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考察报告

社会考察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8 17:41: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考察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会考察报告

篇(1)

经过这次的学习,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垃圾不能与我们同生存,我们调查到许多人手里的垃圾随手就扔,跟本就没想一想回给我们带领这样的后果,只是为了一时的方便。

乱扔垃圾是一种恶习,除了影响公共卫生,还造成苍蝇.蚊虫等滋生,危害百姓健康,同时还存在安全隐患,这种不良习惯的人图的是自己的方便,却给别人制造麻烦,这是自私的行为,是会令人生厌和不受欢迎的。

我们现身为一名高中生,早已能分辨是非。在我们学校里,有的同学乱扔纸屑,果皮,早餐后的袋子,他们随手就扔,也不想想我们这么美丽的校园经过这一扔多坏雅趣,我们要勤俭,做一名环保的志愿者。我们学校应多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要设计一个环保标记,挂在醒目的地方。尽量减少用塑料袋包装物品,并杜绝用一次性快餐盒,现在很多同学都到学校外面用一次快餐的盒子打饭回学校吃,这是不健康的,我们要呼吁社会增强环保意识。

由于同学们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以及进行垃圾分类的要求还不明确。所以学校可以利用课间操或中午的时间,通过广播播放有关垃圾分类和垃圾保护的节目。以培养同学们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放的意识;也可以在学校组织有关垃圾分类的征文活动,还的文章在校会上读。这样,垃圾分类工作就具有广泛性。

目前,我国生活垃圾水平还比较低,虽然近十多年来我国陆续兴建了一批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率由0.9%提高到了43.7%,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发解决,但我国在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刚刚起步。无害化处理设施都集中在大城市,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矛盾还非常突出。由于缺少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小城市生活垃圾只能是以自然堆积,填坑,简易填埋,投入江河湖海,露天焚烧等处理方式简易处理。我们应教育城市居民提高对城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性的认识,并制定相应的法规,要求居民将生活垃圾分类袋装,做到分类收集,分类运送,分类处理利用。难度大,但必须这样做,不然城市垃圾无法解决。

关于垃圾等问题的政策执行中存在着管理混乱的问题,涉及百姓贴身的环境问题。垃圾清运的时间每天是较为固定的,今后政府还进一步规范扔垃圾的时间,居民按要求定时扔垃圾可以减少垃圾杂桶中的滞留时间,我们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城市上海垃圾的处理,不然给城市环境卫生,社会治安都带来麻烦和不利。

篇(2)

关键词:党校干部培训,研究式教学;思考

目前,随着党的干部队伍实现整体性新老交替,数以万计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批领导干部的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过去以讲授为主的“单向灌输”已经不适应学员的需要。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尽快实现教学观念的科学整合,党校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必须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加大实践锻炼力度,让学员通过动脑(思考分析问题)、动手(做笔记、写作)、动口(研讨、发言)、动腿(走出去考察)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为此,急需创新教学形式,大胆尝试研究式教学。

研究式教学,就是教师与学员双方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以集体讨论去发现新知为主要形式的探讨、研究、切磋的教学。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教”和“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研究性。它包括研究式地“教”和研究式地“学”两个方面。所谓研究式地“教”就是要加强课堂讲授的研究性,讲课要有科研含量,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力求从理论上做出回答。所谓研究式地“学”,就是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读书,边读书、边思考、边研究,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目的。

搞好研究式教学,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课前调研,增强针对性。在研究式教学中,专题选择是否准确,对研究式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确定选题前,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熟悉党在现阶段的中心工作及方针政策,了解学员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增强选题的针对性。我们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一是在主体班开班前,由校领导带队,组织有关教师,到市内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教学需求调查,了解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了解市情尤其是与主体班教学内容相关的工作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二是要求主体班学员入学时每人带来一个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目前,这两种形式的教学调研已经形成制度,对于确定研究式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产生了良好作用。

2,抓好课堂研讨,体现互动性。搞好研究式教学,必须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和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这是研究式教学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教与学的两方面的积极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尊重教师选择。研究主题由教师讨论确定,学习材料由教师自己收集和选择,使学习、研究基于教师的工作实践,贴近教师的生活经验,以利于激发广大教师对问题研究的兴趣。二是教学关口前移。要求教师在学习研讨前,提前为学员布置研讨课题,提前预习有关知识,收集与研讨有关的资料。三是教与学研讨相结合。首先由主持研讨式教学的教师对整个教学和研讨活动进行总体说明,并向学员讲清有关研讨课题的理论依据、政策法规依据、实践依据,进行有关研讨方法的辅导,然后围绕研讨课题,组织小组和全班研讨。课堂研讨结束后,教师对学员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为学员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3,抓好教学方法,探索多样性。研究式教学,其本质就是要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研究、探讨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员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通过研讨,从而达到发现新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方式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教师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如,有的尝试了“三个三分之一”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开展活动、自学与交流各占教学时间1/3;有的实践了现场式教学,充分利用培训调研基地,把课堂搬到了校外,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出发,让学员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和出路,教师仅就现场教学的选题、教学点的选择、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启发、教学的组织和点评等方面进行引导;有的设计了“模拟法庭辩论”,使学员置身于特定情境的实战演练,锻炼和提高了学员的思辨能力;有的采用集体式,由主讲教师精选有关研究文章,引导学员阅读,介绍有关理论观点,然后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再由本学科全体教师集体登台,回答学员的提问,学员也可以相互提问和争论。这种做法,允许学员保留不同观点和意见,不强调作出统一的结论,以便于引发学员更深入的思考。同时,要利用兼职教师队伍,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本地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第一线的领导同志、先进模范人物到校授课,弥补校内师资不足,为党校教学增添新活力。

