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13 07:12: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共危机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公共危机管理

篇(1)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责任之一,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具有重要职能。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政府责任伦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表现并不突出,导致社会各界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形成了质疑。由此,本文对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基本内容作了简单分析,然后从加强政府责任能力、培养伦理责任意识和完善伦理责任制度三个方面对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实现途径作了论述,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政府责任伦理;基本内容;实现途径

公共危机对人民、社会和国家造成的影响是难以预估的,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不仅会造成人民群众出现生命财产损失,更可能导致地区混乱、社会动荡,给经济发展形成桎梏。面对公共危机,政府必须发挥自身职能,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尽可能将公共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内容

(一)预警责任

所谓预警责任,主要是指在发生公共危机之前,政府部门所承担的道德权利义务和预防工作。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而言,危机预警是第一道防线,其实阻止危机发生或是降低危机影响的根本。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危机预警是其一项重要职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当全面落实,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公共危机事件进行事先预估,提前设计应急预案,并选择最佳方案作为主要应急方案,同时设计备用应急方案。预警责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需要对公共危机相关理论加强研究,明确公共危机的诱发原因、危机特点、演变形式、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二是需要构建预警组织,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专项开展危机预警工作。三是应该完善法律体系,对公共危机中政府职权作出详细规定,为危机事件和紧急状态的应对提供法律保障。

(二)问责责任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而言,问责只是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强化责任。政府部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实行问责制,能够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加强监督和控制,使其能够按照法律法规履行岗位职责。问责可以确保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不会出现责权差异过大的情况。在发生公共危机事件之后,只有通过问责,才能够端正政府形象,维持社会稳定,保持社会道德水平,确保社会发展和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相符。

(三)救助责任

救助责任是在出现公共危机之后,政府部门应该承担其救助伦理责任,对公众生命、财产进行救助和保护。在救助过程中,政府所表现出的道德水平对救助效果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出现公共危机之后,人类道德主体的利益关系会出现剧烈变化,此时政府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人民群众的行为都会受到政府救助行为的影响。救助责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拯救生命。在出现公共危机时,人民群众生命会受到严重威胁,不论地震还是恐袭,政府都应该第一时间拯救遭受危机的人类生命。二是最小化损失,公共危机造成的损失可大可小,政府救助及时,就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和财产,救助不及时或是救助不力,就可能导致大量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政府救助必须遵从损失最小化的基本原则。最后是生态责任伦理,即人与自然协调统一,所有生命不分贵贱,政府救助行为需要保持生态协调。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实现

(一)加强政府责任能力

加强政府的责任能力,是实现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重要手段,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提升政府总揽全局的能力。危机管理是一项庞杂而系统的工作,其涉及到诸多方面,给政府的全局意识提出了要求。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对自身总览全局的能力进行提升,协调组织内部关系,实现政令畅通;加强和群众的联系,通过人民群众构建危机预警体系;协调政府与第三方组织,加强合作深化危机管理。其次,提升政府伦理责任导向能力,在出现公共危机事件时,给予人民群众正确的导向,规范其各种行为。不仅如此,还需坚持科学的价值导向,在危机管理中体现出责任伦理目标和责任伦理原则。最后,提升政府责任伦理凝聚力,以自身坚持和倡导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将各职能部门、第三方组织、人民群众等团结起来,共同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当中。不仅如此,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自身责任伦理行为,对群众形成影响和感召,从而提升道德水平,加强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二)培养伦理责任意识

培养政府的危机管理伦理责任意识,可以实现责任伦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渗透。首先,政府应该对道德责任形成正确的认识。道德责任和法律界定的责任存在一定区别,其可能和法律存在违背,但是却符合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道德责任加强认识,正确理解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问责与救助。其次,需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责任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隔阂,在危机事件中道德责任的出发点并不一样。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道德责任情感加强培养,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加强问题的考量。最后,政府需要形成正确的道德责任意志,并且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表现出道德意志,如此才能对人民群众形成感染。若是道德责任意志缺失,就会导致公共危机管理成效低下,人民群众遭受重大损失,导致其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出现质疑。

(三)完善政府伦理责任制度

制度是保证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因此,需要对政府伦理责任制度进行完善。一是应该对政府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加快责任政府的建设。只有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理念上实现了更新,才能推动相关工作更新发展,如此才能够对政府责任制度的建立起到保障。二是需要引入问责制度,健全追究责任的机制,确保在出现公共危机管理的时候,能够快速追查危机的引发原因,明确各方责任,给人群民众正确的引导。三是应该对监督机制进行完善,构建公共危机责任管理监督体系,将各项工作纳入其中,确保各项工作均能接受全面监督,将公共危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结束语

