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30 19:37: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师专业学习计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师,是传播知识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是人类文明继往开来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师德师风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学习计划_教师师德师风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学习计划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新《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精神,以聚焦“问题解决”为中心,我园坚持立足园本、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并重,积极探索有效的园本师资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园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营造有利教师终生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二、培训目标:
1.进一步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完善教师心理品质,培养师德高尚、心理健康、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2.进一步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使之综合能力和锐意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教师的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更好地为幼儿的成长服务。
三、培训要求:
1.培训人员需准时参加培训,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做好请假工作。
五、培训形式
2.持着虚心好学的态度,认真参与培训,做好相关记录。
3.参培过后,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幼儿园将组织定期考核,检验培训成果。
六、培训内容及要求
(一)师德培训
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_》等,加强教师法律素养及师德意识。集中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开展自学活动,继续学习相关师德内容。学习后将学习所得以师德反思报告的形式进行分享。
(二)教师专业研习
组织各教师参加《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发展与指南》、新《幼儿园工作规程》研读,并进行互动式研讨,进一步分享交流教师标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此外,拟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为个人专业发展制定计划。
(三)班主任专题研习
开展班主任工作专题交流,各班班主任结合自己日常班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享交流。探讨如何有效开展班主任工作,建立良好班级常规,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形成班级特色良好班风。
(四)教师技能大比拼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激励教师岗位训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我园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根据一学期教师岗位练兵情况,组织教师歌唱和美术比赛活动。
(五)信息素养提升
信息技术和电脑网络已经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课程整合必将发挥的潜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做到信息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中应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让教师必须有比较高的信息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将开展网络研修、自学与集中讨论的方式,通过信息素养的提升,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校园网及互联网的基本使用,初步掌握最新的软件技术,提高教师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
(六)读书活动
开展“三幼书飘香”读书交流活动。8月开展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教师撰写、分享、交流读书心得,并于9月5日前推选优秀读后感(纸质文稿)交教育局参加上级评选.
七、培训措施及要求
1、加强园本培训过程管理
加强对园本培训的指导、监督和检查,保证每位教师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培训任务,达到“学有所获”,“学有成效”,让教师们在学习中感悟、反思中
前进,不断增强园本教研的实效性。
2、集中培训要求:
(1)严格遵守培训时间,不得迟到早退。每日签到,不得代签。
(2)学习研讨时保持会场安静,不大声喧哗、接听电话,不随意走动、离场,做到认真发言、专心记录;教师孩子要妥善安排,不进入会场。
(3)注意节水、节电,保持环境卫生。
(4)按时上交各类资料。
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学习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幼儿园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教职工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党的“十”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领悟宗旨,解放思想,更细理念,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的贡献。
二、学习内容:
1、深入学习党的“十”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将
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采取读报告原文,分章节学习,交流研讨形式进行,使教职工深入理解“十”精神实质,并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2、认真学习国家各类教育法律、法规,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法治意
识,树立“依法治园、依法执教”的思想,自觉维护教职工自身与幼儿的合法权益。
3、继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师德内涵建设,拓展师德建设的
载体。
4、认真学习各级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
三、学习形式:
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专题研讨、网上论坛等方式,提高政治学习效率和效果。
四、学习要求及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认真学,深领悟,学有所用,落到实处。
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把学习理论同指导实际工作相结合,做到学有所思,以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3、幼儿园领导班子做到带头学习,联系实际,积极引导,为提高学习实效尽职尽责,并督促教师积极、准时参加,并及时做好笔记。
4、全园教职工,必须坚持认真学习,积极发言,付诸行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
5、坚持不断完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规范性,做到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要严格执行学习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
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的学习计划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师德素质,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本学期,制定自己的个人计划如下:
1、深入学习学校《师德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习并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十不准》、《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3、读好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认识。
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丰厚自己的积淀,使自己在业务上、思想上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做创新型、科研型教师。
4、工作中,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各项工作。