4,抓好社会考察,注重实效性。社会考察是研究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规范考察,强化调研,对于提高研究式教学的效果,培养、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明确考察目的。通过制定周密方案,严格组织管理,形成调研报告,并进行成果交流。二是严格具体要求。参加社会考察的每个学员按小组形成集体考察报告,每个学员要写出个人调研材料,并充分利用校刊,编辑出版学员专集,进行交流。三是重视成果运用。对学员形成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要上报给有关的决策部门,并将优秀的成果负责推荐给有关报刊发表。这样,使学员的研究成果能够指导现实工作,从而弘扬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在推进研究式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1,发挥主体作用,转变教学理念,是搞好研究式教学的前提。研究式教学,教师是主体。只有把研究式教学这一新理念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从知识的讲授型向研究型转变、由单向型教学向双向型转变、由单一型教学方法向运用多种教法转变,才能真正把教学过程转变成为教师和学员一起深入学习、研究问题的双向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铸师魄、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要爱岗敬业,同时,要有较好的学术素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2,选择恰当主题,注重实践结合,是搞好研究式教学的关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开展教学研究,目的是为了认识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是为了引领教师和学员进入研究的状态,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能力。因此,恰当的研究主题,首先是有价值的问题,必须是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真实的、具体的问题,这样才有必要进行专题研究。并且必须是基于大多数教师有内在教研动力需要的问题,这样才有可能激发全体教师进行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研究主题必须是大小适中的问题。问题过大,涉及方面过多,就难以突出重点,难以研究深入,就会弱化解

决问题的可能性;问题过小,又会失去主题研究、合作研究的意义。应该从本地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而这个问题又是能够带动和影响本地发展的问题。第三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研究主题。例如,县级干部进修班,要紧紧围绕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全局意识、战略思维、执政能力为重点;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进修班,要以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为重点;市直科长进修班,要以研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学员的知识结构,开阔学员的视野,拓宽思路为重点;县(区)直领导干部进修班,除要以研讨县(区)域经济发展为主外,还应重在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重点等。

篇(3)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时代,学校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充分思考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人才。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结合我校多年的实践,我们提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创新型人才的德育目标体系。

(一)国际视野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经济全球化要求学校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为此,学校要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大气大度、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爱国主义者。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国家意识首先是公民意识。学生到高中阶段,有关国家的相关知识已基本掌握,因而重点高中的公民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有关体验,学会不同情景下的选择判断,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这需要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其次,国家意识是法制的意识,这就要求公民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它指人发自内心的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信念基础之上的。因而,这种信念只能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然而,我们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还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国际视野要有国际意识,这就是要在审视国际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情况下,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的意识,从而能走出一条自强自立的道路;国际意识要有国际竞争的意识,要能在找到自身相对优势的基础上,敢于与别国竞争;国际意识要有国际合作的意识,要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在国际竞争中把别国的长处变为自己的长处;国际视野还要求我们学生能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有着对世界各国文化的理解。只有在广泛地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才能发展得更好,我们的文化才能更灿烂。

(二)基于科学认识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一些人的享乐主义,而高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导致了重物轻人、重事实轻价值、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学校教育更要倡导精神追求胜于物质追求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艰苦探索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思想创新、方法创新的成功,从而树立远大理想,拒绝不思进取;崇尚精神追求,拒绝享乐主义;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远离平庸,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竞争基础上的团队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要求社会每一成员有很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是应对经济全球化需要的重要措施。

社会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个体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力量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关键性品质因素,它可以分为:1.情绪控制:这是个人摆脱和消除焦虑状态,控制冲动与愤怒,保持镇静与信心、化解不良情绪的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需要在人际交往中锻炼提高。2.认知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的感受,是共同生活的基础。目前中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受到太多宠爱,容易形成这方面的心理缺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因而正确地理解他人已经成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方面。3.人际交往:纠正中小学生,尤其是个别“偏才”和“怪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问题,因为任何“卓越”的人才首先应是身心健康的人。4.竞争意识。现代人要有敢于参与社会竞争,在竞争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勇气。要把竞争与合作在更高的水平上结合起来。

(四)富有激情而又持续稳定的心理品质

在我国中小学的学校教育目标中,心理品质的目标常常受到人们的忽视。然而,事实证明,不管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还是从事社会其他工作,富有激情才会有工作的动力,持续稳定才能保持工作动力经久不衰。因而,培养学生富有激情而又持续稳定的心理品质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它包括:1.自我感知和自我激励;2.胜不骄,败不馁,勇于挑战,具有承受失败与挫折的勇气;3.处惊不乱,冷静地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

在对社会需要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几个关键词: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逐步增长等。

二、自主发展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我校在多年实践的探索中形成了“自主发展”的德育模式,这一模式是建立在对学生情感发展认识的基础上的。

1.思想品德形成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情感领域“自主发展”的过程就是一种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知而行,由行而成情,最终成为他的意志品质。在这一意义上,只有学生自主的发展,才有学校德育的实效,这是学生态度、情感发生发展规律本身所决定的。

2.思想认识提高是不断内化的过程。把社会期望学生具有的态度、价值观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观念的过程,是态度与情感内化的过程。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这一过程中,外部的条件是重要的,但这一转化能否最终成功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在于精心设计德育环境。

3.德育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教育体制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教育结构由刚性、封闭式转向弹性、开放式,师生关系由权威型转向以独立性、相互负责和交换意见为特征的平等和谐型、民主型,教育方式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教育评价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与发展,教育管理由集中、封闭式转向参与式、自主式。对于民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而言,造成一代具有民主意识、能够妥善使用民利的一代公民,其任务自然由教育来完成。由此,实施师生之间民主对话、教学相长的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与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自我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自主性水平与自主性品质。这就是说,学生已经具有较高水平的自主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的认识与能力,并且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具有积极的、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效应。“自我发展”的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空间,即每个学生依据自主发展状况,确立一个可能的发展位置。“自我发展”的载体是学生集体性活动,通过各类有序、健康的学生集体活动,使自身的发展得以实现。

三、自主发展模式的教育实践

我校师生立足学校教育的实践,在教育活动和教育情景中加以不断修正与完善,逐步构建了一套与“自主发展”德育模式的理论模型适应的实践操作体系。

(一)自我教育

我校一贯注重大德育环境的营造工作,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教育的主渠道,把它当作学生自主教育的基础途径。从寓德育于教学开始,挖掘教学的教育性,然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再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教育自己。