政府责任伦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必须要予以体现,其在内容上涉及到预警责任、问责责任和救助责任。对于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应该对政府责任能力进行提升、强化责任伦理意识和健全伦理责任制度,如此就可以有效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实现政府责任伦理。

作者:陈瑞清 单位: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公共危机管理 政府责任

公共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造成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其指向对象是特定区域的所有公民,每个人都是危机侵害的对象,公共危机往往威胁所有公民的人身安全,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加剧破坏性。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角,政府能否及时有效地采取危机干预措施,并根据事态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应对措施,并根据事态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公共危机带来的损害,既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政府法制建设的检验。

一、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

(一)公共危机

危机是对个人、群体或者组织以外的生存秩序、发展进程等由于某种原因,通常是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受到破坏,严重威胁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

公共危机又叫突发公共事件,就是在社会进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并对的大众的正常的生活、工作以致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状态。我国南方严重冰雪灾害、华为7000人“辞职门”事件、金融危机、甲型H1N1型流感等都是公共危机。

(二)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就是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建立必要的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突发公共事件,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正常生=生产和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公共危机管理是通过建立必要的危机应对机制来防范和化解危机的公共危机管理是通过建立必要的危机应对机制来防范和化解危机的。常规的公共管理机制不足以处理突发的、不确定的、易变的、破坏性强的突发公共事件,需要通过特殊的机制,采取特殊的应对手段,就需要未雨绸缪,做好防范工作,把可能的突发公共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

(一)完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体系

目前中国的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重大自然灾害和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中国加快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势在必行。

(二)构建权责分明的组织体系

再好的预案,一旦无高效统一的组织和训练的执行队伍去应对,那么各种应急预案将会成为一纸空文。这样的组织体系有利于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第一时间做出应对措施,采取应对措施。

(三)改革和完善运行模式

政府整合现有资源将突发性公共事件控制在可预见范围内,努力将其不良影响降低至最小,保长社会各阶层的安全权益,特别是底层安全权益,进而不断提升政府效率,保障个体生命安全和社会安全。包括监测预测与信息报告、先期处置、预案启动和预警‘指挥协调、扩大应急、应急结束、善后处理、调查评估、信息等方面,具体如下:

(四)实施安全有效的应急保障

各部门瑶按照分工和总体应急预案做好语法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1.队伍保障

公安、消防、医疗卫生、地震救援、海上搜救、矿山救护、森林消防、防洪抢救、核与辐射、环境监测、危险化学事故救援、铁路事故、民航事故、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事故处置,以及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一旦发生特大、特殊灾害及其危险,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武装部队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和支援抢险救灾工作,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力量和突击力量。

2.通讯保障

在整合各救灾通信网的基础上,建立跨部门、多手段、多路由,有限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微波和通信相结合的反应速度、灵活机动、稳定可靠的应急通信系统。为确保紧急指挥通信系统的通畅,必要时间在依托公网的同时建立紧急处置专用通信网络。

3.公共设施

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

4.交通运输保障

灾害所在地的交通局和海事局负责处理应急交通保障,为灾害事故紧急处理工作提供快速、高效、畅通的道路措施、设备工具、运行秩序等交通保障条件:要及时对现场和相关通信实行交通管制,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要依法建立紧急情况社会交通运输的征用程序,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器材和人员的紧急输送,满足紧急处置工作需要。

5.基本生活保障

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6.医疗卫生保障

医疗救助的目的是尽最大可能减少伤亡、预防和控制疾病地扩大和传播。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卫生和专业医疗设备;红十字会等群众性救援组织和队伍应积极配合专业医疗队伍,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工作。

7.物资能源保障

要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能源的生产、储备、调拨及供应系统,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能源的及时供应,并加强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必要时,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动员和征用社会物资和能源。

(五)政府对公共危机的监测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的监督管理和提高离不开政府,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支撑才可以完成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且具有国家强制力的部分活动。

1.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

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预案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地忧患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呵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人才地教育培训工作,把应急管理知识作为各级领导、公务人员培训地重要教学内容,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再各类学校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应急救助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培养和引进危机管理人才。

