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3 23:27: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英语语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高中英语教师可灵活运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为学生创设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从而让学生更加充分地感知、体验、适应语境中的语法形式。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经典动画片《蜡笔小新》的片段或动画截图,播放里边的一些台词。
如:“小姐,你敢吃青椒吗?”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成英语?首先,小新这个动漫形象的出现,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样轻松、活泼的动漫情境之中,再逐步引导学生了解Doyoudaretoeatgreenpeppers?掌握“dare”这个情态动词的用法。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英语,是一门具有实践性质的语言学科。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提倡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也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以“值日”为主题,师生之间可这样进行交流:师:Haveyouemptiedthedustbin?生:Yes,Ihaveemptiedit.师:Butthedustbinisfull!Someonethrewwasteintoitagain.……师生之间可以自由发挥,并让学生在对话中思考并掌握:完成时,是对过去行为对现在产生影响的强调,等等。在师生互动这种真实的语境下,让语法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促使学生更加牢固深刻地掌握语法知识,同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以任务为驱动的语法教学策略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以任务为核心,以各项任务的完成为目标,来实现语法学习与掌握的目的。任务的设定应符合课堂教学的发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从而促使其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提高英语语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大多数英语教师习惯于把自己当作传道授业者,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怎样最大限度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积极性。因而在对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后,教师应转变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精讲细练的“满堂灌”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对语法书上的语法规则烂熟于心,一旦运用到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就会变成哑巴英语,无法正确顺畅地表达自己。因此教师应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练。通过“brainstorming”式的启发、引导,让学生享有更充足的思维想象空间。通过讲授内容相关的课堂活动的进行,如故事复述、角色扮演等的环节,让学生成为自我实践与创新的主体,从而实现变“死灌”为“活学”。那么,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呢?
二、高职高专英语语法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英语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法教学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将语言形式、意义和表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准确运用语言这座桥梁进行顺畅交流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英语教师必须改变单一的或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活学活用。
(一)折中教学:演绎法与归纳法的综合
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用到演绎法(deductivemethod)和归纳法(inductivemethod)。演绎法属于focus-on-forms(重在语言具体形式),即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形式本身。归纳法属于focus-on-form(重在语言形式),即先把重点放在语言的意义上,然后通过完成以意义为中心的交际任务活动,从而达到语言形式教学的目的。表面上二者相互对立,实际上各有所长。演绎法的优点在于对学生循循善诱,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而归纳法能很好地调动和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课堂的意识。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不满足于被动地听教师的讲述,更加倾向于“通过观察、推理、提出假说、预测和交流养成发现和咨询的主动的学习方法”。[1]这说明了单一地使用演绎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但是如果单一地运用归纳法,就会降级英语基础不牢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采用折中的教学方法,即让演绎法与归纳法综合使用在语法教学中。比如在讲解强调句式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例句如:“Itwasinthismorningthatwefoundher.”“ItwasinLondonthatImethim.”“Itwashimwhobrokethewindow.”让学生找到这些句子的相同结构并由此归结强调句的句式结构:It+be动词+被强调部分+that/who+其他。随后教师应提醒学生不管强调的是时间或是地点,之后紧跟着的关联词都只能用that,这是因为学生的归纳水平有限,可能会忽略这些语法重难点。这样一种折中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使其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人类运用语言交流时,离不开特定的语言情境。好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创设语言情境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述“musthavedone”这个语法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实物给出句子:“Thewindowsareclean.Someonemusthavecleanedthem.”“Sincetheroadiswet,itmusthaverainedlastnight.”从而让学生知道“musthavedone”是对过去所发生的事做出肯定的推测。接着给出语境“Thewindowsofourclassroomareclosed.”,引导学生给出答语“Someonemusthaveclosedthem.”。语法知识结构毕竟是死的,要想活学活用,就只有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不断的操练巩固。情境教学法的使用能让抽象的语法教学具体化,语法规则形象化,语法课堂生动化。
