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七年级数学复习总结

七年级数学复习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5 21:05: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七年级数学复习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七年级数学复习总结

篇(1)

一、注重预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课前必须预习,只有通过预习,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讲,提高听课效率。由于七年级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进入中学后,需逐步 发展 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他们虽然有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但自学能力是较差的。七年级教材涉及数、式、方程,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七年级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也不尽一致,他们往往认为看书就是预习。因此,找不出要点,也不知自己有无问题,上课时只得把老师讲的内容“胡子眉毛一起抓”。显然,这样做“疲劳有余,效果不佳”。为此,在上某一新课前,应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及预习方法。如对概念课,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编排相应预习题,让学生看书思考去找答案,达到预习的目的。

二、注重听课方法,向45分钟要效率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上的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宋代朱熹在他的“三到读书法”中说过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见听课必须专心。我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谓心到:是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会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眼到:是要善于观察,勤看。既要观察老师表情和手势,因为数学上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耳到:要求学生学会听,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旧知识要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听完一节课后,概念的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手到:一是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二是学会做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下重点、难点;思路有时也可以记下。教师形象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渐形成。显然,在上面“四到”之中,“心到”是关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

三、注重复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及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复习方法上,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比较可以明确本质,辨析异同,从而收到举一反三是效果;通过联想,可以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形成知识 网络 ;通过概括,可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记忆,利于掌握,并灵活运用。

四、注重解题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篇(2)

1. 摸清底子,搞好衔接

要搞好衔接,首先,教师要了解小学毕业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然后进行摸底测试,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查漏补缺.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集中在开学初用一至两个星期复习.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开始几周不妨采用小学的教学方法,讲解详尽、细致、清楚些,尽量使用直观教学.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有一个适应阶段,以便过渡到采用中学教学方法教学. 实践证明,这样做教学效果很好.

2. 明确目标,主动适应

给新生上的第一堂课,就应该把中学数学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告诉学生,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主动地适应要求. 中小学数学的内容不同,教学目的的要求也不同,中学数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对于许多的概念、定义、结论、规律将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抽象出来,而不是由老师直接给出. 这就要求七年级新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逐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从而很快适应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3. 培养兴趣,因势利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只有让学生在探索、创新中获得成功,才会有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从而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可塑性强,兴趣容易激发也容易转化. 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对一门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才会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它.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结合所学内容,以实例说明生活离不开数学. 还可以出一些趣味题让学生解答,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搞数学游戏、举行速算竞赛等,并结合教学内容告诉学生数学的发展,使得原来繁杂的计算变得简单容易,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另外,要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作为一个初中启蒙老师,一开始就应以科学、轻松的态度活跃在课堂上,使学生喜欢上你的课. 这样便会自然而然地萌发学习兴趣,从而会主动、自觉的学习数学. 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更有必要.

4. 教给方法,精心指导

进入中学后,由于科目的增多,加之要求又比原来高了,因此,学生往往出现盲目性,从而影响数学成绩的提高. 因此,作为七年级启蒙教师,除了做到上述几点外,还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搞好学习.

(1)要求学生要熟悉和掌握任课老师的教授方法. 只有熟悉老师的讲授方法,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而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作为教师,则可以把自己用的授课方法告诉学生,尽快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方法. (2)讲解例题时,引导学生深究编者为什么要安排这个例题,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假如把这个例题的条件改一下将得到什么结论,引导学生追索结论、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怎样使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逆向使用行不行. 以此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举一反三、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3)引导学生深究解题的依据,如一元一次方程时,要求学生写出每一步的依据,并引导学生比较、联想,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盲目性,少犯错误,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在小学,学生一般没有阅读教材的习惯,但七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新概念,有很多概念需要学生理解记忆. 由此,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这样不但可以弥补听课的不足,而且可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指导学生抽象、概括数学概念. 在小学,学生习惯于老师概括、总结,而自己只是机械地模仿和记忆. 因此,七年级数学老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耐心地加以引导,当然在指导时,必须指出明确的方向,否则将收效不大. 如在引导学生概括同类项的定义时,要指明方向,否则学生往往不知所措.