2.预案演练

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要通过演练,发现应急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责任与奖惩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追究制。对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地先进集体和个人瑶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迟报、谎报、瞒报呵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种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地,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够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提高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都几点建议

(一)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地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一切以公众利益为重,勇于承担责任,对公众负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不回避问题和错误,争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二是主动及时。恪守信息传播地时效性,抢抓先机,快速反应,果决行动,及时与媒体和公众沟通,向公众说明进展情况,使危机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争取公众的信任和尊重;三是科学公关。讲究方法,讲究科学。一要口径统一,二瑶部署高效,三要信息持续,四要把握分寸。

(二)提高公共管理能力的对策

1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急知识地普及,提高公共地危机意识。

从应急管理的角度出发,把应急法律、法规、安全规划、安全管理措施、安全技术标准等一系列制度呵应急救援方案以及自救、互救方法等内容向管理者、员工以及居民做广泛地宣传、传播与教导。当危机来临时,人民便不会毫无准备、手足无措、陷入恐慌,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2培养健康的人文社会环境,加速能力社会干预体系

危机不仅仅石堆一个政府管理制度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和国民心理承受力的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地灾难,一个民族能否精诚团结,以健康、积极、乐观地态度应对危机,石一个民族特性的具体表现。危机地预防管理不仅包括制度的预防,还包括人民精神健康和心理地预防。

3做好善后沟通工作,提升政府形象。

危机地结束并不代表危机处理地结束。当人民度过危机之后,政府还应做好危机后地沟通工作,向规民承诺今后的措施,表达政府地诚意,恢复国民对政府地信心,重新提升政府的形象。

四、结论

政府无论从维护社会安定,使人民安居乐业,还是从增强政府合法性、维护政府形象出发,都必须重视呵防范突发事件,积极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地应急管理系统。政府必须建立一整套应对突发事件地缓解、准备、反应及恢复机制和运行体系。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朱力。社会问题概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闫耀军,论社会预警的概念[J]天津社会科学,2002

篇(3)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迅猛发展,在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风险社会已经到来,使得一些社会公共危机难以自行化解,最终影响到社会公共秩序。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当前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出现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根据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新的管理机制,以提升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水平,防止矛盾的激化。

关键词: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构建

构建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仅可以规范了社会秩序,而且降低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目前形势下,由于受到市场失灵、政府管理失灵的影响,导致风险社会应运而生。因此,要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当前社会大环境,制定并构建新的管理机制,从而消除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失灵现象,缓和和调节社会矛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进行分析

风险社会,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贝克提出,当时处于工业社会背景下,从《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书籍中,贝克以生态危机作为切入点,并将其看作是当时工业文明下的一种社会危机,之后对风险社会有了初步的定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逻辑性和扩散性,二是风险社会将会影响到社会正常运行的各个领域,它关系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调整等。从目前社会运行的现状了解到,风险社会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受到政治、经济、生态或者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均会引起公共危机,这种情况下,一旦风险社会真正到来,会影响到人类的主观意识、认知能力及判断能力等,在没有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时,导致风险社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极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而公共危机是风险社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产生的,它具有传播性的特征,例如: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发生危机时,各种媒体信息平台下就会迅速传播,且这种传播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引起复杂的公共危机,使得政府政策失灵、市场机制失灵等,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给人们正常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扩散是由管理失灵造成的,从更细的角度进行分析,产生这种危机可能是由于政府对一些突发事件缺乏认识,不了解突发事件发生原因的情况下,盲目处理,使得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很难从根源上消除,势必会影响危机管理的成效。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政策及行为模式不符合公共危机治理的逻辑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馆员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使得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选择出不同的策略,难以保证风险社会公共危机能够有效消除,此外在管理过程中难以分辨公利和私利,根据自身的行为模式和选择决定会直接影响危机管理的效果。

(二)“运动化”的公共危机治理方式的影响

新形势背景下,很多政府部门在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时,采取严防死守的办法,以运动化的公共危机治理方式具体进行,这种治理思维仅仅在短时间内具有明显的成效,维持社会秩序,促使社会正常、稳定运行,但是很难长期达到危机治理效果,这种带有“人治”色彩的思维方式,不够科学、不够合理,势必会影响到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解决。

(三)相关管理人员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不够重视

在受到现行官僚体制影响下,相关管理人员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重视程度不足,发生市场失灵时,便出现了有组织不负责的状态,比如说:公共危机到来时,一味出台规章制度,但是缺乏对制度的操作性,无法发挥制度的效应,最终导致风险社会危机局面更加复杂,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又比如,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公共危机方面的知识,这种执行能力的欠缺难以应对复杂的危机局面,最终影响到公共危机的解决。

