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值周教师值周总结

高中值周教师值周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19 11:24: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值周教师值周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值周教师值周总结

篇(1)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体验式教育;应用

分析目前我国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现一个非常突出问题,即重知识轻德育、重课堂轻实践。事实上,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思政教育上,语文、历史等各学科教育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只是其严重程度不同。鉴于此,作者根据自身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认为:想要发展我国高中的德育教育,应该对学生实行体验式教育。通过道德感知,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参与德育教育,从而提升和增强高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主动性、针对性以及创造性等。

一、体验式教育的实质

体验式教育,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的体验式教育,可以说是一种事情经历。通过亲身经历或知识学习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从而引导或拨正其思考行为和思维方式。从这一角度理解,体验式的教育,不但是亲身活动的一种,还是活动结果的一种。通俗来讲,体验式教育就是借助亲身经历进行主体感知的行为。作为活动结果的一种,无论是这一行为的主体认知,还是其情感需求,都包含了经历、认知以及情感等三个层面上的含义。当然,从另外的角度理解,体验式教学又可认为是按照预期目标进行的教学。也就是说,在客观真实的目标前提下,学习者通过与目标相应的活动感受或体验,加之后续反思、分享及感悟之后,最终实现学习者自身知识储备和技能掌控的提升和加强,构建一种知识丰富且效果显著的学习方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这一角度理解的体验式教育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前期分析、体验项目设计以及体验场景模拟等。

二、高中德育中体验式教育的实际应用

1.设置体验式教育课程

在高中德育教育中,体验式教育的应用最典型的便是课程设置。也就是说,在综合考虑德育内容、目标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利用课外体验的方式来实施和执行相应的课程计划。例如,学校可以设置社区服务课程、网络咨询课程以及社会实践课程等。以社会实践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鼓励或直接要求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且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在社会层面的认知及情感体验。当然,体验式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内知识,还应该不断开发和拓展当地的教育资源。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大众化的素材选取,将现实生活中值得体验的道德情感和认知融入德育教育之中。如此,便可充分激发学生在思想上的自主认知和改变。从某种意义上分析,这无论是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意志的培养,还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增强,都有着非常积极且正面的作用和意义。经过严格且规范的意志磨练,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方面必然会得到质的提升,与之对应的能力和素质也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如此,高中德育教育的开展和进行便具有了真正的意义。

2.加强道德体验在高中德育中的应用

道德体验,其实就是人类个体在亲身经历某一有关道德的事件或情景时,在形富含自我价值判断的新态度、新情感、以及新观念形成或产生的基础上,做出新的行动或选择的具体过程。这一过程重点强调的是体验道德观念,认知自我状态及道德水平。所以,在高中德育教育中,道德体验应用的加强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体验:一,提升并加强教师的德育素质。作为学生学习路上和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存在至关重要。但是,想要对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的强化教育,教师就必须在自我修养、组织才能等方面进行自我提升,全面加强自身的德育素质。对此,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与道德体验相关的培训活动,邀请专家或学者针对道德体验这一教育教学内容对教师进行思想、方法等各方面内容的讲解和传授。如此,便可帮助教师在短时间内提升专业素质和自我修养。与此同时,通过这样的集中培训,教师之间也可以针对彼此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完善自我、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和目的。二,改革并创新高中的思政课程。对高中思政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时,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对道德教育体系进行宏观构建,并在该体系充分融入和渗透进道德体验教育的基础上,将这一体系定位为高中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其次,对德育教育的评价标准进行建设和完善,并将其作为高中思政课程教学的基本导向。最后,对高中思政课程的改革力度进行大力加强,并对其教学倾向进行改变,将原有的政治化倾向和应试化倾向转变为道德化和体验化倾向。

3.发挥教师在体验式教育中的作用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传统形式的德育教育,还是现代化新型的体验式德育教育,其不可或缺的部分始终包括教师。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德育教育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所以,在体验式教育中,教师作用和功效的发挥与激发同样不可忽视。在体验式的德育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早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说教和示范变成了如今的组织和引导。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体验式德育教育中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高中教师不仅要理解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还要找到多元化的教学技巧。因为在体验式教育中,体验只是一种简单的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教导并引导学生认同道德。所以,在体验式教育活动开展和进行的同时,高中教师应该用心去爱护学生,同时,也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对学生心理进行科学正确的解读和引导。如此,便可保障学生在高中这一成长阶段可以体验到积极正面的道德情感,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高中德育教育的价值。

三、结束语

对高中德育教育而言,无论是传统形式的教育,还是现代化新型的体验式教育,道德的本质是不能忽略的。所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以道德为基准,设置与之相应的体验式德育课程,并在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道德体验在德育中的应用。只有这样,我国高中德育的教育水平才会得到质的提升。

作者:周洵 单位:临沂市教育局

参考文献:

[1]毛遇婷,张军莉.刍议体验式教育在高中德育中的应用[J].高考(综合版),2015,03:112.

