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心理问题论文

心理问题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05 12:43: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心理问题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心理问题论文

篇(1)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的分析

(一)自卑与自尊的心理冲突

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都是从自卑开始的。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在与别人比较时,总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就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有的贫困生自尊心又极强,他们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不愿欠人情债。

(二)焦虑与抑郁心理的困扰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是在日常生活中,因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或有祸事降临,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产生的一种担心、紧张的情绪。贫困生不仅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还要担心父母由于多年辛苦积劳成疾的身体,同时害怕因学业差而对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所有这些,使得贫困生精神压力大,形成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抑郁是一种感受到自己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和自卑等多种情绪体验。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将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他们又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使他们感到痛苦万分。

(三)渴望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冲突

孤独是指个体因主观上感到受人排斥和否定而产生的情感,是个体违背主观愿望,被动地独立于群体之外而产生的离群的心理体验。贫困大学生虽然渴望人际交往,渴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多数贫困学生因经济拮据而吃穿俭约,使得他们自惭形秽,不敢轻易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更不敢轻易和他们说话。由于害怕遭受挫折和伤害而羞于交际,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轻易袒露心迹,渐渐地给人一种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四)虚荣与依赖心理较强

大部分贫困生能正视贫困,注重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然而也有一部分贫困生,受虚荣心驱使,为了让别人瞧得起,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求得心理平衡,不惜花重金包装自己,盲目与人攀比;部分贫困生面对父母到学校探望,竟然向同学谎称是自己的老乡,惟恐给自己丢人。虚荣心使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与日俱增,部分贫困生为了经商赚钱而本末倒置,把学习搁在一边,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五)妒忌、敏感与攻击心理较重

部分贫困生不愿提及经济上的窘迫,也最怕同学怜悯或瞧不起他们。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学生的内心极为敏感、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就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于是在内心深处重重设防;还有些贫困生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内心产生对他人的不满、不服气,进而又心生憎恨、妒忌。贫困生的这种消极、冷漠、厌世,在思想上很容易走向极端,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少数学生会产生行为。

二、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1.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从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要通过各种渠道详细调查和掌握学生家庭的状况,建立贫困生综合档案,包括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等。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干部等都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从不同侧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学习、生活、就业等的重要性,教育贫困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和人格面对贫困,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3.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引导贫困大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通过个别辅导和行为指导等步骤,分析学生无助、困惑、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习生活。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设立网络心理辅导,在虚拟的空间内完成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救助。

4.加强心理咨询宣传。要营造心理咨询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从观念上普遍认同和主动接受心理咨询,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二)帮助贫困大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1.宣传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消除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疑虑和不满情绪。使贫困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高校招生并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深对国家经济状况及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政策和学校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等方面的理解,督促学生正视困难,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解决经济困难与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关系。

2.引导和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困难观。教育贫困大学生理性地对待贫穷,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正确看待贫富和义利,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经济贫困的现象。教育贫困大学生懂得只有摆正心态,奋发图强,德才兼备,自我完善,才能报效祖国,才能最终彻底摆脱贫困的道理。可以定期邀请校友或校外的、一些在生活经历或创业经历上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成功人士来学校进行现身说法,通过他们自身成长过程和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经验,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调整心态。

3.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使贫困大学生树立感恩的思想观念,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和谐思想的人。进行感恩教育,最基本的是对父母感恩的教育。学校和社会要将感恩教育与学习实践“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逐渐使贫困大学生学会知荣明耻、知恩图报,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教育贫困大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机会,培养其珍惜岗位、忠于职守、团结协作、精益求精、具有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敬业精神,塑造其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的诚信品质,用实际行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将来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树立贫困大学生中成人成才的楷模。要让典型引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栏、座谈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感人事迹和顽强、豁达、吃苦耐劳、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良好精神风范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信心,摆脱困境。

(三)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对贫困大学生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要努力营造对贫困大学生理解、尊重和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全体学生中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风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排除虚荣心理的干扰。同时,教育家庭富裕学生,要真诚、主动地和贫困学生交往,热心而讲究策略地帮助他们,言谈举止注意分寸,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其隐私,充分考虑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尽力避免使他们产生被施舍的感觉。