(四)政府管理方式不合理

由于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征,因此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开展多元化的管理机制,有效解决公共危机,但是由于目前政府采取的是垄断式的管理方式,具体将常态化的治理模式应用到危机管理中,缺乏辅助管理机制,使得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无法得到有效应对,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三、构建新型体制,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扩散,不仅加大了风险防范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国家治理的难度,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负面影响,通过了解上述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要求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危机的重视,无论是从意识形态还是从制度体制等方面,以多元化的应对措施解决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失灵现状,确保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因此,下文具体探究了如何构建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通过以下策略的制定,能够更好的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防止矛盾的激化。

(一)政府管理部门要更新危机管理理念

新形势背景下,要求政府部门要更新危机管理理念,从被动式的治理理念转变为主动式的治理理念,提高风险警惕,具体可以从三大方面具体实施: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来达到对危机管理的预期效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治理危机时,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制定有效的危机治理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树立周期理念,任何一个危机的到来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政府管理部门要树立周期理念,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才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增强政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

针对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政府部门在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联系,在相互配合下,建立各地政府的协商机制,以便对不同危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有效实现危机预防和处理,将危机损失降低到最小,促使社会正常运行。

(三)重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

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重视程度,了解更多有关公共危机方面的知识,以便出现市场失灵时能够根据规章制度,提高执行能力和应对能力,更有效的解决风险社会危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局面,降低和减少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建立“协作”治理体系

针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复杂性,可以采取建立“协作”治理体系,打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提倡全体社会群体共同参与到公共危机的治理中来,通过市场合作、社会合作更好的应对公共危机,缓和社会矛盾,从而降低和防范风险。

四、结束语

总体来说,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止矛盾的激化,就必须要构建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来治理和解决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但是由于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使得风险进一步恶化,引起公共危机的扩散,因此,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做到规避风险的效果,文中从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危机重视度、建立协作体系及增强政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等多方面具体开展,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消除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失灵现象,从而推动现代社会不断进步。

作者:肖达根 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马体国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建构—基于风险社会的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1(09).

[2]茹梦丹,姬熊华.风险社会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困难与对策分析[J].南方轮刊,2015(03).

篇(4)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政府责任伦理;基本内容;实现途径

公共危机对人民、社会和国家造成的影响是难以预估的,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不仅会造成人民群众出现生命财产损失,更可能导致地区混乱、社会动荡,给经济发展形成桎梏。面对公共危机,政府必须发挥自身职能,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尽可能将公共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内容

(一)预警责任

所谓预警责任,主要是指在发生公共危机之前,政府部门所承担的道德权利义务和预防工作。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而言,危机预警是第一道防线,其实阻止危机发生或是降低危机影响的根本。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危机预警是其一项重要职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当全面落实,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公共危机事件进行事先预估,提前设计应急预案,并选择最佳方案作为主要应急方案,同时设计备用应急方案。预警责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需要对公共危机相关理论加强研究,明确公共危机的诱发原因、危机特点、演变形式、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二是需要构建预警组织,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专项开展危机预警工作。三是应该完善法律体系,对公共危机中政府职权作出详细规定,为危机事件和紧急状态的应对提供法律保障。

(二)问责责任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而言,问责只是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强化责任。政府部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实行问责制,能够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加强监督和控制,使其能够按照法律法规履行岗位职责。问责可以确保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不会出现责权差异过大的情况。在发生公共危机事件之后,只有通过问责,才能够端正政府形象,维持社会稳定,保持社会道德水平,确保社会发展和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相符。

(三)救助责任

救助责任是在出现公共危机之后,政府部门应该承担其救助伦理责任,对公众生命、财产进行救助和保护。在救助过程中,政府所表现出的道德水平对救助效果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出现公共危机之后,人类道德主体的利益关系会出现剧烈变化,此时政府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人民群众的行为都会受到政府救助行为的影响。救助责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拯救生命。在出现公共危机时,人民群众生命会受到严重威胁,不论地震还是恐袭,政府都应该第一时间拯救遭受危机的人类生命。二是最小化损失,公共危机造成的损失可大可小,政府救助及时,就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和财产,救助不及时或是救助不力,就可能导致大量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政府救助必须遵从损失最小化的基本原则。最后是生态责任伦理,即人与自然协调统一,所有生命不分贵贱,政府救助行为需要保持生态协调。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实现

