实行了科学教育,即在中小学中传播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知识和科学素质的教育。

在我国,科学教育进入课堂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1901 年,清政府决定将旧式诵读经书的学校改革为现代化的学校;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全国普遍实行。这是科学教育进入学校的开始;民国初期,中国政府在小学课程中设置了科学教育的内容,自然课和常识课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和国民希望强国的想法;后,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以来,科学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国家先后公布和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重新编制了小学《自然》课的大纲和教材以及完成了《科学(3耀6 年级)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小学科学教育八套教材的审定。这说明我国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着力把科学教育提高到与传统的语数英物化课程并重的高度上来。

2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20 世纪以前,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20 世纪以后,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后,当代的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国家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把科学教育当作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渠道。许多国家将科学和语文、数学一样确立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世界经合组织(OECD)举办的国际学生评测项目(PISA)对15 岁的青少年进行素质评测,以前只评测语文和数学,自本世纪以来增加了对科学素质的评测。2008 年,PISA 把科学素质的评测列为重点,给予很大的重视。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在早期建立的科学概念,掌握的探索技能以及确立的对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对其成年后所具有的科学素质会有决定性的影响。

2.2 科学教育是脑科学、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发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的研究结果都表明:

2.2.1 青少年早期的经历对其认知能力、社会情绪能力、健康、以及脑的组织结构等具有独特而强大的影响。早期青少年脑的可塑性最好,是功能发展的最佳时期,却也是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

2.2.2 脑的发育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既和基因有关,又和外界的刺激有关。在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中,给青少年创造优良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2.2.3 早期发展对青少年气质和社会情绪能力具有重大的影响。这些都是他们一生成功的重要因素,对社会来说也是和谐和稳定的基础。

2.2.4 早期发展对于感知和认知能力,对于身体健康,对于预防不良发展倾向等等都有重大的影响。

总之,青少年的早期发展状况会影响他们后来的学习、工作,以至成年后的发展,从整体上说,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就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实力;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即使某些方面后来可能做些弥补,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3 在科技场馆开展科学教育的意义

根据我国科技部科普统计数据,截至2012 年底,我国建筑面积在500 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1735 个,其中含科技馆364 个,科学技术博物馆632 个,青少年科技馆(站)739 个。青少年是科技馆教育活动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受众,科技场馆是开展校外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硬件设施急剧扩张的同时,科技馆要吸引公众、尤其是让青少年“走进来”,并且“留得住”,就要在软件,尤其是科学教育项目的研发上下功夫。科学教育项目研发也是解决目前科技场馆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途径。

4 科学教育项目在福建省科技馆的开展情况

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活动始创于2012 年,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等四家主办单位希望通过展评活动,向社会、中小学校和科技场馆推介这些教育项目,提高人们对科技场馆非正规教育价值的认知。同时,主办单位还希望活动能传播创新的科学教育方法和理念,激励更多的科技场馆研发创新性的科学教育资源。

在2014 年第二届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活动中,福建省科技馆推荐了两个项目:“神奇的国石———寿山石探秘活动”和“闽江口湿地观鸟活动”。这两个项目都极具当地特色,深受参与青少年的喜爱。

4.1“神奇的国石———寿山石探秘活动”

寿山石是四大国石之首,其色泽瑰丽雅致,品种丰富多样,目前有160 多种,在石间世界可谓倾国倾城。其中“田黄”价比黄金,几乎是历代皇帝刻制“御玺”的专用石料。“神奇的国石———寿山石探秘活动”旨在以福州本地特色自然资源———寿山石为依托,让孩子从欣赏、体验、实验探索、刻制、交流等方面经历对寿山石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究。

项目流程有:

淤赏石:到“寿山国石馆”参观。

于探石:到“寿山石矿洞景区”探索寿山石挖掘的方式和形成的奥秘。

盂捡石:在景区捡石区捡自己心仪的石头,辨别石头质地。榆磨石:在磨石区打磨石头,形成自己的寿山石毛坯。

虞研石:在福建师范大学地质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研究岩石分类和辨别方法,对寿山石的硬度、种类、成分、形成原因等进行分析和探究,撰写探究报告。