(三)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简称TBL)认为语言是个意义系统,学生是为了表达意义,也就是为了交际才学习词汇和语法,并且根据语境和目的选择语法形式。[4]这里的“任务”指的是学生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单独完成或者通过小组作业完成一定的任务,从而达到某一具体教学目的。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语法教学基本不会单独进行,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在完成不同任务时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比如在教授定语从句这一语法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定语从句来描述TheMostUnforgettableExperienceinMylife,让学生以3人为组合作完成对这个故事的讲述。又比如在讲授虚拟语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IfIwereamillionaire”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语言实践操控能力。在此阶段,教师可以监控各组的进展,到各小组中间与其进行交流指导并解答疑问。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各组代表起来发表他们的感想。学生在这样的讨论交流学习中,在任务的指引下,开动了脑筋,真正做到在“想中学”,在“做中练”。
三、结语
由于现在提倡交际法和任务教学法的趋势,某些教师进行了片面理解,认为语法无关紧要,在教学中忽略对基本语法的教学,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通过隐性语言材料内化语法规则,在口语和写作中出现大量本可以避免的语法错误,甚至由于对连接体系的认识薄弱,导致语言输出时,语篇结构混乱,缺乏逻辑性。
二、对外国英语学习理论的认识不恰当或偏激
某些教师片面吸收了一些外国理论,未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认为语法教学属于落后方法。甚至认为,英语母语国家的小孩学语法,而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可以不学语法。某些激进的观点,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术界,也值得商榷。更有观点认为,每种教学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学习环境以及教师自己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三、适合当前新课标的语法教学方法探讨
1.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教师为学生设立阅读和听力等学习材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语法难点,教师提供系统的语法资料,供学生查找,并进行适当指导。学生可分个人,或分小组进行。探究式学习法,改变了学生处于被灌输的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为学习增添乐趣。
2.任务学习法
将语法学习融入与实践相关的任务中,学习目的是完成某个任务,而语法学习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的。所涉及的任务最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当然,这要求教师有很强的任务设计和控制能力。任务学习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语法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任务学习法适用于学习常用语法,对于某些偏僻语法,仍可以用传统的直接讲授法。
3.情景学习法
关键词:英语语法;综合技能;第二语言教学
现今中国的英语教学中,英语语法教育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关于语法的认识极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问题依然存在着不少错误的理解。这些错误的认识或来源于把语法本身当作是一系列关于语言固定结构的任意性的规则总和;或是认为语言结构是不需要被教授的,而是由学生自己习得;另外一旦开始讲授语法就会使学生厌烦等等方面。下面将对其中主要的七种错误论调进行逐一分析和反驳,得出一种比较全面、科学的英语语法观。
一、英语语法的误区
1.语法为自然习得,不需要被教授
事实上确实有人能够比较自然的习得第二语言。以一部分美国移民为例,这些人中就有人能够自己掌握并熟练运用英语而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习。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尤为普遍。这些事例就使有人相信中国的学习英语的孩子们也能不通过老师对语法的讲解而掌握英语。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上述的情形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语言学习者,即使是掌握了英语使用的移民们的英语水平也尚未达到语言准确性的要求。而且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学习英语的青少年没有处在英语的生活环境,在语言教育中他们进行的是外国语学习(ForeignLanguagelearning)而非第二语言习得(SecondLanguageAcquisiton)。虽然在国际上这两种教育常常被一起讨论,但两者在教育上还是有区别的。因此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语法知识的讲授能否帮助学习者达到准确掌握语言目标。事实上即使是最有技巧的英语学习者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掌握语法。Chomsky在1969年就指出,英语本国人在成年前也一直处在一个继续学习和完善英语语法结构的过程中。这样问题就转变为英语语法知识的教授能否加速学生的自然语言习得。关于这个问题已有许多研究成果。Pienemann(1984)通过实验得出:接受过语法学习的学生能在两周之后进入下一阶段的英语学习,而在无语法指导的情况下,这一过程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虽然实验的被试只是少数,但是这一结果多少为语法教育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支持。
2.语法是一些无意义的结构的集合
这种误解的产生源于人们把“语法”只和词形变化、语言结构规则联系在一起。但语法本身并不是一维的,也不是无意义的。语法由三个方面构成:形态句法(morphosyntax)-形式(form);语义(semantics)-意义(meaning);语用(pragmatics)-使用(use)。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方面的改变将导致其他方面的改变。同时者三个方面在语法中又各有侧重。要能使学生在适当是场合准确的运用语言表达完整的意义就必须完全的掌握者三个方面。
3.语法是一些任意的规则
从Saussaure开始,语言学家们就认为语言是任意性的,但这并不代表语法也是任意的,相反,语法是人们根据语言总结出的关于语言本身的逻辑的、规则的知识。
4.语法是枯燥乏味的
对于语法的这种印象来自对于反复训练和机械重复的恐惧。但是教语法不等于必须学生无数次的重复模句,也不是强记语法规则。这些活动的确令人厌烦并且在教学效果上差强人意。
英语教师能够创造出一种有趣生动,需要学生思考的训练语法的学习环境。
5.学生一次只能学习一种语法结构
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教师可以每次只教一个语言点,学生也能一次致力于一个点的学习,但学生并不是在一次掌握了一个语法知识后才继续学习下一个。新的语言知识与已学知识总是持续的相互影响。例如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对于过去时态的完全掌握,但在教授过过去进行时态后,学生对于前者的掌握似乎就不那么完美,语言表现也下降了。这种倒退现象会一直持续,直到他们完全掌握这两种时态并且区分清楚。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法学习的轨迹并非是水平直线而是拥有峰和谷的曲线过程。
6.语法和词汇是知识范畴的,听、说、读、写是四种技能
语法不仅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英语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些能够清楚背诵语法规则却不会运用它们来进行交流的学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以一种非自觉的方式运用语法规则来进行语言交流。Ellis(1993)就提出语法教学应中在重在提升学生的语言意识而非对准确语言表达的练习。VanPatten和Cardierno的同年实验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实验表明让学生们通过分析输入语言信息发展能力比给学生语法解释后再让他们做语言表达训练要更有效。
7.语法能够解释一切语言现象
语言是复杂多变的,因此语法规则无法解释所有的语言结构。例如,大多数教科书都规定进行时态不能与静态动词连用,因此下面这句句子:Iamwantinganewcar.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种表达确实存在,而且本土人士更倾向于把进行时态与完成时态连用。
Ihavebeenwantinganewcar(forsometime)关键在于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法的规则也是相对的。