2.开展适合贫困学生特点的集体活动,实现心理良性互动。根据贫困生的特点、爱好和专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开展一些深入实际、适应竞争、有利于发展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通过建立贫困生自己的社团组织,定期召开贫困学生座谈会、联谊会等,让贫困生敞开心扉,彼此充分交流内心的困惑和感受。还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实现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性心理互动,达到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使贫困生获得理解、启发和帮助,并借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心理危机感。

(四)关心贫困大学生的物质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1.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助学机构,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国家、省和学校的相关救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从家庭收入、个人消费和同学评议三方面综合考虑,深入细致地做好贫困生经济贫困的等级(特困、贫困、一般贫困)界定工作,并定期对界定结果进行复核,实行动态管理,在进行各种资助时,要确保重点、补到实处、补出士气。

2.发挥舆论作用,支持贫困大学生帮扶工作。主动与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联络,宣传贫困生帮扶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慷慨解囊,对贫困大学生献出一片爱心,使贫困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3.拓宽助学渠道,提供就业支持。面对贫困大学生生活窘迫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贫困大学生的支持应侧重于能力培养和就业信息提供两个方面。政府、学校、民间团体和社会经济主体等部门和单位,应设多种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专项基金,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篇(2)

一、要加强心理沟通,以求得班级群体对管理目标在心理上的认同

在班级管理理活动中,经常出现学校和教师对班级提出的要求与同学心理有差距,班主任要从全局出发,及时沟通,纠正学生心理上的偏差,使学生的心理趋向与群体目标保持一致。如学生对学校分配的任课教师有看法,班主任就要及时协调、沟通。94年学校安排了一位老教师来任教本班的语文课,一段时间后,学生纷纷来我处反映该老师上课节奏慢、音调低、不善于课堂管理等,要求学校撤换其他教师来任教。我了解到一方面学生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但过于偏激,另一方面现实情况是学校不可能就此撤换一位勤恳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我当机立断决定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和协调,一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表示理解,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该教师的光辉历程及教学长处,提到该教师有多篇论文、论著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特别提到该教师曾为名曲“二泉映月”填词并在全国范围内播放,学生听了渐生对该老师的崇敬之心,仰慕之意。加之该老师主动找学生谈心,慢慢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接近了,感情加深了,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配合也默契了。由此可见加强心理沟通以求得学生的心理认同,融洽师生关系,从而可以达到培养健康、和谐的班集体心理氛围的目的,使每个成员都感到生活集体中的满足感和责任感。

二、要教会学生心理相容

所谓心理相容,即要求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促使老师间、同学间心理上相互认同,情感融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愿意接受教育者和能对教育内容认同、相信、信服。中学班集体是为了实现中学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又有凝聚力的一个中学生群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有利于促进班级成员德智体的良好发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易产生误解,因误解而心生芥蒂,因误解而离心离德,如果一个班集体人心涣散,那么教化功能便无从谈起。只有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整个班级才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如学懂,会用;达到情感上的满足,如幸福,快乐;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如认可,获得成功等。在这样一个班集体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关心,富有同情心,利群,和谐,积极向上,不仅有利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从长远的止光来看,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

篇(3)

【关键词】新校区;新生;心理问题;角色转换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也迎来了改革发展的高峰时期。目前最明显的变化是许多高校都逐渐建立了新校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扩招给高校带来的硬件落后的压力,为高校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由于部分大学新校区建设中出现一系列制约大学发展的因素,在目前高额负债的情况下,关于新校区牵涉到的中国高校建设和实践研究成为了热点话题。

一般来说新校区的建设有以下三种:(1)异地扩建,指不放弃原有校舍,在离原校区较远地方建立新校区,老校区和新校区同时使用,师资、行政管理都属于一个系统;(2)原地扩张;指在本校区附近扩大校园面积,建立新校区,新校区建设完毕后,成为统一校区;(3)整体搬迁,大学择地重建新的校区,通过陆续搬迁的方式,彻底放弃原校舍,在新校区统一管理建设。