5. 分散难点,反复练习

七年级新生好动、回答问题的热情很高,喜欢上黑板板演,为适应学生这一特点,老师授课时间不宜过长,应精讲,着重讲清一两道例题,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活跃课堂,同时还可以及时检查教学效果,从而能及时补救. 对于确实难以掌握的内容,不一定硬要在一节课内要求每名学生都掌握,可以将难点分散,在一段时间内经常复习,且每天出一两道题给学生练习. 这样既能促使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又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从而培养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展示过程,培养能力

篇(3)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13、14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总之,七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要使数学教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适应能力,有些问题应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予以重视。

一、做好中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平稳过渡

学习数学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应当是获得适应中学数学学习的能力,以缩短小学学习向中学学习的过渡期。

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中小学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有理数、三角形等,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容易出错易容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以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初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不仅体现在初中与小学的衔接上,也体现在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上。如何引导他们尽快熟悉初中教法,增强自学与自制能力,顺利渡过衔接关,要认真分析研究有关问题,切实加强中小学之间的数学教研,为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让我们成为帮助学生平稳过渡的良师益友。

二、教学中注重几何兴趣的培养,强化几何基本技能训练

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理论几何。作为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于是在学习正课之前,首先上两节预备课,主要谈几何的作用,从古希腊的测地术到今日的高楼大厦,从工农业生产到日常生活,到处都可以看到几何踪影,到处都可以看到数学家的功绩,几何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更是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新起点,然后介绍几何的发展史,提出一些有趣的几何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动思维,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有时课堂上要讲析比较复杂的证明题,要分析、画图、证明时间紧,这时可着重引导学生口述分析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述能力,也就是用几何语言表达应该书写的全过程。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几何技能得到强化训练。

三、为培养学生的理解、归纳和总结能力,教学中应重视变式教学

能从一组存在某种共同本质特征的不同数学对象中寻求或发现这些本质特征,是学习数学中有关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基本技能。让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这一技能,是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掌握这一技能的指导思想是化归思想,而实现这一思想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变式教学方法是常用的方法。所谓变式教学,就是通过不同角度、侧面、情形和背景,从多个方面变更所提供数学对象素材或数学问题呈现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其本质特征保持不变的教学形式。该教学方式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变化中概括出本质特征,因此它对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归纳和总结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应在教学实践中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篇(4)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将担任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初步提升,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特别是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上学期的教学中,发现有以下问题: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7章:三角形;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

四、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认真做到备学生。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五、注意事项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着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平台?

7.重点应落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上?

8.要深入钻研,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

六、课时安排(教学进度)

第一周5.1相交线

第二周5.2平行线

第三周5.3平行线性质5.4平移

第四周数学活动,小结与单元检测活动

第五周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第六周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3多边形及其内角

第七周7.4镶嵌活动小结期中考试

第八周8.1二元一次方程组8.2消元五

第九周8.3再探实际问题和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一周9.1不等式9.2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十二周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9.4课题学习

第十三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四周10.1统计调查

第十五周10.2直方图10.3课题学习

第十六周进行复习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一、教材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内容:

本册教材的编排顺序是:相交线与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本册书的6章内容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安排在第九章。这6章大体上采用相近内容相对集中的方式安排,前一章基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后章五基本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样安排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各章具体内容的编写中,又特别注意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教材编排有如下特点:

1.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

2.注意给学生留出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4.强调数学思想方法.本册书突出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以及类比的方法.