1.把思想政治课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我们提出了“将课堂还给孩子”的口号,这不仅是学生智能发展的要求,同样也是学生情感发展的要求。政治课教师难教、学生不愿学是当前政治课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困扰政治课教学的一大难题。为此,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所谓政治课中的学生参与教学,就是在政治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实践的能力,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我校教师在尝试和运用参与教学方法的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方法:共同参与教师的备课,客串教师进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自己回顾、小结归纳,由学生根据教学的要求自己来组织和筹划社会实践,设立公民论坛。

2.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任务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在掌握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重视学生的“内化”,也只有在学生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内化”。

为此,教师在让学生通过“学生导读”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根据“导读”内容自编自排小品等活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向社会请教。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3至5人为一组。先由组长召集,确定考察专题、联系考察单位、设计考察提纲以及考察报告的撰写和打印等分工负责。同学们在社会考察中,采用多种形式,如实地参观、听领导介绍、采访职工、收集资料、摄影、摄像等。考察结束后,在政治教师及语文教师的指导下,每组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或论文。最后由课代表或班干部主持,召开各组的考察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二)自我评价

在学校德育中,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学校要求的差距,作出恰当的学习决策;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判断能力的提高,将在德育自我评价中形成的能力迁移到其他学习领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日常行为的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往往通过活动与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首先通过考察和评价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来进行的。

2.对学生班队活动的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各种活动之中。因而,一方面学校把开展各种活动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本身来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的指标是:活动的独创性、活动表现形式的艺术性、内容的思想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分别赋值并加以综合评价。评委由学生自己担任。

3.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对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进行评价的依据是:选题的现实性,看选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报告的独特性,看选题的视角是否新颖,是否有独到见解;报告的思想性,看报告内容是否健康向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成就等;报告的逻辑性,看报告的分析是否合理,逻辑性是否强。有时还举办一些社会实践的汇报展览,既让全校同学接受了教育,又检验了同学们社会实践的成果,并要求学生自我作出评价。

4.个性心理素质评价。随着社会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增多,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学校奋发向上的精神给一些同学带来了沉重的学习压力;个别学生由争强好胜发展到自私自利;个别学生有较严重的内向型性格;少数来自全国各地来的学生所面临的适应性问题等。学校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结合中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特点,将心理教育与个性心理素质评价结合在一起,注重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教育性。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每天向学生开放,由富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接受学生的咨询,做到诊断、咨询相结合;心理咨询室除坐堂咨询外,还设立了“悄悄话”信箱,解答同学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解除同学们的心理困惑。依据这些材料,心理咨询室的老师会同教育研究室和其他各方面的老师,对一些学生进行个案分析,较全面地评价他们的个性心理素质,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三)自我管理

1.树立学生示范群体

在学生中树立示范群体,是我校“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发展”学校德育的重大实践活动之一。它对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先后培养了四个示范群体。

一是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学生党建示范群体。我校已坚持高层次德育多年,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党建工作,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举办了数十期青年业余党校,参加培训人数达2000多人。每学期发展学生党员7-8名,近几年来已发展学生党员70人,学生党员不仅自身要求严格,而且在班级、年级、学校各层面都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同学,成为学生中的表率。

二是发扬“金牌精神”、品学兼优的示范群体。这部分同学不仅学习目的性明确、学风端正、成绩突出、成果累累,而且品德优秀、表现突出,在班级、年级和学校中的影响很大,是同学们羡慕的“成功者”,这批学生成为学生中科技与人文结合比较完美的榜样。

三是不断注重人格完善的团队干部示范群体。这部分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乐意担任社会工作,珍惜学生干部岗位,不辜负同学们的信任。他们在实践中注重自我修养,无论在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技艺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锻炼很大,提高很快,他们最终以胸怀宽广、为人诚恳、情趣广泛、学习努力、成绩优秀、言行一致、工作主动、办事公正等优良作风赢得全校学生的尊重。

四是在逆境中不断成长成才、自强不息的示范群体。这部分学生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面对困难、正视困难、自强不息、刻苦顽强、克服一个个困难,最终取得成功,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2.创建特色班集体

学校的特色班创建工作是根据自主、自愿、自动的原则展开的。首先各班同学根据本班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讨论制定班级特色,而后在充分吸取同学意见的基础上主要由班委、团支部围绕特色讨论并制定特色班级创建计划,向学生处提出申报。学期末学生处将根据各班申报计划和小结对各班特色创建工作进行审核,再对审核合格的班级进行表彰并举行特色班挂牌仪式。

特色的创建是一个自主建班的过程,它给每个集体留下了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同学们能够自己选择自我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选择过程中,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一份份有班级特色的班级公约出台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活动开展起来了。班级集体在同学心目中产生了更为强大的吸引力,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一个家。

3.开展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同学们自主活动、自主学习的重要阵地之一。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课外学习内容,自己策划、组织学习的形式和过程。我校学生爱好广泛,兴趣浓厚,喜欢钻研,原本都是个体行为,学校及时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下设27个社团。学生社团联合制定了章程,学生社团、协会、俱乐部等也制定了管理条例。每个社团由社团成员自己聘请一名指导教师。社团小型活动两周一次,参观、制作网页、沙龙、咨询、讲座等,活动形式多样,生活活泼。同学们在自己喜爱的社团里施展着自己的才华,社团活动的开展弥补了课堂学习的不足,尤其让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社团活动中找回了自信,找到了发挥自己价值的土壤。

4.构建自主管理、服务网络

篇(4)

12月15日至21日,医疗保险分会应澳大利亚莫纳施大学的邀请,组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评估标准及方法”课题组有关成员赴澳大利亚考察医疗保险,重点考察了澳大利亚的医疗保障体系构建和药品优惠计划的实施情况。在澳期间,全体考察团成员遵守纪律,团结合作,保证了这次考察任务的顺利完成。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澳大利亚医疗保障体系

澳大利亚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其医疗保障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全民医疗保健;二是私人医疗保险。

(一)全民医疗保健(Medicare)

澳大利亚全民医疗保健制度于1983年引入,是澳大利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支出占联邦政府用于健康保健全部费用开支的18%。主要负责为在公立医院住院的公共病人提供免费的食宿、医药、护理和其他的照顾;为住院的私立病人提供75%的医疗优惠计划费用;为非大额费用的医生会诊提供85%的医疗优惠计划费用。