长期以来,心理学研究者的目光都聚集在笼统的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方面,忽略了在“新校区”这个特殊概念情况下产生的新的问题。根据目前的高校新校区建设和投入使用的情况来看,新生通常被安排最先入住各方面条件都不太完善的新校区,在新校区建设与新生入住并行的情况下,新生在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这个角色转换过程中遭遇到比以往更多的问题。

一、抑郁和焦虑程度增加

在以往对新生的心理研究中,都有数据表明新生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焦虑、抑郁症状。原因主要来自于新生对环境的不适应和对未来大学生活的迷茫两个主要方面。新校区新生的抑郁和焦虑程度增加的原因还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

1.新校区离老校区的物理距离。大部分新生在入学以前对大学都有非常美好的期望,带着浪漫的想象来到高校,希望能够感受大学的浓郁的学术氛围,得以自由发展。但当他们跨近新校区校园后,发现想象中的安静、美丽的校园竟是一片声音嘈杂的工地,有的大学新校区甚至是在荒芜人烟的远郊,什么设施都很落后,离老校区又存在一段令人难以接受的距离。从“第一印象”方面,新生很难把自己与这个学校联系在一起,有很强的疏离感。

2.角色认同出现障碍。大学的理念、校训校风校规、校历校绩,共同构成撑起一所大学的基本心理支持系统和基本行为指导系统。由于新校区建设的仓促和不规范,使很多新校区在第一批新生入学初期感受不到任何关于本校的相关信息。这样的心理冲击对大学新生来讲,是对以往观念的强烈冲击,而如果事先又没有对学校现状做好充分准备,势必给学生在“大学生”这个角色认同上出现障碍。

3.环境的影响。这部分新校区因还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对学生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产生消极影响。由于交通和购物不便,部分学生很少与外界沟通,封闭自己,也会造成抑郁和焦虑程度增加;另外,从身体角度来说,新校区的噪音污染和环境恶劣必然会潜在影响新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不适应。

二、专业学习兴趣降低

在高校中,良好的学习风气会直接影响新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特别是对于没有大学学习经验的新生来说,高年级学长们就是他们学习的范本、榜样。新校区的新生很难及时掌握该专业高年级同学的学习状态和就业升学情况等信息,缺乏观察学习的机会,于是对学习倦怠,对未来迷茫。另外,由于部分高校新校区的专业教师在下课后急于离开新校区,减少了和新生们交流的时间,新生在专业方面的很多问题得不到老师的及时解决,也是部分新生失去专业学习兴趣的原因。

三、人际交往出现较大问题

人际敏感是任何一名大学新生都会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于刚入学的新生的来讲,由于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阅历浅、思想单纯、心理不成熟、自我中心等原因都会产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现象。

由于新校区相对的封闭,课外活动不丰富以及学生自身的惰性,新校区居住的新生把很多的注意力放在寝室内部或寝室之间。由于现在的新校区宿舍一般条件都较好,一个寝室内部住的人比较少,一旦出现寝室矛盾很容易激化成大的问题、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不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直接导致学生无法正常休息、学习乃至退学。

四、容易出现强迫症状

近年来,学生的强迫症患者有增加的趋势。强迫症主要表现在强迫性观念、强迫性动作。在新校区的学生中,受到人际关系交往、专业学习等以上方面的影响,容易出现强迫观念。强迫观念即反复纠缠于某个想法而自身无法控制,非常难受,严重时无法睡眠和听课。

五、保障新校区新生的心理健康的对策

1.首先要保障新校区与原校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校规校纪、传统活动等基本符合,通过雕塑、宣传栏、标语等方式让新生进入新校区时就感受到该大学的独特文化氛围,用大学的风范吸引学生。

2.加快图书馆、运动场、文艺活动中心、电影院等硬件设施的建设,用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来保障新生们的课余生活,在集体活动中发挥才能,挖掘潜力。

3.发挥新生辅导员在学生中的作用,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学习信息,让学生有归属感、安全感。

4.完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对新区学生应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教育、指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成立心理咨询中心,提高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让新生顺利度过这段“孤独”的时期。

5.加强对新校区教学人员的管理工作。发挥专业教师在新生中的指导作用,可以用班导师的方式增进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总之,“新校区”的建设不仅包括楼舍建设的问题,还包括了文化继承、心理整合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校区建设工程的完善,新生的一部分心理问题也随之解决;但与文化继承有关的心理问题,不仅是新校区有高年级学生和老师的入住就可以解决的,因此新校区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都值得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江立成,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3).