(一)加强政府责任能力

加强政府的责任能力,是实现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伦理的重要手段,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提升政府总揽全局的能力。危机管理是一项庞杂而系统的工作,其涉及到诸多方面,给政府的全局意识提出了要求。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对自身总览全局的能力进行提升,协调组织内部关系,实现政令畅通;加强和群众的联系,通过人民群众构建危机预警体系;协调政府与第三方组织,加强合作深化危机管理。

其次,提升政府伦理责任导向能力,在出现公共危机事件时,给予人民群众正确的导向,规范其各种行为。不仅如此,还需坚持科学的价值导向,在危机管理中体现出责任伦理目标和责任伦理原则。

最后,提升政府责任伦理凝聚力,以自身坚持和倡导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将各职能部门、第三方组织、人民群众等团结起来,共同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当中。不仅如此,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自身责任伦理行为,对群众形成影响和感召,从而提升道德水平,加强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二)培养伦理责任意识

培养政府的危机管理伦理责任意识,可以实现责任伦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渗透。

首先,政府应该对道德责任形成正确的认识。道德责任和法律界定的责任存在一定区别,其可能和法律存在违背,但是却符合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道德责任加强认识,正确理解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问责与救助。

其次,需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责任情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隔阂,在危机事件中道德责任的出发点并不一样。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道德责任情感加强培养,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加强问题的考量。

最后,政府需要形成正确的道德责任意志,并且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表现出道德意志,如此才能对人民群众形成感染。若是道德责任意志缺失,就会导致公共危机管理成效低下,人民群众遭受重大损失,导致其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出现质疑。

(三)完善政府伦理责任制度

制度是保证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因此,需要对政府伦理责任制度进行完善。

一是应该对政府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加快责任政府的建设。只有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理念上实现了更新,才能推动相关工作更新发展,如此才能够对政府责任制度的建立起到保障。

二是需要引入问责制度,健全追究责任的机制,确保在出现公共危机管理的时候,能够快速追查危机的引发原因,明确各方责任,给人群民众正确的引导。

三是应该对监督机制进行完善,构建公共危机责任管理监督体系,将各项工作纳入其中,确保各项工作均能接受全面监督,将公共危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结束语

政府责任伦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必须要予以体现,其在内容上涉及到预警责任、问责责任和救助责任。对于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应该对政府责任能力进行提升、强化责任伦理意识和健全伦理责任制度,如此就可以有效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实现政府责任伦理。(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1.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严重性和多发性决定了危机就在我们身边时刻潜伏着,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尤其在当今,环境越来越开放、信息资讯越来越发达、人们的活动范围更广,各个组织之间的联系愈加频繁,相互依存度愈加高,公共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就迫切需要对此予以重视,进行危机管理,最大可能阻止危机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危机给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突发公共事件的公共性决定了危机管理的主体必须是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的公共性决定了此类危机和其他组织面临的危机不同,它涉及的是社会公众。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的执掌国家行政权力的机构———政府,对此责无旁贷。虽然危机的最终解决需要社会诸多力量的参与,但政府必须是主导和核心。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需要政府部署方案,组织协调各个机构,调动各方力量,实施各种措施,尽快尽可能降低危机的破坏力。

3.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对政府而言是考验,也是契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还不健全,职能不清、多头管理现象时有发生,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缺乏有效的应急、预警和善后措施。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政府能否迅速做出反应,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危机扩散,对危机的负面影响进行有效遏制,这些都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考验。政府一旦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就可以针对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对危机的发生进行预测,了解其起因、特点、类型等基本要素,然后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危机发生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将事件化解,从而彰显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另外,政府也可以从危机管理中找到现有管理制度和方法的不足,尽快加以弥补和完善,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契机。

二、政府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对策

1.树立和强化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管理的起点,培养危机意识是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树立和强化危机意识不仅可以增强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敏感度,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危机的发生和扩散。对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要进行危机意识教育,这种教育不仅是居安思危意识的强化,还应该包含应对危机事件的各种技能培训。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队伍的危机管理能力培养,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将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应对危机的知识和能力作为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中一个重要环节来抓。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职业训练,适时地组织“突发公共事件模拟”活动,通过紧急生动的情境教育来提高政府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