在全医疗保健制度下,所有澳大利亚永久居民只要选择公立医院看病,都有资格享受免费治疗,医生则由医院指派。州和地区政府除了提供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还与联邦政府和专业机构协作以保证服务质量和标准。全民医疗保健制度还负担患者在医院外进行治疗的大部分医疗费用,如看全科医生和专家门诊。但医疗保健一般不包括牙科、理疗和按摩治疗等服务。联邦政府为各种医疗服务规定了收费标准,医疗保健负责承担这些费用的85%。许多医生的收费超过标准,患者则必须支付超出的部分。

居民以家庭为单位,每家都有一个保健卡,持卡可以到任何医院看病。澳大利亚采用医、药分业体系,医院只负责治疗、开处方,患者凭借处方到药店购买药品。政府在公立医院的门诊收费标准有所不同,对于普通的居民门诊就医,病人每次最多支付门诊医疗费用为23.10澳元,超过部分由政府承担;每年最多支付700澳元,超过部分由政府承担。对于领取救济金的困难群体,病人每次最多支付门诊医疗费用3.7澳元,超过部分由政府承担;每年累积最多支付280澳元,超过部分由政府承担。

(二)私人医疗保险

联邦政府鼓励人们在使用医疗保健作为主要保障的同时也参加私人医疗保险,以更好地平衡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在整个卫生系统中的作用。为了鼓励居民购买私人医疗保险,政府规定给予购买人购买金额30%的补贴。比如:个人一年购买1000元的私人医疗保险,政府将补贴给个人300元。另外,年收入在5万澳元以上的个人,或年收入在10万澳元以上的家庭,如果不购买私人医疗保险,政府将强制征收其1%的所得税使其购买私人医疗保险。政府的这些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999年澳大利亚有33%的居民购买了私人医疗保险,到2003年该比例已达到45%。

在澳大利亚,私人医疗保险的投保人可以选择在公立医院进行治疗,或在私立医院进行治疗。在私立医院,患者可选择直接支付医疗费或使用个人医疗保险。私人医疗保险不仅偿付投保人在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医疗费,还偿付投保人接受的一系列非医疗服务的费用,如进行理疗、看牙科以及购买眼镜的费用等,但不能应用于药品方面的花费。目前,澳大利亚私立医院床位约占所有医院床位的1/4,而私人医疗保险支出约占全部健康保健支出的1/3。

澳大利亚医疗保障资金来源于国家按公民个人收入的1.5%所征缴的税收。在支出方面,联邦政府既要通过提供医疗优惠计划(MBS)、药品优惠计划(PBS)承担患者一般治疗和药物的费用,还要即为公立医院、居民区卫生保健设施、旅店、家庭和社区的卫生保健等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为卫生研究机构提供主要经费,支持卫生工作者的培训并向高等院校的学生提供资助。州政府和地区政府用于健康保健的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公立医院及精神健康护理、家庭病房、社区病房和老龄人群救助服务。根据宪法规定,州和地区政府有首要责任为人们提供切实的医疗服务,包括大多数急性病和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各州和地区还向人们提供多种社区和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学校保健、口腔保健、母婴保健、职业保健、疾病控制和各种健康检查等家庭卫生保健服务和预防性个人免疫服务。

二、药品优惠计划

1993年澳大利亚政府出台药品优惠计划,目的是为给全部澳大利亚公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且价格可承受的药物治疗。这也使得澳大利亚成为第一个强制要求本国制药企业提交指定的药品数据来申请加入药品优惠计划的国家。向联邦政府和家庭服务部部长直接汇报工作的法定机构——健康保险委员会,负责处理和支付《药品优惠计划》中所列药品的费用。

澳大利亚的制药企业加入药品优惠计划的条件为:制药企业必须提供政府要求的药品数据,然后由政府成立的一个评审委员会对数据进行评估,同时政府还要从中介机构提取相关的证明,数据和证明材料全部合格后,方可准许进入药品优惠计划。

药品优惠计划覆盖了93%的处方药,主要涵盖590多种的普通药品, 1460多种有效形式的药品和超过2500种市场销售的不同品牌的药品,但主要的日常保健用药和全部化妆品没有涵盖在内。

药品优惠计划是政府应用药品经济学制定健康保健政策的重要体现,该计划主要包括药品经济学理论和药品价格参考体系两部分内容。药品优惠计划的实施大大降低了处方药的价格,从而降低了澳大利亚公民用于健康费用的支出。

澳大利亚利用药品经济学理论来描述和评估药品价格的工具,其最初目的是为了给病人提供一个能够承受的药品价格。同时,澳大利亚还建立了一个兼顾相对安全、相对功效、相对花费及费用效率的执行体系。但在行起来却非常困难,而且一些弊端开始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整体的花费逐渐变成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二是增加了政府维持现有药品价格的政策压力。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建立的复杂且独特的执行体系要求提供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支持数据,而这些正是那些全球组织所不愿意提供的;同时由澳大利亚决定的药品价格给全球组织带来的风险正在增大;全球组织的风险与收益比例也受到威胁。各方都开始对该执行体系能否持续理想的提供给患者可承受的药品价格提出质疑。为此,澳大利亚提出新的药品价格参考体系,药品参考价格制定主要从仿制品价格、同类产品价格、同类疗效产品的价格三方面考虑。

与其他国家相比,企业认为澳大利亚对药品价值的评估的规定较硬性:首先是可供选择的比较者很少,其次是比较者的价格通常很低,而且已经在专利保护期之外,再次是评估主要集中在临床试验数据,最后是评估时排除掉很多收益和花费。因为证据的有效性、可接受性、通译性及在预测健康结果中固有的不确定性无法得到很好的衡量,所以评价药品价值方法的范围受到了很多限制。