[2]唐萍.大学生心理转型期心理健康问题的初探[J].安徽体育科技,2007,(3).

[3]赵伶俐.大学多校区心理整合策略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9).

篇(4)

依据整群抽样原则,选取某师8个团场及师直属中学为项目点,再从每个项目点抽取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各1所,共调查学校11所。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形式,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各团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在当地被调查学校的密切配合下,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填写问卷,调查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统计学分析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数据,采用双录入方法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性质,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质量控制调查员调查前由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统一培训,明确调查目的、意义,统一调查方法和指导语。调查时在当地被调查学校的密切配合下,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无署名自填问卷,并保证调查现场无老师。

2结果

2.1某师中学生各分量表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根据量表计分标准,以总均分和各分量表因子分≥2.00为存在心理问题,则某师中学生心理状况良好率为41.85%,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8.15%。其中轻度心理问题者为33.98%,中度心理问题者为14.28%,偏重度心理问题者为5.50%,严重心理问题者为4.39%(偏重和严重合为重度)。评分总均分1.97<2.00,总体心理状况良好。10种心理问题中,“学习压力感”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综合评分上依次为学习压力感、强迫症、情绪不稳定、焦虑等四种心理问题。10个分量表心理症状检出情况见表1。

2.2男女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某师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检出情况在强迫症(χ2=17.62)、偏执(χ2=11.14)、敌对(χ2=12.83)、人际关系紧张(χ2=10.30)、抑郁(χ2=30.24)、焦虑(χ2=28.76)、学习压力感(χ2=18.53)、适应不良(χ2=12.86)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情绪不稳定(χ2=8.68)、心理不平衡(χ2=6.92)男女中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表中的评分有强迫症、焦虑、情绪不稳定女生大于男生,学习压力感男生大于女生,见表2。

2.3各学段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某师初中、高中、职业技术高中学生的心理症状在强迫症(χ2=13.29)、偏执(χ2=40.10)、敌对(χ2=24.71)、人际关系紧张(χ2=58.02)、抑郁(χ2=50.40)、焦虑(χ2=71.48)、学习压力感(χ2=74.94)、适应不良(χ2=103.76)、情绪不稳定(χ2=56.90)、心理不平衡(χ2=27.19)3个不同学段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覆盖了10个分量表因子的全部内容。综合评分中大于2.00分量表因子的排序,初中依次为学习压力感、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职业技术高中学生依次为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焦虑、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高中学生依次为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焦虑、适应不良、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症、偏执。3个群体都是学习压力感评分最高,见表3。

2.4初中生各学段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某师初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率在强迫症上3个年级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59,P>0.05);而在偏执(χ2=17.71)、敌对(χ2=19.42)、人际关系紧张(χ2=28.06)、抑郁(χ2=29.84)、焦虑(χ2=58.88)、学习压力感(χ2=56.30)、适应不良(χ2=41.06)、情绪不稳定(χ2=43.19)、心理不平衡(χ2=15.35)3个年级学生检出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中3个年级10个项目的综合评分上都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见表4。

2.5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中学生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率在强迫症(χ2=29.35)、偏执(χ2=54.45)、敌对(χ2=31.04)、人际关系紧张(χ2=12.69)、心理不平衡(χ2=34.91)3个民族学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抑郁(χ2=5.48)、焦虑(χ2=8.05)、学习压力感(χ2=9.51)、适应不良(χ2=8.16)、情绪不稳定(χ2=9.66)3个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3讨论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健康

 