以上是对英语语法本身和教学的再研究,在对英语语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后,下面将阐述关于综合技能教学法的使用。
二、综合技能教学法
RebeccaOxford对于ESL/EFL的课堂教学打了个“织毯”的比喻。她认为编织英语教学就是把教师、学生、环境和相关语言等交织到一起的过程。从教学这部织布机织出一张宽阔的、强韧的、美丽的“织毯”,在其中所有的“知线”都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排列。例如,教师的教学风格配合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环境设置的资源及评价为语言教学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这种“织毯”式的英语教学的重要方式就是综合技能教学。(Integrated-skill)
综合技能的学习已经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使用。现行的教材中有专门的部分。在具体教学时间中有两种主要的形式:内容型(Content-based)和任务型(task-based)。前者比较注重通过语言学习内容;后者强调进行带有交际语言使用的任务训练。两者都应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占有重要部分。
1.内容型教学
使用这种方式,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应用语法规则,学习例如科技、数学、社科等个方面的知识。Scarcella和Oxford在1992
年提出了内容型教学的3种模式:主题式(Theme-based);附加式(Adjunct);隐蔽式(Sheltered)
2.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使用英语参与交际任务,任务即各种活动,如两人或小组讨论,合作办报;撰写电视广告等等。
三、英语教师该怎么做
在运用综合技能法教授英语语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
1.肯定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向学生确立语法在英语学习中的正确位置。
2.从形式、意义和使用三个方面向学生解释语法结构。以被动语态为例,这种语态具有明显的形式:最少是由一个动词和过去分词构成。出现施动者时会由介词by引出。Thebankwasrobbedbyagang.被动语态只能在动词为(下转256页)(上接255页)及物动词的情况下出现,这也是规则之一。被动式也拥有语法意义。它表明重点结构,强调接受者或动作的承受。在例句中“bank”是被强调的重点,这与其在主动句中的地位不同。我们何时使用被动,是否出现施动者等等这些问题就是关于语言的使用问题。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结构也发生改变。
3.安排各种锻炼综合技能的活动,创造生动的环境让学生能发展语言能力。例如在学习关于过去式一般疑问句的回答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改变以下自己。她脱下鞋子,拿掉手表,戴上眼镜,穿上外套,拿掉戒指,然后让学生提问来只出她的改变。学生可以提问:“Didyoutakeoffyourshoes?”“Didyouputonyourcoat?”这样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学生提供了需要思考的环境,避免了机械性的重复回答。
4.不能只重视听、说,也要安排必要的读、写内容。使四种技能全面发展。
5.不能期待会回答所有的语法问题,要在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中,不断完善语法知识。
四、结论
为了让英语学习者能够正确的运用语法规则表达出准确的意义,英语教师必须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综合技能的训练环境来教授语法。教师应把语法看作一个有逻辑的动态私通由形式、意义和使用三个方面交织构成。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式和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更有效、科学的综合各种技能的训练,英语教育这块“织毯”一定会越织越好。
参考书目
1Chomsky,C.(1969)LinguisticsandPhilosophy.InS.Hook(Ed.)LanguageandPhilosophy.NewYork:NewYorkUniversityPress
2.Ellis,R.(1983)TheStructuralSyllabu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TESOLQuarterly,27,91-113
3.Pienemann,M.(1984)Psychologicalconstraintsontheteachabilityoflanguage.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6,186-214
4.Oxford,R.(1990)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Whateveryteachershouldknow.Boston,MA:Heinle&Heinle
Grammar teaching has often been regarded as a structure based,/!/ formal activity. After the integration of several sources and techniques, which are mainly based on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the teaching of grammar gained a new insight (Arif Saricoban and Esen Metin). In the teaching of grammar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in China, most teachers use the deductive and the inductive approach, especially the deductive approach. The teacher present the rules and the language is also based on the rules. Students feel bored in remembering the rules. In order to make a grammar lesson effective, beneficial, and interesting I use some well-developed and fascinating techniques in the classroom. In the present paper, a challenging activity in teaching grammar – using poems - will be discussed and examples will be provided.
Using Poems
Since the meaning is an important device in teaching grammar, it is important to contextualize any grammar point. Poems are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and rich resources that can easily be used in language classrooms. Poems can contextualize a grammar lesson effectively. Since poetry is often spoken, repeated, dealt with, and considered, it acts as an effective tool for practicing a specific grammatical structure. Through repeating and considering the poem,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s become more specified. Thus, poetry not only provides a worthy resource for structured practice of grammar, but also a proper basis for practice, review and model writing. If a poem that exemplifies a particular structure is also a good poem, it engages the eye, the ear and the tongue simultaneously while also stimulating and moving us; this polymorphic effect makes poetry easier to memorize than other things for many students (Celce-Murcia and Hills, 1988).