同时,澳大利亚的制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方面还面临着其他的问题,譬如:开发出来的新药品总是与已有的治疗方法联系在一起,技术上的进步不被承认;而由药品经济学硬性规定产生的参考价格很不稳定,而且持续下跌,但是新产品必须要去与之对比,并且要去接近该价格;与此相反,对产品加工制造和研制开发等创新行为投入的费用一直在上升。为了争取到一个合理的价格,制药企业要不断的提供最新的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数据,例如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比例等,但是这些数据在新药投放市场时候尚无法得到,这就使制药企业站在一个非常被动的位置上。

诸多问题导致了制药行业逐渐开始延迟或抵制应用政府制定的参考价格,而且有数据表明,最近一段时间接受率已经下降到接近50%了。制药企业开始延缓新产品的研制开发,限制国外产品进口,或者选择在澳大利亚暂时未被认可且无可对比的产品,同时企业开始把产品的销售重点从澳大利亚国内转移到国外市场。制药企业对行业成长的未来及新产品的期望在当前价格评估系统的制约下变得越来越渺茫。同时,这些矛盾还大大限制了在澳大利亚应用药品经济学理论的政策和前进方向,也限制了药品经济学在制药行业和政府工作领域中的发展。

三、启示

澳大利亚具有较为健全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一是全民医疗保健体现了制度的普遍性和公平性;二是医疗保健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政府主体责任明确;三是在政府政策鼓励下市场机制发挥了充分的补充作用。而且,澳大利亚还在不断进行改革和新的尝试,其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正在培育着一种新的机制,主要是政府责任的分散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其框架正在逐步明朗清晰,作用也逐渐明显。这些对我国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要求下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同时,澳大利亚也是世界上最先开始在医疗保障政策中应用药品经济学的国家之一。药品经济学在澳大利亚健康保健体系制定和完善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一个有效控制药品费用的工具,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澳大利亚的医疗费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这一方法的应用导致了澳大利亚吸引全球资源的能力受到限制,以及政府和国内药品生产企业之间关系产生矛盾,但其“产出”却达到了预期目的,保证了澳大利亚居民能享受价格可接受的药品。对我国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以保证实现改革的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本次考察对于我分会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评估标准及方法》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体现在:

1、澳大利亚采用严格的程序对药品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对我分会评估药品疗效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2、澳大利亚的药品流通受到政府的制约,而且在医药分家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了药品流通的良性循环,有助于我分会对医院药品管理方面的评估设计;

3、澳大利亚医疗保险对支付监控得较为严格。医疗保险只用来支付医疗方面的费用,不支付药品费用,其监控手段可以作为我分会设计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监测评估指标的参考;

4、澳大利亚的药品价格体系较为严密,有效的抑制了药品虚高价格的问题,同时也控制了医疗费用的增长,为我分会评估我国医疗保险政策落实情况及药品价格提供了借鉴。

医疗保险分会考察团

团长:王芳琳

成员:李秋华

曹可元

篇(5)

关键词:注册税务师制度;制度变迁;制度均衡;税务;税务咨询;税收筹划;涉税鉴证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1)05-0090-07

Supply and Demand Equilibrium and Optimization Measuresfor the System of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in China

TANG Feng-lin

(School of Finance,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The demand for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System comes from companies,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and the supply of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System comes from institutional supply of the willing of central government and actual supply of local governments. The demand of China’s firms for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System is not adequate, furthermore, the actual supply of local governments for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System is less than the willing supply of central government and is a supply and demand equilibrium with low level and low efficiency, whose reason is that anticipated gains for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by the subjects such as enterprises, tax departments and so on are less than anticipated cost. Thus, the evolution of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System is really the process of the readjustment of interest position of the parties such as enterprises, tax departments,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and so on. In order to realize effective balance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System, the related tax law system construction must be consolidated to change the anticipated cost and the anticipated gains of system evolution between each subject.

Key words: Certificated Tax Agents System;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institutional equilibrium; tax agent; tax consultation; taxation plan; tax attestation

一、引言

注册税务师(Certified Tax Agents,即CTA),又称“税务”,最早兴起于20世纪初的日本。当纳税人与税务人员之间出现征纳争议时,税务为双方在对等条件下提供正确的征纳税关系的判断服务。后来演变到为征纳税双方提供涉税服务和涉税鉴证双重服务。由于税务制度能显著地减少征纳税摩擦,降低税收成本,逐渐为世界许多国家采用。目前日本和韩国约85%以上的企业、美国50%以上的企业和近100%的个人、澳大利亚约80%以上的纳税人委托税务代办纳税事宜(王冬梅,2009;田中治,1997)。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少数退休税务干部为纳税人提供税务咨询以来,我国的注册税务师行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行业市场占有率不高,甚至出现“有行无市”的局面;这与国外发达的CTA业务市场形成鲜明对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都有相对完善的注册税务师制度,而我国却没有。

注册税务师制度是指对注册税务师的税务、税务咨询、税收筹划和涉税鉴证等业务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完善的注册税务师制度应由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如执业规范系统、资格考试系统、注册管理系统、监督检查系统、后续教育系统、奖惩处理系统等。从基本制度体系建设来看,我国注册税务师制度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构建由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框架组成的注册税务师行业法律规制体系,且大约需要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税务师法》的立法、实施条例和相关部门规章的制定(张晓平 等,2006)。从执业规范体系来看,我国还需要构建CTA执业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体系(苏强,2006);从资格考试体系来看,我国要适当放宽CTA报名条件,增加主观型试题的比例,全国统一报名时间并与教材征订发行时间衔接,对港、澳、台考生开放考试资格(李树名 等,2003)。制度环境决定着制度安排的性质、范围、进程等, 为制度安排的选择范围设置了边界;从制度运行的外部条件来看,受经济、人文和法制环境的影响,我国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普遍不高,CTA立法层次低,导致我国注册税务师制度运行效率较低(周金荣,2006)。我国个人所得税应由分类征收模式向混合征收模式转变,这不但有利于社会公平的促进,还将有助于我国注册税务师发挥其“协税、保税、办税”作用,理顺个人申报、中介鉴证、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关系,实现社会、政府和个人三位立体的综合监管(苏强,2005a)。