愚刻石:在专家指导下了解篆刻历史,学习篆刻方法,并刻制一枚自己的印章。

舆写石:制作寿山石探索海报,表达自己的体验及收获,传播寿山石文化。余谈石:邀请各界专家和孩子们一起座谈交流。俞挺石:进行网络签名,支持“爱我国石、爱我家乡”活动。本项目的特色有:

4.1.1 深入、系统的探究过程

本活动从考察体验开始、到动手实验研究、到亲手磨石和篆刻,制作海报以及网络签名等,充分考虑到少年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从感性认知和体验,到实验及理性分析,最后到情感升华和表达,探究过程系统、深入。相对单一的课堂授课,孩子在其中所收获到的科学知识、方法、态度、精神以及情感体验是极其深入的。4.1.2 与学校科学课程衔接紧密与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程《认识岩石》、《岩石会改变形状吗》等内容契合,很好地实现了与学校科学课程的衔接。

4.1.3 文化和科普教育的有机结合

本活动把岩石形成、寿山石形成及成分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寿山石文化艺术体验过程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极具文化内涵。4.2“闽江口湿地观鸟活动”

这个科学教育项目方案旨在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生态教育,使参与本项目的中小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做中学(Learningby doing)”的教育理念,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实践活动,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有关生态学的知识,同时启迪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认识到保护闽江口湿地生态资源的重要性,并可结合福州当地的区位优势,开展两岸科普交流活动。

这个活动的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2.1 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技能的培养目标

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对闽江河口湿地鸟类活动的观测,了解认识闽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初步学习鸟类活动的观测技能。4.2.2 青少年的科学方法、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做和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养成勤于思考、认真探索,努力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4.2.3 青少年的科学态度、兴趣的培养目标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培养遵守社会公德和法规,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等品质。同时也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接近大自然、贴近大自然,增长知识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自项目开展以来,参与的青少年在专家的指导下,观赏鸟类纪录片、参与观测知识讲座,并实地进行了湿地考察。在考察中中青少年们完成了观测、记录、写生、填写考察报告等多项任务。在活动中青少年们深刻感受到湿地、飞鸟、人类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体会到湿地的脆弱,大大增强了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的意识。这比任何一堂青少年只能正正经经坐在教室里,教师讲授,青少年只能被动接受的生物自然课程的效果都要好得多。而且,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参与兴趣,科技馆还组织他们进行湿地写生比赛,制作湿地水鸟书签,深受青少年们的喜爱。

篇(7)

关键词: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创造力开发;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044-03

21世纪的教育正在出现一系列的变革趋势,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加强创造力研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上存在着两大误区:其一,认为创造力不能培养,即使能够培养,那也是高等教育的责任,与基础教育关系不大甚至没什么关系;其二,认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学校的责任,与其他社会主体关系不大甚至没什么关系。本文在辨析这两大误区的基础上,以中国科技城――四川绵阳的实践探索为例,对建构与优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讨论。

一、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然而,对于创造力能否培养的问题还存在着广泛的质疑。有学者认为:“人类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稀缺是基因注定的,不可更改的,至少在基因工程启动之前的历史中是这样的……我们知道怎样摧毁创造力,特别是根据中国的经验;我们不知道怎样判断和促进创新潜力,即使囊括全世界的经验。”[2]中小学生不能侈谈创新,这种观点在中小学教师中具有广泛的市场,在他们看来,创新成为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不必要的负担。教育观念上的种种迷惘必然会最终反映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来。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3]。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教育结果,与基础教育领域长期盛行的神秘主义创造观有关系,也与创造力科普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导致了对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必要性、可行性的质疑。