Poems may bring the use of creativity and the rhythm into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hough they may also bring some difficulties. Poems are not constructed in a simple way and syntactically, thus it might be very difficult for my students to comprehend them completely. As stated by Povey (cited in Celce-Murcia and Hills, 1988) there are three main barriers for literature including poetry. They are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barriers. Linguistic difficulties are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syntax or the lexicon of the poem. Cultural difficulties include imagery, tone, and allusion. At the intellectual level, the students should be intellectual and mature enough to understand the theme of the poem. These difficulties could be easily removed if the teacher provides a poem which is syntactically and thematically appropriate to the level, age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students. Thus, by removing or minimizing the potential problems, poetry can provide a rich, enjoyable and authentic context for my students.
In the selection of a poem, I should first consider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to be presented, practiced, reviewed or modelled, then the level and the age of the students, next the theme and the length of the poem and its appropriateness to the classroom objectives. It is advisable to select a contemporary poem. Poems, which reflect cultural themes, universal features, humanistic values, or emotional aspects, will be more relevant to my students. Finally, through taking the classroom objectives into consideration, I should effectively benefit from poems as teaching aids.
Teaching Procedures
1. Teaching a poem
At the teaching stage o
f a poem, it is not advisable to talk about the meaning of the poem in advance. Since they offer a reading and listening activity, poems could be presented through a reading plan. At the pre-reading stage, students might be motivated through some enthusiastic talks about poetry or the poet. Some necessary vocabulary can also be handled at this stage. At the reading stage, in order to create images , I may want the students to close their eyes while he/she is reading the poem. After the poem has been read at least twice, it is better to elicit the primary responses of the students about the poem. Next, after distributing the poem to students, I ask students to read it either loudly or silently. In order to practice the determined grammar point, I ask students to paraphrase the poem. After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ding the vocabulary, paraphrasing the poem, students get an idea about the theme of the poem. 2. Discussing
A follow-up activity is a discussion. After paraphrasing the poem and providing some questions, the students will eventually discover the deeper meaning of the poem. But I always avoid telling the meaning. After each student grasps his or her own meaning, it is proper to discuss the depth of the poem. In this procedure, my aim is to support the students in their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poem and make it relevant to their lives. Once they have understood it and perceived its relevance, they will have no objection to practicing the poem or even memorizing it, for it will have become special for them (Celce-Murcia and Hills, 1988).
3. Model Writing
At this stage, firstly, I often provide the determined structure. Secondly, I ask students to write a poem about anything they want according to the model poem. In such a procedure students can practice or present any grammar point. In this way students grasp and use the grammar structure.
Since every class is different, the teaching procedure can be different. It is not advisable to apply one procedure too strictly. A teacher should adopt the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learners. However, it might not be very useful to use poems for young students or forbeginners. Instead of poems, using nursery rhymes or songs would be more helpful since they provide more joyful and easier contexts. From pre-intermediate to advanced levels, it is really beneficial to use poems.
Examples
When I teach the subjunctive mood, I use the If-You-Were and If-I-Were Poems. Firstly, I present a poem:
-If you were a shining star
-And I were your midnight,
I’d let you shine above me,
You’d be my only light.
-If you were a scoop of ice cream
-And I were an ice cream cone,
I’d put you on my shoulders
-And hold you for my own.
-If you were a grand piano
-And I were a sweet love song,
I’d let your keys tickle and tease
My melody all day long.
-If you were the pages of my book
-And I were reading you,
I’d read as slow as I could go
So I never would get through.
Secondly, I ask them to read after me twice, and then I teach the new words: cone, tickle, tease.
Thirdly, I ask students to discuss in group and then paraphrase it. This poem is no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I just remind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he word: were.
Finally, I analyse the structure of the poem: The If-You-Were and If-I-Were Poems consist of 4 lines (quatrain) -and 2 rhy
mes (lines 2 & 4). Each poem contains 2 comparisons (metaphor), one for the “I” of the poem and one for the “you.” (Charles Ghigna , 25). Then I ask students to write a If-You-Were and If-I-Were Poem. Instructions: Think of a person you like. Compare that person to some thing (inanimate object). Now compare yourself to some thing associated with the first object. Conclusion
>:请记住我站域名/< So far, the usage of poems in teaching grammar is clarified. The advantages and some key points are explained and an example is showed. This activity can assist our teaching of grammar while providing a relaxed atmosphere and motivating students. This activity is student centered, hence, by using it we give a chance to our students to express themselves, enjoy themselves during learning. I t is a really challenging approach to teach grammar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in China, but it is effective, beneficial for my students.
So there is an undeniable fact that if our concern is to provide a successful and beneficial teaching, we must not hesitate to use poems, which brings the structural and communicative aspects of language in our language classrooms.
Bibliography
Celce-Murcia, M. & Hilles, S. (1988). Techniques and resources in teaching gramma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oss, D. (1992). A practical handbook of language teaching. G.B.: Prentice Hall.