篇(2)

关键词:班级管理;值日班长;无为而治;自主管理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且周期长的系统工作。长期以来,班主任是这项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随着高中新课程理念的实施,班级管理开始从班主任一人实施管理、学生被动接受管理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笔者在班级管理中试行以“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的值日班长制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值日班长制概述

值日班长制,就是让全班每个学生轮流当班长来参与班级管理的制度。

1.值日班长的做法与内容

(1)按学号轮流,每人值日3天;值日期间,以班级日记的形式,认真做好以下记录:考勤、课堂纪律(含自习课)、同学的精神面貌和其他各方面的情况。

(2)每天放学的时候,当着全班同学总结当天值日情况,指出当天表现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指出努力的方向,提出更高的要求。

2.对值日班长的要求

首先,要乐意为大家服务,这是当好值日班长的前提;其次,要敢于为大家服务,这是当好值日班长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要善于为大家服务,这是当好值日班长的关键;第四,要公正地为大家服务,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谋私,公平公正才会取得同学的信任,得到尊重。

3.对值日班长的评价

每周班会课时间由班主任和全体学生一起采用无记名投票的形式,从上一周2名值日班长中推选出周优胜者,每月从四个优胜者中推选出一名月优胜者,从每月的优胜者中推选出一名学期优胜者,曾经被推选为优胜者的同学,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之一。这样能让值日班长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有危机意识。

4.对值日班长的定位

班级作为一个集体,在搞好常规建设的同时,还要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和比赛,因此单靠值日班长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值日班长可以定位为班内质检员,负责监督同学行为,反馈班级动向。统领性的工作由常务班长和其他班委协助完成,这样做,班级工作就不会出现滞后的现象。

二、值日班长制的理论基础

“无为而治”是班级管理中值日班长制的指导思想。老子说:“道恒无为,而无不为。”有的人以为服从安排,无所作为就是“无为”,是一种懒散、消极的人生观,其实不然。“无为”的真正含义是不滥为、不盲为,是顺应客观规律的意思,它推崇一种超脱忘我、利于他人、无私无畏的思想观念。治国安邦如此,班级管理亦如此。班主任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遵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采用科学的理念和管理手段,才会使学生管理达到“民自正”“民自化”的境界。

三、实行值日班长制的意义探讨

1.展现自我,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作为班集体的一员,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相应的义务与责任。值日班长制可以促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班级应尽的责任,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个人对集体的作用。大家的事大家做,形成人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良好班级氛围,从而生成班集体的合力和凝聚力。同时,值日班长制也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能力的舞台,拓宽了学生综合发展的空间。实行值日班长制,使班级的环境卫生状况和遵守课堂纪律等方面都较以前有了更大的进步。值日班长制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成果,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

2.参与管理,提高学生自律意识

值日班长制是一种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学生时时处于被管理者与管理者的角色互换中,每个学生既可以体验到管理者的责任和难处,也体会到了被管理者的苦衷与心态,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让学生学会用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一切,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遵守班级管理制度,从而增强了自律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管理是一件繁重的工作,但如果真正地把具体工作分配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工作就变成了一点点小事情。让每一个学生都来分担一点班级工作,既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己,又避免了少数班干部工作过于集中、疲于应付的弊端。同时,如果大家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我管理,也会大大减轻班主任的负担,班主任就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的学习,转化后进生的思想,培养优秀生等一系列提高学风、班风建设的问题上来。

3.正确引导,“无为”的前提是“有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班主任能够促使学生按照规范的管理制度行事,让学生自愿地、愉快地、毫无怨言地服从班规校纪,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同舟共济,在和谐的氛围中朝着既定目标共同奋斗,这是班级管理达到的理想状态。明智的班主任可以通过“无为而治”,达到“以心治班”的管理境界,师生心有灵犀,对班主任的意图学生心领神会,往往只要一个眼神,学生就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当然,“无为而治”的境界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有一个从“有为”到“无为”的转化过程。班主任在接一个班的初始阶段,必须身体力行,给学生指导,为学生树立榜样。等学生自我管理逐渐成形,班主任才可以慢慢放手。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

综上所述,实施值日班长制可以帮助班主任实现工作重心从繁琐的班级管理到研究教学的转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大大减轻了班干部的负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再者,值日班长制也为每位学生都提供了担当班长的机会,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和发现更多的管理人才。班级管理是一项平凡而琐碎的工作,作为班主任,我们不能只知道埋头苦干,还要运用智慧,创设一些治理班级的小方法、小策略,只有找到适合的管理和教育方法,才能更高效地管理一个班级。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蒋惠琴.我们给 孩子留下些什么:来自值日班长群体的调查报告.江苏教育,2003.

篇(3)

关键词: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结构 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

一、构建高中英语阅读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没有阅读就没有外语语言的学习,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加强”理论为依据,课堂主要采取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偏离了阅读教学本身的终极目标,即获取篇章信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因此,如何改变英语阅读教学中重讲、轻读,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阅读的主人,就成为英语阅读教学中值得探索的一大课题。

根据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实际与自己的阅读教学经验,我进行了一次有关阅读现状的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部分学生缺乏强烈的阅读动机和明确的阅读目标,更没有阅读计划。24.2%的学生把英语阅读看成一种负担,不喜欢阅读;51.7%的学生为了应付高考而被迫进行阅读;52.5%的学生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更没有阅读计划。这说明学生只是“要我读”,而不是“我要读”。

(二)60.8%的学生主要在英语课阅读,课外很少进行英语阅读,阅读的材料也只限于课本或者试卷上的阅读,学生“欠读”太多,很难达到大纲所要求的阅读能力。

(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缺乏良好的阅读策略。52.5%的学生阅读时经常因生词或难懂的句子而放弃继续阅读;80%的学生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31.7%的学生对一些有效的阅读技巧和策略有所了解,并会在阅读中进行使用。这不但会影响阅读速度,而且会影响学生记忆词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又进行了前测,把成绩与选择结果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重视阅读、有阅读目标和任务、主动学习的学生英语成绩相对于没有阅读目标、任务和方法的学生的成绩要高,甚至高得多。

