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目一学习材料

科目一学习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03 15:03: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目一学习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目一学习材料

篇(1)

【关键词】记忆原理;网络课程;组块;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100―04

一 引言

目前,网络课程已经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过程中辅助学习者学习的有效工具,它为学习者呈现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同时也提供了丰富资源。在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中,由于缺乏教师的及时有效的指导,经常出现学习者利用网络课程学习效率不高、学习兴趣有所下降的现象。如何从网络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给出针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网络学习日趋频繁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中的记忆过程出发,提出应用记忆原理优化网络课程设计,旨在促进学生的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二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应用记忆原理的必要性

1 记忆是网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忆是人们保存和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1]记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智慧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心理条件。利用网络课程展开的学习同样是以学生习得知识、养成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因此,记忆满足学习的一般规律与原则。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之上的,记忆对于学习的有效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学习效果优劣的关键所在。

2 应用记忆原理有助于弥补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不足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网络课程将学习的掌控权完全交给了学生,缺乏对学生网络学习维持和管理的关注。当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时,往往由于个人的因素以及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不高等因素而缺乏耐心、难以保持注意力,无法达到高水平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认为需要从网络课程设计的角度为学生学习创设更好的,能够帮助他们浏览信息、记忆信息的环境,帮助他们尽量避免由于环境而造成的学习障碍。

三 记忆原理在网络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1 优化材料性质,可以增强记忆效果

(1) 原理概述

在学习内容编排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记忆的效果,必须注意优化学习材料的性质,主要原理包括两点:

原理1:我们可以利用便于记忆的材料来辅助难以记忆的材料。图像比文字容易记忆,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于图像的记忆能力高于抽象的文字。在编制学习材料的时候,可以在讲述文字时配以相关的图像,通过学习者对图像的联想来帮助对文字的记忆。

原理2:当同一材料以不同的颜色、大小、形式呈现时,会对记忆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是由于不同的表现形式对学习者的视觉感受力与注意力有不同的影响。视觉接受与注意是记忆必须经历的活动过程,因而不同的表现形式也间接对记忆有着影响。

(2) 原理的应用

根据原理1,我们认为在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应选择恰当的方法呈现学习材料。具体应用方案如下:

方案一:添加图像,辅助理解学习材料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于那些内容繁多、难以记忆的学习材料,设计者可以在文字旁边添加图像,对文字内容加以概括描绘。这种方法可以辅助学习者理解学习材料,加快学习过程中的记忆速度。

案例1

科目:教学系统设计

内容: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实现方法:由于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这部分内容较为繁多,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造成思维混乱。如果在大篇幅文字旁边附上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图,学习者就可以一边对照图一边看材料进行学习,这样在记住模型图的同时,也就记住了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脚本如图1所示。

方案二:将重点内容以不同颜色、大小、形式呈现,可以加速学习者的记忆

根据原理2的主要内容,在网络课程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对于那些需要学习者重点记忆的内容,应设置与其他内容有区别的字体颜色及大小。因为色彩的运用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内容的感受与接收,从而进一步也影响到他们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第二、虽然使用对比彩组合会比同色系色彩组合更易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但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让他们产生厌烦感,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而不利于记忆所呈现的材料。对于文字的颜色,我们一般选取与背景色对比较大的颜色,背景色多选取淡雅、柔和的颜色,这样学习内容可以较为清晰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

根据实践工作的需要,我们认为在制作网络课程时,可以采用如下表所示的色彩搭配方案: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在网络课程字体颜色和大小的设计上,可以采用白底深蓝色字、字体大小为12号字的设计方案。如果有特别需要学习者注意的地方,可以将字体加深,字号改为14号字。一方面,白底蓝字比较便于学习者阅读,不会产生视觉疲劳;另一方面,蓝色更加沉稳,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安静的学习环境。

第三、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对记忆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文本的呈现一般情况下一行字数最好不要超过35个字,如文字多而长时最好采用分段、块状、滚动、移动的方式呈现文本。若是以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则应考虑窗口和面积的大小,每行字数应在7±2的范围之内,随面积的增大,阅读速度、记忆效率会随之下降。