Charles Ghigna( 25). If You Were My Valentine. Simon & Schuster Children's Publishing
语法教学往往被视为一种结构为基础,正式活动。一体化后的几个来源和技术,主要是基于交际活动,教学中的语法获得了新的认识(阿里夫Saricoban和埃森倚天) 。教学中的语法在高中中,大多数教师使用的演绎和归纳的方法,特别是演绎方式。老师目前的规则和语言也是基于规则。学生觉得无聊记住这些规则。为了使语法课有效,有益的,有趣的使用一些发达和迷人的技术在课堂上。在本文件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教学中的语法-使用诗-将讨论和例子将提供。
使用诗歌
由于含义是一个重要的设备在教学中的语法,是很重要的背景任何语法点。诗歌是最有吸引力和丰富的资源,可方便地使用语言教室。诗可以背景文法教训有效。由于诗歌是经常谈到,重复,处理,并认为,它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实行具体的语法结构。通过重复,并考虑这首诗的语法结构变得更加具体。因此,诗歌不仅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资源的做法,语法结构,而且还适当的实践基础,书面审查和模型。如果一首诗是反映特定结构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诗,它从事的眼睛,耳朵和舌头同时同时也激励和推动我们这个多效应使诗歌更容易记住的东西比其他很多学生( Celce -穆尔西亚和丘陵, 1988年) 。
诗会带来使用的创造力和节奏的语言教室,尽管他们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困难。诗歌不是建造一个简单的方法和语法,因此它可能是非常困难的我的学生理解它们。正如Povey (引自Celce -穆尔西亚和丘陵, 1988年) ,有三个主要障碍包括文学诗歌。它们是语言,文化,和智力障碍。语言上的困难所造成的问题语法或词汇的这首诗。文化方面的困难包括图像,铃声,和典故。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应理智和成熟,理解主题的诗。这些困难可以很容易地删除如果老师提供了一首诗是语法和主题适当的水平,年龄和兴趣的学生。因此,消除或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问题,诗歌可以提供一个丰富,愉快的和真>文秘站:
在挑选了一首诗,我应该首先考虑语法结构将提交,实施,审查或模仿,那么水平和年龄的学生,明年的主题和时间的长短诗及其适宜课堂目标。可取的做法是选择一个当代诗。诗歌,反映文化主题,普遍的特点,人文价值,或感情方面,将更多的有关我的学生。最后,通过采取课堂目标考虑,我要有效地受益于诗作为教具。
教学程序
1.教学中的一首诗
在教学阶段的一首诗,不宜谈论的含义诗提前。由于他们提供了阅读和听力活动,诗歌可以提出通过阅读计划。在预读阶段,学生的动机可能是通过一些热心谈论诗歌或诗人。一些必要的词汇也可以处理在此阶段。在阅读阶段,为了创造形象,我可能要收学生的眼睛,而他/她是读这首诗。这首诗后,已改为至少两次,最好是争取的首要答复学生了解这首诗。其次,这首诗后,分配给学生,我要求学生阅读,要么大声或静默。为了实践确定语法点,我要求学生解释这首诗。在学生阅读,理解的词汇,改写这首诗,学生获得思想的主题,这首诗。
2.讨论
一项后续活动是一个讨论。经过改写的诗,并提供了一些问题,学生们将最终发现了更深的含义,这首诗。但是,我总是避免告诉意义。每个学生掌握后,他或她自己的意思,这是正确的,讨论的深度,这首诗。在此过程中,我的目标是支持学生在试图了解这首诗,使他们的生活有关。一旦他们的理解和认知的相关性,他们将不反
对实践诗甚至背诵它,因为这将成为特别为他们( Celce -穆尔西亚和丘陵, 1988年) 。 3.示范写作
在这一阶段,首先,我常常提供确定结构。其次,我要求学生写一首诗的东西,他们希望根据模型诗。在这种程序的做法,或学生可以提出任何语法点。这样,学生掌握和使用的语法结构。
由于每类是不同的,教学程序,可以是不同的。这不是一个明智的适用程序过于严格。教师应采取的活动根据需要学习者。然而,它可能不会是非常有益的使用诗歌的青年学生或初学者。不是诗,用童谣或歌曲会更有益,因为它们提供更多的欢乐和更容易的情况。从学前教育中间的先进水平,这确实是有利于利用诗歌。
实例
当我教的虚拟语气,我用的是如果有一则来自如果我遭到诗。首先,我现在的一首诗:
如果你是一个光辉的明星
我和您的午夜,
我想告诉您服务超过我,
您想成为我的唯一根据。
如果你是一个舀冰淇淋
我和一个蛋卷冰淇淋,
我希望让你在我肩上
按住你为我自己。
如果你是一个大钢琴
我和甜蜜的情歌,
我想要让你的钥匙发痒和取笑
我的旋律整天。
如果你是我的书页
和我读你,
我想读的慢,我可以去
所以,我从未想到会获得通过。
其次,我请他们阅读后,我两次,然后我教的新词:锥,发痒,取笑。
第三,我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然后解释它。这首诗是不难理解。我只是提醒学生注意这个词:是。
最后,我分析的结构,这首诗:该如果用过去和如果我遭到诗包括4线(四行)和2儿歌(线2 & 4 ) 。每一首诗包含2比较(比喻) ,一名为“我”的诗,一个用于“你。 ” (查尔斯Ghigna , 25年) 。然后,我要求学生写一个,如果有一则来自如果我遭到诗。说明:想想你喜欢的人。相比之下,人的一些事情(没有生命的物体) 。现在比较自己的一些事情与第一个对象。
结论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论文写作 语法错误 大学英语语法教学 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海外留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相应地,英语成为他们学习和交际的必要工具。中国学生由处于非英语环境的语言学习者转变为语言使用者,英语既是学习的中介工具又是习得的对象。因此,在面临的所有挑战中,语言问题首当其冲。虽然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在经过预科班或语言班学习及一段适应期后,阅读及交际过程中的听说技能基本不形成障碍,但是他们的论文书写中依然存在相当多的语法错误,主要体现为语法知识薄弱,以致句子结构混乱,无从理解。笔者随机搜集中国留学生20份论文(其中本科生12份,研究生8份),英语本族语学生的论文6份。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留学生的学术论文中语法错误较多,主要为用词错误、句法紊乱,以致句子结构混乱,无从理解,而在英语本族语学生的论文中则基本未出现类似错误。同时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60名拉夫堡大学中国留学生。统计结果显示,有75.2%的学生认为自己语法水平一般;60.7%的学生认为语法学不好的原因是自己不重视;35.4%的学生认为与听说能力和词汇学习相比,语法学习更重要;75.4%的学生在碰到语法问题时才会有意识花一些时间学习语法;55.7%的学生在不懂句子意思时会分析其语言细节,弄清楚其语法规则;高达55.6%的学生认为通过训练口语和写作是学习语法的最好方法;65.2%的学生认为老师不重视或基本不重视语法教学;认为老师有无必要重视语法教学的比例大致相当,分别为45.1%和41.6%。