制度的不完善是CTA行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然而,我国注册税务师制度为什么会不完善?影响其供给和需求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实现我国注册税务师制度的均衡?为解决此类问题,有必要把我国注册税务师制度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变迁的动力和路径。本文拟采用供求分析方法,对我国注册税务师制度变迁进行经济学分析,旨在从制度完善角度寻求我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瓶颈的突破之策。

二、我国注册税务师制度的需求分析

1.企业对注册税务师制度的需求

注册税务师的税务、咨询、筹划和鉴证服务可以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一方面,由于税法与会计法存在差异,而日益复杂的税制和自行申报纳税方式使企业纳税的学习成本提高、办税风险增加,于是企业产生了对注册税务师的税务、税务咨询和涉税鉴证等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日益复杂的税制加大了企业同一应税行为适用不同税收条款的税负差异,从而产生对注册税务师税收筹划的需求。由于出现了在原有制度条件下无法获取的潜在利润(也称外部利润),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纳税人有进行制度创新、将外部利润内在化的冲动,从而形成注册税务师制度变迁的诱致性需求。这里的潜在利润包括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的学习成本的节省、可能因误用税法而遭受处罚的风险的降低、委托注册税务师事务所制订合理避税方案带来的税负减轻等。

2.政府对注册税务师制度需求

注册税务师的税务、税务咨询和涉税鉴证服务会降低政府的征税成本,其所提供的税收筹划服务也能提高税收的经济效率。一方面,拥有扎实专业知识的注册税务师,能较好地确保企业纳税申报质量,大大减轻税务人员工作量,降低了征税成本,提高了征税效率。另一方面,注册税务师为纳税人提供税收筹划服务,指导企业在法律允许的制度空间内进行合理避税,这不但避免了纳税人因盲目偷逃税款遭受处罚所带来的秩序混乱,而且还引导了纳税人自觉地顺应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税收政策和制度的经济效率也就得以提高,从而产生了政府对注册税务师制度的内在需求。

3.社会对注册税务师制度的需求

从公平地解决征纳税双方争议的角度来看,注册税务师提供税务咨询和税收顾问服务,有利于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征纳关系的建立,有利于纳税人私有产权和国家税收产权的维护。由于经济行为复杂,税收法律制度不可能针对所有的可能事件进行详细规定,加上征纳税主体所站角度不同,对税收法律政策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从而出现纳税人对征税机关的某些税收裁量行为持有异议。由于税务行政复议的仲裁者是上级税务主管部门,“经济人”的分析假定对仲裁者行为的公正性提出了挑战。一项制度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它包含了良好的激励机制,还应该包含有效的约束机制。注册税务师的制度安排在争议的征纳税双方之间设置了一个公正的“法官”认为其行为公正的观点是基于以下理由:偏向于政府的裁量将导致注册税务师行业处于“有市场没需求”的境地,偏向于纳税人的裁量将使注册税务师的业务行为遭受更为严厉的监管,甚至是“灭顶之灾”。 。因此,社会也产生了对注册税务师制度变迁的需求。

以上三种类型的需求中,企业的注册税务师制度需求是核心,是整个社会对注册税务师制度需求的最终体现。

三、我国注册税务师制度的供给分析

1.中央意愿的制度供给

中央意愿的制度供给是指由中央(包括中央政府和国税总局)根据既定的目标函数和种种约束条件,在宪法秩序所规定的框架内形成注册税务师制度创新的整体蓝图,并据此制定的具体操作规则。中央的意愿制度供给由注册税务师制度创新的边际成本决定。这种制度变迁的边际成本包括新制度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清除旧制度的费用、消除制度创新阻力的费用、制度变迁造成的损失和实施新制度的成本等内容。理论上,如果中央由这种制度创新所得到的预期收益超过采用此项创新的边际成本,则注册税务师制度创新的供给将有保障。注册税务师制度的意愿制度供给是中央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和资源条件约束下,向社会提供的、最大化社会福利值的注册税务师制度数量。我国已由中央提供的CTA制度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1992、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1994、2002),国税总局颁布的《税务试行办法》(1994)、《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1996)、《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1999)、《注册税务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1999)、《有限责任税务师事务所设立及审批暂行办法》(1999)、《合伙税务师事务所设立及审批暂行办法》(1999)、《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2005)和《“十一五”时期中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6)等。

2.地方实际的制度供给

地方实际的制度供给是指在中央意愿的制度供给基础上,地方(包括地方各级政府及地方各级税务机关)根据自身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向辖区内纳税人提供的注册税务师制度数量。它可能是地方政府根据中央的法律法规制定的管理实施方案,也可能是税务局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而制定的政策文件,甚至还可能是税务人员征税过程中体现的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如:福州市地方税务局《关于重申注册税务师介入税收征管有关纪律等事项的通知》(2009),浙江省地方税务局转发《浙江省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关于请求放松对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税务业务资格限制建议的复函》(2005),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开展2008年度税务师事务所及执业注册税务师年检工作的通知》(2006),重庆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在税收工作中发挥注册税务师作用的实施意见》(2000),重庆市国家税务局、重庆市地方税务局《重庆市注册税务师行业公告制度具体实施办法》,重庆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委托重庆渝鑫税务师事务所代征代缴天然气资源税等税费的通知》(2001)等。

四、我国注册税务师制度供求均衡分析

注册税务师制度的均衡是指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和技术条件下,中央的意愿制度供给和地方实际的制度供给适应了整个社会对注册税务师制度的需求。然而,由于注册税务师制度需求和供给的决定因素不一样,导致供求双方对注册税务师制度变迁的预期成本与预期收益不一致;且不同层次的供给主体、需求主体对注册税务师制度的供求也存在差异,从而使得现实中更多的是注册税务师制度供求的不均衡,制度均衡只是作为理论分析标准而存在。这种不均衡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注册税务师制度需求不足