这些结果说明了进行自主阅读训练和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只有具备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二、高中英语阅读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自主性阅读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它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为培养目标,以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1]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在研究阅读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课内和课外有效地组织学生活动,并通过指导学生做、听、读、找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目的,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为:(一)教师活动特征:导入激趣导读提示导引点拨导情设景导标反馈导练拓展;(二)学生参与特征:主动参与自动质疑精读细学自我小结―举一反三;(三)认知动态特征:认知准备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情感内理性加工巩固运用。[2]

三、高中英语阅读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Nuttall认为阅读课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以恰当的速度准确地阅读理解真实的语言材料。[3]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之外,还必须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其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帮助学生掌握普遍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使其成为自主的阅读者;帮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加大阅读量,从阅读中学习阅读。总之,教师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教师只能促进学生形成阅读能力,而不能传授这种能力,学生的自主地位是不能被教师代替的。

依据上述基本原则,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我为高中英语阅读课构建了以下几种形式的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

(一)整体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教师要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产生清晰的表象,就要指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进行周密细致的整体观察,然后观察它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最后形成有关学习对象的清晰表象。因此我们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整体教学的原则,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先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表层理解,再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大力度,循环加深,最后整体推进,深层理解,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其程序为:阅读前活动(引出话题,激发兴趣)―阅读过程活动(技巧训练,整体把握,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分段细读,注意细节,注意语言结构,整体重读,深层理解,掌握语言结构)―阅读后活动(活化教材,创造思维)―意义性练习(设计检测,加深理解)―作业布置(反馈教学,形成评价)。

(二)“三动”阅读模式

“三动”阅读模式指“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4]在这种模式中,最佳的课堂信息传递应是师生、生生多向传递型,这种互动模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整个教学过程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一个师生共同寻求知识、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伙伴关系。师生通过交流,教学相长,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自然而然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其程序为:预习(阅读课文和教师提供的与课文话题相关的阅读材料,目的是了解背景知识)―引入(自然引出话题,激发兴趣)―输入(整体感知,接受理解新知识)―检查、反馈(对预习作业做以评价,指导,引导学生自我检查,评价)―个人探究阅读(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协作解决难题,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教师点拨,解决共性问题)―话题讨论、技能的迁移和运用、形成能力(老师给出话题,学生讨论,发现问题,提出课外阅读任务,培养情感、价值观)。

(三)自主探究模式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的阅读、获取和运用与阅读专题有关的信息,在发展个性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英语水平。在自主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在于让学生在知识探索、能力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

其程序为:选择主题、建立目标―指定任务、确认资源―研究学习、整理资料―交流展示、评价总结。

(四)拓展性阅读模式

新教材中有许多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阅读材料,文中所反映的中外文化习俗、世界名人传记、体育竞技比赛、饮食习惯等都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现在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较为敏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不满足于教科书上的知识,不想把英语作为一门死记硬背的知识来学,他们希望学到知识性和趣味性兼有的内容,获取信息,培养能力,丰富人生,因此阅读课仅限于课文阅读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特点、接受力和表达力,从英文报刊、杂志、有生读物和视听读中筛选阅读材料,开设英语拓展课阅读。

其程序为:课前:广泛阅读(要求学生根据课前布置的任务查阅、收集有关资料);课中:深入阅读(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提供的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及生活经验记忆、理解、吸收、归纳、推理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达的,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课后:展示反思(要求学生充分吸收阅读信息,并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判断文章的价值,同时也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外:协作作业(通过大量有关的联系,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课堂内外互动模式

针对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现状构建的英语课堂“内外互动”教学模式,就是运用真实任务教学方法,整合英语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对教师角色的限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指导者、评估者和监督者。教师的角色转换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课内外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其程序为:课堂指导(教师结合课堂学习,有计划地按其阶段目标指定各类课外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课外进行阅读,并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正方案)―课堂真实运用任务(课堂上通过真实运用任务加以加强巩固)。

四、高中英语阅读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和有待完善的地方

大量实践证明,运用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学结构得以优化,教学方法得以转换,旧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成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中介,阅读教学则成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渠道;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模式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时间问题;过于注重分数,不注重学习能力提高的旧观念问题;学习习惯、意志力等问题。教师在今后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和克服。

参考文献:

[1]王少勇.山区高中英语自主学习阅读教学模式探究[M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楼青,董佩佩.大学英语自主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6.

[3]Nuttall,Christine.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Oxford:Macmillan Heinemann,2002.