从中国留学生论文和访谈调查的结果中反映出:1.绝大多数学生虽然经过中学和大学阶段几年的英语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和用法,但他们的语法知识掌握一般甚至零乱,缺乏系统性。2.从调查中得知师生对语法学习地位的认识存在误区,大部分同学和老师不重视语法的学习和教授。60.7%的学生认识到语法学不好的原因是自己不重视,65.2%的学生认为老师不重视或基本不重视语法教学,55.6%的学生居然认为通过训练口语和写作是学习语法的最好方法。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当前流行的交际教学法侧重外语学习的交际能力而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所导致的。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中学时期已经学过语法知识,并且已具备认知和自学能力,可以自学和对照参考答案做语法练习,不需要答疑和重点辅导;加之课时,少为完成教学计划内容,难免对语法教学漫不经心。另外,因为四、六级考试题型的变化导向,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把大量时间花在精读课程学习和词汇记忆上,一味追求考试通过率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基础语法的深入学习。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对于一些复杂句、长句难以理解,口语表达时只是一些简单单词和词组的堆砌。连简单的请假条、求职信、个人简历和感谢信都不会写,更谈不上与外方工作人员进行成功的口头交际。语言学家Canale和Swain(1980)认为交际能力包含四个方面: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其中首要的就是语法能力的培养,即能掌握语音、语法、词等语言形式,能辨别、组织合乎语法的句子。这就说明交际是在已具备了一套具体语言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者只有熟练掌握了该语言形式、语法知识和规则后,才能正确使用它们并发展语言创造能力。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前者是表音文字,有词形变化,句子成分之间要通过一定的词法和句法形式连接。后者是表意文字,句子成分之间靠意义连接,很少使用连接词,也没有词形变化。英语语法教学正是根据英语语言的这一特点,教给学习者一套语言符号系统和必要的遣词造句的规律性知识,结合自身的认知能力,学习者能把握目的语的基本结构,认识语言现象和英语语言的基本规律,从而规范自身的语言行为,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否则,学习者(如中国留学生)即使在英语环境中,听说能力得以提高,但语法概念不强,在进行学术内容的书面表达和口头陈述时也难免出现种种错误。P.Balcom指出,语法教学至少在以下三方面起作用:(1)使输入更容易理解,可使学习者接触的语言系统化,由浅入深地对语言进行分级处理。(2)语法知识能帮助学生把接收的语言信号分解成可理解的语言单位。(3)能够帮助学生证实自己对目的语与语法的不自觉假设。大学生已具备较丰富的知识,有较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一定的语法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指导语言实践,提高自学能力,进行可持续学习。与国内目前高考改革呼吁取消英语、削弱英语地位的形势相反,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和分析得知,很有必要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着手进行。
1.端正认识,增强语法意识。语法知识在英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要改变目前大学语法教学被忽略的局面,首先要从认识上重视语法知识,重视语法教学,充分认识到大学阶段的语法学习是学生最后一次系统学习语法的机会。透彻理解《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基础阶段的语法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巩固和加深基本语法知识,提高在篇章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认识到语法规则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能力要素之一。师生都要不局限于眼前语法习得,追求短期的语法遣词造句运用,而是要把语法的学习作为长期英语学习的基础来看待。同时学习语法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语法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授和学习。
2.教材、课时改革。针对目前大学课时少、内容多,教材不讲或很少讲语法的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组织人力物力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我国大学生学习的英语教材,注意引进国外先进的语法教学思想,注重语法与培养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相结合。另外,在课时设置方面要认识到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尽量保证语法课的教学时间。同时采用选修、课后辅导与自学等方式,灵活多样地保证语法教学的质和量,从而使得学生夯实语法基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传统的语法教学基本只单纯地灌输语法条目并进行语法分析,教授的语法内容往往缺乏语境、脱离语篇范围,仅停留在句子层面,学生一旦进行独立的阅读和写作时,就会发现所学语法难以发挥作用,久而久之,对语法学习就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语言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对外部信息收集、加工、反馈及调整的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是主动且有能力的学习者。语法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唤起学生的语法意识,梳理已有知识,进一步介绍新知识并指导他们学会归纳总结,对语法形成系统的认识。