兼具“民、独、优”特点,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资源,采用民办机制运作的独立学院,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普通高等院校的贫困生相比,独立学院贫困生因学校体制、就业压力、家庭条件等因素呈现一定的独特性。正确分析并掌握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特点是做好贫困生工作,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前提。

1、强烈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在学费昂贵、有“贵族学校”之称的独立学院,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更为突出。贫困生大多来自城镇下岗失业家庭、农村和偏远地区,与同班级、同宿舍内家境富裕、出手阔绰的同学相比形成巨大反差,对于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这些外在的、物质条件的差距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刺激。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8%的贫困生因家庭贫困在同学面前感到“自卑”或“难堪”,36%的贫困生不愿意与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交往,46%的贫困生在与同学相处中“怕被同学歧视”。

2、过度的自尊心理

独立学院贫困生家境贫寒,但困难的环境磨练出他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的性格,渴望成功,希望自立自强、自食其力,非常在乎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更加不愿意与别人谈论自己的家庭状况,生活困难羞于启齿,抗拒学校师生、社会善意的同情和帮助,更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而是把困难和压力埋藏在内心深处。这种过度的自尊心理,使得学校和一些党团组织想伸手帮助他们,却不得其法。

3、持久的焦虑心理

某些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经常面临生活危机,每花一元钱甚至几角钱都要精打细算,每年勉强交上学费后,又要为下一年的学费大伤脑筋;有的贫困生在求学的同时担负了家庭对自己过多的期望,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使自己长期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

4、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

贫困生往往缺乏坦然面对和战胜贫困的勇气,不愿公开自己的贫困身份,也不希望被别的同学察觉自己的贫困处境。由于经济压力无力支付与同学一起游玩、聚餐、过生日等活动的费用,只好在各种活动中悄然隐退,不敢与同学有更加深入地交流。

二、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客观环境因素

1.1经济压力

独立学院是按照民办机制运行的,国家不直接投入办学经费,学生的学费均按照办学成本收取。调查显示,东部地区独立学院学费均在1.5万元以上,中部地区独立学院学费也在一万元左右,即使在学费较低的西部地区,也要万元左右,这就使得独立学院贫困生与其他家庭条件优越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相对于普通高校大得多。论文参考,心理健康。

1.2就业压力

首先,独立学院仍是新生事物,其毕业生还没有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其次,很多用人单位仍把有无奖学金视为毕业生是否优秀的衡量指标,而独立学院贫困生在校期间为解决生活问题忙于兼职打工,学业往往不够优秀,许多奖学金也因此与他们无缘。再次,当前就业市场游戏规则仍极不完善,任人唯亲、关系效应等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论文参考,心理健康。

1.3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对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要求和期望是自强不息、勤奋好学、自立自强,但社会自身存在的消极因素也给贫困生造成了严重困扰,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冲击着积极的主流意识与价值观,使贫困生的心灵受到摧残和侵蚀,造成贫困生对社会寄予他们的积极意愿产生了怀疑和误解,易产生叛逆情绪,甚至出现了道德的滑坡,如恶意欠贷、考试作弊等。

2、自身因素

2.1性格特点

长期经济困难很容易造成某些贫困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也不愿意与外界交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对外界事物不关心或缺乏兴趣,表现为孤独、冷漠等,自然会影响到与他人的交往。他们也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敏感、孤傲、猜疑,久而久之必然在自身与他人之间造成心理隔阂。

2.2自信与自卑的矛盾

独立学院的贫困生与所有大学生一样,充满了理想,敢想敢为,但因为没有考入理想的一本、二本大学,认为独立学院档次低,感到失落、自卑,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论文参考,心理健康。论文参考,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学而优则仕”、“学习改变命运”的传统思想以及周围人通过考入重点高校而取得成功的实例再次抨击着他们尚不成熟的心灵。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心有不甘却又不可奈何的矛盾,极易对他们形成困扰。

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参考,心理健康。高昂的学费、沉重的生活压力,迫使父母终日劳作,极少与子女深入交流,更无暇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论文参考,心理健康。这些贫困生无法为自己的苦闷和迷茫找到好的宣泄对象,终日淤积在胸,久而久之,极易形成自卑、冷漠等性格。

综上所述,要帮助独立学院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培养健康的人格,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课程,加强贫困生自身修养;(2)完善教学建设,树立良好学风;(3)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自下而上”的贫困生档案,确保经济、心理救助落到实处;(4)加强就业指导,缓解就业压力。(5)与贫困生家庭联系,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援助,扩大心理辅导范围。

参考文献:

【1】柴敏.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前沿,2003(10):121-123.