5.尊重、爱护和信任学生,爱心育人,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不辱骂,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
6.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注意自己形象,衣着、举止、行为都做到为人师表,与同事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有事与大家商量体现团结协作精神。注重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7.规范收费,严格执行有关教育法规。
不擅自收费。不搞有偿家教,不向家长索要或暗示馈赠钱物。
8、认真做好家访工作,积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尊重家长,做到和气、平等友善,形成和谐共进的教育网,达到教育的目的。
对班级中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双差生必访。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优质发展
教师是学校的强校之本,是推进学校特色优质发展的生力军。践行自觉高效的教研,引领教师一专多能地成长,是实现学校特色优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学习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登高之梯
现代教育更强调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的,因此,教师也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由此,营造学习氛围,形成自我更新意识。
(一)建立学习制度,养成学习习惯。学校建立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帮助教师制订个性学习计划,另一方面把教师的学习纳入新型师德考核内容,从制度上有效推动教师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搭建信息平台。通过开辟校园网信息专栏,将教师个人的学习心得、案例设计和教改信息及时传递给每位教师,建立学校信息共享体,教师在资源共享中得到发展。
(三)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颖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组织形式,可以使教师在团体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最终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
(四)M行校本培训学习。学校建立了新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三级培训体系,经过这三级不同层次的培训,促使教师从教学能力向科研型教师转化。如依托我校“陇原名师工作室” 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大学教授,研究机构专家、教学一线的名教师不定期来学校进行辅导。
二、实践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学校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致力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将课题研究定位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重点解决实际问题”,制定了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的考评制度,形成了组组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局面,在三级课题网络系统中,有省重点课题《学生生活经验的分析运用与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等6个,市级课题《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等课题十多个,有校级课题18个。每学期都要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如开研讨会,进行成果交流与评比。就去年学校教师的论文及作品发表在省级刊杂志有108篇之多,我们自办的《通渭一中校刊》和《通渭一中教研》已成为教师交流教改经验的窗口。
三、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之器
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教师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因此,引导教师对日常教学的反思与研讨,就成了我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抓手。近年来,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悄然兴起的这一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在教学中合理、有效进行的过程,并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提高”的目的。反思性教学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地重视教师思考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以反思性教学为抓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主要措施和做法是:利用学校现有的电脑、网络优势,有条件地实行电子备课,为开展反思性教学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和交流,学习的便利,通过沙龙、论坛、报告会等形式,建立开放的环境和支持性群体;引导教师坚持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充实实践内容,制订教师专业发展三年总规划和个体计划,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内容包括:教育信条,最满意的一堂课;研究活动及成果,进修学习记录,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的评价,主要工作成绩等。要求不同类别的教师坚持每天或每周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并以“教学病历”为主每学期组织交流评比。
四、特色建设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契机
一是制定教师专业知识标准,加快教师专业知识标准化进程。近年来,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制定,对教师专业知识标准进行具体划分。我国现在实行的《教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主要是针对新教师的入职审查,缺乏对职后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制定。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制定相应的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标准,为整体教师专业知识发展问题提供制度保证。
二是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提升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资源不足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素养,从根本上说,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政策和资源投入力度,提升农村教育整体水平。只有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和教育环境的优化,为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继续教学进一步创造良好条件,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教师本人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留得住人才、引得来人才,才能在新人和旧人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与循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知识水平。
三是进一步革新理念,积极为教师接受高层次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受教育程度和学历结构看,接受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是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我国具有深厚的师范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教学能力完全能够满足全省教师的培训需要。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寻求与这些相关院校的合作,提高教师的受教育水平,开阔教师的学习视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这一教育模式在我国东北已经有所实践,被称作U-G-S 教师培养模式。东北师范大学已经与20 多个县(市)的100 多所中小学校合作,广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目前实施效果良好。