事实上,包括创造力在内的人的素质发展是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征,即使会在某个特定的节点表现出明显的飞跃性特征,但也必定离不开一个量的积累。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会在某个特定的人生节点突然出现,它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学者研究发现:青少年是个体科学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在14岁时要下降,在17岁时趋于定型[4]。还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创造力整体呈阶段性发展,在同一阶段内其发展呈连续性。青少年创造力从小学四年级起呈上升发展趋势,六年级到初一时水平明显提升,到初三时达到最高峰,进入高中后,其水平有所下降并呈稳定状态[5]。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帮助青少年有意识地去完成个体创造力的累积过程。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弊端之一是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视不够。因此,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它是培养一大批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工程,更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

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理论阐释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认识误区:人才培养即教育是学校的任务,是教师的职责,其他社会主体的教育责任被严重边缘化。就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来说,普遍认为这是学校的事情,殊不知学校根本没有强大到可以独自承担如此艰巨的责任。我们从来不曾质疑过的“教育”和“学校”本身需要得到理性的检视。丹尼尔・科顿姆提出“教育是无用的”这一命题。他说:“如果我们打算全面彻底地思考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必须想想教育的无用性……如果教育有任何价值可言,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教育是无用的。”[6]这种观点无疑挑战了大多数人的教育常识,但却不乏其真知灼见。同样受到挑战的还有学校,家长们往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尤其那些所谓“名校”,似乎就给孩子的人生买了一重放心的保险。盖托却提出了“上学真的有用吗”[7]这一质疑,尽管这是针对美国教育和学校而提出的,但是,其独特的视角无疑能够引人深思。根据某研究机构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国内约有1.8万学生没有在校接受教育,而选择了“在家上学”[8]。学校具有其自身的功能局限性,它难以独自完成其教育使命,以开发青少年创造力为旨归的科技创新教育需要建立和优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就是从大教育观出发,建立相关组织、制度与机制,形成以学校为基地,社会各类主体协调配合、共同开发青少年创造力的社会系统。它至少包括以下重要的构成要素:一是学校。学校依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面向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学校应当在教师专业素质、课程教学体系、教学设施设备等做出相应调整。二是家庭。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其创造力开发。三是企业。企业应当肩负起社会公民的责任,承担起促进教育发展的社会义务,尽其最大能力为青少年提供参观与实践的机会。四是社区。社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环境,社区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校开展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五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建立机制、搭建平台、统筹协调各类社会主体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六是群团组织。如团委、关工委、科协等组织应当多组织校际之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七是科研院所。科研院所是地方的智库,应该为青少年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能够走进实验室、走近专家学者,亲身体验创新过程。八是科技场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展览场馆都是人类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青少年们走进科技场馆,能够从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建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实践

近年来,绵阳市的高校和中小学校,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开展了课程教学、创新实践、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喜人。在科技博物馆建设、创新中心建设、乡村少年宫建设、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投入,成效显著。

在创新教育机构方面,绵阳师范学院成立了专门开展创新教育的创新学院和国家级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西南科技大学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综合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绵阳市建有以展示中国核科技发展历程和展示“两弹一星”功勋获奖者及感人故事为主题的绵阳科技博物馆、绵阳市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担当创新策源地和孵化器的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等等。

在创新实践活动方面,由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教育体育局等单位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辅导员评选、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等;此外,2014年还增设了科技城“小发明家”评选活动。由绵阳市教育体育局根据中小学课程组织开展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为生活而设计”创新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等活动。绵阳市团市委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青年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当然,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科技创新教育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必要的协调统合,主要涉及的政府部门有教育体育局、科协、团市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单位,中国科技城的科技人才、科研院所、科教场馆等科教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多为业余性质,许多单位缺乏专门的、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经费投入需加大,相关政策制度需完善;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层次较低,制作较粗糙,知识与技术含量偏低。

四、优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

绵阳市作为中国科技城,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这方面的工作还大有潜力。根据创造学原理和系统原理等理论,建构科学的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能够极大地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

(一)明确一个目标

中国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升青少年创造力,倾力打造科技城创新文化。系统、科学的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能够促进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绵阳市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工作。

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软实力”方面还需要提升。通过系统、全面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与实施,在全市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提高青少年创造力的同时,带动中小学校、社区、教育机构的创新氛围,同时影响家长和教师,形成更多、更大范围的市民关心、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能够促进绵阳市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这对中国科技城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搭建三个平台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在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需要搭建合理的创新实践平台以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创新实践平台主要包括三类:教育培训平台、实践活动平台、展示提升平台。