重点训练项目是:通过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初步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推理;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与求法,实数的概念及实数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关系;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法与应用;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法与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二、学生学情:

本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本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本学期要切实采取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要求:

如下表: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习比较的学生,给他们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留一些综合运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情况。

4.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做出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回答问题,不懂的及时提出来。要求课后养成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可在头脑中回顾当天所学知识,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再行回顾,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5.关注学困生,不歧视学困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

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第八节自习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6.培优补差。

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学困生多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学生基本情况:

根据分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较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况严重,纪律涣散,意志力薄弱,学习欠缺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抓优扶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不断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便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本学期中我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孩子们讲讲有关新概念几何,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自觉性降低了,学习的风气有所淡化,是本学期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三、教学目标要求

期中授完第九章,期末授完下册全册。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8、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数教学起止时间章节

1—8周201x.3.1—14.24第一章1.1—第三章3.6

9周4.25—5.1期中考试

10—17周5.2—6.26第十章10.1—第十二章12.3

18—19周6.27—7.10期末复习考试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4一、学情分析

从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成绩来看,本班优秀率有突破10人,算是达到预期目标,但及格率只达到43%多,与预期尚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来看,仅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很努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基础知识的不扎实成为制约他们学习的瓶颈,造成班级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二、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十七大教育方针,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将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同时,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班级教学目标:优秀率:15%;合格率:50%。

四、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七章、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章主要学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

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发现的快乐。

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开展分层教学模式,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

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六、课时安排

七年级一周有6节课,本学期总共有20周,共有课时120课时。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4课时

5.1相交线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3平行线的性质

5.4平移

小结、复习2课时

第六章直角平面坐标系7课时

6.1平面直角坐标系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小结、复习2课时

第七章三角形9课时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课题学习镶嵌

小结、复习2课时

第八章图形认识初步12课时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8.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小结、复习2课时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1课时

9.1不等式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

小结、复习2课时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9课时

10.1统计调查

10.2直方图

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小结、复习2课时

其中每小章节后有一节作业讲解课、总结复习课,大概需要30到40课时。具体安排以实际为准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5一、教材分析

全期共有六章。新授课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多项式的运算、轴对称图形、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怎样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准确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章通过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完整性和深刻性,使学生掌握好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第四章多项式的运算

本章主要要求了解多项式的的有关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多项式的加、减、乘运算,以及乘法公式。注重联系实际,为将来学函数奠定基础让课堂内容生动、趣味化,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引出概念。

重点:对于每个概念的正确理解,以及各项法则的正确、灵活的应用。

难点:探索各项法则的形成原因。

第五章轴对称图形

本章主要体会对称之美,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应用。认识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及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设计开放性很强的练习,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局部”与“整体”的教学思维的训练。

重点: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难点: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几何规律。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本章紧扣数据,抓住概念本质,紧密联系实际对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极差、方差的概念进行阐述。注重了让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形成结论的教学方法。

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计算及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理解极差、方差的有关概念与意义;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数据的分析。

难点:能联系实际问题,利用数字特征分析数据组的统计特性,并对不同数据组的性质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通过上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像陈琦、严细毛、瞿俐纯等同学更是对数学探究活动情有独衷。上期期末考试中,0901整体水平稍高于兄弟班级,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0902班的及格率稍高于兄弟班,但低分段学生高于10%,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有自暴自弃之嫌。

三、目标任务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优秀率3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

四.主要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7、加强培优补中促差生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前预习习惯;(2)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习惯;(3)自主作业习惯;(4)课后复习习惯。

8、改进阶段考试形式,改进评价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対基础知识技能“推迟判断”,让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二~三周: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四~八周: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

第九~十周:多项式的运算

第十一~十四周:轴对称图形

第十五~十六周: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篇(5)

一、教师、学生和家长思想上的衔接

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到了初中本来有的学生的基础不太好,初中知识点又多又难,所以不少学生成绩不好。这个观点有点片面。有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老师一定要用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我想每位学生都会有进步。作为家长一定要自始至终关心、关注小孩各方面发展,要把小孩当成自己的朋友,根据小孩的特点来教育他。对于学生自身加强修养,通过不断努力,数学成绩会取得不错的进步。只有这三方共同努力,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学习方法与学习品质的衔接

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要教师去培养,尤其对初中生要有责任心和主动性,有钻研精神和毅力,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里有几点认识:1.仅靠兴趣支持学习还不行。要教育学生要有理想和期望,用理想来支持学习,责任心和钻研精神才能保持长久。2.重视预习,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对后面的知识了解、提升创造了可能。七年级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3.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技巧。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在所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一开始要以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准备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改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