篇(4)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例句运用

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值得关注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过程首先是师生语言表达交际交流的过程,利用好例句进行优化教学,能够在吸引学生英语学习注意力的前提下,拓宽其语言知识视野和思维,有效加深理解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巧用例句,能够活跃学生的语言思维,让学生在有趣的例句引导下踊跃发言,增强对语言语法知识的理解感悟和正确使用能力。

1.利用文本相似例句,温故知新。

学生在学习文本例句时,往往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原先学过语言例句在自己大脑中的影响。因此,利用英语课文中的相似例句进行引导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学习运用的效果。

对文本相似例句的引导,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为开阔,不仅学到新的知识,还起到复习的作用。这样的例句,能够让英语语言运用规则在不断使用中被学生理解。学生在例句的使用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感悟,提高表达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形成对比学习意识,增强学习运用效果。

在运用文本例句的过程中,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积极回忆思考。例如,在讲解《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中的Reading B“The Olympic Games”里的“play a part role in(扮演一部分角色)”时,要求学生尽量回忆以前学过的例句:Geography also plays a part in making dialects.可写在黑板上,并对此例句进行概括。同时,可利用利用多媒体播放John Merriman在耶鲁大学的“欧洲文明”公开课上所提及的“gain,this is just his personal ambivalence about who he was,and his uncertainty about the role that he had in his own family,So,this was a play—acting that was part of his life.”(这也表明他对自己的身份的矛盾,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的不确定,所以,这种角色扮演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帮助学生感受地道的英语语句表达风格和特色。

2.探寻例句共性规律,提高运用能力。

任何语言都是在一定的使用规则基础上形成词汇短语组合。英语学习同样如此,培养学生正确语法使用能力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语言规则的深入理解,才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例句中的一些共性规则进行优化教学。通过发现例句中具有代表性、对比性和差异性的使用规则,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正确率的前提下,更丰富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英语理解接受能力水平,选择相应的语言表达例句。其次,例句语言结构应该与课程标准学习要求相似或者略高于此标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最后,从代表性的语句中寻找彼此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探究。

通过一些例句的引导,更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彼此之间的差异。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中的Unit1中的Grammar and usage教学中,可在“present tenses”中挑选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完成时、过去完成时等四个不同的例句,要求学生从谓语动词的变化概括其中的差异,特别对be动词的变化形式予以总结。学生在相关例句的总结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定的理性认知感悟,更利于提高自身的语言组织运用能力。

3.注重例句生动幽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例句的运用中,依据语言语法知识要求创设一定的语言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西方特色的灰色幽默基础上,加深理解感悟。同时,以英语例句的特有表达形式来进行交际交流,更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运用例句的幽默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认知思维,更利于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有效掌握。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中的Unit1中Grammar and usage的“Prepositional phrases”教学中,笔者用如下的例句:As we all know,Tom is fond of dancing and is good at it.He is capable of dancing in the match and is satisfied with his showing.要求学生从例句中找出相应的介词短语,并建议学生运用绕口令快速朗读,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认知敏锐感。

总而言之,例句的使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表达规律及其语句结构结构认识,能在引导过程中不断增强认知体验。例句的引导,不仅能够激活学生语言认知学习思维,还能够营造互相交流的良好教学氛围,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探究和综合运用能力。例句的使用应该在遵循合情合理和拓展延伸的原则的基础上灵活性地运用,以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2]刘云松.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例句使用的五个原则[J].考试周刊,2008,44.

篇(5)

[关键词] 审美情趣课改美术教育  课程设置

近些年来,我国美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之日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高中美术教育范围之广大、体系之完备让人感到欣慰。然而,与其它发达国家的美术教育比较起来虽各有优劣,但综合权衡,又不得不承认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想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从美术教育的目的来看

从大纲制定的教学目的来看,德国、日本的美术教育注重素质的培养,重视人的创造能力与评价能力,强调个性形成,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全面协调的人,将生活乐趣、艺术实践、社会服务三者统一。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除了讲究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外,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特别考虑政治前提下的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美育。这说明中国在小学美术教育立足民族的基础和本国国情,正在逐步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方向转换。

二、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

德国、日本普遍重视美术,美术课时安排每周2~4小时,多于我国小学美术每周2课时(不能保证)的安排,从时间上保证了孩子们的学习。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广泛,德国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只有以大纲形式印发的教学建议,低年级不单独开设美术课,内容的选择几乎由美术教学全国规划。日本虽有美术教科书,也体现出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教学内容做到以提示、启发、引导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实践、创造能力。

我国美术教学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例:有基本形状和色彩的认识;画出生活中与此形相似的某些事物,如方的手绢、圆的气球和三角形的小旗、制作拉花、小彩旗、泥塑小动物等。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受大纲指导,考虑得很完善、很周全,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国外,但在美术课时的安排上归类为“小三门”(音、体、美)之末,绝大多数学校(特别是乡村小学)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我国的美术还只能是起调节语、数主科的间歇课,课程设置和实施与大纲教科书形成一定反差。中国的基础美术教育还需从教学的条件上来保证贯彻落实。

三、从教学的条件上来看

德国、日本属于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国家,有能力多途径支持教育,在美术教育上充分体现出来。德、日两国各学校均有专门的劳动、美术教学。教学设施相当完备,除了必需的绘画工具材料外,还有各种木工、美工造型机械的工具,便于学生制作不同材质的工艺物品,各种标本、写生教具一应俱全,让学生按需所取,潜心投入美术的学习之中。两个国家的教师工作都很忙,地位也很高,教师必须取得相应较高的职业文凭和执照才能当一名美术教师。多数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校外环境都注意艺术的影响,学生能够经常去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参观、欣赏品位较高的美术作品。

中国的经济起步迟,教育的投入很少,相比德、日的教学条件就显得寒酸。大、中城市的美术教学条件很不健全,师资素质较低,缺少场地和设备,加之对学校美术课程的不够重视,中国小学美术以素质培养为主导的教学还显得很薄弱。