如前所述,企业会形成对注册税务师制度变迁的诱致性需求,而这种需求能否成为现实,取决于制度变迁潜在利润与成本的比较。现实中纳税人可能有三种选择:违法进行偷逃税、守法自行纳税和守法聘请CTA提供服务。注册税务师制度产生的充要条件是:守法聘请CTA提供服务的净收益>守法自行纳税的净收益>违法进行偷逃税的净收益。其中:守法聘请CTA提供服务的净收益=(企业委托CTA办理涉税事宜后减少的税法学习成本+降低的误用税法而遭受处罚的风险+委托CTA税收筹划后减轻的税收负担)-企业付给注册税务师的中介费;守法自行纳税的净收益=0(作为分析的基准)-(纳税人学习税法的成本+误用税法而遭受处罚的风险);违法进行偷逃税的净收益=偷逃税的预期收益-(被发现而遭受的惩罚+信誉损失等预期违法成本)。

现实中我国税制有许多不尽完善之处,而税收违法成本相对较低,相当于提高了纳税人偷逃税款的预期净收益。而我国一部分注税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难以为纳税人提供较高水平的税收咨询、税务顾问、税收鉴证和税收筹划服务;与税务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使得他们难以保持完全的执业独立性公正性;且国际四大所的税务服务收费又远高于国内注册税务师事务所的收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纳税人守法并聘请CTA服务的净收益。这两方面都是我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市场规模大但市场需求小”的重要原因。

2. 注册税务师制度地方的实际供给小于中央的意愿供给

注册税务师制度地方的实际供给小于中央的意愿供给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法规的原则性和一般性与经济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之间的差异。由于注册税务师的相关法律法规只能是针对全国所有的业务活动进行原则性、一般性的规定,而税务、税收筹划和税收咨询的个案却是形式多样的、千变万化的,这就不可避免地给地方在执行这些法律法规时留下大量自行裁量空间,从而为税务人员进行权力寻租创造了条件。而作为独立的中介机构,注册税务师行业将会对税务人员征税行为合法与否进行监督,同时还会给征纳双方争议解决提供公正的评判,这些都将减少税务人员权力寻租的可能。现实中,许多地方税务部门对注册税务师制度的推广不积极,症结在此。有时即便开始实行了注册税务师制度,税务部门受利益集团的影响,或者考虑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也会尽可能地减少有效的新制度供给,或者使制度变迁产生时滞,这从我国注册税务师行业迟迟未能与税务部门彻底脱钩、难以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中介性行业可以得到明证。

另外,地方制度供给的预期成本与预期收益与中央的预期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差异也是造成我国注册税务师制度地方的实际供给与中央的意愿供给不一致的原因。由于中央的注册税务师制度意愿供给是由中央主导的,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它并不遵循一致同意的原则;当制度软约束,强制性变得不再强制时,地方就有可能根据辖区的局部利益、地方官员有可能根据其自身利益,通过曲解规则、补充文件、改头换面等方法来修正中央的意愿制度供给,从而造成注册税务师制度的实际供给与意愿供给不一致。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注册税务师制度不仅需求偏少,而且供给也低于理想数量。现行的注册税务师制度均衡数量偏低、均衡价格偏高,是一种低水平的无效均衡。为了实现均衡的有效性,必须进行注册税务师制度变迁,要明确这种制度变迁的动力是来源于供给还是需求。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够发达,注册税务师制度变迁来自于市场自发需求的力量还比较薄弱,而政府有义务向社会提供制度公共品,且相对于市场,政府有政治地位上的优势和资源配置权力上的优势,对注册税务师制度变迁的方向、形式、进程起决定性作用(卢现祥,2003)。因此,我国注册税务师制度变迁只能是更多地依赖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而非依靠市场自发力量所导致的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进一步的政策含义是:要加强相关税收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改变各主体制度变迁的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从而实现注册税务师制度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均衡。由此也可知,注册税务师的制度变迁实质上是对企业、税务部门、注册税务师行业等各方利益格局进行重新调整的过程。

五、国外注册税务师制度的经验借鉴

1.注重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建设

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大多注重法律体系建设,CTA行业发展好的国家一般有着较为完善的CTA法律制度。以日本为例,1911年东京为规范税收服务市场制定了《税务代办监督制度》,1942年日本制定了《税务法》,1951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税理士法》。以此为基础,后来又陆续颁布了与之配套的《税理士法施行令》《税理士法施行规则》以及其他若干附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从实体法到程序法的法律体系。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也都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对CTA进行规范,如1931年德国制定了《税务咨询法》、1961年韩国制定了《税务士法》等(苏强,2005b)。

2.赋予注册税务师明确的法定业务

对注册税务师的业务范围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是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和德国等)的普遍做法。韩国的《税务士法》就明确规定,税务士从事制作税务调整计算书、税务鉴证等八项业务及其他附带业务。韩国国税厅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赋予税务士法定业务:第一,企业若聘请税务士记账并申报纳税,可减免10%的应纳税额;若企业年收入在4 800万韩元以上,没有建账且又不请税务士进行纳税审核,则要被加征10%的应纳税额。第二,纳税人交纳所得税时所制作的“税务调整计算书”,只有经税务士审查签字盖章鉴定后税务机关才受理申报。第三,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未经税务士审核签章,将被加征20 %的税款(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考察团,2004)。在国家立法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韩国税务士的社会地位和公信度大大提高,税务士行业也得到了健康发展。

3.保持注册税务师执业的独立性

保持执业的独立性是注册税务师为征纳税双方提供公正纳税服务的前提。受CTA行业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税收环境等的影响,各国注册税务师执业独立性的强弱不太一样,但诸如日、韩、德等CTA行业发展较好。CTA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CTA执业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如日本的税理士机构是完全独立于征纳税双方的中介组织,除法律规定的正常收费外,日本的税理士不得从纳税人和征税机关那里取得任何的其他经济利益和便利条件;韩国《税务士法》规定,税务士及其执业机构必须与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保持超然的独立;德国《税务咨询法》也明确规定,税务师及其事务所在法律保护下独立开展工作,不依赖或依靠税务机关,税务机关不得随意要求税务师做任何事情,更不允许税务机关向纳税人指定税务师及其机构(苏强,2005c)。