四是进一步创造条件,尽力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供优质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的形式是多样的,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与城市教育资源相比,农村教育资源有些落后,特别是对偏远的农村地区,可能因为学校教学资源储备不足,如新课标中指定的课堂教学资源短缺,将会限制教师自我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力求在资源储备上尽量满足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需要,并积极运用各种条件,尽快完善图书馆、资料室等硬件建设,保障教师学习的客观资源,使教师学有所依。与此同时,还要为教师进一步创造有利于专业素养提升的软环境。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负担较重,从一些教师的日常工作时间安排看,农村小学教师事物繁琐,工作量很大,特别是语文教师身兼语文、数学两门学科,还要负责班主任管理工作,个别教师反映,有些学校明令规定语文教师必须当班主任,这些超负荷的工作无疑占用了教师更多的学习时间,因此,学校应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减少教师的日常工作,从体力、时间上保障教师轻松、愉悦地学习。
五是深入开展内部教研活动,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内部教研活动是农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最方便、最具实效的途径,其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灵活性、经济性等特点。提高教学专业素养,需要农村小学立足本校主客观实情、教师内心需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等现实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内部教研活动,激发教师教学研究意识。还可以开展教学大赛、教师演讲、优秀教学设计展示等多种活动展示教师的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六是强化教师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素养,提升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论是制度保障,还是学校的努力,都是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外部动力,要真正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关键是要从教师主体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首先要强化教师学习的主体意识,增强教师在知识的选择、知识的运用等方面的选择权与决定权,确保教师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内部动力。其次要强化教师学习的自觉意识,通过教师评价方式改革等形式,使教师明确认识到在当前的语文教育环境下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必要性,强化教师学习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我国职业教育进入科学发展新时代的基本要求。2011年12月,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分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即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明确了工作方向和思路,即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职业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位置,对高职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2.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教师的专业成长。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是以“产教研”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生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行业协作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对新任教师、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老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
3.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迫切要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这些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为高职学生提供高端前沿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发展的特殊学习环境。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对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职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二、高职院校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素质和能力构成分析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历了新任教师、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老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各年龄阶段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的不同,对不同年龄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结构提出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
(一)新任教师的能力构成
高职院校新任教师,是指刚入职五年内的教师。这些刚入职的教师主要承担“校内教育者”的工作角色,其主要任务是从事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践课教学及相关工作。同时,青年教师还有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相对应于“课堂教育者”的工作角色,新任教师必备的主要工作能力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能力、校内实践课教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习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等。1.基础课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必备的教师职业能力之一,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基础课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基础课课堂教学能力具体包括导课能力、课堂提问能力、教学反馈能力、结课能力、课堂学生管理能力等。2.校内实践课教学能力是指,在校内实验课堂上、校内生产车间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发展专业能力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能力。具体包括教师演示能力、示范能力、指导学生操作能力、评价学生操作和学生作品能力、组织学生相互评价的能力等。3.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具体包括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的能力、唤醒学习需要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强化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反思的能力。4.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计划、评价、反思、总结的能力,是教师总结个人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能力。具体包括:制订教学计划的能力以及教学过程(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和一个学期)完成后,分析、评价和调整教学计划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以及反思、评价、修改教学过程设计的能力;对其他老师教学的听课、记录和反馈评价能力;以及撰写个人教学经验总结报告的能力等。5.新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师职业规划是指对有关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设想和规划。包括对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对教师职业目标和预期成就的积极期待、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对成长阶段步骤和环境条件的考虑等。
(二)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的能力构成