比如在每个语法点讲解前,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在各种教材中搜集含有此语法项目的例句,并进行识别整理和归纳。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该语法点知识发表意见,让他们相互纠正、补充,然后教师做必要的答疑和补充讲解,完成事先精选的各类习题,如多项选择、单句改错、句型转换、词语联句等,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此类合作学习的方式使问题得到解决,完成知识的构建和语法能力的培养。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得知语言运用离不开语法知识,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始终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思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语法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法教学向更科学、更完善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语法教学与外语教学语法[J].外语界,1992,01.
[2]胡壮麟.关于英语语法教学的再认识.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论丛书(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王晚霞.论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地位和作用[J].四川外语学院报,2001,(4).
【关键词】英语语法教学;有效衔接;英语语言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1-0088-03
回顾外语教学的历史,不难看出,外语教学总是在赞成语法教学和反对语法教学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中发展的(Thombury,1999)。我国英语语法教学也曾经历两个阶段:结构主义影响下的极端强调语法教学阶段和交际教学法影响下的极端忽视语法教学阶段。现在,学者们对外语语法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程晓堂(2013)认为,当前关于语法教学的问题,不是该不该教语法的问题,而是教什么样的语法和如何教语法的问题,语法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语法结构上还是放在语法的表意功能上?笔者认为,语法的结构和表意功能并不是独立或对立存在的,语法结构是意义的符号,在教授一种语法结构时不能不教给学生语法结构的意义,比如should/could+现在完成时语法结构,它表达的意义是本应该做却未做的事,教师在讲授时必须把结构的意义告知学生,并在语境中反复练习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并运用于自己对语篇的理解和创造之中。语法结构和语法结构表达的意义相互依存,意义通过结构来表达,结构因为意义而存在,记不住结构就无法表达意义,忘记结构表达的意义等于手执矛却不知如何使矛,因此,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其实难以区分轻重。英语语法教学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各个阶段的教学与研究自成一体,缺乏衔接和统筹安排。语法教学服务于语言学习,学会语法并不是语法教学的根本目标,笔者认为,英语语法教学应在英语语言学习的大框架下将各个阶段有效衔接起来,统筹安排,形成一个有机的学习体系,以完成学好语言这个最终目标。
一、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近十年来,英语语法教学研究呈上升趋势。笔者在CNKI学术趋势统计中发现,从2005年到2014年,有关英语语法教学研究文章的收录量呈曲线上升趋势(见表1)。
此表说明,关于外语界语法教学的争论,已经从应不应该教语法走到了如何教语法的阶段,语法教学仍然是外语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内容。随后笔者在CNKI以英语语法教学为主题进行检索(时间区间为2005~2014,文章来源为核心期刊),共检索出86条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简单分类后,笔者发现研究论文主要有以下几类:语言学理论或教育理论与语法教学,大学英语语法教学,语法教学现状与策略,高职英语语法教学,初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语法教学研究综述。其中以第一类和第二类研究论文数量最多。然而,笔者发现各个阶段的研究对我国语法教学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这就造成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不能在大的英语语言学习目标下去讨论各个阶段的教学;第二,将一种理论应用有所有阶段的语法教学。我国英语语法教学在缺少经常,真实的语言环境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学目标、针对点及方法应该不同。
二、对我国小初高英语课程标准中英语语法教学目标的解读
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规定,小学毕业学生英语语法应达到二级水平,初中毕业应达到五级水平,高中毕业应达到九级水平。(如下图所示)
这两个课程标准中对英语语法二级,五级,九级的具体描述如表2、表3、表4所示。
从课程标准对这三个等级语法的具体描述中我们发现:
1. 语法的表意功能得到强调。
2. 课程标准中对三个等级的语法教学描述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二级和九级分别只列举两条,四条,五级语法描述却列举了六条之多。
3. 从这三个等级语法描述的侧重上来看,是从词到句再到语篇。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语法的表意功能是语法学习的重点,大部分语法知识应该在初中阶段学习,掌握语篇的表述能力与理解能力是语法学习的最终目标。课程标准无疑是教学的风向标,这两个课程标准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语法教学显然有明确的侧重和系统安排,各个阶段的教师和研究者应该在这两个目标的指导下制定教学重点,以有效衔接各个阶段的语法教学,不能各自为营,如在小学阶段就急于让学生掌握复杂的语法知识,造成很多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初中阶段又重复小学阶段的语法点或是热衷于交际法,造成学生对这一阶段该掌握的语法模模糊糊,进入高中阶段不得不又复习初中阶段的语法,对语法在语篇中的具体使用无暇顾及。因此,在教学中将每个阶段孤立起来去讨论语法教学策略和手段显然不利于语法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对我国小初高毕业试卷的分析