四、从课程教学形式来看

德日学校课堂授课完全是开放式的。教师只是提出任务,稍加启示,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乐,让学生在成功里进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师是活动课程的准备者、组织者,只在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帮助他们,真正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课堂授课绝大部分采取的严谨的准备,一环一环进行教学程序,追求课堂的主动性,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主要还是教师为主导,学生大多只是被动地吸收。听课看课都讲究形式,实际效果如何是不管的。课堂授课还受到很多局限,教者费心,学者费力。

课堂授课的开放与束缚、灵活与机械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近期目的来说,中国的基础教学好,而长远来说,各种能力,包括学习的能力就显得比外国学生差些,不少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学生并不是掌握了创造性的学习方法,而是通过大量的加强补习或“勤学苦练”来取得的,造成了有些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的状况。德、日学生就显得有魄力、有能力、有闯劲。

五、从教学效果来看

德、日美术教育以全国的重视和有利的条件,保证了美术教育以至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实施,学生整体艺术素质要比我国的高。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德、日中小学生在升学、就业的多种学科选择中,还直接影响到美术素养的提高与发展。进入美术院校学习或从事专业美术的人才毕竟是极少数。这并不影响到国家的美术教育的目的。

篇(6)

【关键词】探究教学 以学定教 策略优化 提高实效

一、问题缘起

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但是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探究的重点和非重点难以分清。首先,探究式教学方法侧重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只顾追究发现的问题是为什么,往往会忽视基础知织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总结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每个班级的人数太多,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差异性很大。学生之间探究时间上的差异,使用仪器能力的差异,遇到问题的差异和观察现象的差弄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大对教学过程的难度。所以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完成的并不是很圆满。再有,探究式教学常使课堂上气氛活跃,老师教得情绪高涨,学生学得热热闹闹。看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一到做题和考试就凄凄惨惨、可怜兮兮。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总结和研究探究策略,扎实开展以学定教,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而提高探究教学的实效。

二、优化探究策略,实施以学定教

1.提高教材处理策略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但教学内容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有序的展示,而是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的重新组织,教师应站在“改组”和“重建”的高度审视教材,而不是站在“执行”、“传递”的角度阅读教材。因此,教师应通过教材处理来精选探究内容,精心设计、制作、组合使教材内容成为有利于知识的构建、情境的创设、多角度的探究和具有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材料。

(1)有机整合内容安排。教材中有些章节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教师无法在一、两节课程中全面展示,此时就可以用探究教学这种方式,既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加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标教学时,要善于突破高中化学教材编排的局限性,在不超越课程标准和省教学建议的具体要求的基础上,灵活机动地创造性处理教材,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二度改造,以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方式呈现各个知识和能力点。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3的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为例,该单元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但又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如果教师只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按部就班地教,势必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无法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基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可以将这单元的内容全部揉合起来,设计成以“奇妙的硅世界”为大主题的4个小主题水泥、玻璃、陶瓷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的课堂探究教学。

(2)适当运用探究教学。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这种教学目的是非常好的,但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要求比较高。对于基础比较差,学习习惯并不是太优秀的学生来说,有些问题的解决是不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因此,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最有探究价值的,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探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探究。比如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2教材别适宜于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性教学的有问题解决、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版块。其中在必修1教材中,涉及问题解决的有7处,观察与思考的有12处,活动与探究的有13处。在必修2教材中,涉及问题解决的有13处,观察与思考的有13处,活动与探究的有14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地筛选、挖掘一些教材内容,设计改编成四类探究“课题”,提供给学生:

①元素化合物类知识探究式课堂教学:例如金属钠的性质、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互滴现象的不同、二价铁与三价铁的相互转变、苯的结构的探究、苯酚的化学性质、葡萄糖的结构等。

②概念原理类知识探究式课堂教学:比如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弱的探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探究、物质的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利用课本数据探究,巩固元素周期律)、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一般规律的探究、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盐溶液的酸碱性、胶体的概念及性质等。例如探究元素周期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金属性的递变规律,通过阅读教材总结出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同时学生自己还会总结出在探究过程中分别用的是什么反应类型。由于学生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知识为基础;实验简单易行,时间短,现象明显;老师引导适当,因而探究较为成功。

③化学实验类知识和技能探究式课堂教学:比如氯气做喷泉实验的研究、氯离子的检验原理和方法的探究、氨与氧反应实验的研究等。

④化学计算类技能探究式课堂教学:例如如何测定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含量、食醋中乙酸含量的测定等。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善于处理和运用,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是科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切不可盲目乱用或走向极端。

2.优化创设情境策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学应多途径、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求知欲和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用实验创设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探究。例如在“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实验设疑:演示“番茄原电池”(用铜片、锌片、导线、音乐卡和西红柿组成)趣味实验,设问:这个简单构造为什么能使音乐卡发出声音?从而激发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究。创设探究情景的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是必须注意紧扣探究目标、适配学习内容,增强针对性,力求情景创设的新颖和多样性。