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和改革的主力军,是“产教研”结合的领头兵,其主要工作任务是除了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外,还要参与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协调组织、学生行业服务指导以及高职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工作,中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工作角色转变为“改革者”“研究者”的角色,为此,骨干教师和中年教师特别需要发展以下几种能力:1.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知识的更新、行业的发展、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等,要求教师具有更新课程内容,以及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首先,教师要了解和关注本专业理论发展的新知识、新方向,及时更新专业理论课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能够联系本专业的前延动态。同时,教师需要了解和关注社会、行业、企业对本专业的新要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反映社会和行业的最新需要。教师还要分析和了解教学对象的新变化、新特点,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方法和技术,满足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要求。2.课堂教学改革能力。大多数中年教师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利于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能满足高职“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中年教师需要适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锐意进取,具备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3.行业服务和协调组织能力。校企合作,为行业和企业服务,是高职教育产教结合的特殊要求。骨干教师行业服务和协调组织能力包括:撰写本专业领域校企合作计划书的能力;在学生进入企业、车间学习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与企业培训师的协作能力;能够记录和分析有利于促进学生实习实训的反馈信息;评价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的能力;了解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新动态和新进展;改进和完善校企合作计划的能力。4.高职教育研究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特殊的要求,即要求高职教师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高职教育研究和探索工作。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包括教育资讯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教育资讯能力包括对教育信息的检索、选择、分析和综合能力,校内外网络协作能力等。教育研究能力包括科学探究精神、科研方向和研究课题的确定、科研方法的选择、课题组成员的内部合作能力、合作单位的协调能力等。
(三)老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老教师指二十年工龄以上,积累了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老教师已经具备娴熟的校内课堂教学技能和丰富的行业实践指导经验,拥有了指导青年教师发展的条件,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亲密伙伴”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同时,老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知识更新技术更新,活到老学到老,坚持终身学习。此外,预防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也要引起老教师的重视。相应地讲,老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具体包括:1.指导青年教师发展的能力。在高职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老教师通过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传”,即通过示范课等形式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学生管理经验、指导学生学习的经验等。“帮”,即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发现其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优势和不足,以激励其充分发挥潜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水平。“带”,即通过微课教学的形式带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发展,训练青年教师掌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为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条件保障。2.终身学习能力。快速发展的时代对老教师的工作胜任能力提出严峻挑战,老教师特别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包括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关注学术前沿动态的能力、关注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能力、适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的能力等等。3.预防职业倦怠的心理调节能力。老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预防职业倦怠需要从中年教师着手。预防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能力包括:首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积极的情绪能够扩展思维、激发积极的行动。其次,提升职业幸福感。教师可以通过积极语言自我激励、自我指导,体验教育工作的快乐,提升职业幸福感。最后,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问题的探讨,都需要教师与他人合作探讨、团结协作。
三、确立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首先确立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教师素质和能力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1.能力本位理念。以能力提升为本位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该理念主张: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全面分析教师岗位职责和工作角色,以提供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前提,以教师能力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实训课教学能力的提升为重点,构建课程和内容合理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
2.终身教育理念。从高职教育对象的角度看,高职教育面对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传授的是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适应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和行业对高职教育的特殊需要,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成长,才能够满足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分年龄、分层次的结构以及合理的教师专业成长培训内容体系,以促进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现今校本培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能较好适应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的校本培训模式——学习共同体的校本培训模式。阐述了这种培训模式的理念、特征、操作与制度保障。
受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教育也被视为终其一生所需的教育过程。本文根据当前教师职后专业发展,构建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教研模式。
一、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教师职后专业发展备受重视,但有许多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形式单一的集中培训。教师的培训大都采用寒暑假集中培训,每期培训教师的数量达到几百人,而且是不同科目的教师都在一起培训。第二,教师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动力是拿证书。因为评定职称需要各种培训证书,参与职称评定。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是消极和被动的。第三,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可持续性不强。对教师培训没有顾及到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教师的培训时间上没有连续性、内容上没有相互衔接,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规划。第四,培训内容空洞,培训的实效性低下。培训者主要是聘请来的大学教师或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虽然他们的理论水平很高,但他们缺乏中小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培训难于适应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暴露出理论的空洞和脱离教学实际。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二、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