三、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小学时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初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中小学教师互相了解教法。学校间组织中小学有关数学教师经常性地互相听课,共同研究教学方法,让中学的教师了解小学的教学方法,小学高段的教师了解中学的教学方法,互相取长补短,为学生的平稳过渡创造条件。2.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动手操作,改进教法。学生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七年级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如果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而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

七年级上册中提供了许许多多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怕麻烦,不能只停留在老师讲,而不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并且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是个资源库,我们要挖掘和善用身边的资源,加以拓展整合,使教学内容丰富起来。数学思维是由数学问题开始的,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巧妙地提出问题,把学生领入问题的情境中,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探究规律这节课,我就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搭一个正方体需要几根火柴棒,搭二个、搭三个……搭n个这样的正方体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呢?通过这些实例,使同学们能够较好地掌握。可以说,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教学要求和教材的编写都重视了直观到抽象的衔接问题。以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为例,运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之间均安排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实例,同时,均借助了小学生所熟悉的线段图来直观地描述实际问题。

篇(6)

关键词:初中 小学 数学 知识衔接

通过对中小学数学教师调查,我发现从认识上,大部分小学教师就长期发展与近期成绩来说,更注重长期发展,但从做法上来讲,许多小学教师又没有在学生的长期发展中去下功夫,有大部分小学教师对初中教材要求没研究过。而大部分初中教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压力过大:素质教育的不正确实施加大了教师的精神压力和备课量,择校现象的日趋增生也加大了部分名校教师的工作量,使这些教师在对现有学段的知识传授中投入很大的精力,无暇再顾及其它学段的知识。好学校班额大,学生多,考评教师的主要是成绩,教师压力大,无时间和精力,偏远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也早就了有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干起来不出成绩,钻研课标和教材的热情明显不足

2.方法欠缺:许多教师不知道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数学知识的衔接:部分教师虽然通过座谈知道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但仍处于经验之谈,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不深入实际,自以为是。

3.部分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度不够,不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的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不能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水平,完成特定的任务。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认为数学的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小学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

1.立足长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数学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数学观念,有全面的、牢固的、结成网络的数学知识,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必须严格按规定授完全部教材内容,而且教学时概念必须交待准确,数理必须交待清楚,做到每个判断都有依据,每个推理都有道理。例如,对于图形的认识,小学阶段虽然不要求教师讲严密的概念,但也不能模糊起本质。不能随便拿一个厚纸板就说是一个圆,同样也不能说“一块厚纸板是一个长方形”,应该说这块厚纸板的正面是一个长方形,反面也是长方形。

2.做好小学知识的延伸,为中学的数学学习做准备

(1) 适当延伸,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一般要借助实物、图形或者头脑中的表象来进行。例如:在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去考虑,用多种方法去解决,不应强求统一,但要注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比较,采用最佳的方法解决问题。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

(2)适时进行知识拓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例如:在图形的变换中,学生感知平移、旋转、对称、放缩现象时,实际上就是中学的全等、相似知识的前奏。还有,小学的“图形与位置”就是中学的“数对、坐标”,这些都可以适当渗透。

(3)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拓宽学生解题思路

比如“鸡兔同笼”问题在小学数学中是一个有名的探索规律的问题,教材中多以穷举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为主,是学生认为较难的一个问题,而用中学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集变得容易多了。因此,在小学解决此类问题时,渗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接受起来会更自然容易些。

(4 )教好简易方程,为初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做铺垫

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不急于计算结果,首先把各数的位置摆好,然后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建立方程,用等式表达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的关系,然后解方程,求答数。列方程解应用题能解答复杂疑难的问题,是中学的主要解题方法 ,小学教学应该认真做好铺垫。

中学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

1. 加强交流,建立中小学教师相互交流的机制。

为了熟悉教材内容,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阅读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小学数学教师阅读初中数学教材;中小学数学教师加强研究和探讨,互相交流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摸清中小学数学脱节的知识点,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解读教材,在熟悉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重组、拓展等处理,使中小学数学教师对整个知识系统的衔接不断层。与此同时,中小学数学老师们更应该经常走进彼此的课堂,感受不同的学习气氛,领悟不同的教学方式,达到知识的融合、方法的统一。只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统一了,才能使学生更自然地过渡。这样初中的数学教师做到了“瞻前”,小学数学教师同样也完成了“顾后”。