3.贯彻质疑问难策略

质疑问难不但是我国教学中的优良传统,而且也是当今世界教学中值得提倡,推广的重要教学方法。在探究教学中质疑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看似无疑而大可质疑的例子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重点地选择某些内容,提供素材,展示科学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进行探索,体验科学家研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例如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后,大多数学生还最想探索的问题是:①怎样验证氯、溴、碘单质的活泼性?②怎样检验Cl-、Br-、I-?③还没有更简单、更方便的制取氯气的方法?探究性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浅处深问,“无中生有”,不畏权威,突破思维定势,尽量发散学生的思维,至于学生认识的正误,教师不立即给予评价反馈,只让它作为一种观点存在,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实现思维的创新。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与同学的交流后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4.实施管理调控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能够控制和调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与变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调控对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极为重要的,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保证。①针对学生的特点,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随时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变化,以此来调节教学的节奏和各个环节的变换;②教学活动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课堂中随时都可能发生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处理的问题,教师应对这种偶发事件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不致使教学中断或造成不良的影响;③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路径、所遇到的困难也不相同,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④学生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易出现学习行为与学习目标相偏离的情况,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设置关键点,规范学生学习,促进其反思、升华所学知识。⑤有效开展合作探究,提高探究实效。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又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实践证明,学生对在合作中学习到的知识的掌握情况非常好。下面的“未知物的检验”探究教学实例之所以取得探究成功,就是较好地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互优势,也与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调控分不开。

5.加强归创新策略

(1)师生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创新能力外显化。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最后形成知识结构,师生共同总结是我们经验。但要注意时机问题,应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帮助学生进一步推论,而不是硬拉着学生跟自己的思路走,这是使学生将知识内化的检验,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增强变式训练,迁移创新。变式训练是对学到的新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灵活应用的一种训练。常常是一组由浅入深的题组,也有时是一节课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其作用是通过训练,使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形成知识结构,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入开展化学探究教学的思考

1.有机整合接受式与探究式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素质

探究性学习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方式,若在教学中完全采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站在问题起点的视角上研究和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势必浪费许多宝贵时间,而且对掌握知识和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影响。各种传统教学法也是前人不断总经得出的经典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相比无所谓谁优谁劣,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和“物质的量”的内容,理论性强,笔者以接受式教学为主,而“氯、溴、碘及其化合物”、“钠、镁及其化合物”中,有许多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笔者从学生的认识出发,采用探究式教学。这样,学生既改变了单纯的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又培养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归纳和运用方面多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法。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老师要多注重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也可以安排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或与老师配合完成,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说出现象,作出结论。还可以就某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如电子式的书写过程可以这样来安排:先教会学生写一个简单的,然后让学生模仿一个同类的、很容易的,学生的积极性就比较高;再让学生写一个不同类的,有的学生会写错的,老师纠错之后再让他模仿式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一开始的成功到体验了失败,最后又在失败中走向了成功,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2.优化探究性学习过需要教师、学生、环境三者的默契融合

优化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就是每个环节的优化与整体上的有序。每个环节的优化,都需要教师、学生、环境三者的默契融合。比如高三复习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且高考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理科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高考形势,我对总复习的方式做了许多改进,并将探究性学习也渗透到了高三总复习中。例如在复习完基本化学实验以后,笔者选择了一个探究学习的课题:未知物的检验。

(1)选题意义:该课题综合体现了高中化学实验内容,涉及到常见物质的体验和常见仪器的使用,也体现了高考考题综合性、使用性的趋势。

(2)具体研究内容:①用化学方式鉴别甲酸、乙酸、乙醇、乙醛四种无色溶液。②有一种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试用化学方法鉴定。③用化学方法证明工业盐中含有亚硝酸钠。

(3)具体要求:①全班40人全部参加,每四人一组,共分十个小组。②每个小组拿出一份检验方案,要求列出所用的仪器、试剂及检验步骤,并预测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4)课堂实施过程:①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②各组在25分钟内按照可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③讨论、分析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发现了许多做习题时无法体现出来的问题。例如:第一组未知液的鉴别,同学们按照原来的设想用新制的氢氧化铜即可完成实验,而事实上只有三组同学鉴别出甲酸和乙酸,完成该组实验。同学们很疑惑,通过课后查阅书刊得知鉴别甲酸和乙酸须先加过量氢氧化钠,将其转化成羧酸盐后,再用新制的氢氧化铜鉴别即可。于是许多同学再次实验,结果有发现用此法虽然可以区分出甲酸和乙酸,但现象仍然不明显。于是有的同学又开始设想更好的鉴别方法……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经过思考,分析和实践、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总之,优化探究策略,有效实施以学定教,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协作能力。因此,改善教育环境,寻找经济的、符合本校实际的运作方式来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当务之急。学校应该利用现有条件,通过改进课程的设置,增加图书馆图书容量和延长开放时间,开放理科实验室,充分利用网络资料等各种手段,促进探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培启. 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化学教育,2003(5).

[2] 王卫东. 化学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初探[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2).

[3] 孔祥连. 化学教学探究式学习的尝试[J]. 吉林教育,2011(35).

篇(7)

关键词:高考;实验;实验复习

一、为什么要研究高考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在每年的高考结束时,很多高三物理教师都感叹,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复习实验题,学生实验题的得分率还是很低。学生总是在一些很简单、很基础的地方失分。比如,实验用的基本仪器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有很多学生叫不出基本仪器的名称,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不会等。这不禁让我们高三物理教师反思:学生的实验得分率很低,是不是实验复习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实验复习时有没有给学生熟悉基本仪器的机会?学生是不是经常进实验室做实验?我们是不是经常在黑板上“做实验”?学生是不是也跟着我们“纸上谈兵”?我们平时给学生练习的实验题是否偏难,是否偏怪,数据是不是真实?