针对我国教师职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介绍一种有效的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模式——“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教研模式。
(一)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理念
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强调教师的学习和研究,而不是在外界要求下的被动学习。共同学习的校本模式,其基本理念有三点:(1)教师是学习者。学习共同体的模式引导教师把学习当成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强调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引导,倡导教师要学会学习。(2)教师是学习文化的建设者。教师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工作,而且也是为了充实个人的精神生活。教师追求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所以,共同学习能够内化生成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教师的专业素质。构建起新型的教师学习文化。(3)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互为日的和需要。教师的专业化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样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强调学校应当使教师获得持续的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教师的学习将带动学校成为学习型的组织。使学校成为开放性、创新性、教师发展学校。
(二)学习共同体校本模式的特征
在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的特征为:(1)合作式学习。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具有的经过专门训练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思想、感悟等,都是教师合作学习的资源。在当今快速更新的知识时代,重视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能力的提高,应是当代教师应该具有的一种品质。作为当代的教师,必须学会合作学习。(2)自主式学习。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性。教师的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可以制定自己的自主发展目标。其自主学习的程序是:第一。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第二、确定自己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的目标。第三,制定并实施自己的学习计划,完善并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第四,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第五,总结评价。通过教师互评,交流,反思,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3)研究性学习。教师即研究者,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地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成熟的重要途径。共同学习体的校本模式组织教师进行研究性的学习,着力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研究能力、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促进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结构。
(三)学习共同体校本模式的实施过程
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的关键是在学校中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和舍恩在《组织学习:一种行动透视理论》中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具有某种目标的团队所有成员的共同学习,促使团队成员和团队组织共同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既定的目标。学习共同体校本模式是通过组织学校内部成员的共同学习,促使教师个体自我发展。其实施的程序是:反思——计划——行动——总结。第一,反思。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力。第二,计划。就是通过自己的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自己的今后做一个规划和设想。做计划时,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尽量把问题考虑得全面而周到。第三。行动。行动是整个实施阶段的关键,这要求学校建立良好的教师共同学习的学校氛围。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倡导教师的学习应坚持研究性的学习,教师以学习带动教学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反思,并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学习、研究。同时开展与此问题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第四,总结。在总结阶段。一方面要总结教师在共同学习时取得的成效和出现的问题,以促进学习共同体的不断成熟和教师的集体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个体也要持续地进行自我反思,使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的保障机制
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涉及到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要使它有序、高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教师自我反思机制,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熟的前提,反思型教师的形成是教师个人成长的关键。教师通过反思,可以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反思是教师挖掘自己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可以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的探索的心态。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成熟极为重要。教育教学反思是一种生成性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设计更为合理、有效。可以及时地发现、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让教育教学活动达到高质高效的目标。学校应该经常开展教师的反思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总结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反思型教师。
第二,形成相互协作的机制,构建生态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和反思。也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就学习共同体的内涵而言,只有教师集体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才能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应倡导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形成互相协作的机制,自由的学习氛围,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提供平台,创造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完全依靠他自己,需要向他人学习和借鉴。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学习。教师之间的共同学习,可以使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从而快速达到其专业成熟。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内在要求
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合作能力