第一,教育培训平台。科技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对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从现有的教育体系来看,传统的师范教育没有相应的创新教育师资,高水平的创新教育师资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瓶颈之一。一是在教师培训方面,教师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力军,需要组织开展市级、区县级、校级的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教师不仅要学习创新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而且要掌握如何在校内外有效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二是在学生培训方面,应该在最大范围内开展科技创新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的培训,并结合学生兴趣、需求、知识背景等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类型的学生培训。三是在家长培训方面:可在有条件的学校中开展家长培训;可借助“绵州讲坛”等形式,向更广泛的市民进行宣讲、培训。此外,在培训形式方面,可以借助“科技夏令营”“智能机器人培训班”“创造发明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生动有趣的、互动式的、体验式的不同方式,激发创新创造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第二,实践活动平台。实践活动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国内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往往是各种类型的创新竞赛,通过竞赛来吸引青少年进行学习和实践,并从中启迪创意思路,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目前,创新竞赛包括多种类型,尤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智能机器人竞赛、青年创新创业竞赛等。一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要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类层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环保总局等联合主办的青少年学生科技竞赛和展示。二是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是一项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青少年科技活动,通过计算机编程、工程设计、动手制作与技术构建,结合青少年的日常观察、积累,去寻求自己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发展自己的创造力。三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是一项更贴近社会、更为复杂的创新实践活动。目前,国内有多个创新创业竞赛,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2014年5月,绵阳市启动了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四是各类专题创新竞赛活动,例如:创意设计竞赛、航模比赛、劳技创新作品竞赛、“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都是激发青少年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

第三,展示提升平台。通过教育培训和创新竞赛,将产生较多创新成果。为了营造创新氛围,激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创新实践,设置不同类型的展示提升平台,不仅促进青少年自身的成长,而且能够较好地营造城市创新文化。首先,设立“市长创新奖”,每年评选2至3名在创新创造或创新竞赛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少年,颁发市长创新奖。通过对获奖者的宣传报道,营造创新氛围。其次,设立科技城发明奖,每两年进行一次评奖,对突出的青少年创新发明成果进行奖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科学家”评选活动。此外,还可以利用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在科博会上对绵阳市青少年的优秀创新成果进行展示。在绵阳市的新闻媒体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展示等活动,营造科技城创新文化。

(三)提供四项保障

为了确保中国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力促进绵阳市创新文化的宣传,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中,还需要明确保障措施。

一是人员保障。人是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体。在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需要确保三类人员。首先,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市科技创新教育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其次,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专家委员会,聘期国内外科技创新教育领域的专家,由他们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项目评审、指导等工作。最后,各类学校的“种子教师”,从各个学校抽选出骨干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然后回到原单位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培养,扩大科技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

二是条件保障。青少年在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时,需要一定的实验室、资料室等条件,因此需要必要的条件保障。首先,在绵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设立开放实验室,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其次,遴选科技创新基地,将绵阳科技博物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等作为基地面向青少年开放。此外,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经验,成立“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借鉴北京市的“翱翔计划”、重庆市的“雏鹰计划”,设立专门的、系统的、科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三是制度保障。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还需要在制度方面跟进,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明确职责、规范经费使用、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建章立制,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创新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四是经费保障。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绵阳市在已有的相关资金的基础上,需要增加部分经费开展预算。此外,依托创新教育相关机构,可以以“命名”“赞助”“资助”等多种方面向社会募集资金。

参考文献:

[1]陈伟.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0(7).

[2]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赵永新,王昊魁.中国儿童想象力太差[N].人民日报,2009-08-17.

[4]胡卫平,俞国良.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J].教育研究,2002(1).

[5]沃建中,王烨晖,刘彩梅,林崇德.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9(3).

[6][美]丹尼尔・科顿姆.教育为何是无用的[M].仇蓓玲,卫鑫,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