2 利用思维导图“组块”知识结构,增大记忆容量

(1) 原理概述

为了提高记忆的效果,必须学会组织要学习的材料。“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是以信息论中所说的比特为单位的,而是以组块为单位的,容量为7±2。”[2]组块可以帮助调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善记忆效果。

思维导图能够把散乱的信息组成信息块,增大其记忆容量,在提高学习绩效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利用思维导图“组块”学习材料,可以较好地完成学习材料结构化。组块的容量越大,能够记忆的内容就越多。

(2) 原理的应用

在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把内容归类、编制提纲或系统化,就是组织或构成“记忆单位”,即组块的方式,能够明显地提高记忆效果,这一切思维导图是能够做到的。它的使用可以贯穿于整个网络课程中,思维导图通过一些“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可以把一章或一节的知识,甚至某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压缩’”[3],由此形成由关键信息及其信息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一张图,这样在剔除了冗余拖沓的内容之后,保留了关键内容。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加速学习内容的积累,极大地减轻了记忆的负担,而且依据信息之间有联系的分类可以使资料的存储、管理和应用更加系统、规范,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使学习者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知识。“设计者可以在每门网络课程中绘制一张树状的思维导图,把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题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次级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并且末端开放。”[4]这就形成了这门课程的一个整体框架图。但这又不仅仅是一个框架图,每个分支上的关键词要设置为热区域,可以进一步查看其具体的涵义,这样,框架图变成了一个查询工具。

思维导图的应用,使知识结构在学习者的头脑中有一个整体的、全局化的概念,便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结构的整体把握,加深了记忆。下面以教学评价概述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组块”学习内容结构上的作用。

案例2

科目:教学系统设计

内容:教学评价概述

实现方法:利用Mind Manager软件绘制有关教学评价的思维导图,目的在于使学习者对教学评价概述所包括的内容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结构框架,便于他们对内容的系统化记忆。脚本如图2所示。

3 明确学习目标,有助于记忆

(1) 原理概述

明确学习目的有助于学习者的记忆。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记忆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记忆的效果就越显著。因此,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提出明确的记忆目的是进行有效记忆的关键。

(2) 原理的应用

遵循上述原理,为了提高记忆效率,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习者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在网络课程设计中,主要将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定位于网络课程的学习中。

一般对于访问网络课程的学习者而言,大多数都是在进行没有指导者的自主学习活动,而为了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而达到这些要求的前提就是提出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注意集中于识记。网络课程的设计者对于课程中学习目标的制定尤为重视。在每一章、节、单元的开始,应该列出本章、节、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就明确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这样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促进记忆,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这一点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学习者通常是进行独立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和提示,明确的学习目标会减少很多无谓的时间和智力浪费,会比没有学习目标的盲目学习,学习效果要显著的多。以《教学系统设计》中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为例,说明明确学习目标的中重要性。

案例3

科目:教学系统设计

内容: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实现方法:第一章的内容比较多,学习者在自主学习时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加以指导,有侧重点地进行学习,这样能够促进对重点内容的记忆,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根据这一章的内容,可以这样提出学习目标。脚本如图3所示。

4 及时复习可以强化记忆

(1) 原理概述

在一定范围内扩大短时记忆的过渡要靠对记忆材料的重复识记;材料储存要从短时记忆过渡到长时记忆也要靠重复识记,即复习。[5]下面以艾宾浩斯的保持曲线(也称遗忘曲线)来说明复习的重要性。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特点是:在学习之后,立即会迅速下降,而当间隔时间延长时,就逐渐变得平缓了。这条曲线揭示了遗忘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多,在过了较长时间间隔后,记忆保持的份量少了,遗忘发展的速度也就慢了,可以用“先快后慢”这句话来概括遗忘发展的这一特点。遗忘总是在所难免的,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复习。所以复习中要充分运用遗忘规律,在新学得的知识尚未遗忘时就开始复习,使新知识在大脑中的痕迹得到加深,建立起牢固的神经联系,提高记忆效率。

(2) 原理的应用

要遵循及时复习可以强化记忆这则原理,在适当的学习进度里安排复习内容。例如,可以在新的课程开始之前,根据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前后联系,适当复习一些上次课的内容。这样,既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知识,又为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其次,在本次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安排一些针对性强的练习,学习者可以根据练习成绩的优劣,再次对学习内容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加强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下面以《教学系统设计》这门课中的一部分内容为例说明原理的应用。