教师合作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花费更多的时间对课改新型理念进行有效探讨,分析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各个学科教师也应当注意配合力度,将学生发展作为教学关注重点;教师还要着力对教师的合作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使其在互动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能否理解教育改革理念是决定教育改革是否能够实行的重要因素。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课程改革理念贯穿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同时教师还应加大与其他教师之间探讨、交流的频率,在课程改革核心问题、教学目标中形成工程。一些情况下,课程改革理念或多或少都会与教师日常行为习惯产生一些矛盾,随着矛盾的不断增多,其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增加。甚至一些教师在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强烈的异常感,此时如若没有外界因素及时给予知识,那么很容易导致改革流于形式。因此,在校园教学中营造一种教师合作学习的专业发展环境就显得极其重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种新旧问题也在不断显现,因此教师更要在不断合作学习中找寻最佳解决方案。虽然不同学科的不同教师教授学科各不相同,但是在整体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观念等方面,各个学科之间都有着一定联系。所以,为了更好地达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即使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开展合作方式。除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合作也是决定新课改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新课改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将生活与教学进行有效联系、培养学生探究、动手能力。这对于师生关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单一讲授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发展更具主动性、自主性
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个人能力、教学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的符合当前课程发展趋势,教师必须要从各个方面更新、优化自身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师在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应抓准专业发展机遇,不能仅仅依靠定期培训。由于新课改力度较大,所以教师本人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冲突,这对于教师而言,正是一个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机会。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自身教学方式,将新课改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总的来说,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即使建立自主发展意识,在实践中思考、学习,进而更好的满足新课改的实际要求。教师自主发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可以在外界压力环境下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明确自身学习内容,并且有一定达成目标的个人能力。但是,对于很多教师而言,自主发展并非易事。教师日常工作压力本就繁重,再加上外界多种因素,使得教师失去了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此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对教师本人进行适当的外部干预。由于教师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但是由于日常工作繁多很少有时间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所以,为了更好的满足新课改的实际需求,必须要在学校为教师创设适合教师自主发展的工作环境。首先,在日常工作中应当给予教师充分的个人选择空间。每个教师都其自身特有的教学模式与思维习惯,所以自身的发展路径也都各不相同,不管是自身教学还是个人发展都需要自主空间。教师专业发展虽然离不开行政的引导,但是如若行政力量过强,极易导致教师出现等级化、功利化行为,进而影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其次,在对教师进行整体评价过程中,不能以某一固定指标为评判标准。在本次改革中对于教师的评价体系也进行了明确要求:教师在自身教学行为分析中,应当以自身评价为主,校长、学生评价为辅,从各个渠道获取不同信息,进而有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在传统评价中过于看中学生个人成绩,此种评价方式势必会对教学质量造成直接影响。最后,真正切实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依靠充分的自主发展时间。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学校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除了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其他多种形式的任务,为期增添了额外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教师工作自主性。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对就教师工作进行合理安排,进而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自由选择时间。
[关键词]在职有效学习;教师专业成长;基本特征
专业成长这一主题贯穿教师整个职场生涯,而作为教师职场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学习,自然也就载负着专业成长的重要使命。因此,能否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便成为衡量教师在职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学习均可视为教师在职有效学习。探讨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措施,以帮助教师提高在职学习的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基于自主性的专业成长的动机
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不存在智力障碍与知识缺陷时,学习动机的有无与强度对学习的影响就变得至关重要了。”①对于教师而言,专业成长动机就是在职学习的动机。在不同的专业成长动机支配下,教师在职学习的状态与学习的成效大不相同。从教师专业成长动机的来源来说,有外在的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即他律性的专业成长动机;也有内在的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即自主性的专业成长动机。
他律性的专业成长动机与自主性的专业成长动机都会对教师在职学习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但相对而言,自主性的专业成长动机反映的是教师对职场生活的主观需要和价值取向,表明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成长意识,能主动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负责。因此,它不但对教师在职学习具有发动性和持久性的作用,而且会促使教师成为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各种学习活动的主人,并采用自主性学习方式进行在职学习活动――在学习前能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中能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表现出较强的自觉性和坚持性;在学习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如果将基于自主性专业成长的动机视为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首要特征,那么,我们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是教师职场生涯应有的行走方式”之内在含义;而且可以更直观地判定:如果教师在职学习的动机不是基于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或者说各级师训机构所开展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未能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那么这一类型的教师在职学习活动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当前教师在职学习的方式主要有教师结合自身实践而开展的教学研究,参加园内组织的各种教学研讨,参加园外较为系统的在职短期进修活动等。毋庸置疑,这些学习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但若从现实的角度来考量,则教师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乃是一种经济、有效而可行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导活动是教学工作,教师的在职学习只能有机地渗透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短期脱产学习固然是必要的,但绝不是主要途径,因为它不仅会增加日常教学工作安排上的困难,而且脱离教师的教学情境,这对本身就具有“行动导向”和“情境依赖”特征的教师来说,其实际效果还有赖于教师个人的“转化”能力。