【2】侯占伟.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与对策[A] .西北医学教育,2008:83-85.

【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H].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兆吉.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H].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黄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研究.成才之路2008:72-73.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 教育策略

引言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够充分协调自己的知、情、行,使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近年来,越来越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等使得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扭曲变得越来越严重,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前学校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都有一定的帮助。语文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心理引导。语文教育中的各种素材,比如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等,都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形成一种积极的引导。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复杂的信息环境使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

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威胁就是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负面信息,这些信息对学生的心理、思想都会产生一定的侵蚀。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的传递使得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但正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很多信息是负面的,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比如有的媒体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暴力事件进行大肆渲染报道,以一种偏离了正轨的视角去报道暴力事件,然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各种社会事件的辨别能力较差,因此很容易受到这些社会暴力事件的影响,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社会失去信任、感到恐惧等,从而影响其身心发展。

(二)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水平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校教师共同的责任,不仅在心理课、思想道德课程上要进行相关的教育,语文课堂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当前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对于语文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没有充分认识,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还不够,因此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只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加强对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应用。

(三)课外活动开展较少

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还应该加强延伸至课外教育。在课外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心理发展进行更好的引导,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但当前很多学校的语文教育都没有深入到生活中,没有做到接地气,因此导致学生在生活中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

(四)教学工作的评价模式老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为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活力,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考核与评价工作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甚至根本没有将心理健康的评价纳入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因此使得教师不能积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导致因为一些心理问题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二、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在教学中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内涵之一,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首先,在语文课堂上,要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学过程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情感互动。要在语文课堂上实现成功的心理教育,也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就营造良好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掌握。因此,加强心理教育需要教师调整自身的情感状态,以真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与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关于诚信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教材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与诚信相关的故事,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到诚信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为了营造课堂环境,还可以加强对音乐元素的应用,比如讲解《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可以加入舒缓的音乐,教师带着感情叙述着文章中的内容,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那种送行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中,让学生明白离愁别绪是人之常情,从而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其次,要加强对周围环境的净化和控制,比如语文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正能量的视频、新闻等,让学生可以接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形成一种正确的观念,对社会上的各种暴力事件进行抵制。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加强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要把握语文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对自己的道德素养进行培养,从而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起到榜样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人文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的应用,使得这些素材可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首先,要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入。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当前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尤其是各种信息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文化以多元化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将传统文化制作成幻灯片,与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耦合,还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置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环节,将课堂的一部分时间划分出来,用于传统文化的讲解,学生可以通过表演节目、讲故事等形式,将传统文化讲出来,使得文化可以得到有效的弘扬,从而唤起更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改变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其次,要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能够保证学生以一种积极健康的状态去生活和学习,防止心理问题出现,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以及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相应的作用,从日常教学以及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加强自身亲和力的提升,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更多人文主义精神理念,引导学生之间要互相合作、互相交流,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避免各种消极行为的出现。

(三)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和延伸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实践的过程。语文教学不仅指课堂教学,同样也包括课外实践教学。课外实践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往往比课堂上的教育更为直观。因此课外实践教育既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中,应该要多进行课外实践教育,从实践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比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网络平台,各种实践活动消息,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报名参与进来;又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去敬老院服务、做志愿者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在实践中可以看到人性关怀的力量,从而能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纠正,以一种积极健康的态度去生活、去学习,而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各式总结报告的撰写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再如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后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方名著等进行阅读,从而将自己读书之后对名著的内涵与主旨的了解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对其中的各种人性问题、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等进行探讨,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自己的一些心理问题,创新发展。

(四)将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评价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