案例4

科目:教学系统设计

内容:第三章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实现方法:可以根据学习需要,点击相应的链接,呈现复习内容。脚本如图5所示。

另外,复习中要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要防止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对学习内容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

四 结语

本文就如何依据记忆原理来设计网络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探究。综上所述,记忆原理的应用,对网络课程设计有着重大意义。网络课程承载着辅助学习者学习的任务,因此提高学习者记忆效果和学习效率的课程才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设计网络课程时,我们应该从记忆原理这个重要方面加以考虑,完善网络课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鲁忠义,杜建政著.记忆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2] 王,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38.

[3][4] 张豪锋,王娟,王龙.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习绩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2:13-15.

[5] [美]理查德•西•约克.如何准备考试[EB/OL].

[6] [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垒,王等.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92-219.

[7] 燕国材.学习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70-76.

[8] 张宗伟.CAI课件中的记忆强化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1999,12:39-41.

[9] 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90-292.

[10] 张筱兰.论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中的心理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1999,07:37-39.

[11] Memory skills[EB/OL].

Study on Memory Principles in Design of Online Courses

――Take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for Example

LI Zheng1WANG Zheng-jia2LI Yuan-hang2

(1. College of Educational,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071002,China;2.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Hebei,071001,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s,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Tangshan,Hebei,063000,China)

篇(2)

关键词:学习风格;解决问题;高职;网络专业

1引言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网络安全技术等课程存在较大困难是计算机教学界的共识,吸引了很多学者[1]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具体原因进行研究。一些学者采取了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例如把程序设计中的算法和网络原理用动画和图形的方式来表示,文献[2]说明这些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很难完成这类课程的学习。

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近30年来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也被称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关于学习风格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肯赛拉认为“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个体在受信息和信息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自然习惯的偏爱方式,这些偏爱方式具有一定的持久性”。Keefe从认知因素、感觉因素和生理因素出发,将学习风格定义为“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经常的、稳定的、具有倾向性的行为”[3];Kolb将学习风格划分为:聚合型、同化型、发散型、顺应型[4]。我国学者谭顶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影响学习者学习风格的要素归纳为社会、生理、心理三个维度[5]。以上学者对学习风格的定义都没有考虑学习者的专业特性,导致运用学习风格理论对高职网络专业学生进行分类时有效性不足。

2 基本思路

本文首先准对高职网络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学习风格分类方法,运用这个方法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获得学生的分类信息,记录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然后在第二学期准对学生的学习风格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评价第二学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情况。

3 学习风格模型

目前已有的学习风格分类方法一般通过量表方式进行分类,这些分类方法大都没有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Felder-SilverMan提出的学习风格模型主要以工程类专业为背景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以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为基础,借鉴其他学者的模型,把学习风格分成如下5类:

(1)感知型/直觉型。感知性学习者喜欢学习具体的内容,善于用已知的方法解决问题,善于把握事物的细节,善于记忆知识,希望实践练习。直觉性学习者对抽象的概念感兴趣,他们更有能力发现新的应用,更具有创造力,但他们不喜欢重复训练,不善于把握技术的细节。

(2)可视化型/文本型。可视化型学习者更喜欢通过图、视频等学习材料学习,而文本型W习者喜欢通过文字材料学习。

(3)积极型/反思型。积极型学习者善于通过实验、实践来吸取知识,能够融入团队开展学习工作。反思型学习者偏向通过思考开展学习,尤其喜欢一个人学习。

(4)顺序型/全局型。顺序型学习者喜欢一步一个脚印,有简单到容易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全局型学习者喜欢从整体上对一个主题或者科目进行学习,学习的步骤会很大,但不纠结于细节。

(5)归纳型/推理型。归纳型学习者喜欢从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应用场景开始学习,然后再掌握原理。推理型学习者喜欢先学习原理,然后应用到各个应用场景。