4.加强注册税务师行业的监管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国CTA的行业管理体制无论是政府行政主导的、还是行业自律的管理模式,都加强了对注册税务师行业的监管。如在政府行政主导模式的日本,按《税理士法》规定设立税理士会,税理士必须参加税理士会才能执业,由税理士会进行监管;税理士会分成三个层次,分别管理不同层面的CTA事宜:最上层的是“税理士联合会”,会长由大藏省大臣任命,其职责主要是贯彻《税理士法》规定的税理士使命,帮助税理士履行权利、义务及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负责对税理士会及会员的指导、联络、监督并办理税理士的注册登记等事宜;中层是按国税局分区划分设置的14个分税理士会;下层是按税务署区划设置的506个税理士会支部。各层之间不是统辖与被统辖的关系,而是指导、监督和联络的关系;政府通过税理士联合会发挥监管职能,税理士会作为民间社团实行自律管理(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考察团,2004)。而在实行行业自律管理模式的德国,按照公法成立了全国性的税务咨询行业公会,并在各州设立分会;行业公会有自己的章程,受财政部委托实行行业自律管理,并受财政部监管。

六、优化我国注册税务师制度的政策建议

1.建立纳税人信息共享机制,加大对偷逃税的惩罚力度

纳税人信息共享机制和税收违法处罚机制是注册税务师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纳税人信息制度不完善,税务人员征管水平有限,加上整个社会缺乏诚信纳税意识,此时只有严厉的惩罚措施才能对偷逃税产生足够的威慑力;然而,我国对纳税人偷逃税的惩罚力度远远不够,税收违法成本低,后果是纳税人对税款是能逃则逃。在美国,若纳税人因偷逃税被发现,该信用不良记录将会跟随其一生,从此再也没有机会获取银行信贷及他人信任,因而美国公民一般不敢轻易偷逃税,诚信纳税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传统。因此,我国要加大对纳税人偷逃税的处罚力度,增加税收违法成本;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与完善纳税人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偷逃税的查处概率;这样才能使纳税人迫于违法成本太高而选择自愿接受注册税务师的专业服务,从而打破原有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实现注册税务师制度更高层次的均衡。

2.赋予注册税务师法定专营业务,保持其执业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注册税务师没有法定专营业务,在涉税服务方面,他们不得不与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律师等“争饭吃”;至于涉税鉴证服务,《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仅仅将其作为CTA的法定业务范围,也不具有专营性。由于缺乏法定专营业务,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中介行业,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尤为艰难,许多事务所只有靠与税务人员拉拢关系以获得业务。在国家税收征管制度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现实情况下,税务人员也乐于“出手相助”以便权力寻租,进而导致注册税务师行业的业务竞争凭借的不是优质税务服务和涉税鉴证服务,而是与税务人员建立的特殊关系。同时,纳税人由于没有自由选择最优服务者的权利,被迫承担这种高的纳税成本,于是许多纳税人就设置内外两套账进行逃税,最终使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进入一种恶性循环。本文认为,只有通过法律赋予注册税务师法定专营业务的方式,才能使注册税务师的执业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才能使注册税务师行业正常有序地发展。

3.提高注册税务师执业水平,分类和规范业务收费

为了避免与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律师等在诸如纳税申报、发票代购、记账、税法咨询、会计培训、税务行政复议等方面进行低水平恶性竞争,注册税务师要不断加强财税理论与实务知识的学习,利用其专业优势,拓展新的业务空间,实现从劳务型的计税、报税到智能型的税收筹划、税务顾问、纳税评估、财务分析、经营策略等高层次业务转变(李传喜,2008),这样才能以质取胜,赢得纳税人的青睐。

理论上,注册税务师服务行业的收费要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来确定。由于注册税务师提供的涉税鉴证等服务不仅仅为纳税人降低了误用税法而受处罚的风险,还为税务部门节省了征税成本,因此,涉税鉴证等服务的收费就不能只由企业来承担,税务部门也应按注册税务师调增调减出来的一定比例支付鉴证费,这样对企业来说才是公平合理的。企业的纳税中介服务费用降低了,自然也会增加对注册税务师服务的需求。

4.健全注册税务师法律法规体系,逐步提高立法层次

注册税务师行业发达的国家,都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障。而我国现有的注册税务师制度,如《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等还只是税收行政规章,法律层级较低,对具有民法性质的税务不是特别适应,整体的注册税务师法律法规结构体系也不够健全,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因此,首先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加紧修改并正式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税务师条例》,同时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相关的涉税业务鉴证准则、行业收费办法、行业公告制度、资质等级评定制度等;其次,要协助人大做好相关立法调研工作,积极推动《中国注册税务师法》的出台(李传喜,2008),以此来增加注册税务师制度供给数量,提高制度供给质量。

5.理顺CTA管理体制,落实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管理的双重监管模式

现阶段,我国对CTA行业名义上采取的是以政府行政管理(CTA 管理中心)为主导,行业自律管理(CTA 协会)为辅助的双重监管模式。《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和税务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4]957号)明确规定:CTA管理中心是行政监管机构,负责依法对CTA 协会、CTA、CTA 事务所进行监督、指导;CTA协会是行业自律组织,负责行业指导和自律工作。然而现实中CTA 管理中心与CTA 协会却是一套班子,且两者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管理体制很不健全。因此,要借鉴韩国经验,尽快理顺CTA管理体制,真正实现政府行政与行业自律管理的双重监管(苏强,2005d)。

参考文献:

李传喜.2008.规范和发展我国注册税务师行业的思考[J].中央财大学报(5):17-20.

李树名,陈顺德.2003.如何完善我国的注册税务师考试制度[J].中国税务(9):48-49.

卢现祥.2003.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2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20.

苏强.2005a.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改革与注册税务师制度安排[J].经济师(10):233.

苏强.2005b.注册税务师制度演进及其变迁的经济学思考[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30-31.

苏强.2005c.世界各国注册税务师制度比较与借鉴[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83-84.

苏强.2005d.中、日、韩等国注册税务师制度分析与比较[J].税务研究(11):74.

苏强.2006.注册税务师制度及其执业规范体系研究[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29-30.

田中治.1997.各国(地区)的税务制度[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80.

王冬梅.2009.关于我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策略的思考[J].商业会计(5):55.

张晓平,左进明.2006.注册税务师行业法律规制研究[J].税务研究(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