2.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进行危机管理必须依法进行,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和危机相关的公共事务,完备的法律制度也是政府实施危机管理的有力保障。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和应对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防治法》等,但这些法律法规通常只针对某一危机事件,大多只明确了单一部门的职责,目前还未形成一套完备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为使政府危机管理能够有法可依,我国政府必须加快构建与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体系,确保政府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危机管理的法治化不仅可以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还可以让社会公众依照相关的法律程序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以确保危机管理对公众利益的保护。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体现在立法和执法两个方面。在立法方面,应该针对所有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制定一套统一协调、具有可操作性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使政府危机管理行为做到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还要制定和完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门法律法规,并在这一套法律法规中,对危机的等级划分、危机管理的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政府职责、政府与社会其他组织机构的协调等问题都要予以明确。在执法方面,应该建立危机管理执法监督体系,对危机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评价。政府行为得到有效监督,从而实现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保护。

3.建立政府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的预防比危机的解决更为重要。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可以使政府事先对潜在的各类突发危机事件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做好应急准备,并尽可能制定最佳的应对策略。如果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及时消除产生危机的根源,社会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避免对人们精神上的伤害。从经济性和有效性两方面来说,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的预警是解决危机的最佳选择。政府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源头和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定期确认、分析、评估和监控,最大限度地预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制定本地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醒相关组织机构做好积极的应对准备,提高危机处理能力,让公众对危机有正确的认识,减少对危机的恐慌,把对危机的被动回应转变为对危机的主动管理。

4.构建危机管理的协调联动机制。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政府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但政府力量不是万能的,还需要联合其他组织机构的力量来共同应对。为了更好地整合有限的资源,提供更有效的危机管理措施,要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其他组织积极参与”的危机管理协调联动机制。在这一机制中,应该包括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指挥决策机构、职能组织、信息管理系统、综合协调机构和辅助组织等。这些不同的组织机构,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具体运作中,以政府为主导和核心,对其他组织机构进行部署,明确各个组织的权责、对人员进行合理安排,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确保各部门、各地区在危机来临时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危机。

篇(6)

一、危机和危机管理

什么是危机呢?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2003年的SARS病毒可以算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危机,因为危机,我们不能随便出门;再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灾害,突发性的。它是一种特别的状态,它的发生有时候是突发性的,让人难以控制,通常会对我们的社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损坏、灾难,给人们带来伤害,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才能应对它。危机有很多的特点。危机具有很突然的性质,让人难以防备;危机具有紧急性,危机一旦发生,瞬息万变;危机具有不可控性,我们只能防患于未然,尽量去控制它;此外危机还具有隐蔽性、破坏性等特点。危机的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我们只有时刻戒备,永远准备应对危机,我们要学会去管理危机,做危机的管理者。基层政府的危机管理是指,当基层政府在面对一些常见的突发性危机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一些控制行为,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到及时应对危机,将灾害、损失控制到最小范围,其目的就是通过一些政府管理行为,控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程度,保证乡村人民的财产安全,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安定。

二、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取得的一些效果

1.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机构配备合理。笔者在对基层政府调查研究中发现,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机构配备还是相当合理的。每个基层政府都建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一般由镇书记、镇长、党委委员、镇医院院长、派出所所长、镇消防队长等成员组成,委员会下面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办公室24小时值班制。应急管理办公室是基层政府部门应急委员会的日常行政机构,应急办公室承担了时刻监测危机、危机信息汇报和汇总、危机调度与协调等多项职能,可谓是身兼数职,发挥着一个交通站的作用。基层政府所管辖的自然村落也均成立村应急委员会,由村两委组成。

2.基层政府的应急制度已经相当灵活且落实到位。矛盾是具有特殊性的,基层政府在制定应急制度的时候,能够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乡俗文化,同时结合国家及省市的应急规定,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应急制度。同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可以方便快捷的收集危机发生时的一些情况,并按照制度的应急制度,一对一的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危机。

3.基层政府组成了应急团队,且对成员进行多角度的培训。从成立多部门组成的委员会小组,到每个村里的应急小组,以及镇工作人员组成的应急小组,基层政府可以说从上到下都在重视,不断培养应急小组的能力,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次的实战演练,可谓是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经验。同时,定期开展培训,使得应急人员不论素质、还是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当前我国基层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基层政府危机管理缺乏强有力的信心。危机来临时,存在侥幸心理,表现出一种应对危机的不自信。主要体现在:基层政府应急人员应急能力不足,当出现危机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行为,逃脱责任,比如说曾经发生的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就体现出基层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一种不足之处,基层政府应急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民众第一时间需要了解的信息是什么。