4 学习风格分类

Richard Felder教授开发了一个有44个问题组成的分类工具,用来给编程入门课的学生进行分类,本文以Richard Felder教授开发的工具为主体设计逻辑问题,融入了课堂教学、学生网上学习、学生自我判断等方面的内容,开发了网站,让学生在网上完成答题,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类,根据每个类型赋值1到11不等,其中1-3分为一般偏好,5-7为中等偏好,9-11为强偏好,如可视化型值为10,就说明这个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可视化偏好,意味着这个学习者通过文字学习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本文在实验的第一学期程序设计对35名同学进行了自愿测试,感知性28人,直觉性7人,可视化型32人,文本型2人,积极型18人,反思型17人,顺序型20人,全局型1人,归纳型35人。

5 数据分析与对策

从分类的数据看,大部分同学都属于感知性、可视化型,因此教学者尽量提供可视化的学习材料,课程的教学案例尽可能的详细、具体。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本文在第二学期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分类调整教学方式:

(1)为了提高感知型/直觉型同学的学习效果,学习材料除了有明确的细节,还需要提供一些概念。

(2)课程教学材料要图文病猫,视频和实训指导书进行配合。

(3)上课30分钟后,开展5-15分钟的讨论,提高反思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4)采用基于问题驱动、发现学习、探究式教学方法,以适应归纳型学习者。

通过改进教学策略,实验班同学的平均成绩从《程序设计》设计课程的71.5分提高到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79.6分,不及格同学数量从5降低到1人,说明本文采取的教学对策十分有效。

参考文献:

[1]Lahtinen. A Study of the difficulties of novice programmers. ACM Press,New York, NY, 2012, 14-18.

[2]Cooper S. Teaching objects-first in introductory computer science. New York, NY, 2013, 191-195.

[3]康淑敏.学习风格理论西方研究综述.山东外语教学,2003

[4]严加平,夏惠贤.基于经验学习的学习风格研究述评.教育科学.2006.

篇(3)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鉴赏;教学效果

高中美术教学活动是学校的教学活动之一,虽然它不是高考科目,但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科目。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唯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学生欣赏美术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加投入到对其的学习中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让教师更加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课前认真准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最终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极具视觉效果的美术作品来吸收学生的注意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积极展开美术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鉴赏教学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渠道,丰富的美术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展开美术鉴赏活动,将美术作品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享受视觉盛宴,得到美术的熏陶,深刻体验到美术的艺术之美。如果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只凭粉笔和嘴巴进行教学活动,是无法清楚地传达美术之中的艺术感的,无法达到美术教学的效果。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当多展开些美术鉴赏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

三、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很多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已经不再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目前各个学校正在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美术鉴赏教学活动是培养高中生审美活动的主要途径,因而应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他们的教学地位。

四、发展多元化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

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一种,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压力下神经得到放松,心情得到愉悦,这样反过来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学习效率会更高。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性格特征不一样,家庭教养也有所不同,因此,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也会有所不同。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开创性地利用美术教材,因材施教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美术鉴赏课的魅力所在。

五、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何况美术鉴赏课本来就是视觉欣赏课程,它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多媒体技术将视频、动画、音频集中于一体,它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还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用多媒体技术更是新课改深入发展和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有句话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专业知识的修养和渊博的知识内涵会给学生树立榜样,提高美术教学目标。而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会让更多的学生从内心对教师感到钦佩,教师的人格魅力也会感染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一个高中美术教师,一定要定期给自己补充美术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任务素养。只有相对深厚的美术修养,才可以让学生信服,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判断力。

七、鼓励和包容学生在美术鉴赏活动中的自我创造

对艺术的解读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美术作品鉴赏更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每个人对作品的解读和欣赏角度不同,所感受到的艺术体验也有所不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再创造性思维。只有充满宽容和爱,用“以人为本”的态度来教学,才能让学生投入到对美术的学习中来,发自内心地追求美术的艺术之美。

总之,高中美术鉴赏课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要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更要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鉴赏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美术鉴赏作品,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审美需求。唯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让学生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数据结构”自1968年前后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后,历来都被视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技术专业都把它列为主干课程。对这门课的了解、理解、掌握和拓展,将对每一个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编程能力有着极深的影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依然发现了很多教学问题,具体表现为:

1.学生在初学这门课时,不知道学习的方法,不了解学习的原因和目的。

2.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部分学生就会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学习兴趣下降,大部分学生常常觉得教科书中的内容与具体的算法设计题相距甚远,无从下手。