事实上,自2009年浙江高考将理科综合纳入自主命题以来,物理实验题就不断推陈出新,命题特点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如果我们不去研究高考物理实验,不去改变实验复习的方法,继续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按照原来的思路进行实验复习,那实验复习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物理教师特别是高三物理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浙江近四年的高考物理实验题,我们可以将这些实验题汇总在一起,看一看,浙江近四年的实验题到底考什么,怎么考?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与比较这些实验题的考查内容,总结出实验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从而把握实验题的命题方向,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实验复习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从近四年的浙江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看实验命题特点

1.汇总近四年的物理实验试题的考查内容

2009年浙江高考物理的两道实验题,涉及4个实验,一是“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考查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的实物连接;二是“多用电表测电阻”,考查多用电表测电阻的读数,还有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金属导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大小的差别;三是“游标卡尺的使用”,考查学生能否正确地使用游标卡尺;四是“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与光敏电阻的结合”,考查学生图像识别能力、周期公式、摆长的概念以及光敏电阻的特点。实验总分共计18分。

2010年浙江高考物理的两道实验题,涉及两个实验,一是“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考查学生对实际橡皮筋的弹性、绘图能力、图像法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误差分析的能力等。二是“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考查学生的绘图能力、图像法处理数据的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理论解释产生的原因。实验总分共计20分。

2011年浙江高考物理的两道实验题,涉及两个实验,一是“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考查学生实验器材的选择以及器材的具体作用;二是“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考查学生的绘图能力,根据图像分析结果的能力。2011年物理实验题的总分共计20分。

2012年浙江高考物理的两道实验题,涉及两个实验,一是“测定玻璃的折射率”,考查学生作图能力、计算能力,还有不同侧面的光线如何确定等。二是“探究求合力的方法”,考查学生绘图能力,根据图像分析结果的能力,考查弹簧秤的读数以及作图能力。实验题的总分共计20分。

2.总结浙江这四年物理实验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

(1)实验试题大多直接来自于学生实验,如2009年的4个实验有3个是学生实验,另一个是单摆实验与传感器实验的结合。2010年的两个实验均来自学生实验,第一个实验将学生实验中的弹簧用实际的橡皮筋来代替。2011年的两个实验一个来自学生实验,还有一个是书本上的演示实验。2012年的两个实验均来自学生实验。

(2)实验试题的分值稳中有上升的趋势,分值从2009年的18分到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20分。

(3)实验试题总体安排两大题,题型稳定。

(4)从考查的具体内容来看,主要有:①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和使用基本仪器。②学生实验有没有真的做过,会不会独立完成实验操作。③绘图能力的考查,这4年物理实验题考查学生绘图能力的2010年就有两个小题,2011年和2012年分别就有两个小题。④实验的结论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⑤实验的误差分析。

(5)实验的仪器和实验的现象都是真实的,采集的数据也是真实的

(6)纵观这四年的高考实验试题,没有出现过设计性的实验,特别是前几年全国卷风靡一时的电学设计性实验,一题也没有。

(7)从这四年的高考物理试题的命题特点来看,命题者对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对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8)重视学生实验的拓展与探究。虽然近四年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直接来自于学生实验,但并不拘泥于原有的实验目的,而是在完成实验目的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拓展与探究。如,2009年对灯丝电阻在不发光与正常发光情况下的大小比较;2010年同一橡皮筋伸长时的长度与缩回去的长度比较;2012年根据不同侧面射出的光线来确定玻璃的折射率等。

三、实施针对性实验复习的具体措施

根据浙江高考物理实验题的命题特点,本人将物理实验复习定位在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思路。

1.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基本仪器,熟悉基本仪器的使用

根据考试说明要求的12种基本仪器有:刻度尺、游标卡尺、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将这些基本仪器摆放在教室的后面位置,让学生课余经常摆弄这些器材。从高三的第二学期开始,每个星期安排课内10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能否正确使用基本仪器。如,对游标卡尺的使用和读数,教师可以随机抽查班内的一个学生,让他(她)在讲台上示范并讲解,如何用游标卡尺测量内径、外径和深度以及相对应的读数。通过这样的方法,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班内的绝大多数学生会正确使用12种基本仪器。

2.让学生独立又熟练地完成14个学生实验的操作

要达到以上的目的,学生实验的器材不能放在实验室里,因为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离教室较远,这样学生实验的使用频率就不高。本人的办法是在离教室较近位置腾一个小教室,专门用来摆放14个学生实验,每个学生实验只摆放一套实验器材,钥匙由物理课代表保管,平时学生想去做实验就非常方便。在高三的第二学期开始,每个星期安排课内20分钟的时间考查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具体方法是,用抓阄的办法抽查班内任意一个学生,让他(她)在讲台上示范并解释操作的意图,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并留心示范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通过这样的方法,直到高考前,班内的绝大多数学生会独立又规范地完成实验的操作。

3.逐步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从高三的第二学期开始,每个星期安排晚自习20分钟的时间专门用来处理实验数据,考查形式为实验小测试,如学生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可以设计测试内容如下:

实验小测试――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班级 姓名 成绩

(1)以下数据是本班小明同学在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所记录的数据。

(2)请根据以上数据在坐标纸中画出U-I图像。

(3)请根据画出的图线分析小灯泡U-I图像的特点。

(4)请尝试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小灯泡U-I图像特点的形成原因。

(5)此实验给你什么启示

然后将学生的实验小测试评分,通过这样的不断训练,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会逐渐提高。当然以上的方法仅适用于用图像法来处理数据并进行结果分析的学生实验。

4.精心复习每一个学生实验,并进行适当的拓展与探究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14个高考要求的学生实验,在深刻理解原来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探究。下面以学生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为例来说明。