2.克服教学内容中衔接上的障碍,找到衔接知识的切入点。

(1)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

在小学阶段虽有过两次数集的扩充:一次是引入分数后,自然数扩充为算术数,另一次是在小学六年级的下半期引入了负数,但对于负数的引入,学生仅限于肤浅的认识,对数的概念的扩充意义和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并不是很清楚,而七年级引入负数后,数的概念扩充为全体有理数,由于人们习惯于“收入”和“支出”,“盈利”和“亏损”,而现在要把“亏损200元”说成是“盈利负200元”,把“支出80元”说成是“收入负80元”是很不习惯的。因此,从算术数过渡到有理数是一大转折,使学生认识引进负数的必要性是七年级数学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难点。

(2)具体的算术数与抽象的代数式的衔接

七年级数学代数初步知识中,引进啦代数式的概念,进而研究了有理数的运算。实际上,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合公式化。字母是表示数的,但不代表某个具体的数,这种从小学数学的特殊的、具体的数到中学的一般的、抽象的代数式,这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也是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因此,在教学时,要逐步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

(3)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衔接,简易方程到复杂的一次方程的衔接

教师要有意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比用算术法解简便的应用题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比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5、6年级,教材中也出现了简易方程,但小学里是由“得数与已知数的关系”来解方程,而中学里是根据同届原理来解方程,因此,七年级在讲授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要重视知识发生过程。要让学生始终参与审题、分析题意、列方程、解方程的全过程,了解解应用题的实际意义和解题方法,其中审题最为关键。

(4)做好几何方面的衔接

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命题,在小学教学中,可以把一个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中学在讲授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可以使用小学使用过的模型,启发学生学习辅助线的做法和思路,让学生有点感性认识,而后再进行推理论证。这样既回顾了小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很好地完成了小学知识到中学知识的过渡。

3.搞好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也是做好知识衔接的重要方面

篇(7)

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规范解题步骤训练,使学生养成学习认真的习惯

1. 要狠抓解题步骤的规范化训练

学生只有从解题步骤、格式的规范化入手,进行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才能克服学习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不负责任的毛病。长时间的坚持训练及严格要求,必然会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增强思维能力。

2. 要狠抓计算能力的训练,强化认真习惯的培养

学生计算准确性差的问题,不仅是由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存在问题,而且也是由一些不良习惯所造成的。为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应该首先从态度抓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利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进行学习习惯的强化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要强化检查。学生做题快不快、准不准确,要靠强化检查和评比这个手段来实现。还要鼓励学生,寻找出现错误的原因。学生计算出现的错误不仅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原因也是不良习惯促成的原因。教师要帮助学生认真查找,进行分类,及时纠正,让学生自我总结。长此以往,这对学生学习认真习惯的养成,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是大有裨益的。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惯

1. 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地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 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

3. 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花时间理解课堂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4. 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业错了要及时更正。

5. 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三)“课堂展示”的训练,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七年级学生具有好胜、表现欲强的特点,所以七年级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热情很高,显得课堂气氛格外热烈。这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说,谁回答问题快、敢于发问,就一定能学好数学。我们发现,七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较简单,学生的思考缺乏深层次的思维。在教学中,“课堂展示”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导学案尽量给予学生课堂展示的机会和时间。学生能分析的问题教师决不分析,学生能解释的原理教师决不解释,充分相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要合理、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订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教师制订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是否出现了不相符合;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以免适得其反,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三、要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

1. 要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 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四、及时的信息反馈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1. 注意反馈矫正的及时性。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可利用提问等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一般我们应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的结合为一体,注意辅导其学习方法,并针对其学习上的缺漏予以辅导纠正,作业及时批改,当天问题当天解决,及时的做好信息反馈。最好是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及时反馈在当日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