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是一种将教师教学的时间、学习的时间、研究的时间、创造的时间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有效学习,不但有利于教师“学以致用”,更有助于教师“研中增智”,即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增长教育智慧。我们不难发现,探究性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是教师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能、经验,挑战自己专业“最近发展区”,体现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等诸多因素的过程。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持与经验的参与,更需要认知的挑战与意志的磨练。正因为如此,教师专业内在结构才会伴随着教师对实践问题的一次次探究,而发生“润物细无声”般的变化。将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最为现实的途径。朱小蔓曾说:“在今天这个学习型社会里,工作就是学习,应当把工作当作学习之源、学习之过程。”②
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宜性、持续性等特点。个体所处的职业生涯周期不同,其能力、经验、知识等方面的职业素养也是不同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师急需学习的内容也是因人而异的。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职学习内容的针对性问题。教师在职学习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其学习的侧重点不同于职前教育阶段。如果说职前教育阶段所关注的是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书本上的知识”,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倾听、理解教师的课堂讲授”,那么,教师在职学习所关注的则是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及其创新,学习的内容就是“实践中的问题”,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对问题的解决而作的探究性寻思”。因此,对教师在职学习而言,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无疑是最适宜的。有研究表明,“专家是不断把看似常规的行为‘问题化’,凭着大脑资源再投入用以解决拓展性的新问题。”③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则有助于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形成“问题敏感性”,不断地反思自己在专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挑战一些业已形成的“习惯做法”。
三、基子反思性的教育行为的跟进
在形式多样的在职培训中,包括参与式培训、案例分析等,教师通常可以获得许多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策略等。但教师若不能将这些付诸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反思,则对教师专业成长所起的实际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我们知道,教师是典型的“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在培训中所获得的“所倡导的理论”,并不能直接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影响。真正支配教师教育行为的是教师“所运用的理论”,即教师实践性知识。何谓教师教育实践性知识?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一种教师行动的理论、服务于实践的理论,是教育实践智慧或“教育机智”;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缄默性、整合性、保守性等特点,它既是接受外界信息的过滤器,又是决定教师行为的核心因素。④教师在培训中所获得的“所倡导的理论”如果与教师已有的实践性知识不符或相悖,那么教师就会将之搁置起来,等待将来实践的检验和确认。也就是说,“所倡导的理论”只有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影响。而这一转化的重要途径就是教师的教育实践与反思,即教师在理论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行为的跟进、反思与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整,以主动地建构起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基于反思性的教育行为的跟进是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即教师在进行理论性学习的同时,应积极地作反思性的教育行为的跟进。首先,反思性的教育实践不仅可以为教师理解、检验、内化“外在知识”提供有效的途径,而且因为有了教育行为的跟进,就有了相应的教育经验的产生,这就为教师的教育反思提供了基础,即“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而反思是教师将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的强有力的武器。波斯纳曾于1989年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⑤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的,它只能在教师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尤其是与教育有关的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缺乏“实践――反思”这一特征的教师在职学习,其学习的有效性必然要大打折扣。
四、基于合作性的专业社群的建构
“自我反思、同侪互助、专家引领”,这一时兴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清楚地告诉我们: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方式,除了“自我反思”外,还有社会互动学习方式,即获得同层级教师的横向支持和高一层次的专家的纵向引领。学习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合作的,古人也曾精辟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在信息时代,一个人如果不能获得与他人交流、讨论的机会,而仅靠个人摸索,则其学习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由于教师的教学实践问题具有相似性,且个体专业知识技能存在有限性,因此,我们更应在教师群体中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
合作性是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教师群体中开展合作性学习有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有利于教师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及时获取他人的援助与引领,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地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而不至于因孤立无援而陷入困境,甚至走弯路;二是有利于年轻教师现场观摩同处于合作性学习小组中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并得到优秀教师的指导;三是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对一些实践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攻坚;四是有利于建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进而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为教师专业成长营造一种强有力的支持性环境。
要真正使合作性学习有效而持久地开展下去,就必须有目的地建构教师专业社群,使教师的合作性学习在专业社群的基础上层开。“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在教师专业成长视野里,这个“团体”便是“教师专业社群”。所谓的“教师专业社群”,指的是教师在日常专业成长活动中,通过社会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共享的价值观念、教育知识、专业行为规范和习惯做法的群体组织。而教师专业社群的建构需要管理者的正确引导与支持,更有赖于教师之间长期而深入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8
[2]朱小蔓,等.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96
[3]顾泠沅,王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学研修.上海教育科研,2004,2
[4]刘丽.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学前教育研究,20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