2.基层政府对农村居民的公共危机基本常识的普及教育力度不够。还记得08年的汶川地震,由全国报名选的灾区志愿者,到达地震灾区后反而成为了困难户,成为被帮助对象,作为志愿者都如此缺乏公共危机常识,更何况基层群众。当一些公共危机突然发生时,公民普遍没有应对危机的经验,缺乏常识,导致灾害进一步扩大化。而在基层的乡村中,这种公共危机的基本常识教育基本为零。乡村的应急委员会大多也是村里农民组成的,本身知识素养不高,对公共危机的认识也只是皮毛,很难自发的组织危机的常识普及教育活动。基层政府则缺乏一种忧患的意识,有一些危机管理的经验主义之风存在,缺乏公共危机常识普及教育的耐心、决心,危机常识普及教育危机管理往往成为走过场的趋势。

3.基层政府危机防范机制不健全。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管理需要提前做好危机防范工作。基层政府危机防范机制不够健全,体现在,危机信息的收集能力较差。有的时候乡村山上会有失火现象,当去问此类灾害本村是否有防范措施,是否及时通知村应急委员会,村民们普遍回答是不清楚,不知道什么是应急委员会。由此可见,作为基层政府在危机防范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很显然,防患于未然更重要一些,但是现实危机管理中,基层政府似乎只有在危机发生之后才能够完全重视起来,而不能重视危机防范的工作。正是因为这种防范机制不完善,很多潜在的危机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基层政府在处理危机上则难上加难。

4.基层政府公共危机预警设施落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广播、媒体、电视、网络等广泛地传播应急法律和预防、避险、自救等常识,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调研中发现,这些多渠道宣传途径并没有完全落实,这些应急措施只是通过一些纸面文件下发下去,其他宣传方式并没有深入人心。笔者仔细观察农村应急委员会,发现很多硬件设施存在问题,有的是危机信息沟通中最重要的广播喇叭坏掉,一旦突发危机事件,就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本村所有村民,让大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好危机防范工作。有的农村应急委员会,连最起码的电话都没有安装,应急通讯录也没有贴在显眼的位置。这些种种不完善的地方,都大大降低了基层政府的公共危机预警能力。

四、基层政府危机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1.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学习,提高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同时提高广大公民的公共危机意识。我们可以知道,一种比较先进的公共危机管理制度肯定是由一种意识转化而来,这种意识才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源头。通常情况下,公共危机事件都爆发在最基础的地方。处于这一基础层上的公务人员、公众能够拿出什么样的水平去处理和应对危机,对于管理危机,战胜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学习应当纳入基层政府日常,将这种学习放到平常的在职培训中,形成一种危机理念。再者,注重对公众的危机意识的培养,普及公共危机常识。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的方式进行,比如说在乡村中发放一些挂历宣传册,也可以请一些危机治理的专业人员到乡村中开展讲座,也可以通过一些公共危机治理的电影放映来实现。通过这些实际可行的措施,让公众知道各种危机的应对措施,提高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

2.完善基层政府公共危机预警制度。建立健全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著名的美国管理学专家戴维奥斯本有这样一句管理名言,政府危机管理的目的是花最少的钱预防危害发生,而不是花最多的钱去治理灾害,由此可见最有效率的危机管理就是尽可能避免灾害的发生,减少危机带来的后果。所以说,现代基层政府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应该是做好前馈控制,避免各种危机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其实这种公共危机预警制度,可以提前对各种危机做一个预计,提前把灾害的准备工作做好,做好各种应对危机的策略。很多事实性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才可以使得基层政府在面对危机发生时做出的决策才更有效果。在基层政府危机管理中,务必建立一种完善的预警机制,建立预警信息平台,对危机进行不间断监测,拓宽危机信息的传送通道,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危机应对方案。

3.要保障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需要的财政资金。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政府财政支出的根本作用在于化解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公共风险来决定财政支出。当前政府在公共管理服务投入已有改善,但是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投入上还是捉襟见肘。虽然基层政府现在也可以采用一定的政策,启用财政应急拨款,来解决比较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但是这相当于一种特殊的行政方式,有的时候还是不能及时有效的把财政资金投入到危机治理之中。因此在当前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府大背景下,应将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支出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之中,确保专款专用,建全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机制。我们通过这种国家财政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支持,进一步提高基层政府应对危机的硬实力。