语文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附属内容存在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评价体系的完善。在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将学生的心理状态作为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比如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诚信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将学生的心理水平的考核与语文教师的教学充分结合,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语

通过分析可知,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强语文思想能力的训练,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和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强语文课堂上的人文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结合课外实践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

参考文献

[1]海门市包场中心小学课题组.让文本与学生心灵对话――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

[2]李仁琼,钟富彬.探寻语文教学本真,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

[3]祝建军,潘革新.让文化互动植根于语文教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

[4]郭玉群.“三结合”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

[5]李成龙.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

篇(7)

论文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防范措施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趋势日趋明显。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3.3%。青年教师作为一支新生力量,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逐步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高校青年教师特点鲜明,普遍具有学历层次高、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工作经验不足、生存压力较大等问题。目前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其心理问题有所忽略。事实上,高校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2007年对河南省117名高校青年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18.8%的高校青年教师存在轻度心理问题,0.9%的高校青年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问题,25.0%的高校青年女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差、情绪失调、抑郁等心理疾病。研究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寻找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有利于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青年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1.经济压力导致的自卑心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机关、医院、企业等单位的从业者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青年教师处于高校的最底层,由于工作时间短、岗位级别低、科研项目少等原因,工资收入更加微薄。青年教师紧迫的刚性支出较多,面临结婚生子、赡养父母等多方面生活花销。同时,青年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职称晋升,不得不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搞研究和发论文。这些繁重的经济负担导致大部分青年教师家庭处于收支平衡状态,结余较少,有的甚至“赤字”,青年教师对目前收入水平普遍不满意。巨大的经济压力使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对个人的能力评价降低,工作动力减少,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在和其他职业人群进行比较时,学历高人一等,收入却低人一等,心理上既感到极大地不平衡,又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原本预期的舒适的生活品质和丰富的生活方式都无法实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压力,难免产生自卑心理。

2.学习压力导致的焦虑心理

为了赢得学术同行的认可,尽快树立自己的学术威望,高校青年教师需要不断跟踪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选择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科研方向进行攻关。同时,为了站稳讲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青年教师同样需要不断学习和完善知识结构。绝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不是正在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就是在博士后流动站深造或出国访学。因此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承受着学习压力。如果短期内无法获得教学和科研成果,青年教师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具体表现为坐卧不宁,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未来情况过分担忧,有的甚至出现恐惧等。焦虑心理导致青年教师思维滞涩、判断失误、记忆力下降、想象力贫乏,智力水平下降。

3.科研压力导致的偏执心理

近年来,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综合排名,纷纷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科研要求,并直接和岗位聘任、职称晋升、评优评奖挂钩。科研工作成了高校教师竞争上岗和今后发展的关键。而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没有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无法购买仪器设备开展实验,很难做出高水平成果,从而拿不到项目经费支持,进入恶性循环的窘境。面对巨大地科研压力和艰苦的科研环境,青年教师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科研工作。据统计,超过60%的青年教师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约20%的青年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高强负荷的科研工作,使青年教师和他人接触交流的机会较少,易形成固执、刻板的偏执心理。过分坚持自己的想法,很难接受他人意见,喜与人争论,敏感多疑,对他人没有信任感,喜迁怒他人,心胸狭窄,忌妒心强,缺乏热情和同情心,对业余活动缺乏兴趣,缺乏体贴的情感,没有幽默感,过度投入工作,不善享受人生。

4.人际关系压力导致的抑郁心理

和学习、科研相比,让青年教师更棘手的是一些高校内复杂的人际关系。青年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于外界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于自身性格。一些高校学术氛围不正,拉帮结派,原则性不强,办事要找熟人、靠关系,让青年教师常常迷失方向,在准则和人情面前手足无措。例如,学生考试不及格,同事来求情怎么办?申请科研项目,熟人要挂名怎么办?撰写论文或专著,领导希望署名怎么办?