测试对教学有反拨作用,为了分析每个阶段的测试对语法教学的要求,笔者从各地抽取了三个阶段的代表性毕业样卷各五套,并将语法能力对学生能否在该题型中取得较高成绩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5、表6、表7所示。
抽取的五套小学毕业考试题共涉及九种题型,笔者发现,其中有三种题型对学生的英语语法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能否在该题型中取得高分和学生的语法能力有很大关系,这三种题型是:单词时态填空,单项选择题,补全句子。抽取的五套中考试卷共涉及八种题型,而语法能力对学生能否在该题型中取得高分的影响程度大的有五种题型,它们是:选择题,完形填空,写单词的适当形式,阅读并完成句子,书面表达。抽取的五套高考试卷涉及四种题型,而语法对学生能否做正确的影响程度较大的只有两种题型:完形填空和书面表达。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个阶段的测试也各有侧重,考试目标和课程大纲的要求是相应的,从小学阶段的语法的浅入到初中阶段语法的强化再到高中阶段语法的深化至语篇。
四、对我国小初高英语语法教学衔接的建议
1. 各个阶段的语法教学应各有侧重,整体上形成一个系统
桂诗春(转引自罗书全,2006)指出他在开始大量阅读时,并没有系统学过语法,单项的语法练习也很少做过,然而这并没有妨碍他的阅读。他不反对学语法,却主张接触大量的语言素材之后再去学。我国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正应该如此,先给学生大量输入语言形式与意义,形成一个整体语言概念,语法教学应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输入量后再开始,并应简单,粗略,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去习得。这一阶段的语法教学要点到为止,不需要触类旁通。如在遇到“Mom was fierce.”这样的语言形式时只需要告诉学生这个句子表示过去的状态即可,或是当语法给学生对语篇的理解造成障碍时,教师再加以简单说明。在有了大量的语言输入和积累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法学习就会轻松很多,学生在阅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语法点,对语法的表意功能会理解的更透彻,这时教师对语法的讲解是为学生建造一个语言框架让学生学会自己添砖加瓦,为自我语言的生成提供条件。这一阶段的语法教学要扎实牢固,不可过于灵活,以免使学生混乱。语法知识在初中阶段基本学完后,高中阶段的语法教学要进入语篇,在语篇中复习巩固,丰满语法框架,语法的灵活用法,在语境中表示的不同含义是高中语法学习的重点。
在大的语言学习目标下,三个阶段的语法教学就形成了小学时大量输入语言素材,语法点到为止,到初中时牢固扎实的学习语法知识,最后到高中时在语篇中灵活运用语法这样的一个大的系统。
2. 不同阶段侧重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宏观的角度,语法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以输入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以互动/输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程晓堂,2013),从微观的角度可以分为归纳教学法和演绎教学法(罗书全,2006)。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属于输入教学法和演绎教学法,现在盛行的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是以输出为基础的教学法和归纳教学法,而任务型教学法则可以是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一个阶段的语法教学可能会用到多种教学方法,但应有侧重。小学阶段的语法教学为了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应以交际教学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相辅。初中阶段的语法教学是为学生打下坚实语言知识的重要阶段,应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相辅,在这一阶段过多地使用交际教学法不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语法知识,但也不可完全采用翻译法使得语法学习枯燥不堪,可以结合情景教学法使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反复习,让学生不仅熟记语法结构也能掌握这一结构表达的意义。高中阶段语法教学宜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其他教学方法相辅,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掌握语法在语篇中的使用,理解语篇,进而学会用恰当的语法表达自己,完成自己的语篇。
五、结语
英语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语法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目标。但这一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从小学到高中的英语语法教学应该有效地衔接起来,在大的语言学习目标下,讨论每个阶段的语法教学,教学方法上不能一味强调在语境中习得语法,也不能完全遵循结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而是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根据我国学生学英语的自身特点进行语法教学,最终达到英语教学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 Thombury,S,How to Teach Grammar[M].Edinburgh Longman Pe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9.
[2] 程晓堂.关于语法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3(4):62-70.
[3]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