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实验目的: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1、F2的作用效果都是让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同一点,所以力F'就是这两个力F1、F2的合力。作出力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实际合力F'和理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都相同,若相同,则说明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细芯铅笔(以上是教材上提供的实验器材)

实验如图1所示: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提问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原有实验的理解。

(1)为什么要用细绳套拴上橡皮条?本实验不用细绳套可以吗?用粗绳套代替细绳套可以吗?――这样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对细绳套功能的深刻理解。

(2)为什么要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图钉上?可不可以将细绳套固定在图钉上?(如图2)――这样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对橡皮条功能的深刻理解

(3)本实验中哪个力是真实的合力?哪个力是理论上的合力?――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用平行四边形作出来的力其实是理论的合力。

(4)本实验的误差主要来自哪里?如何尽可能地减小误差?――这个问题让学生养成误差分析的习惯。

拓展一:(实验如图3所示)

将橡皮筋换成一重物来完成此实验,应该如何操作?需要测量和记录哪些物理量?

每一次实验要不要测量重物的质量?

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要不要每次都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拓展二:(实验如图4所示)

用三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来代替原来的实验器材,应该如何操作?

需要测量和记录哪些物理量?

需要测量细绳的长度吗?

需要测量橡皮筋的原长吗?

需要测量悬挂重物后橡皮筋的原长吗?

需要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O的位置吗?

拓展三:用三根完全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如图5所示),三根橡皮筋在O点相互连接,拉长后三个端点用图钉固定在A、B、C三点。应该如何操作?需要测量和记录哪些物理量?

橡皮筋的原长要测量吗?

橡皮筋的长度要测量吗?

多次实验中,悬点位置O点一定要固定吗?

通过原来实验的分析和不断拓展,引导学生一起归纳,不管采取怎样的实验装置,本实验的中心只有三个:一是怎么确定效果相当的一个力和两个力。二是怎样确定这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三是用力的图示的方法进行比较。

5.归纳不同学生实验之间的联系与相同点

重新整合14个学生实验,寻找不同学生实验之间的相同点,实现实验知识与方法的系统化。其中14个学生实验中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和得出实验结论的实验有9个,作图像时用到化曲为直方法的有3个,有打点计时器参与实验有4个,4个电学实验有3个可以转化为测量电阻实验,如“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其本质是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其本质是测量导体的电阻;“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其本质是测量电源的内阻,它们的共有方法是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相对应的电压和电流,用滑动变阻器控制测量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实验时都需要平衡摩擦力的有两个……

6.删去考试说明不要求的实验

教师在进行高考物理实验复习时,要认真解读《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学科指导意见(2009版)》(物理所规定的要求)和《考试说明》中的实验要求,对于高考不要求的实验直接删去。如,高三理综测试卷物理题中有一道实验题,原题如下:

多用电表是电子技术中最常用的仪器之一,尤其是其中的欧姆档,因测量电阻方便而得到使用者的欢迎。但在测电阻时,因欧姆表内连接了电池,故欧姆表可看作一个电源。某实验小组想探究欧姆表打到“Ω×10”档时这个等效电源的特性,因此展开了一些工作:

第一步,探测等效电源的正负极。某同学取来两个同样型号的电表,将其中一个电表的功能选择开关置于“Ω×10”,将该电表作为被探测的电源。关于另一个电表,功能开关的位置最合适应是

( )

A.直流电流10 mA档 B.直流电压2.5 V档

C.直流电压50 V档 D.交流电压2.5 V档

正确答案是C。

分析过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电流方向均是由红表笔(正极)流入电表,由黑表笔(负极)流出电表。那么要探测“Ω×10”档电源的正负极,就要使另一个电表有一个合适的量程。这样势必要求学生对欧姆表内部的电路结构非常熟悉,学生要知道电源的电动势为3 V(两只干电池),“Ω×10”档欧姆表内部的总电阻为电表的中值电阻,由表读出15×10 Ω=150 Ω。

由此计算出最大电流Im=E/r=3/150 A=20 mA,允许最大电压为3V。

第二步,测量“Ω×10”档等效电源的电动势与内电阻,以下方案可行的有( )

A.用一个直流电压表(内阻约为1 kΩ)直接测量等效电源两端的电压,认为就是它的电动势

B.用一个直流电压表(内阻约为100 kΩ)直接测量等效电源两端的电压,认为就是它的电动势

C.用另一个欧姆表打到“Ω×1”档测量等效电源的内电阻

D.用另一个欧姆表打到“Ω×10”档测量等效电源的内电阻

正确答案是B。

分析过程:此题能够做出正确求解的前提是要学生对欧姆表内部的电路结构非常熟悉,要求学生知道“Ω×10”档的内阻是150 Ω,不然如果学生以为内阻只有几欧姆,那么A、B选项均可。

这一道实验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多用电表的电路结构,有超纲的嫌疑。本人仔细翻阅《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学科指导意见(2009版)》(物理所规定的要求)第37页,关于多用电表的说明部分,明确指出不要求了解多用电表的电路结构。所以类似这样的实验题教师应该大胆删去。

四、结语

实施针对性的实验复习策略,其目的是促进高三物理实验复习的有效性。我们发现,通过实施针对性的实验复习,复习效率大大地提高,同时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增加不少。

参考文献:

[1]李展华,陈晓明.实验复习应如何有效开展[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3(2):44.