另外,一些青年教师内向孤僻的性格也易导致人际关系问题。这部分人一般缺乏交往意识和欲望,不想与人进行交往,更难以与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不愿展示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欲望,与世隔绝,不合群,在交往技能和方法上也表现较差,交往容易受挫。这些人际关系问题,导致青年教师心理上形成困惑,情绪低落,甚至形成自闭的不良个性,有问题就憋在心里,不能及时排解,日积月累就会陷入抑郁的漩涡。

5.情感压力导致的孤独冷漠心理

高校教师长期处于高校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与社会接触机会较少,人际关系范围较窄。面对学习、教学、科研的重重压力,高校青年教师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原本狭窄的交际范围变得更不畅通,甚至与家人相聚的时间都越来越少。在从事艰辛枯燥的脑力劳动过程中,高校青年教师渴望与他人交流并得到关心,但又不得不独自盏灯熬夜工作,心中难免产生孤独感。有孤独感的人倾向于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苛刻和消极的评价,对于拒绝反应更敏感,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持久的关系。

另外,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只关心自己的研究领域,只关心涉及切身利益的事物,对社会、对他人都漠不关心。这种冷漠心理表现为不关心时事政治,待人缺乏热情,不愿与人为伍,缺少爱心和奉献精神。

6.社会压力导致的过度自尊心理

一直以来,高校教师都是令人羡慕的职业。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师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和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而且要在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等方面率先垂范。在这样的光环下,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既感到无比自豪,也感到压力倍增。为了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和赞誉,往往表现为行为严肃认真,讲究师德尊严,过分追求权威。同时,精神紧张,做事谨慎小心、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以道德表率和行为楷模来严格约束自己。

近年来,大大小小的关于高校和教师的负面报道不断涌现,使得原本就抱着强烈自尊的青年教师更加紧张和压抑,生怕自己做出不当的言行举止给学校和教师职业抹黑。这种过度自尊的心理使青年教师不敢充分展现自我,不敢表达自身的需求,遭遇伤害和不满容易自责或暴怒。

二、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的防范措施

1.加强岗前培训,重视心理教育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是一毕业就走上了教师岗位,在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中,难免产生心理偏差和不适应。而且,青年教师往往没有经过师范类的专业训练,不具备教学、与学生交流的良好方法。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至关重要。目前,许多高校的岗前培训流于形式,课程偏重理论,对青年教师的实际帮助不大。为了消除青年教师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尽快适应教师角色,高校岗前培训应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一方面,安排教学效果较好的老教师向青年教师传授心得,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通过试讲演练,分析青年教师的优缺点,并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心理疏导教育,让青年教师不仅掌握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更要学会如何正确认识和调节自己的心理,面对困难和失败,能够调整好心态和情绪走出困境,培养青年教师的坚强意志和受挫能力。

2.科学合理培养,公平公正考核

目前许多高校都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进行了岗位管理和评聘分离的人事改革初探,并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岗位要求,但在合理设岗、科学培养、公正考评等方面还有待完善。高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制定出有利于青年教师发展的政策,从而减轻青年教师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以健康愉快的心态投入工作。笔者认为中国矿业大学实行的两项举措值得借鉴。一是对教师岗位进行分类,根据学科特点设置了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研究型、产业型,并为不同类型的岗位分别制定了相应的上岗条件和考核指标,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竞争上岗,这为青年教师创造了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机会。二是出台了“青年教师力行计划”,选拔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这对青年教师来说,既能学习企业的工艺技术,拓展自己的交际范围,又能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3.加大关怀力度,营造和谐环境

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对青年教师予以关注,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青年教师的因素,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排解困难,让青年教师切实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在工作上,为青年教师搭建上升平台、落实扶持政策、改善教学科研环境、设立青年教师专项科研经费,使青年教师的工作尽快踏上轨道。在生活上,通过各种渠道提高青年教师收入待遇,缓解他们过重的经济压力,实施“安家工程”措施,解决他们的住房之忧,帮助青年教师渡过经济基础薄弱、开销支出繁重的困难时期。在情感上,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定期组织联谊聚会,为青年教师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结识更多良师益友,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青年教师教室、家庭、办公室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增添一抹色彩,有助于青年教师宣泄和释放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