4.建立专业化的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队伍。术业有专攻,公共危机管理也需要专业的团队。一方面我们可以在职培训的模式,加强危机理论的学习,同时要注重实际演练,要参加实地演练,从实战中总结危机管理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基层政府中,我们可以多设置一些公共危机管理的职位,让学习这种专业的应届大学生,通过公务员、事业编考试,让这种新鲜的血液来不断提高基层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

篇(7)

【关键词】公共危机决策 信息管理 云技术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格局的不断演变以及各种技术的突飞猛进,旧有的稳定的秩序也纷纷被打破,世界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爆发的高峰阶段。各种公共危机给人类所造成的损失以及伤害都是惊人的,2008年南方雪灾以及同年5月的汶川地震、2008年9月爆发的牛奶三聚氰胺事件、2010年玉树地震、2012年北京特大暴雨灾害、2013年天兔台风肆虐、2014年佛山工厂爆炸事故等等都是公共危机的表现形式,而处理这些危机已经成为了政府所必备的能力。

在这些危机的处理过程中,需要政府能够及时地做出正确决策,任何的决策失误都可能导致危机的损害加大,从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正因如此,危机管理的核心自然是危机决策,而作为危机决策的基本前提条件和重要的数据支撑,危机信息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部门的公共危机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上述背景之下,对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机制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是公共危机信息的收集、处理、沟通和反馈需要遵循的基本的规则或者规范。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机制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危机信息收集机制。危机信息的收集,是整个危机信息管理机制的基础和前端,只有建构起常态化、规范化的危机信息收集机制,才能够确保各项政府危机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以及数据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

公共危机信息的收集需要经历三个基本的流程:第一步,信息收集,由专业的信息收集人员采集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相关信息,完成信息的初步采集工作;第二步,信息组织,由专业的信息组织人员,对信息收集人员所采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初步的加工与分类;第三步,信息入库,将上述已经完成了信息组织的数据和信息,按照不同的公共危机类别、严重程度以及时间进行存储,建立起信息索引①。

危机信息处理机制。危机信息处理机制是指危机信息处理专员或者相关专家,根据信息处理技术,对上述的危机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的机制。其基本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危机信息处理机制示意图

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危机信息沟通机制是指公共危机信息需要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的机制。事实上,不同的社会主体对于公共危机的反应、认知以及其所掌握的相关危机信息程度是不同的,同时公共危机对不同的社会主体的影响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危机信息只有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才可能实现危机信息的有效流动,而政府决策部门也才可能获得最为客观的危机信息,并且据此作出危机决策。

危机信息反馈机制。公共危机信息的反馈机制是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之中,政府的危机决策制定并且实施之后,社会会对该等危机处置的活动进行评价和反馈,并且反过来对公共危机管理活动施加影响,而政府则能够基于该等信息对自身的公共危机决策进行改进,从而提升危机处理能力②。

服务政府危机决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建构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的建构目标。关于服务政府危机决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的整体框架设计,本文在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的建构方面,首先选择将公共危机划分为危机预警阶段、危机应对阶段以及危机恢复阶段三个基本的阶段。文章的服务政府危机决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的建构,也以此作为依据,分不同的阶段来进行信息管理。

首先,在危机的预警阶段,政府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大量的危机信息,并且对这些危机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借助于大数据挖掘,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或者爆发风险的可能性,从而根据预设的参数触发预警机制,对公共危机或者可能爆发的公共危机进行及时的处置,尽量地减少损失和伤害。

其次,在危机的应对阶段,需要及时收集危机爆发过程中的实时信息,便于政府决策部门更好地掌握危机当前的爆发状况,以及已经采取的措施所收到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是否相吻合,便于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科学、合理、及时地做出危机决策,或者对已经做出的危机决策进行调整与优化,以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再次,在危机的恢复阶段,政府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尤其是根据统计的危机信息,对公共危机已经造成的危害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据此对相关的资源进行调度,确保各项资源能够与危机的爆况或者社会的实际需求相吻合,最大限度地提升相关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还应该根据相关的数据与信息对整个危机管理的过程进行梳理和学习,总结经验教训。③

本文基于上述的具体目标,结合我国目前的公共危机管理现状,运用信息技术以及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构建了政府危机决策的三个阶段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详见图2所示:

图2:服务政府危机决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的整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