3.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把握不准,动手编程能力较弱。在课程学习结束以后,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些什么。

4.课程中部分知识点和算法难于理解,没有考虑知识点之间、算法之间的联系。

5.在大学扩招以后,学生的基础参次不齐,尤其对于高等职业类学生,他们属于高招录取第三、四批的学生,基础较差,水平参次不齐,有的为对口生,有的为文科生,有的为理科生。在目前的教学中不能体现个性教学,不能真正按照每个学习者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从已有的与“数据结构”课程有关的研究论文可以看出,不少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学习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数据结构”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大多数论文是教师感性的教学经验,是从微观上对“数据结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建议,缺乏从整体上、从理性思维上对“数据结构”课进行设计。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和最优化,仅靠单方面的、局部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按照一种教学设计理论对“数据结构”课程做一次系统化、完整的教学设计,并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者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各种思维能力,而不是机械地记忆“数据结构”课程里的一些抽象概念、复杂算法。

2.构建一些真实的问题情境,学习者在问题情境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动机得到了维持;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过细致观察分析,能够找到解答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能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

3.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在“数据结构”课程学习中,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活动、资源、工具,能够做到学有所需,学有所长。

4.通过“数据结构”的学习,能够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情感和意志,促进学习者性格的养成,能够培养学习者协作能力、实际动手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数据结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依照杨开城博士提出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数据结构”进行了理论实践研究。

1. 教学问题分析

为了确定“数据结构”科目中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感性的、模糊的认识,在具体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2002级学生在“数据结构”科目教与学的过程中所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调查、访谈,并进行总结、分析,最终确定真实存在的教学问题。

根据“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中的问题归因理论,我们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归纳如下:

生理因素方面

部分学生时间安排不好,在“数据结构”课堂上感到困倦、疲乏。

学习准备方面

“数据结构”课程的先决课程C语言知识掌握不牢,大部分学生对指针类知识点不熟练,学习复杂算法时有困难。

学习活动方面

(1)较多的学生只看书,学习方法单一。

(2)教学只采用了讲授、演示法,教学形式单一,学习活动单一。

(3)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活动有时过难,有时过易,对同学缺少吸引力。

(4)教师指导不力,学生之间没有有效的互助行为。

(5)针对某种目标的学习活动的量不足。

学习环境方面

(1)学习资源匮乏,不能满足需求。

(2)学习工具对学习活动的支持不足。

(3)教学媒体单一,学习内容设计不良。

学习动力方面

(1)学习动机水平低下。

(2)部分学生意志力薄弱。

(3)兴趣低落。

(4)缺乏群体动力。

学习时间不足

理论课与实践课时安排不合理,实践课太少。

2.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职大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文化素质、文明修养也相对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理想、信念不高,自信心不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力较差;但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较强。高职生虽然在学习成绩方面不如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但他们活跃的思维和爱动、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在大学里“暴露无疑”。由于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压力较小,在选择职业时,他们更加务实,找个工作先干着,不行以后自己当老板。所以,高职生与同等学历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容易被社会接纳,发展前景也较好。

3.学习目标分析

在对“数据结构”课程进行学习目标分析的时候,采用的是一套知识技能领域学习目标分类体系进行分析,如表1是《数据结构》第六章的目标分析,表2为知识点与教学目标相关性分析。

其他章节也严格按照以上的方式进行严格的目标分析。

表1 学习目标描述

表2 知识点与教学目标相关性分析

4.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题对“数据结构”课程学习内容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绘制知识网络图”的分析方法,又称为知识建模分析法。这种方法主要是绘制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能用于学习内容的鉴别和序列化,而且有助于学习活动设计。

依照知识网络图的绘制方法,对“数据结构”课程的每一章节进行了分析。

5.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习活动是旨在完成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师生操作的总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活动任务的设计,在设计每章的活动任务时,我们采用“知识网络图――知识组块――活动任务”的流程来设计,其中知识组块是一组关系紧密的知识点群。根据“数据结构”课程的知识网络图,我们对该课程各章节划分的各个知识组块,最后得出每个章节的学习活动。

6.教学方案的实施

根据以上形成的教学设计方案,我们进行了实际的运作。

实施对象、时间、目的:

实施对象:正是由于操作对象的不可重复性,这次方案的实施对象为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2004级的学生

实施目的:了解在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教学问题是否再次出现,借此来判断教学方案是否有效

实施时间:2005年3月至2005年7月。

7.教学方案的评价

对学习结果的分析

教学方案实施结束以后,我们对参于“数据结构”课程学习的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的2002级、2003级的学生进行了学习成绩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条件:

(1) 2002级学生45名,2003级学生60名。

(2) 2002、2003级“数据结构”授课教师、实验辅导教师没有改变。

(3) 2002、2003级学生学习“数据结构”前的基本水平基本一致。

(4) 2002、2003级“数据结构”课程考试方案和形式都没有改变,实验成绩占30%,笔试成绩占70%。

(5) 2002级学生上课时没有采用学习方案,2003级学生上课时采用新的教学方案。

结果如图1所示。

2002级学生“数据结构”成绩比例2003级学生“数据结构”成绩比例

图1 2002、2003级学生学习结果分析图

依据图1我们可以得到,在90-100分的比例上,2003级学生比2002级学生高2%,在80-90分的比例上,2003级学生比2002级学生高6%,在70-80分的比例上,2003级学生比2002级学生高4%,从这些比较数据整体看来,2003级学生整体学习成绩比2002级学生要好一些。

课堂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总结

一学期的课堂观察和实验室观察结束了。在课前,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地进行预习,很少有人迟到。在进行“数据结构”课程学习时,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的具体学习活动中去,大家非常喜欢小组合作学习,有什么问题自己先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在一块儿商量,小组解决不了的,再请教老师。每次上课时,学习目标明确,条理清晰,每节课可以看到学生提问、小组协作、气氛活跃。在实验室里,从整个学期的实验课来看,大多数同学每次实验都在认真的编写、调试程序,看不到以前经常发生的在上实验课期间打游戏、上网的现象。

同学们的学习积级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编程能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授课教师的反思总结

在2003级计算机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相对02级学生,上课期间的睡觉现象少多了,很多同学都能积级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习中,他们感觉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进行课程内容的时候比较顺利,以前困扰学生的基础差的问题,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了。

在学习环境上,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学习材料――网络学习材料、学习活动手册、FTP服务器等,学生对这门课感到满意。

三、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中“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设计经过四学期的研究、实践,终于结束了,在课题结束之际,回过头来看具体的设计、实践过程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在具体的知识网络图的绘制中,各种知识点的归类对于普通教师来说,稍显复杂。绘制知识网络图也是如此。

2.由于“数据结构”科目本身的特点,在构建具体实例时有一定难度。

篇(5)

一、探究性学习概述

探究即探索研究,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情境不断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探究性学习开始进入各个学科的教学改革当中.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是问题,广西师大的罗星凯教授认为探究学习的问题来自于四个途径:一是学习者自己提出问题;二是学习者从所提供的问题中选择, 据此提出新的问题;三是学习者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但问题不那么直接, 需要有所改变或自己体会其含义;四是学习者探究直接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的问题.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常常表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探究的良好环境

运用探究性教学法,教师要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探索精神旺盛的最佳状态.如何创设课堂探究环境.首先,给学生准备尽可能多的有探究层次性的材料;其次,创造和谐、宽松的探究环境;再次,建立师生相互信任的课堂人际环境,给予学生犯错误的宽容和充足的探究时间.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乐于开展深入讨论、交流心得,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因此老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让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下进行探究性学习.

2.探究学习过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实际

教师使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活动,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选定课题.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并把它落实到备课、教学各个环节中去,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探究学习积极性.如果教材难度大,学生基础弱,应该将探究任务分解的细一些,探究时间长一些,教师引导多一些.随着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细化探究的环节,提高探究的难度,让他们在更高的层面上锻炼探究能力.总之,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全部因素的探究,也可以是部分因素的探究,要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探究活动.

3.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探究的问题.根据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都面临一个学习目标能否完成的问题,教师必须依托教材,提出有效问题,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接下来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要及时关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

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切忌将学生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结果评价,根据教师指导的情况,从活动态度方面、知识技能方面,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客观地 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不可否认,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往往会显得比较“乱”,有点难以驾驭,但这种适度的“乱”恰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是学生思维得以深化的结果.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精心设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这是著名哲学科学家波谱尔所强调的:问题构成了一切科学探索活动的实际出发点.只有从此点出发,才可能真正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让课堂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

4.注重小组合作

每个学生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不同,对同一探究过程有不同的理解和设计,这种差异,是学生分组合作的前提.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探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评价自己.在探究性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篇(6)

摘要:英语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已经成为一门必不可少的科目。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以至于他们的英语成绩低下。而且,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在中国被教授,学校及家庭基本不能够提供真正学习英语的环境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练习英语。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英语无用,无趣且难度太大等思想,并在英语学习中产生消极的情绪,如焦虑,厌烦等。所以,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建立正确的观点及思想是当今教师刻不容缓的职责。

英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体系,它的词汇,语法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不并轻松,甚至是种煎熬。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于兴趣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已有许多学者做出了大量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有了学习的动力与求知欲学生才会尽他们的努力来进行学习,才可能获得一个较好的成就。

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积极动机对他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动机可以作为决定他们学习英语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从教育心理学来讲,学习动机实际是指推动和维持人的学习的心理动因。首先,动机影响着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具有积极动机的学生乐于学习英语,并且愿意参加各种与英语学习有关的活动来提高自己,因此,他们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其次,动机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对英语学习持有积极动机的学生,会尽自己的努力来学习英语,他们学习较认真,且努力程度比持有消极动机的学生高,且可以持之以恒地积极学习。最后,动机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课堂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它不仅需要教师的授课,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方面。研究显示,学生上课的表现同学习动机成正比,即持积极学习动机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活跃,成绩也比较出色。而如果学生的动机不够积极,那他们可能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上的各种教学活动中。这样他们在学习上就会变的被动,学习兴趣也会逐渐减小,学习成绩随之下降。

积极向上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的学习活动中。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二语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教师而言,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与教授课堂教学内容同样重要。让学生在学好的情况下,还要保证心理健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最真实、最生动、最和谐的发展。

篇(7)

关键词: 内、外向性格 英语自主学习方式 学习策略

一、文献综述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最先赋予内向和外向如今的内涵。他认为,在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人的心理一般有两种指向,一种定势指向个体内部世界,称之为内向;另一种定势指向个体周围的外部环境,称之为外向。

目前,许多学者将其引入语言学习的研究。目前存在以下两种相反观点:A.外向型性格与外语学习绩效成正相关。B.内向型性格与外语学习绩效成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与假设

本次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学生的内、外向性格特点与英语自主学习方式的关系。本文假设外向学生偏好听力、口语,而内向者偏好阅读、写作,外向学生较内向学生会更加灵活、自主,而内向学生则更加勤奋。

2.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08、10级学生,08级学生年龄在22岁左右,10级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男女各不限,共120参加了性格测试,其中08、10级学生各60人。

3.研究步骤

首先,学生填写艾森克个性问卷,再剔除性格趋向不显著的40人,剩下的60名同学参加英语自主学习方式问卷,08、10级学生各30人,且保证各年级内外向人数均为15人,最后进行数据统计。

4.调查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是艾森克的人格问卷的中译改编本。该问卷共21个是非问答题,答“是”者计分。分数越高表示人格外向,其表现可能为好交际、情绪易于冲动等。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可能表现为好静、富于内省、情绪稳定等。为了使该量表更适合本次研究,我删除了与本研究无关的试题,整合成一份50个是非题的问卷,每题计2分,分数越高,代表其外向程度越高。根据测试指南,其评定标准如下:≤50分为内向,>50分为外向。

英语自主学习方式问卷参考文秋芳的自主学习策略问卷,涉及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四个方面。此外,又从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自我效能及评价策略角度进行考查出题,包括学习材料,学习时间长度及频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障碍处理方式,以及自我的测评,等等。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内外向学生的自主学习偏好,第二部分是研究内外向学生具体方面的学习特点。以下表1呈现的便是第一部分结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外向学生明显偏好听力与口语,偏好阅读的学生比较少。内向者在阅读方面人数较外向学生要多出10个百分点,但写作方面,其人数竟和外向的差不多,甚至还要少近一个百分点,且口语的练习人数却和阅读一致,听力方面也有很大的比重,这和先前的假设内向学生偏重读写、轻听说不一致。

为了进一步探究内、外向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自主学习方式的差异,我对每一部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1.听力

从表2看,内向学生多会进行相关单词的记忆,以及对说话人语音的熟悉,但在背景知识的了解及相关听力的熟悉上动作不大,并会积极进行听力练习。我发现内向者选择在材料进行时听写的人数要明显高于外向者,其学习时间也比外向者要长近一倍,练习地点固定,多是教室。此外,内向学生在材料选择上较为单一,集中于新闻。

外向学生在准备阶段,虽多数会选择熟悉词汇,但是在背景知识了解上优势也要高于内向者,且学习材料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知识,形式多样,不局限于新闻。在听力练习持续时间上,外向者虽没有内向者长,但其练习时间灵活,次数多,地点多变。

2.阅读

在阅读内容上,内向学生学习材料形式较单一,集中于书籍。但内向者在阅读练习上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内容涉及广泛。在阅读过程中,遇及障碍,多会主动猜测,很少借助辞典,且韧性较强,会一直琢磨材料到明白为止。此外,多数内向者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会积极选择高于自己水平的材料。

外向学生在阅读上花费时间不多,且目标性不明确。但外向者阅读形式多样,除了书籍,他们会利用杂志报纸、网络媒体、手机电子书。在阅读过程中,善于利用文章标题来帮助自己理解,但面对障碍时,好借助辞典。

3.口语

从以上数据发现,内向者喜欢在清晨练习口语虽时间不长,频率也不高,但会高效积极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发言或者与同学进行英语口语的训练。口语话题集中于日常生活。且在英语对话中,内向者很少注意语音语调,且模仿意识不高,对话流利的障碍出现在很多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词汇。

外向者口语练习频率高,独自练习次数和时间明显长与内向者,喜欢参加英语角或者演讲比赛等来提升自己的口语能力。练习的话题涉及广泛,对话流利障碍主要在于词汇量和语言组织能力上,但是在语调和语速上的问题要明显少于内向者。

4.写作

内向者写作练习形式多样,除了作文,还会利用商业信函等其他形式来锻炼自己,且在写作开始之前,很少参照范文,会独立思考。但在写作过程中,句式运用不够灵活,多是短句和被动句。在遇到表达障碍时,会寻找相近词进行代替,并会摘录一些难句。

外向者写作训练多按照老师要求进行,形式较单一。喜欢参照范文,收集相关资料。在写作中,句式丰富,善用被动句、复合句等各种句型。遇到表达障碍时,倾向于借助辞典,或自己编造,这点可以与外向者的胆大自信相联系。然而外向者在对练习的总结上要比内向者积极。

通过以上讨论,不难发现:(一)外向学生偏好听、说,内向学生偏好读、写。这可和外向者较强的短时记忆能力、较低的焦虑水平,以及更好地承受高信息流和时间限制压力的能力相联系。内向偏好读写显著,这可能与内向学生倾向于内心的自我世界,不好交流相关。(二)外向学生在自主学习方式上灵活度,主动性高于内向学生,但是持久性低于内向者。不仅听说,甚至读写,外向学生的学习方式、地点都呈现灵活性高、积极性高等特点,但在练习频率及练习持续时间上,外向学生明显没有内向学生勤奋刻苦。(三)内外向学生都善用补偿策略。结合表4,内向学生的热情异常高,会积极与同学、外教交流或者积极利用课堂时间、参加英语活动来提高口语能力。说明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会积极地作出学习内容调整,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建议

为自己的性格所困扰的学生没有必要过于焦虑,或过于担心自己的性格会影响学习,相反要相信自己的性格有本身的优势,要尽可能利用这种优势,以弥补或减少性格对语言学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利用学生性格的长处,促进学生优秀的一面的发展,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和利用与自己相反性格的长处。不要故意或在无意中引起内外向型两类性格的学生在学习分项科目中两极分化。因此,教师有责任对自己学生的内外向性格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H.J.艾森克著.陈仲庚编译.艾森克人格问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81.

[2]戴炜栋,束定芳.试论影响外语习得的若干重要因素.外国语,1994,(4):1-10.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王雪梅.论性格倾向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0,(4):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